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焦耳定律》同步练习

6.3《焦耳定律》同步练习
6.3《焦耳定律》同步练习

6.3焦耳定律

一、知识回顾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将___ _能转化成_ _ _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电能转化为___ _能.应用:

电热器。

2、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

有关

器材:电源、开关、导线、两个阻值不同的电

热丝(R R

)、煤油、两只玻璃瓶、两

只、滑动变阻器、。

①如图组成串联电路,在玻璃瓶中装有等量的、相同的煤油,煤油内插入。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5分钟后发现甲、乙煤油的温度分别为30℃和38℃。③______ _ _开关,使煤油冷却回原来的温度,向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1 A,过5分钟,甲煤油的温度是46℃。④在第②步的基础上,保持滑片位置不变,通电10分钟后发现甲煤油的温度为36℃。

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示数的高低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电热的多少,这是采用了法;本实验还采用了______ ________法。

①在通电时间和________ _____一定时,导体电阻越__ ___,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 ___。②在通电时间和____ ______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__ __ ,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_ _。③在导体的电阻和________ _____一定时,通电时间越__ ___,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 ___。

注意:(1)在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电阻丝采用串联的目的是:使电路中_____ __相等。(2)在上述实验中,若将温度计换成细玻璃管,则应通过煤油在玻璃管中_____ _______ _____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电热的多少。

3、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 ____________ _成正比,跟________ 成正比,跟________ __成正比。

2、公式:________ _____

Q——______——______;I——___ ___——______;

R——______——______;t——__ ___——______;

3、电热功率:=

P

______。

4、纯电阻电路(将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的电路)中:Q=W ……

注意事项:对于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Q=

W),这时以下公式均成立Q=W=UIt Q=W=U2

R

t Q=W=Pt;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还要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求Q时只能用Q=I2Rt。

5、利用电热的例子:热水器、电饭锅、____ __、___ ___等。

6、防止电热的例子:电视机外壳的_____窗;计算机内的_____风扇、电动机外壳的____片等。

7、解释:电炉子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其相连的导线插头却几乎不热,这是为什么?

答:电炉丝与插头是_______联的,通过的电流__________。根据______定律公式_______,在______时间内,______一定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______成正比,炉丝比插头的电阻______,相同条件下电流产生的热量______,因此炉丝热得发红。

二、基础训练

1、(判断)电风扇工作时,没有电流的热效应产生。 ( )

2、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电流通过电灯,电灯会发热;电流通过电褥子,电褥子会发热;通电时间长了,连接用电器的导线也会发热。这些现象都是把______转化为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据此现象,人们制成了______。

3、根据焦耳定律公式_____________,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热量越_______。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较大的导体产生热量的功率越________。

4、有一个电暖气,当通过它的电流是原来的2倍时,它产生热量的功率是原来的_______倍。

5、一盏“220V,60W”的白炽灯,一台“220V,60W”的电风扇,一只“220V,60W”的小电暖手炉,同时接在220V的电压下,则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

A、电风扇最多

B、白炽灯最多

C、暖手炉最多

D、一样多

6、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研究焦耳定律时,可以通过观察烧瓶中液体温度的高低来判断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

B、在电流、通电时间一定时,研究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C、通过电流做功的多少来量度消耗电能的大小

D、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7、在家庭电路中,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这是为什么?

答: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电阻较___________,根据Q=__________可知:通电时间、电流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成正比,所以在家庭电路中,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

8、一根60?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源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9、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2А 的电流时,1min 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10、一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220V ,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是1210欧姆,它的额定功率是多大?在额定电压下通电10分钟产生多少热量?

三、闯关中考

1、关于电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电功的实质是电场力所做的功

B 、电功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C 、电场力做功使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量的量度

D 、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的电功率和热功率相等

2、一盏电灯直接接在恒定的电源上,其功率为100W ,若将这盏灯先接上一段很长的导线后,再接在同一电源上,在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9W ,那么此时电灯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将( )

A 、大于91W

B 、小于91W

C 、等于91W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A 、B 、C 三个灯泡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时,各自消耗的实际功率相同,则P A :P B :P C 为( )

A 、1:1:1

B 、1:2:2

C 、2:1:1

D 、1:4:4 4、图中R 1=4Ω,R 2=9Ω,R 3=18Ω。通电后( )

A 、经R 1和R 3的电流之比I 1:I 3=3:1

B 、R 1两端的电压和R 3两端的电压之比U 1:U 3=4:9

C 、三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之比P 1:P 2:P 3=2:1:2

D 、三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之比P 1:P 2:P 3=2:2:1

5、两个电阻,R 1=8Ω,R 2=2Ω,并联在电路中.欲使这两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等,

可行的办法是( )

A 、用一个阻值为2Ω的电阻与R 2串联

B 、用一个阻值为6Ω的电阻与R 2串联

C 、用一个阻值为6Ω的电阻与R 1串联

D 、用一个阻值为2Ω的电阻与R 1串联

6、理发用的电吹风机中有电动机和电热丝,电动机带动风叶转动,电热丝给空气加热,得到热风将头发吹干。设电动机线圈电阻为R 1 ,它与电热丝电阻值R 2 串联后接到电源上,吹风机两端电压为U ,电流为I 消耗的功率为P ,则( )

A 、UI P =

B 、)(212R R I P +=

C 、UI P >

D 、)(212R R I P +>

7、一台直流电动机线圈电阻r =1Ω,与一阻值R=10Ω的电阻串联,当所加电压U=150V ,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压表示数100V ,求电动机消耗的功率及输出的机械功率。

8、如图所示是电饭煲的电路图,S 1是一个限温

开关,手动闭合,当此开关的温度达到居里点

(103℃)时会自动断开;S 2是一个自动温控开

关,当温度低于60℃时会自动闭合,温度高于

80℃时会自动断开,红灯是加热状态时的指示灯,它在保温状态下是不亮的,黄灯是保温状态下的指示灯。限流电阻R 1=R 2=500Ω,加热电阻丝R 3=50Ω,两灯的

电阻不计。

(1)根据电路分析,叙述电饭煲煮饭的全过程 (包括加热和保温的过程)。

(2)简要回答,如果不闭合开关S 1,电饭煲能将饭煮熟吗?

(3)计算加热和保温两种状态下,电饭煲的消耗功率之比。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铁岭中心校李宗瑞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2页 【课程标准摘录】 1.进一步认识分数。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图1和图2,认识到分数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生对折)和练习法 【评价方案】 1.通过评价样题和练习十第二题第三题完成目标2、3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4 【教学流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

焦耳定律——知识点

焦耳定律 1.电功和电功率 (1)定义:电路中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所做的功,简称电功,通常也说成是电流的功。(2)实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体现。 电能通过电流做功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上一章里学过电场力对电荷的功,若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搬至B,AB两点间电势差为U AB,则电场力做功W=qU AB。 对于一段导体而言,两端电势差为U,把电荷q从一端搬至另一端,电场力的功W=qU,在导体中形成电流,且q=It,(在时间间隔t内搬运的电量为q,则通过导体截面电量为q,I=q/t),所以W=qU=ItU。这就是电路中电场力做功即电功的表达式。 (3)表达式:W=IUt(适用于所有电路) 说明:①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上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电路中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适用条件:I、U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电流。 (4)单位: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压单位用伏(V),时间单位用秒(s),则电功的单位是焦耳(J)。 1KW.h=3.6x10^6 J (5)电功率 物理意义:一段电路上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和电路中电流成正比。此公式适用于所有点路。 ②单位:功的单位用焦耳(J),时间单位用秒(s),功率单位为瓦特(W)。 1W=1J/s 这里应强调说明:推导过程中没用到任何特殊电路或用电器的性质,电功和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任何电压、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都适用。所以在这里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相等。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电压叫额定电压,在这个电压下消耗的功率称额定功率。一般说来,用电器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但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而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P=IU,U、I分别为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实际电流。再者,这里W=IUt是电场力做功,是消耗的总电能,也是电能所转化的其他形式能量的总和。 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导体要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那么如果想求出转化的内能得多少,学习焦耳定律就可以求出了。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后提出焦耳定律。 2.焦耳定律 (1)纯电阻和非纯电阻电路 纯电阻电路:W=Q 如白炽灯、电炉 非纯电阻电路:W=Q+W其他如电动机、电解槽 (2)焦耳定律表达式:Q=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 (3)简单介绍产生焦耳热的原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

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计划(初稿) 第一实验小学尤欢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对分数有一点了解,但不是很明确,也不太系统。其次,对于学生分数的基础知识“平均分”和“整体”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较好的认识。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 对“整体”的认识; 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及表示的含义; 在描述时容易丢掉“平均分”和是“谁”的几分之几。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我的设想: 学生对全新、感性的内容很感兴趣,乐意采取讨论、协作等学习方式。根据学生以上的实际情况,由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揭示得到分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问题设计时注意问题的坡度和开放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这也便于老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难点: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五、单元评价要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 节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基础)知识讲解

焦耳定律(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电流的热效应 1.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影响电流的热效应大小的因素:导体通电时,产生热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导体电阻的大小和通电时间有关。通电时间越长,电流越大,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要点诠释: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的热效应总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导体都有电阻。导体通电时,由于要克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要消耗电能,这时电能转化成内能。如果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通过导体时,不需要把电能转化成内能,这时电能在导体中传输时也不会因发热而损失。 3. 探究影响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因素 (1)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如图18.4-2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两个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右边容器中的电阻比较大。 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2)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如图18.4-3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表明: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和立方根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和立 方根同步练习含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基础训练 1.9的算术平方根是() A.-3 B.3 C.±3 D.81 2.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A.=±2 B= C.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9的算术平方根是3 B 2 C.27的立方根是±3 D.立方根等于-1的实数是-1 4.的平方根是() A.±8 B.±4 C.±2 D 5.-1 8 的平方的立方根是() A.4 B.1 8 C.- 1 4 D. 1 4 6._______;9的立方根是_______. 7.用计算器计算:≈______________(保留4个有效数字) 8.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00;(2)0;(3)9 25 ;(4)1;(5)1 15 49 ;(6)0.09. 9.计算: (1)234

二、能力训练 10.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x,则它后面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 A.x+1 B.x2+1 C 11.若2m-4与3m-1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m的值是() A.-3 B.1 C.-3或1 D.-1 12.已知x,y是实数,且(y-3)2=0,则xy的值是() A.4 B.-4 C.9 4 D.- 9 4 13.若一个偶数的立方根比2大,算术平方根比4小,则这个数是_______.14.将半径为12cm的铁球熔化,重新铸造出8个半径相同的小铁球,不计损耗,?小铁 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球的体积公式为V=4 3 πR3) 三、综合训练 15.利用平方根、立方根来解下列方程. (1)(2x-1)2-169=0;(2)4(3x+1)2-1=0; (3)27 4 x3-2=0;(4) 1 2 (x+3)3=4.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人教版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12根小棒、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起点。 1、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你喜欢的分数? 2、这些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一)拿一拿 1、出示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问:谁能拿出盒中铅笔的? 2、你准备怎么拿?发现什么问题?都是,为什么拿的支数不一样? 3、每一个同学都拿出你所有铅笔的,比一比,说一说发现。 3、从刚才拿铅笔的活动中你明白了什么? 4、归纳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二)想一想 1、把6支、9支、12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支数可以怎样表示?(1/3或者2支、3支、4支) (三)说一说2 (三)画一画 “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三、体会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3.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会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会解释生活中一些电热现象,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与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电热是指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这个实验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几个方进行研究。重点是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实验中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时要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设计出的电路要使用两个不同的电阻串联。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的设计是一个难点,电阻相同改变电流,可以利用并联分电流的思想,也可以两个电路来完成。 焦耳定律研究的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多少,它与电功有联系也有区别。电功是指电流做功,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各种形式能,而电热只是电功的一部分。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这两个量才相等。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不同的用电器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量。本节研究的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多少,生活中的用电器工作时都伴有热的现象,用此引入电流的热效应,从电炉丝与连接的导线入手,提出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猜到电阻是影响电热的因素之一。在设计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时,要利用到控制变

焦耳定律知识点的例题及其解析

焦耳定律知识点的例题及其解析 【例1】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下列情形:电炉丝热得发红,但跟电炉丝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 答案:电炉丝与连接的铜导线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但铜导线电阻比电炉丝的电阻小得多,根据Q=I2Rt,电炉丝上产生的热量比铜导线上多得多,所以电炉丝热得发红,而铜导线却不怎么热。 【例题2】如图所示,电热水壶上标有“220V 1800W”,小明发现烧水过程中热水壶的发热体部分很快变热,但连接的电线却不怎么热,是因为导线的电阻比发热体的电阻。在额定电压下,烧开一壶水用时3min20s,这段时间内电热水壶发热体产生的热量为J。 答案:小;3.6×104。 解析:热水壶的发热体与电线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及时间相等,但热水壶的发热体的电阻比电线的电阻大得多,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热水壶的发热体比电线产生的热量就多得多,所以电热丝很热,但与之相连的电线却不怎么热; 在额定电压下,烧开一壶水用时3min20s,这段时间内电热水壶发热体产生的热量: Q=Pt=1800W×(3×60s+20s)=3.6×104J。 【例题3】两个发热电阻R1:R2=1:4,当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已知R1=10Ω,那它们并联在4V电路中后,两个电阻在100s内产生的热量是J。答案:1:4;200。 解析: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热公式的灵活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两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两电阻并联时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Q=W=t求出两个电阻产生的热量。 (1)当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时,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由I=可得,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2)已知R1=10Ω,R1:R2=1:4,所以R2=4R1=4×10Ω=40Ω, 当两电阻并联在电路中时,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两个电阻在100s内产生的热量: Q总=W总=W1+W2=t+t=×100s+×100s=200J。 【例题4】直流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5V,通过它的电流为1A,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则 1

高二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焦耳定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理解电功 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电功的计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进一步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 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电热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学难点】 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2.电流表的改装。 (二)进行新课

1、电功和电功率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电场力的功的定义式是什么 (2)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 学生:(1)电场力的功的定义式W=qU q (2)电流的定义式I= t 教师:投影教材图(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由于这段 电路两端有电势差,电路中就有电场存在,电路中 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形成 电流I,在时间t内通过这段电路上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是多少学生:在时间t内,通过这段电路上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It。 教师:这相当于在时间t内将这些电荷q由这段电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电场力做了多少功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qU=IUt 教师:在这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 电功: (1)定义:在一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 (2)定义式:W=UIT 教师:电功的定义式用语言如何表述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人教版]

1 2 1 ( ) 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我很棒!关键要多思 考,还要细心! 一、我会填。(每空 1 分,共 19 分) 1、填一填。 1 1 (1)5 个 是( ),( )个 是 1。 5 6 7 (2) 里面有( )个 , 2 里面有( )个 。 8 8 3 3 1 (3)18 个 是( )。 9 2、考考你。 1 (1)6 枝铅笔的 是( )支,10 铅笔的 是 4 支铅笔。 3 ( ) 1 (2)一盘苹果的 是 4 个,2 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10 5 ” 5 10 18 9 5 6 1 ( ) 20 5 9 12 3 ( ) 21 ( ) 4、( )÷( )= = = = 100 5、25 和 30 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 2 分,共 10 分) 2 4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 ,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 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 11 和 12 的最小 公倍数就是 121。( )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 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12 6 4、 的最简分数是 。( ) 5、分母是 10 的真分数共有 10 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 36 分) 1、在( )里填上“>”、“<”或“=”。(6 分) () 3 4 3 8 8 11 16 4 ( )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 分) 4 5 12 16 8 40 12 24 100 130 60 131 5 7 3、把 和 都写成分母是 36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 分) 4、写出与 3 5 相等的三个分数。(6 分) ( )( ) ( )

高中物理知识点题库 焦耳定律、电阻定律GZWL081

1.在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炉在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电热丝的发热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大电热丝的电阻B.减小电热丝的电阻 C.在电热丝上并联电阻D.在电热丝上串联电阻 答案:B 解析:有同学认为应选A,根据焦耳定律Q=I2Rt,导体上放出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所以要增加热量,可增大电阻。这是由于对焦耳定律理解不全面的缘故。焦耳定律所阐述的导体上放出的热量和某一个量的比例关系是在其他一些量不变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如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都不变的条件下放出的热量和电阻成正比。按题意,通电时间是相同的,但由于电源电压不变,通过的电热丝的电流强度将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若根据Q=I2Rt去判断,将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上,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2/R可知,减小电热丝的电阻才可增大电功率,即在相同时间内发热多些。 在电热丝上并联电阻,对电热丝而言。由于它的电阻和电压都不变,在同样时间内的发热量与原来的相同,不会增加,C错。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在电源电压不变时,为了使电炉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热多些,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大电热丝的电阻 B.减小电热丝的电阻 C.在电热丝上并联电阻 D.在电热丝上串联电阻 答案:B 解析:有同学认为应选(A),根据焦耳定律Q=I2Rt,导体上放出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所以要增加热量,可增大电阻.这是由于对焦耳定律理解不全面的缘故.焦耳定律所阐述的导体上放出的热量和某一个量的比例关系是在其他一些量不变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如放出的热量和电阻成正比,是指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都不变的条件下热量与电阻成正比,按题意,通电时间是相同的,但由于电源电压是不变的,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将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若再根据Q=I2Rt,将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上,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 根据P=U2/R可知,减小电热丝的电阻就可增大电功率,即在相同时间内发热多些.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有一种双温电炉,其电路图如图所示,由两段阻值相同的电阻丝组成的发热体,A,B,C为三根引出线,其中A为低温档,B为高温档,且高温档每秒产生的热量是低温档每秒产生热量的2倍,试在方框内画出两段电阻丝的连接图,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答案:方框内的两段电阻丝应如图连接.设计合理性证明如下:当S接高温档BC时, 当S接低温档AC时,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他擅长七言绝句,创造了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主要作品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等。 3.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理解一、二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诗意: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小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未成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成阴:没有形成树荫 诗意:树枝上的叶子还未长满,没有形成树荫。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加减法》单元教材分析 标签:教案分类: 2016--2017学年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 ●倍数与因数 ●分数的再认识 ●通分、约分 ●分数大小比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 ●分数加减法的混合应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 由于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它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与掌握运算的方法上要困难得多,所以,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比较突出的困难,本单元教材中编写中呈现如下特点: 1.以直观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折纸”这一课时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开展折纸的活动,通过形象地折纸材料,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合起来的,也使他们知道其结果的图像结构。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陈述数字符号运算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直观的图像结构,因此,当他们进入数字符号运算时,就能较容易理解先通分,后运算的道理。同样,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虽然教材是直接呈现了数字符号的计算方法,但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安排的。当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2020-2021备战中考物理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焦耳定律的应用问题

一、初中物理焦耳定律的应用问题 1.2019年3月,中国青年科学家曹原证实了石墨烯在特定条件下的超导性能,取得了国际超导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利用石墨烯超导的零电阻特性进行远距离输电,将实现电能零耗损。其节能依据的原理是() A.牛顿第一定律B.帕斯卡定律C.欧姆定律D.焦耳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超导进行远距离输电,因为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根据焦耳定律公式可知,没有热量产生,即没有内能的损耗。 【详解】 A.牛顿第一定律是指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与题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帕斯卡定律是指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与题无关,故B错误; C.欧姆定律是指一段导体通过的电流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与题无关,故C错误; D.焦耳定律是指一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导体通过的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导体的通电时间成正比;所以当电阻为零时,导体没有热量产生,即电能零损坏,故D正确。 故选D。 2.图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泡标有"6V,3W字样,当开关s闭合时.灯泡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8A,则电阻R=____Ω..通电10s. R产生的热量为______J. 【答案】20Ω 18J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闭合开关S时,灯L正常发光,说明电源电压为U=6V,电流表测的是总电流,则 I=0.8A, 由P=UI可知,灯泡中的电流: I L =P额/U额=3W/6V=0.5A,

根据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知:电阻中的电流: I R =I-I L =0.8A-0.5A=0.3A , 由I =U/R 得,电阻: R =U /I R =6V/0.3A=20Ω; 通电1min 电阻R 产生的热量: Q =W =UI R t =6V×0.3A×10s=18J 。 3.小明将线圈电阻为4.84Ω的电动机接人220V 的家庭电路中,关闭其它用电器,只让电动机工作时,观察到他家标有2000imp/(kW.h)的电能表3min 内闪烁了100次,则电动机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kW.h ,电动机线圈产生________J 的热量。 【答案】0.05 41.810?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电动机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为 0100kW h=kW h 0.05kW h 2000 n W n = ??=? [2]根据公式W UIt =可以求出电动机线圈的电流为 60.05 3.610J 100A 220V 360s 22 W I Ut ??===?? 电动机线圈产生热量为 22 4100(A) 4.84Ω180s=18000J=1.810J 22 Q I Rt ==??? 4.电烙铁和电风扇上都标有“220V 60W ”的字样,使它们分别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的时间。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它们在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 B .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一定相等 C .它们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热一定相等 D .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电功率一定相等 【答案】ABD 【解析】 【详解】 A .根据P UI =得它们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相等,故A 正确; B .根据W Pt =得它们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的时间消耗的电能相等,故B 正确; C .电烙铁工作时主要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风扇工作时主要把电能转化为风能,所以它们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热不相等,故C 错误; D .它们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功率都等于60W ,故D 正确。

《宿新市徐公店》相关知识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第一首诗通过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村歌社舞的乡土风俗,抒写了作者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第二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本文是其中的其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二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末二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前二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二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此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七年级数学下册立方根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立方根》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立方根》知识点整理 知识要领: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的三次方等于a(x^3=a),即3个x连续相乘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a等于所有数,包括0)如果被开方数还有指数,那么这个指数(必须是三能约去的)还可以和三次根号约去。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立方根的性质:⑴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⑵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⑶0的立方根是0.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cube root,也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3分之2是-27分之8的立方根,0是0的立方根。立方和开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立方根也是互为相反数。负数不能开平方,但能开立方。立方根如何与其他数作比较? ⑴做这两个数的立方⑵作差⑶比较被开方数(如三 次根号3大于三次根号2) 任何数(正数、负数、或零)的立方根如果存在的话,必定只有一个. 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⑴根指数不同:平方根的根指数为2,且可以省略不写;立方根的根指数为3,且不能省略不写。 ⑵ 被开方的取值范围不同: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必需为非负数;立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为任何数。⑶ 结果不同:平方根的结果除0之外,有两个互为相反的结果;立方根的结果只有一个。 二、连系二者都是与乘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知识点一:平方根的概念:若x2=a(a≥0),则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x=±\,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例1 \的平方根是( ). A.±9 B. ±3 C.9 D.3 解:因为\=9,所以\的平方根就是9的平方根,即±\=±3,故选择B. 注:应现将\化简后再求值. 知识点二: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例2若a<0,则a2的算术平方根是( ). A.-a B.a C.±a D. ±\ 解:当a<0时,\=|a|=-a,故选择A. 例3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则比这个数大5的数是( ). A.a+5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课题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运用,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及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感知事物→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知识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渗透实事求是和科学献身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组内同学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加强师生间相互反馈,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学时就将学生4人一组分组,分组时男女生分开后,自由组合,便于讨论与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可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组至少有一个好的同学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带领小组同学开展自主式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铁架台、学生电源、大号试管和温度计各三支、导线若干、量筒、煤油、电阻丝(5、10、10欧各一根,教师课前用电炉丝截取并焊好导线)。每小组一套。 教师用:与学生的基本相同,温度计改用数字的,另加各种电热器(电炉、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平台。 五、探究实验: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实录(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这几种电器各有什么功能? 生:煮饭、照明、吹风。 师:这些电器虽然功能不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请三位同学上来各拿一个电器,同时通电实验1分钟,并请他们触摸电器和电扇的电动机部分) (凡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生:它们工作时都会发热。 师:对!电流通过任何电器或导体,电器和导体都会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热效应。(教师

一年级语文—《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 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师: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把古诗读熟。 3、谁能叫出这些字宝宝、词宝宝的名字。他叫对了,就请全班同学齐读。(出示课件:“花、”为红色,指名领读,课件2:“篱落、疏疏、急走、黄蝶、菜花”,指名领读、齐读) 4、再读,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 师: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三、赏析古诗,有感情的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掌握几分之一的读写和组成。 2、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 生:2个。 2、(课件出示2个桔子和2个小朋友)有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瓶水呢? 生:1瓶。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他叫做什么分法? 生:平均分。(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礼物? 生:有一个月饼 3、(课件出示一个月饼和2个小朋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能分吗?你准备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 (1)看看老师分的。(出示:没有平均分的月饼)你们准备怎么分? (2)生:一半。 师:一半用我们能用以前学的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3)生:2 1 师:有同学听说过吗?像1/2的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分数)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分数(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2 1 1、认识2 1 (1)请同学们仔细看把月饼分成几份?这一半正好是其中的1份?(出示: 21)个别读、齐读21。 (2)仔细的同学你们发现刚才老师书写21的顺序吗?伸出你的右手在空中我们一起来写下吧。(板书:2 1) (3)你们能在这个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出示:生指出的另一个二分之一) 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实每一份都是月饼的 21。(板书:每份是它的21)。 (4)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最后概括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分,每份是它的1/2。 2、折纸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