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肇庆特产裹蒸棕作文

肇庆特产裹蒸棕作文

【篇一:肇庆裹蒸】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饮食文化,或者是代表性的美食,或者是有

关饮食的特殊节日,亦或是其他。它们都表现了当地饮食文化的特色,对于当地人来说,家乡的传统习俗总是记忆犹新的。那是亲情

和乡情的表现,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始终在那里。

裹蒸,对于肇庆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过年吃裹蒸,成为肇庆人

从古到今留传不变的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习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和文化价值。它并不同于端午节用于纪念屈原的粽,而是一种吉祥

的象征,散发着浓浓的、喜庆的新年味道;也是亲朋好友间新年送

礼的佳品。

包裹蒸在肇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肇庆人制作裹蒸粽的传统

始于秦朝,起源说法有二:一为秦军征战岭南时期,将士随身携带

煮熟的叶裹米团;一为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干活时,随身携带煮熟的

叶裹米团以便随时食用。西江两岸城乡居民早在汉代已有春节包裹

蒸的习俗。清代诗人王仕祯曾有诗歌描写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

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道出了古端州人至今

不变的乡俗。每逢春节前,大约从年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包裹蒸、门前煮裹蒸的情景依然让不少老肇庆记忆犹新,这个画面在我脑海

中依然印象深刻。

对于肇庆人来说,每逢过年,除了打扫屋子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

包裹蒸。肇庆裹蒸粽三大特点:第一,一般粽子是用竹叶包的,呈

一个圆柱体的样子;而肇庆裹蒸粽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像一个金字

塔形。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空地上种冬叶,收割后洗好煮软

就可以用来包裹蒸了。据《广东新语》记载:“有冬叶者,状如芭蕉叶。”第二,主要原料有糯米、绿豆和五香粉配制好的肥猪肉,比例

大概为10:6:4。先把两张冬叶放在一个专门用来包裹蒸的三角锥容

器里,按照糯米、绿豆、猪肉、绿豆、糯米的顺序按大概比例放好,再在上面放上一两张冬叶包好,用肇庆特产凉席的编制材料蒲草,

本地人成为“芏”的东西绑好,一个半成品的裹蒸就成了。为什么说

半成品呢?下一个环节就是裹蒸的第三个特点:把裹蒸放进大锅中

蒸煮8个小时左右,从早上煲到傍晚,边煲边加开水。煲裹蒸这件

事对于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包好裹蒸后,大人通常都把看火的任务交给小孩子,他们只是偶尔来加加水,因

为逢年过节大人要忙的事很多。不过在小孩子看来,那不是一件很

闷的事,反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看火的过程中,烤烤番薯,香

芋那是常有的事,而且很好吃。当然,我们

更期待的是锅里面的东西,待到裹蒸开盖上桌的时候,那一股浓浓

的清香扑鼻而来。那是冬叶、糯米和绿豆掺杂在一起的香味,吃起

来其甘香软滑,里面的豆很绵,很软。在冬日里,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解开裹蒸,热腾腾的,冒着热气,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其乐融融,显得很温暖。在我看来,家乡传统习俗促进了亲情和乡情,尤

其是对于远在异乡的游子,这种体会更为深切。由于工作原因,这

几年妈妈都没有时间亲自包裹蒸,都是在外面买回来。虽然过年还

是能吃到裹蒸,但总怀念小时候看着妈妈包裹蒸和坐在火炉前看火

的时光。新年的前几天早餐,每家每户几乎都是吃裹蒸,有一些人

还特意包多点,送给没有包的亲朋好友,寓意丰衣足食和新年吉祥

好运。据说,肇庆裹蒸不但是一种美食,而且具有补中益气,止夜

尿和增加热能的作用。据《南齐?蝗帝史》记载:“太官进御食,有

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片破之,余充晚餐’。”意思是皇帝要留

一角裹蒸作晚餐,说明受到皇帝的赞赏和喜爱,是为上佳美食。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裹蒸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以更多

样化的形式出现。裹蒸的材料更多,例如咸蛋黄、冬菇、鸡鸭肉,

还有瑶柱棕,菠箩棕,豆沙棕等等。有一句话说:入乡随俗。居住

在肇庆的回民也有包裹蒸的习俗,以牛肉作馅,称作“清真裹蒸”;

佛教新教徒则以花生、白果、冬菇作馅,称作“上素裹蒸”。裹蒸依

然是肇庆传统美食,过年吃裹蒸依然是从肇庆人古至今的饮食传统

习惯。可喜的是,裹蒸制作工艺,被列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裹蒸也成为肇庆传统饮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品牌,得以推广。

以前裹蒸制作工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民间流传;现在,裹蒸与旅

游业、经济产业相结合。出现了不少家庭作坊、企业品牌生产裹蒸,推到市场推销。进入专业生产阶段。近些年肇庆出现了几个较有名

的裹蒸品牌,如“肥仔伟”、“裹香王”、“皇上皇”、“巧心裹蒸”等。

使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一传统食品,闻名于粤、港澳和海外,

深受市民及中外游客喜爱。很多人来肇庆旅游都要带一些裹蒸回去

当作特产,甚至出现了“不吃裹蒸白来肇庆”这样一句话。

在我看来,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是值得肯定的,把其发展为旅游品牌

和经济效益也未尝不可。但我们绝对不能使其变质,过年吃裹蒸是

肇庆人的传统习俗,代表着一种吉祥和美好,代表家人、朋友之间

的浓浓的感情。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希望不要把这种悠久的习

俗淡化以至淡忘,这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初目的。

最好的效果是经济效益与传统习俗相互促进,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

这种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更能让更多的肇庆年轻人记住并且爱上

这种家乡饮食文化。

【篇二:裹蒸】

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绿豆和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

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肇庆裹蒸用肇庆

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我的姑妈常在家里包裹蒸,所以我

能常常吃裹蒸了。裹蒸比那长方形的粽子好看多了。裹蒸的样子像“绿”字塔,你猜它的样子为什么“绿”

字塔因为裹蒸像金字塔,但是冬叶是绿色的。所以我叫它“绿”字塔。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 公斤。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

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绿豆

和肥猪肉溶化为止,这样就做成了。

我最喜爱吃的--裹蒸,相信你们也爱吃吧?

【篇三:美丽的肇庆】

? 地理位置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

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

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 地理环境图表 1肇庆夜景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

温约12

℃,7月份平均气温约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

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

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

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2006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多,日照时数总体偏少。各

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3.1℃,比常年偏高0.7~1.0℃;年积温7911~8425℃,偏高306~411℃,是建国后第2个最暖年。年降

雨量1704~2152毫米,总体处于正常至偏多2成之间,是2002年

来降雨最多的一年;年暴雨日数5~10天,为1997年来第二多暴雨

年份。年日照时数介于1407~1740小时,处于正常至偏少2成之间。图表 2七星岩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

年景,有轻度的倒春寒现象;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

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

龙卷风。6

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

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较严重;7、8月高温

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39.1℃);9、10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较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

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城区

历史极端最低温0℃。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

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简介秦前,肇庆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

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

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

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

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

隶合浦郡;统属交州[1]。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行政区划承西汉。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县,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

属广州[1]。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元溪、端溪、封兴、都城、晋化、龙乡、夫阮7县隶晋康郡;临允、新兴、南兴、

单牒、平兴5县隶新宁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

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479~502年

增设龙乡、罗平、永熙、宾化、宁乡、长化、定昌、宝宁、齐安、

初宁、永城11县及广熙、齐安、齐建、临贺4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设54县,分属广州、成州、建州、新州、泷州;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

于高要郡[1]。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领高要、端溪、

平兴、乐城、清泰5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时肇庆境域设17县,分隶5郡:四会、化蒙、怀集3县隶南海郡;

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隶信安郡(治高要);泷水、安遂、永熙3县隶永熙郡(治泷水,今罗定,原属肇庆,今为

云浮);封川县、都城县隶苍梧郡;洊安县、开建县隶熙平郡(治桂阳县,今连县);分属广州、连州、端州、泷州、封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20县,分隶7州:四会、怀集、

化蒙、洊安4县隶广州;端溪、晋康、悦城、都城4县隶康州;泷水、开阳、镇南、建水4县隶泷州;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新兴县、永顺县隶新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

州[1]。

南汉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设20县,分隶1府6州:四会、怀集、化蒙、洊水4县隶兴王府;端溪、晋康、悦城、都城4县隶康州;泷水、开阳、镇南、建水4县隶泷州;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新兴县、永顺县隶新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

隶勤州。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设8

县,分隶1军4州: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怀集县隶广州;封

川县、开建县隶封州;新兴县隶新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康州;统

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赐兴庆军为肇庆府,

仍辖高要、四会2县。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

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设7县,隶2

路2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德庆路;高要县、四会县隶肇庆路;封

川县、开建县隶封州;新兴县隶新州;统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驻南昌县)。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

省贺州;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1]。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

领5县1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及德庆州(领3县:封川、开建、泷水)。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十

四年置恩平县。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嘉靖三十八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升泷水县

为罗定州(领东安县、西宁县),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至此,肇庆府领:德庆州(领封川县、开建县)、高要、四会、新兴、阳江、阳春、广宁、高明、恩平等1州8县。时怀集县属广西梧州府[1]。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置开平县;雍正九年(公元1801年)置鹤山县,时肇庆府领

德庆州及高要、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阳江、阳春、恩平等12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县升直隶厅,割领阳春县、恩平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怀集

县由梧州府改

隶平乐府信都厅[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

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

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

封开、怀集10县。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云浮市,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

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

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国家级)[2]。

土特产

七星剑花

七星剑花是驰名中外的肇庆特产之一,因它产于市郊七星岩,故名

七星剑花。剑花是一种攀缘植物,大都植根于土壤之中。然而七星

剑花却与众不同,它喜好生长在没有水份、没有土壤的七星岩悬崖

峭壁之上。

七星剑花属仙人掌科,茎狭长,三棱有节,状如节鞭,向四处蔓延,一节一节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称量天尺。这种植物在夏天开白花,

日闭夜开,因而又有神仙剑花之美誉。七星剑花还有去痰火和止咳

的功用,民间多用以煲汤,味清香、汤甜滑,实为佐膳佳品。砚在

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就这个意义上说,

“四宝砚为首”。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

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

雕刻风格。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

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

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

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

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

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

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

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砚形也

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斧样、瓜样、卵样、

兔样、琴样等等。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

珑浮凸。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

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

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

合一的艺术珍品。在端砚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

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

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

和珍藏品[5]。

特色餐饮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

肇庆裹蒸粽

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

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

肇庆裹蒸、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肇庆裹蒸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

精盐、

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

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

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

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

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

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

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

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

肇庆绿道

星湖湾绿道

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

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珠

江三角洲区域绿道规划纲要》,从2010年起,广东将利用3年左右

的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各市将

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并与6条区域绿道相连通,形成贯通

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

全市建成绿道200多公里

西江北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