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反证法

初三数学基础训练题

练习题(一) 1.计算: ( ) 1 02 1211381 21-?? ? ??+-+ ++ 2. 16的平方根是 3.分式1 12+-x x 的值为零,则=x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是6cm 和9cm ,则周长是 5.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10,那么它的重心与外心之间的距离是 6.函数11 2 ++= x x y 的定义域是 ,若1 1 3)(-+=x x x f 则=)4(f 7.相切两圆的圆心距是5cm ,其中一个圆的半径是3cm ,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8.在一陡坡上前进40米,水平高度升高9米,则坡度=i 9.把抛物线32 -=x y 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顶点是 10.设m 、n 是方程0122=--x x 的两个根,那么=+n m 1 1 11.方程3815162 2 =?? ? ??++??? ? ?+ x x x x 设y x x =+1 原方程可变形关于y 的整式方程是 12.如图弓形ACB 所在圆的半径是5, C 弦AB=8,则弓形的高CD 是 A D B 13.若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是0 36,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14.分式方程 011 12=-+-x x x 的根是 15.分解因式=+--2 221a ax x 16.数据5,-3,0,4,2的中位数是 方差是 17.不等式组 52+x ≤()23+x 的解集是 21-x <3 x 18.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CD ,AB=BC 请填上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四边形ABCD 是菱形。 19.已知一次函数b kx y +=过点()1,1-与()4,2,则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 20.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是1∶9,则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21.上海市现有人口约一千七百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22.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0 45=∠B AE 为BC 边上的高,将△ABE 沿AE 所在直线翻折后得△AB ′E , 那么△AB ′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23.已知222 =-x x 代简求值 24.解方程:3 10 66=+++x x x x ()()()()()133312 --+-++-x x x x x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基础达标(水平一) 1.若a,b,c不全为0,则只需(). A.abc≠0 B.a,b,c中至少有一个为0 C.a,b,c中只有一个是0 D.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解析】a,b,c不全为0,即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答案】D 2.若两个数之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 A.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 B.都是正数 C.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D.都是负数 【解析】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正数.否则,若这两个数都不是正数,则它们的和一定是非正数,这与“两个数之和为正数”相矛盾,故选C. 【答案】C 3.有以下结论: ①已知p3+q3=2,求证p+q≤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q≥2; ②已知a,b∈R,|a|+|b|<1,求证方程x2+ax+b=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x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 B.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 C.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 D.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解析】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其假设是原命题的否定,故①的假设应为“p+q>2”;②的假设为“两根的绝对值不都小于1”.故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答案】D 4.若a2+b2=c2,则a,b,c(). A.都是偶数 B.不可能都是偶数 C.都是奇数 D.不可能都是奇数 【解析】假设a,b,c都是奇数,则a2,b2,c2都是奇数,因此a2+b2为偶数,而c2为奇数,即 a2+b2≠c2,这与a2+b2=c2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a,b,c不可能都是奇数. 【答案】D 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 【解析】“x≠a且x≠b”形式的否定为“x=a或x=b”. 【答案】x=a或x=b 6.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 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 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 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 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解析】由反证法证明的步骤,知先反证,即③;再推出矛盾,即①;最后做出判断,肯定结论,即②.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②.

矩阵典型习题解析

2 矩阵 矩阵是学好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基础,而对于初学者来讲,对于矩阵的理解是尤为的重要;许多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感觉矩阵很难,这也是因为对矩阵所表示的内涵模糊的缘故。其实当我们把矩阵与我们的实际生产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用矩阵来表示这些“繁琐”的事物来是多么的奇妙!于是当我们对矩阵产生无比的兴奋时,那么一切问题都会变得那么的简单! 2.1 知识要点解析 2.1.1 矩阵的概念 1.矩阵的定义 由m×n 个数),,2,1;,,2,1(n j m i a ij 组成的m 行n 列的矩形数表 mn m m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1 22221 11211 称为m×n 矩阵,记为n m ij a A )( 2.特殊矩阵 (1)方阵:行数与列数相等的矩阵; (2)上(下)三角阵:主对角线以下(上)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称为上(下) 三角阵; (3)对角阵: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 (4)数量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相同的对角阵; (5)单位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全是1的对角阵,记为E ; (6)零矩阵:元素全为零的矩阵。 3.矩阵的相等 设mn ij mn ij b B a A )(; )( 若 ),,2,1;,,2,1(n j m i b a ij ij ,则称A 与B 相等,记为A=B 。 2.1.2 矩阵的运算

1.加法 (1)定义:设mn ij mn ij b B A A )(,)( ,则mn ij ij b a B A C )( (2)运算规律 ① A+B=B+A ; ②(A+B )+C =A +(B+C ) ③ A+O=A ④ A +(-A )=0, –A 是A 的负矩阵 2.数与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mn ij a A k 为常数,则mn ij ka kA )( (2)运算规律 ① K (A+B ) =KA+KB , ② (K+L )A =KA+LA , ③ (KL ) A = K (LA ) 3.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np ij mn ij b B a A 则 ,)(mp ij C C AB 其中 n k kj ik ij b a C 1 (2)运算规律 ①)()(BC A C AB ;②AC AB C B A )( ③CA BA A C B )( (3)方阵的幂 ①定义:A n ij a )( ,则K k A A A ②运算规律:n m n m A A A ;mn n m A A )( (4)矩阵乘法与幂运算与数的运算不同之处。 ①BA AB ②;00,0 B A AB 或不能推出 ③k k k B A AB )( 4.矩阵的转置 (1)定义:设矩阵A =mn ij a )(,将A 的行与列的元素位置交换,称为矩阵A 的转置,记为nm a A ji T )( , (2)运算规律 ①;)(A A T T ②T T T B A B A )(; ③;)(T T KA kA ④T T T A B AB )(。

初中中考数学基础知识(知识点)合集

一、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二、基本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 ] 分析条件及结论同时否定,位置不变. 答选D. 例2 设原命题为:“对顶角相等”,把它写成“若p则q”形式为________.它的逆命题为________,否命题为________,逆否命题为________.分析只要确定了“p”和“q”,则四种命题形式都好写了. 解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两个角相等;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若两个角不是对顶点,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例3 “若P={x|x|<1},则0∈P”的等价命题是________. 分析等价命题可以是多个,我们这里是确定命题的逆否命题. ≠{x||x|<1}” 例4 分别写出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的逆命题、否命题 和逆否命题. 分析根据命题的四种形式的结构确定. 解逆命题:若x、y全为0,则x2+y2=0; 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0; 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0,则x2+y2≠0. 说明:“x、y全为0”的否定不要写成“x、y全不为0”,应当是“x,y 不全为0”,这要特别小心. 例5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b≤-1,则方程x2-2bx+b2+b=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分析应用相应知识分别验证. 解写出相应命题并判定真假 ①“若x,y互为倒数,则xy=1”为真命题; ②“不相似三角形周长不相等”为假命题; ③“若方程x2-2bx+b2+b=0没有实根,则b>-1”为真命题; 选C.

初三数学基础训练题

1. 计算:為+8*1叫『 2. 16的平方根是 __________________ X —1 3. 分式X 一1的值为零,贝U x = x +1 4.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是 6cm 和9cm,则周长是 ___________________ 5. 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10,那么它的重心与外心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___ 3x +1 --------------------------- ,若 f(x )=mr 则f(4)=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切两圆的圆心距是 5cm,其中一个圆的半径是 3cm,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在一陡坡上前进40米,水平高度升高 9米,则坡度i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抛物线y =x 2 -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顶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 1 10.设m n 是方程x _2x_1 =0的两个根,那么 m n 13. 若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是 36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___________________ x 2 1 14. 分式方程 — —=0的根是 __________________ X -1 1 -x 15. 分解因式 x 2「1-2ax a 2 : 16. 数据5, -3 , 0, 4, 2的中位数是 ______________ 方差是 ________________ 17. 不等式组 2x 5 < 3 x 2的解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匚v 兰 L 2 3 18. 已知四边形 ABCD 中, AB//CD , AB=BC 青填上一个适当的条件 _____________ 使得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19. 已知一次函数 y = kx ■ b 过点-1,1与2,4,贝U 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 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是 1 : 9,则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______________ 21. 上海市现有人口约一千七百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C 中,.B =45° AE 为BC 边上的高,将厶ABE 沿AE 所在直线翻折后得△ AB' E , 那么△ AB' 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3.已知x 2 -2x =2代简求值 24. x -1 2 x 3 x -3 x -3 x-1 练习题 (一) 6.函数y x 亠1 二-3 的定义域是 X 1 ( 1 、 f 1、 1 11. 方程 6 x 2 +—+ 5 x +—丨=38 设 x + — I xj I X 丿 x 12. 如图弓形ACB 所在圆的半径是 5, 弦AB=8,则弓形的高 CD 是 ______________ =y 原方程可变形关于 y 的整式方程是 ____________ C 解方程:

初三数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初三数学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 1、 如果□×(- 23)=1,则“□”内应填的实数是( ) A .32 B .23 C .- 23 D .- 32 2、 下列各式计算不正确... 的是( ) A .-(-3)=3 B .4=2 C .(3x)3=9x 3 D .2-1 = 12 3、 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图是视力表的一部分,其中开口向上的两个“E”之间的变化是( ) A .平移 B .旋转 C .对称 D .位似 4、 如图,A 、D 是⊙O 上的两个点,BC 是直径,若∠D =35°,则∠OAC 的度 数是( ) A .35° B .55° C .65° D .70° 5、 某校九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测试,一组10人的引体向上成绩如下表: 这组同学引体向上个数的众数与中位数依次是( ) A .9和10 B .9.5和10 C .10和9 D .10和9.5 6、 方程(x-3)(x+1)=x-3的解是 ( ) A .x=0 B .x=3 C .x=3或x=-1 D .x=3或x=0 7、 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中主视图、左视图都是腰为13cm ,底为 10cm 的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的侧面积是( ) A .60πcm 2 B .65πcm 2 C .70πcm 2 D .75πcm 2 8、 如图所示,给出下列条件: ①∠B =∠ACD ;②∠ADC =∠ACB ;③AC CD =AB BC ;④AC 2=AD·AB . 其中单独能够判定△ABC ∽△ACD 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9、 某校生物老师在生物实验室做试验时,将水稻种子分组进行发芽试验;第1组取3粒,第2组取5粒,第3组取7粒……即每组所取种子数目比该组前一组增加2 粒,按此规律,那么请你推测第n 组应该有种子数( )粒. A. 2n+1 B. 2n-1 C. 2n D. n+2 10、 如图,直线l 和双曲线y = k x (k >0)交于A 、B 两点,P 是线段AB 上的点(不与A 、B 重合),过点A 、B 、P 分别向x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E ,连接OA 、 OB 、OP ,设△AOC 的面积为S 1、△BOD 的面积为S 2、△POE 的面积为S 3,则有( ) A .S 1<S 2<S 3 B .S 1>S 2>S 3 C . S 1=S 2<S 3 D .S 1=S 2>S 3 二、填空题 11、 计算:|-3|-2= . 12、 在函数y =x+3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13、 截止2010年1月7日,京沪高铁累计完成投资1224亿元,为总投资的56.2%.1224 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亿元. 14、如图,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把该图像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函数 图像的解析式为 . 15、某种品牌的手机经过四、五月份连续两次降价,每部售价由3200元降到了2500元.设平均每月降价的百分率为x ,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完成引体向上的个数 7 8 9 10 人 数 1 1 3 5 O A C B D A C D B O y x 2 -1 · 第3题 第4题 第7题 第8题 第10题

初二数学 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 含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 ,∴∠A+∠B+∠ACB=1800.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 ,∴∠BAC+∠B+∠C=1800.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 13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BCF 的中位线.∴DE=12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 18ABD DBE ∠=∠=,108A BED ∠=∠=,36C ABC ∠=∠=.∴72DEC EDC ∠=∠=,∴ CD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 D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不等式证明方法专项+典型例题

不等式证明方法专项+典型例题 不等式的证明是数学证题中的难点,其原因是证明无固定的程序可循,方法多样,技巧性强。 1、比较法(作差法) 在比较两个实数a 和b 的大小时,可借助b a -的符号来判断。步骤一般为:作差——变形——判断(正号、负号、零)。变形时常用的方法有:配方、通分、因式分解、和差化积、应用已知定理、公式等。 例1、已知:0>a ,0>b ,求证:ab b a ≥+。 2、分析法(逆推法)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推导,最后达到命题的已知条件(可明显成立的不等式、已知不等式等),其每一步的推导过程都必须可逆。 例2、求证:15175+>+。 3、综合法 证题时,从已知条件入手,经过逐步的逻辑推导,运用已知的定义、定理、公式等,最终达到要证结论,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3、已知:a ,b 同号,求证:2≥+b a 。 4、作商法(作比法) 在证题时,一般在a ,b 均为正数时,借助 1>b a 或1> 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

a b b a b a b a >。 5、反证法 先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对,由此经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导出结论的正确性,达到证题的目的。 例5、已知0>>b a ,n 是大于1的整数,求证:n n b a >。 6、迭合法(降元法) 把所要证明的结论先分解为几个较简单部分,分别证明其各部分成立,再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或相乘的性质,使原不等式获证。 例6、已知:122221=+++n a a a ,12 2221=+++n b b b ,求证:12211≤+++n n b a b a b a 。 证明:因为122221=+++n a a a ,12 2221=+++n b b b , 所以原不等式获证。 7、放缩法(增减法、加强不等式法) 在证题过程中,根据不等式的传递性,常采用舍去一些正项(或负项)而使不等式的各项之和变小(或变大),或把和(或积)里的各项换以较大(或较小)的数,或在分式中扩大(或缩小)分式中的分子(或分母),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放”、“缩”得当,不要过头。常用方法为:改变分子(分母)放缩法、拆补放缩法、编组放缩法、寻找“中介量”放缩法。 例7、求证:01.09999531

初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大全

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 倒数:a的倒数是1/a (a≠0) 实数相关概念 a (a 0) 绝对值:|a|=0 (a = 0) —a(a 0) 有效数字:从左起第一个不为0的数起到精确的位为止,所有的数 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整数 有理数 按定义分数 实数 实数的分类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正实数 按性质零 负实数 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ab=ba 实数的运算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bc 实数大小比较 科学计数法:|a|*10n (1≤|a|≤10, n为整数)

单项式 定义 多项式 去括号法则 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 a m ?a n =a m+n (a≠0,n为整数) 幂的运算法则(a?b)n = a n ?b n(a≠0,b≠0,n为整数) (a m)n =a mn(a≠0, n为整数)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整式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 整式乘除运算平方差公式:a2 -b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2 +b2 ±2ab *立方差公式:a3±b3=(a±)(a2+b2 ab) 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三数和的平方:(a+b+c)2 数=a2+b2 +c2+2ab+2ac+2bc 式*立方和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因式分解?多项式乘法 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 分式 分式的混合运算 定义:形如a(a≥0) 同类二次根式及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a?=ab(a≥0,b≥0)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运算b a=b b a/( a≥0,b 0)

异面直线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1 若b a //,A c b = ,则a ,c 的位置关系是( ). A .异面直线 B .相交直线 C .平行直线 D .相交直线或异面直线 分析: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满足已知条件的模型或图形而得出正确结论. 解: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设a B A =11,b AB =,则b a //. 若设c B B =1,则a 与c 相交.若设c BC =,则a 与c 异面. 故选D . 说明:利用具体模型或图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直观又易于理解.一般以正方体、四面体等为具体模型.例如,a ,b 相交,b ,c 相交,则a ,c 的位置 b 异面,b , c 异面,则 关系是相交、平行或异面.类似地;a , a ,c 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相交或异 面.这些都可以用正方 体模型来判断. 典型例题二 例2 已知直线a 和点A ,α?A ,求证:过点A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a 平行. 分析:“有且只有”的含义表明既有又惟一,因而这里要证明的有两个方面,即存在性和惟一性. 存在性,即证明满足条件的对象是存在的,它常用构造法(即找到满足条件的对象来证明);惟一性,即证明满足条件的对象只有..一个,换句话说,说是不存在第二个满足条件的对象.

因此,这是否定性...命题,常用反证法. 证明:(1)存在性. ∵ a A ?,∴ a 和A 可确定一个平面α, 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在α内存在着过点A 和a 平行的直线. (2)惟一性 假设在空间过点A 有两条直线b 和c 满足a b //和a c //.根据公理4,必有c b //与 A c b = 矛盾, ∴ 过点A 有一条且只有一条直线和a 平行. 说明:对于证明“有且只有”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证明它的存在性和惟一性. 典型例题三 例3 如图所示,设E ,F ,G ,H 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上的点,且 λ==AD AH AB AE ,μ==CD CG CB CF ,求证: (1)当μλ=时,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当μλ≠时,四边形EFGH 是梯形. 分析:只需利用空间等角定理证明FG EH //即可. 证明:连结BD , 在ABD ?中,λ==AD AH AB AE ,∴ BD EH //,且BD EH λ=. 在CBD ?中,μ==CD CG CB CF ,∴ BD FG //,且BD FG μ=. ∴ FG EH //, ∴ 顶点E ,F ,G ,H 在由EH 和FG 确定的平面内. (1)当μλ=时,FG EH =,故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 (2)当μλ≠时,FG EH ≠,故四边形EFGH 是梯形. 说明:显然,课本第11页的例题就是本题(2)的特殊情况.

初三数学知识点大全

初三数学各章节重要知识点概要 倪月舟 第21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 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 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 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高中数学方法解之反证法

反证法 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它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

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例1.[05.北京]设()f x 是定义在[0,1]上的函数,若存在'(0,1),x ∈使得()f x 在[0,']x 上单调递增,在[',1]x 上单调递减,则称()f x 为[0,1]上的单峰函数,'x 为峰点,包含峰点的区间为含峰区间。 对任意的[0,1]上单峰函数()f x ,下面研究缩短其含峰区间长度的方法。求证:对任意的1212,(0,1),,x x x x ∈<若12()()f x f x ≥,则2(0,)x 为含

初三数学总复习(基础题)

初三数学总复习(基础题) 一.选择题: 1.|-3|的倒数是() (A)-1/3 (B)-3 (C)1/3 (D)3 2.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B、C内分别填入适当的数,使得它们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填入正方形A、B、C内的三个数依次为() (A)1,-2,0 (B)0,-1,1 (C)-2,0,1 (D)-2,1,0 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飞船飞行约8270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A)827×103(B)8.27×103(C)0.827×106(D)8.27×105 4.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 ①∠1=∠2②∠3=∠6 ③∠4+∠7=1800④∠5+∠8=1800

其中能判断a∥b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刘新同学做了以下五道练习题: ①② ③④⑤ 他做错的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6.当|a|<|b|时,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a>b (B)ab>0 (C)a2 -b 7.如图,观察下列用纸折叠成的图案: 第 7 题图 其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分别为() (A)4,1 (B)3,1 (C)2,2 (D)1,3 8.下列二次根式①,②,③,④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有()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9.在△ABC中,∠C=900,若∠B=2∠A,则cotB等于() (A)(B)1/2(C)/2(D)/3 10.若点A(-5,2m-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为() (A)m <1/2 (B)m >1/2 (C)m =1/2 (D)m ≠1/2 11.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是() (A)(B) (C)(D) 1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x<-2(B)-21 (D)x>1或x<-2 13.如图,PA切⊙O于点A,PO交⊙O于点B,若PA=6,BP=4,则⊙O的半径为() (A)5/2 (B)5/4 (C)2 (D)5 1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AE⊥EF,则下列四个结论:①∠BAE=300 ②CE2=AB·CF ③CF= CD/3④△ABE∽△AEF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数学高二A版选修4-4反证法教案

2.2.2 反证法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 2. 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 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 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 C的中垂线m上, 即O是l与m的交点。 但∵A、B、C共线,∴l∥m(矛盾) ∴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反证法概念及步骤: ①练习:仿照以上方法,证明:如果a>b>0,那么b a> ②提出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证明基本步骤: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假设出发,经推理论证得到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应用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 方法实质: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的,即由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的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真实. 注:结合准备题分析以上知识. 2.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求证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分析:如何否定结论?→如何从假设出发进行推理?→得到怎样的矛盾? 与教材不同的证法:反设AB、CD被P平分,∵P不是圆心,连结O P, 则由垂径定理:O P⊥AB,O P⊥CD,则过P有两条直线与OP垂直(矛盾),∴不被P 平分.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高中数学-反证法练习 A 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设a 、b 、c ∈(-∞,0),则a +1b ,b +1c ,c +1 a ( C ) A .都不大于-2 B .都不小于-2 C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解析] 假设都大于-2,则a +1b +b +1c +c +1 a >-6, 但(a +1b )+(b +1c )+(c +1a ) =(a +1a )+(b +1b )+(c +1 c )≤-2+(-2)+(-2)=-6,矛盾. 2.(·湖北期中)已知a ,b ,c ∈(0,+∞),则下列三个数a +4b ,b +9c ,c +16 a ( D ) A .都大于6 B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 C .都小于6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6 [解析] 设a +4b ,b +9c ,c +16 a 都小于6, 则a +4b +b +9c +c +16 a <18,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a +4b +b +9c +c +16 a ≥2 a ·16 a +2 b ·4 b +2c ·9 c =8+4+ 6=18, 这与假设所得结论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故下列三个数a +4b ,b +9c ,c +16 a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6, 故选D . 3.(·青岛高二检测)有甲、乙、丙、丁四位歌手参加比赛,其中只有一位获奖,有人走访了四位歌手,甲说:“是乙或丙获奖.”乙说:“甲、丙都未获奖.”丙说:“我获奖了.”丁说:“是乙获奖.”四位歌手的话只有两名是对的,则获奖的歌手是( C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若甲获奖,则甲、乙、丙、丁说的都是错的,同理可推知乙、丙、丁获奖的情况,最后可知获奖的歌手是丙. 4.(·济南高二检测)设实数a 、b 、c 满足a +b +c =1,则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 B ) A .0 B .13 C .12 D .1 [解析] 三个数a 、b 、c 的和为1,其平均数为13,故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 3.假 设a 、b 、c 都小于1 3 ,则a +b +c <1,与已知矛盾. 5.设a 、b 、c ∈R + ,P =a +b -c ,Q =b +c -a ,R =c +a -b ,则“PQR >0”是P 、Q 、R 同时大于零的( C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若P >0,Q >0,R >0,则必有PQR >0;反之,若PQR >0,也必有P >0,Q >0,R >0.因为当PQR >0时,若P 、Q 、R 不同时大于零,则P 、Q 、R 中必有两个负数,一个正数,不妨设 P <0,Q <0,R >0,即a +b 0,Q >0,R >0. 6.若m 、n ∈N * ,则“a >b ”是“a m +n +b m +n >a n b m +a m b n ”的( D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a m +n +b m +n -a n b m -a m b n =a n (a m -b m )+b n (b m -a m )=(a m -b m )(a n -b n )>0? ???? ? a m >b m a n >b n 或???? ? a m < b m a n b ?/ a m +n +b m +n >a m b n +a n b m ,a m +n +b m +n >a m b n +b m a n ?/ a >b . 二、填空题 7.(·思明区校级期中)用反证法证明某命题时,对于“已知a 1+a 2+a 3+a 4>100,求证:a 1,a 2,a 3,a 4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5”.正确的反设为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解析] 根据反证法的步骤,则应先假设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故答案为a 1,a 2,a 3,a 4都不大于25. 8.完成反证法证题的全过程. 题目:设a 1,a 2,…,a 7是1,2,…,7的一个排列,求证:乘积p =(a 1-1)(a 2-2)…(a 7

数学基础薄弱的初三生如何进行中考总复习呢

数学基础薄弱的初三生如何进行中考总复习呢数学基础薄弱的初三生如何进行中考总复习呢 对基础薄弱生数学能力的下降,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其中外部 歧视会给基础薄弱生心理带来较大压力,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导 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甚至自弃自卑。陶行知说过“人生天 地间,各自有禀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过分苛刻,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持 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充 分尊重学生实际,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复习效果,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与发展,在面向全 体学生的基础上,要致力于“优等生”“吃得饱”,“薄弱 生”“吃得了”,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课堂应精选不同层次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基础问题的设置,以薄弱生为参考对象,进行设疑,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达到应知应会,实现“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经常 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 “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也低下,对整体 的感知能力差,对数学二提的理解不准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 条件,忽视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的分析,容易产生理解上 的偏差几解题上的失误。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注重“习、听、练、讲”几方面的训练: 4、讲数学语言的表述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外显标志。基础薄 弱学生由于概念、推理能力的欠缺,回答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发生一 些低级错误,因此完成在练习后,教师有针对行的讲讲,也可以采 取通过学生讲体会,讲自己存在的疑问,讲解题思路等形式,帮助 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