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硝酸钾是一种无氯氮钾复合肥,宜在种植水果、蔬菜、花卉时使用。关于KN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其阳离子看,属于钾盐B.从其阴离子看,属于硝酸盐

C.它属于纯净物中的无机化合物D.因为含有氧元素,故它属于氧化物

【答案】D

【详解】

A.硝酸钾含有的阳离子为钾离子,则硝酸钾属于钾盐,故A正确;

B.硝酸钾含有的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则硝酸钾属于硝酸盐,故B正确;

C.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是纯净的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纯净物,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D。

2.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CO2B.N2C.SO2D.NH3

【答案】D

【详解】

A. 浓硫酸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以干燥,A不符合题意,A不选;

B. 浓硫酸不和氮气反应,因此可以干燥,B不符合题意,B不选;

C.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可以干燥室温下能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碘化氢等,但二氧化硫和浓硫酸不能反应,故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C不选;

D. 浓硫酸具有酸性,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D符合题意,D选;

答案选D。

3.如图是产生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装置适合于()

A.用浓硝酸和Cu制取NO2

B.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

C.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Cl2

D.用NH4Cl溶液和Ca(OH)2制取NH3

【答案】B

【详解】

A.二氧化氮会与水发生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A不合适;

B.分液漏斗中盛放双氧水,圆底烧瓶中为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催化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氧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B合适;

C.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故C不合适;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氢氧化钙与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较少,无法蒸出氨气,故D不合适;

故答案为B。

4.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

A.N2O B.NO

C.NO2D.N2O5

【答案】B

【详解】

设氮的氧化物化学式为N x O y,则N x O y+2CO→N2+2CO2,则x :y=1∶1,即为NO,应选B。

5.生物固氮是指()

A.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生物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

【答案】D

【分析】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

A.土壤中含有的NO3-、NH4+,被植物吸收合成植物所需的物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B不符合题意;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C不符合题意;D.生物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符合生物固氮的定义,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6.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某些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最终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离子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离子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离子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离子

【答案】B

【详解】

A.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如果其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则会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离子,故A错误;

B.产生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所以原来溶液中一定含有铵根离子,故B

正确;

C.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引进了氯离子,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的离子不一定是原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可能是加进去的盐酸中的,故C错误;

D.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如果其中含有亚铁离子,则亚铁离子会被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能使硫氰酸钾变为红色,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Fe3+离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7.14 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溶液完全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1.12 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

A.9.6 g B.6.4 g C.4.8 g D.3.2 g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意:有如下转化关系:

设Cu xmol 、Ag ymol 金属铜、银失去电子给了硝酸中+5价的氮,还原产物中的NO和 NO2又失去电子给了氧气生成硝酸,整个过程等效于铜、银失电子,转移给了氧气,所以根据

电子得失守恒规律:2x+y=4×1.12

22.4

,质量守恒:64x+108y=14,分别解出x=0.05mol,

m(Cu)=0.05mol×64g/mol=3.2g;D正确;

故答案选D。

8.在常温常压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

A.SO2与O2B.NO2与NO C.O2与N2D.NO与O2

【分析】

常温常压下,气体之间不能共存说明气体之间能发生反应,根据气体的性质解答。

【详解】

A.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硫和氧气不反应,所以二者能共存,但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故A不符合题意;

B.NO2与 NO不反应,所以能共存,NO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故B不符合题意;

C.常温常压下,氮气和氧气不反应,但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NO,故C不符合题意;

D.NO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所以NO和 O2不能共存,故D符合题意;答案选D。

9.关于氮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铵与石灰混用肥效增强

B.所有铵态氮肥中,氮元素化合价都是-3 价

C.使用碳铵应深施盖土

D.尿素属于氨态氮肥

【答案】C

【详解】

A. 将硫酸铵与碱性物质熟石灰混合施用时会放出氨气而降低肥效,故A错误;

B.铵态氮肥中,氮元素化合价在铵根离子中是-3 价,如果含有硝酸根离子是+5价,如硝酸铵,故B错误;

C. 碳酸氢铵受热容易分解,易溶于水,使用碳铵应深施盖土,避免肥效损失,故C正确;

D. 尿素属于有机氮肥,不属于铵态氮肥,故D错误。

故选C。

10.某学生想利用下图装置(烧瓶位置不能移动)收集下列气体:①H2②Cl2③CH4④HCl ⑤NH3⑥NO ⑦NO2⑧SO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在烧瓶中充满水,由A进气收集①③⑤⑦

B.在烧瓶中充满水,由B进气收集⑥

C.烧瓶是干燥的,由A进气收集①③⑤

D.烧瓶是干燥的,由B进气收集②④⑥⑦⑧

【答案】C

A 、若在烧瓶中充满水,由A 进气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为①③⑥,而其它气体与水反应或溶于水,故A 错误;

B 、在烧瓶中充满水,由B 进气,不能收集气体,故B 错误;

C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 口进气B 口出气,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集气法,说明收集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且常温下和空气中氧气不反应,则①③⑤符合,故C 正确;

D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B 口进气A 口出气,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集气法,说明收集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且常温下和空气中氧气不反应,满足条件的气体有②④⑦⑧,故D 错误;

故选C 。

11.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 、2CO 、3NH 、HCl 、2H 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可判断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

A .HCl 、2CO 、2H

B .CO 、2H 、2H O

C .CO 、2H 、3NH

D .HCl 、CO 、2H O

【答案】A

【详解】

由于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而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浓硫酸干燥后,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说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后有水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氢气,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Cl 、CO 2、H 2,故答案为A 。

【点睛】

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此题为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完成此题,要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抓住解题的关键,根据“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二氧化碳和氯化氢,一定不存在氨气;根据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干燥后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一定存在氢气,可能存在一氧化碳。

12.对于硫酸和硝酸的比较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

B .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C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

D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

【答案】C

【详解】

A. 铝、铁与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的钝化,因此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故A 正确;

B. 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稀硫酸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表现氧化性,稀硝酸和金

属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一氧化氮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浓硝酸不具有,故C错误;

D. 化工生产中用硝酸、硫酸生产化肥、农药、炸药、燃料,金属加工前的酸洗等,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3.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D.在Z导管口排出无色气体

【答案】B

【详解】

C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产生的气体X中含CO2、SO2;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和H2O,气体Y中含NO2;将X、Y同时通入足量BaCl2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3NO2+H2O=2HNO3+NO、3SO2+2HNO3+2H2O=3H2SO4+2NO、

H2SO4+BaCl2=BaSO4↓+2HCl。

A.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C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A项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B项正确;

C. CO2不能被BaCl2溶液吸收,从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含CO2,C项错误;

D. 反应中有NO生成,在Z导管口NO遇空气中氧气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错误;答案选B。

1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23-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24-

C.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D.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答案】D

【详解】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溶液中可能含有

HCO-,故A错误;

CO23-或

3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或

-,故B错误;

SO2

4

C.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含有钠离子,但不能确定是否是钠盐溶液,故C错误;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产生了氨气,

+,故D正确。

则该溶液中一定有NH

4

故选D。

15.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CO23-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SO24-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答案】C

【详解】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生成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氢根、亚硫酸根等离子,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不一定含有SO2

4

故B错误;

C.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NH3,在碱性条件下生成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4+,故C正确;

D.碳酸钡和碳酸钙等沉淀都可溶于盐酸,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a2+,不一定含有Ba2+,故D 错误;

故选C。

16.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使用催化剂

D.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一定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详解】

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则X是硫酸,D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则D 是三氧化硫,B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则B是二氧化硫。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脱水性,A错误;

B.若A是铁,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所以足量铁与浓硫酸在室温下不能完全溶解,B错误;

C.工业上,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反应条件为450℃、常压、使用催化剂,C正确;D.若A是碳,浓硫酸和碳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不能产生白色沉淀,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必修重新配制

B.根据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维和蛋白质纤维

C.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看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

NH+

纸检验,若试纸变红,则可证明该晶体中含有

4

【答案】D

【详解】

A.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的刻度线,如果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会导致溶质物质的量减少,所以配制溶液浓度偏低,则要重新配制,故A正确;

B.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根据纤维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维和蛋白质纤维,故B正确;

C.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具有酸性和漂白性,则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将先变红后褪色,故C正确;

D.氨气为碱性气体,应该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则可证明该晶体中含有NH4+,不能使用蓝色石蕊试纸,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氯水的成分有:Cl2、HCl、HClO;所以溶液显酸性、氧化性、漂白性,能够漂白绝大部分有机物。

18.对某些离子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A.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 Cl-

NH+ B.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4

SO-

C.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24

CO-

D.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有23

【详解】

A .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以为碳酸银,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可能为碳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则原溶液中不一定有 Cl -,选项A 错误;

B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为氨气,

则原溶液中一定有4

NH +

,选项B 正确; C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形成氯化银白色沉淀,AgCl 也不溶于盐酸,选项C 错误; D .23CO -和3HCO -都能与HCl 反应生成CO 2气体,CO 2气体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不能判断出是否含有23CO -,选项D 错误;

答案选B 。

19.同温、同压下,在3支体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充有体积比为1:1的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它们是:①NO 、NO 2;②NO 2、O 2;③NH 3、N 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答案】B

【详解】

假设气体体积为0.5V 和0.5V ,则:

①NO 、NO 2中,发生3NO 2+H 2O=2HNO 3+NO ,0.5VNO 2的反应生成0.5V 3的NO ,NO 与水不反应,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5V+0.5V 3

; ②NO 2、O 2中,发生4NO 2+O 2+2H 2O=4HNO 3,0.5VNO 2的反应消耗0.125V 的氧气,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375V ;

③NH 3、N 2中氨气易溶于水,而氮气不溶于水,则剩余气体体积为0.5V ;

综上所述,剩余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③>②,答案为B 。

20.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HCl 的极易溶于水。喷泉结束后,溶液占烧瓶体积的4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

强,从而形成喷泉

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

C.实验结果说明,原烧瓶内收集到的HCl气体占烧瓶总体积的4 5

D.反应结束后,烧瓶中的盐酸溶液浓度为41 522.4

?mol/L

【答案】D

【详解】

A.HCl极易溶于水,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水经导管被压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A说法正确;

B.由于CO2易溶于NaOH溶液,因此选用合适的溶液,如NaOH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B说法正确;

C.喷泉结束后,溶液占烧瓶体积的4

5

,说明原烧瓶内收集到的HCl气体占烧瓶总体积的

4

5

,C说法正确;

D.反应结束后,若在标准状况下,烧瓶中的盐酸溶液浓度为41

522.4

?mol/L,但题中未指

明是标准状况,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2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这种试剂是A.NaOH溶液B.AgNO3溶液C.Ba(OH)2溶液D.BaCl2溶液

【答案】C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NH4Cl溶液或(NH4)2SO4溶液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且与NaCl溶液或Na2SO4溶液不反应,则无法鉴别四种溶液,故A错误;

B.AgNO3溶液与这四种溶液混合均会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B错误;C.氢氧化钡溶液与(NH4)2SO4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NH4Cl 溶液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NaCl溶液混合无现象,与Na2SO4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能鉴别四种溶液,故C正确;

D.氯化钡溶液能与(NH4)2SO4溶液及Na2SO4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下列关于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应用带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保存

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 .金属钠着火时,可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答案】B

【详解】

A .浓硫酸溅到手上,应用干抹布擦去,冲洗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也有很强的腐蚀性,故A 错误;

B .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应用带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保存,故B 正确;

C .少量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应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由于酒精密度小于水,则不能够用大量水扑灭,故C 错误;

D .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都反应,则不能用二氧化碳、水灭火,加入沙土可掩盖钠,隔绝空气,可起到灭火的作用,故D 错误;

故选B 。

23.关于某溶液所含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加入2BaCl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一定有2-4SO

B .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一定有-Cl

C .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有2-3CO 或-3HCO

D .加入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4NH

【答案】C

【详解】

A .加入2BaCl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或硫酸钡,则原溶液可能有2-4SO 或Ag +,故A 错误;

B .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加入的盐酸中含有-Cl ,会导致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不能确定原溶液一定有-Cl ,故B 错误;

C .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有2-3CO 、-3HCO 、2-3SO 或-

3HSO ,故C 正确;

D .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而与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加入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4NH ,故D 错误;

答案选C 。

2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原溶液一定是酸。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2-

4

C .灼烧固体样品,焰色反应为黄色,样品一定是NaCl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4

【答案】D

【详解】

A.向某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原溶液一定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的溶液,故A错误;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此沉淀可能是BaSO4,也

,也可能是Ag+,故B错误;

可能是AgCl,则原溶液中可能有SO2-

4

C.灼烧固体样品,焰色反应为黄色,此样品一定含有Na元素,但不一定是NaCl,故C错误;

D.NH3的水溶液显碱性,则在含有NH+

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

4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5.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分别是

a(干燥气体)b(液体)

NO水

A.2

SO4mol/LNaHSO3溶液

B.2

C.Cl2饱和NaCl水溶液

NH1mol/L盐酸

D.3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所以不能充满烧瓶,故A不选;

B.二氧化硫和亚硫酸氢钠不反应,而且在亚硫酸氢钠中的溶解度极小,所以不能呈喷泉状喷出,故B不选;

C.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形成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故C不选;

D.氨气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又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且反应后无气体剩余,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且最终几乎充满烧瓶,故D选;

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26.I.实验室常用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B、C所示。

(1)实验室可以用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

检查C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密度②颜色③溶解性④热稳定性⑤与氧气反应

如图是某学生设计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其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并收集X气体,则X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________。

①CO2②NO ③Cl2④H2

II.镁与稀硝酸的反应为:Mg+HNO3(稀)——Mg(NO3)2+NO↑+H2O(未配平)

(4)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__,HNO3表现了___________(选填“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

【答案】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或热手巾捂圆底烧瓶,如果导气管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拿去热毛巾后,导气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④ b ③ NO 氧化性,酸性

【详解】

I.(1)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Ca(OH)2与NH4Cl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或用浓氨水在CaO作用下制备氨气,前者需要加热,后者无需加热,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药品是浓氨水和CaO;检查C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的操作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或热手巾捂圆底烧瓶,如果导气管处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拿去热毛巾后,导气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捂住圆底烧瓶,看

到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收集气体的方法的选择可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如气体与氧气反应则只能用排水

法收集,气体是否有颜色与收集方法无关,与热稳定性无关;b装置由于气体进入后不能

排出集气瓶的空气,所以b装置无法用于收集气体;故答案为:②④;b;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收集X气体,是固体液体加热制备的气体,气体不能

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重,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且需进行尾气处理的气体,故:

①CO2制备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气体无需尾气吸收装置,故①错误;

②NO 可以制备但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②错误;

③Cl2是固体和液体加热制备,用浓硫酸干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有毒,不能直接

排放到空气中,应有尾气吸收装置,故③正确;

④H2制备不需要加热,氢气比空气轻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③;

II.(4)该反应中,HNO3中的N元素由+5价转化为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成还

原产物,故还原产物是NO,此过程中HNO3表现了氧化性,但是还有部分HNO3中N的化

合价并未改变,这部分硝酸则表现了酸性,故答案为:氧化性和酸性。

27.NaNO2是常用的一种防腐剂,其中+3价的N具有一定的氧化性。某实验小组利用以下

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制备NaNO2,并探究其性质。

I.制备NaNO2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B中选用漏斗替代长直导管的优点是______。

(3)为检验B中制得NaNO2,甲进行以下实验:

序号试管操作现象①2mLB中溶液加2mL0.1mol/LKI溶液,滴加几滴淀粉溶液不变蓝

②2mLB中溶液滴加几滴H2SO4至pH=5,加2mL0.1mol/LKI溶液,滴加几

滴淀粉溶液

变蓝

③2mLH2O 滴加几滴H2SO4至pH=5,加2mL0.1mol/LKI溶液,滴加几

滴淀粉溶液

不变蓝

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

(4)乙认为上述3组实验无法证明B中一定含NaNO2,还需补充实验,理由是______。II.探究NaNO2的性质

装置操作现象

取10mL1mol/LNaNO2溶液于试剂瓶中,加入几滴H2SO4酸化,再加入10mL1mol·L-1FeSO4溶液,迅速塞上橡胶塞,缓缓通入足量

O2。i.溶液迅速变为棕色;

ii.溶液逐渐变浅,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上方为浅红棕色。iii.最终形成棕褐色溶液。

资料:i.Fe2+遇NO会形成[Fe(NO)]2+,该离子在溶液中呈棕色。

ii.HNO2在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产生NO和NO2气体。

(5)现象i溶液变为棕色的原因是______。

(6)已知现象ii棕色溶液变浅是由于生成了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扩大了气体与NaOH的接触面积,使

反应快速发生,同时又可防止由于气体溶解而产生的倒吸现象的发生溶液中c(I-)和c(H+)相同时,前者溶液变为蓝色,后者不变蓝色,证明空气中O2不会氧化I-的目的若NO2的物质的量比NO多,还会发生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这样得到的溶液中含有NaNO3,酸性条件下NO3-可能也会氧化I-产生I2而产生干扰 NaNO2与稀硫酸反应产

生HNO2,离子方程式为:NO2-+H+?HNO2,HNO2不稳定,分解产生NO,NO与FeSO4溶液中的Fe2+结合形成[Fe(NO)]2+,使溶液呈棕色 4[Fe(NO)]2++4H++O2=4NO+4Fe3++2H2O

【分析】

Cu与稀硝酸反应产生Cu(NO3)2、NO、H2O,NO与O2反应产生NO2,NO、NO2被氢氧化

钠溶液吸收得到NaNO2和水,为防止倒吸现象,在导气管末端安装了一个倒扣的漏斗,NaNO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KI氧化为I2而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据此检验NaNO2的存在,若气体中NO2过量,与碱反应产生NaNO3,在酸性条件下NO3-也可以氧化I-为I2而会产生干扰;根据[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分析溶液颜色变化;[Fe(NO)]2+具有还原性,会被

氧气氧化产生Fe3+使溶液颜色变浅。

【详解】

(1)A中Cu与稀硝酸反应产生Cu(NO3)2、NO、H2O,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B中选用漏斗替代长直导管的优点是:扩大了气体与NaOH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快速发生,同时又可防止由于气体溶解而产生的倒吸现象的发生;

(3)实验③和实验②比较,溶液中c (I -)和c (H +)相同时,前者溶液变为蓝色,后者不变蓝色,证明空气中O 2不会氧化I -

的目的;

(4)在装置A 中反应产生NO ,有一部分NO 与通入的O 2反应产生NO 2,若通入NaOH 溶液中NO 、NO 2的物质的量相等,就会发生反应:NO +NO 2+2NaOH =NaNO 2+H 2O ,若NO 2的物质的量比NO 多,还会发生反应:2NO 2+2NaOH =NaNO 3+NaNO 2+H 2O ,这样得到的溶液中含有NaNO 3,酸性条件下NO 3-可能也会氧化I -产生I 2而产生干扰,因此需要补做实验;

(5)NaNO 2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NO 2,离子方程式为:NO 2-+H +?HNO 2,HNO 2不稳定,分解产生NO ,NO 与FeSO 4溶液中的Fe 2+结合形成[Fe (NO )]2+,使溶液呈棕色;

(6)[Fe (NO )]2+具有还原性,会被溶解在酸性溶液中O 2氧化产生Fe 3+,同时得到NO ,导致溶液逐渐变浅,有无色气泡产生,在溶液上方变为浅红棕色气体,根据元素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为:4[Fe (NO )]2++4H ++O 2=4NO +4Fe 3++2H 2O 。

【点睛】

要结合题目已知信息,利用元素守恒和电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是易错点,探究亚硝酸钠的性质是难点。

28.硝酸是氧化性酸,其本质是NO 3-有氧化性,某课外实验小组进行了下列有关NO 3-

氧化性的探究(实验均在通风橱中完成)。 实验装置 编号 溶液X 实验现象

实验Ⅰ 6mol·L -1稀硝酸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铜片表面产生无

色气体,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实验Ⅱ 15mol·L -1浓硝酸 电流计指针先向右偏转,很快又偏向左

边,铝片和铜片表面产生红棕色气体,

溶液变为绿色。

⑴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⑵实验Ⅰ中,铝片作_____(填“正”或“负”)极。液面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⑶实验Ⅱ中电流计指针先偏向右边后偏向左边的原因是______。

查阅资料:活泼金属与1mol·

L -1稀硝酸反应有H 2和NH 4+生成,NH 4+

生成的原理是产生H 2的过程中NO 3-被还原。

⑷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Ⅲ:溶液X 为1mol·

L -1稀硝酸溶液,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反应后的溶液中含NH 4+。生成NH 4+的电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⑸进一步探究碱性条件下NO 3-

的氧化性,进行实验Ⅳ(如图):

①观察到A 中有NH 3生成,B 中无明显现象。A 、B 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_____。 ②A 中生成NH 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⑹将铝粉加入到NaNO 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结合实验Ⅲ和Ⅳ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3Cu +23NO - +8H += 3Cu 2++2NO ↑ +4H 2O 负 2NO +O 2 = 2NO 2 开始时右边为正极,左边为负极,后来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Al 为正极,铜为负极,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边偏转 还原反应 铝与NaOH 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中可将3NO -还原为NH 3,而镁不与NaOH 溶液反应 8Al + 5OH - +2H 2O + 33NO -= 3NH 3↑+82AlO - 铝在中性的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气生成,3NO -不能被还原,因此无明显现象

【分析】

硝酸是氧化性酸,其本质是3NO -有氧化性,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NO 和水,因此实验Ⅰ左边为正极,右边为负极,Al 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因此实验Ⅱ中铜为负极,Al 为正极,根据资料1 mol ?L ?1稀硝酸反应,化合价降低到-3价变为4NH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

到Al 在NaOH 溶液、NaNO 3溶液反应主要是Al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在生成H 2的过程中3NO -被还原,最终变为氨气,镁不与NaOH 溶液反应。

【详解】

⑴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其离子方程式3Cu +23NO - +8H += 3Cu 2++2NO ↑ +4H 2O ;故答案为:3Cu +23NO - +8H += 3Cu 2++2NO ↑ +4H 2O 。

⑵实验Ⅰ中,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说明硝酸根得到电子,铜为正极,铝片作负极。液面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其化学方程式是2NO +O 2 = 2NO 2;故答案为:负;2NO +O 2 = 2NO 2。

⑶实验Ⅱ中电流计指针先偏向右边后偏向左边的原因是开始时右边为正极,左边为负极,后来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Al 为正极,铜为负极,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边偏转;故答案为:开始时右边为正极,左边为负极,后来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Al 为正极,铜为负极,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边偏转。

⑷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Ⅲ:溶液X 为1 mol ?L ?1稀硝酸溶液,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反应后的溶液中含NH 4+;3NO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生成4NH +,因此生成4NH +

的电极发生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故答案为:还原反应。

⑸①观察到A 中有NH 3生成,B 中无明显现象。根据资料4NH +生成的原理是产生H 2的过

程中3NO -被还原,铝与NaOH 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中可将3NO -还原为NH 3,而镁不与NaOH 溶液反应;故答案为:铝与NaOH 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中可将3NO -还原为NH 3,而镁不与NaOH 溶液反应。

②A 中生成NH 3的离子方程式是8Al +5OH -+2H 2O + 33NO -= 3NH 3↑+82AlO -;故答案

为:8Al + 5OH - +2H 2O + 33NO -= 3NH 3↑+82AlO -。

⑹将铝粉加入到NaNO 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结合实验Ⅲ和Ⅳ说明铝在中性的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气生成,3NO -

不能被还原,因此无明显现象;故答案为:铝在中性的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气生成,3NO -不能被还原,因此无明显现象。

【点睛】

化学实验是常考题型,探究型实验是考试终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再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新的现象、得到新的结论怎么分析及解释新的现象。

29.某同学利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制备NH 3并探究其探究其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⑴制备NH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选取下图中装置制备并收集NH3,正确的连接顺序为_(填装置序号)。

⑵利用下图装置探究NH 3的性质(实验开始前所有旋塞均关闭)

打开旋塞K 1、K 2,烧瓶中的实验现象为___;充分反应后,关闭旋塞K 1,打开旋塞K 3,烧瓶中的实验现象为___。

【答案】2NH 4Cl+Ca(OH)2

CaCl 2+2NH 3↑+2H 2O CAE 甲烧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中的水进入乙烧瓶中,并变为红色

【分析】

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反应生成氨气为固固加热型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收集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尾气注意防倒吸。

【详解】

⑴制备NH 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4Cl+Ca(OH)2CaCl 2+2NH 3↑+2H 2O ;选取中装

置制备并收集NH3,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口应长进短出,漏斗倒扣防止液面倒吸。正确的连接顺序为C、A、E。

⑵利用装置探究NH3的性质(实验开始前所有旋塞均关闭),打开旋塞K1、K2,由于气压差,氨气分子运动至甲烧杯,与氯化氢结合,生成大量氯化铵白烟;充分反应后,气体完全反应,装置内气压明显小于大气压,酚酞进入乙烧瓶,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溶液显碱性,酚酞颜色变红。

30.学生设计的用氨催化氧化法制取少量HNO3溶液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室制备NH3,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__(填序号)。

①固态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加热

②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

③碱石灰中滴加浓氨水

④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装置C中的现象___;为确保装置D中尽可能多地生成HNO3,所通入O2和NH3的体积比应大于___;

(4)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请分步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①③ 4NH3+5O24NO+6H2O 吸收未反应的NH3气泡从浓硫酸中冒

出,且装置C内的上部呈红棕色 2:1 3NO2+H2O═2HNO3+NO、2NO+O2=2NO2

【分析】

NH3与O2一起通入A装置,可以将两种气体混合,还能通过A中冒气泡的情况调节两种气体进入的速率;A中盛放氨水是为了防止NH3溶解;气体进入B装置后,在Pt丝的催化下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混合气体经过浓硫酸吸收NH3后进入D装置,与H2O反应生成HNO3。

【详解】

(1) ①固态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加热是实验室制氨气的主要方法,①选;

②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氢和氨气遇冷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得氨气,②不选;

③碱石灰中滴加浓氨水,碱石灰溶于水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且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氨气逸出,也是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之一,③选;

④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可以生成氨气,但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此方法制得

氨气量少,不适合实验室制备氨气,④不选;

故选:①③;

(2)氨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 4NH3+5O24NO+6H2O;

(3)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H3,装置B中产生的NO通过浓硫酸时,可看到浓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同时NO在装置C的上部与O2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为确保装置D中尽可能多地生成HNO3,就是NH3通过转化后全部生成HNO3,由

4NH3+5O24NO+6H2O及4NO+3O2+2H2O=4HNO3可得: NH3+2O2=HNO3+H2O,由此

可见通入O2和NH3的体积比应大于2: 1;

(4)在装置D中,NO2与H2O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生成的NO又可以和O2反应,方程式为: 2NO+O2=2NO2。

【点睛】

本题要注意NH3与O2是两种气体,在固体的催化下加热反应时不会反应的很完全,所以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会有剩余的NH3与O2,两种气体均会进入后续装置中。因此后续装置中要用浓硫酸除去NH3,防止产生白烟,而且在后续装置中能看到NO2的红棕色。

31.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药品制取氨气。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C为用集气瓶收集氨气的装置,请绘出完装置图_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为_____________。

【答案】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碱石灰将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靠近C右侧的导管口,试纸变蓝色

【分析】

实验室制氨气用Ca(OH)2和NH4Cl固体加热制取,由于NH3遇水显碱性,干燥NH3需要使用碱石灰;由于NH3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详解】

(1)A中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