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与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

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的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

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人类活动与赤潮】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严重危害】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

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

多起,死亡300多人。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

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国家海洋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海洋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08-05-12 1.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建立灾害性赤潮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加强监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协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重大灾害性赤潮的应急处置。 2.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赤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 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构成 组长:国家海洋局分管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局领导。 成员: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办公室(新闻办),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分管领导。 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专家组由赤潮监测监视、分析预测和防治领域专家组成,适当补充其它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2.2职责 2.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国重大灾害性赤潮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委对省市赤潮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研究解决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成员部门及单位。 2.2.3专家祖:负责为应急监视监测、分析预测和防治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4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新闻办):向国务院报告赤潮发生及处理情况;组织管理全国赤潮信息发布工作以及发布全国赤潮监测预警报信息等。 2.2.5中国海监总队: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组织、协调海监飞机、船舶的调用。 2.2.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7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分析预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赤潮趋势分析预测等相关技术研究。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赤潮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其中海区一级主要职责为开展本海区的赤潮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报,对省市赤潮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协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形成原因 浮游生物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人类活动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海水富养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海水温度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赤潮的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7:17-21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耶和华这样说,我要用我手里的杖击打河中的水,水就变作血,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华。 河里的鱼必死,河也要腥臭,埃及人就要厌恶吃这河里的水。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对亚伦说,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就是在他们的江,河,池,塘以上,叫水都变作血。在埃及遍地,无论在木器中,石器中,都必有血。 摩西,亚伦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亚伦在法老和臣仆眼前举杖击打河里的水,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 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这河里的水,

埃及遍地都有了血。 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水污染案例分析

水污染得事例及治理措施 一、关于无锡水污染得案例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得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与面包.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得过滤与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就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得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得影响也最严重.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得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得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就是水中含有得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得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得营养性物质氮、磷得含量较高,这为藻类得生长与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得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得特性,因此,气温偏高就是“蓝藻疯长得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得走势与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应对措施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得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得排污口。 3、加大资金与技术得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得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得跨行政区域得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得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得管理办法。5、水质监测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得打捞力度;商贸部门要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与稳定. 6、视天气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努力改善 二、盐城水污染 2009年2月20日上午六点二十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许多市民在饮用自来水时闻到刺鼻得农药味.盐城市区盐都区、亭湖区几处居民,在此两个主要城区部分地区停水,稍边远得新区也发生了停供.由于生活不便,很多市民在超市排队购买矿泉水、纯净水,以备暂时之用。上午10点,当地广播、电视、网站等开始发布政府得紧急消息:早晨6时20分,城西水厂、越河水厂发现出厂水有异味,经初步检测,城西水厂得源水被酚类化合物污染,所生产得水暂不适合饮用. 污染原因 取水口上游紧靠河边得多家化工厂。在城西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2公里处,聚集了至少5家大大小小得化工厂。盐城市政府官方通报,本次污染事件正就是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 发表时间:2013-12-23T13:38:59.4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2月总第162期作者:胡佃强[导读]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胡佃强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262700;王学香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第一初级中学262700 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危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赤潮发生原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赤潮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营养盐盐度种间关系 一、前言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 1.物理因素 (1)温度。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2)盐度。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渗透压和比重上的作用。张青田等研究了两种海水微藻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极显著地影响到此两种微藻的增殖速率,各种微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存在差异。盐度为25时,隐藻保持着旺盛的增殖能力,盐度为4时却生长缓慢。最适宜亚历山大藻增殖的盐度值为30,盐度为4时该藻不能正常生长。 2.化学因素。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每一种赤潮生物都有各自的适应盐度范围,而盐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3.生物因素。赤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或互助作用,赤潮发生与生物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水浸在研究厦门港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时发现,在赤潮发生之前,该赤潮发生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是相当高的,短角弯角藻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旋链角刺藻的增殖竞争贯穿于赤潮发生的全过程,旋链角刺藻还一度占优势。但随着短角弯角藻的迅速增殖,旋链角刺藻被排斥而迅速下降,直到短角弯角藻赤潮消失,才再度兴起。张冬鹏等在研究拟菱形藻(硅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施克里普藻(甲藻)对主要生态因子的响应以及藻间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甲藻的存在能促进硅藻的增殖,反之,拟菱形藻的存在对其它两种甲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这也表明表明藻间相互作用在赤潮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四、结语 赤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研究需涉及多种学科,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以及气候学等各个方面。对此,在暴发机制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应注重从各自学科领域中加强,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科的交叉,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将各种理化因素与生物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另外,由于目前赤潮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必须加强赤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才能从赤潮形成机理上加深对有害赤潮的认识,才能掌握我国有害赤潮爆发机制,并进而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和治理,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有效的赤潮防御系统,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本茂韦蔓新北海湾赤潮形成原因及机理[J].海洋环境科学, 2009,28,(1),62-66。 [2]Landsberg J.H.The effect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on aquatic organisms[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02,10,(2),113-390。 [3]Anderson D.M.Cembella A.D.Hallegraeff G.M.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4]周名江朱明远等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13,(2),54-59。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建立灾害性赤潮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加强监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协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重大灾害性赤潮的应急处置。 2.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赤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 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构成 组长:国家海洋局分管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局领导。 成员: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办公室(新闻办),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分管领导。 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专家组由赤潮监测监视、分析预测和防治领域专家组成,适当补充其它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2.2职责 2.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国重大灾害性赤潮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委对省市赤潮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研究解决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成员部门及单位。

2.2.3专家祖:负责为应急监视监测、分析预测和防治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4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新闻办):向国务院报告赤潮发生及处理情况;组织管理全国赤潮信息发布工作以及发布全国赤潮监测预警报信息等。 2.2.5中国海监总队: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组织、协调海监飞机、船舶的调用。 2.2.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7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分析预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赤潮趋势分析预测等相关技术研究。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赤潮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其中海区一级主要职责为开展本海区的赤潮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报,对省市赤潮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发布本海区赤潮监测预测信息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一级(简称省级)主要职责为负责开展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所辖海域赤潮监测监视及预警报工作;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开展赤潮应急响应工作和负责发布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赤潮监测预测信息等。 3.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应门获取赤潮发生信息的海洋机构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海监队伍以及志愿者等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赤潮发生迹象,应立即向同级或当时所能送达信息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赤潮发生信息。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委派(所属)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或海监队伍赶赴赤潮发生海域,确认赤潮发生信息,也可通知赤潮所在海区或省级海洋部门,由其负责赤潮信息现场确认。赤潮信息一经确认,随后的赤潮应急处置将根据赤潮面积、毒性和造成影响,分三级予以处置: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

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的危害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王树友 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从对厦门海域进行多次观测的分析中可发现,在发生赤潮前以及赤潮初期,海水中无机磷含量仍相当高。因此,尽管市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大量减少磷的排海量,但目前仍无法控制海域赤潮的发生。 1.4 环境原因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

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与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 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的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且看以下分解。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红藻等大量迅速地生长所致。 红藻绝大部分海生,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附近,常附著于其他植物。叶状体有丝状、分枝状、羽状或片状。细胞间连以纤细的原生质丝。除叶绿素外,尚含藻红素和藻蓝素,故常呈红色或蓝色。红藻的生殖细胞不能运动。雌性器官称果孢,由单核区和受精丝构成。不动精子在精子囊中单生。重要的食用红藻(如紫菜、掌状红皮藻)煮熟后仍保持其色泽及胶体性质。工业上,角叉菜属(Chondrus)红藻作为明胶的代用品用于布丁、牙膏、冰淇淋及保藏食品中。珊瑚藻属(Corallina)的某些种在形成珊瑚礁与珊瑚岛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江蓠属(Gracilaria)和石花菜属(Gelidium)红藻制备的琼脂是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重要成分。 科普小知识:一些赤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当这些生物被捕食者摄食之后,毒素会在捕食者体内积聚,当人类食用后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多为食用贝类引发,因此通常叫做贝毒)。这些毒素根据中毒后所产生的症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腹

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和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ing(AZP)。 今天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讲完了,下期看点: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期待新老朋友们的到来。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赤潮案例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赤潮案例分析 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静亚学生学号:1011090308 指导教师:宋士涛 2012年 4 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 1、B 12 、 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

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二十九(3):区域生态——沼泽、赤潮、咸潮、河流断流

微专题二十九:区域生态——沼泽、赤潮、 咸潮、河流断流 1、沼泽的形成分析思路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 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来源:学*科*网Z*X*X*K]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2、赤潮的形成分析思路 3、咸潮的形成分析思路 2、读某海域水质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示河流河口处赤潮现象明显,请分析理由。(4分) (2)每年的冬春季节,该地的河流往往出现咸潮现象,简述其解决措施。(6分) 4、河流断流 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令河,也称作季节河,是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丰水季节,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某水文勘探队驾驶越野车对利比亚的河流和井泉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勘察,基本摸清了利比亚境内时令河和井泉分布状况及水文变化。

下图为利比亚区域图。 (1)分析利比亚多时令河的主要原因。(8分) 1.湿地的涵义 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5.保护湿地——案例措施

赤潮的形成与危害

赤潮的形成与危害 近几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加剧,赤潮灾害日益频发。有关资料显示,濒临东海的浙江省宁波市,2003年近岸和近海海域记录到的赤潮就有21起,其中赤潮监控区象山港内发生赤潮3起,累计面积约4026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主要为新月菱形藻和锯齿原甲藻。以上几次赤潮虽存在有毒赤潮生物种类,但均未检出赤潮毒素,未造成人员中毒和大面积养殖水产品死亡。另据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海域共发生赤潮49次。赤潮因其越来越频的发生密度和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呢?炎夏暴雨后,又逢高温闷热天气,碧波荡漾的海湾,一夜之间,湛蓝的海水便会改变了颜色,海风吹来传来阵阵难闻的腥臭味,死鱼虾尸漂浮海面,贝类相继死亡。这就是赤潮发生时的可怕景象。科学家研究认为生产生活污水的过量排放,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海中一些特殊生物--赤潮生物便会急剧而大量地繁殖起来,这就形成了赤潮。 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多少就达到富营养化呢?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一学者提出划分标准的公式为: 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无机磷÷1500>1即为富营养化。 研究表明,世界上有50多种会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其中,最普通常见的为夜光虫、腰鞭毛虫、裸甲藻等10个种类。而形成赤潮的主要浮游生物种类不同,赤潮的颜色也不同。如鞭毛藻可引起绿赤潮,某些硅藻产生红褐色赤潮,真正形成红赤潮的浮游生物是夜光虫。科学家根据赤潮的颜色,即可大体判断“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 海水富营养化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而重金属的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特殊的有机物质,如维生素B1、B12、四氮杂茚、间二氮杂苯、酵母、蛋白质消化分解后的分解液以及纸浆废液都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刺激因素。当铁、盐、锰含量大于正常海水含量10倍~20倍时,赤潮生物将成10倍的增长。当维生素B12含量高,可使赤潮生物增殖3倍。赤潮的发生受环境和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也很大。一般赤潮多出现于海水成层状况严重的海域,这时水体交换不良,当底层出现低氧水团时,也常出现赤潮。海水盐度的突然降低所产生的物理现象,也可使赤潮生物异常繁殖起来。 赤潮,对水生生物最大的威胁是引起水中缺氧。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整个海面,而且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中溶解氧,使海水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因海水缺氧而产生的硫化氢和甲烷对海洋生物也有致死的作用。有些海洋生物,如许多涡鞭毛藻,能将大量的粘性物质排于细胞外,这种粘性

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叶丽娜 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监测主要依靠船只定期调查和岸滨人工定期观测。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发现短周期的尤其是像赤潮灾害等突发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外监测赤潮的主要手段是船只和飞机或卫星。常规船只监测赤潮需要采样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既耗材又费时费力。飞机和卫星监测费用高,且受天气等限制。赤潮形成机理复杂,其爆发又颇具偶然性,靠传统的监测手段必然无法解决赤潮监测与预警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建设先进的赤潮监测预警体系,准确预警海洋赤潮灾害,才能减少赤潮造成的损失。 建立赤潮预警预报体系的紧迫性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赤潮的危害性极大。赤潮不仅给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给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旅游业和人类带来了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因而被喻为“红色幽灵”。 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赤潮已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原因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重的发展趋势,赤潮灾害已居世界前列,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从全国来看,仅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近海记录到赤潮75次,90年代则高达234次,进入21世纪,沿岸赤潮继续呈频发态势,仅2003年就发生119次;一次赤潮的面积从几平方公里扩大到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2004年5月浙江沿海发生的赤潮面积就超过1万平方公里;发生区域从近岸局部海域发展到整个近海海域;灾害损失从90年代初期的近亿元增至90年代末期的近10亿元,进入21世纪经济损失有增无减。1998年在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持续了30多天,一次造成约4亿元的渔业损失。在厦门海域,2001~2005年共发生赤潮25次,累计赤潮发生面积9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2005年就记录赤潮7次,累计赤潮面积258平方公里。

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原因 近年,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水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引发赤潮。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赤潮的原因吧! 赤潮的原因 1、气候原因 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2、生物原因 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3、化学原因 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

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从对厦门海域进行多次观测的分析中可发现,在发生赤潮前以及赤潮初期,海水中无机磷含量仍相当高。因此,尽管市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大量减少磷的排海量,但目前仍无法控制海域赤潮的发生。 4、环境原因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N和P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一、赤潮成因 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营养性污染物来源: 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 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 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2、自然原因: (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 (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 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 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 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