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征的。一、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是一种抒发主管内心情感,不重形似,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谈过中国画的艺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而“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创作,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有理想,有见解,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就是说要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去,简单地说这样就是好画。而读书也可以明悟,能够辨识,这对于一个中国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的发展是数千年文化艺术嬗变的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宗教的影响,哲学的影响,书法的影响,诗文的影响等都促进了中国画的积累,其中蕴涵的共同的中国精神品格引导着传统中国画一步步的自我完善。在我国文化艺术的殿堂中,中国画是瑰宝,是国粹。长期以来,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东方乃至世界画坛的赞誉。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画种画材影响着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但越是民族的,越是优秀的,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其它画种来丰富自己,为中国画的创新服务,但不能照搬。马远、夏圭、范宽、倪瓒、石涛、扬州八怪、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一批中国画大师,他们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一种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之举,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就我个人长期创作的感受,学习中国画,临摹是必要的手段,在临摹过程中,可以学习了解古人的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技法,了解古人是怎样将山水、树石、车船、屋宇、人物、动物等提炼到画面中的。书画同源,写得好才有可能画得好,但画得好,不一定都写得好。书法的学习对国画的作用意义重大,研练书法,使柔软的笔毫在纸上形成力度,以至力透纸背,这便达到了古人所说的“骨法用笔”的境地。吴昌硕擅写石鼓文,用肩力去写,功力深厚,后在任伯年的帮助下,将此笔法运用于画花卉的枝干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广泛阅读画论画史,学习诗词歌赋。艺术是相通的,诗书画是一个家里走出来的兄弟。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必需以古典文学作支撑,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吸取丰富的艺术素养,形成高雅超越的胸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画作具有深厚博大的文化之根。而要做到这一步,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作战才行。

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有笔、墨、纸、水,所谓点、线、面,墨分五色,与水的

控制密不可分,墨通过水的调配以及落笔行笔的轻重徐疾,在宣纸上可达到千变万化气韵生动的效果,如此反复练习,可望熟能生巧。师法造化,亲近自然,这是艺术的规律。有了笔墨的基础后,还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写生是将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加以提炼,记录下来,同时寻找古人的表现方法。写生一般用钢笔、碳笔,我更喜欢用毛笔,把看到的景物加以自己当时的想法即时地在纸上表现出来。这使得以后进一步的创作因拥有第一手资料而方便得多。写生要与大自然交朋友,领悟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奇奥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找到古人的绘画技法,还可以使你发现未表现过的素材。我在川藏高原写生途中,发现山有红色、黑色和紫色,水也有红色黑色,高大雄奇的川藏山体,各种山川式的地貌,要在古人皴法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国宝之一。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前接触过小写意,它比较注重用墨,强调画者的个性发挥。因此,写意画的绘画时,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洋,能够很直接的抒发画者的情感。这次初次解除了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工笔画是一种锻炼人细致和耐心的画法,每一笔线条的气息都要顺畅,都要柔美,有质感,有连贯性。中国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的变现出来,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并做示范。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实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国画给我的感受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达,要自己慢慢体会。虽然,这段短暂的学习暂时划上了句号,回想起来感觉很短暂也很留恋。同时,学习的道路还在继续,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虚心求学,好好学习中国画。学习中国画的兴

趣会一直支持着我,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寥寥几笔就画出了生动的画面,盛开的牡丹,有神的山水,雀跃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而这些也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但它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反复寻找着生命的起源,苦苦寻觅着心中的向往。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深远,它的博大,也许是我今生都无法彻底的探索,,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去发现、去创作。 其实国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有充满无限灵气的自然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向往的是一种复杂的美,绚烂多彩的美,既有西方的色彩又有东方的纯朴。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首先我学会了赏析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韵味儿。这就是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还有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说一个人注重自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 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胡晔 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得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得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得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得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得中华民族特色、特点与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得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就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得分类: 简单得来讲就就是两大类:工笔与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得分类很复杂: 从画得内容来瞧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得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得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得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与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得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得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与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得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得发展阶段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得急剧变化、域外文化得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得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得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得把握,并提出了一定得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得观念,她画人物吸收了天竺得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得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得“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她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得特点,有曹衣出水得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得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得六法为主要得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得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与气韵得方法,就就是中国画意象与写意得表现。

国画学习感悟

国画学习感悟 南关小学王树梅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加入了潍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国画学习,在王伟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还学习了画工笔画。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

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学习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许多专业的老师,他们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段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王伟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6298196.html, 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作者:王劲松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6期 1.谈笔墨不可忽视它的本质含义 《中国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中国画中“笔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笔墨”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其一是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毛笔和水墨;其二是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 作为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实质就是“用笔”和“用墨”以及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笔墨关系的技巧。中国画中的用笔很有讲究,行笔时有规律地提按、停顿、转折、轻重、急徐等产生的变化,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线条。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等都是成功的典范。用墨的方法也很多,有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之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徐谓的《墨葡萄图》等都把用墨发展到了极致。在中国画中无论大写意、小写意还是工笔画,都离不开“笔”与“墨”,用笔的抑扬顿挫,快慢虚实与淋漓尽致的水墨结合,画面就更加婆娑多姿,牵人思绪。可见,“笔”与“墨”的关系如同骨骼和血肉的关系,墨由笔出,笔由墨现。 2.谈笔墨切莫误入歧途 关于中国画中的“笔墨”论述,在各种报刊中屡见不鲜。有真知灼见的很多,但步人后尘、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标新立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大意都是“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等。这些高深的论调实则都是各持一端,有浅薄和轻薄之嫌。 出现浅薄的原因是人的惰性造成的,他们并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深入研究,只停留在“好像是”的表面上。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当随时代”,这都无形地夸大了、曲解了 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只能是喧宾夺主。“春蚕吐丝”“流水行地”“十八描”“皴擦点染”都只是画家表现当时画境的不可缺少的艺术语言。明代“吴门四家”中文征明以细者为多,宗法赵孟頫,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文秀;沈周以粗者为主,其画法师承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丰墨健意态轩昂;唐寅的艺术在文人画家的风流洒脱中不乏职业的严谨缜密;优英的艺术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又闪现着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可见笔墨并非当随时代,只随画家的个性,近代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李可染的“浓郁醇厚”都印证了这一点。

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书画 获奖感言

书画获奖感言 书画获奖感言参考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付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黄山谷这首诗体现了自然而悠游的生命状态。禅家的境界要求绝虑凝神,空无一物,而我却更多地喜欢思考生命的存在。岁月摇落,流年星转,转眼间已进入了人生的盛年。尤其是作为一个艺人,艺术上的追求、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究,许多问题就会凸现出来,让人无法回避。 沈从文先生说过,一个人想证明他的存在,有两个方法,其一是从事功上由别人承认而证明;其二是从内省上由自己感觉而证明。年轻时,我们都曾那么地关注于别人的认可,少年情怀,激扬澎湃。然而人一旦过了青春这个年纪,韶华如水,岁月悠悠,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终究会离去,更多的内省也就显得多么重要! 四十不惑,经历了岁月的磨蚀,如今的我,开始喜欢上了健康而秩序的生活。为艺之道,在乎明心见性,是一种心性的自然流露,真实地去记录自己的生命状态,愉悦了自己,并通过展览让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受活”,在笔会的切磋交流中相互满足,由满足而相互激励,“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体会鲜活的生命激情在滋润着心田,而艺术的生命也必将在这无常变幻中越发充盈完满。 且让我们弘扬“兰亭雅集”的人文精神,跨越时空的间隔,

与古人对话,向经典学习,洗尽铅华,点燃智慧的心灯,面朝大海,勇荡艺舟双楫,在书画艺术的“水立方”中尽情遨游,朝着“春暖花开”的理想彼岸进发! 书画获奖感言 十届全国展的获奖,是我始料未及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80后的年轻作者而言。 八年前,我曾怀揣着我的书法梦想如朝圣般去西安观摩八届全国展。那时我就曾有过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念想:有一天我也要站在全国展领奖台上! 从此以后,我便面对法帖如至尊,抚去晨光摹月阴。因条件所限,便买旧报纸练习。练后再卖,卖后再买。就是那一张张旧报纸陪着我在经典法帖中流连沉醉,守旧怀古。直到现在,条件虽好却也依然如昔! 我平时很少创作,只是临帖。有时虽因求之不得而苦恼,却也乐此不疲地坚持并实践着。性情偶发时,也把临帖当成创作对待。比如:将《书谱》写出《韭花帖》的散散落落,把二王手札写出怀素般的连绵不绝等等。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意与古会,下笔有由。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幸运的: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书友的交流指导,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让我们借鉴学习,有众多赛事让我们崭露头角。 圆得当年痴人梦,痴人今犹在梦中。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浅谈中国画笔墨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美 术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题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一课充满中国画魅力的课程,本课的编写,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同时,花鸟画借物抒情、山水画意境深远、人物画形神兼备等艺术特色,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国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小学生眼里,用毛笔、墨和简单的色彩就能进行创作的中国画是非常神奇的。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识和欣赏中国画的基础上,能初步了解艺术特色,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墨色的调和方法,感受并体验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基本发法及其独特的美感,进而体味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前期在“欣赏评述”领域的积累使其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感受,同时在其他美术领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已知的反思和生成,对中国画形成性的认识。 分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魔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分层教学目标发展性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基础性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 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 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 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 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 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教学准备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小班化》活动设计意图

感悟中国画

感悟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作为一门民族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绘画史,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中国化艺术由于地理、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西方的不同,而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悠久的历史性和优秀的传统,在绵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历代杰出的画家,犹如璀璨的星斗,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留下的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引以为豪,也为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喜爱。 西方艺术思潮的进入,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艺术的强大优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艺术这个参照系的映照下亮出了它独特的光辉。诚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崇拜西方艺术,轻视名族传统的倾向。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正经受着强烈的世界现代文化的碰撞。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与发扬民族艺术精华,做到去其陈腐﹑别开生面,确是一大难题。

在对中国画接触和研究不足的前提下,我们往往会对中国画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它是一门陈旧的﹑过时的和不科学的艺术。确实当我们看熟了那些陈陈相因、毫无生机、气韵全无的山水画;千篇一律、单调无聊、弱不禁风的仕女画;生意索然、毫无情趣、竞相模仿的花鸟画,觉得我们民族绘画并不怎么值得我们热爱和自豪。画家的署名也许不同,朝代也许各异,但那平凡烂熟的风格、格调却无大的异处。 但是,我们民族绘画是有优秀传统的。“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绵延浩荡发展数千年,数不清的名族艺术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代代相传,光耀千古,形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系和文化理论体系,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中国画在绘画内容、题材、工具、笔墨、色彩、构图、章法和写生创作上,都与西画不同。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规律、美学思想及风格特点。 花鸟画,是东方的特有画种,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西方有两个画种也画花鸟,一个是静物画,一个是标本画。静物画是瓶子里插上花,将死山鸡挂在墙上,将死鱼放在盘子里,名称也起得好,既然是静物,当然是死的东西。标本画如我们在动物园和植物园的指示牌上所见到的,它的着眼点放在形上,只起标识的作用。 这些画的特点是只重视被画物的外在形态,对内在精神是不刻画的。而中国花鸟画则不仅重视形和色,更重视的是内在精神,要求画活,有生命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养育自己的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