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针灸技术在古代就是治疗众多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针灸在临床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针灸对疼痛具有较好的作用

现代疾病中有绝大部分的疾病的治疗的同时要对疼痛进行治疗,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镇痛药物的出现,使疼痛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但是,镇痛药具有持续时间短和会产生副作用等不足之处。相反的,针灸镇痛弥补了药物的不足,它可以对某些对镇痛药禁忌的适应症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另外,由于针灸产生的是内源性的镇痛成分,所以针灸对人体软脏器不会产生刺激或刺激较小。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推荐的49种针灸适应症中就有跟大一部分与疼痛有关,由此可见,针灸在治疗疼痛上具有较好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信任的。[1]

全世界数百万的人们使用针灸经行镇痛,美国研究小组近几年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针刺针刺能够激活痛觉抑制受体,并且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这些受体产生响应的化合物,它能延长针刺对痛觉的抑制。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Vitaly Napadaw表示:“尽管我并不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对人起作用,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2] 针灸通过对人体神经元的刺激抑制痛感,同时配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对治疗高强度劳动或人体部位长时间处于同一状态所产生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的积极作用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但都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以及代谢异常,主要以高血糖以及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主要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饮食治疗等方式。而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资料的检阅发现,针灸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并口服小剂量的降糖药的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小剂量的西药治疗糖尿病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减少或减轻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此外,以不同的针法,灸法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各种并发症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也是可观的。同时,针灸具有T2DM机体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也能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调节内分泌系统,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较为显著。[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变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而周围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得改变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通过针灸可以有效地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并得以控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针药结合等方法技术会加以完善,理论更加充足,针灸对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也会更好。

[4]

(三)针灸对于治疗肥胖的效果是可观的

肥胖越来越成为人们感到头痛的一件事,进行西药治疗的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抽脂减肥是近几年应用最广的一种减肥方法,但是其可靠性还不是太稳定。而针灸减肥弥补了西药等减肥方法上不足,针灸减肥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水盐以及脂代谢来调节控制机体的阴阳平衡。针刺刺激机体产生的神经冲动能干预机体的神经系统对肠胃的反应或者直接对肠胃发出的信号进行干预,进而控制饮食,达到减肥的目的。[5]另外,针灸能够改善内分泌的代谢循环,水盐和脂代谢的速度等,促进循环。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脂肪的消耗,同时也改善消化,心血管等重要器官的功能。[6]

当然,一味地靠针灸减肥还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辅以正确的饮食,运动等。针灸减肥的作用是通过对多种器官、多种组织和物质、多种代谢途径的综合性调整,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物质代谢来实现的。[7]它的优点是无毒副作用,减肥后加以控制不反弹,同时也能够改善,增强其他器官的功能。

(四)针灸对颈椎、腰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在电脑和汽车上时间花费较大,科学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对颈椎、腿部、腰椎等带来较大的压力。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不动而死亡。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与颈部软组织发生退变,椎体骨质增生或椎体位移失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使颈神经根、血管、脊髓活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的头、肩、臂或胸部以及肢体功能失常等综合症候群。[8]

针刺、温针疗法配合一定的放血、推拿等综合疗法能够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并能改善关节功能。[9]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使得气血和顺,机体组织肌肉等功能会复发或增强,最终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的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配和治疗如中药,推拿等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变机体局部内循环,使受压迫的神经、血管、脊髓功能得到改善。而推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并能增大狭窄的椎间隙,纠正颈椎小关节的结构功能紊乱等,使病症得到缓解,[10]腰椎肩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与颈椎相似。所以,针灸治疗颈椎、腰椎肩盘等疾病能够起到抗炎,消肿,镇痛等作用,治疗效果明显,对人体的伤害微小。

(五)针灸对其他几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除了对上述几种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外,对治疗高血压、尿毒症、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湿疹性瘙痒、中风偏瘫、脑卒中、呃逆以及配合治疗失眠、精神分裂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针灸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与效果也是可观的。根据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调整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微量元素等方面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并且通过实验已证明效果是显著的。

(六)结论

针灸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技术,不仅在古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对临床疾病也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治疗作用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针灸在临床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疗效,无论是在镇痛、减肥等方面的治疗效果还是在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无副作用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的不足,做到西医做不到的成果。但是,针灸疗法治疗疾病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入针位置的准确性,角度的大小,力度,深度等,行手法时的力度,深度,震动幅度的大小等以及治疗环境的优劣,施针者的技术,经验,精神状态等。因此,针灸在现代临床疾病的治疗上的作用是能得到认可的,如果避免或减小上述因素对针灸治病的影响,运用现代科技以辅助,突破思想上的障碍,发明创造新的理念与治疗手法等来武装发展针灸,发展中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传统医学会再次在世界上绽放光彩的。

参考文献:

[1] 钟卫江.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15.

[2] 何巍.针灸镇痛原理新发现:促进释放减缓疼痛的物质—腺苷[J].中医药国际参考,2010,6:26-28.

[3] 陈臻.针灸在糖尿病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研究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07-109.

[4] 陈丹,胡幼平(指导).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55-57

[5] 符佳,陆志明,张彩荣,徐爱民.近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07,25(11):38-41.

[6] 王梅康.中年肥胖与针灸减肥[J].养生大世界,2006.5:24.

[7] 田华张,王永兰。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80例[J].新疆中医药,23(5): 31-35.

[8] 胡灯忠.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J].海南医学,2011,12(8):74-75. [9] 王秀峰.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3(7):167. [10] 贺振刚,刘少鸿.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50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09.9,18(9):683-684.

[12] 彭丽辉,冯玲媚,陈筑芳等.艾灸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NO、ET、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3,24(3):157-159.

[13] 陈启波.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72-773.

[14] 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J].中国针灸2002,22(4):268-270.

[15] 王中梅.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40.

[16] 杨芬玉.针刺治疗失眠49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05.

[17] 文建军.灸法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7,29(1):80-82.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研究方案撰写指南使用说明: 1.《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是为申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 员会伦理审查的研究者撰写研究方案时提供的参考; 2.此指南是针对临床研究的,对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 口腔、社会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使用时请参考方案设计的主要方面。 3.不鼓励照搬本指南语言,而鼓励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撰写研究方 案; 4.以下用斜体字标注的是为方便研究者理解本指南内容而提供的事例。 每个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都应该有一份详尽的、设计科学的试验方案,即一份准确描述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收集分析临床数据的综合计划。为帮助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申办者制定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及向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阎小妍博士和李会娟博士制定该指南。 本文件将根据临床研究的两大类别,分别是观察性研究(用于探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证实性研究(用于验证假设,下结论)来进行方案撰写格式的阐述。在医学研究中,观察性研究主要用于评估潜在有害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暴露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描述疾病或治疗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罕见转归(如某新药不良事件的上市后监测)或确定病因,以及为随后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研究假设等。而证实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

单位,按要求随机分配受试对象,合理安排处理因素,以对比和分析处理因素施加于受试对象后所产生反应或效应间差别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一般会有干预存在。对于观察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相互关系,详见下图: 具体格式见下: 1 一般格式要求 做到封面、目录、页眉、页脚完全。页眉页脚中需包括研究题目、方案版本号、日期和页码等信息。 2 标题页 标题:应用常用的专业术语表述研究设计。 对于观察性研究,建议在标题中加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等”字眼,如:矽肺宿主、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于证实性研究建议加入诸如“随机对照”字眼,如评价××胶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日期,版本号 课题负责人单位科室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其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针灸具有很多的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对于针灸疗法的功效和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确实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中医一直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甚至在国内,很多人也不承认中医,原因之一在于,中医很少有象样的国际性论文出现。国际性权威杂志上的论文,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因此,有必要使中医的成果国际化,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实际上,中医的文章(包括针灸类),并不代表就不能发表SCI 杂志了。实际上有不少杂志愿意接受相关的文章。如果是中药单体的研究,只要做得好,任何杂志都可以发表的,Lancet, PNAS, Nature 象Medicine 等顶级杂志上均出现过中药的研究,而Science,PNAS 等杂志上经常出现针灸,气功等相关的文章。前阵子报道成都有人研究气功大师严新的气功的文章,也发表在不错的SCI 杂志上呢。不是中医类文章就不能发表在世界顶级杂志上,而且有两个因素: 1 你的实验设计是不是真的严格?!如是否符合随机,对照等一般性原则? 2 你的结果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3 你能否将文章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英语足够好!我们接触过大量中医针灸类论文,普遍存在以上三个方面问题。因此,只要从这三个方面源头抓起,发表SCI 杂志上有可能的。下面介绍一些与中医中药和针灸相关的SCI 杂志: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 1.邮寄投稿地址: Editor-in-Chief: Yoshiaki Omura, M.D., Sc.D., 800 Riverside Drive, Suite 8-I, New York, NY 10032, USA. Tel: (212)781-6262, Fax: (212) 923-2279. 2. 期刊的稿约(Note to Authors ) 3.相关心得①该杂志为季刊,号称投稿周期短,发表快。杂志编辑水平相对较差。“The journal is noted for its rapid handling of editorial contribution and short publication turn around time.” ②收录复旦大学的针灸研究较多,中医类科研机构的较少。被录用率相对较高。③主要收录针灸及其相关研究。主要录用实验研究。明确表面支持针灸疗法。“The journal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eutics a universally acceptable branch of medicine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based 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④论文思路与投稿策略:针灸实验方面的论文可以考虑投。如果为下列病症的研究,录用率会更高。“particularly o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medical problems, such as intractable pain, dystonia,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英文刊能接收大量的中医类文章。phytotherapy research 本草疗法研究这个杂志影响因子为 1.43,接收的文章多为中药单体研究。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中医在西方称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这本杂志收录中医的文章,日本,韩国人发的比较多。国内发的很少。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如上planta medica 也发表植物单体研究的文章另外,如果针灸类文章,可以往神经科学领域的杂志投谢,如Brain Research, Pain 等杂志,接搞量还可以。 2 从SCI-E 文献分析世界针灸学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一、填空 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 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 (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 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 3.阴病治阳:(A) 4.阳病治阴:( B )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 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 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临床试验用药物作为临床试验的核心,对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规范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参照国际规范,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所定义的临床试验用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试验中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或安慰剂(GCP)。包括各期临床试验、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药物(GCP),以及一个已上市药品以不同于所批准的方式适用或组合(制剂或包装),或用于一个未经批准的适应证,或用于收集一个已批准用法的更多资料。(ICHGCP)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与上市销售的药品相比,临床试验用药物给受试者带来的潜在风险更大。(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GCP)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按照GMP条件生产,保证试验用药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2)确保试验用药物在运输、分发、储存、使用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过期药物要及时更换;(3)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包装和标识,明显与上市药物相区分,避免误用;(4)包装和标识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5)仅用于参加试验的受试者,不得买卖或赠送其他人员;(6)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试验方案规定的给药方案分发和用药;(7)建立试验用药物的接收、分发、使用、冋收、销毁记录和计数制度并做好记录。(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其临床试验用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均须遵循本指南,并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各方的职责要求 第一节申办者的职责 申办者是临床试验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负责临床试验用药物的准备和提供,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ICHGCP) (1)在开展临床试验之前,申办者应当保证关于临床试验用药物有足够的非临床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支持所开展的临床试验。 (2)申办者应当保证试验用药物(包括活性对照品和安慰剂)具有适合产品开发阶段的特性,按照适用的GMP生产、处理和储存,并保证试验用药物在整个试验开展期间的质量和稳定性。 (3)申办者应当按试验方案的要求对试验用药物进行适当的包装,试验用药物的包装应当能防止在运输和储存期间受污染和不可接受的变质。包装和标签还应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4)申办者负责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试验用药物,以及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如何安全接收、处理、储存、分发、从受试者处回收未使用药物以及将未使用药物返回申办者的书面操作程序。 (5)申办者应建立试验用药物在生产、检验、包装、贴签、发运、供应、发放、使用、回收、销毁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记录系统。 (6)申办者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的全过程负责,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

新药 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附件 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一、前言 为帮助新药注册申请人(药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I期临床试验,提高新药研发与审评效率,保护受试者安全与权益,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特发布本技术指南。 本指南阐述了新药在我国开展首次临床试验时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提供的信息。 本指南的目的是:明确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提高I 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质量;通过规范I期临床试验资料的数据要求,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加快新药上市进程。 本指南适用于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包括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除外)。 二、咨询与沟通交流 如果申请人在研发及申请临床试验过程中有疑问,可通过药审中心网站查询相关指导原则,也可以按照相关规范通过药审中心网站“申请人之窗”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递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申请人可按照《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方法与工作程序,申请与药审中心召开临床试验申请前会议。 申请人与药审中心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临床试验申请的质量,加快后续研究与审评的进程。 三、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技术要求

(一)资料格式及内容 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申报资料应以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方式提交,电子资料可以CD的形式送交。格式和内容可参照研究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通用技术文件(CTD)的要求整理提交。 (二)介绍性说明和总体研究计划 介绍性说明应包括新药的名称、所有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类别、结构式(如果已知)、剂型、制剂处方、给药途径、临床试验目的等。如果有所研究药物用于临床的经验,应提供简短概述,包括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和上市的经验;若没有,标题下写“无”。 总体研究计划应总结申请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依据,主要为拟定的适应症、受试者人群、受试者数量、给药方案(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持续时间等)、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风险控制计划等,根据已有信息预期的任何安全性(重要的已确定风险、重要的潜在风险、重要的缺失的资料等)的风险论证。 (三)研究者手册 研究者手册是有关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药学、非临床与临床研究(如有)资料总结,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所研究药物的信息,以保证受试者安全。 当有新的重要信息时,申请人应及时更新研究者手册,使其包括对研究药物的所有重要研究信息的总结。更新的研究者手册应及时报送药审中心。研究者手册的格式和内容可参照ICH E6有关章节撰写。 研究者手册应包括如下内容: 1.封面页:包括药物名称,注册申请人名称,完稿或更新日期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附件5: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1995年出版) 1、总论 1.1背景 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500年以上,其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公元前2~3世纪,针灸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理论,这可见于《黄帝内经》之中。针灸作为一种显然是简便有效的临床方法于6世纪介绍到中国的邻国,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到16世纪初期,针灸传播到欧洲。 在过去的20年里,针灸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人们对针灸在治疗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感兴趣,并想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针灸的作用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识到针灸的潜在价值以及针灸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所能作出的贡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关于传统医学的决议,承认传统医学疗法,尤其是草药医学与针灸,形成了恰当的技术方法,可以纳入国家的卫生战略规划中,并且敦促各成员国制定有关传统医学研究、培训及情报信息各方面的项目计划。两年后,于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通过了另一项决议,重申了草药医学与针灸的价值并且敦促各成员国根据其各自的具体需求与情况建立或进一步发展有关传统医学尤其是草药与针灸方面的项目计划。 1.2针灸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卫生保健资源,然而针灸的使用却主要是基于传统及个人的经验。虽然针灸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适当的科学研究对于针灸的合理使用与进一步发展将是有益的。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所通过的有关传统医学的两项决议鼓励各成员国在现代与传统医学观念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传统医学(草药与针灸)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应当比研究其作用机理更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研究直接关系到针灸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发扬与投入。 1.3针灸临床评价对本规范之需求 针灸临床及其相关的研究早已为一些独立团体所开展,但研究质量迥异。应当把各种可接受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并作出结论。结合并运用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可靠性,对于针灸临床研究来讲是很困难的。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运用,如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统计分析、论述与报告等尚不能为针灸研究者们恰当地掌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日内瓦开会,建议由世界卫生组织出面健全强化针灸研究方法的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质量可以被接受。 2、术语解释 以下词汇在本文件中作为有特定意义的术语使用。 2.1 与临床评价方法有关的词汇 (1)有效性:有效性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检测结果要与被检测现象的真实状态相符。一般来说临床评价有两种有效性: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然恢复的“装置”,无论生病或受伤,它总是会设法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的状态,这种装置就是人体的原装的自愈系统、微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很多人没有充分利用身体的自愈能力,而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来抵御疾病,比如抗生素激素或一些物理治疗。对于慢性病,很多患者都幻想着有灵丹妙药的出现,只想要取得药到病除的结果,却忽略了自身的身体的“宝库”,破坏了身体的自愈能力,影响以后治疗。 针灸治疗前列腺炎有辅助作用,但是彻底的治疗前列腺炎,中药调理配合饮食作息才是王道。人常说“七分治,三分养”。这个只要把身体微循环系统调理好,自己注意饮食,作息,可以慢慢恢复。但是现在很多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或者是年轻人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都有很大的影响。前列腺炎,中医称之为下焦湿热,湿热淤积,时间久会引起气血虚等症状,于是给患者开了一些传统的活血化瘀的凉药,或者热性的补药,只能一天早晚喝一碗,这种可以短暂的缓解改善,感觉肾虚就是前列腺炎,就是要吃补药,保健品,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重在调理。很多人在对药物的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西药多为化学合成药品,具体很大的毒副作用,而中药没有副作用,不会伤身体。事实上,不尽然,是药三分毒, 现阶段,大多数医疗机构特别是专科医院都宣称,前列腺周围被一层坚硬的包膜包围,药物无法到达前列腺内部,因此,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并宣称找到穿透包膜的药物!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药物是通过血液进入各个器官的,药物经过血管是很容易就到达前列腺内部的。我们试想,患者每次吃辣的食物或者是喝过酒之后,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感觉到前列腺部位的不适感,说明人体吸收的物质,是很容就会到达前列腺部位的!还有就是这个病被广告和医院妖魔化或者夸大,[企鹅:二五七八一四三五三八]给很多患者制造很大的压力和恐慌。其实是没必要的,不像他们说的那样,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实最主要是为他们的微波,介入治疗找理论依据。 急性病确实是需要西医来治疗,但是慢性病需要中药治疗方可治愈,中医西医各有所长,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用一句话概况:西医西药是救命的,中医中药是治病的。

1. 针灸治疗作用有 、 、 三个方面。

1.针灸治疗作用有、、三个方面。 2.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针灸治病的最终 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灸之”。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针以, 灸以。 6.经络闭阻不通,因引起者宜用针刺;由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变为。 9.针灸治病,不外乎与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 挥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 13.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而从阴阳互根的角 度考虑,又可以采取,之法。 14.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与密切相关。 15.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作用。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 A 消炎 B 行气 C 镇静 D 调和阴阳 E 都不是 B ( ) A 止痛 B 升压 C 降压 D 安眠 E 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 A 咳喘取肺俞 B 亡阳灸关元 C 失眠补照海、泻申脉 D 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 都不对 3.阴病治阳:() 4.阳病治阴:()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 A 青龙摆尾 B 白虎摇头 C 龙虎交战 D 阴中隐阳 E 阳中隐阴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修订版).doc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 2、扁桃体炎治疗指南 3、成人水痘的症状和治疗 4、急性阑尾炎诊疗规范 5、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6、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7、丹毒诊治指南 8、皮肤感染指南 9、上消化道出血 10、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1、激素的使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 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2.痰细菌学检查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实验室处理:痰是最方便且无创伤性的病原学诊断标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细菌污染。因此痰标本质量的好坏、送检及时与否、实验室质控如何将直接影响细菌的分离率和结果解释,必须加以规范:(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无痰患者检查分枝杆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人导痰。真菌和分枝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对于厌氧菌、肺孢子菌,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进行检查的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人体中是有很多个穴位的,每一个穴位都能对身体进行不同的调理,其中针灸是一种常见的改善身体的方法,并且在身体出现一些疾病的时候掌握好穴位进行针灸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改善,其中电针灸器是一种常见的针灸工具,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下面一起了解下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电针灸治疗的作用 外面的电子治疗仪没有针灸针刺入机体,大多是皮肤贴片式的脉冲治疗,对浅表的肌肉问题可以有效果,但深部的治疗就差强人意了。颈椎的头晕一般为血管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者局部交感神经紊乱,位置一般较深,还是建议针灸。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上面就是对电针灸治疗的作用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电针灸器也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改善,并且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方便,但是我们在进行针灸的时候如果对穴位不是特别

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

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 <仅供参考>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肌体经络疏通,气血调达,脏腑调和,阴阳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刺激腧穴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针灸治疗的临床作用如下。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将其刺激信息传入相应的肢体或脏腑、组织器官,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名言“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则气血流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气血不至则麻木不仁,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萎软、痉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即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络的意思。 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他高度概括出了多种因素导致经络气血壅滞不通是疾病发生的总病机。同时也对针与灸在疏通经络方面的各自特点进行了概括。即针刺偏于开壅导滞主要适用于实热证;灸法偏于温暖通经主要适用于虚寒证。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疏通之法也各有所宜,当辨证而酌用。当然,这只是大法,临床应用亦不能过于拘泥。 对于有些针感较差、得气较慢、经气不至或经气虽至但未到达病所者,欲达疏通经络之目的,除了增加刺激量之外,还可以施行循经按压、循经透穴、循经施灸等法,以通经气。 2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免疫机制,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者(新病),治以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以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邪也盛,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以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 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根据针灸临床实践体验,针刺补法和艾灸,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或虚寒证;针刺泻法和刺血,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证和实热证。 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还与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有关。偏补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人中、十宣、十二井穴,多在祛邪时用之。大部分腧

针灸科建设规范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

新型针灸的原理及功效

新型针灸的原理及功效 隐形针灸就是材料科学与针灸医学的结合,纳米工艺研究出来的一种无源、无创、无痛、无害及临床疗效肯定的普及型家庭用针灸疗法治疗器。 隐形针灸就是新材料复合技术、纳米技术、成型技术、热处理技术、超微孔材料技术等的荟萃。它可将离子流、微电流、光子流、互动能等超效强化,使之与人体生物能产生能量互动,这种互动能使隐形针灸芯片有一种混合效力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腧穴经络连锁效应,通过调节经络调节而调节整体,对人体生命功能状态进行有效调理,纠正各种疾病原因导致的细胞自稳调节系统的紊乱,恢复人体细胞的稳定状态,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作用与原理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之所以冠名隐形二字,不就是因为隐形针灸没有形状,而就是相对于传统针灸而言,隐形针灸刺激经穴不就是那么直观,全部瞧得见,摸得着,而且相对比较隐秘一些,隐藏在一些现象的后面,让人只有隐约的感觉。所以我们使用隐形针灸治疗,不用使用尖锐的针刀或燃烧的艾条伤害皮肤组织,不用使用电磁等外加常规的能量与直接的手法信息,只要将隐形针灸的小硅芯片贴覆在腧穴上,就会产生有效的经穴刺激。实际上,隐形针灸刺激经穴机理即神秘又不神秘。说它神秘就是因为它的工艺原理并未完全公开,常识不易直观理解;说它不神秘就是因为它本质仍然就是物质、能量与信息因素起作用,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成为一种相互作用的激越式刺激,产生腧穴经络效应而取得治疗效果。所以隐形针灸经穴疗法对经穴的刺激就是一种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的激越式刺激。隐形针灸经穴疗法的物质材料就是由多种功能材料复配设计而成,这种特殊的组合物,经过纳米工艺加工成型后,将物质、能量、信息作用集合为一种高通量的特殊功能激越作用,产生这种激越作用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 微电流 隐形针灸的无源性就是指它不使用外加常规能源,并不就是它没有能量,隐形针灸芯片就是一种自源功能体,具有永久极性物质,永久自发产生超微电流这种永久电极流出来的超微电流,起因于结晶的电位差,与人体生物电的电流一样。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就是电荷运动。人的代谢作用及各种生理现象,处处都有电流与电势的变化产生。人的所有生命信息的传递都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 隐形针灸功能体起源于晶体电势差产生的超微电流与起源于人体皮肤细胞膜电位电势差产生的超微电流结合时,一方面晶体在温度与压力下,能引起成分晶体间的电势差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皮肤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经神经细胞串连,产生连锁效应,细胞产生的生物电反作用于隐形针灸成分的晶体上,产生新的电位与电流。这种成份晶体电位与细胞膜电位差相互作用于经穴,就是产生隐形针灸经穴的刺激重要因素之一。 光子流 隐形针灸贴片富集有瞧不到的远红外光。通过特种仪器检测,可测到隐形针灸富集的5、6~15微米的远红外光。这种远红外光对人体就是非常有益的。生命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远经外辐射源,皮肤可吸收及发射远红外光。所以,当隐形针灸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子作用人体腧穴时,其频率与人体腧穴中的细胞分子、原子间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时,引起共振效应,其能量最高且能被人体腧穴所吸收,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部门的温度升高,产生热效应使腧穴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激发加速生物酶的活性,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产生腧穴分子连锁效应。 隐形针灸治疗器的远红外不就是外加电源等能源产生的,而就是一种自源的功能体。这种成分晶体的远红外光子流发射与人体经穴皮肤远红外光子流发射与接收相互作用时,可出现多种刺激。这就是产生隐形针灸经穴刺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离子流 隐形针灸成分晶体有很强的负离子发射功能。负离子的作用广泛,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一般负离子进入体内就是经过两个渠道进入的: 1、经口吸入肺部进入人体。

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针灸的功效与作用》的内容,具体内容: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是我国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结晶。我精心收集了,供大家欣赏学习!针灸的作用疏通经络经络几... 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一种医学,是我国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结晶。我精心收集了,供大家欣赏学习!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 经络几乎遍布我们整个身体,纵横交叉,联系上下,维持着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经络不通,人体器官等会因为失去温煦濡养,气血堵塞,从而导致疾病。针灸治疗则可以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按照经络和脏腑的关系,会互相产生影响,在针灸过程中,会选择一些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让我们的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调和阴阳 人之所以会生病,从根源上看是因为阴阳不平衡,出现偏盛偏衰而导致的。而针灸方法,刚好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让我们体内的阴阳保持平衡。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腧穴配伍开进行治疗的。 如果是因为胃火导致的牙痛,那就是我们体内的阳热过盛,就应该要清胃泻火。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如果是寒邪伤胃导致

的胃痛,同样也是阳邪过盛,就要温中散寒,则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以及胃之募穴中脘。 扶正祛邪 在疾病发展的时候,体内的正气和邪气也在进行斗争。而且,它们的斗争会决定疾病的是好转还是继续恶化。如果邪战胜了正,那么病情就会继续恶化,而正战胜了邪,病情则会好转。针灸治疗,则可以发挥扶正的功效,可以体内的祛除邪气。 针灸扶正祛邪要通过针刺结合腧穴配合进行治疗的。另外,针刺补法和艾灸都可以起到扶正的效果;但是,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则是起祛邪的效果。 针灸的功效 针灸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简言之,就是人体的经络会出现一定的淤阻现象,采用针灸法,可以使经络保持通畅,并且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往往经络不通的人,气血不通,就会表现出浮肿、肿胀、瘀斑等症状,采用针灸治疗后,可以有效缓解。 针灸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阴阳失衡指的就是我们身体的平衡被打破,此时就说明我们生病了,通过针灸可以使身体逐渐的趋于平衡,告别疾病。针灸还有一个作用,是扶正祛邪,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保健的作用,针灸可以驱赶走身体内部的一些病邪,让身体处在一个正气的状态下。 针灸的禁忌 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

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7-16T14:58:01.6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张家玮 [导读]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 116000 1 国内外针灸临床病谱比较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在587篇设立对照组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涉及130种病症,其中主要病谱分布于肌肉、骨骼、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损伤中毒等范围[1],这和我国的针灸病谱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尤其是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症居于针灸临床病种首位的状况与我国相同。尽管如此,国内外针灸临床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国外重视针灸的止痛作用。2010年发表针灸论文影响因子最高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发表了7篇针灸文献,均与疼痛有关。在国外针灸病谱中,腰背痛、头痛、戒断综合征、头颈肩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妊娠恶阻、耳鸣、哮喘、手术后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绝经期和女性更年期状态、三叉神经痛、慢性肌筋膜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肿瘤放化疗后副反应等都是针灸常治的病种[1]。国外绝大多数文献对针灸镇痛持肯定性评价。 我国针灸治疗皮肤病、眼病、感染性疾病要明显多于国外报道。分析原因,除了与国外民众对针灸治疗这些疾病的了解不足有关外,还与国外针灸医生疗法单一,很少应用灸法、火针、刺络放血等技术,再加上管理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灸在这些疾病中的运用。 2 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比较 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针灸,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开始重视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对某些病症的针灸治疗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评价,为确认针灸疗效取得证据。如2010年著名期刊Pain(《疼痛》)发表关于对424名德国患慢性肩痛的门诊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多中心试验的论文[2],证实针刺在治疗慢性肩痛方面是可以替代常规治疗的有效疗法。2008年Carey Timothy S[3]发表题为“Adding single-point acupuncture to physiotherapy for painful shoulder improved function and reduced pain”的论文,主要研究单穴针刺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减少疼痛,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457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年鉴》)。另有3篇关于针刺治疗癌症患者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乳腺癌患者潮热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157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 国外针灸临床研究主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来验证针刺疗效。也有学者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开展研究,如西班牙Vas J等[4]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来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在现实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对针刺治疗疾病进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针灸研究的热点。2009年,Cochrane Library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共评价67种疾病,37种已经得出初步结论[5]。其中针灸的有效病种有7种,包括特发性头痛、慢性颈痛、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化疗后恶心呕吐、原发性痛经和膝骨关节炎,但大部分临床证据有待提高;其他30种疾病因证据不足尚不能得出结论。2009年SCI发表了与针刺有关的22个病种的系统评价[6],入选的严格随机对照试验极少,结论部分用词模糊:或可能有效,或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或尚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与以往的国外研究不同,近年出现了一篇采用辨证分型选穴对颈部紧张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报道[7],该研究将颈部紧张综合征分为肝气郁滞型、肝阳上亢型及肾虚肝郁型进行选穴,认为针刺可以有效提升物理治疗的疗效。这一研究表明辨证论治的中医核心思想开始被国外研究者所接受。 对比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注重针灸优势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突出病种优势、技术优势,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疗法间的比较;国外注重针灸疗效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验证针灸的有效性,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假针灸与真针灸的比较,或者针灸与安慰针灸对照等。 其次,国外的针灸临床研究虽然方法学质量很高,在方案上以患者为中心,在选穴上给予研究者一定的空间,看似符合针灸临床实际,但是因为只是把针灸当成一种“实用”的治疗手段,把针刺技术易化为在穴位上的机械刺激,忽视了针刺理论的特殊性,脱离了针灸理论,缺乏针灸基本理论的支撑,其研究结果和结论的产生与我国的研究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我国针灸界虽然引进循证医学的理念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循证针灸学理念,逐步构建循证针灸学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规范进行。截止2011年8月25日,在Clinical Trials注册资料库(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3d5378312.html,)注册的337个针灸相关临床试验,依次排列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175个)、中国大陆(32个)、中国香港地区(20个)、韩国(17个)和德国(15个)。在国际上,我国已一跃而成为针灸临床研究注册的第二大国。 第四,国外对针刺法及手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传统刺法[8],以及针刺的刺激量、刺激时间[9-10]、针刺深度等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11-12],并测试比较不同针刺手法(电针、手针等)的得气感[13]。国外进行此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临床疗效最佳的针刺参数以规范和指导针灸临床操作[14]。 3 国内外耳穴诊疗研究比较分析 耳穴诊疗法在我国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耳穴分布命名体系、作用机理的阐述和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有关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国际标准起草制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但因几个主要国家间的意见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法国P Nogier在1956年提出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图,并分别于1961年、1975年和1982年多次加以增补和修改,此后又提出了“三个位相学说”的设想。法国R Jarricort也在1971年提出过不同的耳穴方案。从影响力来看,三相学说中的“第一位相”影响较大。 美国T Oleson在1983年提出一套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标注耳廓区域与耳穴的方案,1996年又对此方案进行了补充修订。此方案基本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