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垢和细菌,

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

2.2.3 患肢的观察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

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2.2.7 出院指导嘱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外固定支架,防止外力碰撞,不能自动拆卸或松动固定支架的螺丝钉,以免引起支架松脱,导致骨折移动畸形; 保持针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