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汇率的理论

关于汇率的理论
关于汇率的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限制。

③代表作

戈森:《外汇理论》

Ⅱ、购买力平价理论:

①基本内容:

购买力评价说是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16年系统提出的。

主要观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 购买力评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

是一种货币的价值及对这种货币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即由它的内在购买力决定的,而购买力的高低是由物价水平体现的。即:

E =∑Pa/∑Pb (1)

式1中E 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Pa 和Pb 分别表示a 和b 国的物价水平,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国际间的“一价定律”。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同质、同类的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一种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需要经过汇率折算,才能保持相等。因此式(4.1)可变为Pa=EPb 。如果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不符,国际间商品的套汇活动将使实际汇率调整至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相等为止。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除了提出绝对购买力平价说之外,还提出了相对购买力平价说。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各国经济状况的变化,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也必然经常发生变化,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导致了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化,用式(4.2)表示:

(2)

式2中P ′a 和P 0a 分别代表a 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 ′b 和P 0b 分别代表b 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E 0为基期汇率,E ′为当期汇率。

②内容评价:

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产物。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是适时并有一定道理的。具体表现在:

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另外,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 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它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70多年来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今天,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重要理论之一。 但是,该理论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着的价值差距的空

E b P b P a P a P E ?=

0/'*/''

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购买力平价说在西方汇率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该学说把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联系起来,较合理地体现了汇率的决定基础。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购买力平价说过于侧重国际贸易关系而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决定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想符合的。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

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

③代表作:

古斯卡夫·卡塞尔:《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

Ⅲ、利率平价理论

①基本内容:

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主要说明国际货币市场上利率差与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关系。利率平价理论以证券和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假设是套利保值资金的流动最终使两国的投资收入趋于一致。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以牟取较高的利润。同时为避免投资风险,会使用远期汇率交易来抵补。远期汇率会上浮从而形成均衡,使抵补套利无利可图。

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归纳可得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用公式表示:

FR/SR=(1+i x)/(1+i y)

FR:远期汇率SR:即期汇率i x :某个国家的汇率i y :另一个国家的汇率

若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远期汇率升水,反之则为贴水。因此两国名义利率之差等于远期外汇市场上两国货币的升水数或贴水数。若用K表示汇率升水贴水数,则:

K=(FR-SR)/SR 近似表示为K≈(i x-i y)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②内容评价

利率平价学说的主要贡献:

它从理论上说明了远期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相对收益,即以利差作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对于实际操纵外汇市场,预测远期汇率趋势,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利率平价说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有以下缺陷。

它是以国际间资本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和各国间证券可完全替代为前提。这两条前提太过严苛,不易实现。

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交易成本。但是,交易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各种交易过高,就会

影响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国际间的抛补套利活动在打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利率平价说还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是无限的,故套利者能不断进行抛补套利,直到利率平价成立。

结论:

1、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通常希望将资本投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这种套利行为会导致资本的跨国界、跨市场流动。

2、投资收益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汇率水平预期变动率,如果汇兑损失超过了利差收益,投资者就会蒙受损失。

3、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投资者通常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卖出高利率国家的货币。

4、利率较高的货币的即期汇率上浮,远期汇率下浮,出现远期贴水,利率较低的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出现远期升水。

5、抛补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会使远期差价发生变化,直到资本在两国之间获得的收益率完全相等为止。

③代表作

凯恩斯:《货币改革论》

Ⅳ、汇兑心理说

①基本内容

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在192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为了支付在国外进行购买的货款。而购买外国商品(包括金融商品)的原因,又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这种欲望便是使得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该主观评价又是依据使用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当均衡被打破时,汇率又将会随着人们对外汇主观评价的变化达到新的均衡。

②内容评价

汇兑心理说的理论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对汇率决定进行分析的路子。在此之前的汇率学说,多是忽赂了心理因素。实际上,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汇率的变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时期,在官方通常许诺保持固定平价的情形下,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心理较为稳定;而一旦人们预团到官方平价会发生某种变化,预期贬值的心理会使汇率由于纷纷抽逃资本而实际贬值,这种短期资本外逃的现象主要是由心理作用所致。

在浮动汇率下,预期心理的作用更为强烈。许多新的汇率学说,如资产市场理论,加速假说及一般均衡理论等都将预期因素作为汇率决定的重要组成变量。

应该提出的是,阿弗塔里昂的心理学说与新汇率决定学说中的预期因素分析有根本的区别。前者虽然把质与量两方面的物质因素统一于主观评价之中,但并没有切实地把人们的主观评价建立在实际可测的物质因素基础之上,新汇率学说的预期分析是以实际经济结构为背景的,不论是一般的预期心理,如通货膨胀的预期,经济前景的预期或汇率升贬的预期,还是有效市场中的合理预期,它们背后都有实际的经济参数,那么出现在模型之中的预期因素并不是无法计量的。由于预期的反映往往渗有权复杂的经济、政治事件,对预期的计量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理论的演进是必然的,无论如何,汇兑心理在把预期因素导入汇率分析者方面有其它理论无法替代的意义。汇兑心理学说的根本缺点在于,它仅仅强调了心理因素的片

面性。虽然主观分析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但如果唯一强调这一个方面,会使学说走到一个极端。该学说是以西方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把汇兑心理的变动当作影响与决定汇率的依据,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实质和客观的分析基础,丧失科学性,缺乏说服力。

Ⅴ、均衡汇率理论

①基本内容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汇率的概念。他指出:均衡汇率应该固定在或钉住某一水平,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内要能够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国内外现有的自然资源、设备、技术、成本以及正常的就业水平和关税等条件下,使国际收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受到不适当的压力;

第二,该国从国外取得长期借款或向国外进行长期贷款的意愿和能力,不受到不适当的压力;第三,没有黄金的大量外流。

纳克斯在1945年给均衡汇率下了一个更为简洁完整的定义,即“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情况下内外部同时均衡时的汇率”。

均衡汇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维持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状态而不致造成大量失业或求助于贸易管制时的汇率。

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大致上可分为四类:基本要素均衡理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自然均衡汇率理论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②内容评价:

(l)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价格形式”,汇率均衡也就应体现出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因果链”关系,而不只是一个汇率水平问题。由此决定了汇率均衡研究必须从汇率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入手,将其纳人宏观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中进行。

(2)汇率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从汇率政策角度来研究,它就是一种目标体系。汇率政策必须以汇率均衡为目标来确定其具体内容、手段和调整方向。而作为目标体系的汇率均衡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均衡,它既由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所决定,又因各种经济因素和政策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调整。

(3)汇率均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量化的汇率均衡水平。由于汇率均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概念,均衡汇率作为具体化了的目标模式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点”,而只能是一个由不同时间长度等因素决定的、宽域不同的、动态的、最佳汇率区间,这个目标区间就是汇率政策的“目标靶”,而且是一个可移动的“目标靶”。

(4)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同样存在着汇率均衡问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人民币汇率均衡研究在内容上、方法上都受到一些局限,对其评价也没有一致的标准。特殊的经济体制造就了汇率均衡以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对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的特殊分析应着眼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汇率均衡已成为经济均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汇率政策应该树立汇率均衡的目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立其内容。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改革汇率调节机制、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汇率均衡仍需要政策取向的引导,但政策取向不应以主观决策为主,而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作出有利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选择。

③代表作

凯恩斯:《货币改革论》《国外汇兑的前途》

Ⅵ、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①基本内容

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发表了《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适度货币区

理论。蒙代尔认为,应该根据生产要素可否自由流动来划分区域。在某些区域内,如果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即可作为一个最适度的货币区。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种共同的货币,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定汇率安排以及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基本思想从宏观角度分析可通过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结论加以描述:

(1)在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维持固定汇率乃至共同采用一种货币,将可以获得显著的货币效率收益。其具体表现在通过减少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成本与风险,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另一方面,货币区域化也使区内各国付出了成本,其集中表现为经济的独立性下降,因为固定汇率或共同货币安排使各国独立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能

力大大降低。

(3)一国是否加入货币区取决于货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如果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该国就应该加入货币区;否则就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货币体系。

②内容评价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是货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的决定因素,如:区内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否能够充分自由流动、通货膨胀是否比较接近、产品是否多样化,以及各国是否能够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及时协调等。这些因素与各国经济联系程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决定货币区能否成功建立的主要条件。

1.有利于促进本区经济一体化,并极大地提高区内总的经济福利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实现人力、资本及商品等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与统一共享。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内贸易自由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区内贸易效率,而且它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内人力、物力及财力,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上易于达成一致,并直接推进本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有利于降低货币汇兑成本,规避区内货币之间的汇率风险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初级形式是:区内成员间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且比价固定。这一规则无疑将会锁定区内成员间的汇率风险,并大大便利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当区域货币一体化走向其最高形式——单一货币时,则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统”的单一货币,这样,区内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就变成了“内贸”,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成

员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成本”。

3.有利于整合区内金融资源,降低投融资成本与风险

国际投融资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区域货币一体化则有利于区内金融资源共享,而且在固定汇率下锁定汇率风险,在共同货币政策下,还可以锁定利率风险。在此条件下,各成员国也无需保留太多的国际储备,从而减少总的资源闲置成本。应该说,在人力、商品及资本等要素的整合上,金融资源的整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说,区域内实现单一货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

4.有利于加强区内一体化协作,并一致对外抵御竞争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它不仅有利于经济上的联盟,而且还有利于区内成员国之间结成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强大联盟,它们一致对外,采用“一个声音说话”,往往能获得一种“放大”的效果。

③代表作

罗伯特·蒙代尔:《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Ⅶ、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

①基本内容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约翰逊,蒙代尔等经济学家提出。该理论实际上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假定:

1.存在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即存在着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及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着高效率的商品市场,自由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保证“一价定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世界各地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按共同的货币计算,价格相同。

3.存在着高效率的外汇市场,市场参加者能根据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预期,并且他们的预期能强烈地影响市场上的汇率。

根据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需求量是决定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汇率等于两国名义货币存量之比,乘以本国与外国实际收入函数之比,再乘以本国与外国名义利率函数之比。当一国名义货币存量(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当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时,本币汇率上升。当外国国民收入上升时,本币汇率下跌。当外国的名义利率上升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②内容评价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其科学价值:

①它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和变动过程中的作用,正确地指出,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多,会引起本国汇率的下跌,这是符合事实的。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纠正了战后汇率研究中长期忽视货币因素的缺限。

②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还正确地指出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

③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还将对汇率理论的研究同货币政策的运行协调起来,从而为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在纠正战后其它汇率理论的缺限时,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它片面地强调了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忽视了经济结构的影响,只注意了货币市场的总的均衡,而忽视了对各个部分结构的分析。另外,该理论的一些基本假定,如两国之间始终保持购买力平价,国内价格对货币供应量有充分弹性等,在短期内也难以成立。这些缺陷使得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也难以周全地把握和解释汇率运动。

Ⅷ、资产结构平衡说

①基本内容

由西方学者布兰逊,沙德勒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提出,进入80年代后,又由比西格纳诺和胡佛等人陆续充实修正。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财富和资产结构平衡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它提出并论述了一些被其他理论所忽视的方面,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较大的兴趣。

该理论认为,汇率作为一般均衡体系的一部分,被所有市场的相互作用所决定,汇率的均衡是在流量市场,又是在存量市场上达成的,而均衡汇率又会随着货币供应或实际货币需求的改变而相应地改变,因此,汇率是由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因素所诱发的资产调节和资产评价所共同决定的。具体而言,该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各国的个人,通常将其金融财富分布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之中,其中,最一般地分

布于三种资产: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人们愿意以这三种资产形式持有的财富在其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率,主要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收益。

第二,当本国利率上升时,在人们所希望保持的资产结构组合中,本国债券所占的比例就会增加,而本国货币和外国债券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该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

第三,当人们所持有的财富存量发生变动时,其货币汇率也会受到影响,而影响的方向如何要视导致财富变动的原因而定,一般有三种情况:

●由于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财富总额增加,此时该国货币汇率会下跌。因为在一国货币扩大供应量的情况下,人们的资产组合中,本国货币所占比例会上升。为了保持平衡的资产结构比例,该国的财富持有人就会相应增加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的持有量,由此产生了对外国债券和本国债券的过度需求,使本国利率下降和本币汇率下降。

●由于一国出口增加,经常项目出现盈余而引发的财富总额增加,此时该国货币汇率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该国财富持有人为了维持资产结构的平衡,必然相应地增加本国资产(本国货币或债券)的持有量,出售其持有的一部分外国债券,则会使外币的供应相对增加,需求相对减少,而本国货币汇率趋于上升。

●当一国比如说为了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而增发债券时,该国的财富也会增加。这样,该国的财富持有人会扩大对货币的需求,其结果是利率上升,但汇率的变化尚难确定。因为此时,增发债券对汇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该国财富持有人为了维持资产结构的平衡而扩大对外国债券的需求,引起对外币需求的增加,从而使该国货币汇率下跌;另一方面,由于该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会提高,这又可能降低外国债券的吸引力,减少人们对外币的需求。如果后者的影响力大于前者,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下跌。

资产结构平衡论综合了传统的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分析方法,一方面承认经常项目的失衡会影响汇率,另一方面也承认两国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差异会影响汇率,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具有一定开拓意义。该理论提出了一些较为现实的假设,认为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替代性”,但不是完全的替代性。另外,该理论较符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实际经济生活,确实,选择和持有本国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数量,在任何时候都远远超过经常项目的规模,所以在短期内,汇率要反映资产市场的均衡情形。

②内容评价

贡献:

资产结构平衡说综合了传统的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分析方法,一方面承认经常项目的失衡会影响汇率,另一方面也承认两国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差异会影响汇率。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具有一定开拓意义。

该理论提出了一些较为现实的假设,认为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存在着高度替代性,但不是完全的替代性。另外,该理论较符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实际经济生活,确实,选择和持有本国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数量,在任何时候都远远超过经常项目的规模,所以在短期内,汇率要反映资产市场的均衡情形。

缺陷:

该理论任务经常项目对汇率的影响只是通过资产组合变动而导致,忽略了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贸易量的作用。此外,它忽视了汇率变动趋势对资产实际收益的影响。

二、其他相关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汇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的供求,而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决定外汇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不同,阿尔吉认为,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受两国的国民收入、两国的物价水平及两国货币汇率本身的影响。本国出口主要取决于汇率、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外国国民收入的影响。本国居民的国外资产的积累,它主要受两国的利率差及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期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当KA=CA时,外汇供需平衡,此时汇率处于均衡汇率水平上。均衡汇率水平是由本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工资率、外国的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对两国货币汇率预期等因素决定的。

中世纪时的汇率理论

早在十四世纪初,法国的学者亚历桑德罗就对汇率变动作了研究,并指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中世纪的学者伦提乌斯.罗道尔波利斯的公平评价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因而又被称为供求理论。

重商主义的汇率理论

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因此,他们主张要尽量多出口、少进口,以防止货币的流出,甚至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的流失。故此,他们特别注意影响商品进出口和货币输出入汇率变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汇率的“货币供应论”。他指出汇率是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他认为,如果汇率以每单位英国货币可兑换的外币来表示,外币稀缺时,英国货币价格下降而外币价格上升。此外,他已经认识到投机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张实行外汇管制,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汇率应当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这就是铸币平价。

米塞尔敦认为导致英国货币流失的并不是铸币的贬值和投机行为,而是英国的贸易逆差。他认为,外汇交易从而铸币的移动,纯粹是贸易差额所决定。因此,米塞尔敦的理论又被人称为贸易差额论。

托马斯.孟并不主张由政府禁止金银的输出。他认为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商品输出和货币输出没有不同,因为他坚信贸易顺差会把更多的货币带回国内。他已认识到外汇的供求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的汇率理论

1.洛克的汇率理论

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阐述了他的汇率理论观点。洛克的理论基于他的货币数量论。洛克认为,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是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两国各自拥有的贵金属(白银)的多少;其二是贸易差额。洛克认为,贸易差额是否影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第一,应从国外收回的货币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币带回国内的困难和危险程度;第三,把钱存放在国外的风险程度;第四,国内急需的资金状况。

克里斯蒂宁指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计价单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来计算商品劳务及贵金属的价格。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同时引起物价的上涨和汇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宁认为,汇率的变动与国内物价上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一般说来汇率的变动并不受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而是直接受外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2.大卫.休漠的汇率理论

十八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和康替龙提出了“铸币点机制理论”。他们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认为商品的价格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发生严格的正比例变动,所以他们认为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的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铸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

3.约翰.穆勒和马歇尔的汇率理论

约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理论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度

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差额。

马歇尔也注意过汇率问题,他是第一个区别了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引起货币贬值的不同的人。凯恩斯主义的汇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市场汇率不过是一种市场价格,它也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来决定的。外汇的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劳务收支(经常项目的主体部分)引起的,供求的均衡实际上就是国际收支均衡。因此,可以推论: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则又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收入的状况。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 2007-08-14 11:00:42|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从宏观基本因素,如相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内外资产的替代性和均衡价格的调整速度等,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波动。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商品贸易为主的流量模型和以资产交换为主的存量模型,前者如早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后者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包括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等。然而现实经济中,却很难运用这些传统理论来预测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走势,大量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传统汇率理论的解释能力十分低下,尤其对短期内的汇率变化,预测能力甚至连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都不如。面对这一困惑,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不断寻求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将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对这一新的阶段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 一、外汇市场有效性的质疑:理论突破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盛行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学家们除了致力于建立和扩展各种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模型,同时也在致力于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然而,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却表明,这些宏观结构的模型对浮动汇率条件下的汇率解释能力非常地弱。特别是在Meese & Rogoff(1983)[1]使用样本外预测分析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资产市场汇率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不明显胜过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惊人的结论对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后来一些学者(如Salemi,1984)的研究发现在一个相对长的预测间距水平上,资产市场汇率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要比随机游走模型的预测能力强,并且这一结论逐渐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在短期的预测水平上,Meese & Rogoff的结论还从未被有说服力的证据推翻。 Meese & Rogoff的结论结束了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的黄金时代,这一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筑起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汇率理论陷入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危机。面对这一困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汇率决定宏观结构模型的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10080920113 夏晓婕 10080920117 金丹 10080920119 陈倩珺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 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 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 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 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 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 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 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 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 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 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 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 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 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 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 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 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 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 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 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 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 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 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 上下1%,但保留在不可维持条件下,再度改变平价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布雷顿 森林体系汇率制度安排的延续。(2)钉住水平带内的汇率制度:即允许汇率的 波动幅度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1%。(3)爬行钉住制度:该国货币按照某一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幅度或者根据某些量化指标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小幅 度的调整。(4)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爬行钉住制度”类似,但这种制度下允许货币围绕着汇率保持一定的波动幅度。 (四)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的主 动干预来影响汇率走势,这种干预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承诺,也没有事先宣布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达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下面按照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研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年英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

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马克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近年来,汇率理论不再仅只专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决定,而是对汇率决定的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这些新理论不仅传统理论的前提假定提出了质疑或修正,而且还引进了新的变量,并使用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理性预期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以物价水平,利率,不同种类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决定汇率,实际上肯定了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汇率理论认为,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市场的供求又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必然是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外汇市场参与者都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该经济人在买入或卖出外汇时,必然会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必然会以自己对即期汇率未来水平的看法—汇率的主观预期为指南。 在这里,汇率的波动是人们对市场预期的反应,而不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反应。 一有效市场假说 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且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市场参与者迅速领悟并能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有效市场”也意味着所有的获利机会都已被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根据公开信息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Fama提出的,它描述这样一个市场,即“对未来证券价值进行预测的是大量理性的、彼此竞争的利润最大化者;市场参与者必须能够自由地获得当时重要的信息。”如果资产的价格是资源分配的信号,它们必须能够成功地传播将来市场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给需求者和供给者,如对外汇市场有效性来说,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能够反映所在相关的市场信息,投资者不可能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均衡价格是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变动。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弱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Weak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仅充分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所有信息,因而投机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信息得到额外的收益。第二种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emi-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反映了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因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当前和过去的所有信息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三种是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而且还包含了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信息,因而任何人都不能通过对信息的垄断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是以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如果市场价格没有包含一切可得到的全部信息,就必然存在着尚未被利用的赢利机会,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套利过程发生,最终消除市场上潜在的赢利机会,投资者得到正常收益。因此,在有效市场上,不存在资金流动障碍,交易成本可以忽略,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即使很小的赢利机会也会引起大

汇率理论作业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或说明理由) 1、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F 2、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数值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升值。F 3、A国货币对B国货币贬值,对C国货币升值,其有效汇率可能不变。T 4、利率平价论主要是讲短期汇率的决定,其基本条件是两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 并紧密相连,资金流动无障碍。T 5、国际收支状况一定会影响汇率。F 6、国际借贷说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T 7、根据利率平价学说,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未来货币升水的可能性大。F 8、本国预期通胀率上升意味着本币将会贬值。T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汇率理论的正确看法有:(ABC ) A.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比价反映了两国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 力,因此,汇率变动的原因就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B.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源于资本在不同利率的国家之间流动和套利的 行为,套补利率平价的成立,意味着利用两国货币利率的差异进行无风险套利机会的消失。 C.国际收支说从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现代形式 的国际收支说以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为基础。 D.汇率超调模型认为,当货币当局调整货币供应量时,货币市场的价格黏性引 起了汇率的超调。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有:(ACD ) A.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贬值。 B.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升值。 C. 根据国际收支说,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升值。 D. 根据弹性价格的货币分析法,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贬值。 3、金币本位制的特点包括:(ABCD ) A.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B.黄金能够在各国间自由输入和输出。 C.各国货币能按照法定含金量自由与黄金兑换。 D.黄金能自由铸造成金币。 4.金币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B ) A.法定平价 B.铸币平价 C.通货膨胀率差 D.利率差 5.与金铸币本位制相比,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对汇率的稳定程度:(B ) A.有所升高

关于汇率的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限制。 ③代表作 戈森:《外汇理论》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研究综述.doc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汇率制度选择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学者们对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了细分,挑战了传统理论,并且通过实证检验来寻找最有效的汇率制度,为不同类型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绩效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之中,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频繁,使得汇率成为了一个被更多人关注的重要经济变量。 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契合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主流观点中,判断一种汇率制度是否适合一般依照两种标准:宏观经济绩效标准和微观主体福利标准。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与汇

率制度选择理论有关的最新文献,可以发现,最新的文献大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主体不断拓展,有些学者集中研究某一个国家,而有些通过多国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国外学者的视角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涉及到一些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国家。许多文献通过一国或者多国的数据对传统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检验,得出了不完全一致的结果,并结合经济实际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Coulibaly Davis (2013) 研究了非洲法郎金融共同体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金融共同体对通胀有帮助,但是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作用。证据表明,在南撒哈拉沙漠国家,盯住汇率政策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实施,但是对货币政策不利。当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时,经济体受益于更好的财政收支平衡。但由于盯住汇率政策似乎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应当选择一个没有锚定特定通货的货币联盟或者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Hiroyuki Yamada (2012) 研究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通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胀目标制在降低通胀率方面优于固定汇率制,至少和固定汇率制效果一样好,而中间汇率制度和灵活的汇率制度下的通胀率在大多数情形下更高一些。

汇率理论作业

汇率理论作业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或说明理由) 1、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 2、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数值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升值。 3、A国货币对B国货币贬值,对C国货币升值,其有效汇率可能不变。 4、利率平价论主要是讲短期汇率的决定,其基本条件是两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并紧 密相连,资金流动无障碍。 5、国际收支状况一定会影响汇率。 6、国际借贷说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 7、根据利率平价学说,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未来货币升水的可能性大。 8、本国预期通胀率上升意味着本币将会贬值。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汇率理论的正确看法有:() A.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比价反映了两国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因此,汇率变动的原因就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B.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源于资本在不同利率的国家之间流动和套利的行为,套补利率平价的成立,意味着利用两国货币利率的差异进行无风险套利机会的消失。 C. 国际收支说从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现代形式的国 际收支说以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为基础。 D. 汇率超调模型认为,当货币当局调整货币供应量时,货币市场的价格黏性引起了 汇率的超调。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有:() A.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贬值。 B.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升值。 C. 根据国际收支说,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升值。 D. 根据弹性价格的货币分析法,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贬值。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6746580.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0-9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文/王晓丽 [导读]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 王晓丽(中平能化集团天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

(新)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借贷说 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 利率平价说 汇兑心理说 国际收支说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弹性价格模型 资产组合分析法 (资产市场说) 黏性价格模型 货币替代模型

一、传统理论 (一)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 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 (1)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G s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G*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 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买卖时的价格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黄金输送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是由于金本位时期存在着两种对外结算方式引起的 (4)结论: <1>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 (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共同特点:<1>没有金币流通; <2>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或 间接兑换; <3>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

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何国华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货币国际化问题.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日元国际化的推进以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进行和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出现,货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对于什么样的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对本国及其他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因素等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另外,对于国际货币之间的替代现象,学者们也通过模型分析给出了解释.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含义,Cohen(1971) 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Hartmann(1998)进一步扩展了Cohen的定义,对国际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作为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于直接的货币交换以及两个其他货币之间间接交换的媒介货币,也被官方部门用作外汇市场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并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汇率钉住的"驻锚");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选择金融资产时运用,如表示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贷款价值,官方部门拥有国际货币和以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 Tavlas(1997)认为当一种货币在没有该货币发行国参与的国际交易中充当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日本财政部(1999)给日元国际化下的定义为:提高海外交易及国际融资中日元使用的比例,提高非居民持有的以日元计价的资产的比例,特别是提高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日元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地位.蒙代尔(2002)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 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 (一) 一国货币作为国际交换媒介的条件 Swoboda(1969)认为,如果没有国际交换媒介,不同货币区之间的贸易只能以不同国家的货币执行.如果交易商有许多需要不同货币的交易,他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各种现金余额,携带成本很大.Karl Brunner and Allan Meltzer(1971)分析了货币交换的信息效率,认为获取任何资产特性的信息的边际成本随着这种资产被使用的频率的增加而递减.Mckinnon(1969)综合了上述两位学者的理论,认为私人交易者会以最适当的主要的货币来从事交易,以节约携带成本,并 使由于汇率浮动而产生的信息不确定性最小化. Krugman(1980)研究了本国和外国货币之间的交易成本,发现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平均交易成本是递减的,有最低交易成本的货币,即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媒介货币.Rey(2001)把货币交换的交易成本引入了一个三国一般均衡模型,从贸易关系的实力和交易成本的大小,在理论上证明了媒介货币选择的多重均衡如何出现.他发现媒介货币的出现是由各国的商品偏好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们的相对规模决定.一国商品被需求得越多,它的出口越高,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就越大,其外汇市场就越具有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就越小.具有最大开放度的国家的货币以及与其他国家货币相交换时成本最低的国家货币会成为媒介货币. Matsuyama,Kiyotaki and Matsui(1993)运用一个货币搜寻模型(search models of money)来分析创造媒介货币的机制,结果是在一个只有两种货币(本币和外币)存在的世界中将会出现三种均衡:⑴地方性货币,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没有国际交易发生,本国货币在本国使用,外国货币在外国使用;⑵单一的媒介货币,在此情况下,一种货币成为地区性货币,另一货币则在发行国和外国同时使用;⑶双重媒介货币,两种货币在本国和外国都能使用,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两种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二、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实施钉住汇率制可以约束钉住国政府货币政策。当钉住国的通胀率与被钉住国的通胀率严重背离时,资本的跨国流动将使钉住国货币面临贬值或升值压力。若钉住国通胀率显著高于被钉住国,资本外流将造成贬值压力,为了维持钉住汇率制将减少甚至耗尽其外汇储备。所以这种约束可以看成是一种货币纪律。理论和经验分析给出三个理由,证明钉住汇率制度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1)钉住汇率建立了清晰的、可操作的目标,同时捆住了政府的手,使得政府反通胀的承诺更加可信;(2)钉住汇率可以帮助价格和工资制定者围绕一个新的低通胀均衡协调它们的行动和预期;(3)钉住汇率制度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渠道,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高通胀时期渡过后,将它们从海外撤回的离岸资产转化为本币资产。(在浮动汇率制下,没有这样能重建本币资产的自动机制,因为央行没有义务购买撤回本国的以外币计值的资本)(Bruno,1995)。 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的紧缩性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强(通常导致过高的实际利率和 本币高估),因此浮动汇率制下很多稳定措施都失败了。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能取得成功,成本也明显比在钉住汇率制下高。以波罗的海沿岸的两个邻国为例,爱沙尼亚采用了货币局制度,拉脱维亚早期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两国都成功地结束了转轨时期的高通胀,但拉脱维亚经历了一次更深更持久的衰退。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料,爱沙尼亚在1993、1994、1995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7%、6%、6%,而拉脱维亚的同期增长率为-15%、2%、1%;更有意思的是,拉脱维亚在1994年上半年采用了钉住汇率制(Sachs,1996)。 三、汇率制度与汇率的波动与背离 资本流动性的增大容易产生汇率的波动性和背离问题。由于可以通过市场消除与不确定性相关的即期汇率波动,所以汇率的波动性并不是个严重问题。背离比波动性更严重,因为持续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 铸币平价说— 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汇兑心理说 资产组合分析法金本位制度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法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资产市场说)弹性价格模型黏性价格模型货币替代模型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传统理论

(一)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 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 (1)1752 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 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 */G s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G*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 铸币平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

第七讲 汇率决定理论2

第一节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一、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Ms-P=αy-βi,α>0,β>0 P=Ms-αy+βi P*=Ms*-αy*+βi* e=P-P* e=α(y*-y)+β(i- i*)+(Ms-Ms*) 第一,本国货币供给水平一次性增加的影响。本国的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会迅速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相应提高。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本国货币的同比例贬值,本国产出与利率则不发生变动。 第二,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第三,本国利率上升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利率的上升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本国货币的贬值。 二、引进预期后的货币模型 三、对货币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我们首先对货币模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第一,货币模型将购买力平价这一主要形成于商品市场上的汇率决定理论引入到资产市场上,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从而抓住了汇率这一变量的特殊性质。 第二,货币模型引入了诸如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的变动对汇率造成的影响,从而使这一理论较购买力平价能在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第三,货币模型是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由于理论假定的不同,货币模型是资产市场说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但它却可

以反映出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货币模型的不足之处则体现在: 第一,它是以购买力平价为理论前提的,如果购买力平价本身在实际中很难成立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的可信性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它在货币市场平衡的分析中,假定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一点至少在实证研究中是存在争议的。 第三,它假定价格水平具有充分弹性,这一点尤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批评。 货币模型在实证检验中,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 第二节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l),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Dornbucs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一、超调模型的基本假定 分析前提上,在以下两个方面与货币模型不同。 第一,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 第二,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是垂直的。 二、超调模型中的平衡调整过程 以其他条件不变,本国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假定增加了25%)为例,说明超调模型中的平衡调整过程。 1.经济的长期平衡 利用上节的结论,我们可知道在长期内,本国的价格水平将同比例(即P=1:25Po)上涨,本国货币将贬值相应幅度(即e=1:25 e0 ),而利率与产出均不发生变动。 2.经济的短期平衡 当外国利率水平不变而本国利率水平下降时,显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相对于预期的未来汇率水平贬值,即: e1=e-(i1-i) 在原有价格水平上,本国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水平不发生调整,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只是造成本国利率的下降,本币汇率的贬值超过长期平衡水平,本国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 3.经济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调整 在货币市场上,由于价格水平的上升,货币需求上升,这造成利率的逐步上升。本国利率的逐步上升会造成本国汇率的逐步升值。这一升值是在原有过度贬值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为汇率逐步向其长期平衡水平的趋近,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利率的逐步提高,以及实际汇率的逐步升值,本国的私人投资及净出口均逐步下降,总产出也较短期水平下降,逐步向充分就业水平调整。以上的调整过程将持续到价格进行充分调整,经济到达长期平衡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