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气象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9年气象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9年气象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9年气象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目录

一、行业概况 (3)

1)我国幅员辽阔,气象状态极为复杂,局部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5)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5)

二、行业市场规模 (5)

三、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7)

1)气象观测设备日益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综合化 (7)

2)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气象行业战略重点 (7)

一、行业概况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气象行业商业化不足,缺乏有效、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高端观测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成并完善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气象观测是气象管理的基础。国内的气象探测市场按照客户群可以分为中国气象局市场、航空气象市场、军队气象市场、交通气象市场、农业气象市场、海洋气象市场和环境气象市场七大类。气象观测装备包括地基观测仪器、空基观测仪器、天基观测仪器和其他观测仪器等,具体分类见下表:

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宣城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根据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安徽省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精神,特制订《宣城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2.工作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抗灾、减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 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下击暴流、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在宣城市行政区域内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二、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1.成立宣城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王克强 副组长:李敬义 成员:市局办公室、业务科技科、市气象台、农试站(农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防雷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办公室 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全市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预警的发布,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为市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负责全市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组织全市实施人工增雨(雪)、消雾、防雹、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重大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问题; 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 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1. 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汇总 市、县两级气象台站应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预警,及时提供预警、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 市气象台将全市气象灾害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具体内容为: (1)全市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2)全市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2]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北戴河、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渤海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小型气象监测系统

目录 摘要 (1)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1) 二设计应用背景 (1) 三系统分析 (1) 1.总体设计方案 (1) 2. 硬件设计 (2) … 3. 软件设计 (2) 4. 难点分析 (3) 四实施方案 (4) 1. 传感器模块设计 (4) 风速传感器模块 (4) 温度传感器模块 (5) 湿度传感器模块 (7) 2. 优缺点分析及成本 (9) > 五设计总结 (10) 六参考文献 (10) 七成员及分工情况 (10)

摘要 介绍一个小型多功能气象监测系统,该气象监测系统通过各类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自动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LCD显示。 关键词:风速风向传感器;单片机;温湿度传感器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现通过传感器设计一款既能测量温湿度也可同时测量风速风向的设备,可服务于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 二设计应用背景 现在社会高度发达,气象状况变化万千,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工程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气候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累越显著,人们需要实时了解当前的气象状况。风速、风向以及温度湿度测量是气象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气象监测系统通过各类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自动进行汇总分析,并传输到终端平台。可以达到无人监管,数据自动传输,更加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三系统分析 1.总体设计方案 小型自动气象站主要由三大功能模块组成,分别为主控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显示模块。小型自动气象站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小型气象系统框图 2. 硬件设计 小型多功能气象监测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它以C8051F020单片机为 核心,通过风速、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单片机驱动LCD 显示屏将风速、温度、湿度显示出来,以便于气象分析人员分析气象数据得出当前的气象特征,进而对气象可能影响到的事物做出规划,起到预防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图2 硬件连接图 3. 软件设计 单片机软件设计程序主要包括里初始化程序;输出实时风力风向、温度湿度 温度传感器 数 据 风速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单片机 电源电路 按键控制 LCD 显示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方案 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

目录 1.1建设背景 (1) 1.2系统概述 (1) 1.3主要功能 (1) 1.3.1通告预警 (2) 1.3.2气象资料收集处理 (2) 1.3.3气象报文 (2) 1.3.4飞行文件 (2) 1.3.5卫星云图 (3) 1.3.6雷达图像 (3) 1.3.7自动观测 (3) 1.3.8传真图 (3) 1.3.9航空预告图管理 (3) 1.3.10台风路径图 (4) 1.3.11系统管理 (4) 1.4系统特点 (4) 1.4.1实用性 (4) 1.4.2提高企业形象 (5) 1.4.3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5)

1.1 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航空事业迅速发展,我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目标之一是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我公司将建设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气象信息将从单一的业务辅助系统的角色向着面向地区,面向预报过程,面向决策支持的气象数据搜集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建成将大大降低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行业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平台,该系统对各种气象数据和产品进行了整合并提供有效的分析,同时融合了各种相关的用户业务流程和工作习惯,减少用户操作,避免错忘漏的发生。系统实现气象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人道服务电子化,,节约办公经费、提高办公效率和提升办公质量,为推进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建成后的系统将为各航空公司和其它专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为区域管制中心运行的保障服务,飞行流量管理、航空公司集中运行控制、机场运行管理的服务等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2 系统概述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为航空气象部门、管制部门、航空公司及机场指挥部门等提供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的综合性航空专业气象业务系统。其功能主要包括实现气象中心发布短期天气预警的功能,实现航空报文的检索显示,实现飞行气象文件提取,实现各种气象资料的检索显示,实现预报产品的检索显示,并完成用户的权限控制管理和系统配置参数的管理。 1.3 主要功能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水平,最大限度地减灾避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2、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3、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5、各县区要依据《中华人民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防洪法》办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县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适用围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连阴雨、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在市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指挥机构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领导,气象灾害应急非常设协调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指挥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市级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本级气象部门。 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气象、计委、商务、民政、军队、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城建、市政、交通、电信、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环保、安监、广播电视、电力、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2、职责 政府职责:组织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建成功能齐

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预防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预防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 为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立规范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形成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应对机制,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防灾与抗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我学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发挥气象工作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 本预案适用于重大气象灾害(含与气象条件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下同)监测、预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减灾、救助等应急工作。 重大气象灾害,指由干旱、大风、沙尘暴、寒潮、暴雨、暴雪、霜(冰)冻、高温、低温、雷电、冰雹、大雾、干热风、连阴雨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与气象条件相关的有毒大气成分扩散、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安全事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指挥机构与职责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 成员:全体老师 指挥协调全学校的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工作,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本预案,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重大事项。 气象办公室职责 (1)负责重特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预警,发布重特大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会同有关部门监测并发布气象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 (2)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重特大气象灾害的减灾措施以及开展气象衍生、次生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 (3)负责向各有关方面提供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及其发展趋势,为各专项指挥部乃至应急总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4)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学校行政区域内发生重特大气象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汇总,确定灾害的种类、性质、等级,对重特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5)负责学校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内容 (1)来源 学校教务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2)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气象预报服务效益。 凡符合《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规定报送标准的,应当按其规定报

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SAWSS)操作手册范本

第二部分 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 SAWSS

第1章概述 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SAWSS)是自动气象站采集器与计算机的接口软件。它能实现对采集器的控制;将采集器中的数据实时的调取到计算机中,显示在实时数据监测窗口,写入规定的采集数据文件和实时传输数据文件;对各传感器和采集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挂接,可以实现气象台站各项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的处理;还能与中心站相联实现自动气象站的组网。 SAWSS与自动站采集接口采用ActiveX DLL的方式进行连接,不同型号的自动气象站只要遵循自动气象站数据接口标准,建立相应的动态库,即可实现与本软件的挂接。目前可以挂接的自动气象站包括华创升达高科技发展中心和气象仪器厂的CAWS系列、Vaisala公司的Milos系列、气象仪器厂的DYYZⅡ系列、无线电研究所的ZQZ_CⅡ系列和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的ZDZII型。 该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查询、自动站维护、系统参数、工具和帮助等功能。系统参数中的台站参数、地面审核规则库、辐射审核数据、辐射表检定数据、文件传输路径设置和工具中的文件传输、大气浑浊度计算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中的容相同,故在本手册中不再说明。 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菜单上选择“程序”→“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 2004”→“监控软件”并点击,或者双击桌面上的“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图标,即可运行。软件主窗口如下: 在软件菜单中,可按不同功能需求进行相应菜单的选择,对于常用的菜单项提供了快捷键和工

具条上的快捷按钮方式,即用Ctrl +<某一字符>或鼠标左键点击相应图标,则可进行相应容。 在工具条上,按不同的功能组合将菜单快捷按钮分成了若干块,右端为监控软件有关功能的运行状态,其中“网络主通道”和“网络辅通道”指示灯表示的是自动气象站组网后与中心站的通讯连接状态,红灯表示通道不通,绿灯表示通道为联通;“自动站”指示灯表示的是自动站监控软件与采集器的工作状态,红灯表示监控软件与采集器不能或没有挂接,黄灯表示监控软件与采集器处于通讯状态,绿灯表示监控软件没有对采集器进行操作,监控软件处于空闲状态;“系统”指示灯表示监控软件运行状态,当软件开始运行时若能正确读取台站参数,则在软件运行过程中该指示灯为红、橙闪烁,否则指示灯一直为红色。在窗口底部的状态条,显示有自动站的工作状态以及字母键、数字键、插入键的状态和系统的时间。 软件运行后,根据“系统参数”的“选项”中对“运行设置”的“采集控制”设置情况,判断是否进入自动气象站实时采集,当“数据采集”被选中,若初始化成功,则自动进入数据采集。 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存放路径为软件安装的下级文件夹 AwsSource,它由“..\SysConfig\”文件夹下的SysPara.ini文件的“AwsFilePath”变量确定。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8-12-20T10:59:43.1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唐洪君 [导读] 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100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观测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现有的气象信息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性;气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深入推进,气象信息系统一方面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结构越来越精细形式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大量普及,网络计算能力空前提高。使得建立在气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中的信息活动变得极为频繁和宽泛,机器语言之间、应用模组之间、服务设备之间的快速数据交换成了气象信息系统建设的非常关切的需求。在众多新技术中JSON数据技术提供了便捷数据交互能力。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完全独立于编程语言的文本格式来存储和表示数据。简洁和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得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并有效地提升网络传输效率,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明显优点:数据格式比较简单,易于读写,格式都是压缩的,占用带宽小。气象数据有别于其他数据,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实时性强动态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气象信息系统承载各类气象数据传输处理加工等业务功能,在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各种数据信息关联紧密交流活跃。在气象信息系统建设中各个场合与界面中需要完成各种数据交互工作,JSON提供了极强的技术支撑,应用好JSON技术能为业务带来极大便利。 2气象计量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计量站现有业务、未来扩展业务和管理情况,设计技术路线和软件架构,要求软件系统符合安全可靠性、高集成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可配,初步实现质量控制流程,基本完成自动化管理并具备完整的业务流程。同时,系统应满足相应的时间性能要求,软件界面与相关配置应具备易操作性。 2.1检测业务自动化 相比于企业和省级气象计量单位,国家气象计量站计量标准、被检仪器及检测要素多,相同要素仪器种类多的特点,使得检测业务的自动化复杂多变。但实现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检测业务是存在客观基础的,因为我们具备完善自控通信接口的计量标准及各类用于辅助检测计量的设备。结合国家气象计量站检测要素多的特点,自动化检测系统由气压自动检测系统、温度自动检测系统、湿度自动检测系统、风速风向自动检测系统、雨量自动检测系统、辐射自动检测系统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采用成熟的C/S技术,用户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管理操作,既保证了不同要素检测的相对独立,又实现了强大的数据维护、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功能。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1)输入部分将自动检测系统所有标准设备、被检设备乃至环境监测设备的协议、命令接入控制与处理部分,为了适应相同要素仪器种类繁多的情况,在输入部分需要设置开放通信接口模块,实现管理员对新型设备自动检测的自扩展,大大增加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2)控制与处理部分首先通过串口通信模块导入输入部分的通信协议,然后在检测过程控制模块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所需数据的处理;(3)输出部分包括合格判据模块和报表的打印与导出模块,即自动检测系统遵照规程、规范对被检仪器测试数据进行合格判据,且能实现所有测试数据报表的打印与导出。 2.2业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气象计量站业务的不断扩展,统计繁琐易错、计量检测工作时长量大及管理的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计量器具所需的维修养护和全面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必须实现计量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气象计量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1)被检仪器和检定证书发放的工作实现流程化,平台统一管理被检仪器的送检登记、检定测试状态、领取登记等信息,并自动存取原始检测记录信息、测试报告、检定证书等信息,被检仪器。(2)平台对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检定设备、辅助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生成便于执行的自动检定计划,具体管理内容包括设备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和状态。平台建立计量相关标准单位、规程、法规的后台增量索引,以供查询使用。平台对计量器具的信息变更进行实时更新,包括该器具使用状态、检定周期、使用部门人员等信息,若有维修或报废的器具,平台跟踪记录,并生成报告提交相关责任人。(3)平台需具备一定物质管理功能:如固定资产管理、检定仪器及辅助设备管理、消耗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平台建立检定仪器设备的完备档案信息,提供时动态的设备数据分析,并可监控和统计各科室的物质消耗情况,在中心相关财会及物质管理的制度规范基础上提交报告。 3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C/S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桌面图形交互窗口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中的计算机简单的可以认为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在C/S结构中,装在客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客户端与装在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服务器的职责在于对用户数据处理。客户端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与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指令而后通过网络向远程的服务器发送用户请求。 3.2系统性能分析 在对现有其他类似系统进行分析后,本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跨平台特性:面对目前不同用户使用软件的操作系统不同,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如果对每个系统下都要开发出同一款软件而言,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时效性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软件的跨平台的运行,使得开发的周期和开发的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针对以往气象系统的弊端,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

天津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

天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应对气象灾害行为,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8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天津市气象条例》、《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津政发〔2013〕3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本市应对气象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2)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依法规范、协调有序。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整体合力,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4)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5)专兼结合,社会参与。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为先期处置力量,逐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总指挥由分管气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气象局局长担任。 主要职责:研究落实应对气象灾害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组织指挥全市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督促、检查、指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工作;组织召开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落实和管理工作;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专业应急训练、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等。 2.2 办事机构 设在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担任。 主要职责:承担市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督促、检查市指挥部决策命令的落实情况,协调、指导成员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为市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组织修订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编制应急保障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管理气象灾害应急专家队伍;总结分析本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并向市指挥部提出对策建议;承担市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3 成员单位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院系名称:信息系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 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刘欢笑 日期:2015 年12月28日

目录 一、摘要 (1) 二、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3) 2.1 通信系统 (4) 2.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4) 2.1.2 通信系统的分类 (5) 三、网络系统 (6) 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7) 五、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 (8) 六、信息共享平台 (9) 七、总结 (10) 八、致谢 (11) 九、参考文献 (12)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专业班级: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 XXX 职称:XXXX 摘要:气象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气象业务的公共技术 基础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共享、数据处理与管理、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研究、气象技术装备管理、气象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保障等。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目前气象部门内的气象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网络系统、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服务几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通信系统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数据管理与服务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培训资料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 预案》

**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有效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保证我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重大气象灾害或其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 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

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1.4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 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做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指挥机构 **县人民政府成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组。 组长:县政府分管气象工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分管应急工作的副主任 县政府协调气象工作的副主任 县气象局局长 成员县水利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