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四十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苏间的“冷战”便已急速展开。美国为抵制和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浸透”,首先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接着又在日本推行了马歇尔计划的翻版“道奇计划”,其结果是加快了包括战败国德、日在内的有关诸国的经济复兴。

马歇尔计划姑且不论,道奇计划因其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然而有关分析角度各异,评价褒贬不一。日本学者有泽广巳等认为,实施道奇计划后出现的稳定蕴含着“稳定中的危机”。中村隆英指出,道奇计划之所以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就在于此前的“中间稳定”业已奠定了必要基础,而“中间稳定”的恢复生产与抑制通货膨胀一齐抓的设想,要比一味制止通货膨胀的道奇计划“更周密”。欧美学者波顿则干脆认为道奇计划是一种“逆时代潮流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延缓产业复兴”的后果。

与上述低调评价相对照,最近日本一些学者的研究引人注目。浅井良夫在一篇论文中指出,道奇计划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三个稳定,即“劳资关系的稳定”,“作为对内稳定手段的通货稳定”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稳定”。1而三和良一和山崎广明则在大型研究丛书《通商产业政策史》中强调,道奇的基本设想是实现日本经济的复兴、稳定与自立,其三大政策支柱是:(1)控制国内总需求,降低过剩购买力,扩大出口:(2)制定单一汇率,取消补贴,恢复市场机制,促进合理化;(3)依靠政府储蓄和对日援助提供民间投资资金,扩大生产。2显然,这“三个稳定”论和“三大支柱”说已相当程度地超出了以往的认识。

与上述分析及其结论有所不同,本文认为,道奇计划作为美国扶植日本加快实现经济复兴、自立的重大举措,意在使日本实现如下三个转变,即通胀经济向稳定经济的转变,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并且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这些转变,或决定了这种转变的根本方向。其中,后两种转变带来了经济运行机制乃至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意义可谓深远.下面沿着这种角度试加阐述。

1浅井良夫著:《道奇计划的历史意义》,日本《土地制度史学》135号,1992年4月。

2通商产业省编:《通商产业政策史》第1卷(总论),通商产业调查会,1994年,第204页。

一、道奇计划的出笼

日本战败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在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总方针下,对日本进行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而对日本的现实生产活动与战后经济复兴,虽非像《基本指令》中规定的那样“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1但也未将其作为占领政策的重点。

为度过经济混乱与生产衰退的难关,打破原材料奇缺,开工不足、物资供给匮乏,通货膨胀日烈的恶性循环,日本政府在1947至1948年间推行了著名的倾斜生产方式,集中力量增加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生产,从而使国民经济重新进入再生产循环的轨道。到1948年,工业生产指数已由战败初年的30%左右上升到60%以上,严重的经济混乱、生产滑坡局面已经过去,

然而,倾斜生产时期的经济恢复,是在一种极不正常的体制庇护下实现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仍极大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复兴,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外经济的封闭性与依赖美援。近代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是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又招致美国及其他对日作战同盟国实行贸易封锁,使日本受到致命性打击。日本战败投降后,盟国的对日贸易限制仍未解除,日本的外贸、外汇业务处在占领当局的直接管理监督之下,除少量生活必需品外,工业设备及生产原料的进口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在生产原料匮乏,工业生产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中,日本政府被迫采取了以开发国内资源为重点的倾斜生产方式政策。正如日本学者香西泰所言,这是一种“因贸易封锁而被迫实施的进口替代政策”。2但这种政策归根结底只是权宜之计,因为煤炭这种“唯一可以利用的”有限资源迟早耗尽,届时还必须通过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寻求生路。

限制进口导致原料紧缺,开工不足,生产下降,物资匮乏,进而又使出口大为萎缩。据统计,1945至1948年间,进出口额为15.14亿美元比5.35亿美元,赤字额为9.79亿美元。这笔巨额贸易亏空是靠美国对日援助弥补的。同一时期,美国对日援助物资总额已达到10.58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69.9%。3

1外务省特别资料部编:《日本占领及管理重要文书集》第1卷(基本篇),东洋经济新报社,1949年,第136—138页。

2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第29页。

3经济安定总部1952年度《经济白皮书》,至诚堂,1952年,第7表。

显然,只要对日贸易限制的大门不被彻底打开,日本经济便没有出路,也就无从谈论真正的稳定、复兴、自立与发展。

其二,对内严厉的经济统制。日本的经济统制始于昭和初期经济危机时期,全面侵华后根据“总体战”的需要全面付诸实施。战后初期,虽废除了部分战时统制法,解散了各种统制会,但因经济状况恶化,从1946年初起又全面恢复统制,倾斜生产方式的实施,实仰赖于经济统制的庇护。这种统制的主要方式有:物资统制。统制范围包括煤炭、钢铁等几乎所有生产资料物资,以及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统制物资从生产到配给均处于政府的计划和严格管理监督之下。

物价统制。根据《物价统制令》几乎所有商品均被强行规定公定价格,统制品种按中分类计,最多时达万余种。为控制物价总体水平,日本政府指定煤炭、钢铁、粮食等为稳定线物资,要求这些物资按政府公价配给,其亏损部分享受财政补贴,时称价格调整费。同期,日本政府还向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巨额补贴。两项合计,财政补贴费在历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占20%以上。1

资金统制。长年对外侵略战争的结果,使战败初期日本的“国家财政、重要企业及国民家庭开支皆为赤字”,2再生产投资资金告急。为保证倾斜产业的资金需求,日本政府设立复兴金融公库,两年间通过复金投放了1260亿日元政府贷款,约占全国设备贷款总额的70%,其中煤炭、电力、海运、钢铁四大产业接受的政府贷款,分别占其贷款总额的98.1%、92.9%、84%和73.4%。3可以说,重点产业的生产,基本是靠政府财政资金启动的。

劳动统制。劳动管理与劳动力供给,本来是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和私人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在统制体制下,政府多方面介入。最典型的实例是国家管理煤矿,即私有国营,煤矿生产全面按政府计划进行。与此同时,国家还直接插手解决矿工的生活、待遇、住房问题,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派遣政府官员到工作现场监督指挥生产等等。

经济统制只是特殊时期应付特殊问题的极端手段,存在种种弊端。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只要是正常发展时期,统制决不是理想的方法。废除统制,恢复

1经济企划厅编:《战后日本的资本积累与企业经营》,至诚堂,1957年,第19页。

2经济企划厅编:《资料·经济白皮书2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1972年,第20页。

3经济企划厅编:《战后经济史(经济政策编)》,大藏省印刷局,1976年,第100、102页。

市场机制的功能,是当时面临的严峻课题。

其三,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日本战败不久即爆发了恶性的通贷膨胀,经过一阵徘徊,日本政府在通货稳定优先还是生产恢复优先之间选择后者。在推行“生产第一”的倾斜生产期间,尽管通过多种手段控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两年间消费物价上涨7倍,与战败至1946年间的上涨率匹敌。1除了供给绝对不足的根本原因外,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在于日本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一是前述的巨额贸易、物价补贴,它使国家预算连年赤字;二是政府的财政贷款,当时赤字运营的政府财政本已拿不出余裕资金,然而为保证倾斜产业的资金供给,政府还是放出巨额财政贷款,其资金来自政府公债收入(复金公债),而认购70%复金公债的日本银行除增发纸币外别无他途。所谓“复金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发生的。

通货膨胀的恶果最终只能嫁祸于国民。由于工资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劳动者生活维艰,工人运动此伏彼起,经济不稳定又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就是实施道奇计划前日本社会,经济的实况。

另一方面,就在1947—1948年两年间,国际政治格局及远东地区的形势巨变。1946年底至1947年初,美苏这两个二战时的盟友分道扬。冷战的序幕一经揭开便愈演愈烈,在此过程中,美国彻底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首先表现在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的停顿方面,再就是从1947年起一再缓和日本赔偿计划,同时增加对日物资援助。到1948年初,美国陆军部部长罗亚尔索性发表声明,公然声称要把日本变成对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2同年,中国的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政府意识到“中国正迅速落入共产主义统治之下”,3加紧了调整其远东战略的步伐,于是日本这颗棋子的作用更显重要。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在野的共和党在1947年中间选举中获胜,抨击政府的援日政策加重了美国公民的纳税负担。在“冷战理论”和“纳税者理论”的鼓噪下,美国政府走马灯似地派遣陆军部副部长斯特莱克和道莱帕,国务院企划部长凯南、联邦储备制度理事会调查统计局副

1正村公宏:《图说战后史》,筑摩书房,1989年,第65页。

2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一一从终战到媾和》第17卷(资料1),东洋经济新报社,1981年,第64-66页。

3饭田经夫等:《现代日本经济史》上,筑摩书房,1976年,第22页。

局长扬格等要员赴日考察,并根据其建议,最后完成政府内部对日政策的意见调整。1948年10月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做出《关于对日政策的劝告—一极秘NSCl3—2》决议,决定停止在日本的一切改革,“今后对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复兴。”1 12月10日,美国政府又以“中间指令”形式,向占领当局部署了《日本经济稳定计划》,这是继NSCl3—2号决议后有关对日经济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这份俗称“经济九原则”的计划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坚决果断而综合性的政策”,制止“全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以“保证尽快准备能够确定单一汇率的各种条件”。为达此目的,必须实现预算平衡;加强税收;控制金融贷款;稳定工资;加强物价统制;加强外贸外汇管理;改善配给制度;增加生产;提高粮食配给效率。2如果对“经济九原则”的内容略加分析,则可以指出,这一计划的实施步骤是先实现稳定,再统一汇率,解除贸易限制,使日本回到国际经济社会。而实现稳定的重要手段,是进—步加强统制、计划与管理。这里,计划本身忽视了对内经济机制与对外经济机制的衔接问题,即对日本正在实行的经济统制,与其说是尽快使其缓和乃至废除,倒不如说是嫌其统制不够,效率不高。这说明“经济九原则”规定的政策体系尚欠完整性。

但是,受命来日本推行经济稳定计划的约瑟夫·M.道奇却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灵活地把握美国政府提示的“原则”,对日本经济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造。

二、稳定经济的诸措施

以往的研究大多存在着一种倾向,即道奇计划是以财政紧缩为重点的全面经济紧缩,经济稳定正是通过诸种紧缩措施实现的。这种观点无疑有正确的一面,但是并不全面,甚至存在错误的偏向,许多重要的史实也被忽略了,因此极有必要澄清。

笔者认为,道奇为实现日本经济的稳定可谓机关算尽,但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却不可用“紧缩”一词所概括,实际上是有“紧”也有“缓”。简单地说即“三紧四缓”。

1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一一从终战到媾和》第17卷(资料1),东洋经济新报社,1981年,第79—81页。

2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一一从终战到媾和》第17卷(资料1),东洋经济新报社,1981年,第

“三紧”措施具体表现在:其一,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道奇认为,国家财政预算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长期化的总祸根,因此,解决日本的通货膨胀问题,一不能搞苏联式的物资统制,二不能象西德那样货币贬值,只能通过财政平衡来实现。1结果,道奇亲自主持编制的1949年度日本国家财政预算自战后以来首次出现黑字,黑字额为1569亿日元。若与1948年度的1419亿日元赤字相比较,则更能感觉到1949年度预算确是个紧缩预算,2这个预算无疑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紧缩性效果。

其二,强化税收是经济紧缩的又一重要手段。

1948年,日本中央及地方税收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25.9%,已创战后新纪录,实施道奇计划的1949年,这一比例被提高到28.5%,创下“明治,大正、昭和年代以来”日本税收率的“最高”纪录。3强化征税不仅支撑了超平衡财政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和国民消费,使社会资金供给更为吃紧。

其三,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如前所述,复金财政贷款是倾斜生产方式时期重要产业资金供给的主渠道,它一方面支撑了重点产业的生产恢复,一方面又助长了通货膨胀的蔓延,道奇认为,政府投资很难产生民间投资那样的良好效果,“会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4因此断然下令停止复金新增贷款,并限期收回放款.结果仅用一年时间,复金的千余亿日元债务便全部还清。

应该说,以财政预算为主的上述三项措施,构成了道奇计划下经济紧缩的主格调。对此,以往的研究者已有较为充分的论述。问题在于下述的四项缓和措施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些论者甚至囫囵吞枣地将之列入“紧缩”名单。这四项措施是:

其一,维持财政补贴。1949年3月,道奇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对日本经济的看法,他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在(日本)采取的国内方针政策,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日本经济如同踩高跷(竹马)一样两脚不着地,高晓的一条腿是美国援助,另一条腿是国内补贴金。如果这两条腿抬得过高,就有跌倒而折断颈

1池田勇人:《严衡财政》,实业之日本社,1952年,第215—216页。

2经济企划厅编:《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经济企划厅30年史》,大藏省印刷局,1976年,第56页。

3猪木正道:《吉田茂的执政生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第297页。

4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从终战到媾和》第18卷(资料2),东洋经济新报社,1982年,第38—39页。

骨的危险,因此有马上斩断之必要”。1这就是道奇有名的“日本竹马经济论”。许多人只是鉴于道奇这番话,便把斩断这两条“竹马”之腿也视为道奇计划的主措施之一。然而史实并非如此。

在1949年度财政预算中,各种补贴金总额破纪录地达到Z1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5%。据载,大藏省最初的方案是,新年度价格调整费仅700亿日元,但经道奇修改后,一下子提高数倍。当然,道奇的补贴金预算中包含了贸易补贴金。尽管如此,该年度的贸易、价格补贴费仍比上年度的两项支出总和多出46亿日元。2在补贴金问题上,道奇所做的只是将以往“看不见的”贸易补贴正式编入预算,并未使出“马上斩断”的绝手。

其二,增加对日援助。这一点与国内补贴金的处理方法类似。道奇计划实施前,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确曾表示过日本经济若不实现稳定便停止对日援助的强硬态度,但同时也许诺只要日本经济稳定,援助行将继续。看一下美国对日援助的变动情况便知,其具体数额是:战败至1946年1.93亿美元,1947年4.04亿美元,1948年4.61亿美元,实施道奇计划的1949年5.35亿美元。3显然,事实与道奇的有关言论相反。

尽管如此,并不能因此说道奇在补贴金和美援问题上立场模糊。从长远观点看,其本意确要砍断这两条“竹马”之腿,而现实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稳定。在此意义上说,暂时保留乃至加长这两条“竹马”之腿虽属权宜之计,但亦与实现稳定的目标并行不悖。这里体现了一种即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政策与策略的关系,或许可以认为,这正是道奇的经验之所在。

其三,设立美国对日援助回头资金。实施道奇计划前,美国对日援助巳逾10亿美元,但是这笔收入多未回收,有限的回收款也被纳入贸易资金特别会计中,既不明确,使用上亦多不当。1949年,在道奇主持下特设美援回头资金特别帐目,规定该项资金用于“直接而迅速地偿还政府债务及为经济重建发挥作用的资本投资”。4同年,该项会计的千余亿日元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政府债务,1通商产业省编:《通商产业政策史》第2卷(第1期战后复兴期1),通商产业调查会,1991年,第404页。

2通商产业省编:《通商产业政策史》第2卷(第1期战后复兴期1),通商产业调查会,1991年,第415页。3经济安定总部1952年度《经济白皮书》,至诚堂,1952年,第7表。

4中村文隆:“道奇路线至朝鲜动乱期工业化政策的展开”,明治大学政经研究所《政经论丛》52卷2、3号。

另有数百亿日元用于产业投资,从而实际上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复金贷款停止后财政投资的空白。

其四,金融缓和。道奇计划下货币供给与资金流动状况的特点是财政紧缩、金融缓和。黑字预算与复金国债的还付,造成841亿日元财政资金还流,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企业普遍感到资金难,怨叹之声日甚。如果任其下去,势必影响生产,进而引起就业减少、社会不稳。结果,从1949年6月起,在财政紧缩的同时,金融政策大为缓和,日本银行利用政府还付的大笔复金债,通过城市银行扩大对民间的贷款,并多次降低放款条件(如缓和高利率限制、降低贴现率等),积极参与国债、公司债的市场买入操作,组织协调融资等。同年日银新增放款额达829亿日元,与财政还流资金额大体持平。应该说,在道奇计划的紧缩之年,之所以仍能保持一定的工业生产增长率,与这种“财政还流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再次放出”1的金融缓和政策直接相关。

对当时的金融缓和措施,道奇似乎没有发表什么公开言论,是否得到他的同意尚无从考证。但可以判断他至少采取了默认态度。不过,当1949年底至1950年初银行普遍出现放款过多现象时,道奇及占领当局终于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警告。

上述“三紧”措施也好,“四缓”措施也罢,都是道奇根据日本经济的具体情况开出的处方。即根据“病人”的诸多症状,有的“一刀割除”,有的缓而治之,但中心目标是明确的,即一切为了实现经济稳定.

但是,道奇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经济稳定的即期目标,更大的意义在于要改变日本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实现经济机制及体制上的“转轨”与“接轨”。

三、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与“接轨”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若干方面有别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也同样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靠市场机制使近代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如前所述,昭和经济危机及侵略中国东北以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国家垄断的统制经济,对外开放的经济逐渐因其侵略战争的升级而被关闭了大门。可以说,1931年起日本连续发动十五年侵略战争的过程,既是其政治上走向彻底孤立直到最后破产的过程,也是其内外经济机制变形、脱离“常轨”的过程。直到实施道奇计1通商产业省编:《通商产业政策史》第2卷(第1期战后复兴期1),通商产业调查会,1991年,第417页。

划的1949年初,这种“变形”、“脱轨”的机制基本未动。

应该说,经济九原则已明确提示了将封闭的日本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方向,其手段是制定稳定的统一汇率,使日元具有国际兑换性,并规定只有具备经济稳定的前提条件后,方可实施统一汇率计划。

为使日本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道奇从两个方面展开其行动。一是统一汇率,改变现行外贸体制;二是缓和、废除经济统制,恢复市场机制,使日本国内经济机制与国际经济的自由市场机制“接轨”。

首先,关于统一汇率和外贸体制的改变问题。

1948年,美国政府曾派遣扬格使节团赴日调查汇率问题。使节团在回国报告书中指出,多重汇率是造成日本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使日本扩大出口,实现经济自立,必须统一汇率,并建议美元与日元比价为1美元兑换270—330日元。到1949年初,由于物价又有上涨,估计进出口汇率为1美元比330日元。但在同年4月确定单一汇率时,却变成l美元兑换360日元。道奇是有意压低日元比价的,一方面是考虑到通货膨胀有使日元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就是要让80%的日本商品在这一汇率下有出口竞争力。1重要的是,由于汇率的统一,不仅使日本外贸活动和结汇核算方便易行,而且通过把日元变成可兑换货币,密切了日本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外贸体制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占领当局将日本贸易的管理权交还日本政府,变国营贸易为民间贸易。道奇莅日不久,即责成日本政府成立外汇管理委员会,研究草拟新体制下外贸、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1949年10月28日,占领当局宜布日本民间贸易进口于同年12月1日、出口于翌年1月1日全面放开。12月29日,又将外汇管理权及6700余万美元外汇结余全部归还日本政府。12月1日,日本政府颁布《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外汇特别会计法》、《外汇管理委员会设置法》及《阁僚审议会令》,通过这“三法一令(政令)”,确立了以民间贸易为主体、以国家外汇管理为基本特点的新外贸体制。在此前后,日本还颁布了《外资法》。统一汇率与外贸外汇管理权的转移,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意味着战时以来对外封闭的日本经济重新开放。以此为基础,日本于五十年代中期加入

1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从终战到媾和》第3卷(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年,第429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员。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日本又走上贸易、资本全面自由化的道路。与这一经济开放的过程相一致,日本经济迅速完成复兴,并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其次,关于解除经济统制、恢复市场机制问题。

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通过自由竞争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实现的。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虽使这种观念得到一定改变,开始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但并未否定自由竞争的“原理”和市场机制。相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勿宁说重新确立了市场竞争的“秩序”。

然而如前所述,战后直到倾斜生产方式时期的日本经济已经远远脱离自由市场竞争的常轨,而若继续保持经济统制,无疑不能与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对接。也就是说,国内经济运行机制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而改变.

不过经济九原则并未明确要求日本废除经济统制,从其指令的内容看勿宁说相反。因此可以认为,是道奇在执行经济稳定计划时,灵活地把内外经济机制的衔接问题统一起来加以处理,推进了废除统制的进程。此外,有证据表明,重新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在废除统制方面也采取了与道奇合作的积极态度。

在道奇的监督指导下,废除统制工作急速展开。贸易统制缓和已如前述,民间贸易放开后,国家主要通过外汇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原则上不限制民间贸易行为。资金统制的废除主要是通过停止复兴金融贷款业务进行的,由于堵住了财政融资的主渠道,并提倡商业贷款,资金统制大为缓解。物资统制的废除进展也很快,1949年4月,指定生产资料为233种,生活资料57种,一年后,分别减少到49种和16种,废除率为79%和72%。价格统制在1949年4月时按中分类多达10715种商品,一年后即减至941种,废除率9l%。1由于废除统制,专事统制业务的15个政府统制公团先后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到1950年4月,有8个统制公团被解散,余下的4个统制公团到1951年3月也销声匿迹。

道奇对经济统制的否定,事实上也就是对1947年以来日本政府全力推行的倾斜生产方式政策的否定。因为诸项统制措施的相继废除,终使完全仰赖统制的倾斜生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难以为继。迫于这种形势,日本政府于1949年9月13日正式作出《关于产业合理化》的决议,它意味着一项新的产业政策

1有泽广巳、稻叶秀三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第49页。

的诞生。

小结

从1949年2月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一年多时间,可视为广义的道奇计划实施期。在此期间,道奇多次来日,亲手帮助日本政府制定了两个年度的财政预算,并推行了上述的诸项政策。那么,其效果如何,意义何在呢?

其一,“通胀经济”向“稳定经济”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是坐在一辆摇摇晃晃的破车上走过来的”,1通货膨胀一直象恶魔一样缠魇着日本。但是,实施道奇计划仅一年,便基本控制了通货膨胀。国家财政预算,1949年度首次出现黑字;货币发行量,比之于上年度的增加43%,1949年度减少0.4%;货币流通量,比之于上年度的增加40%,1949年度仅增加5.7%;2国民储蓄,紧缩之年反而由上年的6.5%(与国民收入之比),增加到8.3%;3物价上涨率,生产资料价格1947、1948年为130%和99%,同期生活资料价格为128%和50%,而到1949年则骤降至18%和一10%;公价与黑市价之比由1948年度的1:2.8,降至1950年初的1:1.3左右;工资增长率,1948年度为159%,1949年度仅14%;4工业生产,1949年度比上一年增长25%,国民生产总值亦增长7%。5这样,便出现了通货、物价、工资、生产相对稳定的局面。

之所以说相对稳定,是因为这种稳定中还存在着许多学者业已指出的“危机”。即失业增加,库存滞货已高达1000亿日元以上,经济危机大有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蔓延之势,是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的“天助神佑”,吹散了笼罩日本经济的阴霾。

不管怎么说,以道奇计划为转折点,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复兴、自立与发展的道路。道奇确定的平衡财政原则,虽然也时有偏差,但却被日本政府一直坚持实施到1965年“国债财政”为止。

其二,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封建末期以来,日本人为的锁国和开国各有两次。德川幕府的锁国被欧美列强用“商品加大炮”打开后,日本走上了资

1道奇语。见有泽广巳、稻叶秀三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第7l页。2经济企划厅编:《战后经济史(总观篇)》,大藏省印刷局,1958年,第249页。

3前揭《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经济企划厅30年史》,第580——581页。

4前揭《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第75页。

5前揭《资料·经济白皮书25年》第52页。《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经济企划厅30年史》,第578—579页。

本主义道路。二战期间因日本的侵略扩张,日本被反锁国门,尝尽苦头。道奇计划的实施,使日本重新回到美国主宰的国际经济社会,得以推行其“贸易立国”政策,进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奇计划可称为日本的第二次“开国”计划,而“开锁”者便是道奇。

当然,“锁国”之门被打开之后,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全面开放,而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其后的路程还很长,但这却是向经济全面开放转变所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其三,统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实施道奇计划,“各种有形的限制被一个个解除,市场手段和自由企业体制开始发挥作用”。1以此为契机,日本经济继战后初年的民主改革后,又进入一个新的重建市场机制、调整乃至改革经济体制、制度的重要时期。具体说来,除本文论及的外贸制度、体制外,产业组织及财政、税收、金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也是在五十年代初期进行的,从而在实现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又逐步建立了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机制”。

(本文原载《南开学报》1995年4期)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读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2](69)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

东盟经济一体化前景分析_韦民

环球财经 C HINA STATE FINANCE 东盟经济一体化前景分析 2.经济共同体建设完成近八成。按照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四个主要目标是:(1)建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2)建成一个竞争性的经济区;(3)经济均衡发展;(4)融入全球经济。截至2013年3月31日,蓝图中的259项措施已得到实施,东盟经济共同体按计划完成了77.54%的既定目标。 3.与区外经济合作表现突出。双边合作和整体参与是东盟成员国推动国际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相对而言,对外经济合作是东盟经济一体化表现最突出的环节。东盟经济一体化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东盟区内经济一体化,东盟特惠贸易安排(APTA)、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东盟经济共同体(AEC)是东盟经济合作的基本路径;二是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其中包括正在筹划和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三是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二)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北北模式和南北模式是地区经济一体化能够实质推进的基本方式。综合来看,东盟还是一个发展中地区,经济一体化仍属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南南模式。 2.东盟一体化的立足点。经济一体化是东盟一体化的核心环节。本着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相对于更敏感和复杂的政治安全领域,促进经济合作符合所有成员国的利益,且能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经济一体化是凝聚东盟共识、提供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环节和立足点。 3.显著的经济外部关联性。经济共同体是东盟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坚实背景,是维护和促进成员国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经济一体化成果可以演化为东盟国家在国际经济谈判中的重要筹码,进而增加东盟整体或单个成员国的国际竞争力,是东盟国家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通过整体参与、集体谈判方式,东盟国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亚太地缘政治环境提供的机会,成为亚太不可忽视的地区行为体。 4.东亚地区是东盟获取内部合作动力和经济利益的主要依托。2011年,东亚区内贸易依存度已升至54.1%, 直接投资依存度则升至29%,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借助于东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东盟占据着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权,并因此争取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大量的经济机遇。经济共同体是东盟亚太战略思维的必要手段。大国的关注和介入是东盟总体战略的基础。这样的地区态势也为东盟提供了战略机会。 □韦民 胡振虎 周强武 东盟经济共同体(AEC)构建是东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该共同体的性质和内涵不仅攸关东盟整体走向,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也会带来广泛影响。依据现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东盟经济共同体更可能是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延伸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次区域关税同盟,更不可能形成劳动力、资本和服务等充分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目前,东盟经济共同体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甚微,其顺利发展则有助于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但长远来看,它对中国周边外交会带来一定的潜在冲击。 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特点与动力 (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1.自由贸易区成效明显。自由贸易区(FTA)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出发点。截至2011年12月,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已取得明显成效。老东盟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和文莱)之间已取消99.65%的关税,几乎实现了零关税的自贸区目标。新东盟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平均关税也已大幅降至 2.6%的新低。不言而喻,自贸区建设为推动构建更全面、更深入的经济共同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72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稳固统治、恢复经济,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一时繁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稍加复习),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来了解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中英国被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因此,战后西欧各国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 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欧各国的经济已是相当发达,那当时,各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2020年(财务知识)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财务知识)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壹、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 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壹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仍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且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壹个新阶段”。因而能够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和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关联,且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壹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于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壹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俩种解读,只有从这俩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于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于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前者强调经济外交的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一目讲述了60~70 年代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欧盟”的建立以及它们在促进战后西欧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目主要介绍了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状况及原因。,“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当今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学习与探究欧盟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对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充分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4、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6、过程与方法:(1)在讲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2)创设一个情景,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3)抓住两个主题:本节课的主题――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体现本单元的主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实现两个主题的和谐统一。 (4)体现一个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5)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状况完整版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状况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东盟十国国土面积及资源分布: 菲律宾———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8120万,首都马尼拉。菲律宾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农业和制造业具有一定水准,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主要矿藏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亿吨,金亿吨,镍亿吨。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亿桶。主要进口产品电动机械及配件、通信设备等。 柬埔寨———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1340万,首都金边。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豆类、薯类。矿藏主要有金、磷酸盐、宝石和石油。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香烟、白糖、纸张、建材、汽车和电器、日常用品等。 老挝———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万象。老挝同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包括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矿藏大部分等待开发。同时林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9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约42%,产柚木、紫檀等名贵木材。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吉隆坡。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榈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电子电器产品、化工产品、液化天然气、原油、棕榈油,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

缅甸———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万,首都仰光。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目前,缅甸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主要进口物资为工业原料、化工产品、机械设备、零配件、五金产品和消费品等。 泰国———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6310万,首都曼谷,是东盟重要国家之一。泰国物产丰富,钾盐储量4070万吨,居世界第一,锡储量约120万吨,占世界的12%%。主要进口产品有:电子和工业机械、集成电路、化学品、电脑配件、钢铁、珠宝、金属制品等。 文莱———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是东盟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文莱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和出口总收入的95%%。在对外贸易中,进口主要以机器和运输设备、工业品、食物、药品为主。 新加坡———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332万,首都新加坡。同为东盟最富裕国家的新加坡,是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主要进口物资为电子真空管、办公及数据处理机零件、原油、加工石油产品等。

世界当代史第六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 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攻岛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幻灯片20 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 外因(美国的扶持) ●大量吃进日货 ●大量经援日本 ●战争特需 内因 ●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 ●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 ●日本民族的特质

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 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 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 3.实施金融改革 ●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 ●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 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 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 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 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 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 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 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 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东盟经济概论

(综述)澜沧江 -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澜沧-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冷战后亚太地区经济开发的热点。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项经济合作受挫。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澜沧江 -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湄公河全长 4880 公里,流域总面积 81 万平方公里。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233.19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2.46 亿,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湄公河次区域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历史悠久,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该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孕育了闻名于世的自然、文化遗产。虽然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湄公河次区域文化的多元性,但该区域内国家间山水相连、民族间血脉相承,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文化与商业交往,共同构成了湄公河次区域独特的地缘文化与地缘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冷战格局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及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不仅沿岸国家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十分关注, 纷纷挟资而入。这一次区域合作计划涉及的国家之多( 六个) 、地域之广( 233万平方公里) 、人口之众( 2. 4亿) ,在中国各地区目前参与的对外经济合作中也是罕见的, 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2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1992年以来, 在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促进下, 逐渐形成了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 由东盟主导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 , 由新湄公河委员会主导, 柬、老、泰、越四国参加, 中、缅为对话国的“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 , 以及由泰国发起的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经济增长四角”等四种主要合作机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摘要: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许多新兴的合作组织呼之欲出,这将会使世界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而各个原有的区域组织则是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国-东盟TPP RCEP 区域经济机遇挑战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经济组织在此就是经济推动的主要推手。在瞬息万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下,各个经济组织将如何应对?本文主要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未来将采取的措施。 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门指那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水平、经济政策相似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协定,制定共同行为准则,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相互间经济障碍是困难的,也是不实际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现在,国家间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纵观近几年,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增加;世界区域集团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世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越区域界线的合作越来越多。随着大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主要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出现了大洲之间建立的集团。这种建立在大洲之间的区域集团说明了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也许对世界经济产生较为强大的影响力。 目前各种区域集团的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引人注目。在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他们遍布各个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状况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状况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东盟十国国土面积及资源分布: 菲律宾———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8120万,首都马尼拉。菲律宾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农业和制造业具有一定水准,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主要矿藏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亿吨,金亿吨,镍亿吨。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亿桶。主要进口产品电动机械及配件、通信设备等。 柬埔寨———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1340万,首都金边。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豆类、薯类。矿藏主要有金、磷酸盐、宝石和石油。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香烟、白糖、纸张、建材、汽车和电器、日常用品等。 老挝———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万象。老挝同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包括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矿藏大部分等待开发。同时林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9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约42%,产柚木、紫檀等名贵木材。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吉隆坡。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榈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电子电器产品、化工产品、液化天然气、原油、棕榈油,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

缅甸———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万,首都仰光。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目前,缅甸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主要进口物资为工业原料、化工产品、机械设备、零配件、五金产品和消费品等。 泰国———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6310万,首都曼谷,是东盟重要国家之一。泰国物产丰富,钾盐储量4070万吨,居世界第一,锡储量约120万吨,占世界的12%%。主要进口产品有:电子和工业机械、集成电路、化学品、电脑配件、钢铁、珠宝、金属制品等。 文莱———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是东盟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文莱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和出口总收入的95%%。在对外贸易中,进口主要以机器和运输设备、工业品、食物、药品为主。 新加坡———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332万,首都新加坡。同为东盟最富裕国家的新加坡,是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主要进口物资为电子真空管、办公及数据处理机零件、原油、加工石油产品等。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及规律,经过上一学期《世界历史》的学习对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而且本节课的内容理解性记忆效率会更高一些,同时与时政结合也比较紧密,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四、重难点突破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五、教法设计 自主活动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及时巩固法材料解析法拓展提升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二战后德日情景欧盟欧元等相关影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尤其是西欧各国和各个战败国,在战火的洗礼下,到处都是残砖断瓦,人民流离失所。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欧洲,你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Se p.2007 Vol.9,No.5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第9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7-03-22 作者简介:刘国华(1963-),男,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问题研究。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刘国华,李 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摘 要: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关 键 词:日本;经济外交;政治大国;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D 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7)052042920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 用。”[1] 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 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2]。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3]。 一、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 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的形成、发展时期 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 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准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 展”[4]。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 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5]。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应,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目标及进展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目标及进展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目标及进展 2015 年底,东盟将宣布东盟共同体正式建成。 东盟共同体包括了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 , 其中经济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的基石。 自 2007 年东盟经济共同体进程正式启动后, 该共同体的建设已历时 8 年,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历程和总体进展自然引人关注。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历程 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 经济共同体迈进的发展历程。 自 1978 年起,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 15 年的时间。 1993 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 年 1 月 1 日东盟自由 贸易区如期正式建成。 2003 年 10 月,各国同意建立东盟共同体,2007 年 1 月东盟将实现共 同体的时间表从 2020 年提前至 2015 年。 早在 1997 年 12 月, 东盟宣布的"2020 年东盟远景目标"2020,就计划在 20 世纪的前 20 年实现范围广泛的一体化。 在 1998 年 12 月的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发表了《河内宣言》 和《河内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自由贸易

区、产业政策、统一货币、农业与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对外经济关系等 广泛领域的合作。 2002 年 11 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八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新加 坡总理吴作栋正式提出了在 2020 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简称的构想。 他指出,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将使东盟成为一个拥有 5 亿多人口 的单一市场。 2020 年是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恰当时机, 到那时东盟自由贸易区计 划已经得到全面落实。 2003 年 10 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九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 了第二个《东盟协调一致宣言》Ⅱ各国同意在 2020 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 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 [1]在此次会议, 时任泰国总理他信建议将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 表提前至 2015 年,这一建议得到新加坡的支持,其他成员国也同意对其 可行性进行研究。 根据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东盟将全面推进和落实自由贸 易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区计划。 各国确定了在 2010 年之前率先实施 11 个领域的一体化,这 11 个领 域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电子、农业、资讯科技、渔业、保健产 品、航空以及旅游等。 该经济共同体的目标,不仅是要建成单一的市场,而且要成为具有竞 争力的生产基地,向全球推出"东盟制造"的品牌。 2004 年 11 月,在老挝举行的第十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

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题型: 一、选择(20题*2分=40分) 二、名词解释(5题*4分=20分) 三、简答(4题*5分=20分) 四、论述(2题*10分=20分) 第一章 第一节日本国概况 一、日本“万岛之国” 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行政区分:都、道、府、县 二、日本的民族宗教状况 1.神道教 神道教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甚至没有所谓的入教仪式。所有的日本人自出生起就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都不能为神道所接纳。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被称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神道教至今依然是日本人民最为崇信的宗教,它构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诚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礼仪,形成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2.佛教 第二节影响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因素 题目: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心理的影响? 1.特点: 万岛之国、山多坡陡、平原狭小、“地灾”频生 一、地缘因素 (一)海洋因素 精神。 3.海洋为日本带来的挑战与福祉 ①渔业资源②自然能源③填海造陆扩展空间 (二)大陆因素 4.大陆文化 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后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不仅输入大陆的物质文明,并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日本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独有特点,同时又深受大陆文明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 (一)日本的文化特点(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

1.“岛国意识”(名词解释) (1)形成 ①特殊地理环境: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频繁的地震、海啸、台风和贫乏的资源,使身处在孤岛之中的日本人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即“岛国意识”,也有学者将其比喻为“乘船意识”,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人们相互照应,同舟共济。 ②种族的单一: 日本民族构成的相对单一性,客观上加强了日本集体主义意识。 (2)特点 ①强烈的危机感 ②排外与学习精神的矛盾结合 ③自卑与优越感的矛盾结合 ④团结与坚强 (3)町人根性问题:实力主义 日本的“岛国意识” 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则性和注重实用性。受町人固有的重商和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不承认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 2.“皇国史观” (1)定义 神道教与政治的结合诞生了日本的“皇国史观”,这种观点宣扬的是:日本天皇家族属于神统,是神的子孙,是日本至高无上的君主。同样地,大和民族是天孙民族,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而言是至尊无比的民族。 “皇国史观”的核心就是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 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天皇是活在现世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 “八纮一宇”是最高理想,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是走向人类恒久和平的大道; 日本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完成历史的使命而进行的”圣战”,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 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身亡者视为“为国捐躯的英灵”。 (2)体现 明治天皇在1871年发布的“敕语”就是宣述这些观念。当时这些观念表现为国家组织的核心及对于日本国民爱国心的号召。《大日本帝国宪法》体现了皇国史观。 (区分两个宪法) (3)发展 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 美苏冷战时期,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又蠢蠢欲动,并结合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事端。1988年,在长崎市议会召开的例会上,共产党员柴田朴向本岛市长提出“天皇有战争责任”,后遭枪击。“皇国史观”在日本的影响力依然无法低估。 3.集团意识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目标及进展.pdf

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目标及进展 2015 年底,东盟将宣布东盟共同体( ASEAN Community) 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包括了政治安全共同体(APSC) 、经济共同体( AEC) 和社会文化共同体( ASCC) ,其中经济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的基石。自 2007 年东盟经济共同体进程正式启动后,该共同体的建设已历时 8 年,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历程和总体进展自然引人关注。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历程 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到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发展历程。自 1978 年起,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 15 年的时间。1993 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 年 1 月 1 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正式建成。2003 年 10 月,各国同意建立东盟共同体,2007 年 1 月东盟将实现共同体的时间表从2020 年提前至 2015 年。 早在1997 年12 月,东盟宣布的"2020 年东盟远景目标"( ASEAN Vision 2020) ,就计划在 20 世纪的前 20 年实现范围广泛的一体化。在 1998 年 12 月的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发表了《河内宣言》和《河内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自由贸易区、产业政策、统一货币、农业与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对外经济关系等广泛领域的合作。2002 年 11 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八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正式提出了在 2020 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 AEC) 的构想。他指出,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将使东盟成为一个拥有 5 亿多人口的单一市场。2020 年是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恰当时机,到那时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已经得到全面落实。 2003 年 10 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九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第二个《东盟协调一致宣言》(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Ⅱ) .各国同意在 2020 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1]在此次会议,时任泰国总理他信建议将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提前至 2015 年,这一建议得到新加坡的支持,其他成员国也同意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根据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东盟将全面推进和落实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区计划。各国确定了在 2010 年之前率先实施 11 个领域的一体化,这 11 个领域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电子、农业、资讯科技、渔业、保健产品、航空以及旅游等。该经济共同体的目标,不仅是要建成单一的市场,而且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向全球推出"东盟制造"的品牌。 2004 年 11 月,在老挝举行的第十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加快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确定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稳定、繁荣、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确定了原有 6 个成员国在 2007 年之前率先实施上述 11 个领域的一体化,新成员国将在2010 年前实现这一目标。 2007 年 1 月,东盟通过了《东盟提前在 2015 年建立共同体宿务联合宣言》,确定将实现东盟共同体的时间表从2020 年提前至 2015 年。[2]2007 年 11 月,在第十三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通过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该蓝图确定了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目标、时间表和具体措施。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 ( 1) 创造一个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包括促进商品、服务、投资、资本、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重点发展优先一体化部门行业; ( 2) 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包括制定竞争政策、保护消费者机制、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 3)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包括加速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东盟区域一体化倡议行动计划;( 4) 融入全球经济,包括采取一致方式处理对外经济关系、提升全球供应链的参与度。[3]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将分阶段实施,2009 年前,将实施短期内落实的优先项目,如 2008 年起,东盟 6 国推行"东盟单一窗口"( ASEAN Single Window) ,以简化货物通关手续; 到 2011 年,各成员国将落实现有的各项行动计划;2012—2015 年,各成员国的相关领域都可提出有助于实现总蓝图目标的愿景。在区域经济整合中,东盟将尽可能灵活采用"东盟减 X"的方式,即让一些成员国率先实施某些领域的开放,加速区域经济整合,其他成员国可在日后跟上。[4]截至 2013 年底,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所规定必须采取的 279 项措施中已完成 229 项,完成率达 82.1%.[5]据报道,除新加坡外,印尼称其完成率已达 80%,越南称其完成率达 90%,是完成工作量最多的两个国家。 2015 年,东盟区域经济整合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至今仍未能落实的措施主要涉及如农业、航空业以及服务业等敏感领域。根据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在 2015 年和 2018 年前将制定一般产品和敏感产品的关税减免时间表,2015 年将逐步把外国资本在服务业的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到70%,并实现在会计、建筑师、牙医、医生、工程师、护士、勘测技术人员和旅游等 8 个专业人才资质的互相认可,(范文先生网 以建成包括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 总之,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东盟经济共同体",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技能劳动力的相对自由流动,它标志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实质是形成一个共同市场。在这一共同市场内,它要求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不过,由于东盟各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法律体系均不相同,决定了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有限的共同市场。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目标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