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数五下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数五下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通过提问:参赛队伍的数量有怎样的变化?引出并介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价值。

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

例2以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展开教学,教材以上海市为例,用单式统计图分别呈现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在比较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产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需要。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全国的人口数据,进一步感受全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30×40=300×40=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3 0.46×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2.4×0.8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2.4和0.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①2.4米=24分米 0.8米=8分米 24×8=192(平方分米) 192平方分米=1.92平方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积是19.2还是1.92,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把2.4米和0.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92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解释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2.4和0.8分别看作24和8,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 出示分析推理图。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现在的积除以100,从积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4)验一验,确定结果。 通过推理,我们验证了2.4×0.8=1.92,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是2平方米左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关于本册教材内容,我从五个方面进行研说:(课件)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一)识字与写字本册要求会写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认识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任务。(二)阅读本册阅读教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课件)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共有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篇精读课例包括课文、课后问题。略读课例包括导读、课文。(三)口语交际本册口语交际包括八个话题:(链接)⑴策划一次与远方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⑵说童年趣事;⑶劝说;⑷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⑸演课本剧;⑹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⑺讲人物故事;⑻聊热门话题。(四)习作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了八次:⑴记实作文三次:第二组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⑵应用文三次:第一组写信、第三组写发言稿、第六组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⑶材料作文二次:第五组缩写、第二组看图作文;(4)自由作文一次。(五)综合实践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大综合”在第六组“走进信息时代”,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部分;“小综合”在第三组10课后,包括搜集汉语中的熟语(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等。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件)。(一)导语在每组课文的前面,包括本组主题简介和单元教学目标。(二)课例分精读课例和略读课例。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分别在2、6、18、19、20课后面),两次“阅读链接”(在3、26课后面)。(三)回顾与拓展包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课外书屋”栏目有时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和展示台。(四)交际与习作 教材的最后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三、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 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部编语文三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村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和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错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想象大胆,奇特,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小真的长头发》根据长头发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了长头发各种神奇的用途,表现小女孩的美好梦想。《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变成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在大胆想象中实现了“我”“美好”的愿望。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交流平台”对如何大胆想象进行了梳理,总结,让学生知道大胆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与最象,读想象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接下来对两篇精读课文中有趣的想象进行了梳理回顾,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别的事物或者根据特点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尝试进行大胆奇特的想象。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激发想象的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奇特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手指画”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涂涂画画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提供两个故事开头,让学生接龙编写故事。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是两篇富有童趣的故事,以旁批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一- 些思路,比如,可以顺着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着想象。单元最后安排习作“奇妙的想象”,让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展开大胆想象有了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习作单元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应注意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把握。“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同顾以往的阅读经验,交流对大胆想象的体会。在此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环节的手指画和续编故事两个练习,进行大胆想象的实践和尝试。建议用好习作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瞧!这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

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学习本组课文时,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和片段。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4、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知识,同时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加深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积累的习惯和写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法与学法 学习本组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生活经验加深感悟。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拓展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放手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激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这一单元的课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理性,比较直白的,它的语言不像《找春天》《笋芽儿》那样的优美,也不像《丑小鸭》《拔苗助长》这样充满童话寓言色彩。 3、本单元的课文的语言很朴实,序事性较强,其中《最大的“书”》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贯穿以整篇课文,这样的课文孩子们读上去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比较容易读懂。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存在着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学这样常识性较强的课文也学得很有趣,很兴奋。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案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30×40=300×40=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30.46×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2.4×0.8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2.4和0.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①2.4米=24分米0 image.png .8米=8分米24×8=192(平方分米)192平方分米=1.92平方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积是19.2还是1.92,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把2.4米和0.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92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解释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2.4和0.8分别看作24和8,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 出示分析推理图。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现在的积除以100,从积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4)验一验,确定结果。 通过推理,我们验证了2.4×0.8=1.92,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是2平方米左右。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整体有所下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五年级下册的教材特点 (以话题为纲,交际功能为线,兼顾结构,运用英语去完成任务为目标。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1.强调语言运用。本教材体现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 2.注重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贯穿“学会学习”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如Let’s find out /Let’s check /Pair work /Task time 。在活动手册中还特别设计了学习评价的栏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3.突出兴趣激发。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包括对话、歌谣、小诗、歌曲、游戏、任务、绘画等 4.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文化的介绍。本册介绍中西方称呼姓与名顺序的不同,西方国家涉及星期的主要节日等 5.融合学科内容。(对其他学科的兼容并蓄) 6.重视灵活扩展。充分考虑学校老师学生个体的差异。C部分可选择学习。 三、五年级下册的单元内容介绍 Unit 1 daily routine

Unit 2 seasons;weather;seasonal activities Unit 3 birthday Unit 4 house work;indoor activities;telephone English Unit 5 animals Unit 6 field trip 在不断滚动复现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识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点。在编写本册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到单元与单元之间词汇和 语言的衔接与复现,而且尽量做到本册与上几册学生用书之间语言的相 互联系与巩固扩展,这样就使语言知识不断滚动复现,从而为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成块语言(language chunk)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第一单元 学习daily routine 这个话题时,可以先复习前面学过的动词短语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 go to school等,在温习旧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新知识。第二单元学习season这个话题时,在单元本身就安排了有关天气的旧词汇,如:hot, cold, cool, warm, windy, snowy, sunny, rainy,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十二个 月份,为了减轻难度,在五年级上册Recycle 2中特意安排了一首歌谣 铺垫月份。第四单元学习housework和indoor activities,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中已学到很多与此相关的动词短语,在此 基础上本册第三单元呈现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新知识能起到自然衔接和弱 化难度的作用。第五单元出现的描述animals的大部分动词都在前面几 册中接触过,这样方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新旧语言知识相结合。第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 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轻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採索. (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3)重视图形分类,鼓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结果.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doc

学生说的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师:好!就按大家说的方法,我们一起算一算。大家说,我来写。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按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85×18等于1530后,怎么办?

生1:把1530缩小1000倍,在1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生2:从1530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在前面点上小数点。 教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大家看今天算出的这个小数积比较特殊,小数的末位是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横式写得数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3)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得到确定答案。 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再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观察两个竖式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它们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生: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和。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不计算,我们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谁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生1: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生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最后,教师完整的口述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师: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尝试应用

最新2019年,部编版一语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八单元 (备课教师:李华审核修改:温银香) 一、教材解析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 篇课文,其中《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棉花姑娘》告诉学生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的害虫;《咕咚》以木瓜掉湖中的声音引起小动物们惊慌逃窜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小壁虎借尾巴》则让学生知道动物尾巴有不同作用,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以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咕咚》一课的教学要巩固、运用《小蜗牛》的学习方法开展识字、阅读,并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猜字、认字;《小壁虎借尾巴》要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偏旁表义的特点了解字义,并通过交流“是怎么猜出来的”提炼猜读的几种方法。两篇课文都可以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内容,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进行角色表演。这样,训练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借助图画阅读”的方法。 读出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重点。《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对燕子、啄木鸟、青蛙说的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是祈使句,要加强指导,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体会棉花姑娘的急切之情,指导学生尝试读出求、盼望的语气。读好角色的对话在 3 篇课文中都有要求,可以根据课文的故事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读好不同角色说的话语,特别是《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中主人公说的话,这些话虽然基本相同,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说话的心情和语气也随之变化,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引导。 本单元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教学形式上可以更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读文,找到相关信息交流,互相补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27个生字和 4 个偏旁,会写 28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 4.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景物的变化,保持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以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生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共分六个单元,两个复习单元。 Unit 1 This Is My Day主要讨论我们的日常活动,学习一般现在时的特殊疑问句。在情景中使用When do you …? I usually…at…的句型进行交流。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听懂,会说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并能结合句型展开深入的对话,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进行实际交流。 Unit 3 My birthday用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进行交流。能够听、说、读、写12个月份,及其缩写形式。能用“When is your birthday?”询问对方的生日,并用“My birthday is in ….”来表达自己的月份。 Recycle 1综合运用第一单元的中心语言,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有条理的表述。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 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 动词短语及其ing 形式: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 。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及其回答“I’m doing the dishes/….”。学习现在进行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进行时表达法及其特殊疑问句的表达法。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学习询问她//它在做什么及回答:What is she/he/it doing? She /he /It is…,What are the…s doing? They are…,主要是现在进行时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句型练习。 Unit6 A Field Trip句型“Are you …?Yes,they are /No,they are not.”并能在情景中运用。区分Are they…和Is he…两个句型,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主要学习现在进行时一般疑问句的表达法。 Recycle 2 主要是针对现在进行时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巩固和拓展练习。 每单元的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仍然是围绕话题归类出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开展话题的讨论。与五年级上册相同,本册Let’s learn中的大部分词汇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即加粗的单词)。用来巩固复习词汇的活动主要是结对和小组活动,以及Let’s find out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活动。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的Let’s start也是一项brainstorm式的活动,这一点与五年级上册相同。同上一册不同的是,本册的Let’s start部分既可以用来引入话题、引出新词,也可以引出新句型。另外,在这一部分基本上都安排了一个任务型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问答、思考或讨论来完成。 Let’s talk部分依旧是一个浓缩了的情景会话,目标句型突出。为给学生提供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一部分提供了可供替换的内容。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读懂对话或短文;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填充句子练习;听、说、读、写四会掌握两组句子;完成一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在Pronunciation部分,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学生用书中安排呈现了26个字母及例词,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四年级下册学生用书进一步呈现了5个元音字母在单词中长短不同的发音,五年级上册学生用书编排了22个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本册又安排了21个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依旧是用绕口令的形式将含有这些字母组合的单词整合成趣味句子。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的阶段复习密切围绕各单元话题展开,将所有需要复习的语言点融进有实际交际意义的活动之中,并增加了考察综合性阅读理解能力的语篇,以增进对语言知识的积累。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doc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 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义务教材是在六年制六册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现在不在分类型、分步数编排应用题,除了与计算结合进行编排外,还设立了这样的单独单元来教学,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应用题: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 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

义的理解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去分择题的方而解决问 题,使历与同伴合作程, 并体会同题可以有的法, 感 受数在生活用 ?学生在程从数察、分析、 于培养学生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生运用数题提供了丰习二十三中6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小生自己事例, 游照片、 划船; 有学的生活事例, 生垃圾、 一座楼房里、 一家人,场的演 出?、、 养猩猩、和青蛙捉害虫等面 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各方学了、 活许多多 感 受数实世界中有着广用。, 使学生历程, 受到解决问 题能展学的题能是十分重要的。 2题策化。 教给学生题的内容,注策略化。每一展示 了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法,使学生了解题有的解决方学 生提 有的涵题的多种信息, 揭示了可以从不同择 信息,采用不同方法 例如第,学生可以从先算多少瓶入手 也可以从先多少瓶入手可以? ? 完全取决于察思考的角些 使学自己的分析、思找一种或两种题的方法,并与行交流, 让生在不断探造的气。 四、排 1.例 1 (用乘法算解题。) 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 “3一共有多少 人? 题。接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题的方果。 ,题察收集数学信试题程中,允 许学生交, 以参与的目的。 题学生展示自己题的方法和结 果,加深程和方法的理解。

最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2. 本单元重点: (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的: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 洞口- 孔隙- 内洞- 出洞的顺序写的。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并在这篇课文学会绘制游览路 线图。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6.海上日出 作者围绕“日出前、日出时、 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了日出时 太阳变化的过程。重点是看看课 文是怎样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 来写的,具体写到了哪些景物。2 1. 默读课文,说说 日出时的景象。 2. 分析课文,知道 作者按什么顺序 生动地描写了海 上日出这一景象 的。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课围绕“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 的,重点写了孔隙、内洞的景物。2 1.先整体感 知,画出课文游览 路线图。 2.分析内容, 看看作者选取的

试着按照一定顺序写出观察到的附近景物。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了解“写景物的顺序”有哪两种;学会将重要的景物写详1 学生讨论“写景物 按照一定顺序”有 交流平台细、写具体。哪些方法,还要抓初试身手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住重点景物写。 教学《颐和园》和《七月的 1 结合批注学 习作例文天山》,说说作者是怎样按照一 定的游览路线图展开对景物的习《颐和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描写的。《七月的天山》。 习作:游 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图,抓 住重点景物,写游览过的景物, 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1 教师指导学 生按照自己定制 的游览路线图写 游览过的一处景 物。选出材料后交 流,互相提建议后 修改。

2015年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数下册教材解读 黄丰完小周光华 (一)首先,我们来看本册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见教材目录) (二)和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新增观察物体,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将原图形的变换中,平移和旋转分开进行编排,本册安排的是图形的旋转。 ◇统计不再安排众数、中位数的认识,本册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进行编排。 ◇原实践活动粉刷围墙调整为探索图形。 (三)下面分单元给老师们介绍每单元的具体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给出一个方向 ●给出三个方向 二、教材分析 例1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例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有了例1的活动经验,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方法。如,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摆,再根据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可以借助表象直接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都是一样的。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1)用百数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概念。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概念的条件(前提),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依存性),它们不能单独存在。 3.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几倍的概念可以在学习例2、例3后再进行辨析。 (2)新增了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

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优秀公开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优秀公开课教案.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优秀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12= 13×1.2= 1.3×1.2=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12=156,而1.3×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

部编二下第8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2019-02-25 08:25:02) 转载▼ 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主题为“春光”,课文内容与春天的物候和热爱春天有关;第5-7课主题为“爱心”,意在培养儿童的爱心;识字1-4课主题为“传统文化”,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8-11课主题为“童话”,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第12-14课主题为“道理”,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第15-18课主题为“自然科技”,意在让学生关注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第19-22课主题为“故事”,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其中的道理;第21-24课主题为“人物”,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第23-25课主题为“历史”,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编部编版教材新选入14篇课文,其中新选识字4篇。每单元包括3或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及目标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本学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一)汉语拼音 继续复习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25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