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山西农业科学2004,32(4):24~28 Journal o 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2481(2004)04-0024-05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Ξ

古世禄,马建萍,古兆明,独俊娥,孙常青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摘 要:在分析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山西谷子最早是在传说时代由神农将野生种驯化成栽

培种,从而教民种谷。此后,华夏民族的祖先又在山西发展了粟农业。

关键词:谷子;栽培起源;初始发展;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S515.0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谷子栽培历史悠久,但对谷子起源于何时何地却研究得很少。以往对谷子起源多以出土谷子遗址的年代推断,认为我国谷子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大面积栽培,诸如河北磁山遗址、河南裴里岗和沙窝李遗址等。为了进一步发展谷子这一特色产业,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十分必要。

1 种谷是山西古人类生活的需要

追溯谷子的起源,首先要从原始先民们的生活说起。农业(种植业)起源是为满足家畜饲料和人的吃饱问题[2]。考古证实,原始人类为了方便生活,多栖居在近水源的地方,不是傍山依水,便是在河流岸边高地之上。大约在170万年以前,在黄河流经晋西南拐弯后不远的北岸,现芮城县境内生活着西侯度人,是中国早期的古人类之一,与云南元谋人处于同一时代。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应用石片的技术和用火在世界上是最早的[3]。在离西侯度3.5km、更靠近黄河拐弯处居住着 河人,生活年代距今60万年前,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3]。距今10万~15万年前,在汾河流域今襄汾县境内居住着丁村人,他们活动的范围在汾河东西两岸长达15km的地带,制石技术进一步提高,曾以石索进行捕猎。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及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楔状石、石核和石镞,表明在距今28315±1330年前山西的原始人类已经使用弓箭和石枪进行捕兽,标志着当时的狩猎活动得到了长足发展。出土的马、驴化石中,完整的牙齿多达4000多个,表明这里至少有128匹野马和88头野驴,加上其碎齿数量就更多了。这些资料证明,山西当时已开始出现了动物饲养。

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吃不饱的问题逐渐地表现出来。如在晋南地区黄河东岸13.5km的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3处,平均1km左右就有一处遗址[3],可想当时人口之众多。加上山西省的自然条件远不如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资源也就相对不足。人们必须学习农耕,否则难以维持生存。《五经汇解》在解释《书经》所载砍木情况时即有“奏素鲜食,以救阻饥之民”的记载,可见当时食物短缺之危急。而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良好,土层深厚,保蓄水分能力较强,很适合谷子的生长。这为山西古人类解决饲料和吃饱问题提供了良好

Ξ收稿日期:2004-01-15

作者简介:古世禄(1936-),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谷子生理生态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古世禄等: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的土壤条件。

2 谷子最早在山西被驯化成功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出土有谷子的10处遗址中,新石器时代的占4处。以万荣县荆村文化遗址和夏县西荫村文化遗址的年代最早,距今已有6000~5000年。在侯马乔山底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容积为25和40m3的两座谷仓,仓底都堆积有炭化的谷子[4]。这一切均说明,山西谷子在五六千年以前已大面积栽培了,否则不会有剩余的谷子作为陪葬。谷子起源时间应当在更久远的年代之前。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一部据说是创世纪的歌谣《黑暗传》,其中有“神农上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有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的记载[5]。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记载谷子最早的事实。这段记载证明,谷子是由神农首先驯化而成。神农在羊头山上发现的“粟籽”可能就是狗尾草的天然变异株,即谷子的野生种,经过了8年的精心培育才成为现今谷子的栽培种。羊头山,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就位于山西高平与长子的交界处。“山麓绕数十村,围十三邑,东北长治,西北长子,正南高平”。

神农时代是传说时代,年代久远,又没有文字的记载。因此,神农与炎帝究竟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自古就有争论。先秦以前,没有“炎帝神农氏”的提法。《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管子》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明确地说:“神农非炎帝”。只是到西汉末年刘歆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作同一个人,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世经》)。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史记?封禅书》记载:“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这反映了司马迁关于神农与炎帝并非一人的观点。云云,山名,位于山东梁父山之东,蒙阴县东北。《汉书?郊祀志》李奇注:“炎帝,神农后”。司马贞在释《封禅书》时说:“神农后子孙亦称炎帝”。现代的何光岳也说:“炎帝也是继承其祖先神农氏的祭祀方式,去封泰山,禅云云”。据史料研究,炎帝生活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这一时期,如果炎帝与神农为同一个人,则很难理解在距今8000年以前河北磁山遗址和河南裴里岗遗址已有数以万公斤计谷子贮存的事实,更难理解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出土17 000年前石磨盘这个事实。如果神农在前炎帝在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粟的栽培起源与原始农耕的起源息息相关,世界公认,粟农业即畜牧粟作农耕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虽然我国目前尚未确定原始农耕的阶段起于何时何处,但不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及人类学家提出了一些推断。中山大学孔令平教授认为,我国原始农耕起源地区“很可能在山西北部与河北北部交界处,如鹅口遗址附近或其周围地区,年代比裴里岗早2000年左右”。石兴邦教授认为起源地区“可能在山西中部和陕西中部地区,或在山西的下川文化也很有可能,在这里曾发现2万年前的石磨盘,年代可以早到1万或1万1千年前(即公元前9000~8000年)”[2]。考古学家安志敏教授和农学专家王在德教授考证认为,我国北方畜牧粟作农耕文化距今已有1万年历史[7]。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虽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当时加工谷粒就是谷子,但据历史考证,中国最早栽培的作物是黍和粟,而且当时山西早已有禾(粟)栽培(胡锡文,1981)。这样推断,下川石磨盘加工的谷粒很有可能包括谷子,相信经过农业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掘会得到证实的。

3 华夏民族的祖先在山西发展粟农业

华夏民族的祖先,最受后世崇敬和称颂的首推炎帝、黄帝和唐尧、夏禹以及商族的始祖殷、

山西农业科学2004年32卷第4期

周族的始祖周弃(后稷),他们都是开创和推动华夏文明发展的伟大领袖人物[3]。

3.1 炎帝在山西开创我国最早的粟农业

据史料记载,炎帝和黄帝起初均为氏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之后,以农耕为主,亦被后世尊为神农氏。随着氏族的发展,从陕西渭河东下,迁徙到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原地区。“炎帝传八世”(《礼记?祭法》),均称炎帝。山西是始祖炎帝及传世炎帝活动的中心地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仅在上党地区,炎帝活动及后世祭祀的遗迹就多达数十处[8],诸如,炎帝行宫、炎帝陵、炎帝五谷畦、炎帝庙、五谷庙、炎帝古高庙、炎帝古中庙、炎帝古下庙,等等。研究认为,炎帝陵为炎帝始祖或相去不远的某世炎帝的陵寝[5]。榆罔乃炎帝之八世,可能是由于他倡导“于农田周围种上榆树,以防风和野兽践踏”而有此称谓[9]。据《汲冢周书》记载:“榆罔之后,其国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焉存,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可见炎帝部落的活动已扩展到晋中一带。从我国北方畜牧粟作农耕文化最早形成,谷子适应于黄河流域,黍子适合于长城以北地区,以及农史专家胡锡文先生有关山西最早就有禾(粟)栽培的研究结果[10]分析,炎帝当时在山西广泛推行的是以谷子为主的粟农业。

黄帝,轩辕氏。黄帝氏族原是游牧部落,他们先是迁徙游牧于黄河以北丘陵山区,然后才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据《史记》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炎帝)世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而“炎帝弗能征”,便说于黄帝,“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涿鹿,即运城市的解镇。据解县县志记载,解镇古称涿鹿。也有一说认为,涿鹿是河北省的涿鹿县。据李元庆先生从当时的情况分析认为,说涿鹿为河北之涿鹿不大可能[9]。后为争夺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阪泉在涿鹿附近,晋朝地理志说:“涿鹿城一里有阪泉”。黄帝获胜后,在涿鹿修筑城郭,设立宫室,分疆划野,令民按时耕种,他说:“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王祯农书)。

3.2 尧舜禹为山西粟农业大面积发展创造条件

尧、舜、禹皆系黄帝后裔。尧为陶唐氏部落首领,习称唐尧。“尧都平阳(今临汾,亦说翼城),于诗为唐国”(《帝王世纪》)。帝尧时期,制定了《尧典》,不仅为我国历史上首部法典[1],而且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驻四方,观察日月星辰,制定历法,按月授时而节农事,以尽天时之宜,从而促进了粟农业发展。因此古农书有“授时之说,始于尧典”的说法(《王祯农书》)。同时,任命弃为我国第一个农师,号曰“后稷”,专门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开创了我国农官的先河(《史记?周本纪》),从而为发展粟农业建立了管理体制。

舜,属有虞氏部落,故谓虞舜。舜曾都于蒲阪(《帝王世纪》),即今永济市的蒲州旧城。帝舜继承帝尧进一步完善了历法,创造了我国最古老的天象仪。古农书认为,“历家推步,无越此器”,使民懂得“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王祯农书》)。帝舜时期草木繁茂,五谷不登,且多猛兽伤人。为保证部落安全及刀耕火种,舜专门设立了管理山林的最高长官“联虞”,命伯益担当此任。于是“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后又“命禹乘四载,先登太岳霍山,祷之,于是随山刊(砍)木”(《赵城县志》)。从而,便于“遥望山川,规度土功”,“往来行人,不迷厥道”,“禽兽逃匿,登高避水患”,“材木委积,可供治水之用”(《五经汇解》),为发展粟农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帝舜时期不仅发展粟农业的措施得力,而且他本人也勤于躬耕,史称“舜耕于历山”。关于历山位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山西芮城县志说,历山在本县的杜庄乡,并记载了“大舜耕历山”、

“历山无钩刺”、“历山栽杨树不得活”等等有关舜的传说。垣“历山双井”、

古世禄等: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曲县东北与沁水县交界处的历山有“舜王坪”,相传因舜王耕地于此而得名。这些地方离舜的都城蒲阪都很近,舜耕于历山的历山位于山西的可信度极高。

禹,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故称夏禹。禹继位后建都于安邑,即今夏县西北的禹王城。禹擅长治水,“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使禹治之”(《王祯农书》)。禹即以冀州(主要在今晋南地区,略带豫北和河北小部分地区)为起点,历时13年,“导水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尚书?禹贡》),不仅使人民免受洪水之害,也开创了我国兴修水利的先河,为发展粟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古农书评价说“禹既平水土,可事种 ”(《王祯农书》)。同时,他以冀州为首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详细调查了各州的土性差异,使“教民稼穑”能“视其土宜而教”(《王祯农书》),使民耕种能视其土宜而种,从而为粟农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手段。

3.3 后稷在山西大力推广粟农业

后稷,名弃,为炎帝之后有邰氏之女姜 所生,是“周之始祖,……以其后世有天下,国号曰周,故以周冠弃,弃时未称周也”(《史记?正义》)。后稷是帝尧时期有农官,到周代更受推崇,“废柱而以弃代之”(杜预注《左传》),被法定为神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12]。后稷经常随母来往于稷王山,教民种谷,推广粟农业。据稷山县志记载:“稷山,一名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穑地也,俗呼稷王山,跨闻喜、万泉、安邑、夏县界”。后人对后稷及姜 十分敬重,不仅在稷王山上修有稷祠,山下修有稷亭,而且在许多地方,尤其是闻喜县东镇一带,几乎村村都有稷王庙和稷王娘娘庙。关于后稷在稷山推广种植谷子的具体情况,《闻喜县志?沿革门》,引《姜 墓记》说:“邑西北三十五里,有冰池,世传后稷弃此,诗云:‘ 之寒冰’是也。池东为姜 之墓。山后荒垄数十亩,为有邰氏坟。……稷播谷于此始,故其山曰稷。上有后稷陵,下有姜 墓”。

周弃的后代继承后稷农植事业,均称后稷(罗泌《路史发挥》)。据何光岳先生《先周族的迁徙与区田的产生和发展》[13]研究,从当时任夏朝农官的周弃后代不 开始,由于夏太失国,废后稷之官,不得不逃离稷山,他的后世先后迁徙在临汾、吉县、石楼、太原、介休等地。直到不 之孙公刘,仍然继承后稷的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周族日益发展壮大,“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保归焉”。公刘也因大众聚集,即在京地建都,京地即今介休县西平周城。京的本意是谷穗堆积的谷垛之状,由此可见当时山西粟农业发展之状况。到公刘之后古公 父时,抵不过戎狄,才西迁到陕西岐山。

参考文献:

[1] 古世禄,古兆明,骈跃斌,等.山西古代谷子(粟)生产与品种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2):34-39.

[2] 孔令平.关于农耕起源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古,1986(1):28-37.

[3] 李元庆.发祥于河东地区的华夏文明[J].文史知识,1989(12):18-22.

[4] 陈有清.我国发现粟的史前文化遗址[J].粟类作物,1995(1~2):34-37.

[5] 姚 剑,张来喜.山西高平炎帝陵考察[N].山西日报(周末版),1995-08-15.

[6] 何光岳.后稷发展农业生产及先周族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7(2):32-39.

[7] 王在德.论中国农业起源与传播[J].农业考古,1986(2):25-31.

[8] 侯福兴,郭生 .文明之光———上党炎帝文化探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9] 何光岳.神农氏与原始农业[J].农业考古,1985(2):12-24.

山西农业科学2004年32卷第4期

[10] 胡锡文.粟黍稷古名物的探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1] 王 进,王志强.晋山晋水晋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12] 郭开源.中国古代农业推广人物志[J].农业考古,1986(1):73-76.

[13] 何光岳.先周族的迁徙与区田的产生和发展[J].农业考古,1986(2):46-53.

The Origin and Primary Development of Millet Cultivation in Shanxi

G U Shi2lu,MA Jian2ping,G U Z ao2ming,DU Jun2e,S UN Chang2qing

(Crop G enetic Institute,Shanxi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030031,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it is concluded that in Shanxi millet was acclimatized by Shennong and cultivated by local people trained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0904970.html,ter,millet farming developed in Shanxi by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ality.

K ey w ords:Millet;Origin of cultivation;Primary development;Shanxi province

晋扁1号(桃)

审定编号 晋审果(认)2003002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 从意大利扁桃优良品种Supernova的实生苗中选育成。

特征特性 一年生枝呈绿色,多年生枝灰褐色。树干深灰色,不规则纵裂较多。叶深绿色、长椭圆披针形,叶缘钝锯齿,叶表面平滑无毛,叶柄长。花芽长椭圆形,钝尖,基部圆形,披有褐色革质鳞片。叶芽圆锥形,略小于花芽。花为淡粉红色,单生或双生,花瓣5枚。果实半月形,灰绿色,外披短而密绒毛。坚果半月形,浅黄褐色,表面具有较深孔点凹入。种仁饱满、长卵形,味香甜。出仁率41%,双仁率3.5%~8.0%。山西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分析,脂肪52.8%,蛋白质25.5%,可溶性糖2.2%,Vc22.40mg/kg。

该品种幼树生长势强旺,树姿直立,芽具早熟性,能抽二次枝、三次枝。盛果期生长势中庸,萌芽率74.8%,成枝率65%,结果早,连续结果能力强。丰产、稳产,耐寒性强,冬季最低-24℃能安全越冬。耐旱能力强,在年降水300mm以下,很少浇水情况下能正常生长。抗病(流胶病、细菌性穿孔病)能力强。

产量表现 幼树定植3年结果,大树高接2年结果,短果枝结果为主。在果树所和临猗试点试验,4年生植株果仁平均单产270.0kg/hm2,5年生植株平均单产720.0kg/hm2,6年生植株平均单产1195.5kg/hm2,7年生植株平均单产1462.5kg/hm2。

栽培要点 花期较早,园地应选在晚霜不易为害的地块。栽植密度一般以3m×4m,3m×5m,4m×5m为宜。能自花结实,但结实率较低,应配置适宜的授粉树,授粉树为晋扁2号、4号。与授粉树比例以3∶1或2∶1为宜。幼树生长旺,应于夏季多次摘心以提早成形结果。盛果期修剪应以疏除过密枝及瘦弱枝为主,并适当短截以配备预备枝、更新结果枝组。对结果树特别是生长前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保证丰产、质优。

适宜地区 适宜山西中部、东南部、南部地区种植。

幻方解法

说到幻方和九宫数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在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就有郭靖在黄蓉的指导下为英姑指点九宫数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想必各位朋友也都玩过这个数字游戏,但对幻方又了解多少呢?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幻方又称为纵横图、魔方、魔阵或奇平方,它最早起源于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 所谓纵横图,它是由1到n2,这n2个自然数按照一种的规律排列成N行、N列的一个方阵。它具有一种奇妙的性质,在各种几何形状的表上排列适当的数字,如果对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时,不论采取哪一条路线,最后得到的和或积都是完全相同的。 关于幻方的起源,我国有“河图”和“洛书”之说。相传在远古时期,伏羲氏取得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感动了上天于是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驮着一张图,作为礼物献给他,这就是“河图”,也是最早的幻方。伏羲氏凭借着“河图”而演绎出了八卦。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 0;}" border=0> 后来大禹治洪水时,洛水中浮出一只大乌龟,它的背上有图有字,人们称之为“洛书”。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宣帝时的博士戴德在他的政治礼仪著作《大戴礼·明堂篇》中就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的洛书九宫数记载。“洛书”所画的图中共有黑、白圆圈45个。把这些连在一起的小圆和数目表示出来,得到九个数。这九个数就可以组成一个纵横图,也就是记载最早的3阶幻方。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 0;}" border=0> 洛书被世界公认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洛书以其高度抽象的内涵,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数学、天文气象、哲学、医学、宗教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远古传说中,对于治国安邦上也具有积极的寓意!包括洛书在内的幻方自古以来在亚、欧、美洲不少国家都被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这种古代地域广泛的图腾应该说是极其少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4阶、5阶...

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及栽培技术的演变 许志鸣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及栽培技术的演变 许志鸣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浙江丽水 323000) 一、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 关于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通常认为其原始的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1]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朝川北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一带的山民,就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直至清朝后,我国东北长白山、河南伏牛山等才开始人工种植黑木耳。实际上,野生黑木耳资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中部的秦岭、伏牛山,西部四川的大巴山,以及华东的武夷山脉均有分布。故黑木耳被我国人民采集食用的习俗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所提到的黑木耳的“原木砍花”法种植一说,应该出自于王祯的《农书》中记载“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之解说,王祯在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其一是王祯在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任职后再作的《农书》,而这两处均与浙江丽水相邻,而与四川的大巴山区相距千里,故王祯所掌握的关于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应更多的来自于浙闽山区的生产实践。其二是王祯的《农书》著成时间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而浙江龙泉的何澹(1146—1219)于嘉定二年(1209)六月至五年初,在其主持修撰《龙泉县志》中记载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全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精确、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记录。何澹的关于香菇“砍花法”早于五祯的《农书》近100年。是否有理由认为,当年吴三公发明的香菇的“砍花法”栽培技术,同样已经被当地的山民运用于黑木耳的生产,只不过是由于香菇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受到广泛关注,而黑木耳比较多地作为药物使用而被忽视。在王祯所记录的黑木耳的“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对包括浙江丽水在内的武夷山区的山项目来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4) 作者简介:许志鸣(1957-),男、浙江丽水人,高级农艺师,1982年1月毕

谷子的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的高产栽培技术 1.1 地块的选择 根据谷子的生活习性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种植谷子应选择地势高燥、朝阳、旱能浇、涝能排、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 谷子不宜重茬连作,连作一是病害严重,二是杂草多,三是大量消耗土壤中同一营养元素,造成歇地”,致使土壤养分失调。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倒茬。谷子较为适宜的前茬作物依次是:豆茬、马铃薯、甘薯、麦茬、玉米茬等。异地换种时,要从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换种,丘陵山区气候复杂,换种距离应小些,一般在10~20公里之内,最远不超过50公里。通常是川地换用山区的种子,较热的地方换用较冷凉地区的种子。 谷子是比较耐旱的作物,其发芽要求的水分不多,吸水量达种子重量的26%就可发芽,在耕层土壤含水量达9~15%时,就可满足种子发芽对水分的需要。田间土壤持水量为50%,幼苗出土较快。谷子喜温暖,全生育期要求平均气温20℃左右,生育期的积温介于1600~3300℃(我套区的温度条件基本能满足其需求);谷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4℃,20℃以上播后5~6天就可发芽出土。谷子亦喜光照,在光照的条件下,光合效率很高,但在光照减弱的情况下,光合生产率较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为低,因此,利用谷子与其他高杆作物间作时,一定要注意谷子不耐阴的特性。在幼苗期,光照充足,有利于行成壮苗。在穗分化前,缩短光照能加快幼穗分化速度,但使穗长、枝梗数和小穗数减少;延长光照,就能延长分化时间,增加枝梗数和

小穗数。在穗分化后期,即花粉母细胞分化时,对光照强弱反应敏感。此时光弱就会影响花粉分化,降低花粉的受精能力,空壳率增加。在灌浆成熟期间,亦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子粒成熟不好,秕粒增加。农谚“淋出秕来,晒出米来”就是指这个时期说的。谷子为短日照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长的黑暗和较短的光照交替条件,才能抽穗开花。谷子在拔节以前,每天日照时数在15小时以上,则大多数品种不向生殖生长转化,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生育期延长;短于12小时,则缩短营养生长,迅速进入生殖生长,发育加快,提早抽穗。谷子对短日照反应,因品种而不同,一般春播品种较夏播品种反应敏感。在引种换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光照特性。实际上,光照与温度对谷子生育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低纬度地区品种引到高纬度地区或海拔低地区的品种引到海高海拔地区种植,由于日照延长、气温降低抽穗期延迟,相反,如果把北方品种引到南方或高山地区品种引到平原地区种植,则表现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提早。谷子虽然具有耐瘠的特点,但土层深厚,养分充足,有利于获得高产。谷子一生对氮素营养需要量较大,氮肥不足,会造成植株矮小,叶窄而薄,色黄绿,光合效率低,穗小粒少,植株早衰,秕粒增多;氮肥充足,植株茎叶浓绿色,叶片功能期加长,光合作用增强。磷素能促进谷子生长发育,使谷子体内糖和蛋白质增多,并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减少秕粒,增加千粒重促进早熟。磷素不足,使根系发育差,叶片呈紫红色条斑,延迟成熟。钾素有促进糖类养分合成和转化的作用,促进养分向籽粒输送,增加籽粒重量促进谷子体内纤维素含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的营养价值很高,而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是谷子的产量较低,二是对土质的要求很严,尤其是谷子怕涝,喜欢岗地和较高的地块,再加上多年来农田中有机肥的施量太少或根本不施,而大量的施用无机化学肥料,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耕层的板结程度也就越来越甚,因此也就越来越不利于谷子的生长和发育。其实,谷子并非天生就是低产作物,只要能按照谷子的生物学原理进行种植和管理,为它的生长和发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它的生活要求,就会获得理想的产量。一要选择雨季不存水不易受涝的肥沃地块,最好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河淤土,前茬大豆、玉米、高粱均可。二要选用适于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谷种,经过风选,除去杂质和不成实的籽粒,发芽率要接近100%。三是播种前将选好的谷种用赛力散、杀菌灵或盐水等彻底消毒,然后再用种子量0.3%的金满利拌种,阴干5小时即可播种。 播种时先将原拢开沟,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2000公斤,尿素15公斤,磷酸二铸10公斤或过磷酸钙30公斤,钾肥10公斤,然后合拢,垅顶平面宽度要保待15厘米。开播前在耙后梁上安装3个可调深浅的开沟器(铁筋或木根均可),间距6厘米,种沟深3厘米,播种箱的播种孔要正对着开沟器开出来的沟,进行等距3行条播。后面用平拉子覆土,将种子盖严即可,待表土稍平后用重磙子压实。 谷子出苗后,2.5叶-3叶期,要进行疏苗,并将行间苗全部拔掉。4叶-5叶期间苗定株,株距4.5厘米-6厘米,不可过密,二遍中耕松上后,用追肥锄或特制的小尖镐于3行苗的两个行间开沟,一可行间松土,二可为苗根培土,三可于沟内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硝酸铂铵15公斤,追肥后立即整地覆土。6叶-8叶期、抽穗前和灌浆初期每亩每次各喷15克4倍液金满利、其它照常管理。这样种植栽培的谷子,根系发达,谷杆粗壮不倒,穗大而匀,籽粒饱满,砒粒极少。 1.种子处理。播种前2-3天,选择晴天中午将谷种均匀摊在地上晒种,播种前一天对种子进行"三洗一闷一拌"处理。即先用清水去秕籽,再用10%盐水漂去饱籽,然后用清水洗盐;将精选好的种子用种子量%的内吸磷类农药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同时用种子量%-%的瑞毒霉拌种防治白发病和黑穗病;拌种后堆闷6-12小时再播种。2.适时播种。陕北部播种适期为5月上旬,陕北南南及渭北播种适期为5月中旬。 3.精量播种。根据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亩播种子-公斤,行距33-50厘米,株距6-10厘米。采用耧条播或机械条播。耧条播时,首先用犁开沟,在沟内施入农家肥500公手,尿素公斤,再用犁拌匀肥料,然后用耧条播。播种时在种子里搀入种子量3-4倍的毒谷,既可保证下种均匀,并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园艺植物起源中心

园艺植物起源 园艺植物起源与演化是指园艺植物各种类类群原生地或次生地,以及传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它是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以及引种、育种和栽培理论基础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之一,也是必须了解的知识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和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生物进化理论,而且可以更好地认识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对它们合理地进行分类,有效地开发利用,指导其新类型的创造,正确地引种和选择选配育种亲本材料,帮助认识园艺植物各类群的栽培共性,以提高生产效率。 园艺植物起源与演化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除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古植物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外,还包括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第一节园艺植物的起源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现在栽培的园艺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植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和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它们的原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种类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和怎样由野生植物经人们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园艺植物起源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园艺植物的起源 关于植物起源,在18世纪及其以前的时代,基督教所支持的“特创论”(Theory of Special Creation)占统治地位。该理论认为,地球极其生物都是上帝按一定的计划、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只有几千年的历史。瑞士的著名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1707 - 1778)是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忠实捍卫者。近代植物地理学家的创始人,德国人哈姆布特(Humbuldt,1807)也认为栽培植物的原产地和起源年代实在是一个极神秘的问题。 19世纪以后,拉马克(J. B. Lamark, 1744 - 1829)、达尔文(C. R. Darwin, 1809 - 1882)进化论先驱的生物进化思想普及后,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现存的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在与其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从而适应其生存环境形成的。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崛起。进化论认为,现代栽培植物是由古代以来野生植物在不同时期经人们驯化、培育、选择,进化而来。由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最早时期,根据考古和历史资料,可以推测到公元前8000 - 9000年远古农业开始的时候。 在原始农业诞生之初,人们从山野里采集野生果实、嫩茎叶、种子,挖掘地下根茎,以作直接食用,把吃剩下的种子、根茎等扔到住处周围,当看到这些扔掉的部分也能长出植株时,对其的驯化也就开始了。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大多数栽培植物的起源不十分明白,加上高寒山脉、辽阔的海洋和广阔的沙漠阻隔,彼此局限在一定的地区活动,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的野生植物进行驯化、培育和有意或无意的选择。在长期的培育和选择下,逐渐进化形成了有别于野生植物物种,适宜于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供作人们不同用途的园艺植物(即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等)和其它的农作物,形成了若干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这就是说,现在栽培的园艺植物和其它的农作物都是由最初的野生类型,通过人工驯化、培育和选择而形成的,而且,这是一个从原始农业开始到现在仍在进行的过程。根据考古学研究,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将一粒小麦、二粒小麦、野豌豆和小扁豆驯化成栽培种已有8 000 ~ 9 000多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秘鲁、墨西哥人已将菜豆、南瓜驯化为栽培植物。 栽培的蔬菜植物绝大多数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整个园艺植物中,是驯化起源最早的一类。古代人类除了采食木本野生植物的果实外,还采食草本野生植物的茎、叶、果实、种子、地下茎和肉质根等充饥。在人类定居后,一些无毒、风味好、能佐食、易繁殖的野生蔬菜种类逐步被移植到园圃,便于采食。又经长期的驯化栽培和选择,形成了许多的蔬菜栽培种类和品种。瑞士植物学家德坎道尔(A. de Candolle,1806 - 1893)认为,15世纪以前,东半球陆地栽培的蔬菜有4 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栽培的蔬菜有芜菁、甘蓝、洋葱、黄瓜、茄子、西瓜和蚕豆等。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除采集野菜外,已种植芥菜、大豆、葫芦等;周秦以至汉初,中国黄河下游地区已采食和栽培的蔬菜有:

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是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1.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使用终身享用;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人员使用无关。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是小概念,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除此之外,“学衔”与理论上的“职称”在内涵上几乎是相同的。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设立了29个职称系列,颁布了相应的职务试行条例。1994年以来,全国又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3个,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建国初期至1960年,国家采取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这时的“职称”是指“职务名称”。1960年至1985年,我国实行职称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工资,没有职责要求。1977年9月恢复技术职称,这里的技术职称含义仍是“职务”名称。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未能兑现。此时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客观上是带有评定学衔、技术称号的性质。中央于1983年9月1日冻结了全国职称评定的工作。1985年“学衔”制在高校做过试点,最终没有实行。此次,国家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叫法,但是,许多省份仍叫“职称”。在实施过程中,评和聘有分开的情况,但多少情况没有分开。从1990年开始,陆续组织了许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各单位在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符合一定年限等其他要求的人员中进行了聘任,游戏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生根。

第一讲 魔方起源

第一讲魔方起源 一、河图洛书 《易传·系辞》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传说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一龙马从黄河跃出,其身刻有“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的数字,此为河图。今河南洛阳孟津老城西北之负图寺(亦名伏羲庙),据说为当年“龙马负图”之处。 大禹治水时,一神龟从洛河爬出,背上的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就是洛书,如图1所示。今河南洛宁洛河岸边西长水村旁,有“洛出书处”的古碑,据说为当年“神龟贡书”之处。河图洛书奇妙地组合排列了9个基本数字,涵盖了自然界周期性和对称性的特征,反映出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 2001年8月8日新华社报道,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一块玉片和一只玉龟,经测定制作于五千三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二者紧紧叠压在一起,形象是龟托着玉。玉龟分背甲和腹甲,由孔和暗槽相连。玉片呈长方形,正面刻有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刻有方心八角星纹;大圆对着长方形的四角各刻有一圭形纹饰;两圆之间被平分为八等份,每等份雕刻一圭形纹饰。这与文献记载中的“河图洛书”相吻合。有关“龟背图”的传说较早记载于春秋时期的《尚书》,说的是远古的一天,一只大龟驮着洛书出现在中国北方的洛河。河图洛书后来成为《周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二、洛书走入数学 1977年,在我国安徽省阜阳地区出土了一件汉代文物,称为“太乙九宫占盘”,如图2所示。其实盘上的图就是洛书,据此,洛书可简化为图3的形式,称为九宫图。由于古人给洛书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而引起了后人对九宫图的极大兴趣,作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内容—幻方。最早把九宫图引入数学的,是汉代(公元2世纪)的徐岳。徐岳在他的《数术记遗》中讲到14种算法,其中之一是九宫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到了北周(公元557年),甄鸾在《数术记遗》对九宫图算作了一段注释:“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这段话和前面关于洛书的传说是一致的。从此以后,洛书在数学上就被称作九宫图了。奇怪的是,自汉代徐岳把洛书引入到数学后,除北周甄鸾的注解外,再无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代(公元13世纪),沉默了700多年。这种沉默绝不是偶然的,与这一时期洛书的失传有关。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一、概述 谷子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谷子脱壳称小米(粟米),米粒颜色有淡黄色、淡绿色、黑色、白色等。小米比一般米、面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铁,维生素B1可达大米的几倍,是其它杂粮所不能替代的 谷子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用陶罐装有大量的谷子,证明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已成为重要的种植作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甲骨文字里有关谷子的记载很多,这也充分说明,在我国古代,谷子时一种重要作物。 从现在保存的古农书和文献资料可以看到我国勤劳的人民在谷子生产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如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的一部古农书《汜胜之书》提出了谷子的播种期要根据土壤墒情和物候期决定,以及谷子留种时要在田间选穗。同时,记载有“区田种粟”的抗旱播种方法。又如,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一部杰出的农书《齐民要术》,对谷子栽培经验的总结,就占有很大篇幅。“该书提出谷田必须岁易”,种谷子不能重茬;谷子播种量必须根据播期的早晚、土壤肥瘦等条件考虑;提出“谷子要垄行整齐,间开苗,使苗不欺苗,幼苗才能长得快、长得好,垄要直,苗与苗要对齐,以便通风”,总结了种谷子要通风透光的经验;同时提出一套谷子穗选法留种技术,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记载的谷子品种就有86种之多。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对谷子有着丰富的栽培选种经验。

全世界栽培谷子的主要产区是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中亚细亚等地。以中国、印度、俄国、巴基斯坦、马里和苏丹栽培谷子较多。二十年前,我国谷子栽培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各省区,约占全国谷子面积的90%以上。其中以华北最多,约占全国谷子面积的1/3以上,东北次之,约占全国谷子面积的1/4。以省份而言,辽、吉、黑、冀、晋、内蒙等省、区种植较多,一般约占该省粮食作物面积的10~15%。 谷子是我县重要的小杂粮,全区每年均有栽培,有些地方栽培的谷子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如坻坞贡米等。 近些年,谷子播种面积在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谷子的产量较低,二是对土质的要求较严,尤其是谷子怕涝,喜欢岗地和地势较高的地块,再加上多年来农田中有机肥的施量太少或根本不施,而大量施用无机化学肥料,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耕层的板结程度也就越来越甚,因此也就越来越不利于谷子的生长和发育。其实,谷子并非天生就是低产作物,只要能按照谷子的生物学原理进行种植和管理,为它的生长和发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它的生活要求,就会获得理想的产量。 二、谷子的高产栽培技术 1、地块的选择。根据谷子的生活习性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种植谷子应选择地势高燥、朝阳、旱能浇、涝能排、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均可。谷子不宜重茬。连作一是病害严重,二是杂草多,三是大量消耗土壤中同一营养元素,造成歇地”,致使土壤养分失调。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倒茬。谷子较为适宜的前茬

中国栽培稻简史

中国栽培稻简史 摘要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野生稻;稻作起源;栽培技术 稻,通常称为水稻,属于禾本科(Poallal)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当今稻属有20个种,其中两种为栽培稻种,一种是非洲栽培稻种(Oryza glaberrima steud.),仅存在与非洲尼日尔河中下游及南美圭亚那;另一种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占据了全球五大洲栽培稻种面积的95%以上。因此,通常所说的栽培稻即亚洲栽培稻,它可分为籼亚种(O.sativa L.sebsp.hsein Ting)和粳亚种(O.sativa L.sebsp.keng Tin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稻,稌也,从禾,舀声”;“饭之美者,南海之秏。”[1]除此之外,水稻还有许多别称,它细化到了不同稻种有不同的名称的程度。如:《氾胜之书》:“三月种秫稻,四月种秔稻。”秔,即为稴稻;据《广雅》,“秫,稬也”,为糯稻。另有“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由此知之,秜为野生稻,同时野生稻的别称还有稆,旅等。 从古到今,水稻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粮食作物,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粮食来源,可做米饭、糕点、面和粉等。再者,《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民族历史语言学关于“酒”、“酒具”等语言的研究也表明,南方的“酒”源于“米”,北方的“酒”则源于“黍”[2];早在汉代的湘南湘东,就已生产出高醇度名酒“醁”、“陲”[3],而它们的原料均为稻米。此外,水稻还可入药,如粳米。古人有云,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和胃气,止烦渴长肌肉。 我国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稻作,今出土了当时的稻作遗存已有80多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稻作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具体年代尚不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约7 100年;浙江余姚河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距今近7 000年。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之一[4]。“稻”字,最早见于金文。《诗经》中提及稻字的诗句不少:“白华之滮池之水,浸彼稻田;甫田之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1] 1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观点

历史的外延和内涵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22 09:55:00 ]阅读:1作者:王长见编辑:studa090420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山西农业科学2004,32(4):24~28 Journal o 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2481(2004)04-0024-05 山西谷子(粟)栽培起源与初始发展 Ξ 古世禄,马建萍,古兆明,独俊娥,孙常青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摘 要:在分析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山西谷子最早是在传说时代由神农将野生种驯化成栽 培种,从而教民种谷。此后,华夏民族的祖先又在山西发展了粟农业。 关键词:谷子;栽培起源;初始发展;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S515.0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谷子栽培历史悠久,但对谷子起源于何时何地却研究得很少。以往对谷子起源多以出土谷子遗址的年代推断,认为我国谷子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大面积栽培,诸如河北磁山遗址、河南裴里岗和沙窝李遗址等。为了进一步发展谷子这一特色产业,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十分必要。 1 种谷是山西古人类生活的需要 追溯谷子的起源,首先要从原始先民们的生活说起。农业(种植业)起源是为满足家畜饲料和人的吃饱问题[2]。考古证实,原始人类为了方便生活,多栖居在近水源的地方,不是傍山依水,便是在河流岸边高地之上。大约在170万年以前,在黄河流经晋西南拐弯后不远的北岸,现芮城县境内生活着西侯度人,是中国早期的古人类之一,与云南元谋人处于同一时代。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应用石片的技术和用火在世界上是最早的[3]。在离西侯度3.5km、更靠近黄河拐弯处居住着 河人,生活年代距今60万年前,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3]。距今10万~15万年前,在汾河流域今襄汾县境内居住着丁村人,他们活动的范围在汾河东西两岸长达15km的地带,制石技术进一步提高,曾以石索进行捕猎。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及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楔状石、石核和石镞,表明在距今28315±1330年前山西的原始人类已经使用弓箭和石枪进行捕兽,标志着当时的狩猎活动得到了长足发展。出土的马、驴化石中,完整的牙齿多达4000多个,表明这里至少有128匹野马和88头野驴,加上其碎齿数量就更多了。这些资料证明,山西当时已开始出现了动物饲养。 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吃不饱的问题逐渐地表现出来。如在晋南地区黄河东岸13.5km的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3处,平均1km左右就有一处遗址[3],可想当时人口之众多。加上山西省的自然条件远不如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资源也就相对不足。人们必须学习农耕,否则难以维持生存。《五经汇解》在解释《书经》所载砍木情况时即有“奏素鲜食,以救阻饥之民”的记载,可见当时食物短缺之危急。而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良好,土层深厚,保蓄水分能力较强,很适合谷子的生长。这为山西古人类解决饲料和吃饱问题提供了良好 Ξ收稿日期:2004-01-15 作者简介:古世禄(1936-),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谷子生理生态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白鹿忽隐忽现,似

乎在挑逗张蒙。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

神奇的幻方

神奇的幻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幻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幻方,了解幻方的起源,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计算每一个九宫格中8个三数之和。 3.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每一个九宫格中8个三数之和。 教学难点:探索幻方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灵巧地找出幻方中的缺数。 教具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大禹治水的故事) 师:今天又要学习新本领了,在学新本领之前,老师请大家先听一个故事(媒体) 【策略说明: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故事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开始投入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幻方 1.从乌龟背上的9种花点图案引到九宫图。 师:这张就是洛书(出示),洛书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幻方(出示),俗称“九宫 格” 师:观察一下洛书和幻方有什么区别

生:洛书是用点表示的,幻方是用数字来表示的。 师:哪个表示简单 生:用数字表示简单。 师:所以我们就用我们熟悉的啊拉伯数字把洛书的点数用数字表示出来就形成了 这样一张幻方。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幻方 2.(出示1)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9九个数字,三行,三列,两条对角线。 3.(出示2) 师:真棒,那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生:要计算每行、每列、对角线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师:4,9,2哪里来的3,5,7哪里来的8,5,2哪里来的 师:很好,那么我们把书翻到83页,一起来算一算 师:每行,每列,对角线的和都是多少呢 生:都是15。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的和都是15。 师:像这样三行,三列,两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的,我们就把它称为和是 15的幻方。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的营养价值很高,而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是谷子的产量较低,二是对土质的要求很严,尤其是谷子怕涝,喜欢岗地和较高的地块,再加上多年来农田中有机肥的施量太少或根本不施,而大量的施用无机化学肥料,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耕层的板结程度也就越来越甚,因此也就越来越不利于谷子的生长和发育。其实,谷子并非天生就是低产作物,只要能按照谷子的生物学原理进行种植和管理,为它的生长和发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它的生活要求,就会获得理想的产量。一要选择雨季不存水不易受涝的肥沃地块,最好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河淤土,前茬大豆、玉米、高粱均可。二要选用适于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谷种,经过风选,除去杂质和不成实的籽粒,发芽率要接近100%。三是播种前将选好的谷种用赛力散、杀菌灵或盐水等彻底消毒,然后再用种子量0.3%的金满利拌种,阴干5小时即可播种。 播种时先将原拢开沟,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2000公斤,尿素15公斤,磷酸二铸10公斤或过磷酸钙30公斤,钾肥10公斤,然后合拢,垅顶平面宽度要保待15厘米。开播前在耙后梁上安装3个可调深浅的开沟器(铁筋或木根均可),间距6厘米,种沟深3厘米,播种箱的播种孔要正对着开沟器开出来的沟,进行等距3行条播。后面用平拉子覆土,将种子盖严即可,待表土稍平后用重磙子压实。 谷子出苗后,2.5叶-3叶期,要进行疏苗,并将行间苗全部拔掉。4叶-5叶期间苗定株,株距4.5厘米-6厘米,不可过密,二遍中耕松上后,用追肥锄或特制的小尖镐于3行苗的两个行间开沟,一可行间松土,二可为苗根培土,三可于沟内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硝酸铂铵15公斤,追肥后立即整地覆土。6叶-8叶期、抽穗前和灌浆初期每亩每次各喷15克4倍液金满利、其它照常管理。这样种植栽培的谷子,根系发达,谷杆粗壮不倒,穗大而匀,籽粒饱满,砒粒极少。 1.种子处理。播种前2-3天,选择晴天中午将谷种均匀摊在地上晒种,播种前一天对种子进行"三洗一闷一拌"处理。即先用清水去秕籽,再用10%盐水漂去饱籽,然后用清水洗盐;将精选好的种子用种子量0.1%的内吸磷类农药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同时用种子量0.2%-0.3%的瑞毒霉拌种防治白发病和黑穗病;拌种后堆闷6-12小时再播种。2.适时播种。陕北部播种适期为5月上旬,陕北南南及渭北播种适期为5月中旬。 3.精量播种。根据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亩播种子0.3-0.4公斤,行距33-50厘米,株距6-10厘米。采用耧条播或机械条播。耧条播时,首先用犁开沟,在沟内施入农家肥500公手,尿素7.5公斤,再用犁拌匀肥料,然后用耧条播。播种时在种子里搀入种子量3-4倍的毒谷,既可保证下种均匀,并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4.播后镇压。陕北春季干旱多风,播种层水分不足,加之整地粗糙,土地较多,空隙较大,谷芽容易"悬死"。为使谷子早发芽,深扎根,出苗齐,应随种随镇压,一般播后到出苗前要镇压2-3次。 5.苗期管理。谷子刚出苗时,发现断条严重,可用温水浸泡种子,然后拌药闷种催芽,待胚芽突破种皮立即播种。谷苗略大,对缺株少的田块可利用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起源

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内涵大体一致。最近,清华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层次的升华,是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我们国家从70年代开始介绍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行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的自生自灭。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建设。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 随机读管理故事:《银行家的营销之道》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 上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上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 上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上)2010-10-30 12:30中国古籍从《诗经》起,常常黍稷连称;稷就是粟。粟和黍虽然在植物分类上不同"属"(genus),但二者的传播、种植和分布则常常在一处,生理特性和栽培条件也很相似。欧洲、近东和中东也常常把粟和黍合称,除非在特定场合,才给以区分。因为原始农业时期作物的混播远较单种为普遍,混播中的作物并非一一取名,往往以少数名称包括多种作物,如印尼的词典中,只有 millet,hirse,qierst三个词,代表粟、黍、稗、高粱、鸡爪粟、薏苡六种作物。这些也同中国的禾和谷有时也可泛指一切谷类作物相似,是原始农业残余的习惯性的反映。 粟和黍是中国北方以黄河中游为中心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历来公认是世界的起源中心。欧洲、近东、中东的黍粟历史也很早,是否由中国西传?南美洲很早已栽培黍粟,东南亚岛屿的山区也早已种植黍粟,对此,都需要作一些介绍和探讨。 一、黄河流域粟和黍的出土情况 中国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黍和粟的遗存的,据现有报道,共得49处,见表4-1。表4-1遗址的分布又可用地图表示如图4-1,图4-1中把朝鲜和日本的出土黍粟也列出,以便比较。从表4-1和图4-1中可以看出,西起新疆的和硕县,自西至东,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遍及黄河流域,而以甘肃、陕西、河南三省为最密集,年代也以这一中心地带为最早,一般距今6 000年左右,最早8 000年左右。

其次,令人瞩目的是下游的山东和东北的辽东半岛,其年代稍迟于中游地区,河北磁山在外可视为中游地区向东扩散的第一个层次。从山东和辽东半岛向朝鲜、日本传播,可视为从中心地区向外传播的第二个层次。新疆、西藏、云南、台湾以及有可能而未能证实的长江流域也可视为第二个层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集中于黄河中游的似以粟为主,而散布在西北和东北的则以黍为多,少数遗址则是黍粟并存。这显然与环境条件有关,西北、东北及内蒙平原的草原是野黍分布最多而种黍比较普遍的地方。有人认为,原始游牧人逐水草而生活,马、牛、羊群吃食野黍通过粪便把种子携带到新址,又生长起来,反复的传播繁殖,是引起粟黍栽培驯化的重要起因。第一节所述世界各学者有关农业起源中心的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对于中国粟的起源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异议。那些文献还是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沙窝李遗址未曾发现以前的,这两处遗址把黄河流域的黍粟栽培时期从距今6 000年前,提早到距今8 000年前,更证实了黄河流域的起源地位。 二、黍粟的传播途径问题 随着作物起源学说的深入开展,世界各地有关黍粟考古发掘及讨论的增加,在黍粟的单中心和多中心方面,和如何驯化、传播方面,产生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瓦维洛夫推定黍粟的起源地在东亚的理由有二,一是黍在东亚的多样性猛增,特别是蒙古和满洲有出乎意料的多样性,这些都在中华文明的范围以内。二是粟的多样性分布中心也在东亚,包括中国和日本,中日很早都以粟为粮食作物栽培,日本的粟还早于水稻,朝鲜也一样。瓦维洛夫这个观点得到中国考古发掘的支持。但他根据多样性中心在东亚、推断中亚直到欧洲的黍粟都是从东亚西传过去的,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而且后来的考古发掘反而表明欧洲和近东的黍粟起源也很早。如希腊的Agrissa-Maghilla发现5 000~6 000 b.c.的炭化黍粒,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