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创新在中国

微软创新在中国
微软创新在中国

微软创新在中国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ARD),在微软全球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和三十六年前一样,微软依旧在改变世界。

过去五个月,微软公司生产的一款名为Kinect的游戏设备席卷了欧美乃至全世界,并以两个月销售800万台的纪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在游戏中,玩家们不需要使用任何手持工具,就可以通过挥动手臂、晃动手指或用语音操控游戏机,还可以用脚踢仅存在于屏幕中的足球,或伸手拦阻进球。在驾驶游戏中,玩家转动虚拟的方向盘来操控电视游戏中的赛车。在绘画游戏中,玩家说出颜色――“蓝色”或“浅褐色”,就可以摇摆双臂来在数码式画板上飞溅一片油漆。

近年来,在世界顶尖IT公司中,曝光率最高的是谷歌、苹果等,它们完美地诠释了科技的“酷”。微软给人的印象显得较为冷峻和理性。Kinect旋风一起,可能会有更多人用“Crazy”、“Amazing”来形容微软产品。软件巨人开始带给人们“疯狂”。

这仅仅是开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说:“最

高层次的(人机互动)界面,是人感觉不到界面的存在。Kinect 代表的游戏场景,只是一个很小的应用,以后它会扩展到各种不同的设备,包括Windows、电视、手机上。这种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革命,是下面五年、十年我们会非常兴奋的事情。”

“我很少说‘革命’这个词,但这确实是一场革命。”他加重了语气,难抑内心的兴奋。

作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主帅”,他对这款产品有很大的发言权。

Kinect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用户的视觉识别,就来自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扩展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简称ARD)。而Kinect从原型机测试到量产,则要归功于ARD旗下的微软亚洲硬件中心。

可以说,ARD,在微软全球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大楼:

开启新征程

2011年5月25日上午,北京中关村西区的丹棱街5号,两栋设计雅致的办公大楼前,众声喧腾,喜气洋洋。这里正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乔迁庆祝仪式――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以下简称ARD)的新大楼启用仪式。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

的到来,显然让这次活动的“能量级”得到了提升。

新大楼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南面大楼高80米,地上18层,地下4层;北面大楼高65米,地上建筑15层,地下4层。两栋大楼的3层通过空中走廊连接。两栋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8000名员工。

如果说2011年之前,ARD原来所在的在北京海淀区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被称为“全中国智商密度最高”的建筑物之一,那么现在,ARD总部的智商密度没有改变,体积却成倍增加了。而且,这两栋楼是微软自己投资兴建的。

中关村西区,又称中关村广场,是整个中关村地区的核心地带,在这里,有新浪、新东方、爱国者、中钢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集结,也有海龙、鼎好、e世界等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电子产品贸易市场的汇聚,同时也是名闻遐迩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管理机构所在地。

从知春路到丹棱街,直线距离不过2.2公里,不到10分钟车程,却标示了一个新的改变。微软成了中关村的“永久居民”。

“奇迹”:

快速成长之谜

现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是微软公司在美国雷德蒙总部之外的,规模和投资额最大的研发机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拥有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

自1998年底到2010年,微软在华的研究机构快速成长。先是由最初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接着在2003年成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到了2006年,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2010年又升级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人员从最初的个位数到现在的近4000人。

快速成长的原因何在?这可能还得回溯到微软中国研

究机构几次“向比尔汇报”的故事。

1999年底,李开复、张亚勤等来到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德市,微软全球总部所在地,向比尔?盖茨做第一次汇报。

在微软内部,直接面见比尔?盖茨是一件荣耀而压力很大的事情。而且,这次汇报很关键。既检验微软在中国投资建设研发机构的成效,也会给总部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政策提供基础。

这次汇报中,比尔?盖茨惊讶地看到,仅仅一年中,研究院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在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做了11个主题报告;提出9项专利申请;还在中国10所大学里和15000名大学生做了交流。他十分开心,对中国团队的工作大加赞赏。

其实,成绩得来也非常不易。微软中国研究院非常重视这次汇报。为了向比尔汇报,他们在最后两周几乎是不分昼

夜地加班。对于一个做成功的重要项目,有个人感慨:“3个月前一行东西都没有,现在居然做成了。这种事情在中国不可想象”,另一个人接着说,“在美国也不可想象!”

很快,到了2000年6月23日,张亚勤等14人又一次走进雷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董事厅,向比尔?盖茨报告他们在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是研究院成立20

个月来,第二次向比尔.盖茨汇报。计划的议程为一个小时。

80余篇论文、40项美国专利、60项新技术……一串串的数字撞击着比尔?盖茨的眼球,他又一次惊讶了,他已经忘记这个汇报原定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虽然老板的助手在一旁屡次催促,张亚勤的汇报仍延长了四十分钟。最后,这位微软公司的创始人给出的评价是:“你们做了令人难以置信和惊异的工作。”“你们的某些工作与微软的新战略密切相关,并且非常重要。”他还使用了一系列最强烈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赞叹:“太棒了!”、“绝妙的数据!”、“完美无瑕!”

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技术天才,比尔?盖茨不是那种轻易赞扬别人的人。

令人惊叹的事情还在后头。世界多媒体大会是该领域最权威的会议,每年只会从全球500篇优秀论文中选出最优秀的45篇进行演讲。在1998年前,几乎没有来自中国本土的学者出现在大会上。但在2003年,研究院的论文占到大会的一半。“这个数字让人恐怖。”现在已是微软亚洲工程院院

长的张宏江有点得意地说。

接下来,更不用说了,ARD的成就曲线保持着昂扬上升的趋势,在微软的全球创新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张亚勤回忆道,当初在李开复的召唤下准备回国发展的时候,他在桑纳福研究院工作时的导师曾经担心,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做科研,可能会在使自己在学术圈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现在,这样的情况没有出现,反而,他所在的研究机构发论文、出成果的速度比国外的机构还要快。

为什么ARD及其前身能取得“爆发式”的成长?毫无疑问,这离不开微软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张亚勤、张宏江、沈向洋,包括后来离开的开创者之一李开复,都是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用张亚勤的话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很饥饿,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确实如此。ARD的研究人员确实很“饥饿“,这种饥饿和发展中的中国对“进步”的“饥饿”一脉相承,这种“饥饿”也体现在李开复、张亚勤们去中国大学演讲时能看到的青年学子的眼神里。不消说,这些眼神,打动过李开复,打动过张亚勤,也打动过比尔?盖茨。

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太需要机会,太需要发挥自我的空间了。一旦ARD给了他们这个空间,什么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创造激情。

有在雷德蒙德工作过,也到中国访问过的微软人这样感慨,“这里的气氛有点像微软十年前的感觉,晚上灯还亮着,大家都不回家”。

选择:

为什么是中关村?

“微软要离开中关村!”大概在2001年,北京的IT圈子里曾传出这样一个消息。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在2001-2002这两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拆迁、修路、盖房子等,微软所在的希格玛大厦门前交通变得不方便,进不来出不去,又堵车,很多员工都在抱怨。

当时新华社有个内刊就向上面报道:中关村环境恶化,微软要离开中关村,中关村大企业纷纷外迁。

据说这个消息惊动了国务院的领导,也惊动了北京市的领导。北京市责成中关村管委会了解情况并做一个汇报。

夏颖奇,当时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陡然觉得肩上压力很大。不过他反应很快,还不等当时的管委会主任陆昊提醒,早就径直闯入希格玛大楼,找到了当时在楼里办公的张亚勤,询问此事。凭借他早年和张亚勤的交情,他不用拐弯抹角。很快,他听到张亚勤平静而果断的回答:我们不会离开,我们有承诺。夏颖奇松了一口气。

微软要搬离中关村的传言后来被证明是某些人夸大其词,假传消息。但它引起的一惊一乍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对中关村环境的重视,以及中关村对于微软的重视。微软的一举一动,不仅仅牵动了中关村管委会,甚至也牵动了北京和中央。

有趣的是,根据夏颖奇对张亚勤的接触和了解,微软的研究院不仅不愿意搬出中关村,甚至还不会愿意搬到上地等中关村较为周边的区域。

夏颖奇为我们揭开这里面的奥秘:微软绝对不会走。中关村有微软需要的土壤、水分、空间。微软最需要的智慧和思想火花都在这里!”

确实,在当时的希格玛,骑自行车20分钟的范围内,有北大、清华、北理工、北航、北邮、人大、财大、外国语大学等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还有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学术机构。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知识密集型区域、中国最好的人才仓库。

张亚勤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这些清华的学生都不能方便来我们这儿了,花很长时间在路上,我觉得就没意思了。我经常讲IT创新最重要的就是IQ(人才)加上IP(知识产权),而厂房、建筑什么的都不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于微软来说,它之所以把研发机构设在中国,

也正是看中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张亚勤指出:中国的工程和IT人才比较多,每年和工程、IT相关的毕业生是80多万左右。这一数字是印度的3倍,是美国的5倍。而且,在中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最聪明的人选择计算机专业,因此中国的计算机人才在质量和数量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

当然,也毋庸讳言,中国的人力成本比美国低很多。所以,相比于美国本土,微软相当于用较低的价格使用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群体,也间接汲取了这些年轻人所带来的一些大学里的知识资源。

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对于中关村来说,微软的入驻对它也有好处。中关村一直经历着急速的变迁,1992年以前,这里还到处是蔬菜大棚,2000年―2005年间,硅谷电脑城、海龙、太平洋、鼎好、E世界等电子卖场开始兴起,但从业态来说,这些仍属于较为低端的产业。

最初有一些软件产品层次的技术创新出现,比如求伯君的WPS、王永民的王码五笔、王江民的江民杀毒软件等纷纷问世,中关村的“创v新”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再之后,新浪、搜狐、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开始入驻,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开始了,不仅涉及到产品,也涉及到商业模式。但是,光有这些,好像还少了一点。中关村如果想要成为世界性的创新基地,它还需要国际化!用夏颖奇的话说:只有国

际化,我们中国才能够跟世界逐渐的融合融通。

显然,微软研发机构的设立,正逢其需。

和夏颖奇一样,当时负责中关村广场建设、担任北科建集团总经理的许强也十分看重微软落户中关村所带来的象

征意义和能量聚集作用,他说:“中关村的区域升级需要微软这样的标志企业来拉动,以鲇鱼效应激活中关村的本土企业活力。”

在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说,微软的入驻,也有着显著的意义。在微软之前,极少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规模性的基础性研发机构。

如果把科学技术的创新分成几个层次,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分成基础研究的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层面。在美国,以企业冠名的研究机构如贝尔实验室、施乐PARC实验室、IBM 实验室等专注于基础研究,在那里诞生了很多给人类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的重大发明。而中国,由于近代数百年的落后,和当代长达10年的停滞,基础研究方面人才远不够充足,在中间层次的应用技术创新方面同样十分缺乏。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亚洲工程院的设立,恰恰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地带。

没有真正的创新,就没有中关村。2008年,青年知识分子许知远尖锐地批评道:“没人怀疑中关村曾经扮演的角色,在一个国门刚被打开,人们对世界的最新进展一无所知的状

态中,它给整个中国普及了关于电脑、软件、互联网、风险投资的知识,它也将这些技术与资本带入了中国。但是,就像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中关村代表着摹仿而非创新的胜利。”

这样的论调其实不是孤立的。许知远的言论或许并非全部的事实,而更像是对中关村牛虻式的鞭策。实际上,联想、新浪、百度、用友等企业都在创新方面做着巨大的努力,如果说他们推动中关村创新业态的力量还略显单薄,那么代表世界一流计算机科研水平的微软的加入,并和周边机构进行合作、互动,必定有其意义。

共赢:

微软的中国策略

“我们跟微软的合作,得到的不仅仅是钱。”2008年,时任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的孙秀芳在回忆自己与微软的合

作经历时这样说。

作为微软在国内的首家战略合作伙伴,中软国际从中收获颇丰,中软国际不仅获得了不少外包项目,也获得过微软投资。而且,中软国际享有一些便利条件,他们的工作人员有机会与微软员工一起参加培训,并把培训录像带录下来反复使用。

从2007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打成

一片,微软开始举办“中国商务交流日”,让国内公司的管理者到微软总部“推销自己”。这也让一些中国企业倍感欣慰。

关于软件外包,张亚勤给了我们一组数据:微软的软件外包数额,2005年时还不到1000万美元,而2010财年达到了1.62亿美元。现在国内发展起来的的软件外包公司,一大半和微软有关系,比如海辉、文思、中软、微创等,现在上市的也有好几家了。另据IDC的数据,微软在中国赚1美元,合作伙伴就能赚16.45美元,整个中国IT行业约1/3的收入和1/3的就业岗位和“微软生态圈”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软带动了中国IT产业的发展。

但这并不表明,微软和中国的关系一直一帆风顺。一个是世界级的大公司,科技业界的翘楚,一个是世界人口最多、增长迅速的大国,其间关系也几经周折。比如,1999年前后,不论是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的“挑战微软霸权”,还是微软中国公司前总经理吴士宏的“逆风飞?r”,都曾引起部分国人对微软某些政策、机制的疑惑。

不过,虽然微软一度在民族情绪和公司人事纠纷中陷于尴尬,这些最终都未能影响“软件帝国”和中国这个崛起大国间的不断融合。

2006年4月,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打破了“访问必先访问首都”的传统,第一站就去了比尔?盖茨的宅邸。而

此后比尔?盖茨也多次来中国,和中国政商各界的关系也日益融洽。

而其间,张亚勤等人不动声色却长袖善舞,扮演着沟通中西方的桥梁角色。在胡锦涛访问比尔?盖茨家的时候,张亚勤就在现场演示了两项最新技术,并回答了胡主席的提问。

2006年,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提出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愿景,意在进一步加强和中国的共生关系。张亚勤这么诠释微软的中国战略:“作为中国‘智’造的助力者和参与者,在分享‘智’造资源的同时,跨国企业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例如,跨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经验优势,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化视角和大型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应帮助国内同行提升创新实力、孕育创新成果、寻求业务机遇。跨国企业还可在深入研究和开掘本土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出中国‘智’造的产品,再将之推向国际,使之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用户发挥影响。”

事实上,在“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口号提出之前,微软早就做了一系列工作,前面提到的软件外包、合作开发只是一方面。2002年6月,微软启动了“长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将围绕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这四条主线,深化与国内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张亚勤和他的高校关系团队还制定了与高校合作的三个原则:第一,定位是帮助教育,而不是把把微

软的内容强加给教育;第二,在制定具体项目时,充分考虑双赢;第三,就是合作、伙伴“生态环境”的建立。

“我们和国内的高校合作的联合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可能会联合发表论文,如果学校希望有专利,那么这些专利都将属于学校的。”张亚勤指出。

在中国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面,ARD还设立了“明日之星”实习生计划、“微软学者”奖学金、“微软小学者”奖学金、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微软精英大挑战”等项目探索培养计算机基础人才的新模式,还面向青年教师推出了微软青年访问学者“铸星计划”,通过向青年教师提供与资深研究员紧密合作的机会,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

张亚勤透露,通过“实习生计划”、“联合培养计划”等,微软现在至少培养了有三四千学生。

辐射:

创新型文化的影响力

ARD曾有一名员工,本来是浙江大学的一名教授、系主任,而且将被提拔为学院的副院长,但是他辞去了那里的工作,来微软做一名研究员。

到底是怎么的企业氛围,可以让这样的年富力强的知识才俊来到微软的研究院呢?

“我们给员工提供两大机会”,张亚勤说。“一个影响人

们每天生活的机会: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是一流的技术研究和前沿的产品开发,这些都将改变世界数亿计人们每天的生活。”微软以此来激发技术人员的使命感。“我们还给员工一个有众多发展选择的机会:我们有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等机构,还可以与中国IT 企业合作;同时微软拥有丰富的产品链和产品宽度;这些都为我们的员工提供了尝试不同工作挑战的可能。只要你想,就有可能!”

对于如何发挥个人潜力,提供宽松和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微软确实有一整套的方法。比如把研究团队分成一个个小组,充分尊重基层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和自我选择等。这里不展开详述。我们注意到,在凌志军的《追随智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张亚勤在辞去桑纳福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之职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以前,向当时的院长李开复提出过一个要求,它并非一般人会提到的职务、薪金、住宅之类,而是在办公室里安装一块大一些的“白板”,他对李开复说:我习惯于有一个能够和几个人在一起讨论的办公室。那里需要一个大一些的白板,以便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李开复当然答应,一丝不苟、非常认真地为张亚勤准备了一块很大的“白板”。而且,不仅如此,后来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每间会议室,每个工位上都有白板,甚至很多茶几也被设计成具有可以书写描画的功能。

其实“白板文化”的精义,是开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环

境:研究院里的人们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可以在讨论的时候在“白板”写写画画,他们拥有着表达自己和了解别人的权利。

张亚勤这么主张:“在微软里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我们提供一个平台,公司为这些优秀的人才找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发挥水平,我们希望他们发挥的能力和公司的整个利益是一致的。大家是双赢的,绝不可能说,来到这里后,给我们打工,他每天被约束着,这样的话,不是一个特别正向、积极的机构。”

客观地说,由于人才的交流、产业的合作,微软的创新型文化,也会辐射到周边地带,“刺激“附近的企业、科研单位,甚至也包括政府机构。但这种正面的激发作用远不局限于此。创新型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对外交流,以及媒体和文本的力量,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张亚勤、张宏江、洪小文等人不仅擅长科研,也善于表达,不仅身教,而且言传,他们通过演讲、博客、微博,在观念上影响着周围的世界。又如,著名纪实作家凌志军等,通过深入采访微软研究院,先后出版了《追随智慧》、《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一系列反映微软文化的优秀作品,很大程度上也传播了微软的创新型文化。

憧憬:

融汇东西和改变世界

王力宏有一首歌唱道“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比尔?盖茨和张亚勤可能会喜欢。因为比尔?盖茨和张亚勤投身科技和商业,也有影响社会、改变世界的初衷。

“为什么那么多创新的企业,都是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张亚勤说,“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企业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能赚钱,而没有想过这个技术或产品怎么有意思,能不能改变世界。而硅谷的创业者不一样,他们想的很简单,先想到这个技术或产品能满足人们什么真实的需要。”张亚勤反复问自己团队的人,“我们是IT的领军者,我们能不能作出改变世界的创新?”

而对于现在的张亚勤来说,用技术改变世界还只是一个方式。他告诉记者:“我还花很多的时间,做了很多和公司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比如参加两会,参加慈善活动,担任北京、上海等市政府的顾问。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活着,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到家人,大到整个社会,都要有辐射力和影响力。”

这是张亚勤的个人情怀。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天才并未止步于技术,管理高手也未止步于企业管理,而拥有了更多的社会关怀,暗合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独善其身之后兼济天下的精神。

英雄总是惺惺相惜,张亚勤也非常钦佩自己的老板的导

师比尔?盖茨。最初,比尔?盖茨是技术爱好者,而后他成了商业奇才,而后成为一个慈善家。对他来说,巨大的财富成了一个符号,一种工具,他毕生努力的最终目的并未指向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指向了更深远的人生意义。“他是运用了‘创造性的资本主义’,采用了新的方式,追求慈善事业效益的最大化”。张亚勤对我们解释。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退出微软,告别晚会温馨、感人,鲍尔默流泪了,更多的人眼眶红了。在这次晚会上,张亚勤送给了比尔一组别致的礼物――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这似乎具有一种象征涵义。出身在中国,在中、美两国成长、服务于微软的张亚勤回馈给自己的老板和导师、微软的灵魂人物一个中国式的馈赠。它既是张亚勤给比尔?盖茨的一个私人礼物,但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优秀儿女对西方文化优秀代表的一个馈赠?当东方和西方超越了简单

的对立和竞争,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多么动人,多么美好。

大道之行也,何分西东。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 五篇 《创新中国》该片主要讲述了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用鲜活的故事记录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一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精品报告】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科睿唯安

课题组 杨耀武: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郝莹莹: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显扬: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统计师李 宁: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龚 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王 慧: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孙希昀: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工程师张 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工程师

前 言PREFACE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主体,应当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2018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吹响了时代号角,也向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提供了机遇挑战。本项研究着眼于创新机构的发展,重点基于专利数据的分析,旨在为各类创新相关者提供参考借鉴。 为区域创新者画像,为示范引领者导航,本报告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对其创新产出?专利情况的深入分析,旨在发现具有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梯度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为更加清晰的勾勒机构创新表现,更加鲜明的揭示机构创新差异提供指引。致力于描绘出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的坐标系和晴雨表,建构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和服务网。

在报告研究中,我们特别凸显几个关键词: 更高质量 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内涵更多地体现为质量,而非数量。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区域本身发展,还是区域之间的协同进步,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数量增长,而是如何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正基于此,在机构分析中,我们更加强调了体现质量的比例性指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质量”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于“数量”,对于创新发展而言,打造一流机构、培育一流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更为重要。面向国际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愈加开放,面向国际,既是创新发展本身规律的需要,更是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其在国际化方面必将有所布局。因此,在报告中,我们特别选择了国际专利的指标,作为标引机构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应用导向 应用重于拥有。一项好的成果,无论是专利或者论文,都必然有被使用或被引用的需求。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衡量成果的关键因素是其被引用的情况。基于此,报告中着重分析了专利的被引用情况,从而体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和影响力。 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发展,既需国家区域整体创新产业链共同建设打造,也与适度的差异化区域分工息息相关,需要更加打造各区域的长板优势,形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报告分析中,我们基于客观数据的呈现,重视发掘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创新差异和优势特色,以期为更好的引导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辅助支撑,为落实国家区域创新战略提供意见建议。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在中国“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媒体等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讨论聚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2]。“互联网+”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一、“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昭显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一)以创新为发展原动力 “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如果不积极地开展创新,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那么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创新则兴,不思进取则亡。把握机遇有效创新则兴,愚昧保守则亡。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市场残酷的竞争法则,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不停,进步不止。企业要把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充分地进行创新,注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发展并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把创新提高到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屹立在经济大潮的潮头。

(二)发挥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 科技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科技企业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发挥其个性化和灵活性特征,打造蓝海领域,实现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标准化服务相比,个性化服务则有更高要求的服务流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技术支持使得自身发展更具灵活性。2013年7月,爱奇艺PC客户端进行改版,新版客户端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在首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频内容推荐,也就是说不同用户的PC客户端所显示的内容是不同的。“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支撑保证了爱奇艺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组织结构虚拟化、网络化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劳动力游离于企业系统之外,导致了家庭作业、分散劳动等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虚拟组织也将会大量出现。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高效,呈现扁平化。它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型人才,保留企业的核心团队。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海量数据进入云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四)借助“互联网+”实现协同创新 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与高度融合,通过突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三度”(高度、深度、广度)合作[3]。“互联网+”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及成果转型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下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及资源共享技术为科技企业提供物业场所、办公设施、政府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务,以提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科技企业在创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及时地发布和共享商业信息资源,让“协同创新”集群与“创新链”企业实现共享与分享。 二、技术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利用面临的问题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简介

电子政务: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 政府门户网站“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度、广度不够,丰富内容、深化服务。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顶级门户网站,栏目规划、功能设计、建设模式方面 中国政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d5449710.html,)于2005年10 月1日试运行,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于2006 年1 月1 日正式开通。后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网上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通知公告、政策法规、政府机构组成、人事、财政、统计数据以及办事指南等信息。 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按照用户对象设置频道,居民、企业、旅游者、投资者是四种最为常见的用户类型。 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简洁实用逐步成为多数政府网站的设计理念。 步整合相关部门的在线资源,能够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若干在线服务。 按照阳光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查询、咨询功能,使申请人可以随时了解申办事项的办理进度、审查状态和审批结果等最新消息。 对外宣传、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网上办事逐步成为我国政府网站的四大功能定位。按照基本的功能定位划分,目前较为普遍、通用的栏目主要有: 1.对外宣传类:区情概览、山光水色、风土人情、投资指南等; 2.政务公开类:机构介绍、新闻动态、领导讲话、政府公文、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统计数据、各部门业务动态、工作计划与总结、统计数据、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政、采购、项目投资等; 3.公众参与类:领导信箱、民意征集、网上调查、网上举报与投诉、在线访谈、公众论坛、视频点播等; 4.网上办事类:站内搜索、数据查询、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在线注册申报、办事状态查询等。 用户特征及行为:从用户年龄看,与普通网民相比,政府网站用户的年龄要明显偏高。从用户教育背景看,政府网站的用户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普通网民。从网民的信息内容需求看,互动交流、便民服务、政务信息是人们最希望从政府网站获得的信息。从网民的信息内容需求看,互动交流、便民服务、政务信息是人们最希望从政府网站获得的信息。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2008-11-13 09:58:58 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 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

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新加坡与中国政府网站比较(整合)

电子政务实验——新加坡与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比较 07小组报告1.新加波电子政务网站的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小城市,已经走完办公自动化和政府协同办公的发展阶段,已经有了完备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现在集中政府政务的电子化,新加坡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 而我国电子政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大量问题,信息内容从总体上看结构不合理。实用性差、总量不足且内容陈化,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问过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12%,对电子政务满意度不足3%。政务在线办公服务仅为业务量的20%,应用跟不上极大影响了电子政务进一步快速发展。 新加坡政府网站功能及其强大,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曾在1999年被美国大宗服务管理部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服务网站。该网站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特色的为“电子公众中心eCitizen”。网站内容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设定,从而让使用者对整个政府的运作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加坡网站开辟了三个主要入口: 企业入口:通过企业入口,可以进入4个快速连接。 公众入口:通过公众入口,可以快速查询经常使用的信息与服务。 外国人入口:为外国人提供一些帮助。 新加坡网站提供的公众服务,通过深入连接可以找到一些实际的信息,例如就业。报我国政府网站也提供了公众入口,企业入口,与外国人入口。提供的服务也算是比较多的,但是我觉得缺少对公众比较实际的服务,像公众入口,提供的便民服务都是一些对公民无实际意义的信息,缺少对公众衣食住行的关注,不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就缺少便民利民的实际意义了。 2.新加坡网站与我国中央政府网站的对比 2.1网页设计比较 1、从主色调方面 中央政府网站:主色为大红色,页面琳珊满目,华丽。冷暖色调搭配,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不过显得凌乱,甚至有点刺眼; 新加坡政府网站:浅色系颜色搭配,冷色调使主页呈现宁静、清凉、高雅的氛围; 2、从简洁度方面 中央政府网站:网站栏目设计普通复杂,频道和栏目之间往往从横交错、内容重叠,页面文字很多,但是服务内容较少。页面较长,文字太多,信息量过大,显得沉闷,缺乏生气。 新加坡政府网站:整洁、干净、主次分明,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各文种字和图片有效组合在一起; 3、从内容方面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以安顺金星啤酒厂为例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调查对象:安顺金星啤酒厂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长青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贵州金鑫啤酒厂,了解了目前啤酒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2 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安顺金星啤酒厂,对近年来金星啤酒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啤酒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安顺金星啤酒厂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啤酒行业面临的困难及金星啤酒厂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帅创新行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投入少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宜实行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 一、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从创新的时序上看,可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相应的,有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率先创新战略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确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就是干方百计获取(购买、破译等)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加以研究、改进,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者竞争,获取经济效益的创新战略。 率先创新战略的优点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在一段时间内可获得垄断利润。但实施率先创新战略,需具备一系列条件。 1.科技投入强度大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占全世界的90%以上,而这些国家的跨国大公司的科技投入一般超过本国科技投入的60%以上。科技投入强度大,是这些大公司率先创新的基础。如IBM,60年代初,向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军,一共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首批三颗原子弹的科研经费。投资之大,史无前例,以至\"研究开发一旦失败,IBM将不复存在\"。IBM以血的代价开拓创新,奠定了在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科技实力雄厚 率先创新是~种前无古人的工作,从设想、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一批优秀人才,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对率先创新来说,研究开发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各大公司都建立了庞大的科研机构。美国贝尔研究所有2万名员工,博士占科研人员的20%以上。自建所以来,取得两万多项专利,50多项重大发明,七人四次获诺贝尔奖。这些大公司聚集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备了率先创新的科技实力。 3.技术积累丰厚,科研、试验、生产条件优越

观新中国成立纪录片有感

观新中国成立纪录片有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进展。 一、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此期从1949年10月—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或转变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巩固新政权、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中心内容。此时期的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此时期又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秩序初步建立。具体而言:(1)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上为了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又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没受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精简机构、整编军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初—1957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及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三大改造后期及“一五”计划后期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为以后“左”倾思想、急于求成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因如此的高速度给未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中共党人尤其是毛泽东以错觉,因为他们要急于摆脱落后,在中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超英赶美,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良好的心愿有可能发展成盲目冒进的“左”倾思想。 二、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分为三大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情况介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情况介绍 一、发展历程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任务,正式决定由国办牵头组织实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程,会后印发的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提出“近两年重点建设并整合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 户网站”。2003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3次会议再次要求,“由国办牵头,加快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温家 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指出,要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领导同志 的指示,国务院办公厅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国办起草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方案》。2003年8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次秘书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方案。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着手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项目管理程序的要求,报发展改革委审批。2004年7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由发 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立项,同年11月,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 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华建敏多次对中央政府门户

网站的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靠前指挥,亲自抓落实,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直接作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 2005年10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成功试开通。 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办关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同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会议指出,建设并开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二、顺利开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后,访问量大幅增长。据国际网站排名权威机构Alexa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国际排名从正式开通前的第1720位上升至第744位,仅次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网,居世界国家级政府网站第二位。 2005年12月28日及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的情况作了 报道,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各省级政府及国务院各部门网站在显著位置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链接。22个省级地方政府及55个国务院部门通过本单位网站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顺利开通表示祝贺,22个驻外使馆通过电子邮件发来贺辞。国内外多家媒体刊登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的消

观看纪录片《创新中国》心得八篇

观看纪录片《创新中国》心得八篇篇一 看完纪录片《创新中国》,其中“制造”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来,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制造业巨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讲述的第一个关于玻璃行业的故事就点出了目前中国制造的难以回避痛点。玻璃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一直以来中国缺少制造高品质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边是低端玻璃产能的过剩,一边是高品质玻璃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 “这几年的超薄玻璃的发展一直是在创新,每一个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这些产品,它在轻薄化上,它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信息显示材料工程师任红灿介绍,那些从事低端玻璃生产的企业往往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还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依靠低价竞争的企业,终将被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淘汰。正如纪录片中所讲的那般,玻璃的厚度从2011年的2毫米不断进行轻薄化创新,在XX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极限。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对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对我市企业来说,与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相比,我市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精

准发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条》等专门的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在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二是提高素质,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带企业家去国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新兴制造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制造等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多方参与,促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温岭籍专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岭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帷幕拉开之际,唯有创新,才能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力必将上一个新的的台阶。 篇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经济 我国通过研究,并没有对产业聚集能否对区域创新起到作用这方面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都是以高技术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对传统产业聚集作出总结。因此本文将研究大范围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能力,并根据研究方法总结出经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这不仅使理论的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设计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是最基本而且最常见的因素。为了能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度,就要把上面说到的几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那么我们把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PATENTit、AGGLOit、PINPUTit、EINPUTit 和INSTIit 分别表示不同地区各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指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向量,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这里的地区都是指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 (二)变量说明 1.专利授权数(PATENT)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的,这里所指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衡量创新效果上,专利受理数是低于专利授权数的,因为经过专利局审查的专利才能授权并确认为合格的专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多研究当中,时间过长是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因此就可以认为新产品产值的精确率比专利授权数要差。 2.产业聚集指数(AGGLO) 产业聚集指数通常是以区位商方法来计算的。用来衡量产业聚集的常用方法就是区位商,它的优点是用区域的角度来对产业聚集及其特性进行研究。t 时刻地区i 的产业聚集指数 AGGLOit 为: 其中,Mit为地区i 在t 时刻的制造业人口,Pit为地区i在t时刻的就业人口,Mt 和Pt分别为t时刻的全国制造业人口和全国总就业人口。那么由以上定义可知,不同地区制造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与各地区就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之比就是产业聚集指数的本质。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表明在这各地区存在着非常高的制造业聚集度。由于还有些差异性在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还具有影响,那么就可以表明区域创新是受到产业聚集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3.科技人员投入( PINPUT) 能最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就是科技人员的投入。只要投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会获得越强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我们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4.科技经费投入( EINPUT) 科技经费投入也是能够对区域创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衡量的标准是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5.制度创新( INSTI) 强调了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还认为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这就是以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必然是选择了好的制度,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衡量制度变量。 二、结论 (一)对于科技人员投入的多少、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进行控制后,利用这几个条件进行产业聚集,能够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更加稳定地加强的。从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大小的角度来看,低于传统的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要高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并略高于制度创新。 (二)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多数高技术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创新,而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 三、通过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获得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 为了能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尽管产业聚集不如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这些方式更能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从上述几种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的因素来看,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科技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来带动区域创新,但是科技人员的数目和经费投入的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科技人员和经费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相比较起来,东部地区会投入较多的科技人员和经费,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总面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只能够投入较少的科技人员,且严重缺乏科技经费。因此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这两个条件对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起到了不必要的限制性。除此之外,制度创新虽然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创新,但是由于制度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或与制度的变革而进行更改,且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的制度都是以渐进式制度进行变革的,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这也就说明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由于进程相当缓慢,需要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旦出现有限制性的制度就会对区域创新起到抑制的效果。 上述三种因素通常都会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对约束了我国区域创新的能力。在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策略。 (二)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 能有效加快我国区域创新的途径就是产业聚集,但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不同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能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能够更有效率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崔小娜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进步,产业聚集开始对区域起到创新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比科技经费的投入还要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聚集的效果才能使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出作用。本文就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聚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27-02 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