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和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内涵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号召,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2]

二、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含义

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CO

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

2

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内涵十分丰富。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

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4]从发展理念角度来看,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制度属性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2015年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5]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和战略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

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是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实现节约发展、情节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

2.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强调发展要满足人的需求、重视人的因素,将最终成效落实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二是我们的发展必须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5]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方向,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大以来,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

4.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亟为迫切、重要。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7]。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2015年10月25日晚间,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10个重点,分别为: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四、结束语

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如果各级政府、各行各业以至每一个人都在行动上切切实实如是做,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优化和环境保护,一定会呈现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魅丽和感召力,“十三五”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制度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目标不再是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也将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包双叶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5.01

[2].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方面着手绘蓝图.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07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国经济网 2015.05.05

[5].新时期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李保全 郑州大学 2014.03.01

[6].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意义研究. 刘博 吉林大学 2015.05.01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静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