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一、为什么要设置初中科学课程?

(一)背景

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我国(港澳台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一直是分门别类设置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态势,同时也带来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社会问题,这些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 链接资料一:国际科学教育目标的演进)

伴随着国门的敞开,国际科学教育新理念和科学课程改革成为科学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科学教育目标的演进、对科学价值认识的变化及新颖独特的科学课程,对国内科学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上海开始启动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包括对当时理科课程的反思。其中归纳存在的问题有: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造成知识的分割和孤立;由于知识量剧增,课程越分越细,新内容的不断添加,使教学内容膨胀,课时增多......因此,注重整体设计的综合科学课程,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正式启动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在总结十几年来上海市综合理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角度来考虑理科课程的定位,突破和超越了“综合课程”与 (链接资料二(1):“合分一体”的螺旋结

构图)

能力、方法

知识、思想

第四阶段: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分科课程”径渭分明、非此即彼,单纯把知识作为综合的唯一对象的思维定势,提出二者应该优势互补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

“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课程体系。(链接资料二)

正式确立了“合分一

体”的中小学科学课

程体系,并将初中的

综合科学课程开设在

6~7年级。根据国内

的改革经验和国际课

程的发展,教育部在

2001年6月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提出: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

合课程。同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7~

9年级)课程标准(实

验稿)》出版。

(链接资料二(2)“合分一体”的不同设置类型图)(二)与上海一期课改的综合理科课程的关系

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设置在7~9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就不再开设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这种设置和定位与原来上海第一期课程改革的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是相一致的,即科学课程作为取代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课程而与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分科课程并存于初中课程中。在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这一板块的安排上,有两类学校:一类学校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分科型教学,另一类学校则选择一门科学课程取代其它三门课程的综合型教学。

上海的第二期课程改革,将初中科学课程设置在6~7年级,它的定位是:在整个中小学12年科学教育“综合—分科—综合”体系中,初中科学课程是小学1~5年级的科学启蒙教育走向初中8~9年级的分科科学教育的准备和过渡,是一门承上启下、实现由科学启蒙到科学入门的课程,是每个初中学生都要经历的综合的科学教育过程。

这两种课程设置与定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不尽相同的课程思路和安排:相对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而言,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是一种取代式并存,而上海科学(6~7年级)课程是一种非取代式并存;相对于初中学生人数和理科课时数而言,国家科学课程是部分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上海科学课程是

全部学生用部分时间来学习的一门课程。(链接资料三)

(链接资料三:上海与教育部对初中科学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图)

正因为与上海一期课改的综合理科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定位上的不完全相同,因而导致这两个课程在具体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链接资料四)

(三)在“合分一体”的课程体系中, 初中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

中小学科学教育“合分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各门科学学科的共性,即所有科学教育都以科学实验为基础,都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都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它既有分科的组织形式,又有综合的组织形式。

在“合分一体”的课程体系中,初中科学课程安排在1~5年级自然课程之后、8~9年级的分科科学课程之前,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

将帮助学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

初中科学课程尽管与小学阶段自然课程同属综合的组织形式,但它属于向分科的过渡,要求学生了解科学的概貌,认识科学的框架体系;要有科学实验的规范要求,如基本的重要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实验室、实验操作、观察、测量等的规范意识;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又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内心体验着许多问题,这些就是学习分科课程的动力。

二、新课程有哪些主要特性?

(一)依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来整体规划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领域指导纲要》,梳理小学自然打下的基础,以及初中理、化、生对本学科的“依赖”程度,增强与“左右邻居”的沟通,在承上启下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叠,使课程内容得到有效精简。

(二)从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两个层面来设计

(链接资料五:初中科学课程结构图)

课程内容层面:围绕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以物质、能量、信息三基元为主线,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空间科学三个领域。

学习活动层面: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设计的相应而多样化的支撑性学习活动,它是支撑课程内容的“脚手架”。(链接资料五)

初中科学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在总体设计上,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科学知识的获得相统一、科学学习的过程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相统一。

(三)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课程目标。

在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这些探讨活动获得对现象的了解(科学知识),并且娴熟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上各种思考技能),养成细心、切实等等的工作态度。我们把经过对科学的学习所能获得的好处,统称为“科学素养”的提升。

拟定初中科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是:①它是全民教育(培养公民生活所需知识和能力、养成能分工合作、尽责负责的工作态度);②它是科学教育(建构基本科学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③它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能分工合作、能珍惜资源、能注重环境和谐平衡、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操…)。

(四)突出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基本的科学认知方式,也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式。初中科学课程旨在实现科学的核心(科学探究)和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统一,即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设计提供了很多科学探究的机会,并结合其他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做科学”的活动中来,体验

探究过程的曲折与乐趣。同时,课程的设计还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以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现。(链接资料六)

(五)关注自然界的整体性,体现科学本质

初中科学课程的设计,以理性、实证和怀疑为特征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注重科学知识发生的方式,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如假设、归纳、控制等的含义),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他们的组织,科学与经济、政治、历史、社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思想的历史等。

三、预期新课程实施将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有何应对建议?

“课程标准”是教育经过学校教学落实到学生学习的蓝图。由“课程”走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涉及教材、师资、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营运。为此,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教材”、“教学”、“评价”、“保障措施”一概列入“实施建议”

,进行规范,

提供原则性的指示。

(一)综合性的教材等教学资源尽早开发

有关教材研发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早规划进行。一方面,设立“教材研发”

项目,大量研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块”;另方面,尽早建立学科教学资料网

站,提供充沛的各类型“教学模块”与搜寻方便的数据库,供教师选用。

(二)综合性的教学,师资培育应尽量施行

现有的理科师资,绝大多数都是长期分科教育体制下培育的,因此,教育行政部

伍建设,建立健全师资培训、考

核系统,保证师资来源。相关高

等教育院校、各级教育教学研究

部门,要提供合格的师资队伍和

承担必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在正式实施新课程之前,教

育主管部门应在寒暑假期间,提

供任课教师必要的在职进修课

程,以补强教师所需的相关知识,

协助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及新

课程的内涵、方法与目标。通过

教师在职进修和日常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探索行动研究,以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

的教学行为,促成教师专业成长。(链接资料七)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之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

有实效。要建立科学教育的激励机制,包括建立上海市科学学科教师职务评审系列、

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等有关政策。

(三)以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目标的评价技术应尽量开发

既然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那么评价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就是:

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多少,其学习的表现如何?因此,这种评价首先关注的是学生

学习的表现,然后要用多种方法收集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学生科学学习的活动状

况,学业成绩,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行为表现等。这就要求在书面测

验的基础上,增加开放性问题以及在真实情境下任务操作等评价方式。

在这几年课程

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正

在逐步发生变化。形

式上由闭卷走向开

卷,内容上降低了背

记要求,增强了阅读

(包括读图、表能

力)、理解和分析的能

力要求,着重考核过

程、能力和方法,达

到学科学,用科学而不是死记硬背科学的目的。(链接资料八)

(四)综合性的教学环境应尽早创设

就学校教学环境而言,初中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新设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目前

主要的困难是综合性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不足。二期课改前,原实行初中综合理科

的学校,就不再开设理、化、生学科,所以理化生实验室统统是理科实验室;而今,

综合的科学课开设在6-7年级,8-9年级开设理化生课,科学课又要“做中学”,

所以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问题会非常突出,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

有的学校建立了新的综合实验室,有的则以“科学实验室”统筹规划理科各实验室的

名称与使用权。

.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耀村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科学课程标准说明

体现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 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最新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 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 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 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 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 A )个主要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