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数据

自然资源数据
自然资源数据

新疆概况

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古称西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亚洲地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近郊。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盆地占44%。农、林、牧用地面积约6304.5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7.9%,现有耕地402.55万公顷;园地面积33.59万公顷,林地面积675.94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1521.583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20%,居全国第二位。水能资源: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山泉270多处,地表水总径量1119.9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新疆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139个,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355.4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853.51亿千瓦。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132科、856属、近3569种,其中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罗布麻、橡胶草等1000种,稀有者约100种。新疆分布的脊椎动物近700种,无脊椎动物约1.5万种以上。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约占全国保护动物的三分之一,其中列为I级的保护的有28种,列为II级保护动物87种。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138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铁矿查明储量7.3亿吨。有非金属矿种70多个,其中白云母、宝石、石棉、和田玉驰名中外;盐的储量3.18亿吨;芒硝储量1.7亿吨;钠硝石储量232.6万吨。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 解决方案 一、建设背景 机构改革前,原国土、原规划部门、原林业部门及原其他被整合部门的各种系统均有着独立、完整的业务审批体系。自然资源部门的组建以后,亟需要从业务重组、数据融合、应用整合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机构改革后的“化学反应”。同时,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及《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的公布,“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新举措也给自然资源部门业务审批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自然资源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与新业务相匹配的智慧审批系统,以达到服务提质、审批增效的目标。 二、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 1、需求分析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要以“三定规定”为核心,明确为履行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修复的“两统一”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依次梳理具体业务需求,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

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以及进行矿产资源、海洋、测绘管理等业务梳理,做好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撑,支持统一数据底板建设,满足自然资源监管决策、自然资源政务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应用需求。 2.1.1摸清家底 摸清家底,梳理分析自然资源信息化的需求差距从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情况、平台支撑、信息化应用等几个方面梳理分析原国土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源目录情况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对比出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与国家信息化要求和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需求差距。 2.1.2梳理自然资源数据 自然资源数据资源体系方面,需要全面梳理自然资源数据,摸清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矿产、海洋、林草、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在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信息、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目录下新增如生态环境、灾害、生态修复等专项数据。 2.1.2整合原各业务系统 在软件层面,原国土资源部门有对外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平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综合事务管理、行政审批系统、土地开发管理系统、土地储备管理系统、综合监管平台、档案管理系统等;原规划部门有综合事务管理系统、规划“一张图”、规划业务管理平台、综合监管、规划移动执法系统、规划档案等子系

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研究

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研究 赵俊三1、2,朱兰艳1,李勇2,余益民3 (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2.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昆明 650106;3.云南省电子政务网路管理中心,昆明 650228) 摘要:本文从省级层面上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并提出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思路和开发实施方案。论文首先分析了省级平台建设的目标;然后重点阐述了平台建设的总体开发模式与体系结构、系统层次结构与体逻辑关系结构、系统总体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共享、WebService 1 引言 近年来,全国一些省级政府部门开发建设了服务于部门业务的GIS专项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专题地理空间信息,为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在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中存在着诸如缺乏规范和标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综合性应用差、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因此,从省级政府及业务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出发,建立统一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要求,将成为未来几年省级层面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及专题系统开发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平台建设目标 由于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工作量大、业务复杂、周期性长的技术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方式开展工作。并科学合理的确定平台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平台建设的近期目标应包括: (1)制定面向省级政府及各部门应用的省级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与分类编码体系,通过多尺度、多时相、多源、多类型、动态化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和转换,建立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资源中心,在省级网管中心建立数据资源中间库、信息服务库,为省级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强大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支持,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向深层次发展。 (2)为省级五大办公厅、以及相关省厅局单位提供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通过与其它经济、社会信息叠加,支持政府领导信息查询和决策,也为各个部门级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提供支撑,使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在政府日常办公、项目审查、审批、

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建设方案

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 总体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名称 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自然资源信息化项目)。(二)建设单位 桂南市自然资源局。 (三)项目背景 桂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桂南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以及原有地理信息数据,结合桂南市信息化现状及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工作需要,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了桂南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需求,构建自然资源综合数据库,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自然调查移动端,服务自然资源监管决策、政务服务和调查评价等自然资源信息化应用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基于三调成果和原有自然资源数据的的自然资源综合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数据建库与管理“一张图”系统建设。

二、项目的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和依据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送审稿)》,提出要建成以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为支撑,面向监管决策、政务服务和调查评价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一

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数据整合力度,类型,范围不够。未对基础地理数据数据,遥感影像,规划数据进行了整合;范围上,目前只对地籍类,用地类数据进行了整理,缺乏对执法,监管,审批等业务数据的整合。范围上,目前主要还是以土地类数据为主进行整合,缺乏对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数据的梳理和整合。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展示能力缺乏。目前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简单的空间地理信息的二可视化表达。尚缺乏基于自然资源数据的多视图、多样化表达能力,急需研制。 辅助决策能力缺乏。目前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紧提供了对矢量数据的查看和查询能力,尚缺乏对空间分析能力的应用,急需根据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各部门管理需要开展定制化研发,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水平。 三、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项目的意义 (1)构建桂南市自然资源一张图,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数据新生态 通过制定统一分类标准,建立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模型,开展土地、矿产、地质调查、测绘、林业、草地、水资源等数据整合集成,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全面、准确掌握桂南市自然资源“家底”,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联动更新,做到数据统一,权威发布。依托桂南市现有自然资源相关数据,建立横纵协调的自然资源数据联动更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目录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1) 项目背景 (2) 解决方案 (3) 逻辑结构 (3) 体系结构 (4) 系统体系架构 (4) 主要特点 (5) 应用价值 (6)

项目背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下简称“基础信息库”)项目的牵头单位。项目参加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总参谋部测绘局、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 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明确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四大基础信息库之一,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2年,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和社会公众提供长期、稳定、标准化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产品及服务。这对于建设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跨部门电子政务合作机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2008年,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项目总集成任务。

解决方案 逻辑结构 基础信息库分布在1个主中心和11个分中心,采用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建设及运行服务模式。专题信息产品库由11个分中心分布式建设和运行维护;综合信息库由数据主中心和11个分中心共同建设,各分中心分别建设相应综合信息子库,主中心汇集各分中心建设和维护的综合信息子库,构建综合信息汇集库,建设综合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综合信息产品库和综合信息定制产品库(应用系统)。基础信息库通过交换系统实现数据主中心和各数据分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发布、访问和传输,在逻辑上形成统一的整体。

空间数据库更新技术

课程结课报告 空间数据库更新技术 关键字: GIS 空间数据库更新数据模型空间分析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多源数据多比例尺数据自动变化检测 1引言 地理信息产业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在科学、政府、企业和产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包括房地产、公共卫生、犯罪地图、国防、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景观建筑、考古学、社区规划、运输和物流。面对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问题变得迫在眉睫。空间数据库具有数据量庞大、高可访问性、空间数据模型复杂、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联合管理及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在空间数据库更新技术的研究颇受关注,也是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现研究成果表明,一旦GIS创建成功后,保持空间地理数据的现势性并及时进行地图数据库的更新,是保证GIS有效运行的根本前提,也是今后地理信息工程中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而当前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更新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大,更新周期长。 现在大家广泛认同的对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更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逐渐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去取代老数据库,但是这种方法速度慢,适合于为一个新的区域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二是检测、识别和更新变化部分,这种方法更新速度快,更适合于更新现有的数据库。但是针对不同的数据、数据模型及需求进行数据库更新技术都有不同的研究重心。本文中,我将针对多比例尺数据、多源数据、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及不同数据模型进行的空间数据库更新技术的研究理论、实现方法及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呈现空间数据更新技术的现有发展动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空间数据库更新技术 2.1 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更新空间数据库[1]

研究表明空间分析技术是空间数据更新的基础,空间叠加分析、实体空间关系分析,以及基于实体空间关系的智能捕捉,是实现区域空间要素整体更新和局部更新这两种更新方式的最主要的支持技术。在空间数据更新中引入智能捕捉CAD制图技术是解决在基于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系统中边界重合问题的有效方法。 2.1.1 区域空间要素整体更新与处理 区域空间要素整体更新通常通过开窗方式更新窗口内的几类或全部空间要素。它要求源数据准确度能够得到保证,整体更新成本较高,很少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区域空间要素变更很大、数据现势性很差的情况下的数据更新。数据更新的前提是用于更新数据与被更新数据位于同一坐标系,使之具有可叠加分析,因此坐标匹配是数据更新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数据源的多尺度性,在实际更新中一般用大比例尺数据更新小比例尺数据,因此数据综合也成了数据更新的重要环节。叠加开窗是根据更新数据范围,在数据库确定被更新的区域,同时进行数据更新。数据接边处理是编辑处理数据库中被更新区域与周围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2.1.2 区域空间要素的局部更新 用于区域局部对象更新的数据源可以有2种方式:电子数据、非电子数据(如直接输入坐标、直接勾绘)。局部更新操作对象是根据空间要素对象,根据空间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只需要更新点、线和面要素,注记与地物属性紧密相联系,可以根据属性实现自动更新。在变更过程中由于不同来源数据的精度不同,经常产生数据不匹配,因此匹配吹是局部更新的重要环节。 (1)数据模型对局部更新实现的影响 01.拓扑结构数据模型以空间实体间拓扑关系为基础组织管理几何要素。数据拓扑关系以整 个管理区域为单位建立,所涉及空间实体几何属性的编辑、更新操作(如增加、删除、修改地理实体)就必须对整个区域进行拓扑重建,因此局部更新效率较低。但基于拓扑结构的空间数据更新可以充分享用实体之间拓扑关系,保持了图斑的基本特性。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地理框架数据标准-国家地理空间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 项目标准 XB/T 2008—————————————————————— 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库要素实体代码规范 编制说明 ****-**-** 发布 ****-**-** 实施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办公室发布

一、任务来源和意义 整合改造现有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是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核心任务,而相关标准研制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改造的基础。针对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和应用需求,在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整合过程中,需采用面向实体的构模方法,以地理要素为数据的构成单元,反映和描述客观世界中独立存在的“地理实体”,从而实现对象化逻辑表达。 为保证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整合过程全面展开,在现有国际、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基础上,面向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实际需求,编制《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库要素实体代码规范》,为信息库整合过程提供可操作的地理框架要素实体编码规则,并给出实体代码,对于指导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依据 本标准编制过程既考虑了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也考虑了未来地理框架要素的应用需求。在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范,特别是在统一公用的要素实体代码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地理框架要素实体编码的规则,并规定了对要素实体编码进行一致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因此本标准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具有良好的同一性。 引用或参照的相关标准包括: 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内容 ISO 19101 地理信息参考模型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7027 -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 917-2000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 GB/T 917-2009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 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JT/T 307.1-1997 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省干线公路代码TB1945-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2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自然资源部的规划,全国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一般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省、市、县地方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由省参照国家级平台确定建设模式与框架。其中网络体系由部统一设计,应用体系由各地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设计,数据与部互连互通,应用系统与部系统业务协同。 重点内容如下: 1、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划分为2020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逐步推进。 2、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地方自然资源信息化 体系由省参照国家级平台确定建设模式与框架。 3、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由“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三个方面作 为支撑。 4、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是 三大应用体系。 5、建立二三维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三维实景数据库,努力实现动态实 时实景可视化。 6、接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互联网空间数据信息,并通过协议购买、交换、 搜集等方式,获取互联网上与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有关数据。 7、成立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集中统一领导。 时间节点如下:2019-2020年五大目标: ?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一张网”; ?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 ?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海洋管理、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执法督察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一网通办”; ?接入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 2021-2025年目标: ?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实现对国土空间的全时全域立体监控; ?建成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的自然资源监管决策机制; ?“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联网运行,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力全面提高。 ?将成立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国自然资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方针政策、战略规划和工作要求。 ?自然资源部还将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方式,降低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解决自然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人员缺乏的难题。

自然资源“一张图”需求分析说明书V0.1

自然资源“一张图” 需求分析报告 广州南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审批 文件更改摘要: 备注: 1. 文档的初始版本号以“V0.1/草稿”进行标识,即大写字母V 和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每次版本变化从小数点后的数字开始升级,变化范围为0~9,逢10进位。 2. 文档通过评审后,“版本/状态”应为“V 1.0/正式”。 3. 在“V1.0/正式”之后,如有修改,“版本/状态” 应为“V 1.y/修改” “y”可根据次数依次递增,取值范围为“1~9”。再次通过评审后,“版本/状态”应为“V 2.0/正式”,依此类推。

目录 1.引言 ......................................................................................................................................- 1 - 1.1编制目的...................................................................................................................- 1 - 1.2背景...........................................................................................................................- 1 - 1.3适用读者...................................................................................................................- 2 - 1.4定义...........................................................................................................................- 2 - 2.引用文件...............................................................................................................................- 2 - 3.任务概述...............................................................................................................................- 2 - 3.1建设目标...................................................................................................................- 2 - 3.2建设内容概述...........................................................................................................- 2 - 3.3用户特点...................................................................................................................- 2 - 3.4约束和假定...............................................................................................................- 2 - 4.需求分析...............................................................................................................................- 2 - 4.1现有系统及数据描述...............................................................................................- 2 - 4.1.1现有系统描述...............................................................................................- 3 - 4.1.2现有数据.......................................................................................................- 3 - 4.2构建大数据资源体系...............................................................................................- 3 - 4.2.1数据资源目录...............................................................................................- 3 - 4.2.2数据标准转换...............................................................................................- 3 - 4.2.3数据整合.......................................................................................................- 3 - 4.3核心数据库建设.......................................................................................................- 3 - 4.3.1新建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 3 - 4.3.2新建全囯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 3 - 4.3.3新建海洋资源综合数据库...........................................................................- 3 - 4.3.4新建互联网相关舆情数据库.......................................................................- 3 - 4.3.5扩展建设卫星遥感应用核心数据库...........................................................- 3 - 4.3.6扩展建设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库...................................................- 3 - 4.3.7扩展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库...........................................................- 3 - 4.3.8接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视频监控等动态监测数据...........................- 3 - 4.3.9更新完善全国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3 - 4.3.10更新完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 3 - 4.3.11更新完善地质核心数据库...........................................................................- 3 - 4.3.12更新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3 - 4.3.13更新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 3 - 4.3.14更新完善海洋环境综合数据库...................................................................- 4 - 4.4系统功能需求...........................................................................................................- 4 - 4.4.1用户及权限控制...........................................................................................- 4 - 4.4.2通用功能.......................................................................................................- 4 - 4.4.3数据管理功能...............................................................................................- 4 - 4.4.4对外业务支撑接口服务...............................................................................- 4 - 4.4.5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 4 - 4.4.6规划成果检查与审批...................................................................................- 4 - I

国土空间大数据中心的应用与实践

国土空间大数据中心的应用与实践

目录 Content 1 2 国土空间大数据理解与思考 国土空间大数据分析与构建 3国土空间大数据应用与实践

数据量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速度 Velocity 价值 Value 精确Veracity 易变性 Volatility 有效性 Validity 变异性 Variability 可视化Visualization 想象力 Vision 描述性 Verbalisers …… 国土空间大数据的核心是以地理思维构建行业大数据,强调国土空间信息“智”与“慧”的融合。 1、“智在上图”,建立“用图说话、用图表达、用图管理、用图决策”的管理机制! 2、“慧在应用”,让空间数据应用模型(科学评价模型、预测模型、协同决策模型等)真正用在地图中!

DATA 组织数据 互联网数据 公开 私有 政府组织 数据 可开放 可共享 涉密 企业组织 数据 可开放 私有 大数据全景图

基础地理数据 ●2009-2017年DOM ●行政区划(市、县、乡) ●地名数据 ●水系、水利设施数据 ●道路、交通附属设施数据 ●居民地及附属设施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很多城市已经把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纳入每年固定的财政支出 青岛局是基础地理数据的法定、权威管理部门

土地资源数据 2006-2020土地利用规划 2009-2015土地利用现状 2009-2015基本农田 2012-2015城镇地籍 地价数据 分等定级数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土地资源数据 预审审查 征收地拆迁 土地储备 供地 土地交易 执法监察 房产交易 预售许可 预售交易 现售交易 存量房交易 资金监管数据 预售商品房合同备案 不动产登记 土地登记 房屋登记 林权登记 农经权登记 海域登记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规划 矿产资源储量 采矿权 探矿权 地质灾害 易发程度分区 防治规划区 滑坡灾害点 泥石流灾害点.

人工智能让自然资源信息管理更高效

异构融合技术,可用于自然资源数据和系统融合 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既要考虑与其他部委之间相互协作,也要考虑与原国土、住建等部门相关职能互相衔接,还要考虑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国家、省、市和区县四个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要互联互通、协调统一、无缝对接。这都要求相关数据信息资源全面共享,将分散在各部门不同时期的大量数据和系统(平台)互联共享。 但是,由于各部门不同的软件系统由不同团队开发,要实现数据对接尤其是打通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数据接口,有一定难度。而人工智能的异构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无需数据接口便可直接进行数据采集、推送,适用于任何系统数据源,并具有高度开放性,能够自动完成分级管理与部门协同的数据双向流转。这种异构融合技术操作更便捷,可以打通部门之间独立数据信息,通过综合性的数据模块掌控全部自然资源基础数据,为快速实现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提供全面综合的决策依据,进而迅速开展各部门业务融合。 移动加密技术,在自然资源数据保密领域应用 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的共享与保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由于存在大量涉密涉隐数据,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使用难以实现。而一旦经过加密处理,则会限制数据精度和使用范围。而自然资源信息不仅包括空间地理信息,且与其他部门的诸如人口数据、经济数据、交通数据、教育数据等密切相关。因此,打通自然资源数据的传输与应用通道对自然资源管控来说至关重要。 基于区块链的人工智能移动加密技术可有效解决自然资源数据

保密与传输问题。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加密手段可从源头上对各类自然资源涉密涉隐数据进行封装,使得涉密涉隐信息在传输中无法被窃取。明密文混排信息保护技术,可解决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全程信息安全问题,这将从根本上破解保密数据的共享及传输问题。从信息的生成—传输—接收—阅读,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加密保护,杜绝一切环节的泄密可能,通过建立数据横向流通机制,逐步推动形成全国自然资源数据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可将自然资源政务服务拓展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以及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涉密基础数据移动设备数据传输与即时通信。 图像识别技术,可用于空间规划“多规合一” 自然资源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可以理解为进一步深化推进“多规合一”,并强化空间管控,促进自然资源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也就是说,在空间底图上指明哪些地方能开发,哪些地方要保护。无论是空间规划还是多规合一,难点在于基本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即需对历年来土地调查、林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形成统一的差异用地处理方案,并统一地类标准,进而达成规划工作底图的共识。 以往对于此类标准的统一,一般由规划专家和规划部门讨论协商决定,主观性强,且不可避免存在大量行政意图干扰。为了更科学、快速的统一标准,可利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快速提取自然资源数据中各类影像、专题图、图斑的差异点,并通过无监督学习将人工难以发现的盲点和规律提取出来供规划部门决策参考。

自然资源大数据整合与更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自然资源大数据整合与更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9-08-28T10:25:12.8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作者:江吉标 [导读] 我国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以有效利用。 崇左市地质勘查测绘院广西崇左 532200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涉及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及人类活动空间的多项要素。随着自然资源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自然资源数据量日渐增加,在自然资源部成立的背景下,自然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国土空间的统一管控是当前一段时间内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急需要将自然资源和相关国土空间的规划数据进行一体化整合,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融合的一体化数据体系。如何实现自然资源数据整合加工,对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现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大数据整合与更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引言 我国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以有效利用。近些年来,国内对数字资源整合方法以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比较多,在数字资源整合方法的研究工作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进展。但是我国的自然资源数据因机构改革等原因,相关数据尚未形成一体化整合,还有待完善。 1 技术路线 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自然资源大数据整合与更新技术采用“图形驱动业务”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库成果,以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具体流程包括数据调研与分析、数据资源目录建设、构建统一数据模型、一体化数据库设计、数据标准化整合、数据库建库以及数据联动更新等。1)数据调查与分析:按照自然资源数据整合与更新工程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要求,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管理对象和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数据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分析。2)数据资源目录建设: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兼容性与针对性等原则,形成自然资源数据目录体系。3)统一数据模型构建:采用面向对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统一对象描述与编码、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等过程建立对象关系、构建统一数据模型和设计联动更新机制,以模拟自然资源管理的空间对象的结构和行为。4)一体化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的总体架构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性能设计、安全设计与建库流程设计等内容。5)数据标准化整合:依托现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检查、数据映射与抽取、数据预处理、对象编码与关联关系建立、质检审核等过程,为自然资源大数据管理与业务运行提供数据基础。6)数据库建库:采用“分布存储、集中管理”的设计思路,针对未建库的数据采用标准化建库方法进行“新建”;对于已建库数据,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库迁移“统管”或者动态视图“引流”的方式实现数据统一管理。7)数据联动更新:基于统一数据模型,利用缓冲资源池完成数据更新,并将数据变化前后的编号信息、属性信息、业务信息记录在对象变化表中。经过数据抽取,将最终的成果数据和关联表格存储在一体化数据库中,实现联动更新、数据“留痕”。 2 自然资源数据整合的意义及内容 在进行自然资源数据的处理时,所利用到的数据整合方案,就是指利用数据转换以及通信来达到数据结构与数据含义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来将信息孤岛消除,使数据能够实现分布式异构以及全方位的共享。自然资源数据的特点是,空间与时态并存,具有高强度行政保密性以及存储海量等,所以,对自然资源数据进行整合时,可以采用多种机制来进行。目前,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数字资源整合机制大概可以分为,代理整合机制,数据仓库整合机制,中介器封装器整合机制以及对等网整合机制。在这四种整合机制当中,除掉数据仓库整合机制剩下的三种整合机制通过对数据自身来进行整合,然后再利用对的模式或者中介代理通信,使国土数据资源在进行共享前实现转换以及翻译,所以这三种方法大多数时候是用与在学校以及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整合工作。而数据仓库整合机制,则是对多类型,多结构空间属性时态并存以及多标准的数据整合工作比较适应,而自然资源数据就属于这种特点的数据,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整合机制来进行自然资源数据整合。 3 关键技术 3.1 统一数据模型构建 采用面向对象的理论与方法,遵循“数据与应用分离”的原则,将空间图元(地块)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空间对象进行设计,所有涉及位置、面积、界线的信息均与图形挂接,包括统一对象描述、概念模型设计和逻辑模型设计等过程。1)统一对象描述。为保证空间对象在整个数据资源中的唯一性,按照统一编码规则对空间对象进行编码描述,如同人的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性标识,形成业务关联、信息回溯、综合分析的基础与纽带。2)概念模型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描述自然资源数据,包括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间的关系与限制,具有抽象性、封装性、多态性、继承性等特征。概念模型的建模过程更专注于分析问题本身,发掘重要的业务领域概念,并建立业务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3)逻辑模型设计。在概念模型设计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中的各项业务内容进行数据建模,实现空间对象、基本信息、项目信息、业务信息的组织与存储,形成自然资源大数据逻辑数据对象模型。对自然资源数据业务关系进行梳理,构建数据关系模型,包括空间关系模型、业务关系模型和时态关系模型。 3.2 数据挖掘 知识是对数据包含的信息更抽象的描述,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而规则是基于知识的表达,是一种过程性的知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基于数据挖掘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国外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并被广泛使用,国内学者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实际上,在自然资源数据整合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的提取和应用,从海量的数据集合中抽取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规则。 3.3 应用情况 采用基于一体化数据模型驱动的自然资源大数据整合与更新技术,实现了从自然资源管理基础图元(地块)到空间要素对象,再到逻辑数据对象的模型层层深化与设计;建成了包括公共基础数据、专业基础数据和业务管理数据等数据分类在内的省级自然资源数据资源体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GIS应用——通识篇

一、城乡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 规划行业经过多年的转变,从原来的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直到现在我们称之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一起重新复习下相关内容: “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具体包括:指导思想全面调整、编制审批体系调整、技术标准体系调整、法规政策体系调整、实施监管体系调整。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分别是:平台基础的转变、关注重点的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变、管控手段的转变、编制成果的转变、工作组织的转变。在这里面,从技术层面,我们可以关注两条:平台基础、编制成果。 在平台基础上面,关注四个方面:第一,规划全过程全面转入GIS基础平台;第二,以“三调”作为“底数底图”,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现状和规划分类技术标准;第三,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第四,以“双评价”作为规划前提。 在编制成果上,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及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建设。这些都需要强大的GIS功能作为支撑。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建立伊始,就已经严格对接了真实世界的面貌,换句话说,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工作底板,以“三调”作为最基础的数据,摸清整个国土空间的现状,这是规划的起点,这个起点的建立,依赖大量的GIS工具和技术,而他的成果,也是GIS的成果格式,成果的载体,从城乡规划的图纸,变成了空间规划的数据库。 (2)在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国土空间的各类研究,包括规划实施评估、双评价、生态红线划定与永久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内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域、每一个指标都与现实空间严格对应,并且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进行推演,而在这其中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是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这只能依赖于GIS技术工具实现。

《2020年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要点》解读

2020年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要点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总体要求 ①全面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要求和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总体部署; ②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和 2020 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水平。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 )自然资源监测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数据库 自然资源业务管理数据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自然资源政务审批一体化 自然资源业务管理信息化 自然资源监管分析智能化 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 集成自然资源政务管理系统 自然资源系统内 与国家有关部门) 自然资源数据社会化服务 自然资源数据共享与服务 空、天、地、海一体化调查监测 地质云3.0 海洋立体观测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一体化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字化 自然资源网络与信息化安全 自然资源信息化统筹 2020年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要点贯穿数据来源(基础测绘工作)、数据整合、系统建设(基础信息平台、政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信息化统筹及信息化安全。

二、深化自然资源政务管理系统集成与应用 2018年3月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解决空间自然资源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机制问题。基于自然资源管理和发展需求,契合统一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融合完善、扩建新建行政审批、业务管理、监管分析等自然资源政务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一体化的自然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自然资源政务审批一体化:机构改革,对应原有的业务审批信息化成果亟需有效融合、扩建新建,尽可能利用现有成果的同时,保证扩建新建成果能够保证与审批制度改革相配套并具有完善的接口对接及数据共享服务。 自然资源业务管理信息化:部分原有的自然资源业务管理网络化应用信息化成果已经基本成熟,能够满足常规业务办理提升效率的功能,但是部分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地质灾害等业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实现业务之间的信息互通。 自然资源监管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事前、事中、事后常态化全程监管,做到事前预警、中期评判、后期评估,精准监管、科学决策。 政策原文: 1.强化自然资源政务审批一体化应用。加强“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建设,将原有国土、海洋、测绘的相关审批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完善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测绘管理等审批功能,拓展海域海岛审批管理,初步形成与审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体化管理应用体系,推进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 2.加强自然资源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计划管理、土地征收、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测绘资质管理、自然资源督察、自然资源执法等业务网络化应用能力。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地质灾害等业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自然资源各业务之间相互联动和信息互通。 3.推进自然资源监管分析智能化。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资源数据的比对分析,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事前、事中、事后常态化全程监管,加大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期预警、中期评判与后期评估力度,促进自然资源监管的精准化、决策的科学化。 4.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转变,支撑会议、调研、审批、监管、执法等各种工作场景,减少人员出差、聚集和交叉感染风险,基本实现“网上见、线上办、远程看、云上算”,保障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推进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以信息化手段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整合融合为抓手搭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加强三维立体可视化与分析应用。 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整合地下空间、地表基质、地表覆盖、业务管理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据。——不仅仅融合国土、规划基础及业务数据,同时是地上地下空间一体、二三维一体、自然资源一体的三维立体“一张图”。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础服务满足的基础上,响应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搭建,加强三维立体可视化与分析应用功能建设。 政策原文: 1.更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开展 1:5 万 DEM 数据的全国更新、优化与入库,协调汇集全国最新 1:1 万 DEM 数据,更新 1:5 万、1:25 万、1:100 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相关数据库。 2.集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类数据。完善第三次国土调查、变更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海洋调查等数据库,汇集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等专项调查成果数据。 3.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类数据库。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数据,建立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4.整合自然资源业务管理类数据。完善地籍、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确权和不动产登记等数据库,推进土地、矿产、海域海岛等审批与业务管理数据的整合。 5.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分布式应用和服务架构,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电子签章、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安全审计等基础服务。在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加强三维立体可视化与分析应用功能建设,初步形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自然资源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