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1. “交通”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移动者自己,且由他人难以代替的交通需求。

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2 )派生性交通需求,由其他活动引起的,

并且可以由他人代替的需求交通。如业务,工作等

3?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4?交通规划的前提:(1)规划主体的存在(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4)在特定的时点,对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5)作业本身的可能性

5?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

6?交通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为,(1)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公共电汽车、新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路、网络、运行、服务等的规划。(2)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研究以残疾人、老龄人、中小学生等交通弱者为对象的交通规划。(3)特定交通服务规划,研究急救活动用、避难用交通服务等的规划。

7?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8?交通调查种类:(1)居民出行调查(2)货物流动调查(3)机动车0D调查(4)断面交通量调查9?交通需求量预测,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网络规模、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其内容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

段)和交通量分配(第四阶段)。被称为“四阶段预测法”。

10交通调查定义,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11交通调查的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涉及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12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数据。

13交通调查的种类:1,按照调查的对象划分。(1)为了掌握交通流的各种现象,以道路上的车辆为对象的调查。(2)为了明确人们的活动性质而进行的调查,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屹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以及停车情况等。2,按照交通调查的组织部门划分。

(1 )全国统一组织规划的交通调查,主要有,全国干线公路调查,机动车0D调查,城市交叉口以及主要路段交通调查。(2)按照项目需要组织的调查,主要有,地区出入交通量调查,交叉口流量、流向、车型、延误、排队长度调查,车辆停放调查,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多发点调查,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环境调查,道路通行能力调查,行人交通调查。

14.交通调查的内容: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

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

15?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16.交通量按照特性分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17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8. 区间车速调查主要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

19. 交通密度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每(km。车道)

表示。

20. 交通密度调查主要有出入量法和摄影法,后者又分为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和航空摄影观测法。

21. 交通延误有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固定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

交叉口处。行程时间延误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22.OD表:指根据0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2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的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4.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

25.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

民出行。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26. 0D调查的种类:居民0D调查,车辆0D调查,货流0D调查。

27. 0D调查的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28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质性。(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3 )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

29调查精度检验:分隔核查线检验。区域境界线检验。把由0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心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店上实测的交通量相比,作为市内0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30. 交通量自动调查机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和计数装置两部分组成。检测器有超声波检测

器、光电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感应线圈检测器、视频式检测器。

31. 我国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居民用地大类分为四中类,即一、二、三、四类居住

用地。

32. 汉森模型的特征:(1 )自区的可达性不能在其所在区考虑;(2)时间距离不明确;适用

于短期预测。

33劳瑞模型:研究封闭城市的前提下,定量描述各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住户数和就业人数的分布模型。土地利用主体:基础产业部门,非基础产业部门,住户部门。

34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大致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等。

35?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36道路网密度(km/km A2 )=城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km)/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 A2)

37.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模型分为三类:目标层,中间层,方案层。

38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的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其他。

39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 )原单位法,求得原则有两种,一是个人单位法,二是面积原单位法。(2)聚类分析法。(3)个人分类方法。

40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41聚类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①直观、容易了解②资料的有效利用③容易检验与更新④ 可以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缺点:①每一横向分类的小格中,住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

②因各小格样本数的不同,得到的出行率用于预测时,会失去其一致的精确性③同一类变量

类别等级的确定是凭个人主观,失之客观④当本方法用于预测时,每一小格规划年的资料预

测将是一项繁杂工作

42?交通分布:第二阶段,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出行量转换裁成小区之间的空间0D量。

4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优点:(1)结构简单、实用的比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之

间的0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小的0D表的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铁路车站之间的0D分布非常有效。

缺点:(1)必须有所有小区的0D交通量(2)将来的交通小区分区发生变化时不适用,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不适用,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不适用(3)现状交通量为零,将来预测值也为零,对于可靠性较低的0D交通量,将来的预测误差将被扩大。

44?重力模型法的优缺点:2.重力模型的优缺点:优点:(1)直观上容易理解。(2)能考虑

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0D交通量为零

时,也能预测。(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缺点:(1)缺乏

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

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

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4)内内出行时间难以确定。(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预测值偏大。(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

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45. 交通方式划分:出行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它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

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发生时,交通

方式间交通需求的变化。

46.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交通特性,出行者属性,地区特性,出行时间

48.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 (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

中各路段a的交通流量x(a)。

49交通流分配的作用:(1)将现状0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2)将规划年0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

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将规划年0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方案的合理性。

50. 交通阻抗,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交

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51. 理想路段阻抗函数的性质:(1)真实性(2)函数应该单调递增(3)函数应该连续可

导(4)函数应该允许一定"超载”,即当流量等于或超过通过能力时,走行时间行驶时间

不应该为无穷大(5)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阻抗函数应该具有很强的移植性。

52. Wardrop平衡原理(两个):第一原理定义,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第二原理定义,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

53静态交通流分配,在交通流分配中0D矩阵是已知且确定的,不考虑其随时间而变化,因此称之为静态交通流分配。

54?动态交通流分配,就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55.静,动交通流分配的区别:静态交通流分配是以0D交通量为对象、以交通规划为目的而开发出来的交通

需求预测模型;而动态交通流分配则是以路网交通流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交通规划的执行流程:

规划对象的信息管理,诊断,规划框架的设定,问题结构化与目标设定,数据采集调查,(方案设定,交通流、影响分析与预测),方案评价,规划实施方案的确定,方案实施,检查、

监督。

决策过程:问题的形成(诊断),规划策划的决定(规划框架的设定),规划的决定,规划方

案的实施(方案实施),评价、反馈(检查、监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