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胃息肉

怎么分辨胃息肉

怎么分辨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这两种,诊断有胃镜和钡餐检查来完成。治疗应该有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两种。腺瘤性息肉是由排列密集的增生旺盛腺体组成,因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而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10%-30%,另外一种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紊乱排列,腺体之间空隙较大,部分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叫做增生性息肉。大都没有不典型增生,所以癌变率相对较低,只有0.4%。

通常情况下,胃息肉直径都不到1cm比较小,增生性胃息肉癌变的概率虽然比较小,但是如果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营养不良、腹痛等也会出现癌变。腺瘤型息肉虽然癌变的几率很大但是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对于确定癌变倾向的胃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再中医根治;如果尚未有癌变倾向,就完全没有必要多承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直接通过中医"细胞凋亡平衡疗法"标本兼治,有效消除致息因子,清除胃内堆积的毒素,改变胃息肉赖以生存的环境,杜绝其在生长的可能。治养同步,萎缩息肉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彻底恢复健康状态。对于经过手术的患者来说,应该多加注意术后饮食。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护理查房胃息肉

2015年11月教学查房 时间:2015年11月16日 地点:护士办公室 主持人:于林琳 主讲人:李明 查房题目: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 查房目的:1.了解胃息肉的定义 2.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 3.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4.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参加人员: 内容: 于林琳(主管护师、科护士长): 各位同事中午好,今天我们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11月份的教学查房。今天教学查房的题目是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由李明同志为大家讲解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查房。 侯庆(护师): 各位同事中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为大家阐述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各位同事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这次教学查房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1.了解胃息肉的定义2.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3.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4.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今天我们进行的是11月份的教学查房。我们今天选择的病历消化科、姓名:周士荣,男性,51岁。入院诊断:腹痛待查,是一位自觉上腹不适2周入院的病人。 李明(护士):您好,我叫李明,是负责您这次检查的护士。今天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希望你能配合,以便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请问您的姓名 周士荣(病人):很高兴见到您,我叫周士荣 李明(护士):周先生,现在我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请您告诉我,今天,您感觉哪儿不舒服 周士荣(病人):我老觉得胃不舒服,吃不下饭,恶心

李明(护士):您第一次有这种症状是什么时间 周士荣(病人):从2周前开始,现在逐渐加重。 李明(护士):请告诉我,您还有其他地方有无不适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过去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能想起引起这样症状的一些原因吗 周士荣(病人):不记得了。 李明(护士):您的饮食情况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现在吃的很少。 李明(护士):您的睡眠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还好 李明(护士):您对有些事感到过担心吗到医院看过吗 周士荣(病人):我只是担心这个病是什么,是否很严重,但因工作忙,一直没有及时到医院检查。 李明(护士):这个病影响您的工作吗对您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周士荣(病人):工作方面还好,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到医院看 李明(护士):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会面,我想了解您过去的健康情况 周士荣(病人):好的。 李明(护士):您过去的健康情况总的来说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还很好。 李明(护士):您对什么东西过敏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正在服用什么药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有什么特殊嗜好吗比如烟酒方面 周士荣(病人):抽烟。 李明(护士):抽烟多长时间经常性吗抽烟量有多少 周士荣(病人):抽烟10年,经常,一天1-2包。 李明(护士):结婚了吗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

变率更高。 胃息肉预防预后 预后: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胃息肉治疗方案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 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 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 点,每点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

胃息肉资料

胃息肉资料 、胃息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 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 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 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 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 部分息肉 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 1%- 2% 2. 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 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 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 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

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 30%- 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 2cm 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m 度者恶变率更高。 、既然我们知道了病因,那胃息肉怎么预防? 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 脏器的病变, 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黑便 便血或黑便可称为黑 便、便后滴血或鲜血便,血可与粪便混或不混, 主要视出血部位 高低、出血量多少而定。黑便提示出血部位较高 (离肛门远 ) 。不 论哪一种出血,都说明 病变处血管有破裂,轻者为痔核、肛裂 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 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 也可为腹腔 项检查结果。 息肉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 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 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 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 呕血少见。 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诊断: 可达 或黏膜损伤,重者可能是息肉、炎症、溃疡或肿瘤。 腹痛 腹痛 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 其病因复杂, 多数 外器官病变所致, 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 详细分析病史及各 胃息肉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 可脱入幽门管或 指肠, 而出现幽门

胃息肉的分型

息肉的分型向来比较多和杂,现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胃息肉的分型规范和比较统一的息肉的分型基本状况息肉分型目前用较多二字来反映是客观的,应用上难以统一来形容是现实的。总体上的分型有: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 的组织分类,即: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根据息肉数目多少分为多个与单发。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按山田和中村的分类,以胃息肉为例,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I 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中村按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将其分为Ⅲ型:Ⅰ型最多,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蒂多数,也有无蒂,表面比较光滑,呈颗粒状、乳头状或绒毛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也可呈暗红,多见胃窦部,此型与腺瘤性息肉相当。Ⅱ型:多见胃窦部与胃体交界处,息肉顶部常发红,凹陷,是由于反复的粘膜缺损,再生修复而形成,合并早期胃癌最多,组织学改变与Ⅰ型不同;Ⅲ型:呈平盘状隆起,形态与Ⅱ a 早期胃癌相似,此型相当于Ⅱ a 亚型异型上皮灶。同时尚有与结肠息肉相类似的由肠上皮而来的乳头腺瘤,癌变率较高,中村认为可列入Ⅳ型。山田和中村的分类分型无论在国内外、过去和现在一直被人们应用,说明了该分类分型的科学性、实用性。使诊断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部位、性质、病程,对指导诊断治疗用药及其它有效合理的手段选择、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估

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胃息肉的分型习惯性和随意性的息肉分型状态无论在临床和各种病案及有关各种报告上还是各种学术期刊上,只要注意观察均可见各种各样的术语表述其分类型。这一问题不是术语表达问题,更不是应用方法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我们认为概念不能混淆,矫正和统一是必行的。 (三)胃息肉的分型根据经验分型息肉分类分型无论何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客观地反映疾病、为能解除疾病提供根据,本着这一原则,有人认为前人较多分类分型虽能反映疾病,但对指导临床运用内镜诊断和治疗息肉有较大的缺陷。息肉的大小已被较多学者认为是有无恶变的依据之一,息肉发病部位均在管腔,而管腔解剖直径较小而恒定,除此息肉在现代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多采用内镜这个工具,而内镜的管腔外径又小于脏器解剖内径,鉴于上述情况,用大、小型、特大型息肉分型,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以及内镜管腔直径的限制,息肉大小有否内镜治疗适应征,均有必要,故将其分为小型、大型和特大型。 胃息肉的临床分型 胃息肉按临床分类,最常采用Mings 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肿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第一类为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其比例约76%~90%。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倾向于发生在胃炎的部位。多发性占多数,直径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由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被复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 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实验室检查】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诊断】 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 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护理查房胃息肉

护理查房胃息肉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2015年11月教学查房时间:2015年11月16日 地点:护士办公室 主持人:于林琳 主讲人:李明 查房题目: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 查房目的: 1.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 2. 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 3. 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4. 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参加人员: 内容: 于林琳(主管护师、科护士长): 各位同事中午好,今天我们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11月份的教学查房。今天教学查房的题目是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由李明同志为大家讲解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查房。 侯庆(护师): 各位同事中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为大家阐述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各位同事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这次教学查房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1.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2. 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 3. 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4. 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今天我们进行的

是11月份的教学查房。我们今天选择的病历消化科、姓名:周士荣,男性,51岁。入院诊断:腹痛待查,是一位自觉上腹不适2周入院的病人。 李明(护士):您好,我叫李明,是负责您这次检查的护士。今天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希望你能配合,以便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请问您的姓名 周士荣(病人):很高兴见到您,我叫周士荣 李明(护士):周先生,现在我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请您告诉我,今天,您感觉哪儿不舒服 周士荣(病人):我老觉得胃不舒服,吃不下饭,恶心 李明(护士):您第一次有这种症状是什么时间 周士荣(病人):从2周前开始,现在逐渐加重。 李明(护士):请告诉我,您还有其他地方有无不适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过去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能想起引起这样症状的一些原因吗 周士荣(病人):不记得了。 李明(护士):您的饮食情况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现在吃的很少。 李明(护士):您的睡眠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还好 李明(护士):您对有些事感到过担心吗到医院看过吗

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人体的构造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总是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肠胃疾病是我们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胃息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出现这样的疾病有很多人总是会有剧烈的疼痛感,有的时候寝食难安,那么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及时进行调整,其中中医治疗胃息肉有一定的效果,下面一起了解一下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胃息肉: (1)桂花心粥:粳米,桂花心克。粳米淘净。桂花心、茯苓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分钟,滤渣,留汁。粳米,汁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早晚餐服用。 (2)鲜藕粥:鲜藕适量,粳米,红糖少许。将鲜藕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净。将粳米、藕片、红糖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3)桔子蜂蜜饮:橙子,蜂蜜,将橙子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后带皮切成4瓣。橙子、蜂蜜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25分钟,捞出橙子,留汁即成。代茶饮。 (4)枸杞藕粉枸杞,藕粉。先将藕粉加适量水小火煮沸后,再加入枸杞,煮沸后,可食用。 (5)桔皮粥:鲜桔皮,粳米。先将鲜桔皮洗净后,切成块,与粳米共同煮熬,待粳米熟后食。早餐食用。 上面就是对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在出胃息肉的时候可以选择中医进行治疗,但是值得至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疾病虽然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治疗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这个期间需要我们进行坚持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平时饮食上也要注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比如粥或者面条之类的。

胃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的。那么,对于这么诡异的疾病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和一起了解下吧! 胃息肉的病因: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

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最佳西医治疗方法:一、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

[指南]胃息肉

[指南]胃息肉胃息肉 目录 【基本概述】 【分类】 【类别特点】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方案】 【预防预后】 【基本 概述】 【分类】 【类别特点】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方案】 【预防预后】 , 【并发症状】 , 【胃息肉的危害】 , 【相关】

1. 【基本概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 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 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分类】 消化内科 【类别特点】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2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 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 [1]腺瘤。 【症状】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

胃息肉切除后吃什么好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胃息肉切除后吃什么好呢 导语: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很担心自己出现疾病的,但是疾病并不因为你担心它出现就会不出现了。我们还是要好好的治疗这些疾病的。患上胃息肉的人是很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很担心自己出现疾病的,但是疾病并不因为你担心它出现就会不出现了。我们还是要好好的治疗这些疾病的。患上胃息肉的人是很痛苦的,但是胃息肉切除后我们就要好好的照顾患者的身体了。以免产生一些并发症。为了看更好的认识这一疾病,我们就需要认清这方面的知识了。那么到底胃息肉切除后吃什么? 患有胃病的人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很多年轻人不太注重饮食的规律性,每天随便吃点什么快餐或者是垃圾食品,这些都是导致胃病发生的因素。而胃息肉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胃病,早期的症状不是很明显,所以导致很多患者没有抓住最佳治疗时机。一般胃息肉的治疗是通过手术治疗,所以手术后的饮食也是必须关心的问题,主要是以吃“软饭”为主。 1、胃息肉手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2、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3、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4、若胃息肉手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

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 胃息肉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胃粘膜发生病变,最后出现胃息肉。胃息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令患者陷入无限的折磨之中,每个患者朋友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么,究竟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呢?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看看下文是怎么介绍的。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属消化内科,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 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窦息肉即长于胃窦处的胃息肉。 病例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

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 多数。 症状 1、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 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2、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 消化道出血[1] ,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3、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 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4、恶心、呕吐: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 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小凹上皮、固有胃腺、黏膜固有层的胃黏膜各组成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呈“非异型性”增殖。增生为其基本表现,占胃息肉的85%-95%。炎症性黏膜缺损的修复过程中出现小凹上皮的过度

[指南]胃息肉

[ 指南] 胃息肉 胃息肉目录【基本概述】【分类】【类别特点】【症状】【病因】【诊断】 【治疗方案】【预防预后】【基本概述】【分类】【类别特点】【症状】【病因】【诊断】【治疗方案】【预防预后】, 【并发症状】, 【胃息肉的危害】, 【相 关】 1. 【基本概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 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 症时 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 吐、胃 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 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o。5cm 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

绝大多数。 【分类】 消化内科 【类别特点】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2类: (1) 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 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 2 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 追踪56 例(93 处)增生性息肉5,12 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 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 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 [1] 腺瘤。 【症状】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

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

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 【关键词】胃息肉;内镜;治疗 胃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有单发或多发,属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在1.6%~20%不等,为防止胃息肉的恶变,需行手术切除。我们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90例胃息肉行胃镜下微波及高频电切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龄17~66岁,平均42岁。息肉共102颗,其中胃窦部58颗,胃体部36颗,胃底部8颗,息肉广基无蒂41颗,亚蒂32颗,带蒂29颗,息肉直径<0.5 cm的50颗,0.5~1.0 cm的35颗,1.0~1.5 cm的9颗,>1.5 cm的8颗。病理类型:炎性息肉76颗,腺瘤26颗。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 1.2 治疗方法术前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应用内镜及高频电治疗仪(PSD)46颗,;微波治疗56颗。46例行圈套器及高频电凝(电切前严格进行器械检查及通电试验),笔者采用电凝指数为3.5~4.0,电切指数为2.5~3.5,用圈套器将息肉从根部套住,慢慢收紧圈套器,先凝后切,每次通电1 s,反复凝切,直至切除。多发息肉可根据息肉大小与形态分别切除。分期切除息肉的间隙期为3~4周(因电凝电切后创面1~3周内愈合)。56例小息肉及无蒂息肉采用微波治疗。方法:在内镜直视下经活检孔道插入微波无线探头至病灶顶部略加压点灼,针对病变部进行辐射治疗。微波对息肉的治疗主要运用微波对组织的凝固作用,采用90 A,时间6~10 s,直到息肉局部气化或白色凝固。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微波无线探头进入内镜,并使探头伸出1.5 cm以上,以免探头过热,损伤内镜,点灼后先注水将探头冷却。息肉切除后及微波治疗后观察残端创面有无出血,切除是否完整。有5例较大息肉切除后残端有渗血,基底略隆起,用微波点灼后渗血止,局部变平。术后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及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术后禁食12~24 h后可进温热饮食3 d。常规用H2受体拮抗剂或HP治疗2周。 2 讨论 胃息肉是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可单发或多发;又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为腺瘤性息肉,偶可发生癌变,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假性息肉则为黏膜炎症性增生所致。胃息肉的治疗已受到重视,应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息肉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外科手术风险大,患者损伤大,耗费也大,故目前趋势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方法逐渐来替代外科手术[1]。 内镜[2]下治疗方法较多,有活检钳咬除,电热活检摘除,电凝圈套后电切,注射法、激光及微波烧灼法、冷冻法等。对较大息肉可以采用电凝圈套后高频电切方法;对较小息肉可以采用微波烧灼治疗,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胃镜治疗胃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对胃内任何部位的息肉或多发性息肉都能一次或分次完全切除。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复发息肉,防止癌变。对复发息肉可再次内镜下切除。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 Hp感染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胃上皮细胞在有Hp 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

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PPI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3. 胆汁反流与胃息肉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流入胃的胆汁可造成胃黏膜的炎性增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升高,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内腺体增生,从而形成胃息肉。 4. 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同样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相关,Palacios Salas等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增生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有关,腺瘤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化生有关,而且腺瘤性息肉的周围黏膜萎缩和化生更严重。Di Giulio等对259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连续追踪随访发现,约有5%的患者发生胃息肉。 5. 其他因素与胃息肉

护理查房胃息肉修订稿

护理查房胃息肉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2015年11月教学查房 时间:2015年11月16日 地点:护士办公室 主持人:于林琳 主讲人:李明 查房题目: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 查房目的: 1.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 2. 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 3. 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4. 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参加人员: 内容: 于林琳(主管护师、科护士长): 各位同事中午好,今天我们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11月份的教学查房。今天教学查房的题目是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由李明同志为大家讲解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查房。 侯庆(护师): 各位同事中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为大家阐述胃息肉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希望各位同事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这次教学查房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1.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2. 熟悉胃息肉的分类及诊断 3. 掌握胃息肉的临床表现4. 掌握胃息肉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今天我们进行的是11月份的教学查房。我们今天选择的病历消化科、19床、住院号:5,姓名:周士荣,男性,51岁。入院诊断:腹痛待查,是一位自觉上腹不适2周入院的病人。 李明(护士):您好,我叫李明,是负责您这次检查的护士。今天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希望你能配合,以便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请问您的姓名 周士荣(病人):很高兴见到您,我叫周士荣

李明(护士):周先生,现在我想了解一下您的病情,请您告诉我,今天,您感觉哪儿不舒服 周士荣(病人):我老觉得胃不舒服,吃不下饭,恶心 李明(护士):您第一次有这种症状是什么时间 周士荣(病人):从2周前开始,现在逐渐加重。 李明(护士):请告诉我,您还有其他地方有无不适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过去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能想起引起这样症状的一些原因吗 周士荣(病人):不记得了。 李明(护士):您的饮食情况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现在吃的很少。 李明(护士):您的睡眠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还好 李明(护士):您对有些事感到过担心吗到医院看过吗 周士荣(病人):我只是担心这个病是什么,是否很严重,但因工作忙,一直没有及时到医院检查。 李明(护士):这个病影响您的工作吗对您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周士荣(病人):工作方面还好,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到医院看 李明(护士):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会面,我想了解您过去的健康情况 周士荣(病人):好的。 李明(护士):您过去的健康情况总的来说怎么样 周士荣(病人):还很好。 李明(护士):您对什么东西过敏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正在服用什么药吗 周士荣(病人):没有 李明(护士):您有什么特殊嗜好吗比如烟酒方面 周士荣(病人):抽烟。

胃息肉[指南]

胃息肉[指南] 胃息肉 胃息肉的概述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疾病别名 胃酸,疼痛,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疾病概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疾病描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息肉这一名称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 症状体征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

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疾病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度者恶变率更高。 诊断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