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下肢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下肢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滨州医学院

文献综述

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现状

的研究进展

Study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ischemia

申请学位:学士学位

院(系):药学院

专业:药学

姓名:张印龙

学号:320142120153

指导教师:王跃嗣(教授)

二O 一六年三月二十日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2)

1.前言 (3)

2.分类 (3)

2.1.1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3)

2.1.2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3)

2.2 辅助手段 (4)

2.2.1踝肱指数 (4)

2.2.2 彩色多普勒超声 (4)

2.2.3 CT 血管造影 (4)

3.治疗手段 (5)

3.1药物治疗 (5)

3.2手术治疗 (5)

3.3介入手术 (6)

3.4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 (6)

3.4结论 (7)

4.展望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

张印龙

摘要:为了总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lower limb ischemia)的研究进展,通过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CBM等数据资料的查找分析,结果:CNKI有相关文献2,323篇、万方数据有相关文献1,002篇、维普资讯有相关文献269篇、CBM 有相关文献248篇,排除标准:①综述、评论、摘要、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短篇报道、报刊文章等常规一次文献。②重复文献。③不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结论:目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很多,但都有具有许多缺点,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

关键词:下肢缺血性疾病、介入手术、联合治疗、细胞疗法

Study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ischemia

Zhang Yinlong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lower limb ischemia and search through CNKI, WanFang Data, VIP information, CBM data analysis. Results: CNKI have related literature 2323, WanFang Data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1002, VIP information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269, CBM has related literature 248 papers. Exclusion criteria: repeated or old. Conclusion: many methods of lower limb ischemia in the treatment have many Shortcomings, but there are limitations and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lower limb ischemia、stem cells、Interventional operation、Combined therapy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心肌缺血/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老年的多发病,而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青少年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迅速增高。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其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发病初期不易被患者发现,仅有轻微肢凉、麻、不适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后期出现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表现为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的严重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坏死,威胁整个下肢机体,最终不得不截肢以挽救生命,对患者的身心、家庭经济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何改善患肢血液流通,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的一个难题。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一种创伤小,能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办法治疗该类疾病,介入手术和细胞疗法成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方向。

1分类

临床上将下肢缺血性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缺血性疾病和慢性缺血性疾病[1]。

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 ALI)是指人体下肢动脉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两边形成压力差,管腔狭窄或堵塞,出现下肢组织供血不足或灌注中断,循环障碍。根据不同的分类性质,相继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郭平凡[2]主要分为两大类:移植物阻塞和自体动脉阻塞两大类,前者原因主要包括血管重建或移植物内原位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阻塞血管;

后者主要在动脉栓塞、动脉硬化狭窄基础上血液的高凝状态致使正常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发炎、动脉瘤及一些罕见疾病等出现。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chronic lower limb ischemia)是指由于患者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因素诱导神经性、血管性病变及足部感染,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沉积于血管内膜下,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发炎,管腔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和钙化,管腔内可继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机体出现间歇性跋行、下肢静息痛、足部溃疡及坏疽等症状。

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TAO)、

多发性大动脉炎、糖尿病足等病症。

2 临床诊断

2.1无创血管检查技术

踝肱指数(ABI)是肢体的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之比,正常情况下,ABI>l。如果ABI<1,常提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闭塞性病变。采用多普勒血流仪进行听诊测定,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是诊断下肢血管缺血性疾病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性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变患者,应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血管形态、内膜斑块位置和厚度等,并能测量大隐静脉直径,了解分支情况,为获取大隐静脉做准备,术后对怀疑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首选彩色超声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

CT 血管造影(CTA)只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操作简便,可以任意角度、全方位、直接显示病变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并可以显示动脉壁钙化、附壁血栓的情况,精确提供狭窄的数据,可以为术前制定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可靠依据,但对造影剂过敏者限用。

核磁共振血管显像(MRA)可以提供血管的解剖形态,同时可获得血流速度和方向等动力学指标,无需造影剂,是造影剂过敏者的首选。但存在伪影较多,显示迂曲血管欠佳,对狭窄闭塞的评价准确性有待提高。

2.2有创血管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不但能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和侧枝循环,而且能显示近远端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对适应症和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现如今DSA一般主要用在介入手术中,不作为诊断手段使用。

3 治疗手段

3.1药物治疗

早在1970年,人们发现已酮可可碱可以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细胞的变形

能力,有效地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动脉硬化病人的下肢缺血症状。L-精氨酸不仅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

据何明坤,何筱莹,黄知敏等[3]、张星光,刘福平,吕肖锋等[4]和张建,李建新,俞恒锡等[5]实验证明前列地尔在14天后显著提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主要疗效指标中踝肱比值,缓解下肢缺血症状。张丽玲[6]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可减轻下肢动脉硬化,且对肾脏影响较小。

张林[7]的实验证实大黄蛰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等十二味中药)够有效地促进缺血缺氧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改善肢体缺血的症状.刘惠洁[8]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桃仁 9 克,红花 12 克,黄芪 120 克,当归 18 克,赤芍 15 克,川芎 15 克,地龙 15 克)水煎内服,日服2次,治疗 110 例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患者。

3.2手术治疗

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仅适用于局性病变如髂动脉、股总动脉、浅股动脉、深股动脉分叉处病变,可免除人工血管异物反应,手术操作简单。据文献[9]报告,术后15年的血管通畅率可达84.2%。在施行内膜剥脱术时,只要注意内膜剥脱的深度和远端重要流出道的通畅程度,就可取得并发症少、失败率低、术后通畅率高的临床效果。

动脉旁路术适用主-髂动脉闭塞的血管重建,人造血管搭桥已是主髂动脉闭塞病变直接手术的标准方法。预期人造血管5年通畅率约85%~90%;10年通畅率达到70%~75%[10]。

动脉切开取栓术自1963年Forgarty开创了下肢动脉取栓术以来,目前在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动脉血栓使用,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导致无氧代谢所产生的酸性代谢物等毒性物质通过血管回流,对心脏和肾产生严重的危害。

静脉动脉化手术简便易行,易导致血浆外渗,肢体肿胀,加重缺血,少有人开展。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操作复杂,目前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冷感及静息痛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疗效较差,仅起到缓解

作用,应用较少。

3.3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用于腹主动脉末段、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初期治疗,临床成功率超过90%,局部短距离动脉狭窄的治疗基本达到100%。可引起血管内膜撕裂和明显的管壁弹性回缩,常导致腔内再闭塞。

血管内支架:可明显提高髂动脉PTA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改善与PTA 相关的血管内膜撕裂和弹性回缩。

血管腔内下溶栓:适用于伴动脉内血栓较新鲜的病例,但溶栓后通常还需进一步血管腔内治疗。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适用于骼、股、胭或胫前、后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多用于2周以上的下肢静息痛、溃疡、坏死[11]。

3.4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好转且不适合传统手术及介入手术的患者,通过细胞疗法促进血管重生、生长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唯一方法。目前研究最多者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它是特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参与血管形成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在原有的血管上以出芽的方式生长出新的血管;二是能通过直接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2004年,谷涌泉[12]等,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32例报告”中运用两种方式注射(下肢局部注射和下肢动脉腔管注射)两组患者总的疼痛缓解改善率分别为76.5%和93.3%,保肢率分别为83.3%和94.1%,其中14名患者接受了动脉造影,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除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目前还有干细胞生长因子(HGF)。Ryuichi 等[13]对于HGF基因治疗下肢缺血的安全性进行I 期临床试验,结果,患者均无过敏反应,无炎症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未见水中,也无肿瘤或血管瘤的发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具有可塑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为目标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原

理是根据干细胞诱导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将患者的干细胞分离出来,移植到其缺血的肌肉内,使其逐渐分化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促其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用于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主要有胚胎干细胞、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IPS细胞、各种单能干细胞等。目前应用于临床有外周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胡长付[14]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106例患者,术前足部溃疡11例,术后愈合8例,无变化3例,缓解率72.73%。坏疽情况,术前坏疽7例。术后,2例截肢。

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主要是免疫排斥和肿瘤生长的问题。采用自体干细胞的移植将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但由于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 移植的细胞是否会在移植部位出现肿瘤样生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谷涌泉[14]发表声明,自首例自身干细胞抑制以来全国1000例病例均未发现肿瘤或者血管瘤的发生,表明自体干细胞移植是非常安全的技术。但是作为胚胎干细胞移植,目前已经有临床上和实验的报告,它具有诱发肿瘤的生长和形成肿瘤作用。因此在未解决胚胎干细胞重大问题之前,临床上应当禁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远期效果如何,需要多病例累积和长时间随访。目前干细胞移植仅仅只能作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尚不能完全取代下肢动脉搭桥术。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包括适应证的选择, 摸索干细胞移植的细胞种类与最佳移植方法等, 同时开展干细胞移植的时机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4 分析结果

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血管基因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在治疗合并症控制病因的同时,应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素质和病变因素,采取不同治疗方式。通常对间歇性跛行症状较轻的病人及部分多段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无法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采取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自身干细胞移植。血管腔内技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损伤小、见效快,对于远端血管流出道不好、无法手术的病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临床长期通畅率相对较差。支架植入术能避免 PTA术后的血管弹性回缩、残留狭窄以及应用球囊扩张后引发夹层导致的血栓栓塞问题,可用于处理浅股动脉长段的复杂甚至是严重钙化的病变。对髂动脉、髂-股动脉、股动脉和股-腘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通

常采取人工血管移植或自身大隐静脉移植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下肢缺血性疾病远端血管血流,应该多采用下肢缺血肌肉多点注射移植的方法。总之,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方法。

5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会更加简单、有效,特别是微型纳米机器人和生物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介入手术和干细胞移植的发展有巨大的飞跃,下肢缺血性疾病将不再是难题,甚至断肢重生也将会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黄新天.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评估[J]. 中国实用外科杂

志,2008,10:832-835

[2] 郭平凡.急性肢体缺血的诊断与处理新认识[J].中国临床医生, 2010,

38(10):16-19.

[3]何明坤,何筱莹,黄知敏,李延兵. 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治疗慢性下肢

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新医学,2013,03:188-192.

[4]张星光,刘福平,吕肖,等. 两种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

的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研究[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5,04:337-340.

[5]张建,李建新,俞恒锡,等. 随机盲法、阳性药对照评价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9,17:1350-1353.

[6] 张丽玲. 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 张林. 大黄蛰虫丸改善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8]刘惠洁.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 110 例[J],世界中医药.2010 年 7 月第 5 卷第 4 期:303.

[9] Clement DL.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PAOD)[J].Actachirbelg,2000,100(5):190-193.

[10] Cron J ,Cron C, Cron J P. Aortofemoral bypass: gold –standard or

outdated? [J].J Mal Vasc,2003,28(5):258-264.

[11]黄强,冯耀良.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

册),2005,03:177-179

[12] 谷涌泉,张建,郭连瑞,等.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32例报告[J]. 中国临床康复,2004,35:7970-7972+8155

[13] Ryuichi M, Motokuni A, Naotaka H,et al.safety evalution of a clinical gene therapy using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to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Hypertension,2004,44(2):203-209.

[14] 胡长付.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03:365-366+370.

[15] 谷涌泉. 干细胞研究临床问答: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性评价?[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23:4596

致谢

在本次总述过程中,王跃嗣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的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非常细心的指导与教导,使我得以圆满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王老师多次关切的询问实验的进程、非常耐心的为我解答实验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有力的推动了实验的进程。与此同时,感谢曲甜甜师姐对我的帮助,然后感谢与我一起在实验室完成论文设计的同学们和我亲爱的舍友以及2011级药学一班的同学们,感谢她们无私的帮助与关怀。最后感谢我最爱的母校—滨州医学院,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袁云娥, 吴小苏, 谭燕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刊名: 中国医院 英文刊名:CHINESE HOSPITALS 年,卷(期):2004,8(4)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14条) 1.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1(01) 2.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 2000 3.刘燕敏健康及其测量指标的多方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1(05) 4.Camey RM;Freed L;Sheline YI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997 5.Antonovsky A The salwto-genic model a theory to guide bealth promotion 1996(11) 6.Ormel J Depressim,anxiety and disalility Ahow synchrony of change 1996 7.王兮;侯安继亚健康与现代都市病 2002 8.谢华真健商HQ 2002 9.董玉整"亚健康"初探 1998(03) 10.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2001(12) 11.杨菊贤现代生活方式与亚健康[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1(07) 12.祝恒琛;谢成亚健康 2002 13.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 2002 1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01) 引证文献(38条) 1.王立国.部爱贤对亚健康含义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1(3) 2.冯丽仪.许军.罗仁.丘金彩.张金华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11(1) 3.斯日古楞.瑞图雅亚健康状态的蒙医辨证论治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2) 4.周雅芳.何剪太.张阳德.刘蔚东.孙维佳.曾强.谭家驹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国亚健康特征评价方法与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0) 5.姜新春.许成平补益肝气治疗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的心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28) 6.李国强.李米环.李宏印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1) 7.韦文英.李明子.阎丽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与自测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26) 8.徐先伟.孙忠人.张淑岩针刺辨证分型调治亚健康状态4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09(5) 9.蔡文智.邓凌.陈美伦.鱼敏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9(10) 10.张金华.许军.黄季萌.冯丽仪.罗仁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09(11) 11.杨志敏.周雯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 12.黄海超.黄永珍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9(1) 13.张雯.沈汝(木冈)孕产妇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9(3)

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最新资料推荐------------------------------------------------------ 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510650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为人们的健康人生指明一条健康生活之路。 本文从亚健康概念、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研究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为亚健康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发病因素诊断标准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b-health Abstract: To improve human cognition of sub-health condition and point out a healthy road to human healthy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dition and progress of sub-health. The article sum up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 etiological factor, epidemiology, diagnostic code and other sides, summarize the tendency of sub-healt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ly foundation for researchers. Keywords: sub-health condition, epidemiology, etiological factor, diagnostic code 亚健康一词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它的研究。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而且亚健康人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全世界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在问卷调查和体 1 / 3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新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2014最新综述 在英国,平均每年有150,000个人患缺血性卒中,其中大约有20—25%(具体范围为17—40%)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据可靠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后循环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为10/100000—26/100000)。患者有后循环TIA发作史或其他短暂的脑干缺血症状,尤其反复发生,提示即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应尽快寻求合理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寻求新的急性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是当前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综述旨在揭示正确诊断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包括鉴别后循环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要点: 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2、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 3、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难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 4、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5、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6、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治疗。 一、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循环动脉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

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20T16:02:3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蓉娇 [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张蓉娇(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健康的论述, 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对亚健康的重要治疗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西药治疗、饮食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心理疗法等手段, 改善亚健康状态, 使之趋于健康, 从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健康治疗中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 。对应WHO 对健康的定义,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2]。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亚健康”研究会2001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上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应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可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其状态呈正态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亚健康人群正在逐步增加,成为人类健康的隐患,也因此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亚健康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为更好地研究亚健康提供借鉴,现将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健康的治疗进展 1.1中医治疗 1.1.1辨证论治 鄢军等[3]将亚健康状态分为7 型:肝气郁结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李安等[4]根据门诊病人亚健康状态表现的特点以及病因不同主要分为4 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困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宫艳华等[5]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纲,以五脏虚候为目,从心、肝、肺、脾、肾分型治疗亚健康。其药方有: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汤,逍遥散,生脉饮,参苓白术散,霍朴夏苓汤等[6]。吴童等[7]探讨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中医药处方的最佳药物组成应用Visua Foxpro数据库软件对90个处方进行药物频数及剂量分析结果, 90个处方中包含155味药物出现10次以上的有26味: 茯苓,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山药, 山茱萸, 陈皮, 柴胡, 熟地, 泽泻, 牡丹皮, 炙甘草,川芎, 黄芪, 人参, 半夏, 枸杞子, 远志, 丹参,生地, 酸枣仁, 薏苡仁, 枳壳, 麦门冬等。在使用频数和剂量较高的14 味中药中补气药有黄芪, 白术, 党参, 山药, 人参; 补血药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利水药茯苓; 活血化瘀药川芎; 收涩药山茱萸; 清热药牡丹皮。这14 味药物是亚健康状态调治处方中的主药, 其中补气活血的有11味, 从而得出中药调治亚健康状态集中在补气补血方面兼顾虚和瘀[8]。 1.1.2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在亚健康状态调理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如马玉娟、夏俊博、任亚先等[10]报道,补中益气丸配合刮痧治疗亚健康状态78 例,总有效率93.6%。邱勇玉、包小英、刘海妹[11]运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亚健康48例,效果显著。常海仓、陈群[12]采用四维补肾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总有效率92%。刘琼辉[13]报道:六味地黄丸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效果较好。王卫东、安丽平、陈亚民[14]报道:清宫长春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亚健康状态96例,总有效率86.46%。张辉[15]运用太医胶囊治疗亚健康状态100例,总有效率为97%。 1.1.3 针灸推拿治疗 汤晓云等[16]通过刺激耳廓穴位消除亚健康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的不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杨东芹[17]采用针灸百会、足三里配合背部刮痧方法治疗40例亚健康状态学生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主症全部消16例,主症明显改善21例,治疗后主症无明显效果3例,总有效率92.5%。付明举等[18]选用43例亚健康患者,取其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拔罐法, 1d 1次, 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后,疗效显著。陈剑明,彭丽辉[19]选取肺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采用闪火法拔罐,治疗亚健康状态,效果良好。彭世贤[20]运用整脊和理筋手法治疗亚健康状态65例,总有效率高于95%。杨翼等[21]以按压为主,并以牛角按摩棒等为辅助,作用于足部相应反射区,治疗亚健康状态35例,优良率为97.11 %。 1.1.4 药浴治疗 药浴疗法以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内经》中有关“摩之浴之”、“水溃之”等记载[22]为指导,在水中加入中草药煎液,浸泡、洗浴、冲洗局部或全身, 使中药有效成分透过腠理,达到理气活血,舒筋通络的效果。药浴的药味组成:五加皮、刺五加、生首乌、党参、黄芪、太子参、巴戟天、杜仲、苏木、夜交藤、合欢皮。首乌、党参、黄芪补气血;巴戟天、杜仲强壮筋骨;苏木活血疏经通络;夜交藤、合欢皮养血活血、安神解郁通络;现代医学研究诸药相配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增强免疫力的作用[23]。 1.2 西药治疗 谷维素10mg tid,维生素B110mg tid,两药并用起到维持和调节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神经失调症状的作用。维生素C100mg tid,维生素C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碳酸钙D片300mg qd,钙剂具有安定情绪、强筋健骨、缓解肌肉酸痛的效果[23]。 1.3饮食运动疗法 1.3.1食疗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顾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预防疾病和养生方面,故特别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如钱占红,郭绍伟[24]认为,亚健康状态人群中以偏虚体质为多,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采用不同的饮食类型。如气虚之人群应常食粳米、大麦等益气之品;血虚之人应常食小红枣、酸枣等养血之品;阴虚之人宜常食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阳虚之人应多食核桃仁、羊肉等温阳之品。膳食营养全面、均衡, 不偏食, 每天摄入钠盐6g左右, 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品。每天摄入蔬菜500g左右, 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 多食鱼类、家禽及纤维性食物, 戒烟限酒, 每日饮三杯以上白开水[8]。 1.3.2运动疗法 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 适当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必要的, 也是预防和消除疲劳, 保证健康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项目可因人而异, 步行、登楼、体操、慢跑、太极拳等, 但运动量要适度, 一般以锻炼之后不觉得气急为度[8]。中医传统的体育疗法太极拳具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建议收藏)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文档交流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

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文档交流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文档交流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文档交流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 栓塞:是PCI 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文档交流 ? ?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第24卷第2期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VOL.24NO.2 2012年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2012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同时亚健康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从治未病的角度,对亚健康的诊疗独具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中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郑荣华[1]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其他因素包括遗传、人体的自然衰老、生物钟的低潮、情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杨红杰[2]将亚健康发生机制归结为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4)劳逸过度,阴阳失衡。周罗晶[3]认为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等;如不加调整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将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郁久化热进而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奚清等[4]认为人体受自我因素和自然因素多种影响,因此正气的强弱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李爱萍等[5]认为亚健康与痰和湿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热上扰三型。分别以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可表现为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见情绪低落,忧郁等症。另一方面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可见心情烦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另外肝血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之需,故可见疲乏无力。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可见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焦虑等症;而肝藏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肝病常累及肾脏,肝血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故肝肾两虚而见头晕,双目干涩,经不调,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见症。赵晖[6]认为肝为气血调节的枢纽,肝失疏泄是亚健康的主要病理环节,亚健康的防治应以调肝理气为主,从肝治疗气血紊乱,调整人体功能恢复健康。并认为肝郁脾虚证是亚健康状态的基础证候。 2中医辨证分型 通过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7],提示常见证候共计84类,其中前19类证候依次为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不足证、肝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肾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肝气血两虚证。周宝宽[8]认为脏腑辨证及气血阴阳辨证是核心,痰湿、痰热、气滞、血瘀、郁等不离其中,虚是根本,实证不可缺,实虚可互见。于嘉等[9]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衰早老6型。杨红杰[2]将亚健康分为:气血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心脾两虚型,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肾虚型,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分别方用右归丸或金匮气丸加减及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杨光福等[10]将亚健康分为肺气虚,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肾阳虚,方用肾气丸加味;心阴虚,方用补心丹加味;脾虚湿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心脾两虚,方用归脾汤加减;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化火,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合肾气丸加味。王平等[11]从体质学上将亚健康分为9种亚健康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痰热体质、气郁体质。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不同的干预方案。刘琼[12]将常见的亚健康人群体质分为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九种。认为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指导亚健康人群采用干预的方法。 3治疗 3.1中药内服法杨志敏等[13]将65例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参芪益气膏(人参、西洋参、黄芪、茯苓、苍术、白术、熟地黄、淫羊霍、女贞子、川芎、白芍、当归、砂仁、山药、炙甘草、桔梗、大枣、薏苡仁、扁豆、柴胡、香附、合欢皮、炙远志、夜交藤、酸枣仁、郁金、八月札、浮小麦、鹿角胶、龟板胶);对照组32例,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参芪益气汤调治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疗效显著。马华等[14]56例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养心汤(山庾肉30g,茯神15g,当归12g,麦冬15g,五味子15g,炒枣仁30g,陈皮12g,枳壳12g,远志15g,知母9g,生龙骨30g)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养心汤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短期疗效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2.43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亓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亚健康/发展趋势;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2-0076-03 76

糖尿病足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临床资料 (1) 2.1 一般资料 (1) 2.2治疗 (1) 第三章糖尿病足患者护理 (2) 3.1 足部护理 (2) 3.1.1 按摩 (2) 3.1.2 运动疗法 (2) 3.1.3中药治疗 (2) 3.1.4 观察局部皮肤 (2) 3.1.5 局部皮肤护理 (2) 3.1.6 艾灸保健 (3) 3.2 治疗方法 (3) 3.2.1 严格控制血糖 (3) 3.2.2 控制感染 (3) 3.2.3 改善血液循环 (3) 3.2.4 改善末稍神经功能障碍 (3) 3.3护理措施 (3) 第四章糖尿病足患者的健康教育 (4) 4.1 饮食指导 (4) 4.2 积极预防 (4) 4.3 强化保健 (4) 4.4 糖尿病足病分层管理 (5) 4.5 心理护理 (5) 4.6 提高专科医护人员对糖尿病足预防护理的重视 (5) 4.7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足病危险因素筛查及其重要性 (6) 4.8 糖尿病足护理要坚持四项原则 (7) 第五章结果 (7) 第六章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防治、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体会,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1例糖尿病足的防治、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体会,采用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清创处理及抗生素、胰岛素、重组人表皮因子等的交替换药,以及患者心理、饮食和局部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结果:11例糖尿病足患者中,痊愈10例,1例因感染坏疽严重截肢。结论:防治糖尿病足,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和创面感染,局部创面的处理及正确的预防、足部护理、健康教育等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糖尿病足的截肢率。 关键词: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得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定义与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就是常见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得20%、 1:对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ischemic at 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得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就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得概念。可见,经典得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就是指后循环得TIA,病因上就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得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得基础与临床认识得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与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得认识,如将头晕/眩晕与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得重要原因,更有将VBI得概念泛化,认为它就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得“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与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得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得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 EMC-PCP)与研究技术得发展,对PCI得临床与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 I得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就是极罕见得情况。(2)后循环缺血得最主要机制就是栓塞。(3)无论就是临床表现或现有得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与眩晕就是PCI得常见症状,但头晕与眩晕得常见病因却并不就是PCI。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得定义与意义 PCI就就是指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得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得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得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得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糖尿病足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病足的治疗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3-07-23T17:08:12.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颜英玲唐知音[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由此所致的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颜英玲唐知音(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 545006) 【摘要】目的总结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6例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治疗与护理。结果除一例截肢外,其余患者均达到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有效地护理是防止发生严重足部病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关键词】糖尿病足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26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由此所致的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跛行,足部疼痛,神经性水肿,皮肤溃疡,皮温减低,足背脉搏微弱。其病理变化是糖尿病病人因合并神经病变致使足部感觉障碍,或因合并周围血管病变致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严重者在此基础上因足部外伤合并感染可导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的逐渐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减少截肢率。糖尿病足的治疗是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自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足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岁,符合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①应用胰岛素或适宜的降糖药,尽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②糖尿病足皮肤水泡的处理:糖尿病足的皮肤水泡易诱发感染及坏疽,要积极处理,保持水泡清洁,避免受压,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对紧张性大的水泡应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渗液③糖尿病足溃疡面的处理:入院当日使用抗生素之前,取病灶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局部坏死组织表浅分泌物少的患者,应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庆大霉素8万u+胰岛素4u 湿敷、清洗,将坏死组织予以清除,深部脓肿在低位处切开引流。局部坏死恶臭且分泌物多的患者可用2%的双氧水清洗创面,采取蚕食的办法清除坏死组织,再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庆大霉素8万u +胰岛素4u 清洗,用烤灯进行烘烤20分钟以减少渗出,促进创面干燥,用生肌膏祛腐生肌敷在伤口表面,每日换药1到2次。④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扩张外周血管:应用红花注射液、前列腺素E1、丹参注射液等药物,应用B族维生素,弥可保等药物营养神经,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⑤按摩足部可以改善微循环并可经常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弹性及皮肤温度。足部按摩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0min,动作轻柔,从趾间开始向上按摩,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患者行动不便可以让家属协助按摩。适当作下肢运动如甩腿运动,提脚跟、脚尖、下蹲运动。⑥若发现足部皮肤变红、疼痛、肿胀、水泡、磨伤、甲沟炎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扩散。⑦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吸烟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足部的血液供应,并延缓足部伤口愈合。⑨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饮食和适当增加运动量,注意监测血糖,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2 护理 2.1健康教育精心护理足部皮肤①每天仔细检查双脚,特别是检查所有脚趾之间的部位,水肿和感染会在脚趾间的部位开始。②每晚用温水(20-40°C)洗脚,每次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即可,洗完脚后立刻擦干,轻轻擦干所有脚趾间的部位,另外糖尿病神经病变会造成患者下肢干燥,可以抹一些软膏或者是油类,比如鱼肝油软膏。③修剪趾甲不要过短,趾甲剪成直线以防止趾甲两侧往内长。并且用锉刀以垂直方向把趾甲磨平。④选择一双鞋头宽大,透气性好的鞋子。不要穿过紧过小的鞋子,以免与脚部产生摩擦。袜子应选择纯棉制品,每日更换。对待鸡眼和老茧要轻柔,不要自行用刀片切刮或鸡眼膏治疗⑤寒冷时注意足部保暖,冬天睡觉可用棉织护脚套,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免烫伤足部。对任何小的损伤都要重视,及时对症处理[2]。⑥按摩足部可以改善微循环并可经常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弹性及皮肤温度。足部按摩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30min,动作轻柔,从趾间开始向上按摩,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患者行动不便可以让家属协助按摩。适当作下肢运动如甩腿运动,提脚跟、脚尖、下蹲运动。⑦若发现足部皮肤变红、疼痛、肿胀、水泡、磨伤、甲沟炎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扩散。⑧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吸烟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足部的血液供应,并延缓足部伤口愈合。⑨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饮食和适当增加运动量,注意监测血糖,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2.2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生疾病,糖尿病足患者因经济压力和面对截肢的危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糖尿病足感染坏疽,伴有恶臭,使患者自尊心下降,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很重要。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就如何来控制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耐心解释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 讨论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足防治知识教育[3]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明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平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用药,定期测血糖的变化,防此或延缓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经济和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定要让病人相信的是糖尿病足是可以防治的,严格控制血糖,是避免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而局部的创面处理及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糖尿病足的治疗成效,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护理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才能做好此项护理。参考文献 [1]张红妹,陈育群.糖尿病足患者延误就医原因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2B):25—27. [2]刘志明.高锰酸钾热水足浴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0,3(1):43. [3]周佩如.58例糖尿病足护理体会[J].现代医院,2002,2(2):28.

(2020)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建议收藏)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 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P)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_李万林

254 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6 Jun .,2011 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 李万林,黄靖宇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摘 要:作者将近年来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介绍了亚健康状态的 中医学认识,亚健康的中医影响因素,中医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及其他综合疗法等目前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干预的现代研究概况。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254- 04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李万林(1971-),男,湖北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康复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 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 首先提出 “亚健康”这一名词。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的一项全球性调查也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亚健康是一个新病种,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殊的治疗手段,而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平衡观等基础理论在指导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 亚健康在中医的定义 西医角度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普遍的 观点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低质状态及其体验,是处于欲病而未作的中 间阶段。王育学[1] 认为: 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相对于西医的认识,传统中医虽无亚健康之名,但中医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论述。亚健康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未病”。“未病”不是无病, 也不是显而易见的疾病,是机体出现了阴阳、气血、脏俯等不平衡的状态,中医强调心身一体,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人体的功能状态和治“未病”。 张庆祥等[2] 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疾病的范畴: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疾亦病也”(《说文解字》),即是指“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疾,“病”则是有明显表现的、程度较重的病变。“疾”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在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表现明显的大病,按中医学理论分析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2 中医认为亚健康影响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在气候、饮食、起居、劳逸和情绪等方面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2.1 六气不顺 一般而言,人体顺应四时即可安然无恙。若六 气不顺,寒温不适,燥湿不调,再加不知调摄,则有碍脏腑功能,适应能力下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Intervention Study Progress of TCM on Sub-health State LI Wan-lin,HUANG Jing-yu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Guangdong,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 about the sub-health state intervention study progress of TCM nearly year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ub-health state of sub heal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knowledge factor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the TCM medication ,the non-drug therapy method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on the sub-health state intervention of the modern research profile in TCM at present.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TCM interven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 糖尿病下肢PAD的特点(20分) A:病变广泛多部位、多节段 B:并有微血管病变 C:病变更远端,多为小血管病变 D:手术难度大,效果相对差 E:以上均是 2. 糖尿病性LEAD的二级预防措施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剂量为150mg/d B:对于已有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和/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C: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 D:根据病情使用他汀类调脂药 E: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药 3. 下列有关踝肱指数(ABI)的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B: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1.1~1.3 C: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D:踝肱指数低于0.4则提示存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E:踝肱指数0.41-0.9则提示存在轻到中度的外周动脉疾病 4. 糖尿病性LEAD一级预防中血糖、血压控制的目标为(20分) A: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20/80mmHg

B: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20/80mmHg C: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30/80mmHg D: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30/80mmHg E: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40/90mmHg 5. 有关进行LEAD筛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 B:伴有LEAD发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筛查1次 C: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D:如糖尿病患者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警惕罹患LEAD的可能 E:目前LEAD筛查方法仅有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 随着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应运而生。我国的亚健康产业现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观念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亚健康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把握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对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亚健康产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其能够良性发展。 [关键词] 亚健康产业现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