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特色——沙漠旅游

关于内蒙古特色——沙漠旅游
关于内蒙古特色——沙漠旅游

关于内蒙古特色——沙漠旅游

沙漠旅游的概念

在自然地理学上,凡是气候干旱1、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区域,都叫做荒漠,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按地表形成特征和物质组成有岩质荒漠(石漠) 、砾质荒漠(戈壁) 、沙质荒漠(沙漠) 、泥质荒漠(泥漠) 、盐质荒漠(盐漠)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是指沙质荒漠。根据植被覆盖度指标划分的沙丘活动程度类型在沙漠中所占的比重,把沙漠划分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地和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流动沙漠两种类型。沙漠旅游是指以沙漠地域和以沙漠为载体的事物、活动等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求知、猎奇、探险、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它包括沙漠观光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沙漠体育旅游、沙漠生态旅游,是一项和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并列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产品。吴必虎把沙漠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的一种,视为刺激性旅游产品。

国内沙漠旅游的研究概括

我国沙漠旅游景区开发历程沙漠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沙漠地区以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背景,强烈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对回归大自然、返璞原生态诉求逐渐增强的旅游者构成很大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中国的沙漠旅游逐渐受到游人青睐,沙漠旅游逐渐从探险家的乐土成为大众的新宠。如果追本溯源,我国最早于20世纪中叶开发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少数沙漠

旅游地。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沙漠旅游景点逐渐增多,宁夏沙坡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初建于1986年的武威沙漠公园是我国第一座大漠风光与沙漠绿洲相结合的游览乐园,现已成为一座融大漠风光、草原风情、园林特色为一体的游览胜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沙漠旅游开发更是方兴未艾,各种类型的沙漠旅游景区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有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公园,内蒙古响沙湾旅游区和宁夏沙湖旅游区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发了沙漠公路风景线,并拥有塔里木河沿岸壮观的原始胡杨林及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现代工业景观。

国内沙漠旅游的模式及特点

我国沙漠分布广,沙漠地貌类型多样,客观上决定了沙漠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样性。沙漠资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沙漠风光、鸣沙山、沙漠疗养、沙漠动植物、沙漠奇观、沙漠遗址等几类。沙漠景观独特,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宁夏沙湖旅游区沙漠和湖泊组合,沙坡头处于腾格里沙漠和黄河交接处,“沙”“水”景观组合是宁夏沙漠旅游的突出特点;勃隆克沙漠旅游区是集沙漠、草原、奇山、异石、湖泊、原始次生林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尉犁县和新疆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罗布人村寨”景点、民丰县城以北150km的尼雅遗址、汉代的精绝国故址等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漠和湖泊、河流、草原、人文景观有机组合,构成独特的沙漠景观。

沙漠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综合当前的文献,目前我国沙漠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沙漠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了解不深。第二,缺乏规划和策划。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沙漠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沙漠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第三,人才匮乏。由于沙漠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沙漠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沙漠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沙漠旅游操作中,许多沙漠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并不是由国家指派多数是由当地的百姓担任,严重制约了我国沙漠旅游业的发展。第四,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国内沙漠旅游多集中开发滑沙、骑马、射箭几个项目,而对沙漠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第五,振兴沙漠经济的贡献和宣传有限。由于我国沙漠较多的西北部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沙漠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少之又少,沙漠旅游在振兴偏远西部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内蒙古沙漠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资源优势明显 1.我国沙漠广布,旅游资源丰富我国沙漠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十大沙漠中我国有2个。我国沙漠分布跨度较大,位于东经75~125°, 北纬35~ 50°之间,因此地域差异大,沙漠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著名的沙山、沙丘、沙湖、雅丹地貌,还有各种珍贵的沙漠植物,如,胡杨林、沙拐枣、梭梭草等耐旱

植物,更有壮丽的落日等沙漠景观。 2.历史文化价值高我国沙漠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奇特价值,与世界其他沙漠相比,历史文化价值更为珍贵。著名的楼兰古城、高昌古城等给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著名的哈拉和卓古墓群吸引了众多的科学考古以及探险旅游者。 3.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沙漠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注入,为西部旅游的发展注入活力。经济的日益发展、交通的日益便捷、市场的日益开放都为沙漠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平台。

内蒙古沙漠旅游开发的存在问题 1.沙漠气候恶劣沙漠中一般晴天多,阳光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水资源奇缺。在沙漠中旅行,必须要克服气候劣势,沙漠中紫外线较强,对人体皮肤有害;流动沙丘较多,容易形成沙城暴、黑风暴等灾害天气,这些大大的限制了沙漠旅游的发展。 2.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我国沙漠集中分布在西北内陆,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容易迷失方向。风沙活动剧烈,汽车等交通工具难以行驶。公路主干线以南北布局向为好。交通的不便极大的限制了游客,致使客源市场局限在本地,不利于沙漠旅游的推广。 3. 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我国沙漠旅游发展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沙漠旅游发展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客源市场狭窄,沙漠旅游带来的收入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内蒙古地区沙漠旅游产品

沙漠观光游沙漠景观具有垄断性和独特性,无法复制和转移,并能

够带给游客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灵冲击。沿途游览典型的沙漠、沙丘、雅丹地貌以及平时难得一见的沙漠植物,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沙漠,游客可以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美景,也可以感受沙湖的婉约清丽。目前,内蒙、宁夏、新疆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沙漠风光游活动。

文化优势一个景点是如果只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大青沟在拥有独特的旅游景观的同时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蒙古自治区保留着大量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每年八月的沙漠旅游旺季,通辽市都会在大青沟举办“大青沟里边有文化节”。通辽市大青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通辽市科左后旗西南部沙丘地带,隶属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管辖,是旧时蒙古王公狩猎场,总面积8183公顷,有林地面积10.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大青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珍贵阔叶林保护区”,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同一纬度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在我国乃至世界实属罕见,是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1993年在当地政府“立足保护,适度开发”的基础上,开展了绿色旅游

由于内蒙地区算不上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依靠传统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富资源,穷经济,特困财政。欠缺完善的基础设施 ,会对旅游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沙漠旅游发展滞缓。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 ,沙漠旅游景点基础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景区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有些旅游场所缺乏必要的消防

和医疗设施 ,无法应对紧急事件; 目前到大青沟就只有一条二级路,最近才开通火车,承载能力不足。并且没有标准星级的宾馆酒店,能够接待游客的数量就大幅减小,到旅游旺季的时候,很多旅客只能在野外宿营或者连夜赶回去。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专业旅游人才匮乏大青沟沙漠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导游人员素质较低,景区景点缺乏文化底蕴。旅游购物市场不健全,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缺乏特色,而且价格不合理,对游客吸引力不强。部分景区标识太少,易导致游客迷路。随着旅游市场的国际化,急需大量既懂得国情,又了解国外游客的需求的人才。目前大青沟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懂得英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内蒙古沙漠景观还是值得一游,以下为内蒙古沙漠景观图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