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在《荷马史诗》中,海伦是作为一个“红颜祸水”的角色出现的。倾国倾城的海伦是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线。就是这张面庞让千条舰船出征,使特洛伊无顶的塔楼化为灰烬。这就是荷马史诗中对海伦的定义。

为什么说海伦是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我们先来看《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的描写:《伊利昂记》中,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在神话故事“不和的金苹果”里有详细的描述。为了得到“最美的女神”称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先后向特洛伊王子巴里斯献殷勤。最后,巴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爱神作为报答,帮他拐跑了最美的女人——海伦,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与希腊之间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海伦便成为了导火线。究其根由,原因肯定不是在于海伦给人拐跑,而在于国王们的贪念。特洛伊当时已经相当富饶,希腊联军是打着海伦被拐骗致使国家名誉受损的旗号。实质却是为了霸占特洛伊的财富。于是,战争一触即发。海伦其实是作为一名无辜者,却成为了千古罪人。中国古人常说,师出有名。海伦便作为“师出”的一个借口,不管这借口慌不慌唐。

从我们现代爱情婚姻的角度来看,她属于背叛者,她是自愿跟巴里斯出走的,她的离去,不但导致墨涅拉尔斯家庭的不完整,还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在古希腊时期,无所谓正不正义,无所谓忠不忠一,当时的开放程度并不比现在差多少,你喜欢上了谁,就可以跟谁在一起,没今天的伦理关系那么繁杂。只是,作为一国之后,远不如平常人那么简单决定自己的归属罢了。因此,她的出走,便成为了战争的借口。

在《荷马史诗》中,海伦像是任人摆布支配的工具,随波逐流,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在史诗中有一节提到,当巴里斯和海伦回到特洛伊,希腊联军也到达了。普利阿莫斯问海伦是否自愿跟随巴里斯来特洛伊,海伦说她是违心地被抢劫而来,却由衷地喜欢巴里斯,她自愿成为巴里斯的妻子。她含着泪扑倒在王后的脚下,希望不要赶她出去。这就表现了海伦对自己命运的反抗,有理性的一面。

浅谈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云春燕 914109160119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1.荷马史诗艺术结构独具匠心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以空前宏伟的规模全面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但是荷马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局部展示全局。在希腊传说中,特洛伊战争历时共三十年,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又耗时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战争,荷马只是选取了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同样的,在写《奥德赛》时,他也没有把奥德修斯二十年漂泊在外的经历全部写出来,而是先写奥德修斯回到伊大卡之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荷马史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真实感人 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荷马并没有把他们塑造成完美式英雄,荷马在竭力渲染英雄人物高贵品质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在《伊利亚特》中,希腊首领阿喀琉斯英勇善战,但是他却因为阿伽门农抢夺了他名下的女奴就大发雷霆,拒绝出战,这表现出他的心胸狭窄;他拒绝出战的同时,又置战士的性命于不顾,又表现出了他的自私残忍。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是政治家和领袖,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在海上漂流期间,他是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他对爱情专一,抵制住女神们的种种诱惑最终回到了妻子身边。但是他性格中又有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3.语言丰富多彩,富于多样性 史诗的语言都是从民间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特别是大量的比喻都是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具有立体感,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和史诗的魅力。这些语言大都是具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史诗读起来更加具体生动。比如荷马形容死的时候:“哗啦一声,黑夜就盖上了他的眼睛”,“他就像个游泳人钻水似的从战车上翻下来,交出了他的性命”;形容黎明的时候:“曙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对《飘》中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飘》中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 《飘》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3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被他们描绘成一个极度自私、爱慕虚荣、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性。 引言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女性主义。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是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含蓄的批判了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妇道观,通过委婉的语言更深刻彻底的揭示出南方妇道观的虚伪、愚昧和对妇女的压抑。战前、中、后的斯佳丽具体的阐述了主人公是怎样从战前一个自私、任性但又坚强、勇敢的南方贵族千金小姐转变为战时的懂得照顾别人、果敢但又有些残酷的生活上的勇士既而转变为战后的勤劳、有心计、有思想、有远见的南方新女性。对比部分主要是斯佳丽与媚兰与斯佳丽对比。斯佳丽与媚兰是小说中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主人公,而不同的性格是她们的人生也大相径庭。思嘉果断、坚决的性格决定了她奋进的一生,媚兰的宽容、坚韧同样注定了她终生的勤苦。结论通过全篇总结得出,跟她的三个主要人生经历密不可分,通过对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和对比的分析,总结出斯佳丽一如既往的性格和由生活所迫改变了的性格并日益成熟,逐渐的成为有思想、有远见的南方新女性。 关键词:《飘》;战争;女性主义;对比

Abstract Gone with the Wind, written by Margaret Mitchell has been one of the bestsellers and popular with the reader 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36. Scarlett O?Hara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is an extremely selfish, vain, and merciless woman who will not hesitate to resort to any means in order to reach her ends. Ch apter On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garet Mitchell?s life,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Womanhood and the feminist. Margaret Mitchell is a woman writer. She has strong feminism. We can get it from the novel, especially from Scarlett.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described the life of Scarlett before war, in the war and after war. These three chapters analyze how Scarlett completes her transformation from 16 years old girl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Southern Womanhood to a serious-minded and far-sighted woman. and compared Scarlett with Melanie,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girls, and those differences make their life very different, any way, attitude is everything. The novel named Gone with the Wind. And Melanie is the wind; she is traditional, graceful and tolerant. The old South ha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so Melanie. Scarlett was not, she is new, and she is decisive and firm. She is quite an opponent of the old South. New American comes, and so Scarlett.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reiterates the main viewpoint: her transformation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her three stages of life. She is increasingly maturing and in the end becomes a new Southern woman with strong feminism leanings. When w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we will call the memo ries of Scarlett and her words to the world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War;Feminist leaning;Contrast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着,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因为史诗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且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它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着,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 9 世纪至 8 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 9―8 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 6 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着的诞生。 描写英雄必须首先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尊严和荣誉如此值得英雄们珍视以至于在追求荣誉的大路上英雄们都奋不顾身。获得荣誉的途径无外乎两种,冲锋在前或是冒险主义。在面临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史诗中的英雄无疑都选择了冲锋在前,对此, 英雄萨尔佩冬在鼓励格劳科斯勇敢作战时有明确的阐述“:格劳科斯啊, 为什么吕底亚人那样用荣誉席位、头等肉肴和满斟的美酒敬重我们为什么人们视我们如神明……我们现在理应站在吕底亚人的最前列, 坚定地投身于激烈的战斗毫不畏惧, 好让披甲的吕底亚人这样评论我们:‘虽然我们的首领享用肥腴的羊肉, 咂饮上乘美酒, 但他们不无荣耀地统治着吕底亚国家: 他们作战勇敢, 战斗时冲杀在吕底亚人的最前列。战斗时冲锋在最前面最危险地地方是荷马史诗中最为英雄的体现!相比之前

浅析《飘》中斯嘉丽人物形象

斯嘉丽人物形象——浅析《飘》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经久不衰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详细描写了南方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斯嘉丽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生活状况。全篇小说以斯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发展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诸多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斯嘉丽的形象更是因其独特的人物特征而脍炙人口,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可以从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阶段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分析斯嘉丽人物形象丰满的过程。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具有富家女孩的骄傲与任性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 第一件体现斯嘉丽性格的事件就是向爱恋已久的艾希礼表白。尽管之前她就听说过艾希礼要同梅兰妮结婚,她不相信。她天真的以为艾希礼只会爱她,而“像梅兰妮那样小耗子一般的小个儿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于是她大胆的跑去要求阿希礼同她私奔。由于天生的丽质,出身高贵,斯嘉丽这时已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可是她遭到拒绝了,并且为了报复希礼,她居然赌气地答应跟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 而且说越快越好。这就足见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可是尽管结婚了,在她内心深处,她也从未放弃阿希礼,这就是一贯娇生惯养过着优雅生活却高傲自负固执虚荣的斯嘉丽。她的这一举动反映出了她的不曾涉世、任性和天真幼稚,也成为她后来婚姻不幸的祸根。 二、战争时期斯嘉丽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和善良。 在这段时期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 第二件促成斯嘉丽性格转变的事情是替梅兰妮接生,并且独自照顾梅兰妮母子和她自己的孩子。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艾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梅兰妮;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梅兰妮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梅兰妮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梅兰妮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梅兰妮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 第三件事情就是斯嘉丽毅然决然的要重振塔拉庄园。 斯嘉丽带着刚分娩不久的梅兰妮和孩子们回塔拉,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家里十来张嘴要吃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

《荷马史诗》读书报告 刘明轩(2015级人文科学试验班10120152202610) 一、书名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奥德赛》 二、作者 (古希腊)荷马著,赵越、刘晓菲译 三、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四、页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541页、《荷马史诗·奥德赛》:392页 五、内容概要 《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中第十年里的五十一天的事情,本书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由于阿开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而被特洛伊人击退,在连连溃败后阿基琉斯因为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战死而出战,击退特洛伊人的进攻并杀死赫克托尔,最终以其父亲赎取赫克托尔尸体并举行葬礼结束。《奥德赛》则描写了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以及奥德修斯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父子联手惩治求婚人并最终使伊萨卡获得和平昌盛。两部史诗在内容上既是各自独立的,也是互有关联的。 六、读后心得与报告 《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作,其中的生动情节以及反映的社会状况等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自己对本书的看法1: (一)作品之文学性 在我看来,《荷马史诗》的文学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

1.书中的语言表述极具文学性。一方面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上,作者十分善于描写风、浪、田野、山脉等的自然景观,如在《伊利亚特》中有?在迫降的南风的推动下,涌起来对着突出的峭壁冲击,这些突兀的岩石,躲不过卷起的涛峰,而各种风向的大风有对它们兴波助浪?、?因为我带在身边的这东西,像清风一样无用?等语句,我认为这跟荷马本人是一个盲人有关,他通过感觉对风、浪的把握达到了运用娴熟的地步,同时,我认为《奥德赛》中对于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海上的种种场景,如山脉、峭壁等的大量描写绝非仅凭盲人的想象可以得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证明荷马史诗却非荷马一人所作,或者荷马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身居地中海周边的岛屿,有着对生活环境强烈的体会,海洋、山脉、狭小的平原,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者的表现手法上,荷马应该十分擅长运用比喻。在书中,作者常把勇士比作狮子,而把弱者比作羊和鹿,也喜欢把英雄比作大树,而英雄的战死则比作大树的倾倒,如?他砰然倒地,像一棵屹立山顶上的树,被铜斧砍倒,柔嫩的枝叶四处飘散?,将风的声势比作众人的呼吼和大部队的厮杀,将特洛伊人对墨奈劳斯和墨里俄奈斯的追击比作猎狗追击受伤的野猪,等等众多的比喻,使得《荷马史诗》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画面感,也让我不得不佩服以为盲人是如何写出如此生动激烈的文字的,同时也使得史诗不仅是单纯地罗列事件,更成为了文学作品之经典。同时,两本书都以荷马向缪斯女神祈求英雄的故事为开端,也反映了叙事史诗的行吟模式吧。 2.全书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技巧都处理得非常巧妙。首先,《荷马史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程式化词语2。其中一个就是大量的修饰词,如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神一样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这些仅对于古希腊英雄的称谓在我看来有些类似中国人对于皇帝的谥号,体现了对英雄的尊敬和对荣誉的重视)等等,这也许是作为一个行吟盲诗人的特点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史诗的语言更加恢弘,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叙事诗。其次,书中还有许多重复的场景描写,如当“那有着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呈现时”、作者对于战争前的描写、对于宴会场景的描写、对于死亡的描写(作者常用一股黑雾笼罩死者的身体)同样也是程式化的语句。其次,《荷马史诗》的叙述结构和 2

荷马史诗专题问题

荷马史诗专题: 讨论问题 I. The Iliad《伊利亚特》 II. The Odyssey《奥得赛》 III. 《伊利亚特》vs.《奥得赛》 《伊利亚特》在线阅读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3d9755613.html,/hemashishi/ylyt/index.html The Iliad《伊利亚特》讨论问题 主题(一):《伊利亚特》(卷1-3) 1. 阿基琉斯参战的态度有何转变? 2. 荷马如何刻画母子的关系以及亲情的流露? 3. 请找出荷马时期可作为战利品或赎物的代表物品? 4. 举出神祇参战的例子,并叙述其缘由和经过? 5. 举出战争前神祇赐给凡人的预兆,并予以诠释代表的意义。 6. 特洛伊战争的主因为何? 7. 荷马如何描绘战争时的武器装备? 主题(一):《伊利亚特》(卷4-6) 8. 找出众神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9. 为什么奥得修斯转变参战的态度? 10 众神如何与凡人接触互动?请举例说明。 11. 试比较荷马对于母子亲情与夫妻之情的描绘。 12. 比较天神之争与凡人战争的描绘。 13. 荷马时期的人如何举行丧礼仪式? 14. 说明天神中具有的威权与阶级观念并举例。 15. 荷马如何描述老人/长者与青年的关系? 16. 请对照英雄的荣誉感与命运的关系。 主题(一):《伊利亚特》(卷7-9) 17. 比较天神之争与凡人战争的描绘。 18. 荷马时期的人如何举行丧礼仪式? 19. 说明天神中具有的威权与阶级观念并举例。 20. 荷马如何描述老人/长者与青年的关系? 21. 请对照英雄的荣誉感与命运安排的关系。 主题(一):《伊利亚特》(卷10-12) 22. 分析战争前将领如何唤醒军心士气和团结意识? 23. 荷马如何描述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24. 请找出荷马对于食物种类以及使用器皿特色的描绘? 25. 请重新检视战争前的预兆与战后结果的关系? 主题(一):《伊利亚特》(卷13-15) 26. 天神如何运用人的形象帮助凡人打战? 27. 荷马如何描述战争时的勇者与诺夫之别? 28. 举例说明可作为战争酬佣的项目? 29. 说明女性/女神如何影响战争的局势?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研究分析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分析

————————————————————————————————作者:————————————————————————————————日期:

冒牌大英雄 在《特洛伊战争》这部影片中,描绘了无数英雄形象,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英雄阿基琉斯。影片中,他被塑造成为神勇无畏,连神祗都惧怕三分的独一无二的英雄。但看过之后,当我回想这个仿若完美的英雄的时候,我却发觉他并非是幻想里驾着七彩祥云的大英雄,他并不完美甚至不高大。而当我看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后,我更进一步的感觉到,他在我心里很难被称为英雄,甚至有些小人的性格特色。 首先,战争中的阿基琉斯是残忍的,这种残忍不光是对于战场上的敌人,很多时候也是对于自己的同盟兄弟。 对于对手,他从不容情,特别是他因为兄弟的死亡而回到战场后,他更是对特洛伊士兵大开杀戒,无论是著名的英雄还是普通的士兵,他都视同草芥,一茬茬的收割他们的性命,“接着,阿基琉斯扑奔德摩勒昂,安忒诺尔之子,一位骠勇的防战能手,出枪捅在太阳穴上,穿过青铜的颊片,铜盔抵挡不住,青铜的枪尖,长驱直入,砸烂头骨,溅捣出喷飞的脑浆。(第二十一卷)”不仅如此,阿基琉斯对于敌人不光无视他们的生命甚至要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阿基琉斯踩住他的心口,剥掉他的胸甲,得意洋洋地嚷道:‘躺着吧!……’(第二十一卷)”。这是英雄吗?这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的行径,我几乎看不出来阿基琉斯作为一个人,都不用说英雄的,那颗跳动着的心。 或许有人质疑说,战场上,对敌人哪能容情。可是阿基琉斯对于同一方的盟友,又有宽容和偏向么?《伊利亚特》的开篇就陈说到,“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受之不尽的苦难,经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身躯,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第一卷)”,已经概括地说明了阿基琉斯对于战友的残忍,他不顾阿开亚人的生命,只因为一己私欲——与阿伽门农争抢一个女奴,便放弃了整整十年的战场上,罔顾所有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死活,将所有希腊将士推向水深火热的战场中。在他气愤离开之后,他居然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希腊将领士兵节节败退,几乎被逼回到了停泊的船旁。在其中,荷马描摹着希腊英雄的惨死,“其中,胸甲锃亮的安提福斯,普里阿摩斯之子,对着埃阿斯投出一支飞矛,隔着人群枪尖不曾碰上目标,但却击中琉科斯,俄底修斯勇敢的伙伴,打在小腹上——其时正拖着一具尸体——他松开双手,覆倒在尸躯上。(第四卷)”,同时,又极力渲染着战争的惨烈与血腥,“那一天,众多的特洛伊人和阿开亚兵壮,叉腿倒在泥土里,尸身毗接,头脸朝下。(第四卷)”在这尸孚遍野血流成河的战场中,传说中的“大英雄”在干什么?他冷眼旁观者这一切“阿基琉斯正远离着众人,躺在弯翘的远洋。(第二卷)”荷马此时的笔墨,像是最讽刺的对比,一方是“人冲人杀,人死人亡”的炼狱的战场,另一方却是浩淼烟蓝的静谧美景。

外国文学史2、论述题

荷马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一是《伊里亚特》(Iliad),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Odyssey),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所见所闻。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s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中的内容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只不过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后来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 基础内涵: 1.长篇叙述诗 2.主题严肃,通篇讲述的是部落、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 3.主人公是伟大的神或英雄 4.诗歌的背景庞大,风格庄严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布局巧妙——选择最能反映全貌或最能揭示结果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件展开 情节 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3.诗句优美,比喻生动 荷马式比喻:比喻长,很形象,对本体喻体相同点少写,对喻体描写很详细,喻体多是自然现象和狩猎、劳动等日常生活 4.总体风格《伊体亚特》阳刚、《奥德赛》阴柔 1、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 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是:肯定了在与自然和神的抗争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性因素。在颂扬英雄肯定人的精神的同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新的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风尚以及一夫一妻制。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优秀作品,是城邦时期公民教育的重要材料,是我们研究希腊史前社会的一部宝贵文献。“就某些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2、简述荷马史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全英文论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2、(英语毕业论文)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紫色》中“家”的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 7、(英语毕业论文)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9、(英语毕业论文)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10、(英语毕业论文)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2、(英语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4、(英语毕业论文)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英语毕业论文)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6、(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7、(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1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飘》中斯佳丽人物分析

《飘》中斯佳丽人物分析 [摘要] 《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位坚强、浪漫和善良的女子,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人物。首先提出斯佳丽的家庭环境对斯佳丽性格的影响,父母的 教育以及她本身的挣扎都是塑造她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二是概括总结了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从叛逆和反抗的方面。三是主要分析斯佳丽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包括她对阿希礼的爱和对瑞德的爱。最后笔者认为,斯佳丽的人物魅力来自于她内在的精神力量以 及豁达的明天精神。 [关键词] 斯佳丽;反叛;爱 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出版于1936年,这部作品自问世

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评论。小说《飘》以内战和战后重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乔治亚州北部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生活以及她和瑞德、阿希礼及梅兰妮之间的关系展开;突出了生存、浪漫爱情和性别及阶级的社会结构等主题。的确,“《飘》是讲述了一位坚强的女子战胜各种困难照顾家人和自己的故事。”为了全面地展现女主人公斯佳丽形象,本文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斯佳丽的家庭影响、斯佳丽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斯佳丽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一、家庭对斯佳丽的影响 斯佳丽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内战前和内战后两个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对斯佳丽的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内战爆发前,生活在南方的斯佳丽和一些青年女

子过着舒适而奢华的生活,对于像仅仅只有十六岁的 青年女子斯佳丽来说,生活就意味着多多掌握吸引男 士的技巧,当然,这也是南方社会的女性的“不明文规定”。而另一方面,斯佳丽的母亲和她的黑人保姆对她管教严厉,从而在她的心里播撒了纯洁与传统概念的 种子。她的母亲艾伦告诫她说:“你的行为要淑女一点,要可爱而文静;即使你自认为比男士们了解更多的情况,当他们谈话时,你也一定不要打断他们。”经过一番告诫,斯佳丽终于懂得了如何成为一名淑女,正如书中所言:“从外表看,她确实做到了温文尔雅,但是那种发 自内心的文雅斯佳丽却没有学,同时她也认为没有掌 握的必要。” 另一方面,由于斯佳丽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所以,爱尔兰人所具有的固执、傲慢自大等性格也影响到了她。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斯佳丽接受的是典型的旧式家庭

《荷马史诗》导读——讲义提纲

荷马史诗导读——讲义提纲 主讲人杨晓莲

荷马史诗导读 一、学习目标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宝贵文化遗产,标志着古代希腊文学的杰出成就。要求对史诗的跨文化比较意义有所了解,对荷马史诗的首创性质和史诗的多方面价值有较好的理解,对史诗描写的不同类型的形象的基本特征、史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较好掌握。 二、主要知识点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原生史诗与派生史诗、世界文学中史诗代表性作品 “荷马问题” 荷马史诗的人物形象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荷马史诗的价值意义 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推荐电影或播放片断;在课件中配以相关图片。 三、主要教学内容——提纲 导论——希腊神话 第一章荷马史诗的形成 一、史诗含义 1.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 2.什么是史诗 3.史诗分类——原生史诗、派生史诗 4.史诗的特点——体裁、内容特点、形成方式、风格 二、诗人荷马——荷马问题(分离派、统一派) 三、荷马史诗的成书过程 第二章荷马史诗的内容 一、《伊利亚特》介绍 二、《奥德赛》介绍 第三章荷马史诗反映的思想观念 一、荷马史诗的英雄观 二、荷马史诗的战争观 三、荷马史诗的妇女观 四、荷马史诗的人生观 五、荷马史诗的命运观

第四章荷马史诗的文献价值 一、史诗反映的社会经济 二、史诗反映的社会组织 三、史诗反映的社会分化现象 四、史诗反映的古代体育竞技 五、史诗反映的古代习俗 六、史诗反映的古代战争技术及武器 第五章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 一、特色斐然的英雄形象塑造 1. 血肉丰满的古代勇士——阿基琉斯 2. 性格完美的悲剧英雄——赫克托尔 3.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奥德修斯 二、令人惊叹的结构艺术 三、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四、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六章荷马史诗的影响 一、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 二、后世对荷马史诗的评价 三、荷马史诗的电影改编 四、后人对荷马史诗的改写 四、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陈中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荷马的启示——从命运观到认识论》,陈中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

论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 【摘要】阿喀琉斯是居于荷马史诗中心地位的一个主要英雄形象,他作为典型的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不仅是西方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也是西方英雄主义文化传统的一个代表。本文通过分析阿喀琉斯形象的塑造,探讨阿喀琉斯英雄形象的特征以及揭示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传统。 【关键词】阿喀琉斯;英雄形象特征;英雄主义传统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一般都具有如下的德性:英勇无畏、足智多谋、追求荣誉等。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出身显赫,有杰出的家族背景,在身体和心灵上超越常人,比常人更为勇猛,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阿喀琉斯是《伊里亚特》三位英雄(阿伽门农、赫克托耳、阿喀琉斯)中较为突出惹人眼球的一位英雄。 一、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特征 1、与众不同的身世背景 阿喀琉斯是阿耳戈英雄—拍琉斯和海洋女神—芯提斯的儿子,西方谚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就是说阿喀琉斯出生的时候被他母亲捏住脚后跟倒浸在冥河水中,因此全身除脚踵之外,刀枪不人,由此来比喻“致命的弱点”。[2]人神混血儿的身份让阿喀琉斯在凡人的世界中鹤立鸡群,成为希腊人中的第一勇士。尽管《荷马史诗》中有成千上万的军人参加战争,但有名有姓的没有几个,而这些勇士们最后还只是为了衬托阿喀琉斯勇猛。战争从

来就是英雄的战争,文字的历史上也只有英雄的名字。 2、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喀琉斯体魄矫健、勇猛善战,这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所拥有的共性,除此之外,还具有鲜明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凶猛残忍的同时又重荣誉、讲义气;坦率、磊落的同时又横蛮、心胸狭窄和自私。在他的性格特征中,主要体现了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及个人价值所在。阿喀琉斯因此成为荷马史诗中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个人价值体现的典型代表。他是因为个人的任性而退出战场,致使希腊军队节节溃败,伤亡惨重。阿伽门农抢走了他的女俘,而且在集会上公然轻视侮辱自己,阿喀琉斯对此很愤怒,拒绝出战,他只顾个人的荣誉而看着希腊军队在战场上溃败,充分地体现了他以个人的得失为重,而不顾他人的死活的个人中心主义。阿喀琉斯任性退战,“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阿喀琉斯的荣誉和个人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女俘是战利品的一部分,抢走女俘意味着自己的荣誉被玷污,在以荣誉为生的英雄们心中是不允许发生的。他曾对帕特洛克罗斯说:“让其他人继续打下去吧……但愿/特洛伊人全都死个精光,阿耳吉维人中谁也/不得生还,只有你我走出屠杀的疆场——是的/只有你我二人,砸碎他们神圣的楼冠,在特洛伊城楼”。[1]由此可知,阿喀琉斯返回战场并非是为集体利益,而是为夺回自己失落了的荣誉和人格尊严,当然也是个人友情和讲义气的体现。阿喀琉斯本身也是个矛盾体,既有理性也有本能的冲动。首先,阿喀琉斯因为自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2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3 由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看南方身份没落 4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5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6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7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8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9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0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1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12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3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16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7 The Black 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 1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9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20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ream---On Tragic Image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1 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 22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23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4 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解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25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26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2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29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30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31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32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4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35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36 论增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37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李尔王》中弄人的形象分析 38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39 英语与汉语中禁忌语的比较

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荷马史诗》海伦形象分析 在《荷马史诗》中,海伦是作为一个“红颜祸水”的角色出现的。倾国倾城的海伦是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线。就是这张面庞让千条舰船出征,使特洛伊无顶的塔楼化为灰烬。这就是荷马史诗中对海伦的定义。 为什么说海伦是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我们先来看《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的描写:《伊利昂记》中,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在神话故事“不和的金苹果”里有详细的描述。为了得到“最美的女神”称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先后向特洛伊王子巴里斯献殷勤。最后,巴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爱神作为报答,帮他拐跑了最美的女人——海伦,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与希腊之间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海伦便成为了导火线。究其根由,原因肯定不是在于海伦给人拐跑,而在于国王们的贪念。特洛伊当时已经相当富饶,希腊联军是打着海伦被拐骗致使国家名誉受损的旗号。实质却是为了霸占特洛伊的财富。于是,战争一触即发。海伦其实是作为一名无辜者,却成为了千古罪人。中国古人常说,师出有名。海伦便作为“师出”的一个借口,不管这借口慌不慌唐。 从我们现代爱情婚姻的角度来看,她属于背叛者,她是自愿跟巴里斯出走的,她的离去,不但导致墨涅拉尔斯家庭的不完整,还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在古希腊时期,无所谓正不正义,无所谓忠不忠一,当时的开放程度并不比现在差多少,你喜欢上了谁,就可以跟谁在一起,没今天的伦理关系那么繁杂。只是,作为一国之后,远不如平常人那么简单决定自己的归属罢了。因此,她的出走,便成为了战争的借口。 在《荷马史诗》中,海伦像是任人摆布支配的工具,随波逐流,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在史诗中有一节提到,当巴里斯和海伦回到特洛伊,希腊联军也到达了。普利阿莫斯问海伦是否自愿跟随巴里斯来特洛伊,海伦说她是违心地被抢劫而来,却由衷地喜欢巴里斯,她自愿成为巴里斯的妻子。她含着泪扑倒在王后的脚下,希望不要赶她出去。这就表现了海伦对自己命运的反抗,有理性的一面。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请认真阅读《大学语文》(一年制下册)第五单元《伊利亚特》(节选·赫克托尔之死),结合《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完成对下列问题的分析及思考:简要分析阿喀琉斯及赫克托尔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中你更欣赏谁?请阐述你欣赏的理由。 作为古希腊史诗中最杰出的一部,《伊利亚特》因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奇特的想象、精彩的场面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古代叙事史诗的代表作。这部史诗又被称之为英雄史诗,因为它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中,有两个英雄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个就是阿喀琉斯,他是爱琴海女神忒提斯和人间的国王佩琉斯结合生下的孩子,有着太阳神般的鬈发、刚直的鼻子、坚强的下巴以及魁梧有力的身躯和非常高强的武艺,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有着强烈冒险精神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先知的警告让他的母亲担忧从而将他化装成女孩子但是却被俄底修斯轻易认出,或许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第二个是普里阿摩斯王的儿子、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各自命运的悲剧。作为一敌一我,他们俩注定会在战场上相见,最后赫克托耳在和阿喀琉斯决斗时死在阿喀琉斯的手里,而阿喀斯也因“阿喀琉斯之踵”而被帕里斯之箭射死。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长篇史诗的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但主人公要以自己的个性表现民族力量的充沛、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全部诗意。不仅荷马的阿喀琉斯是这样,我认为赫克托耳也是如此。 下面,我就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阿喀琉斯形象分析: 一、英勇善战 作为古希腊第一勇士,伟大英雄帕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后代,而且从小又接受着半人马喀戎的教导,阿喀琉斯的英勇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在《伊利亚特》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共同展现出了一个英勇无畏的阿喀琉斯的形象。 从正面来说:阿喀琉斯武艺高强,在战场上连连获胜,以至于特洛伊士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无论是他在十年的征战中率领船队攻下了十二座城市,劫持克律塞伊斯,逼死国王的战功,还是与赫克托耳的决斗,都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善战。 从侧面来说:当阿喀琉斯由于女奴事件罢战的时候,特洛伊人的攻击使希腊人死伤无数,一改之前大举胜利的局面,从阿喀琉斯罢战后希腊人的溃不成军充分说明了阿喀琉斯的英勇善战。 二、忘我的残暴 从阿喀琉斯的第一次愤怒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渴望战斗,渴望冒险,在他愤怒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残忍。 当阿喀琉斯的朋友被特洛伊人杀死的时候,他愤怒之极,一路杀过去以至于尸体堆成山,就连河道都被尸体阻塞了,当河神出来劝和的时候他甚至提起长矛去刺杀河神。 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决斗之前,赫克托尔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便恳求胜利者不要凌辱失败者的尸体,但被阿喀琉斯一口回绝。 在战斗结束时,阿喀琉斯剥下赫克托尔血淋淋的甲衣,并用牛筋穿透他的双脚,一路驾着马车,拖着尸体,扬长而去。 战斗前后,他都没有给予他的对手足够的尊重,赫克托耳如同一只小鸡一样被身为鹰的阿喀琉斯斩杀。 三、潜在的天真温和善良 在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之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央求他归还尸体,当阿喀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