公路交通县志

公路交通县志
公路交通县志

**市交通志(干线公路篇)综述**交通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在73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已出现了道路交通。距今约3800年前,成汤七世祖王亥迁都于殷(今**市小屯一带),**成为“畿内地”。自今河南**市附近,经磁县、**、永年、沿太行山东麓至有易(今保定易县),已形成车马大道。至商代,**南北运输已经频繁,自**经**东北过巨桥(今**县)至沙丘(今**县)亦形成了一条专供纣王使用的道路。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设“司空”管理道路的修建和维护。“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道路已具一定规模。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逐步发展,至公元前386年**敬侯迁都**,历经八代国君,共158年,为**国国都。**逐步成为**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进一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道路。当时主要道路有:(一)太行山前的南北交通要道。这条先商开拓的古道,仍是南北联络的干道。从**南去魏国都城大梁,该地区的番吾(今磁县)、**(今讲**)、邺城(今**)向东南而去。**北上经新都(今**)可到燕国都城蓟(今北京)。(二)**东北行,经曲梁(今永年旧城)到沙丘,再东北行可至今**及**地区。(三)**东行经曲梁、**至齐都林溜。(四)**东行至葛孳(今**西南)。(五)**西行,经**、涉(今涉县)西南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北行至**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县)和晋阳(今**)。(六)东部自东**经**,五鹿至陶,是沿**连接“午道”的一条南北要道。(七)魏国的边陲重镇邺和五鹿之间的道路是该区平原**战国时期一条很重要交通路线。秦汉时期,“**亦**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成为黄**岸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名列天下“五都”之一。《御览》曾有“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的记载。天下之货,五都皆有。新莽末年的战争,使**走向衰败。邺城的兴起,取代了**交通中心的地位。向外辐射的驰道主要有七条:一、由邺城经怀县(今河南**县西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渡河而西至**,二、由邺城经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渡黄河南行,至颍川(今河南**市东);三、由邺城经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渡黄**南行,至陈留(今**市西南);四、由邺城东北行经斥丘(今**县)**(今山东省北**),至**(今山东**东北)与信都(今****县等地);五、由邺城经滏口西行,经涉县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经涉县西北行通晋阳。六、由邺城经**北行至燕涿(今北京等地)七、由邺城沿**水东下,可至沿水诸池。除此之外,还有曹操用以运输石炭的道路.由邺西南行至**西部的**,邺东南行至东郡治所**的道路也比较通达。隋唐以后,地方陶瓷业兴起以及后来煤矿的陆续开采,**的交通运输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地区内主要道路沿袭了历代的道路主要有如下几条:一、大名****,西经**、磁县、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二、******,西经丘县、**、永年、**、**、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三、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古道,即从**南来经临、洺关、**、磁县、南去**等地;四、东部平原的南北大道,即从**、威县经该区的**,大名南去经**以至**:以上四条主要道路,在该区境内基本形成“井”字交叉,另有一条道路,**经永年、**、**至大名,这些道路,形成了该区的交通网。明代**河滏水分流,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令民疏浚下流河道,舟楫始通天津,滏河航运兴起,马头、张庄桥、**桥、苏曹相继成为水陆集散中心。彭城的瓷器、**、**的煤炭等由陆路运到各码头装船运出。天津的日用百货、食盐在各码头经陆运疏散,转销各地,**的搬运装卸业随之昌盛。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及奥汉铁路相通,形成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干线,取代了运河的作用,铁路沿线迅速形成一条近代城市经济带,**便是这条经济带上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继大名至**、**至**的两条主要公路干线建成之后,1928年,民国**省政府建设厅发布训令,动员力量修筑了**至涉县的大车道(马路),全长55.5公里。这条路线经午汲、**岭、徘徊、固义、冶陶、乱石岩、西戍、鸡鸣铺、井店至涉县城。因限于当时的财力,这条路线仅是拓宽、取直、填洼,未架桥梁,实际上汽车还难以通行。1935年,又重修了大名至**的公路。随着主干公路两端向西、向东延伸,与晋东南的长治地区、鲁西、**、**地区相接。初步形成了南北走向的铁路和东西走向的公路交汇,**成为晋**鲁豫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这一交通地位的确立,为近代**的

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后,伪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自动车营业所垄断了**至各县的全部公路客、货运输和铁路运输;伪国际运输株式会社(1941年10月改称华北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垄断了铁路沿线货物集散及车站货场的搬运装卸业务,残酷剥削工人,使**的运输装卸业受到严重摧残。日本侵略军出于其侵华战争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强抓民夫修通了**至各县的简易公路,形成了以**为中心的近代公路枢纽。为抗击侵略者,抗日军民在公路沿线伏击日军车队,展开“交破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为保护**南和太行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5日,**解放。1946年春,晋**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动员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进行了全面抢修,**的交通运输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京磁、邯大、邯长、邯馆等简易公路和彭城至磁县、马头至彭城等几条辅助大道恢复通车。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西部山区的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东部平原区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产量持续提高,工农业产品交流量的逐年增长,使公路交通量相应增长,尽管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仍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1956年水灾后,该区的主要干线公路铺装了碎石路面,公路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泥结碎石路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才能保证路面结构的完整,维持正常的使用。为了提高养路效率,1958年初,**公路管理局在**到大名公路上,试做了泥结碎石路面沥青养护层。试验路段在5~9.4公里间,段长4.4公里。方法是在原泥结碎石路面磨耗层上洒一层沥青,沥青上洒一层粗沙,经自然碾轧而成沥青封层,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对泥结碎石路面进行的简易沥青表面处治。这次所做的沥青封层路面,可说是开该区沥青路面之先河。1963年以后,公路相继改造为沥青路面,逐步实现了晴雨通车,各线桥梁也逐步实现了永久化。当时**的干线公路主要有六条:l、德县一**~长治公路。简称德邯长线.该线路自山东德县(今**)起,经**、威县、河古庙,进入****县境,而后经由**、永年、**、康二城.**、徘徊、龙虎、鸡鸣铺至涉县,于响堂铺西出省界,进入山西省达长治。全线长483公里,经由**地区段长179公里。2、北京至汉口公路。简称京汉线.该线路自永年县界进入**境内,经临洺~**一马头~磁县,过**河进入河南省境,经由该区路段长72.5公里。3、北京至**公路.简称京开线.该线路自丘县界进入**境内,经香**—**—滩镇~龙王庙,出大名县境进入河南省境内,经由该区路段长88公里。4、**至大名公路。简称邯大线。该线起自**,经**—魏县—拐里~大名,止于龙王庙、与北京至**公路相接,为**地区境内的干线公路,全长79公里。5、**~**~**公路。简称邯馆临线.该线自**经**~**~**—南**到**.**地区段止于卫河省界.其中**到**段与**至大名公路重复。**地区段长99公里。6、彭城~磁县~**公路。简称彭磁肥线.该线路起自彭城、经磁县~**~**到**.全长62公里,该线路分别于磁县、**、**与京汉、邯大、邯馆临三条干线相接。**至**路段与邯馆临线重复,自彭城经新坡到马头公路长25.7公里,是这条公路的辅线。这些公路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公路的复兴引来了**经济的复兴。第一章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沿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以前就有“司空”一职,专职负责道路修建和维护。**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是1949年5月l0日华北公路总局在**组建的,当时叫公路段。该段隶属于总局领导,下设临洺关、马头、**三个养路站,定编69名员工,实有员工35名。管辖北起****县境,南至****县境,总长132.5公里的北平至汉口公路路段,负责该路段的交通恢复和养护工作.当时与邺县、**县两县政府合作共同组织民工,重点突击恢复了被国民党军队南逃时破坏的**河南岸至**里屯17.5公里的路基,整修了**河渡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行政区划的设立,**专区于1949年10月设置了第一个公路管理机构—**省交通局**公路管理段,隶属于省交通局及**专署领导。首任段长张向前,副段长孟庆有。段内设公务员.办事员、帮办员、会计员、出纳员、事务材料员、勤务员;直属单位有:养路队,养路队长何荣,全段员工编制30名。段下设4个管理所:南**管理所,代所长崔振明,职工6名;**管理所.所长陈念怀,职工l0名;**管理所,所长刘忠怀,职工2名;涉县管理所,所长袁进文,职工3名;段内及所属4个管理所职工总

人数为61名.**公路管理段及所属4个管理所初建时,均无办公公寓,暂租赁民房或车马店办公,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员工生活比较艰苦。公路管理段在当地的领导机关是**专署建设科,专署各县政府的建设科也统管公路行政工作。1952年,在**公路管理段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局长王**,副局长何荣。1952年底,郭玉璋任局长。公路局下设秘书室;路政股,股长**玉曾;财务股,股长刘钧宇;汽车监理所,所长郭玉璋(兼);养路队。基层单位先后成立了5个公路管理站:**管理站,**管理站,涉县管理站,(**管理分站)磁县管理站,**管理站。1953年,**公路管理局于**镇内建筑了机关办公公寓,下属**、涉县、**等公路站相继建设了站房,工作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1956年,**专区的公路管理机构仍是**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1958年4月,**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与**运输公司、航运管理处合并,成立**专员公署交通运输局。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张自卿、郝志忠等。1958年8月,**、**两地区合并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合并,成立**专署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尹守财,副书记张自卿;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尹季贞等。这一时期的下属单位大体与合并前相同。1960年3月,**专区撤销,所辖区域并入**市,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合并,成立**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尹守财,副书记汤宏谋;副局长张自卿、尹季贞、樊德才、曹治平。下属公路业务单位有交通建设科及工程队、汽车监理所;基层有大名、磁县、永年、**、涉县、**市区、**矿区、**矿区交通运输局。1961年5月,**专区恢复原建制后,**专、市亦接着分开,成立**省**公署交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郭玉璋,副书记张自卿,副局长郝福银、张金槐、郝志忠等。当年9月4日,领导成员调整,郭思正任党委书记,郭玉璋任党委副书记兼局长。下属单位有公路管理处(副处长许子健,张金松)、公路运输处、航运管理处、地方铁路处.汽车监理所、汽车配件公司及民航站等;基层单位有**市区、**矿区交运局及永年、磁县、涉县、**、大名、魏县、**、**、**、**、**、丘县、**13个县交通运输局.1962年7月,**运输公司恢复原建制,**专员公署交通局缩小了编制.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刘兰馨.郝福银下没办公室,计财科,交通运输科,马车科。同时根据省人委指示,确定将公路养护体制改归省统一领导,**专区设立了**省**公路管理处;处长郭玉璋(兼党委书记),副处长刘文坦(兼党委副书记),周长治。下设办公室,政治处,路政科,地方道路科,计划统计科,财务科,工程队,运料队,汽车监理所及直属公路管理站等;基层单位已于上半年建立了7个养路工区,**及13个县的公路管理站。(含**站共计15个公路站).1964年11月,**县划入**专区,**县交通局亦随着归属,12月,**县公路管理站成立。1965年5月,**省**公路管理处撤销,并入**专员公署交通局。**、**及涉县、**等l4个县公路管理站,7个养路工区为基层单位。1966年5月,“文革”开始后,到1969年,即60年代的中后期,是“文革”动乱的高潮期,**专区的公路管理部门也被卷了进去,政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条条”,制度被视为束缚工人的“框框”,坚持生产是唯生产力论,人们无所适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公路管理机构,一度陷入瘫痪时期。1970年10月,地区交通运输服务部(该机构于1969年10月由**专署交通局与运输公司合并后成立的)与**地方铁路处合并、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路全贵、副局长王根恒、张玉川、孟凡玺(未到任)、庄保富。下设办公室、政治处、道路处。运输处、航运地方铁路处、后勤处、工会;职能科室有人事科、劳资科、财务科、计统科、安全科、保卫科。直属基层单位有:7个汽车队、修理厂、保养厂、汽车配件公司、工程队、材料库等。地区交运局在业务上领导所属各县交运局、市郊、矿区公路站、各县交运局下设公路站、监理站、运输站及搬运装卸站。1975年3月,交通运输局调整职能机构,取消了处级设置,成立了15个科室、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工程科、路政科、计统科、财务科、保卫科、劳资科、安全科、总务科、技术科、供应科、群运科、材料科。1980年,地区交通运输局改革建制、成立**地区行政公署交通局。局党委书记兼局长韩琛、副局长郭玉璋、安立国、路全贵、谢华明、李建新、左

在信。职能科室由办公室、人事劳资科、工程科、路政科、财务科、计统科保卫科、科研所、测设对材料科、行政科、联运办公室。直属基层单位有工程队、机械队、汽车配件公司、车辆监理所、材料库、**收费站。地区交通局在业务上领导所属各县交通局,各县交通局下设公路站、监理站、搬运站。1983年10月,根据中央及省、地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地区交通局对领导班子及职能科室进行了调整,局党组书记兼局长陈比锐,副局长崔立功,姚克安、姜爱民、职能科室有:秘书科、行政科、工程科、路政科、财务科、计统科、科教科、人保科、机关党委、工会、老干科。直属基层单位有:征费处、运输管理处、车辆监理所、工程一队、二队,测设队、机修汽车队、材料设备供应处等。在公路管理业务上,地区交通局领导各县交通局。1984年,**县划归**市管辖,**交通局成立公路管理处,开始接管市辖区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下设工程科、养护科、财务科、路政科、办公室。基层单位有**、**县公路站,工区、郊区属局直接管理。**地区行署辖14个县,各县交通局下设公路站、车辆监理站、运输管理站、收费站搬运装卸站等单位。这次管理机构的调整,突出的特点是领导班子成员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部分成员有大专学历,并具备工程师职称。1985年至92年地市公路管理机构基本沿序了上述管理机构。1993年7月,**地区与**市合并,地市交通局合署办公统称**市交通局,负责原**市所辖**矿区、**县、**市及原地区所辖13县区域内的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工作。按照当时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交通局局机关下设办公室(挂党组办公室牌子)、劳动人事科、计划统计科、财务科、审计科、工程科、设备科、科教科、工会、直属党委、纪检委(挂监察室牌子)、安全保卫科(挂交通战备办公室牌子)、老干部科共13个科室。局属事业单位有运输管理处、养路费稽征处、公路养护处、公路工程一处、公路工程二处、材料供应处等13个直属事业单位。1993年8月12日**市公路管理处更名为**市交通局公路养护管理处,下设养护科、路政科、工程科、财务科、办公室。96年5月30日增设计划统计科、督查室、绿化科、超限治理站。2010年2月1日**市交通局更名为**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全市分给建设与养护、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管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管理,通行费征收管理,负责全市民航业发展和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公路、水路、地铁行业有关体制改革工作。下设办公室、法规处、规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基建处、安全处、运输工会、党办室、离退休干部处、纪检监察处、交通战备办公室等14个处室。基层单位有运输管理处、公共交通总公司、汽车客运东站、客运枢纽中心筹建处、通行费管理处、青红高速管理处、公路养护管理处、地方道路管理处、公路路政管理处、公路超限超载管理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处、合资合作公路质量处、公路工程管理处、公路项目办公室、城郊公路养护处、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光太公司、材料供应处、公路勘察设计院、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中心、事物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通信管理处、培训中心等24个直属事业单位。公路养护管理处更名为**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养护管理处,原所辖路政科、超限超载治理站于2010年4月15日独立,成立**市交通运输局路政管理处和超限超载治理处,公路养护管理处结束了公路路政管理职能。各县交通局设公路站,城郊工区合并成立城郊公路养护处,为市局直属单位。机构的演变,功能的细化,队伍的专业化,使公路管养更加规范。第二章国省干线公路修建第一节国家干线公路京深公路(北京—**):国道编号G107。京深公路**段起点****界,经永年、**县、**市、磁县,终点**河南界。境内辖段全长83.1公里,其中起点至磁县杏园为一级路,杏园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早在商殷时期,从****至**省易县就有一条南北古道,沿线过**省磁县、**、永年县临沼关、**、内邱、**、**、经**到达易县。周朝时沿用此道,并进行了规划,规定道宽3轨(折今4.78米)。战国时,这条古道发展成为大车道,路面为夯土筑成。自秦汉之后至清末,该道演变为驰道、驿道、御道。1901年慈禧太后从西安返京时,地方官吏强迫沿线民众对御道进行一次大修缮,要求黄土铺地,净水泼道。1939年日军已侵占华北平原,出于军事和掠夺需要以及防止八路军游击队袭击铁路,强令各伪县政府夫在平汉铁路两侧各挖一道3米深,5米宽的

封锁沟,并在铁路东侧封锁沟两边的废土基础上经过平整压实,筑成了简易公路,路宽3至5米,路况低劣。其走向与原古道基本相同,但不通过村镇,这就是现在京深公路**段的雏形。1948年冬,为支援大军南下,华北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动群众对这条简易公路进行整修,要求路基宽度达到9米,路基必须高于两侧的耕地,对大弯道裁弯取直,不能行车路段就另行改线。还在输元河和渚河上增建了两座木质便桥。整修后的简易公路,对全国解放起到了重大作用。建国初期,通过逐年组织民工建勤、春秋普修,路基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沿线组织起群众养路队分段养护,路况日益改善。当时虽是土路木桥,但在沟通南北公路运输上起着重要作用。1956年夏,****连降大雨,洪涝成灾,公路严重损毁。国家拨款,用以工代赈办法抢修公路,**辖段按四级路标准整修路基,为提高通车能力,在原路基上铺筑了宽 5.5米的泥结卵石底层和级配砂砾路面。初步实现了晴雨通车。1963年京深公路**段又遭水毁,恢复工程将该路全部改建为,路基宽11米,路面宽9米的泥结碎石路面。l971年,**市北环公路修建。东起邯临公路,途经西来马台、刘二庄,与京深公路连接,全长5.4公里,路基宽9米。同年,京深公路**县南段拓宽改建为渣油路面,标准为三级路,路基宽9米,油面宽7米,1972年9月竣工。1974年,京深公路**县北段拓宽改建为沥青路面,标准与南段相同,于1975年秋竣工通车。至此,京深公路**县辖段全部改建为油质公路。1975年京深公路永年段全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后,路基宽11米,路面宽9米,路面结构为20厘米的灰土基层,2.5厘米渣油表面处治。当年,京深公路马头至**河桥段改建铺装沥青路面油路。到1978年京深公路**段全线70.3公里油路工程全部完成。1980年地处**、河南交界的磁县**河大桥建成后,从首都直达南方诸省的北京至**公路**段进入了晴雨畅通的崭新阶段。1979年1月动工修建京深公路**至马头复线段。起于渚河桥南,经北张庄,南张庄至木鼻桥与原路重合。该线路基宽12米.油面宽9米。1985年**省交通厅和市交通局决定在这条公路上试行汽车专用道,汽车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益有何大提高。1988年,京深公路**市区段进行改建。放弃原**市浴新街走向,改由绕北环、东环、南环与原路连接。1989年改建**市北环路,将原路基拓宽到15米,路面宽12米,建成二级公路;1992年新建南环渚河路口至北张庄城建收费站路段,路面宽度40米;1997年建成东环路段,路面宽度为40米,路面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1998年建成南环雪驰路口至渚河路口路段,路面宽度40米。同年磁县段改建为二级公路,路面宽度达到12米。京广公路(北京—**):国道编号G106。京广公路**段起点****界,经邱县、**、大名,终点**河南界。境内辖段全长71.3公里,其中起点至**为一级路,**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京广公路原为古车马大道,早在宋代已经形成。早期是南方各省进京的官马大道,贡使往来,驿马星流,盛极一时。l935年国民党政府电令宋哲元限期“剿共”,并在**南诸镇设立据点。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政府当局修筑了北平至大名公路,于当年7月25日举行了通车典礼。该线自威县向南入**境内,经香**、南**、金滩镇、龙王庙出境。该线路地处平原,路基宽度一般在8米左右,沿线除大名县境内10余公里为沙质土外,其余大部为粘土或亚粘土。由于桥涵构造物偏少,每年雨季水毁严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都北平改称北京,此路定名京开公路,起点北京,终点河南**。**称京大公路(北京至大名)。1955年11月,京大公路进行了一次大普修。1968年7月上旬,京大公路沥青路面铺筑工程全面展开。**省交通厅公路局委托公路工程大队对北京至大名公路进行了勘测,勘测后确定利用原有路基,对个别路段进行改线,避开村镇,改善线型,全线修建成为渣油表处路面公路.路线按3级公路测设,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设计桥梁载重汽~l3,拖~60。全线增设了4米宽的辅道,以通行履带机车。1968年7月上旬开工,同年11月下旬告竣。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流量逐年攀升,该路的原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已远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5月,京广公路**段二级汽车专用路进行复测放线,设计标准路基宽11米,路面宽8米,整个工程于1993年8月完成,二级汽车专用路与旧线并行。此次改建在邱县霍家庄村西与旧路线分开,

辟新线在香**西,北行至威县交界南300米与旧线并行。1996年元月京广公路**段改线工程选定自柴堡向南至**镇与国道309线交汇,沿卫西干渠东侧南行,连接南环路至七一大桥接**鲁交界。2001年初,将原京广公路旧线改造成为京广复线,设计标准为一级路,路基宽15米,沥青路面宽12米。京广公路**段10年内经两次升级改造,公路面貌焕然一新。荣兰公路(**—**):国道编号309。荣兰公路**段起点**山东界,经**、**、**市、**,涉县,终点**山西界,境内辖段全长171.3公里。其中起点至西苏村为二级路,西苏村至309线大桥收费站为一级路,309线大桥收费站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荣兰公路原邯馆公路(**至**)、邯武复线公路(**至**)和武涉公路(**至涉县)三条路线组成。一、荣兰公路**至**段历史变迁荣兰公路**至**段原为邯馆公路。1939年沿旧大车道修筑**至**的简易公路。1949年为支援淮海战役,修筑**至**的铁路路基,因战事变化,没有铺轨作为公路使用。1956年洪水成灾,冲毁路基,交通中断。1971年,从邯肥路口至东辛庄的1.5公里路段,进行油路改建试验,.路基宽为8米,路面宽6米。面层为2.5厘米渣油表处。1973年**至**公路进行改建,**县以东路段脱离原路线走向全部改线。工程由沿线4县(**、**、**、**)及地区交通运输局工程队共同组织施工,竣工总里程为69.5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路面结构为20厘米白灰土底层加2.5厘米沥青表处。到1975年5月全部竣工。改线后的路线称作新邯馆线,也就是现在国道荣兰线的组成部分,原路线改称老邯馆线,划归县级道路管护。1985年5月再次对**市至永年县界路段进行改建。改建按平原微丘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5至24米,路面宽12至16米,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和部分水泥路面。改建工程于1986年9月30日竣工。1995年,由荣光公司(港资)投资,在原荣兰线北侧新建二级汽车专用路,路面宽9米。此线作为荣兰线的上行线,原荣兰线作为下行线。2006年11月,**县修建东环路,作为荣兰公路在县城绕行路。按二级路标准设计施工,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米,两侧各设1.5米绿化平台。2008年11月,荣兰公路**市城市一级道路改建工程开工,工程全长5.1公里,总投资8000余万元。将原来宽24米的双向4车道扩建为宽32米的双向8车道,另增设10米宽慢车道,6米宽人行道,4米宽绿化带以及8米宽中央隔离带,改建后的道路总宽度为60米。二、荣兰公路**至**段历史变迁**至**公路复线(简称邯武复线)的建设计划,早于1973年由邯邢基地领导小组提出,列入邯邢基地建设规划处基建项目。当时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了测量设计。路线走向为:从**市复兴路起,经王郎、户村、大河坡、康二城、**城、到庄子营村西接邢都公路,东西走向,基本上和邯涉线并行,全长31公里,计划投资660万元。后因邯邢基地下马,工程计划移交**省。1979年,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对此项工程重新进行了测量设计。新选定的线路从**市联纺路西起,经**县的西**、前郭庄、东陶庄进入**,经清化、大旺村、城关、杜庄等村镇,穿过邢都公路与邯涉公路相接,全长28.5公里。线型设计为一级公路标准,路基、桥涵、路面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5—17米(**境内为15米)路面宽12—14米;大中桥净宽12米,两边各设1米宽人行道;小桥涵与路基同宽;桥涵荷载为汽—20,挂—100;路面结构为25—37厘米白灰土基层,7厘米沥青贯入式联结层和3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1980年9月开工,1983年9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570.8万元。邯武复线是**地区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三、荣兰公路**至涉县段历史变迁荣兰公路**至涉县段明清时期已形成山区古道。民国时期为主要车驮道路。1950年后,随着原邯涉公路路况逐步好转,此道车辆渐稀而变为联村道路。进入80年代后,随着运输量剧增,原邯涉公路车辆拥挤,交通阻塞时常发生。为缓解邯涉公路运输负担,**省交通厅批准增修武涉公路。1985年**省交通厅责成**地区交通局勘测设计完成了冶陶至下窑则的测设任务,1986年完成了下窑则至省界的测设。路线标准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更乐立交桥至清**河大桥段及石泊村外为15米,其余为12米。1986年12月冶陶至下窑则段开工,1987年5月5日竣工。1987年11月21日,**省交通厅以**交公字(1987)164号文批复了**地区交通局“关于邯长复线下窑则至响堂铺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初审意见”。1988

年3月,施工单位相继进驻工地,4月全面开工,1991年10月底竣工。路面宽10米,结构为2.5cm沥青砼面层。1996年,荣兰线**至涉县界拓宽改建,其中下白石至**段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27米,路面宽22米;**至冶陶段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20米,路面宽19.4米;冶陶至涉县交界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25米,路面宽22米。1997年武涉公路由省道改为国道,划归荣兰公路。2001年9月,荣兰公路龙虎至南岗段升级改造为一级上下行公路,路面宽21米,结构为10cm沥青砼面层,并在该段增设桥梁11座。椿树岭至山西省界改造为二级公路,路面宽11米,结构为10cm沥青砼面层,2002年5月底竣工通车。2003年2月南岗至椿树岭过涉县城段改造为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2米,同年8月底竣工通车。第二节省级干线公路平涉公路(**—涉县):省道编号S202。平涉公路**段起点****界,经**、涉县,终点**河南界。境内辖段全长71.3公里,其中起点至涉县偏店为二级路,偏店至涉县城为一级路,涉县城至终点为二级路,境内全部高级路面。平涉公路由原宜沙公路(黄贝岩至沙洺)、邯涉公路(**至涉县)沙洺至涉县段和涉张公路(涉县至张家头)组成。一、平涉公路黄贝岩至沙洺段历史变迁平涉公路从**西北部的黄贝岩村入境,沿北洺**南行,途经下天庙、马店头、口上水库、活水村、至沙洺村与邯沙公路相接。该线原为**的一条乡级路,以沙洺为起点,阳鄄为终点。1973年列为**省重点战备公路建设项目,由省公路规划设计院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进行了勘测设计。1974年交通部又将该路列入京**线国防公路续建工程。同年4月省军区、省交通局、**军分区、**地区交运局等有关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到**进行实地考察。经北京军区和交通部研究审议,确立为黄贝岩至沙洺段工程,代号07405。全线施工分两期进行,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1974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78年11月全线告竣,施工期达4年之久。在整个施工期间,遭受了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如黄贝岩、松树岭及梳妆台等大挖土方路段,先后出现过10多处大塌方,总塌方量达11.2万立方米。指挥部及时组织民工做了处理。1982年4月,在地区交通局的统一安排下,由**县交通局和**省公路工程局二队共同担负施工任务,完成这段公路的渣油路面铺筑任务。工程历时7个月,于l1月17日竣工。黄贝岩至沙洺公路的修建,对于开发该区西北部山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平涉公路沙洺至涉县段历史变迁平涉公路沙洺至涉县段原为邯涉公路西段。这条路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形成的一条古道。商周时期辟为车行道路。春秋战国时以“织绚”、“库实”著称的**都**成为全国著名都邑和交通枢纽,此路日显重要。秦时纳入了全国驰道网。东汉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由**东移邺县,这条古道随之衰落。直到元、明、清时才有所恢复。1937年底,日本侵略者占据**,次年侵占涉县。为了进一步西侵,日军强迫群众修路,并将邯涉公路延伸至山西长治,标准虽然很低,也成为日军的一条重要运输线。1945年10月,邯涉公路沿线村镇获得解放,1946年太行行署动员群众首先整修恢复了这条公路。1948年晋**鲁豫边区再次进行全线大修整。通过整修,基本上可以通行汽车。1949年冬季,**公路段对**至涉县公路段进行建国后第一次大修整。修整的重点是沿线的陡坡及狭窄路段。涉县境内除**坡未修外,其余陡坡均上挖l米,下填1米,修成了顺坡;椿树岭、响堂铺二处的陡坡修得更好一些,基本上达到了标准坡度。对涉县境内的l2.5公里的4米宽窄路,普遍加宽到了6米。进行了一处改线工程:将原来由徘徊—龙虎—乱石岩—鸡鸣铺路段,改为由徘徊—**—十里店—阳邑—西戍—鸡鸣铺。此次改线,减少了20公里的河滩路段。通过这次大整修,路况大为改善,通车能力大为提高。1951年,**公路段对**至涉县路段又进行了多处路基改建,并修建了一些桥涵,涉县清**河17孔漫水拱桥也于该年建成通车。1955年,**至涉县公路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依照省交通厅的指示,改建工程按照5级路标准,路基宽度达到8.5米,路面宽5.5米,并铺设15至20厘米厚天然砂石,基本上实现了晴雨通车。同时做好路基排水设施。**至阳邑改线26.1公里,涉县改线1.9公里。涉县西戍至鸡鸣铺之间,原系多弯狭窄路段,改线后的路段由原来的16个弯道减少到3个。同时完成了3座2

孔6米石拱桥工程。根本改变了这段路的状况,使整个线路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1965年5月在清**河另建新桥,由省公路工程一队负责施工,同年10月22日建成通车。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型简支梁,28孔,净跨20米,全长623米,载重标准为汽—13、拖—60,投资138万元,这是太行山区公路最长的一座大桥。1966年3月武**邑大桥动工兴建,该桥为7孔跨径25米和2孔跨径15米的空腹型悬砌拱桥,当年10月大桥主体工程完成,1967年1月竣工通车。1969年邯涉公路进行第二次较大规模改造,改建按丘岭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1970年3月开工,至6月25日竣工。1974年5月**地区交通局和涉县交通局共同组织施工,续建了清**河大桥至响堂铺省界10.88公里沥青路面的铺筑工程,于9月20日竣工。进入七十年代,为适应开发太行山区和经济发展需要,邯涉公路进入了全面改建阶段,沙洺至清**河大桥开始铺筑油路,由省公路工程四队负责路面施工。底层结构以石灰土为主,个别路段就地取材作了部分灰土结碎石、砾石承重层,面层以2.5厘米渣油表面处治为主。三、平涉公路涉县至张家头段历史变迁平涉公路涉县至张家头段原为涉张公路,是涉县通往河南林县的一条重要线路。1955年涉县政府发动群众利用农闲,民工建勤修建了涉县城至东达长28公里,宽5米的简易公路。1956年,**专区公路管理局投资,民工建勤修建东达至合**的简易公路,工程于4月12日开工,6月2日竣工。1958年,涉县政府投资,民工建勤修建了合**至张家头,宽4.5米的简易公路,工程于8月开工,12月底完工。1973年12月23日,**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修建林旺至合**路基工程和改建合**至张家头路基工程,1976年年底竣工。根据**省交通厅指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于l981年4月对平涉公路延伸线进行了实地勘测。将延伸线分成涉县至西达,西达到盘阳桥,盘阳桥至省界三段。路线标准均按山区3级路测设,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大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的人行道,中小桥及涵洞与路基同宽。大桥设计载重标准为汽一10挂一l00,其它构造物设计载重标准为汽一15、挂一80。1984年4月开工,年内完成了盘阳桥位至省界9.976公里路基及桥涵工程,1985年完成了西达至盘阳路基及桥涵工程。1990年4月全线完工。1991年涉张公路升为县道。1992年2月,涉张公路铺筑油面工程开工,由地方交通局工程处承担施工任务,工程于9月28日竣工。投资327.5万元,其中省厅投资300万元,涉县政府投资27.5万元。1997年平涉公路沙洺至涉县段由国道荣兰公路改为省道平涉线。2001年路网调整,涉张公路由县道升为省道,并入平涉线。2007年8月,涉张公路获批改线,路线起点赤岸村(129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向南穿过河南店镇后从清**河特大桥桥头,经胡峪、石岗、原曲、固新镇、西达两个隧道、**、台庄至合**村转向西,经黄**、白芟、白盘大桥北、张家头,终点至**豫晋三省交界处,与河南省道S229和山西省道S324交汇连接在一起。全线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8.5m,路面宽8m。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10年5月完工。永峰公路(永年—**):省道编号S211。永峰线起点永年县城,经永年石北口村、大油村、**康二城、淑村、**矿区南大社、牛儿庄、终点**矿区。境内辖段全长61.4公里,其中起点至**南大社为二级路,南大社至**镇口为三级路,**镇口至街二庄为二级路,街二庄至终点为一级路。二级路是高级路面,三级路是次高级路面。永峰公路由原洺淑公路(临洺关至淑村)、邯峰公路(**至**)组成一、永峰公路永年至**淑村段历史变迁永峰公路永年至**淑村段原为洺淑公路。该路原为历史沿袭下来的山间小路,路面窄,弯道多,是1933年中华民国**省政府督令修建的永年城至**县的简易公路。1959年永年县政府组织民工义务建勤,对洺关至大油村路段进行了重点普修,并以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了大油村砖拱涵。1967年**地委“战备办公室”决议,改建为通往**县淑村的战备路。1971年建成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路面厚度15厘米。1987年3月,该路起点由洺关小西门南移与国道107线连接,并将永年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路面结构为2.5厘米厚渣油表处。二、永峰公路淑村至**矿区历史变迁永峰公路淑村至**矿区段是原邯峰公路(也称战备路)其中一段。此路原系大车道。1938年日军为掠夺**矿区资源,强迫民工修筑彭城

至马头的汽车路,路宽8—9米。1957年3月,该段开始铺筑碎石路面,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1957年修建**村至南大社段土质专用公路,长8.743公里,宽8米。1970年至1972年,**矿务局分三次将原邯峰线**界至**村(现永峰线北段)改建为沥青表处路面。路面宽8至9米,路面宽6米至7米。1987年至1988年,由**公路站自行设计施工,将辖区路段拓宽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技术等级为三级。2009年,永峰线**矿区段经省交通厅立项拓宽改造为一级公路,路面宽36米,双向四车道。2010年永峰线永年段进行改建,改建标准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K0+000—K3+371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K03+371—K14+197路基宽11.3米,路面宽9.5米。茶柳公路(茶棚—柳园):省道编号S212。茶柳公路起点**县茶棚邯大公路,经**县南泊、苗庄、**县商城、**县城、柳园镇,终点**河南界。境内辖段全长50.7公里,其中起点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茶柳公路由原茶临公路(茶棚至**)和临柳公路(**至柳园)组成。一、茶柳公路茶棚至**段历史变迁茶柳公路茶棚至**段原为车马道。1963年水毁后,在原路基础上去弯取直、培土加宽成为简易公路。1969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县何横城村**省学大寨的典型,各地前来参观的单位络绎不绝,故**地区革命委员会指示地区交通局修一条通向何横城的公路。1969年4月开工,9月竣工。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底层为15厘米灰土,表层为3厘米沥青表处。1974年—1975年,先后对茶临公路进行改建,改建后路基加宽为8—8.5米,路面加宽为6米。个别路段截弯取直,同时对原路面进行1厘米封层罩面。1990年8月临茶线由乡道升为县道。1996年将商城过街段2公里路段建成水泥路面,结束了商城过街多年泥泞难行的状况。2000年,茶柳公路**县和**段拓宽改建工程动工。将原路基9米宽,路面宽6米扣减成路基宽12米,油面宽9米。10月底全线竣工。二、茶柳公路**至柳园段历史变迁临柳公路始建于1935年。1949年至1959年间,沿线群众多次进行整修。1959年改线顺直为现在路线。1975年临柳线改建成路基宽8.5米,油面宽6米的三级公路,国家投资44万元。临柳公路成为**县城通往**8个乡镇的主要交通要道。90年代,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机动车辆猛增。由于临柳公路大部分路段超期使用,严重老化,急需改造。1995年3月19日,县城**到落村段改造工程破土动工,10月12日峻工通车。改造段全长2.5公里,主车道宽13米,油面厚3厘米,为二级公路,全部投资达196万元。1995年4月13日,茶柳公路由县道升为省道。1996年3月9日至7月15日,进行了落村至张村段翻修工程;8月16日至10月10日,又进行了落村至张村段的拓宽工程。拓宽后的落村至张村段,全长10公里,路基宽13米,油面宽9米,为二级公路,整个工程投资达310万元。涉左公路(涉县—**):省道编号S213。涉左公路起点涉县,终点山西**,经过涉县**、新桥、岩上、贾家庄,终点**山西省界。境内全长26.6公里,其中城区段为一级路,其余路段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1953年**省交通厅批准投资,**专署公路管理局负责施工,改建了涉县至茅岭底公路。1954年**专署公路管理段投资对涉左线涉县段进行改善。1956年遭受洪水,交通中断,经过沿途乡镇组织农业合作社进行抢修。1958年,涉县人民委员会交通科呈请**专署交通运输局批准,民办公助改建悬钟至**段和修建新桥经刘家庄、贾家庄至省界的简易公路。悬钟至**改建与3月3日动工,5月24日竣工,由原来经河滩路线改至傍山路线;修建新桥至省界简易公路工程于7月动工,12月底竣工。至此,涉县至新桥基本上全年通车,新桥至省界几经跨河路段仅冬春季节通车。1963年汛期,涉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经沿线人民公社组织生产队抢修,1964年6月水毁工程全部修复。1966年11月**省交通厅和**专员公署交通局批准了**经岩上至省界的接线工程。第一期从东郊至省界,于1967年2月15日动工,1968年6月底完工。1970年11月**地区交通运输服务部批准了**至东郊改建工程,将4米宽路基加宽为8米,工程于11月25日动工,1972年1月竣工。至此,涉左公路由**经岩上达山西麻田段贯通。1978年**地区批准涉县至**油路工程,全长17公里。6月1日动工,10月20日竣工。按三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宽8.5米,油面宽6米,县城3公里段,因涉及到城镇规划,路基宽11米,油面宽9米。1982

年**地区交通局批准**至贾家庄省界油路改建工程,长8.5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至此,涉左公路涉县至贾家庄省界,全长25.5公里全部改建成油路。1990年7月涉左线由县道升为省道。1998年9月涉左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动工,**至三尖坝改造为路面宽22米的沥青混凝土一级公路;三尖坝至山西省界改造为路面宽12米的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2000年11月竣工通车。沙曹公路(沙阳—曹庄):省道编号S214。沙曹公路起点**南和县张村邢临路口,途经**县**、**、**县城、司马堡、寺**、小寨镇、正言堡、曹庄,终点邯临公路曹庄路口。境内全长23.01公里,其中起点至**新一中路口为二级路,新一中路口至终点为一级路,全部高级路面。该路始于明末清初,为简易车马道,宽约5-8米,勉强通行。1938年至1945年建成**至**大路,将南和至**公路北段改道于**县北沙阳,复经**县城至寺**村,由寺**村向东11公里至**北门。路基宽9米,很少行车。当时的南和至**路段即为现沙曹公路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南和至**路**段几经整修,勉强通行汽车。1951年将**城关至司马堡段改线取直。寺**经小寨镇至曹庄段,历代无路。1956年,**县初建拖拉机站后,为方便机耕,新建了寺**至曹庄段简易公路,宽9米,取名机耕路。1958年该段经大普修后也开始通货车。至此,沙曹公路的基本形成。1963年特大洪水后,水毁恢复工程中,以工代赈将沙阳至曹庄路段加铺碎砖路面,正式通行汽车,并配置代表工养护,简称鸡曹公路。定级为县级路。1973年6月至11月,把沙阳至曹庄段的泥结碎砖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基宽8.5米,路面宽6米。1995年3月至6月,把沙曹公路经****桥穿老县城至**老汽车站段,改为由**桥沿溜垒河向南至西关桥再向东在老汽车站前与沙曹线汇合,同年把杨曹庄至曹庄路口段600米拓宽为12米宽路面。1995年4月,沙曹公路被省交通厅批准升格为省级公路。1996年至1997年,沙曹公路拓宽改造,把小寨镇穿街段改线调直3公里。1998年2月至6月,修建**县4公里东环路,取代了原穿县城路段。全长9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为上拌下贯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厚6.5厘米。2003年12月,为了便于接通邢**速**路口,新建了**城东司马堡至邢临公路的9.5公里二级路,取代了沙曹线北段由善友桥路口经沙阳、韩固、**桥、王庄桥至南环路口10公里路段,缩短了近500米。改建工程全长9.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4米。改建完成后,沙曹公路与邢**速连接线相通,打通了**县连通高速公路的出口。2009年4月沙曹公路曹庄至司马堡段15.97公里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4.5米,中央分割带宽2米,路面宽2x10.5米,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土路肩宽2x0.78米。路基两侧各设2.0m绿化平台。起于**县曹庄邯临公路与沙曹公路平交路口,经马昌庄、幕堡、小寨镇、槐桥、寺**,跨越崔青渠支渠,终点在司马堡村北与沙曹公路司马堡至邢威高速段顺接,全长15.966Km。同年10月份竣工通车。2009年**开展“三年大变样”活动,**县县委政府对沙曹线的改造包装工作极为重视,**交通系统职工全力以赴,精修平台、硬化便道,整治排水沟、砌筑主体花池、清除杂草、修剪草坪、粉刷苗木、增植花卉、刷新标志标线、增建美化景点等工作,经过四个月时间的奋战,把沙曹路打造成**特色的养护精品和迎宾大道。临大公路(**—大名):省道编号S215。临大公路起点山东**市,途经**县王桥、南孙店、大名县黄金堤、万堤、大名县城、东王庄、终点**河南界。境内全长41.1公里,其中起点至王桥为一级路,王桥至沙堤为二级路,沙堤至王庄为一级路,王庄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临大公路**段,自起点**县城西106国道与309国道下行线交汇处,至济邯铁路为宽24米双幅路面;邯济铁路至大名为二级汽车专用线,宽11米单幅路面。1999年,**省工程六处承修了柴堡至邯济铁路段双幅四车道一级路和邯济铁路至大名段汽车专用线。经省交通厅批复,2002年7月16日,原106国道南延5.134公里改称省道临大公路。2004年12月2日临大公路由5.134公里南延至县界增加到10.178公里。临大公路大名段于1999年11月同期完成。技术等级为二级,路面宽12米。邢峰公路(**—**):省道编号S222。邢峰公路起点**,经**西**、矿山、云驾岭、午汲、贺庄、磁山、**矿区义井、下拔剑、磁县黄沙、都党、石场、冶子、观台等村

镇,终点河南省大岗公路。境内全长74.2公里,其中起点至**界城为一级路,界城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邢峰公路原称邢都公路,是在大车道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道路多处被水冲毁,经恢复由土路改为碎石路面。邢峰公路是一条国家投资修建的干线公路,系邯邢基地建设项目。邢峰公路**、**段自1974年开始施工,先后分北、南两段进行。北段于l975年l1月开工,]977年2月竣工,历时近l4个月;南段于l975年春开工,次年4月完成,历时一年有余。修建标准路基宽ll米,路面宽9米,路面结构为4厘米厚浅贯入;大中桥的行车宽度为9米,人行道为O.75米。设计载重标准为汽一20、挂-100,其它技术指标按1972年部颁标准有关规定执行。由于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调整,撤消了邯邢基地建设规划,邢峰公路遗留磁山至义井段长11公里未能修成油路,影响车辆通行。**地区交通局报请**省交通厅批准,于1983年完成了该段施工。路基宽11米,路面宽9米。2002年至2004年,永峰公路**段升级改造,南洺河大桥至磁峰路口段21.941公里按山岭重丘区一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宽25米,路面宽2x11.2米,中央设2米分隔带,其中义井镇和彭城镇过街路段采用一块板整体路面,路面全宽24.4米。磁峰路口至**磁县界段4.994公里按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改建,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4米。邢峰公路磁县段原路等级低,不仅路面狭窄,而且坑坑洼洼、崎岖不平。2009年6月,大修改建,2010年12月竣工通车。改建后为二级公路,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采用双车道分行。定魏公路(**—魏县):省道编号S234。定魏公路起点****市,途经**、**、**、魏县,终点魏县张二庄。境内全长100.9公里,其中除起点至侯固寨为二级路外,侯固寨至东村为一级路,东村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定魏公路是原称曲魏公路,又称宁魏公路。解放前是一条连村串乡的大车道。1945年8月重新进行过整修。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整恢复了交通。1956年当地政府组织沿线民工以民工建勤方式进行大整修,将原有路基加宽至6米,扩展成为简易公路。曲魏公路魏县段1959年11月将魏镇至蔡小庄段10公里改铺成单车道碎砖路面。1963年遭到特大洪水灾害,魏广路多处遭到严重水毁,洪灾过后进行公路抢修,将蔡小庄至牙里路段改建为碎砖路面。1975年**地区决定对曲魏公路**段进行改建。于1976年2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通车。路基宽8米,油路面宽6米,为平原三级公路。1976年地区交通运输局对曲魏线**段进行了油路改建,路基宽度为8.5米,路面宽6米。1985年,**至魏县段改建成沥青柏油路面,改建后的公路路基宽8.5m,路面宽6m,三级公路。1996年曲魏线向北延伸至****县,改称宁魏公路,提升为省级路线。1996年,完成宁魏线**段改扩建工程,其中城区段3.5公里,路基宽36米,油面宽26米;城外段4.7公里,路基宽12米,油面宽9米。属省道二级路。1997年至2000年间,先后对宁魏线曲周段进行拓宽改建,城区出口路路基宽34米,路面宽34米,面层22公分水泥混凝土;城南路段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面层8公分沥青混凝土。并将城南局部路段改线,去弯取直,直接从前寨桥向南,由东风渠西堤直行入**界。城北路段改建后路基宽11米;路面宽9米。城北段改建中也进行了测设改线,撇开河南疃、马屯、李口、郭口、朱口五个村庄过街路段,从巩村北直线进入**平乡县界。**县境内全部提升为二级公路。2001年至2002年,宁魏公路**段开工改建,拓宽改建后路基12米,路面9米,为平原二级公路。县城南段于2001年7月竣工通车。县城北段于2002年11月竣工通车。2003年,**、**、**、魏县四县路段连接贯通,向北可达保定**,**省交通厅更名“定魏公路”。2005年定魏公路魏县至蔡小庄大桥段12公里进行大修扩建,路面度扩展到14—16米。2010年,定魏公路升级改建为双向4车道一级公路。改建后的路线走向通过**县城东环路至魏县界。邯临公路(**—**):省道编号S311。邯临公路起点**市,途经**县、**、邱县,终点山东省**市。境内全长86.1公里,全线均为一级公路,全部高级路面。自商代从**向东北到**至**已形成早期大车道。战国时期由于**都**的兴起,这条大车道得到了较好地开拓,成为由**王城到齐都(今山东省**市)的交通要道。秦汉时期列为驰道。元、明、清时期也是交通要道。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后,为掠夺华北粮棉物资及军事需要,沿原大车道稍加修

整,修通了**经**到长治的简易公路。1941年****队发动群众七万多人,为抵抗日军开展了破路活动,使该线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1945年晋**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发动沿线群众对该线进行几次修整,恢复交通。1948年冬为支援大军南下,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抢修干线公路,其中包括**至**公路。1949年至1950年**专署组织沿线区乡群众进行普修,**至**段路基普遍加高,路面加宽到8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邯临公路交通状况,1950年原**专区行署建设科组织改线施工,改线后舍去从**折向河古庙的弯道,改成由**经邱县新马头镇(现邱县县城)直奔**的直道,较原线路缩短了20公里。路基宽8.5米,加上路沟共宽11米。1953年夏秋之际,**地区东部沥涝成灾,邯临公路被洪水淹没,多处路面积水深达l米多。**省交通厅根据受灾情况,决定拨款2亿元(旧币)以工代赈,修复水毁公路。将全线路基平均加高l5厘米,重点水毁路段填土达70—150厘米,全部进行了碾轧。“以工代赈”修复公路,不仅在灾后尽快恢复了公路交通,也解决了部分灾民的生活困难。1956年7-8月间,由于暴雨接连不断,邯临公路全线被淹,路基多处决口.被雨水浸泡的公路路基膨胀软化,路基纷纷塌陷,交通被迫中断。1956年9月,**专署建立了“**专署交通建筑工程委员会”,实施“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开始邯临公路恢复工程。并决定将邯临公路进行全面改善,路基抬高0.5—1米,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铺筑泥结碎石路面。使汽车通过时速由15公里提高到25公里。在这次硬化路面工程中,**县路段作了4公里长的路线改线。l964年,**公路管理处对邯临公路开始改建油路面。首先改建**至永年南桥20公里路段,在原有泥结碎石路面的基础上,加铺2厘米泥结碎石平整层,然后铺筑2.5厘米渣油表处。路面宽5.5米。1965年由地区公路处工程队施工,自永年县南桥起至**县城铺装沥青路面,总长29公里。路面宽度不一,南桥至**曹庄路口段宽6米,曹庄路口至**宽3.5米,路面结构采用了20厘米厚的白灰土底层,2.5厘米的沥青表面处治。1972年地区交通运输局将邯临公路**曹庄路口至邱县香**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基层石灰土20公分,路面采用2.5公分渣油表面处治。鉴于**县城街道窄行人多,邯临公路穿行其中拥堵严重,**地区交通运输局决定对过城段进行改线。新改线撇开县城路段,从城南绕行。1977年地区交运局对邯临公路**至**段进行改建,改建后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同期对**县城南环路进行改线,路线再次南移,形成了**县城第**南环路。改建后新南环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邯临公路自1964年开始铺筑沥青路面,到1977年改建工程竣工,先后经历了13年。改建后西段为二级公路,东段为三级公路。整个线路横穿**东北部平原区,担负着繁重的交通重任。1996年**省交通厅决定对邯临线进行改建,**以东路段充分利用旧路改为路基宽13米,路面宽11米。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1998年4月,邯临公路二级汽车专用路开建,在旧线路南侧与旧线并行,路基宽13米,路面宽11米,32厘米厚灰土表层,20厘米二灰底层,9厘米沥青路面。对于街道化严重的过村路段进行改线1999年9月完成。邯临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是**市东部振兴路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0年3月上旬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建成通车。项目沿邯临旧路向东,起点位于永年县田堡村东,在**县曹庄与沙曹一级公路平交,进入**县城南改线绕城,到**滏南庄与定魏公路平交,经槐桥至邱县傅辛庄与106国道互通式立交,继续向**终点邱县**界。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25.5米,路面宽22米,中央分隔带宽2米,沥青混凝土面层。邯沙公路(**—沙洺):省道编号S312。邯沙公路起点**市郊彭家寨,经**县酒务楼、林村、大河坡、**市、团城、贺进,终点**市沙洺。全长45.9公里,其中**至**为一级公路,**至沙洺为二级公路,全部高级路面。邯沙公路原是邯涉公路的一部分,也是原国道309线的组成部分。与之并行的邯武复线公路建成后划归309国道,邯沙公路与309国道分离,独立为省级列养公路。这条路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形成的一条古道。商周时期辟为车行道路。春秋战国时以“织绚”、“库实”著称的**都**成为全国著名都邑和交通枢纽,此路日显重要。秦时纳入了全国驰道网。东汉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由**东移邺县,这条古道随之衰落。直到元、明、清时才有所恢复。1920

年(民国九年)华北5省大旱成灾。次车,华洋义赈总会华北救灾委员会拨款10万元(大洋),沿清官马大道改建成**至**段汽车路,共占地609亩,路宽约15米,面层铺设石渣,时称为武邯汽车路,是今全省第一条铺有路面的公路。这条早期公路里程虽不长,但在**公路史上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条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弥补工赈资金的不足而修建的公路;第一条铺有路面的公路;第一条征收养路费的公路。1945年10月,邯沙公路沿线村镇获得解放,1946年太行行署动员群众首先整修恢复了这条公路。1948年晋**鲁豫边区再次进行全线大修整。通过整修,基本上可以通行汽车。1949年冬季,**公路段对**至涉县公路段进行建国后第一次大修整。修整的重点是沿线的陡坡及狭窄路段。将**县境内的l0公里的河滩路段拓宽为9米,改善了路况,通车能力大为提高。1955年,**至涉县公路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依照省交通厅的指示,改建工程按照5级路标准,路基宽度达到8.5米,路面宽5.5米,并铺设15至20厘米厚天然砂石,基本上实现了晴雨通车。同时做好路基排水设施。**市段改建4.3公里,**县段改建10.45公里,**至阳邑改线26.1公里。整个线路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1956年**省公路局投资对邯涉公路进行改建,**境内进行了县城至阳邑段改线和土路改善两项工程。改线自县城西门外起,舍午汲改走团城、营井、贺进、沙洺、龙务、柏林到阳邑止。改建后的邯涉公路路基宽8.5米,最大纵坡6%;路面宽5.5米,路面结构为15~20厘米天然级配泥结碎石。1963年夏季,**大部地区连降暴雨,**、**降雨量达940毫米以上。由于雨量过大,山洪暴发,邯沙公路水毁严重,交通被迫中断。在抗洪救灾中,沿线各县组织民工迅速投入抢修,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全线通车。1969年邯沙公路进行第二次较大规模改造,改建按丘岭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底层结构以石灰土为主,个别路段就地取材作了部分灰土结碎石、砾石承重层,面层以2.5厘米渣油表面处治为主。新增桥涵设计荷载为汽—13,挂—60。其中**县境内从牛叫河村东起,取顺弯道,避开了北李庄、大河坡村街道,改道于北李庄村南,大河坡村北。**境内有三处较大改线外,(1)东洞漫水桥至康二城村西铁路平交道口改线,长837米,弃旧线、拆旧桥;路线北移,重建东洞漫水桥。(2)**城南自武磁公路联接处向北改线,跨南大河折向西,到**西门外接旧线。长2公里。弃玉带桥,新建南大桥(即**桥)。(3)武、涉二县交界处改线,将原线从河滩改至山坡,长2.29公里。南大桥单孔跨径60米,桥长88米,面净宽8.5米,混凝土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桥,是当年**跨径最大的双曲拱桥,桥型新颖,雄伟壮观,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成为**城郊一景。2009年4月,邯沙公路**至**段升级改建成邯武快速路。项目起点位于**市人民路西延与西外环互通立交处,跨**市西二环、林村车站后,沿旧路向西跨南水北调总干渠,于张岩嵛村西南下穿青兰高速公路,在牛叫河村东南上跨邯长铁路,经北李庄、牛叫河村,终点位于**市南环路与东环交口。2010年10月13日全线建成通车。**出市口结合**城市规划建设,采用双向8车道标准设计;其余路段采用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邯大公路(**—大名):省道编号S313。邯大公路起点**市,经**、魏县,大名、终点大名冢北与山东交界。境内全长104.7公里,起点至西未庄为一级路,西未庄至终点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民国初年大名到**没有公路,县与县之间也只有一些走村过镇的大车道,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木轮人力小推车,运输效率很低。民国9年(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的灾情也很严重,美国红十字会拨赈灾款13万元,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修筑了这条公路,并在重点路段铺筑了石灰土加固层。路基占地4l0亩,由该会以每亩8元代价收归公有,粮银请准当地政府豁免,于1921年建成通车,时称大邯公路。大名至**公路地处平原,土路坎坷,夏雨秋涝泥泞难行。尽管如此,这条公路对改善当时的交通面貌,还是起了有益的作用。1923年8月交通部批准吴承泰等人设立大邯长途汽车公司,投资2100元,补修张庄桥等段路基,取得大邯公路的使用权。1938年1月,伪**省公署建设厅成立后,督饬各县兴修辖境内的“省道”和“警备道”,邯大公路进行了部分修整。1948年,干河沟经张庄桥至南堡段改线为由干河沟经**头至南堡。1953年夏秋之际,**地区东部的大名、魏县、**、邱县境内沥涝成灾,

使**至大名公路的低路基均被水淹没,**省交通厅根据受灾情况,决定拨款以工代赈修复水毁公路。1953年冬季在拐里村附近的**河主流和两条支流上,修建了三座总长80.5米的木桥和3.15公里木桥联接线,总投资为3.97万元。这一工程完成以后,邯大公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线通车。1956年8月,暴雨成灾,邯大公路全部被淹,路基多处冲毁。9月**专署拨出专款,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对路面和桥涵进行修整,提高路线等级,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改建后的邯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厚8厘米,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基本达到了五级公路的标准。1957年3月**市至南堡段再次改线,由陵园路经东小屯至南堡与原路相接,部分路基抬高O.3~0.7米。1962年9月经省交通厅批准投资,在桩号k7+600—k8+3ll段进行沥青表面铺设试验。1962年4月,**地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公路处在邯大公路**县中堡村路段进行油面试验,试验段长400米,宽5.5米。试验段在原碎石路面上,加铺3.5厘米厚的级配泥结碎石平整层,并进行清洗,经自然曝干后洒油,然后加铺2.5厘米厚沥青表处,修建精细严格。1963年路面经受了洪水冲刷,试验段仍完好无损,为以后油路建设奠定了基础。1963年,一场罕见的洪水再度冲毁了邯大公路。在水毁公路恢复中,邯大公路的**至**段沥青路面铺装工程正式施工.工程由**公路管理处直接掌握,公路处工程队具体施工,路面结构是在原泥结碎石路面上加2厘米厚的泥结碎石平整层做为承重层,面层为2.5厘米厚的表面沥青处治。原计划完成工程长度23.3公里,因遇洪水侵袭,于7月底工程被迫停止进行。实际完成工程长度为19.1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总投资55.3万元。1964年,地区公路管理处工程队施工修筑**至魏县段沥青路面,工程终点在魏县汽车站,路基宽8米,路面宽5.5米,与**至**段一致。1972年,滏阳河至小北堡段2.3公里改建。改建后的路基宽11米至14米,路面宽9米至12米,路面为2.5厘米沥青表处。1974年由魏县交运局和大名交运局分别魏县东风渠至大名龙王庙段铺装沥青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路面结构20厘米白灰土底层,2.5厘米沥青表面处治。这次改建施工中,进行两处大的改线,一处是拐里改线,改线的路线从尚北村东北高马庄、吴马庄中间通过,不再通过拐里木桥,距离较走拐里的原线路缩短2.6公里;另一处是大名三里店引河木桥弯道取直。1978年,由于邯大公路交通量猛增,**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对邯大公路**至魏县段再次进行改建。改建后路基拓宽为12米,路面宽9米,全部工程于年底完工。2002年7月,邯大线龙王庙至冢北段改建工程动工,2003年6月竣工,工期12个月。设计标准为平原区二级公路,路面宽度9米。2005年,大名县修建县城南环路。经县政府与市交通局协商,原由交通部门管理的县城北环改归县城管局,县城南环则由县交通局管理,纳入省道邯大公路养护路段。2009年至2010年,邯大公路大名段再次升级改造。其中在大名境内,**河右堤分岔口向西至魏县界2.51公里的路段,由原来的路基宽11.5米路面宽9米,改造成为路基宽12米路面宽10.5米。2010年邯大线上行线K10+075一K12+400改线,由原来单向路基宽12.5米,路面11米宽,改为双向路基宽24米,路面宽21米,中间绿化带2米,路肩0.5米,原10+075一K12+400下行线即过村段,降为村道。磁左公路(磁山—**):省道编号S314。磁左公路起点**磁山大桥,经徘徊、**、阳邑、管陶、柏草坪、盘根,终点**山西界。境内全长51.6公里,其中**至阳邑大桥段为一级路,其余均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自东晋以后,**经黄泽岭通往辽州(今**县)的道路成为入晋之要途。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知县熊瑶奉河南巡抚之命,修筑了黄泽关(城堡)和攀登黄泽岭的道路,长约9里,路幅宽约2米,片石铺砌,可行驮轿。因道路自下而上盘旋有十八转,故谓之十八盘路。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l618年)和清道光年间又先后两次对盘路进行修建。十八盘道路的修建,对磁、辽及太行山东、西两地的经济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临关而居的辽州羊角镇就是此后兴起的.大商贸集镇。磁左公路磁山至阳邑段1995年11月动工改建,历时两年,1997年9月底完工。设计标准为平原微丘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5米。2006年对磁左公路**至**晋交界段进行改建,2008年竣工。**至阳邑大桥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

宽23米,路面宽20米,中央分隔带2米。阳邑大桥至**晋交界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其**邑至车谷村路基宽10米,路面宽9.5米;车谷村至终点路基宽8.5米,路面宽8米。成峰公路(**—**):国道编号S315。成峰公路起点**县,经**商城、磁县杏园、林坦镇、**新坡,**矿区,终点磁县南留旺桥。全长44.6公里,起点至商城为二级路,商城至**春光园为一级路,春光园至终点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成峰公路由原成马公路和马峰公路组成。

一、成峰公路**至马头段历史变迁成峰公路**至马头段原称成马公路。原是一条串村大车道。1954年由**地区公路管理局测量,**公路管理站组织施工修筑而成。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毁路种田。1963年水毁后重新修整,使成马公路恢复了原貌。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工农业的发展,土路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1969年秋,磁县交通局组织沿线群众,用民办公助的方法扩建使路基垫高,路面加宽,途经辛庄营、李庄入**。1973年1月**地区地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成马公路改造成沥青路面。路基宽8.5米,灰土厚18厘米,沥青路面宽6米,厚2.5厘米,属三级油路,次高级路面,4月初动工,当年竣工并交付使用。1990年升级为省道干线公路。2001年,**省交通厅批准成峰公路**段改建拓宽工程,将原三级油路改建成二级油路。加宽后的公路设计标准为路基宽16米,灰土厚24厘米,二灰碎石厚12厘米,油面宽12米,厚6.5厘米。公路拓宽征地、拆迁及配套设施工程由县政府出资。二、成峰公路马头至**矿区段历史变迁成峰公路马头至**矿区段原称马峰公路。原路走向经杏园、林坦、新坡、羊一矿、矿务局至**矿区。马峰公路始建于1938年,是日本侵略军为掠夺**矿产资源而修的,路基宽为8米至9米。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交通破击战,该路陷于瘫痪。1945年,沿线群众进行多次整修,通车后由沿线群众义务建勤养护。1956年,该线遭受洪水侵害。水毁后进行路基、路面改善。同年9月至11月,路基工程完工,宽8.5米。路基高出地面O.5米。1957年3月,开始铺筑泥结碎石路面,路面按双行道铺修,宽5.5米,同年7月完工通车。1959年该线增建新坡至**复线,马头至新坡段沿原路基扩宽一半,路面宽为6至7米。1959年10月由国家投资修建马峰新线,于次年7月竣工,路面宽7米,为白灰土结碎石路面。新马峰线经北留旺、东**、在新坡与原马峰线公路相接。成峰公路**段走向改为新马峰线。1971年京广公路**至马头段沥青路面峻工后,开始杏园至新坡段改建沥青路面工程。改建后的路基宽8米至9米,路面宽7米。该段工程于同年6月竣工。1972年新坡至**段沥青路面工程动工,1974年8月完工交付使用。新铺沥青路面宽6至7米,路基宽8至9米,底层为20厘米白灰土,表层3厘米厚沥青表面处治。1986年**市公路处对成马**峰段进行裁弯取直,拓宽路基18米,路面9米。仍为碎石沥青路面结构。1998年,成峰公路**段拓宽改建,路基宽26米,路面宽24米。1998年5月份正式开工,2001年12月交工验收。成峰公路磁县段杏园以西于2000年改建为双向4车道一级公路,杏元以东2010年改建为双向4车道一级公路。魏峰公路(魏县—**):省道编号S316。魏峰公路起点魏县县城,经**、磁县,终点**矿区。全长71.7公里,其中起点至**城为二级路,**县城至磁县界为一级路,磁县界至**为二级路,全部高级路面。魏峰公路由原魏磁公路和磁峰公路组成。一、魏峰公路魏县至磁县段历史变迁魏峰公路魏县至磁县段原称魏磁公路。该路始建于1933年,走向由大名经魏县、**至磁县。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后,毁田占地,将魏县至磁县段修建成据点间的汽车路。解放前该路坑洼不平,行车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整修。1958年将该路修整为一条简易公路。1963年水灾,魏磁公路遭洪水破坏。公路恢复抢修时将魏磁公路**西段19公里改建为宽3.5米的碎砖石路面。工程于10月3日动工,施工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至1964年2月结束。国家投资16万元。1971年,经**地区交通局批准,将魏磁公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改建工程自1972年4月至11月份结束。竣工后的魏磁线**段路基宽8.5米,油面宽6米。公路等级为四级。1977年**地区革委会批准魏磁公路**段改建成沥青路面。路基宽8.5米,灰土厚18厘米,沥青路面宽6米。1990年8月,魏磁线由县级公路升为省级公路。1993年2月魏磁公路**城关段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改建工

程于同年9月26日完工。改建路段长5公里,公路用地宽30米,路基宽15米,油面宽9米,厚3厘米,属平原微丘二级公路。2003年—2004年将魏磁公路魏县至磁县段建成路基宽16米,路面宽12米的二级公路。2009年9月,魏峰公路**县城至磁县段改建为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临线,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2010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二、魏峰公路磁县至**段历史变迁魏峰公路磁县至**段原为串村民间道路,其走向自磁县城起,经南来村、于家店、九**、北留旺、临水,纸房到彭城。1955年磁峰路进行普修。1958年5修建东武仕水库,于家店以西5公里路段调整北移。1958年11月,磁县抽调县直机关干部20余名组成筑路施工所,率领5500名民工,改建成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的天然砂石路面。1961年5月,东武仕水库第二次改建扩建,公路又向北移0.5公里。1970年3月,水库再次向北扩建1500米,公路也再次北移1.5公里。1972年,**地区批准按原公路等级标准,将磁峰公路改线到水库南岸。路基宽6米,路面宽5米,1973年竣工。南线的建成,代替了北线交通,北线运输日渐萧条。南线走向由县城往西,途经固城、槐树、路村营、南留旺,涉滏阳河到**新市区。1976年,经**地区交通局批准,修建磁峰路南线油路。1977年2月动工,1978年9月底全线竣工。标准为三级油路,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1995年修建魏峰公路**矿区段,路基宽24米,路面宽12—15米。其中隧道一处,长520米。时两年,按平原微丘二级公路设计标准进行修建。1997年魏峰公路磁县东段公路3公里,从京港澳高速公路下道口往西至县城,新开路基宽20米,并在滏河上新架桥梁一座。当年磁县至**段改建为二级公路,路面宽度达到12.5米。安聊公路(**—**):省道编号S317。安聊公路境内起点**河南界,经魏县张二庄、大严屯、北辛庄,终点**山东省界。境内全长11.2公里,二级路标准,次高级路面。安聊公路是联接**、鲁,豫三省的一条干线公路,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这条公路曾在抗日军民的“破交战”中被挖断多处,破坏了日军运输线。抗日战争胜利后,该路部分路基变为耕地,由于线路跨越三省数县,多头管辖,建国后未能及时修复,行车道仅有2至3米宽,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汽车行驶十分困难。随着经济迅建设迅速发展,这条公路在**鲁豫三省的物资交流中愈显重要,1954年**公路局对安聊公路**管辖恢复改建,路基宽7.5米,边坡1:1.5,路基高出自然地平面0.5米。工程由魏县人民政府组织该县民工,以民工建勤的形式,进行重修,**公路局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工程共投入人力12567工日,资金3.7646万元,其中包括一处3孔2米砖拱桥的修建。1963年安聊公路严重水毁,交通被迫中断。灾后经抢修勉强能够通车。1965年安聊公路魏县段改建为碎石路面。1973年4月,安聊线**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线等级为三级。1990年将安聊公路**段改建为二级公路。永河公路(永年—河南町):省道编号S31。永河公路起点永年临洺关,途经永年正西、**城隍、**县城,**河南町、终点与定位线连接。全长54.8公里,全线为二级路,高级路面。永河公路前身为洺鸡公路和鸡町公路两段公路组成。永河公路临洺关至**段原称洺鸡线。始建于1905年,原系一条通县联村土路大道,路面宽4.5米,自洺关起,经永年县歧辛寨、进入**县境经浮图店、东西柳、董**,止于**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多次进行调整、培修,但仍为晴通雨阻道路,交通甚为不便。1964年的水毁普修中,临名关至曲陌路段铺筑泥结碎砖的路面。1969年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将原鸡洺路进行改线,改线后经永年正西、**浮图店、城隍村、进入**县城。定名洺鸡线。仍为睛通雨阻土路。1976年**地区交通局投资将该路段改建为沥青表处路面。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2厘米厚沥青表处层。属次高级路面。1982年夏季,在城隍**改建长200米过水路面1处。**公路站在城隍村设立了“城隍道班”。永河公路**至河南町段原称鸡町线,是通乡联村土路。1979年—1982年,先后完成**县城至**河南疃路段油路面铺设工程。路基宽8.5米,油面宽6米,面层表处厚2.5厘米。1986年12月,**地区交通局通知,将洺鸡公路和鸡町公路连接成一条线路,更名为“永河公路”。1990年永河公路由县道升级为省道。2003年—2005年,**省交通厅批准永河公路临洺关至河南疃段改建工程。改建后的永河公路为二级公路技术标

准,永年段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面层9cm沥青混凝土;**和**段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4米,面层9cm沥青混凝土。洺李公路(永年连接线):省道编号S036。洺李公路起点临名关京深国道K428+700处,途径苗庄、**、小龙马、东张固、广府镇,至李庄村与省道邯临公路汇合。全长25.9公里,全线为二级路,高级路面。洺李公路原是大车道。1949年至1956年,县政府多次组织义务建勤普修。1966年整修时加宽路基到8米,铺装碎石路面。1975年2月,完成临洺关至李庄28公里沥青路面工程。3月份开工,至年底竣工。1998年—1999年,洺李公路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的三级公路升级为二级,并更名为京港澳高速永年连接线。2000年改建将永年东二环至裴坡庄0.677公里拓宽改造,路基宽26米,路面宽24米;裴坡庄至李固村3.407公里路基宽20.8米,路面宽16米;北李固村至广府镇17.465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广府镇至借马庄村西1.644公里路基宽12.9米,路面宽11.4米;借马庄村**李庄1.1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前当头村至永北村1.017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附表一:列养干线公路汇总表第三章国省干线大、中桥梁第一节国道桥梁国道107(北京至**)洺河大桥:位于107国道永年县临洺关北洺河之上。洺河大桥,西与洛河铁路桥并列平行,是京深公路连接南北的纽带。洺河大桥采用T梁予应力箱型连续梁,钢筋水泥结构。全长354.58米,跨中部分修建4孔长150.54米的予应力箱型连续梁,两端各接5孔20米的T型梁,桥面宽14米。桥两侧有水泥扶拦,花孔穿插。(主跨径为1孔30米十2孔45米+1孔30米共长150米,两端各接5孔20米的筒支T梁,桥面行车道宽11米,两侧各设1.5米的人行道。主跨连续梁的下部构造边墩为三柱式混凝土灌注桩)设计荷载:汽—20,挂--100。过水流量为每秒8180立方米,地震按八度验算。该桥由**省交通工程大队(后改称**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测量设计由**省交通工程大队第一工程队施工建设。大桥工程于l975年12月28日开工,1977年7月10日全桥竣工,决算投资额为242万元。1977年7月15日,邯邢基地交通建设指挥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大桥工程进行了验收,认为竣工工程符合设计要求,质量优良。1978年,洺河大桥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战线重要科技成果”,同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被评为获奖项目。洺河大桥由永年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木鼻桥位于107国道马头镇木鼻村北,坐落在牤牛河上,原名叫牤牛河桥,后改名为木鼻桥。1954年以前,此处多年靠便桥维持交通,汛期拆除,汛后搭建。1954年汛期后,**公路管理局设计修建了木桥,木桥设计桥长45米,8孔,跨径5.5米,桥面宽为单车道4米,纵梁底标高为101米,单排桩加桩靴,主桩入土5米;桥台为木排桩档板八字墙式,修建工程于10月1日开工,30日竣工,实际投资28370元。1963年8月4日木桥被特大洪水冲毁。同年11月,**省交通厅公路局派员对该桥桥位进行了测量。1964年2月,经**省交通厅批准,**公路管理处工程队施工。同年3月牤牛河建桥工程开工。1964年7月28日竣工,8月1日正式通车,为京深公路**段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大桥。新建桥位仍在旧桥址处,与京广铁路桥平行。桥梁设计标准载重为汽--13,拖--60,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00公斤。全桥分为7孔,桥墩中心距离为lO.52米,桥长73.6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人行道为0.75米。桥梁型式为焊接圆钢筋骨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每孔采用6片主梁横向焊接组成。桥面纵向无坡,主梁、人行道梁及栏杆均为混凝土预制构件。主梁截面为T型,高80厘米,顶板宽为1.39米;横隔板中距为2.84米,板厚13厘米,高65厘米;主梁长lO.48米。下部构造,基础为木桩及高桩承台混凝土排架,共8个墩,温度墩2个(3#、6#)。全桥混凝土共371.24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为28.606万元。该桥因车辆吨位的增加已不能满足要求,加之使用时间较长出现开裂、露骨等情况。1997年对该桥进行改建,改建后桥梁总长87米、荷载吨位汽—20挂—100、4孔20米、桥面宽12米、行车道宽11米、桥高4.2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结构为柱式墩台桩基础,当年竣工通车。1979年道路拓宽改建,在该**侧又修建一座桥梁,与西侧桥梁并行,形成上下行一级公路。东部大桥于1979年开工修建,桥长78米荷载吨位汽—20、挂—100、7孔10米、桥面宽12米,行车道宽11米,桥高4.2

米,上部结构空心板梁、下部结构柱式墩台,当年建设通车。木鼻东、西二桥由**市交通运输局城郊公路养护处管护。**河大桥位于107国道磁县城南偏西10公里处。**河大桥是京深公路**、河南两省交界处跨越**河,沟通**、河南两省的一座特大桥梁。**河河床宽阔,常年有水,汛期水势汹猛,不时泛滥。历史上每年架设临时木便桥,次年雨季前拆除。平时设有渡口,摆船过渡。1976年12月**省交通工程大队测设队测设,1979年2月完成设计。**省交通厅由省养路费投资,并筹措了主要材料,兴建大桥。**省交通工程大队第三工程队负责施工,1979年6月15日正式开工,1980年4月29日全部竣工。**河大桥全长564.04米,由28孔组成;每孔中距20米。上部结构为标准跨径20米的钢筋砼装配式T型梁。下部结构为钢筋砼双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大桥载重标准为汽—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250公斤。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桥高6米、桥面结构为行车道宽9米,两侧各设l米宽人行道。该桥竣工决算为197.57万元。**河大桥由磁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国道106(北京至**)老**桥该桥位于106国道香**村北。1953年10月在该处建有5米砖台木面桥一座。1956年被水毁后,国家投资在跨越老**上新建一座砖台木面桥,桥长27米,宽5.5米,每孔长4.33米。60年代,水利部门在该桥址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随着道路的改建与改线,原有桥梁废弃,1993年对老**桥进行重建,其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全长134米,桥面净宽9.5米,桥高6米,跨径组合为10孔,每孔13米。于1993年8月26日竣工通车。老**桥由邱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老**桥(东)位于106国道香**村北。2002年106国道拓宽为一级公路,与西侧桥**行又修建一座桥梁,于2002年8月26日竣工通车,其结构为上部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全长134米。桥面净宽11.25米,桥高6米10孔,孔径13米。老**桥(东)由邱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香**立交(北桥)位于106国道香**新区上行线。跨越省道**至**公路,于2000年8月9日竣工通车,其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多柱式墩,荷载汽—20、挂—100,全长65.04米,桥面净宽14.71米,桥高5.5米,孔径20米。香**立交桥(北桥)位于106国道香**新区下行线。跨越省道**至**公路,于2000年8月9日竣工通车,其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多柱式墩,荷载汽—20;挂—100,全长65.04米桥面净宽10.75米,桥高5.5米,3孔,孔径20米。这两座立交桥平行横跨**至**公路。由邱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309国道(**至**)东辛庄大桥位于**至**公路**县东辛庄村南,横跨支**河。1963年该桥上游47米处曾修建一座长104.2米,宽6.1米的木面钢轨桥梁。由于年久失修,不能保证安全行车。因此**行署交通局决定重新修建一座桥梁,该桥于1973年动工修建,桥长141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人行道宽0.75米,桥高5.2米,全桥为10孔。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跨经12米,拱肩对称设有3对小孔,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灌注桩系梁连接。设计荷载:汽-13,挂-60。1974年1月竣工后称东辛庄大桥。1985年309国道公路改建,该桥改称东辛庄旧桥随之划归乡级公路管理。1985年309国道改线,在位于原东辛庄桥上游新建一座新大桥,仍称东辛庄大桥。该桥设计为斜跨支**河河床(左斜44度)超洪大桥,全长256.6米,16孔,每孔16米,桥高7.97米。桥梁设计荷载汽-20,挂-l00,桥面净宽12米,两侧各设1.5米人行道。上部构造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下部构造为单排四柱双悬臂三等跨连续盖梁。基础为钻孔灌注桩。该桥1985年8月开工,1986年7月全部竣工。共完成混凝土总量374085立方米,桥头行道土方2683立方米,砌石工程425立方米,工程投资206.1514万元。1996年309国道拓宽改造为双幅一级公路,在该斜跨支**河的东辛庄大桥处又平行修建一座新桥,统称东辛庄大桥。该桥长276米,8孔8米加13孔16米,桥面宽17米,行车道宽14米,两侧各设1.5米人行道,桥高4米。其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多柱式墩,1996年5月建成通车。东辛庄大桥由**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公路站管护。清化大桥位于309国道**县清化村东,是1980年新建邯

武公路复线跨越南洺河修建的公路大桥。大桥与公路设计基本同时进行,1982年3月17日开工,1983年7月20日竣工。大桥由**地区交通局工程队施工。该桥由3孔50米箱形拱组成,桥长174.5米,桥系总长为183.35米,桥高26米。该大桥桥址处于路线的直线段,桥位中线与河道成68度20秒交角,洪水时与主流流向大致正交。桥位河段窄而深,两岸宽仅196米,百年一遇洪水量为每秒4980立方米。河床纵坡l%,河床土质表层为沙卵石,两岸底都有岩不露头,桥墩台均座落在岩石上。桥面标高与桥长不受水文计算的控制。该桥设计技术标准为:桥面宽12米,两侧另设人行道宽1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250公斤,按抗震裂度8度计算;结构型式:上部构造的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无绞拱,净跨50米,矢高8.333米,矢跨比为1:6,拱轴系数1.543米;拱圈全宽12.38米,由10片拱圈组成。每条箱肋设有28道横隔板,拱箱宽1.22米,全高1.1米。拱上建筑为每孔对称设5孔腹孔,孔径3.2米(跨径3.7米),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分别由底粱、墩柱、盖梁和行车道板组成。腹孔墩柱由4根矩形立柱组成,与盖梁、底梁构成三角跨钢架;主柱中矩3.72米,第一排墩柱较高,在主柱中间设一道横系梁桥面行车道板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利用盖梁的悬臂和实腹段的悬臂梁放置钢筋混凝土槽形人行道板。下部构造的墩台为明挖扩大基础,重力式桥墩,双孔空腹式桥台。全桥砼量为4446立方米,砌石4410立方米,土石方为1.5万立米,水泥用量2000吨,钢筋171吨,木材636立方米,大桥投资列入复线公路的总体投资。大桥原设计施工方案为少支架早期脱架施工方案,因支架材料缺乏,并且安装支架受地形的限制和影响,故选用悬索无支架吊装方案。经验收大桥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1998年邯武公路复线拓宽改建为双幅(上下行)一级公路。因此与该桥平行又建一座新桥,该桥坐落在原桥的北侧,桥长179.8米,设计荷载吨位为汽—超20级,挂—120,结构为3孔50米,桥面宽15米,行车道宽14米,桥高4.3米。上部结构为箱型拱,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明挖天然基础,于1998年10月竣工通车。清化大桥由**市交通运输局城郊公路养护处管护。清**河大桥位于涉县城南。大桥上部结构为后张法预应力组合箱梁,下部为2根直径1.5米钻孔桩承台基础砌石桥墩,桥台为3根直径1.5米钻孔桩基柱式桥台,全桥24孔,孔跨径25米,总长605.74米,桥面连续,每联4孔,共6联。桥面净宽12米,两侧各设人行道1.5米。桥高4.8米。设计载重汽—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250公斤,洪水频率为300一遇,地震烈度按7度设防。该桥由**省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铁道部十二工程局第二工程队施工,1988年4月20日动工,次年11月20日竣工,投资647万元。清**河大桥由涉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附:**市国道大桥梁汇总表第二节省道桥梁省道S202线(**至涉县)活水桥位于平涉公路**市活水村东南。该桥建于1977年10月,为六孔双曲拱桥,下部为料石浆砌台,片石基础,桥长145.8米。桥面净宽7.6米,两侧各有0.75米人行道。桥高7米,载重量13吨。2008年对该桥进行重建,重建后桥梁总长149.04米,设计荷载公路二级,上部结构为空心板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9孔16米,桥面总宽12.5米,行车道宽11.5米,桥高5.9米。于2008年10月建成通车。活水桥由**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阳邑大桥位于平涉公路(该段原为邯长公路)阳邑村西,横跨200米宽的南洺河。1965年底**省交通厅批准了阳邑大桥的修建计划。1966年3月26日开工,同年l0月12日竣工,总投资约56万元。该桥长228米,桥高7米,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0.75米。上部构造为悬砌空腹拱,下部为片石混凝土基础,浆砌块石重力式墩台。全桥共9孔、两端孔跨径为15米,其余7孔跨径为25米,共由294块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拼装而成。最大构件重1.5吨。主拱圈为石砌拱。设计荷载为汽一13,挂一60。阳邑大桥成功应用了悬砌拱新的建桥工艺,为大型桥梁结构型式多样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10年对该桥进行大修维护。阳邑大桥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清**河大桥该桥位于平涉公路涉县城**与河南店间,清**河上。1951年之前,该处没有桥梁,来往行人靠摆渡过河,1952年5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石拱结构清**河漫水桥,全桥17孔,每孔净跨7米。桥总长

320米,高12.6米,宽7.4米,两侧安装石栏柱322根,接过水路面210米,桥中向南110米,向北110米,1951年10月竣工,11月7日通车。因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汛期河卵石堵塞桥孔。1956年、1963年漫水桥两次冲毁。1965年新建清**河大桥,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型简支梁桥。全桥28孔,每孔净跨20米,由5片梁组成,总长622.6米,桥高6.47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人行道,设计荷载为汽—13,挂—6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250公斤,当年11月建成。2003年对该桥进行加固,加固后荷载为汽—20挂—100。清**河大桥由涉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省道S212线(茶棚至柳园)**河大桥:位于**张看台村东南,在**县中**跨越**河。建国前,在原址上曾架设时令草桥,1963年水毁后,国家投资10万元建成一座长190米,桥面宽4米的木便桥。1975年5月,开始修建永久性**河大桥,整个工程于1977年10月1日竣工。桥长496米,桥头引道14米,全长510米。上部结构为少筋微弯板组合梁,下部为双桩式灌注桩墩台,桥高8米,桥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人行道。设计荷载汽-15,挂-80,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250公斤。工程总造价165万。2007年3月开工建设,再次对该桥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桥梁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箱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台,共20孔,跨径25米,桥面宽12米,桥长505米,桥高5.1米,荷载标准为公路1级,于2007年10月竣工通车。总造价1500万元。**河大桥由**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省道S213线(涉县至**)索堡大桥位于涉县至**公路涉县索堡附近。在70年代,该处曾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随着晋煤外运致使该桥不堪重负。2000年10月新建索堡大桥,该桥桥长106米5孔20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行车道宽11米,桥高4.5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结构为多柱式墩台扩大基础。索堡大桥由涉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省道S215线(**至大名)魏大馆桥位于大名马时庄村东一千米处,跨越魏大馆排水渠,桥梁全长为104米,跨径组合为6孔,每孔16米,桥面宽12米,桥高3.5米,上部由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梁和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组成,下部为多柱式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于1999年7月开工建设,于1999年11月竣工通车,总投资为194万元。魏大馆桥由大名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河特大桥位于大名黄炉村村东,跨越**河,桥梁全长为1508.2米,桥面宽为12米,桥高4.3米,跨径组合为50孔,每孔30米,上部由钢筋混凝土箱型梁和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组成,下部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该桥1997年11月开工建设,于1999年11月竣工通车,总投资为3468.8万元。**河特大桥由大名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卫河大桥位于大名龙王庙村西,跨越卫河,桥梁全长为668米,桥面宽为12米,桥高5米,跨径组合为22孔,每孔30米,上部结构为箱型梁和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组成,下部结构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该桥1998年6月开工建设,于1999年11月竣工通车,总投资为1603.4万元。卫河大桥由大名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省道S222线(**至**)马河桥位于邢峰线**矿山常**村西,跨越**支流。该桥全长155.328米,为3孔,单孔跨径40米双曲拱桥。设计荷载为汽一20,挂—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250公斤。桥面净宽9米,两侧各设人行道宽1米,桥高8米。投资82.97万元。该桥上部构造为3孔,单孔跨径为40米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矢跨比为l:5,拱轴系数M一2·814,拱肋分三段预制。各主拱拱肩两侧对称设有四小孔,吊装工艺原设计为悬索吊装,因无设备改为吊车吊装。下部构造为重力式石砌墩台,基础埋置于天然地基上,北桥台基坑为砂卵石,其它均为坚石。该桥1975年5月24日开工,1976年6月30日竣工。2004年因桥面底基层破碎、侧墙外挤栏杆损坏,故对该桥进行大修。2001年邢峰公路拓宽改建为双幅一级公路,在该桥的西侧又修建一座新桥,新桥全长149.7米,跨径组合为3孔40米,行车道宽9.5米,高8米,上部结构为箱型拱,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扩大基础,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马河桥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站管护。矿山桥位于邢峰线**矿山村东北,是跨越两山间从矿山村到郭二庄简易道路上的立体交叉桥,是**省第一次修建的大跨径无支架悬索吊装的双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