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促进剂对川乌总生物碱和新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渗透促进剂对川乌总生物碱和新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渗透促进剂对川乌总生物碱和新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 ?基础研究?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宇克莉1, 2, 孙建华1 (1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300074;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将3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8h 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外, 其余6组均出现皮肤超微结构改变, 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毛囊口孔径加宽, 其中氮酮组和混合组最为明显。认为薄荷醇、冰片、氮酮联用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薄荷醇; 冰片; 氮酮; 透皮吸收; 柴胡解热方水提液; 超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R 2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66X (2007 11-0030-02 目前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微观机制报道较少。2006年1~6月, 我们对几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1药品: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以柴胡∶甘草=2∶1按中药输液制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制成浓度2g/m l 溶液, 以输液瓶灭菌保存备用, 每瓶20 o试剂:薄荷醇, 冰片, 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ml 。

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急救及护理配合

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急救及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0-05-01T01:46:11.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赵学真 [导读] 对乌头碱中毒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措施,是抢救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成功的关键。赵学真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急诊科广西柳州 54500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73-02 【摘要】目的探讨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及护理配合对急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5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5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病愈出院。结论对乌头碱中毒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措施,是抢救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急救护理配合 乌头碱属毛莨科植物,主根称乌头,旁根称附子,为常用的中药。这类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祛风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治疗各种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均有良好效果。但由于该类中药毒性较大,若用之不当,容易发生中毒。乌头碱吸收迅速,服药后可在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其对心脏有强烈毒性,除通过兴奋迷走中枢,抑制窦房结,减慢心率外还直接作用于心脏,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有报道,人口服乌头碱0.12mg即可中毒,3~5mg可使人致死[1]。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了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现将其急救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了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72岁,平均62岁。中毒原因均为饮用乌头碱类植物泡制的药酒所致,其中1例为误服。服用药酒约20ml~100ml,服药后5~30min出现症状。所有患者均由120出诊接回,均在出现症状10min~1h内就诊。5例患者均诉唇、舌、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床边心电图显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其中3例患者还出现了短暂意识障碍。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归纳总结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对急救成功率的影响。 2 结果 5例患者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收住急诊ICU 3~8天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一般情况好;脉搏平稳,节律整齐;心电图检查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为窦性心律,均治愈出院。 3 急诊救治及护理配合 3.1 洗胃洗胃应迅速有效,彻底清除毒物。立即准备大量等渗温盐水,温度控制在25~28℃,洗胃前先抽尽胃内容物。洗胃时取左侧卧位,昏迷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采用低压、少量反复注洗,每次洗胃液为200ml,直到洗出液澄清为止。此法可避免由于注洗液过多而产生急性胃扩张,使胃内压力上升,增加毒物吸收。同时,本组患者年龄较大,且有意识障碍者,低压注洗可明显减少洗胃过程中呕吐物误吸致肺部并发症。洗胃完毕后静脉应用奥美拉唑加强护胃治疗。 3.2 心电监护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病情重,进展快,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所以特别强调心电监护的重要性。由专职护士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心电图的出现及时记录,并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这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监测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需注意的是,患者就诊后要立即接上监护仪,洗胃、用药等操作须在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 3.3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护胃,护心、脑、肾等药物治疗。使用速尿,地塞米松以加速毒物排出,对意识丧失及水电解质失衡者及时使用纳洛酮催醒,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阿托品可减轻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兴奋窦房结及传导系统,提高窦性心律,抑制异位低频室性搏动,因此,对乌头类中药中毒的患者应当早期、足量、反复给予阿托品[2]。利多卡因是治疗乌头碱类中药中毒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3]。因此迅速给予大剂量阿托品、利多卡因是治疗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关键。本组5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均未发生室速、室颤等现象。 3.4 严密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变化情况,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及采集各种标本,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器械置于床边,尤其是除颤仪、呼吸机,以备随时取用。 3.5 心理护理中毒患者突然遭受病痛折磨,无论病情轻重,心理上均难以接受,故加强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必须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然后要以迅速、敏捷、熟练的操作进行急救治疗与护理,满足患者渴望生存的心理需求,使患者恐惧不安的心理得以抚慰。 3.6 健康宣教乌头碱是存在于草乌、川乌、附子等植物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类中药中毒均为过量用药,其中以服用此类植物浸泡的药酒引起最为多见。民间由于自行炮制不符合要求或炮制不当,有毒成分未能破坏而导致中毒现象发生。应向患者及家属广泛宣传乌头碱类药草加工炮制不当对人体的危害,须慎用此药,并避免私自饮用该类中药植物浸泡的药酒。 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掌握其中毒原理及临床表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措施,是抢救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符华林.我国乌头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4,27(2):149. [2] 张福才.大剂量阿托品抢救乌头碱中毒体会[J].中国乡村医生,1997,4(12):18. [3] 何天勤,刘泽辉.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6例报告[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6):524.

促进皮肤吸收中药的外用药剂

促进皮肤吸收中药的外用药剂 外治疗法中很多是应用中药敷贴在皮肤表面而起治疗作用的,为加强疗效,有必要在外用药中加进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以作为外用药的辅助用药。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共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中药外治的疗效。常用的中药促渗透剂有以下数种: 1.乙醇 在我国汉字中繁写的“醫”字,一半是“酒”字的右边,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巳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面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油中除乙醇外,尚含有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能协助渗透。中医还认为酒性辛热,能理气活血,散寒通络,辛窜通行,故中药敷贴剂常用黄酒、白酒作为调和剂,以助药力透于皮下,走脏入络。2.醋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

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加强药效,如在用醋制的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3.薄荷类 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浦、氯霉紫、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一些专家的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陳加寬,毛囊口扩展,毛千的毛外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故许多治疔皮肤病的外用药中均配有薄荷脑。 4.肉桂 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人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诊作用。中医认为肉桂辛热,辛香走窜,通络散寒,能扩张血管,活血化淤。

急性乌头碱中毒综合救治的探讨

急性乌头碱中毒综合救治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救治的综合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2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6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救治措施。结果:65例患者,6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1例遗留后遗症,治愈率96.9%。结论:彻底清除毒物、联合应用阿托品和胺碘酮等药物抗心律失常、及时除颤和复律,防治并发症,是急性乌头碱中毒抢救成功的最佳治疗措施。 标签:乌头碱中毒;综合救治 祖国医学认为乌头有祛风除湿、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中医常用乌头类中草药治疗风寒湿痹等病症,民间也作为食补药材。乌头类植物的主要含剧毒的乌头碱,易引起严重室性紊乱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死亡。常因炮制不当、用药过量、外药内服、自杀等原因导致急性中毒,中毒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无特效解毒剂,需采取综合治疗,现就笔者所在科2009-2012年救治的6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5例患者,雪上一枝蒿、乌头泡酒中毒38例,附片、乌头煎药中毒15例,草乌炖肉中毒12例。全部病例中,男48例,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49岁。所有病例均为口服中毒,服药至就诊时间1~5 h。 1.2 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发麻,渐至四肢和全身麻木、紧束感;头昏、头晕、心悸、胸闷、气促、恶心、呕吐、腹痛和出汗等症状。65例均出现心律失常,21例出现休克,4例出现昏迷,5例呼吸衰竭。 1.3 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或(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8例,心室扑动和心室纤颤8例;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或房室传导阻滞16例;频发房性早搏或(和)阵发性房性发动过速9例;房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在病情演变过程中,以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在同一患者重叠、交叉并存,变化多样。 1.4 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洗胃、利尿、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均使用阿托品,阿托品0.5~1 mg静脉注射,间歇0.5~4 h重复,直到胆碱能症状消失,总量为2~6 mg。6例使用阿托品后心律失常即得到控制。其他59例患者均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治疗34例,用法:首剂150 mg静脉注射,有效后以1 mg/min静滴维持,6 h后以0.5 mg/min维持,直到心律失常纠正后减量停药,无效或维持量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反复时再追加负荷量150 mg。利多卡因治疗9例,用法:首剂1~2 mg/kg静脉注射,有效后以1~4 mg/min静滴维持,直到心律失常纠正后减量停药,无效或维持量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反复时再追加负荷量50~100 mg。胺碘酮加利多卡因13例,胺碘酮、利多卡因和盐酸普罗帕酮三者联用3例,普罗帕酮首剂70 mg静脉注射,有效后以0.3~0.5 mg/min 静滴维持,直到心律失常纠正后减量停药。9例休克患者经阿托品、抗心律失常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112 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5 May,2013 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 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呈现其毒性作用。同时,TNF-α是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诱导分泌能力,如:IL-1、IL-6、IL-8以及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炎症过程中,TNF-α其分泌峰值早于IFN-γ,TNF-α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 等来促进炎症。在中国人群中,TNF-α细胞因子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其低分泌基因型的分 布频率分别为90.1%[2] 。庞学丰等[3]在“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一文中,引用了数十位中医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中药免疫调节在组织学上减轻慢性炎症,血清检测明显降低TNF-α水平。因此降低TNF-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TNF-α在慢性炎症的患者中会有所表达,它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成正比[4] 。妇炎宁汤在对TNF-α的阳性表达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阳虚型盆腔炎中、高剂量组,其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别,可是在妇炎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单纯盆腔炎模型组相比没有体现出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问题。实际上妇炎宁汤是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 物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白术、巴戟天等补益阳气的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即使只有其他药物的疗效,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出现没有疗效的情况。但是由于阳虚型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证结合模型报道不多,因此没有过早下结论,需日后重复实验已确定是否有实验误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而既往的治则多侧重于清热利湿。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正气充足,才能够鼓邪外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脾肾阳气的固护,但本实验没有证实单纯盆腔炎模型妇炎宁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实验以确定最终结论。◆ 参考文献 [ 1 ] Chang J H,Ryang YS,Morio T,et al.Trichomonas vaginalis inhibit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in macrophages by suppressing NF-KB activative[ J ] .Mol Cells,2004,18 ( 2 ): 177-185.[ 2 ] 田野,马威然,张玉海.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移植效果 的影响[ J ]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 ( 12 ):719-721.[ 3 ] 庞学丰,任志宏,张红,等. 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坏死因 子-α的影响[ J ] .中医正骨,2008,20 ( 8 ):67-69.[ 4 ] 陈莹,田璐,王昕,等.妇炎宁颗粒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 IL-2 IL-6影响[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 8 ):1705-1706.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 单玲玲1,靳光乾2,王平2,刘善新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35;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目的:介绍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药促 透剂的促透机制、促透特点以及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多种中药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均具有较好的促透作用。结论:中药促透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的优势,在经皮给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皮给药;中药;促透剂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5- 0112- 03 收稿日期:2012-11-19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0GSF10278);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项目[济科合字(2011)第01-0117];山东省中医药科技 发展计划项目(2009-128、2011-167);山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2012 ZHZX1C0405)作者简介:单玲玲(1986-),女,山东龙口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Enhancers SHAN Lingling 1,JIN Guangqian 2,WANG Ping 2,LIU Shanxin 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35,Shandong,China ; 2.Shando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troduce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enhancer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 :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was consulted,penetration enhancers mechanism,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were reviewed. Result :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ransparent transdermal preparation. Conclusion : Herb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a rapid onset,with few side effects,and is inexpensive,and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Key wor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netration enhancers DOI :10.13194/j.jlunivtcm.2013.05.114.shanll.086

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治疗体会

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3-05-24T10:31:41.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张奕 [导读] 我院急诊科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张奕(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人民医院云南迪庆 674400) 【中图分类号】R58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67-02 我院急诊科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6.3±13.6岁。其中17例患者为自配药酒而中毒;2例患者为秋冬季无病而煮食致中毒;2例为煎服乌头碱类中草药方法不当中毒;5例患者为服用含乌头碱类药物过量而中毒;12例患者为生气后自服中毒。用药至中毒症状出现时间最短为1/4h,最长者为4h,多在1/2~1h内出现中毒症状。口唇、舌、肢体麻木28例,多汗、流延、瞳孔缩小7例,恶心、呕吐、腹痛5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5例,血压下降6例,昏迷3例,抽搐、肺水肿、心脏骤停各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有26例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频发室性早搏8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间断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各l例,室颤1例,心脏骤停1例,其中2种以上心律失常同时存在者6例。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在入院后常规检查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电解质,结果有异常者定期复查。发现13例心肌酶升高,低钾血症9例。低钠血症5例,低氯血症3例。 1.2治疗①清除毒物及减少毒物吸收。②在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行心电监护。③单味中药甘草水煎分次口服,昏迷者鼻饲给予。④防止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的发生。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自由基清除剂、镇静剂,同时应用纳洛酮以达到促醒、对抗酒精中毒的作用;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等措施积极抢救生命。 2 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治愈,救治成功率9.38。死亡2例,其中1例女性,56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及高血压病史,入院后3h出现室颤、心脏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另外l例男性,37岁,晚餐时煮食量大,深夜家属发现送来院已经呼吸、心跳停止。 3 讨论 3.1乌头碱中毒机制乌头碱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口服0.2mg即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或20~50mg乌头酊即可致死。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①引起中枢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乌头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无髓神经纤维,与钙离子争夺膜上磷脂结合,阻止了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内流,从而组断了神经冲动和传导,造成感觉、运动障碍,甚至中枢麻痹。麻痹延髓中枢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麻痹运动中枢使肢体运动障碍,从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是毒物直接作用于心肌,并兴奋迷走神经。研究表明,乌头碱可通过激动钠离子通道,增加钠离子内流.引起心肌后除极,大剂量可激动交感神经,增加异位起搏点的兴奋,部分心肌兴奋性增高,致心律失常,甚至窒颤死亡。兴奋迷走神经,使节后纤维释放大量乙酰胆碱,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使窦房结功能抑制,产生窭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3.2乌头碱中毒的救治①加快毒物排泄,洗胃、催吐、导泻、补液促排泄。我们观察到用10%大黄水或大承气汤煎剂导泻的效果优于硫酸镁、硫酸钠、甘露醇,导泻后一般经过4~6h患者均可排便。大黄的药理作用促进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但泻下通便宜生用。大承气汤(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2g芒硝6g),可促进肠管蠕动,增加肠张力。促进胃液分泌,在此发挥导泻作用。②阿托品的应用:能够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从而抑制异位起搏点,恢复窦性心律;同时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有良好疗效。另外阿托品又能缓解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发挥抗胆碱作用而治疗肺水肿。阿托品的应用原则:早期、足量、反复、维持,同时也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在观察中应用,应用中观察.防止出现阿托品中毒。③对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无效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用电复律积极处理。胺碘酮应用时应注意其半衰期长,有潜在加重传导阻滞的副作用。④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甜素等三萜皂苷和甘草素等多种黄酮类。甘草降低乌头碱毒性的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对乌头碱有控释和促进水解的双重作用,在救治急性乌头碱巾毒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⑤对症处理:由于急性乌头碱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在救治时应积极纠正休克,防治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也优显蕈要。急性乌头碱巾毒是急诊的常见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病情危重,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行健康教育.乌头碱一般经煎煮3~4h其毒性基本消失。同时也必须强调合理、规范使用乌头碱类药物,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蕾,钮善福,蔡眏云等.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哀竭患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增刊):41-46.

促进透皮吸收地中药的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 潘青叶仲源 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 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痛、氯霉素、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德平等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 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 肉桂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渗作用,其起效时间比氮草酮快,用后3小时即有明显差别,氮草酮则有10小时滞后期。 甘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甘草皂苷、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钠、甘草次酸二钾和琥珀酸甘草次酸二钠,均有促进药物粘膜吸收的作用,其中以皂苷为最强,用量1%以下。用甘草次酸二钠配

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分析

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临床救治措施,以减少病死率,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诊治的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43例,遗留后遗症1例,死亡1例,治愈率为95.56%。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三大症候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洗胃导泻减少毒物吸收,迅速有效纠正恶性心律失常,并注意补液,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成功率。 乌头类(Aconitum L),属乌头属,毛莨科,种类繁多,多生长在北温带。在我国东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大部分有剧毒,因其块根内含有致毒成分-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一枝蒿等均属于乌头碱类,此为一种剧毒的双脂型生物碱。中医学上认为川乌、草乌可温中散寒、祛风止痛,常用其治疗风寒湿痹等病症;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药用,使用恰当,可救危逆,我国民间也常有人拿它用作食补药材[1-2]。因其毒性很大,0.2 mg即可引起毒性作用,3~4 mg 即可导致死亡[3-4],因此,炮制不当、煎药时间不足,误服、饮用过量等均易中毒。乌头碱对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还可作用于心脏,引发一系列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5-6]。本文為了总结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分析探讨更有效的临床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4年 10月-2016年10月诊治的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诊治的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发病的诊断标准:有明确乌头碱类药物服用病史;药渣鉴定含有乌头碱类;有口舌及四肢麻木、头晕、头痛、意识恍惚、抽搐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胸闷、气短、心律失常、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等循环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等消化系统症状;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证据;舌苔焦黄的中医舌象[7]。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6~69岁,平均(47.9±7.5)岁。中毒原因多为自制(含草乌、川乌、一枝蒿)附片或药酒炖肉或自行调整药物等。其中自制草乌、川乌药酒中毒18例,自行调整药物导致过量使用11例,乌头碱类中药未如法炮制9例,误服7例。患者多为初次服药,少数为自行加量所致中毒。发病时间最短7 min,最长5 h,平均(40±8)min。从发病就诊时间最短5 min,最长1.5 h,平均(30±2)min。 1.2 临床表现全部中毒患者口服乌头碱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舌、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感、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腹胀、胸闷、心悸、气

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最新研究概述

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最新研究概述 摘要介绍了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运用,提供了利用中药进行透皮吸收研究的各种方法及研究思路,阐述了促进药物吸收的各种促进剂的使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运用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拓宽思路和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方法; 中药透皮吸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透皮给药技术和方法,将中药单方或复方经过适当的现代化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加工工艺,把所得到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或提取物等与适宜的辅料或基质混合,制备成透皮给药制剂,以皮肤敷贴方式给药,使中药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目的。中药的透皮给药制剂是传统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飞速发展,中药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一、中药透皮吸收基本概述 1、中药透皮吸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中药透皮吸收是指透过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它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给药方便等优点。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重视“内病外治”的应用, 并在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疾病中积累了一些疗效卓著的外治方法和方药。如用白芥子、甘遂等研末作穴位贴敷哮喘。中药透皮吸收与中医穴位给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 发挥药物治疗作用。我国对穴位给药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无论是理论上, 还是制备工艺上, 在古医籍中均有详细论述, 这就给现代中药透皮制剂研究与开发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透皮吸收与中药的性能、气味、归经密切相关, 多用辛辣芳香、气味浓烈的窜透性药物和活血化淤的药物, 所谓“假猛药、生药、香药率群药, 开结行滞, 直达病所”是中医透皮内病外治的理论依据[2 ]。 2、中药透皮吸收的产生与萌芽 “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大约在20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里,人们在生存觅食过程中,当坠落跌打或被虫蚁禽兽咬伤后,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快创伤的愈合,这就是中药外治的起源。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周秦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素问》,在宋代成书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可以说清代是应用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外治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 余首,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等各种疾患。并且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外治理论。[3 ] 3、中药透皮吸收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经络穴位理论相结,中药和经络理论都是中医的精髓, 人体的经络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 经络穴位较周围皮肤有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的电学性质, 有特异的声学、热学变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 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按中医经络学理论, 脐联系于全身经脉, 通过各经气之循环, 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药物可通过脐部的吸收,直达病灶而发挥治疗作用, 故脐法有温通元阳、苏厥固脱、健脾助运、消积等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脐部给药更易于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 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 6 倍。根据脐部用药的上述特点, 开发中药TTS 制剂贴于脐部或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如果完善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与经络理论结合起来, 将会给中药透皮吸收的应用开发带来新的飞跃。[4 ] 二、中药透皮吸收的发展现状 1、中药透皮吸收在促进方法方面的研究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 潘青叶张仲源 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 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痛、氯霉素、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张德平等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着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

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治疗体会

急性乌头碱中毒32例治疗体会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6.3±13.6岁。其中17例患者为自配药酒而中毒;2例患者为秋冬季无病而煮食致中毒;2例为煎服乌头碱类中 草药方法不当中毒;5例患者为服用含乌头碱类药物过量而中毒;12例患者为生气后自服中毒。用药至中毒症状出现时间最短为1/4h,最长者为4h,多在1/2~1h内出现中毒症状。口唇、舌、肢体麻木28例,多汗、流延、瞳孔缩小7例,恶心、呕吐、腹痛5例。心悸、 胸闷、呼吸困难5例,血压下降6例,昏迷3例,抽搐、肺水肿、心脏骤停各1例。心电图 检查结果:有26例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频发室性早搏8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间断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各l例,室颤1例,心脏 骤停1例,其中2种以上心律失常同时存在者6例。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在入院后常规检 查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电解质,结果有异常者定期复查。发现13例心肌酶升高,低钾血症9例。低钠血症5例,低氯 血症3例。 1.2治疗①清除毒物及减少毒物吸收。②在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行心电监护。 ③单味中药甘草水煎分次口服,昏迷者鼻饲给予。④防止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的发生。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自由基清除剂、镇静剂,同时应用纳洛酮以达到促醒、对抗酒精中 毒的作用;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等措施积极抢救生命。 2 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治愈,救治成功率9.38。死亡2例,其中1例女性,56岁,既往有风湿性 心脏及高血压病史,入院后3h出现室颤、心脏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另外l例男性,37岁,晚餐时煮食量大,深夜家属发现送来院已经呼吸、心跳停止。 3 讨论 3.1乌头碱中毒机制乌头碱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口服0.2mg即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或20~50mg乌头酊即可致死。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①引 起中枢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乌头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无髓神经纤维,与钙离子争夺膜 上磷脂结合,阻止了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内流,从而组断了神经冲动和传导,造成感觉、 运动障碍,甚至中枢麻痹。麻痹延髓中枢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麻痹运动中枢使肢体运 动障碍,从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是毒物直接作用于心肌, 并兴奋迷走神经。研究表明,乌头碱可通过激动钠离子通道,增加钠离子内流.引起心肌后除极,大剂量可激动交感神经,增加异位起搏点的兴奋,部分心肌兴奋性增高,致心律失常, 甚至窒颤死亡。兴奋迷走神经,使节后纤维释放大量乙酰胆碱,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使窦 房结功能抑制,产生窭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3.2乌头碱中毒的救治①加快毒物排泄,洗胃、催吐、导泻、补液促排泄。我们观察到用10%大黄水或大承气汤煎剂导泻的效果优于硫酸镁、硫酸钠、甘露醇,导泻后一般经过4~ 6h患者均可排便。大黄的药理作用促进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但泻下通便 宜生用。大承气汤(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2g芒硝6g),可促进肠管蠕动,增加肠张力。促 进胃液分泌,在此发挥导泻作用。②阿托品的应用:能够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从而抑制异位起搏点,恢复窦性心律;同时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有良好疗效。另外阿托品又能缓解腹痛等胃肠道 症状,发挥抗胆碱作用而治疗肺水肿。阿托品的应用原则:早期、足量、反复、维持,同时 也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在观察中应用,应用中观察.防止出现阿托品中毒。③对室性心律 失常,应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无效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用电复律积极处理。胺碘酮应用 时应注意其半衰期长,有潜在加重传导阻滞的副作用。④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甜素等三萜 皂苷和甘草素等多种黄酮类。甘草降低乌头碱毒性的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对乌头碱有控释 和促进水解的双重作用,在救治急性乌头碱巾毒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⑤对症处理:由于急

乌头碱中毒的治疗,及时处理很重要!

乌头碱中毒的治疗,及时处理很重要! 如果出现乌头碱中毒的症状,患者以及身边人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可以采用身边的条件来进行解毒,但这还不够,要去医院寻求更加专业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关于毒理对抗 关键是使用阿托品要遵循早期、足量、反复并维持阿托品化的原则;及时进行心脏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脏损害迅速给预处理。阿托品的用量个体差异很大需要具体分析,一般从瞳孔散大、面红口干、皮肤无法、心率增快、血压回升等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如果体温升高大于38℃、心率增快大于120次/分、出现尿潴留之一即应高度怀疑阿托品过量。合并肺水肿时若罗音消失后重现且心率增快大于120次则强烈提示阿托品过量。

★2、心脏损害保护 乌头碱中毒对心脏的损害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和对心 肌的直接毒害所致。临床上突出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多见,其次为房性早搏和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房早、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枝传导阻滞也可以见到,心房颤动偶见。室性早搏常为多源性、多形性,室早二联律、三联律也较为常见;临床上常常是多种损害并存(97%)。 室性早搏的治疗利多卡因疗效非常好,用法是先静脉推注50㎎ -100㎎,继以1㎎-2㎎/分的速度静滴维持。鉴于利多卡因 有潜在的加重传导阻滞作用、乌头碱中毒又有多种心脏损害并存、处理上需要维持阿托品化、而阿托品本身可以治疗传导阻滞、加快心率等因素,采取阿托品和利多卡因同瓶静滴是最为合理、安全、有效的方法。除室性早搏以外,其他的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在维持阿托品化同时即可以良好控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以适当使用心肌营养药物。若是在没有心电图检查的乡村卫生所一旦听诊发现有期前收缩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盲目”使用阿托品和利多卡因同瓶静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