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

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
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

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

————————————————————————————————作者:————————————————————————————————日期:

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

桓旭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质要求我们要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为价值取向。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开放的信息资源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如何顺应并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时代课题和历史重任。

关键词:智慧课堂思维互联网

桓旭,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

智慧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场观念和技术的革命,它将教育实践与全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智慧教育的出现表明教育和技术已经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深度的融合,它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实践者的面前。面对这一革新,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如何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让智慧之花绽放呢?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知识维度的“智慧课堂”。就这一维度而言,智慧课堂以全媒体技术作为支撑,使得课堂的信息渠道、互动方式、呈现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借助网络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就丰富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不再只是教材指定的内容,而是要从海量信息中进行选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再是简单的声音语言,而是可以借助一定的技术支撑多元化表达,提高了交流的效率;知识不再以

系统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迸发,学生的学习是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或信息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其内在的知识结构。

思想维度的“智慧课堂”。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不是以传递知识为核心任务。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旨趣也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思想政治课的智慧课堂上,因为有了全媒体技术的支撑而变得丰富和多元,不同观点流派、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立场纷争使我们面临选择和鉴别的干扰。面对纷繁复杂的观点表达,我们如何才能科学地分辨、理性地思考呢?这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坚定的立场为支撑、以思辨的反思为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复杂的表象,揭示问题的本真所在。思想的智慧将会提升思想政治课科学化、专业化程度,借一双理性的智慧之眼,去追寻真理的足迹。

二、教学观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主体和绝对主导,是以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解构、重构、传递的教学任务,这是一种单向度的传递,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模式化特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是按照自己的学习模式,将被灌输进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简单化、模式化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则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职业传递继续着这种单向模式,知识越传越分量不足,“偷工减料”。这种教学往往单纯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学生完全成为了教学的木偶,被支配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不相信、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学生具有独自学习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单向的传递和复制,缺少个性化和创新性。

智慧课堂的教学观更加符合建构主义的倡导,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思想也更具多元化,因此教学内容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而是相对的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在知识的占有上不再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弱势地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时代到来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是将确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的尝试和思想的反思,通过对信息碎片和知识碎片的获取,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思想政治学科智慧课堂的可能呈现方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全媒体技术后,将会使得整个课堂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到目前为止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里仅就笔者个人的理解,做可能性探究。

(一)前课阶段

智慧课堂对课堂教学实践影响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延长了教学的逻辑。从原来的课前变成现在的前课,也就是说将原来的课前准备纳入到大课堂教学当中,成为教学逻辑的一部分。

1.前课阶段中教的环节——翻转课堂。就教师而言,这个前课部分是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讲解是发生在课中,基本形式是教师讲授。而智慧课堂将这个环节进行了逻辑前移,放到了前课阶段。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翻转课堂,以微课的形式,化整为零,提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哪里不会看哪里”,凸显了教学实践的对象化特征。翻转课堂主要就是将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提前进行有针对性

的介绍,而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则需要在课中阶段进行学习和研究。“颠倒的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翻转的同时将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题提前下放给学生,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进入课中环节之前已经能基本扫清知识障碍,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进行思维准备,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课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前课阶段中学的环节一~检索与选择。学生在接收到翻转课堂的知识讲解后,自行进行接受性学习,并能够记录学习中出现的知识障碍点和逻辑空白点,然后利用互联网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初步形成关于知识的浅认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认知只是表层认知,还缺乏感性理解和思辨理解,而这些认知层次上的任务将在课中阶段通过质疑和互动得到解决。翻转的同时,教师还布置了探究的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学生自行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搜索和选择,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同翻转课堂所讲解的知识共同为课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完成了学习行为的逻辑准备。

(二)课中阶段

通过前课阶段的教与学,学生已经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完成了对“是什么”的把握,那么课中阶段要完成的逻辑空白就是“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看”,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服务于上述基本逻辑,所要体现的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特质,即思辨性、价值、时代性。

1.质疑提问。思想政治课绝对不是僵化的理论、枯燥的说理,而是要以典型热点为素材和切入点,由教师来设定问题的情境,从知识、情感角度引导学生

进入思考的状态,并根据所选择热点内容和思维逻辑来设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问题教学法,或者说“助产术”是最能体现思想政治课思维本质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通过质疑设问,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前课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被动学习效果和主动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性思维,这就属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检验。

2.合作展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在于如何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很多学校和教师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杜郎口中学就将教室四周都布置上黑板,给学生以展示平台;也有教师通过便利贴、小纸条的方式进行互动等等,这些努力和实践都是要解决这个展示的过程,而智慧课堂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中控和学生手中的终端进行互动,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进行动态展示和把握,及时进行反馈和互动。学生则结合前课阶段所构建的感性知识体系,围绕热点事件和教师设问,以小组和个人的交互式组合,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智慧课堂依托技术支撑为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在线交流的平台,可以借助社交软件,利用论坛、群聊、聊天室碰撞和分享彼此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思维碰撞。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知、求真、向善和悟美的过程,不同的学科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思想政治学科更加重视对真善美的理解和领悟,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是一个事实判断,更多的是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对于事实判断,我们的认识能够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可以称为正确的判断或科学的判断。但是对于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而言,则会因为知识结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和能力方法的不同而形成个性化评判,因此,思想政治课的

课堂当中,必然而且应该出现思维和观点的分歧与碰撞。思维碰撞既然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学科思维特质,那么以智慧课堂来呈现课程时,就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加以利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才可能在分歧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分享成果,在多元中展现多彩,在碰撞中统一思想,

4.思维升华。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这个思维成果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从比较科学到更加科学,从个性化理解到普遍性共识的思维过程,因此,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思维成果的出现总是“不出意外”地“先验”存在我们的头脑当中,甚至我们在看到题目时就已经能够“望文生义”,知道问题的结果和答案,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以一种复杂的程序来重复思维的层次,跳不出低阶思维的怪圈。当思想政治课和智慧课堂深度融合之后,思维就有了升华的可能,因为当封闭的教学放开之后,思维将不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轨迹行进,而是借助技术手段的支持,以交互的方式寻找着突破口,教师的任务就是悉心地呵护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以积极的态度同学生一同实现思维的升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教育的发展历经了口耳相传的私人教学阶段、印刷媒介的学校教学阶段,目前正向着全媒体的智慧课堂教学阶段发展。就形式而言,变化的不仅仅是教学媒介,更是在这背后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革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任务是实现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是让生命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责任编辑:刘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