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末动,阳气末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治如涌泉,病至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痿论第四十四

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灵枢.本神第八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1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第18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第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第1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第24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第15条: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第19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第14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第16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第17条: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疞(或“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第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第6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第6条:妇人臓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温病学》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轻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

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7)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 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9)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在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10)

11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蒄、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11)

12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文,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玄明粉、生首乌等。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12)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2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4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8)

5 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9)

6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10)

7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13)

1(自注)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中焦篇.1)———吴鞠通

2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

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

3 温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锡璜

4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脉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17)———吴鞠通

5 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下焦篇.17)———吴鞠通

6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叶天士引张凤逵

7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上焦篇.35)———吴鞠通

8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43)———吴鞠通

9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上焦篇.36)———吴鞠通

10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上焦篇.42)——吴鞠通

11 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下焦篇.42)——吴鞠通

12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3 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下焦篇.31)———吴鞠通

14 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汪讱庵

15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俞根初

16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论》

17 薛自注云:“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生白

18 章虚谷注释说:“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则随湿化而归太阴也”。———薛生白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 条) 一、伤寒部分(42 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 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 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方歌括(伤寒,金匮)

长沙方歌括 1.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条) 一、伤寒部分(42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 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

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 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1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1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1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

一、桂枝汤类方证 1.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第16条(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作者:————————————————————————————————日期: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方剂归纳........ 桂枝汤类 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柯伯韵--此为仲景群方之首,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总方;曹颖甫--胃肠虚寒,血运不畅也。方中姜也、草也、同为温和肠胃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细辛 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水饮+阳虚阴凝,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小便利则愈) 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黄芪 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若身重,汗出已辄轻 者,久久必身瞤…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气虚湿盛阳郁) 加黄芪2两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 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麻甘姜术防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一、桂枝汤类 (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 下之;脉虚者,宜发汗。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 枝汤。(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二十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二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 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十三)烧针令其汗,针被寒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二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二十五)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伤寒金匮条文(三)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纲要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白虎汤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太阳篇】◎阳明病表里俱热。“里有寒”当作里热解。此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而烦,大烦渴引饮不解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末二句应接“谵语遗尿”下。证属三阳合病,而热皆聚于胃中,鼓荡从阳明热证主治也。“三阳合病者,必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厥阴篇】◎无形热郁致厥,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于四肢,则手足厥逆。尚应有胸腹灼热、烦渴、口干、舌燥、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篇】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篇】◎津伤化燥而形成阳明热结在里之证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篇】◎阳明里热太盛气津两伤。本条背微恶寒,是恶寒在背,而非全身,且轻微,并与口燥渴心烦等证伴见。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篇】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十二)】◎肺胃热盛,气津两伤,治以清肺胃之热而补气生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二十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证猪苓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猪苓二苓胶滑泽,白虎膏知甘草粳。竹叶石膏除知母,加参半竹麦门冬。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承221条,阳明津伤水热互结。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猪苓汤禁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篇】◎阴虚有热兼水气证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方歌括(伤寒、金匮)

方歌括 1.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伤寒金匮总结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url]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 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金匮要略》纯条文

伤寒论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 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金匮要略

方歌括(伤寒、金匮)

歌括 1.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根汤 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草须二两少阴,建功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根汤 四两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16.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19.小青龙汤 桂麻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

伤寒金匮

重读《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病名考辨 《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 《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厥心痛: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 温习:病因病机第1条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本条从脉象上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知新:阳微阴弦的理解 阳微——寸脉微——上焦阳虚 1.脉象阴弦——尺脉弦——阴寒内盛 (寒邪、水邪、痰饮之邪等) 2.病机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不通则痛 3.病性实质:本虚标实。 4.说明“最虚之处,即是容邪之处” 知新:阳微阴弦的理解(文献) 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 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吴谦《医宗金鉴》 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 ——喻嘉言 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类证治裁》 知新:阳微阴弦的理解(拓展) (一)阳微 1. 首先是阳位的虚衰——上焦心肺的虚损 (如常见的心主血脉失常、肺朝百脉不利) 2. 衰微的不仅仅是阳气,还有气血和阴液、心气不 足,心血不充,心阴不足等发生于上焦的虚损。 3. 阳微是各脏器阳性的功能减退,即温煦推动激发兴 奋的功能下降。(心、肾、脾) (二)阴弦 1.根植于以上所提到的阴阳气血的虚衰和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 产物: 水湿痰浊寒凝血瘀; 2.气滞:气虚、气郁而滞(阳微引起)(枳实、厚朴、橘皮、杏仁)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2) 原文1邪实所致胸痹短气。 1.联系6: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亦主之。 2.阳虚,痰气停积;外邪阻滞气道;食停气滞。 温习:胸痹证治第3条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三)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煑,取二升,分温再服。 论述胸痹典型证候及治法方药。 知新:胸痹证治第3条 脉象寸口脉沉而迟—胸阳不振-阳微;关上小紧数—中焦停饮,阴寒内盛-阴弦 数:1. 误笔(程云来、沈目南、胡希恕) 《金匮要略直解》:“寸脉沉迟,关脉小紧,皆寒客上焦之脉,数字误”。 “人身之脉,皆随心脏跳动而现,故可有寸、关、尺部位形象之殊,断无三部脉同时迟数之异”。——关上小紧弦 “寸口脉沉而迟’者为虚寒之证,而‘关上小紧数’者乃寒实之证” 2.作“或然证”解(祝谌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注) “同一脉出现又迟又数之脉象是不可能的。应当是寸口脉沉而迟或关上小紧数,都是胸痹的脉象”。 ”以上两句,是指脉象有时可见寸口脉沉而迟,有时可见关上小紧数” :胸痹证治第3条 数: 3.作“阳微阴弦”的具体化(朱丹溪、陈修园、徐彬以及当代谭日强、陈仁旭) A. “寸口沉迟,正阳脉微之互词也。关上小紧数,正阴脉弦之互词也。“——朱丹溪 B.“寸口主阳,因虚伏不鼓则沉而迟,关主阴,阴寒相搏则小紧数”,“数者,阴中挟燥火也】 ——清代徐彬修订《四库全书》中《金匮要略》部分 C.关上之脉细小紧急而躁动不宁……实质上指的是弦脉——陈仁旭 4.作“阴凝于阳”解(尤怡、周扬俊、戈颂平)——阴阳失调 “反数者,阳气失位,阴反得而主之,《易》所谓‘阴凝于阳’,《书》所谓‘牝鸡司晨也’” “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遏抑阳气,故反形数。” 知新:胸痹证治第3条 数: 5.作“脉势”解(赵进喜、张丽芬、李士懋) 这里的迟数不是说脉的快慢,而是指脉的动态,迟是指疲弱不前(因上焦阳微),数是指躁动不静(因中焦寒浊上逆)。 数,其实非五至以上之数脉,而是躁动不静之象,为邪盛。 6.作“讲解病机”解(王存芬) “张仲景在此迟、数并提,已经完全脱离了迟数脉的本身含义,上升到阐述病机,特别是复杂病理机制的理论高度。” 知新:胸痹证治第3条 数: 7.作“迟数无疑问者”解(赵永刚,山田业广) “阵发性室速常常突然起始、突然终止,可以设想,病人心动过速未发作时,张仲景正好单诊寸脉,其时,此人脉迟,于是,张仲景记下了‘寸迟’;而等到单诊关脉时,此人如正好心动过速发作,张仲景必然会记下‘关数’”。 8.作“观其大略”解(曹颖甫)无非是提供一种诊断的依据,文字理解上不当钻牛角尖;临证时必须重视脉象的观察。 胸痹脉症分析 (一)痹有微甚,轻者气塞,重者心痛,甚者心背彻痛相引。 (二)脉有常变,或微紧(阻痹),或微数(代偿) 温习:胸痹证治第3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