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保持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塑料袋、手电筒、火柴、蜡烛、锣教学用PPT

学生:火柴、火柴梗、未生锈铁钉、生锈铁钉、白纸、蜡烛、铁丝、老虎钳【教学设计】

课前互动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问: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有谁可以说说我们教室里

有哪些物体?学生观察,举手回答。

再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物体?学生回答。

2、我们观察到很多很多物体,像这样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叫做物质。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3、出示图片:空气、闪电、光、声音、火等,问:它们是物质吗?

空气:①教师拿塑料袋装一袋空气。问:你看空气在吗?

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说明空气是

存在的。

声音:敲击锣问:声音怎么来的?震动产生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说明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火:点燃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燃烧出现的。

我们能感知到火。

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板书)

4、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二、物质在变化

1、第一种变化

⑴出示图片:易拉罐(一个完好的,一个被压扁的)

⑵出示图片:一杯水一杯冰

⑶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改变了物质的形态)

2、第二种变化

出示图片:火柴、火柴梗;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

再来看这两种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仔细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会儿听到锣声,实验结束,材料员整理后材料,汇报员准备汇报)

请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观察填写表格。

物质在变化记录表

第()组

小组汇报

问: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速度如何?

3、比较两组物质变化的不同点。

4、出示图片:房屋、岩石、马路

问:他们会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小结:一切物质都在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出示图片:纸、蜡烛、铁丝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物质,你能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吗?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单

第()小组

刚才同学通过了自己的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的许多变化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板书:人为因素有其他的因素也能使物质发生变化吗?比如说,山上岩石的缝隙、墙上的裂缝等等。再板书:自然因素。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五、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

一切物质都在变化

物质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

第21章 信息的传递 复习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电话的工作原理以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区别。 2.知道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知道电磁波在无线电广播、电视、移动电话方面的应用以及三者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区别。 3.常识性了解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自主梳理、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信息的传递???????????????电话?? ???原理?????话筒:将声音信号转变成电流信号听筒:将电流信号转变成声音信号交换机的作用:实现任意两用户之间的通话,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模拟通信:使用模拟信号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使用数字信号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电磁波的海洋?????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中的电流迅速变化时,就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 =3.0×108 m/s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c =λf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广播、电视?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各种通信方式?????微波通信:微波频率高,传递信息的容量大;大致沿直线传播,需建立中继站卫星通信:用地球同步卫星做微波中继站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反射传递信息,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联在一起可以进行网络通信,经常使用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知识板块二 电磁波 1.WiFi 无线上网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实际上就是把有线网络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供支持其技术的相关电脑、手机接收。WiFi 无线上网利用了( C ) A .红外线 B .紫外线 C .电磁波 D .超声波 2.如图所示是某学校为学生配备的智能学生证。智能学生证除了记录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外,还具有定位(判断学生“在校”或“离校”)及紧急呼救等功能。智能学生证实现定位或呼救功能时,主要是利用( C ) A .超声波 B .次声波 C .无线电波 D .红外线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空气污染给我们带来严重危害。下列措施中,对减少空气污染没有直接作用的是() A减少煤、石油等化工燃料的使用B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C工厂的废弃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D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小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水扑灭D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3.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下列对化学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将稀有气体冲入灯管制作霓虹灯B用氧气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净化水是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D用葡萄糖给病人补充集体能量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石蜡B铁丝C红磷D木炭 5.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取气法。已知在标准状况下,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那么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 6.以下关于氧气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供登山运动员呼吸B液氧是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 C氧气可用于炼钢D使钢铁生锈 7.北京市急缺水的城市,人人都应节约用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推广使用节水龙头B少喝水、不洗澡 C用洗过菜的水冲洗马桶D工厂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液氧C海水D石灰水 9.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的排放;⑤以氢气为燃料的新型燃气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为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A将水倒入三瓶气体中B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C将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三瓶气体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三瓶气体中11.某地为建一大型化工厂,收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应建在干旱地区,有利于脱贫致富B应建在河流附近,便于污水排放 C应建在人口密集和交通便利的地方D应建在水源丰富和运输便利的地区1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红后变无色D先变红后变紫 13.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在选择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A所有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B反应条件 C气体的颜色D气体的性质 1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减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二氧化锰可做任何反应的催化剂。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④⑤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无答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作燃料的天然气 B.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C.作调味品的食醋 D.供饮用的矿泉水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溶于江、河、湖、海中 B.被石灰水吸收 C.制成干冰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无关的是 A.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软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酒深井使人感到气闷、头昏 C.冬季的早晨看到窗户的玻璃上有“冰花”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糕冒“白气” 4.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5.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快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 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6.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7.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氢气与氧气 - 燃着的木条 B.二氧化碳和氮气 - 石灰水 C.双氧水和蒸馏水 -- 二氧化锰 D.硬水与软水 -- 过滤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C.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所得溶液呈蓝色 D.铁在空气燃烧发出白色耀眼的火焰,生成白色氧化镁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氧气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 -- 氧气燃烧提供高温 C.稀有气体制成各种霓虹灯 --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干冰用作制冷剂 -- 干冰升华吸热 10.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逸出再用排水法收集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集气瓶注满水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双孔橡皮塞⑤向锥形瓶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粉末 A.①③⑤④②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⑤③④ D.③①②⑤④ 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信息的传递》知识点梳理与汇总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1、电话——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话 (1)基本结构:主要由话筒和听筒组成。 (2)工作原理:话筒把声信号变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电流使听筒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变成了声音。(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2、电话交换机 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 3、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模拟信号:声音转换成信号电流时,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模仿”着声信号的“一举一动”,这种电流传递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使用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叫做模拟通信。 数字信号: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做数学信号,使用数学信号的通信方式叫做数字通信。 模拟信号容易失真;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便于加工处理,可以加密。 在电话与交换机之间一般传递模拟信号,在交换机之间传递数字信号。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 电磁波的产生——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周围空间激起电磁波。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为c,大小和光速一样, c=3×108m/s =3×105km/s 电磁波波速、波长λ和频率f 的关系: (1)波长: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波长表示相邻两个 波峰之间的距离,或相邻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 (2)频率:一秒内电流振荡的次数交频率,用f 表示,单位是赫兹(Hz ),比赫兹(Hz )大的还有千赫 (kHz )、兆赫(MHz )。1 MHz=103 kHz 1 kHz=103 Hz 1 MHz=106 Hz (3)波速:一秒内电磁波传播的距离,用c 表示,单位是m/s 。 (4)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λf λ=c f f =c λ 。 (5)电磁波的波长λ与频率f 成反比。 电磁波中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 无线电波特点:无线电波的波长从几毫米道几千米,通常根据波长或频率把无线电波分成几个波段,包括: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等,各个波段的无线电波有各自的传播方式和用途,如下表所示。 波段 波长 频率 传播方式 主要用途 长波 30000m~3000m 10 kHz~100 kHz 地波 超远程无线电 通信和导航 中波 3000m~200m 100 kHz~1500 kHz 地波和天波 调幅(AM )、无 线电广播、电 报 中短波 200m~50m 1500 kHz~6000 kHz 短波 50m~10m 6 MHz~30 MHz 天波 微 波 米波(VHF ) 10m~1m 30 MHz~300 MHz 近似直线传播 调频(FM )、无 线电广播、电 视、导航 分米波(UHF ) 10dm~1dm 300 MHz~3000 MHz 直线传播 移动通信、电 视、雷达、导 航 厘米波 10cm~1cm 3000 MHz~30000 MHz 毫米波 10mm~1mm 30000 MHz~300000 MHz xkb1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电磁波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无线电通信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大部分组成。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受: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信号的接受由收音机完成。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九年级全册物理单元练习题:第21章 信息的传递

九年级全册物理单元练习题:第21章信息的传递 九年级全册物理单元练习题:第21章信息的传递 九年级全册物理单元练习题:第21章信息的传递 一、选择题 1.4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载着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北斗”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通信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等服务。该系统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主要依靠() A. 紫外线 B. 电磁波 C. 次声波 D. 超声波 2.智能手机的使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智能手机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B. 在真空中,智能手机发出的电磁波无法传播

无线电接收台 3.被称为5G元年,6月6日我国开始发放5G商用牌照。5G技术也是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太空中是真空,电磁波不能传播 B.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 光是一种电磁波 D. 中央电视台和郴州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不同 4.关于电磁波和现代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导体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B. 我国建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导航的 C.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

5.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和网络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WiFi上网是当今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它传递信息用到的载体是() A. 次声波 B. 超声波 C. 电磁波 D. 可见光 6.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使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智能机器人只能通过声音信号控制 B. 北斗卫星导航是通过光纤传递信息 C. 无人自动驾驶汽车行驶不需要消耗能量 D. 用5G手机上网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 7.无锡是我国首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移动物联网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控制。手机传递信息是利用了() A. 红外线 B. 电磁波 C. 超声波 D. 次声波

九年级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单元测试题(A)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1、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X A.调味用的食醋 B.餐饮用的啤酒 C.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D.炒菜用的铝合金锅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铜制造电线 B.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用氢气填充气球 D.氧气供给呼吸 3.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用作火箭的燃料,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碳单质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跟磷反应 5.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类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碳-白色火焰-化合反应 B.铁丝-火星四射-分解反应 C.磷-大量白烟-氧化反应 D.石蜡-发出白光-化合反应 6.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时,不需要的仪器有() A.试管 B.长颈漏斗 C.集气瓶 D.水槽 7.将带火星的木条移近集气瓶口时,木条剧烈燃烧起来。对于这个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 A.集气瓶中盛的是空气 B.集气瓶中盛满了氧气 C.集气瓶中盛有半瓶氧气 D.不能确定集气瓶中是否盛满氧气 8.某集气瓶中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现欲除去氧气而得到纯净的氮气,应选用下列最佳试剂是() 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蜡烛

9.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合理放养鱼虾等水产品 B.工厂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C.大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河流 D.下雨天使用杀虫剂杀灭农田害虫10.下列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铁易生锈,二氧化碳易液化 B.O 2有氧化性,H 2 有可燃性 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D.金属能导电,H 2CO 3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x 1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将烧杯直接放在铁圈上加热 C.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2 D.滴瓶上的滴管取过试液后,直接放回原瓶 12.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 X处不合理的是 (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13.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哪种物质() A.味精B.白酒C.酱油D.醋 14.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 C.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15.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1)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1、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B、蜡烛燃烧 C、木材做成桌椅 D、酒精挥发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D、用焰心部位给物质加热 3、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热量 B、有新物质生成 C、产生气泡 D、颜色发生变化 4、把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时用() A、镊子 B、玻璃棒 C、药匙或纸槽 D、烧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B、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稀有气体肯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氮气可被某些农作物吸收成为氮素养料 6、下列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 B、炽热的碳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C、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D、登山运动员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地区氧气较少 7、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的的是() A、铁丝 B、硫 C、木炭 D、蜡烛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会污染空气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9、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加快反应速率 C、减慢反应速率 D、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0、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试卷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测试(B)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空气液化B.小麦磨成面粉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D.汽油挥发 2.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正确描述是()A.一定有沉淀生成B.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C.一定有发热和发光D.一定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 3.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某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碳酸气D.氧气 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纯天然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变为汽油 C.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D.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用来裁玻璃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乙醇被用作内燃机中的燃料D.铝用于制造电线 6.图书馆或档案馆图书文件发生火灾时,应使用下列哪种灭火剂()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水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下列有关规范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它试剂 B.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不得用手接触药品,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实验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8.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的是()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内必须预先加入少量细砂或水的是()A.蜡烛B.铁丝C.木炭D.红磷 10.用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时,用电源正极与电解器的A极相连,将电源负极与电解器的B极相连。所观察到的正确现象是()A.A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多B.B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多

沪教化学初三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步调查测试

第二章沪教化学初三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步调 查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1、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B、蜡烛燃烧 C、木材做成桌椅 D、酒精挥发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D、用焰心部位给物质加热 3、判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热量 B、有新物质生成 C、产动气泡 D、颜色发生变化 4、把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时用() A、镊子 B、玻璃棒 C、药匙或纸槽 D、烧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B、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稀有气体确信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氮气可被某些农作物吸取成为氮素养料 6、下列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能溶解在水中 B、酷热的碳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C、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D、登山运动员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地区氧气较少 7、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的是 () A、铁丝 B、硫 C、木炭 D、蜡烛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会污染空气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9、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加快反应速率 C、减慢反应速率 D、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0、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B、碱式碳酸铜水+二氧化碳+氧化铜 C、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学习目标】1.感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知道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及水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并能进行区分; 3.学会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理解操作原理; 4.初步形成环保、关心空气质量的意识,自觉提升保护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知识点回顾并形成知识网络; 2.知识的应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通过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学习方法】交流讨论整理归纳综合应用 一、知识回顾 3. 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密 度,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色。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 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均能放出。 (3)氧气的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

②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4)氧气的用途:① ;② ; ③ ;④ 等。 4. 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体CO 2俗称 。 (2) 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一般也 ,不支持呼吸,无毒。 ②能与水反应,CO 2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色;解释变色原因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H 2CO 3不稳定易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③与石灰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 。 ②反应原理: 。 ③发生装置:与用 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相同 ④收集方法: ,集满CO 2的集气瓶 放在桌上。 ⑤验满方法 。 (4)用途:① ;② ; ③ ;④ 。 二、思考与交流 发生装置:a 选择 、b 选择 ; 收集方法: 或 ; 验满方法: ; 检验方法: 。 a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 b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 实验原理 空气 → 加压 降温 氧气 蒸发-183℃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教案)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1.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根本区别.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会用波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工作过程,知道手机和卫星通信都是电磁波技术的应用.5.常识性了解现代通信技术.

这一章通过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常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章属于介绍性的科普常识,知识比较浅显,要求不高,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一些通信技术的初步知识,这对他们将来学习更深的物理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科学常识. 经过将近两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必要的物理知识,尽管不够深入,但是在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应用上应该没有问题,本章主要的教学在于向学生介绍一些应用或是前沿的物理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章的物理现象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不会陌生,必然会有一定的兴趣,这些都是本章内容的优势所在.

教学时应当多列举具体实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例如,进行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实验,或是使用多媒体来展示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讲解为主,探讨为辅,重在提出问题并且适当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分析.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老师的演示、实物剖析,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通过学生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 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2.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对当今的空气质量状况有所了解。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消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知识准备] 1.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你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或化学实验)有感性认识了吗? 2.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两个“活动与探究”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你会和组装这些仪器和装置吗? 3.回忆小学自然课中“空气的成份”这部分内容。 【课堂学习】 [问题研究] 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请注意以下问题: 2.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2)这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信息的传递知识点全面总结

21 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实现了语音的远距离传递。 1、电话的结构: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和对方的听筒之间通过电话线连接。 2、话筒(1)话筒的结构:老式话筒主要由炭粒和膜片组成 (2)作用:把声音信号转化为变化的电流。 话筒的工作原理:声波振动→膜片相应振动→炭粒忽松忽紧→电阻忽大忽小→电流忽弱忽强 3、听筒(1)听筒的结构:听筒主要由电磁铁和薄铁膜片组成。 (2)作用:把变化的电流信号变成声音信号。 听筒的工作原理:电流忽弱忽强→磁性忽弱忽强→薄铁膜片受忽小忽大的磁力而振动→还原成声音 4、电话的工作过程:声音变化的电流声音听筒话筒 ??→???→? 5、电话中的话筒和听筒的连接方式:同一部电话中,话筒和听筒是并联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是串联的,对方的话筒与自己的听筒是串联的。 二、电话交换机 1、电话交换机的作用: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一般电话之间都是通过电话交换机来转接的。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号码。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断开。 2、电话交换机的发展 (1)早期的电话交换机是靠话务员手工操作来接线和断线的,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2)198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现代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自动接通电话,并且有多种服务功能。 知识拓展:打电话时“占线”的主要原因 ①对方的电话正在通话;②对方的话机没有放好;③电话交换机之间有太多用户要通话,他们之间的电话线不够用了。 三、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2 金属和金属材料 2 具体金属 1铁 5综合(无答案)

考点12 金属和金属材料 (2018?遵义)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写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无明显现象 B. 该反应能证明铜 的金属活动性比铁 强 C. 该反应属于置换 反应 D. 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增 大 (18新疆)8.右图是探究铁和铜金属活动性实验,关于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铁丝需要砂纸打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金属活动性强弱:Fe>Cu D.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18重庆A)1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8兰州)30.(4 分)兰州中山铁桥,位于城北白塔山下,历尽沧桑,百年不倒,多次参与维修大桥的工程师感叹道:“起初我们以为一百多年了,铆合处多少会有些锈蚀,可当我们将铆件启开后发现,里面完全是簇新的。当时使用炭火和锤具等简单工具,能达到如此工艺令人匪夷所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山铁桥铆合处簇新如初,说明百年来没有水和进入其中而造成锈蚀。 (2)我国生产和使用铁器历史悠久,请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任填一种) (18本溪)20.(6分)下图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请回答。 (1)A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2)B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通过对比①③试管中的现象,可知铁钉生锈需要与 接触。写出一种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 (3)已知锰(Mn)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镁和锌之间,如果通过实验验证铁和锰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试剂组是 (填字母)。 A.Mn FeSO4溶液 B.Mn Fe MgSO4溶液 C. Mn Fe ZnSO4溶液 (18绍兴)21.小敏对妈妈说:“你说菠菜中富含铁,为什么我用磁铁无法把菠菜吸起来呢?” (1)小敏认为的“铁”是指______ (选填“铁元素”或“铁单质”)。 (2)通过Fe2O3+3CO 高温 2Fe+3CO2可以把铁矿石中的铁元素转变成铁单质,此反应利用了CO的______ 性。 (18扬州)II.2019年扬州将开通高铁。它不仅方便人们的出行,更助力扬州经济的发展。 (5)高铁的机身采用铝合金材料,下列不属于该合金性质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密度大 B.耐腐蚀 C.硬度大 (6)高铁路基中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属于_______________(填“有机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高铁机身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沿线架设的3万伏高压输电线相连,这是利用了受电弓滑板的________性(填“导电”或“导热”)。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5)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5) 6-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开水,矿泉水瓶,冷水,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记录纸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章节引入:实验引入 教师:用开水灌入矿泉水内而后迅速倒出并拧上盖子,然后用冷水浇瓶子,学生认真观察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饮料:

瓶子变瘪,即形状变化了师:像这种形状变化科学中叫物质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习第二章《物质的变化》(教师板书课题) 一、本节课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 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 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 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附板书:物质:实际存在) 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 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 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 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6、科学上,把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 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多媒体)我们的校园就是 由物质构成。 7、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测试卷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测试卷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采集野果B.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B.冰红茶C.蔗糖D.大理石 3.下列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难溶于水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酒精有挥发性D.氧气能支持燃烧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5.城市的空气质量检测,主要有三项量化指标。以下物质中,与之无关的是( ) A.可吸入颗粒物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二氧化氮 6.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人的呼吸B.食物腐烂C.镁条燃烧D.钢铁生锈 7.渤海作为我国的内海,其被污染情况已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治理渤海污染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工业污水的直接排放B.控制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C.禁止各种垃圾入海D.禁止养殖各种鱼类、贝类等 8.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B.蒸发皿C.集气瓶D.量筒 9.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 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10.用过滤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酒精和水B.食盐和沙子C.铜和铁D.氮气和氧气11.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四瓶无色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B.测定气体的溶解性

福建省建瓯市徐墩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 沪教版

一:空气的组成——主要由O 2和N 2组成,它们的体积比为1:4;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它是典型的混合物。 二:空气污染:主要有粉尘(可吸入颗粒)和气体两大类,其中气体污染物有:CO 、SO 2、NO 2。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三:防治空气污染措施:1、监测空气质量;2、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3、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4、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四: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材第27页图2-1]注意点 ①水进入集气瓶内五分之一,说明空气中氧气占五分之一。 ②实验中得出N 2的性质:无色的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 五: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则进入瓶中的水没有五分之一 ①装置漏气。②磷的量不足。③集气瓶未冷却便打开止水夹 第二部分: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药品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装置 反应原理 2KMnO 4Δ K 2MnO 4+MnO 2+O 2↑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重新燃烧,证明已经充满氧气。排水法——水槽水面有气泡冒出。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在集气瓶内,木条重新燃烧,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实验步骤 简单地称为:查、装、定、点、收、移、灭。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药品 ③定:把装置 固定在铁架台上[用KMnO 4时,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KMnO 4粉末进入导管]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⑤ 收:收集O 2[等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放出时再进行收集] ⑥移:把导管移出水面 ⑦灭:熄灭酒精灯 与左边相比,用双氧水制氧气的优点:操作简单,不要加热;便于控制反应的进行。 (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用高锰酸 钾制氧气 时的装置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生成的水流入试管底部,使之炸裂。) ②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③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③导气管刚冒出泡时不要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④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的原因: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四:氧气化学性质:O 2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MnO 2 2H 2O 2 2H 2O ↑+ O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