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藏医养生保健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辩证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独到的理论基础,对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标签:藏医保健;日常起居;四时饮食;整体养生

藏医养生保健具有如下特色:

1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好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的变法,导致生心状态异常或疾病。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2 顺应”四季”变法,调节日常起居

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月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季节,在天为氏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他,他毁坏了地球的”木玛”,体内粗苦,敛泻味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藏医疾病分类

藏医疾病分类 藏医学虽没有明细的分科,但临床上也将疾病分为二十大类进行诊治 一、隆病: 过食味苦、性轻而粗粝的食物,空腹劳动或过度劳累、心情压抑,长期缺乏营养 等都易诱发龙病。龙病脉象空如皮囊,小便清如水,搅动后稀而不粘,乏力、耳鸣、头 晕目眩、口干舌燥、游走性疼痛。“龙”侵入肌肤时,皮肤粗糙,周身疼痛,有时出现 痘疮。侵入脂肪后,身体肿胀,出现脂肪疣。侵入脉道时,脉象虚而粗,肿胀隆起。侵 入血液时,嗜睡,血色暗淡。侵入筋络时,肢体僵硬,腿酸脚跛。侵入骨时,剧痛,消 瘦乏力。侵入关节时,空虚肿胀,易转为伛偻病。“龙”侵入髓时,失眠不安。侵入精 液时,身体干瘦,遗精。侵入心脏时,胸部胀满,喘气不舒。侵入肝脏时,身体一侧疼 痛,易肌。侵入脾脏时,身体肿胀,肠鸣,上半身 疼痛。侵入肾脏时腰痛、耳聋。侵入饮食,进食后胃部疼痛。侵入未消化的部分,则打呃、呕吐、食欲不振。侵入饮食已 消化部分,则肠鸣、腹痛、大便秘结、小便闭塞。侵入胆时,腹痛,消化不良,眼睛呈 黄色。侵入肛门时,大便干燥。侵入尿道时,腹胀,尿闭或尿频。侵入子宫时,宫体变 硬,宫血闭塞或崩漏。侵入头部时,头部眩晕,神志不清。侵入鼻腔时,鼻腔阻塞,流 涕。侵入眼睛时,眼有下坠感,畏风。

侵入耳部时,耳鸣,刺痛。侵入牙齿时,齿龈酸麻,疼痛肿胀。 概括起来,分为头龙、心龙、肺龙、肝龙、肾龙、肠龙、 胃龙七种。 二、赤巴病: 由于饮食不当,偏咸偏酸,饮食不洁,消化不良,易怒,神附鬼扰等原因,影响胆腑及 全身,可产生多种赤巴病。赤 巴病侵入皮肤,皮肤奇痒。侵入肌肉,症状是生疮、生疖并发痒,搔破则出现黄水和 鲜血。侵入脉道,四肢关节发痒,皮肤和眼睛都呈黄色。着于骨骼,所有关节疼痛, 身体分片作痛,干瘦,关节肿大。侵入肺脏,鼻涕和痰液皆呈黄色。 侵入肝脏,肌肉颜色发青,肝区疼痛。侵入脾脏,舌苔斑剥,便血,左脚肿胀,关节疼痛。赤 巴病侵入肾脏时,腰背疼痛,足重而麻木,耳壳背面的皮肤呈黄色。侵入胃时,症状是吐泻胆汁。侵入肠时,泻下胆汁而上部无恙。侵扰膀胱时,小 便闭塞或淋漓。侵入子宫时,胆汁下泻或淤积。窜入头部时,囱门与头顶疼痛。侵入眼睛时, 眼呈黄色,发热,多泪。侵 入耳部时,耳内发热、剧痛,漏出黄水。潜入鼻腔时,鼻腔阻塞,鼻涕呈黄色。侵入 舌部时,舌色发黄,诸味皆苦。三、培根病: 过量进食味苦或甜、质重性凉多油腻的饮食后,活动少、居住潮湿,或进食了不洁食物、形成食积,这些都可以是培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中华医药 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中华医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藏族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也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活动,即原始的医药经验,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也是现代藏医药学体系的基础。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养生理念药师佛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佛教哲学,故此藏医学中的养生方法是与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的养生方法。所以藏医学的养生理念既有使躯体趋于暂时健康的世俗养生还有使 身心彻底的摆脱痛苦的终极养生。 藏医学中又认为养生调理的目标不能粘附在承受结果的躯

体上,而是要放在影响躯体趋于健康的原因上。故而藏医学养生所要解决问题就转为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行 为的主观意识上。这个主观意识就是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等“剧毒”所玷污的心识。这种玷污的心识是一个错综复杂,庞大费解的聚合体。此种有藏医终极养生所要解决的“六愚根”、“二十随愚”、“五蕴”、“三苦”等等。针对如此种种影响我们健康体魄的“无形因素”,藏医学借佛教哲学的指导,制定了循序渐进,逐个解决的办法。这就是佛教中产生光明智慧,斩断无明愚根的“施舍”、“戒律”、“忍辱”、“精进”、“静定”、“智慧”六般若。用这些方法调节四窜无羁的心识,去除心体污垢,清净源泉。这就是“静心养性”。藏医学养生就是治心健体,养性得度,驾驭纷乱心境,辄止躯体受荷。 藏医最主要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是老宇妥·云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 《四部医典》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藏医养生保健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辩证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独到的理论基础,对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标签:藏医保健;日常起居;四时饮食;整体养生 藏医养生保健具有如下特色: 1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好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的变法,导致生心状态异常或疾病。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2 顺应”四季”变法,调节日常起居 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月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季节,在天为氏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他,他毁坏了地球的”木玛”,体内粗苦,敛泻味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浅谈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

浅谈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 【摘要】藏医药浴作为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方面,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藏医药浴属于民族医学,其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就藏医药浴护理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藏医药浴;护理;注意事项 藏医药浴又名五味甘露浴,最早是在元丹贡布编撰《四部医典》中记载,至今已有1 300年的历史。方剂生长于草甸的甘露黄花杜鹃叶、生长于阳山的甘露圆柏枝、阴山甘露高山麻黄、水甘露水柏枝、野生亚菊等五味药物,通过对其进行水煎然后将其药液进行全身浸浴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五味药材各自具有自己的作用:黄花杜鹃具有除痰湿的功效;圆柏叶具有主治肾气亏虚的功效;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水柏枝具有清内毒的功效;野生亚菊具有消除关节肿胀,清热解毒。五味药物通过水煎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可以使病人的全身血管扩张,最终加快血液循环,使得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发生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藏医药浴作为民族医学的一部分,是祖国医学的一块瑰宝,和目前西医治疗和护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想使藏医药浴能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发挥明显的功效,就必须在藏医药浴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护理。 1浴前注意事项 1.1在进入藏医药浴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B超检查、X光胸透检查和血压的测量检查。因为藏医药浴的治疗不适宜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群。如果一些病人在进行藏医药浴之前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相关检查的,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对其检查单据进行认真核查。 藏医《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凡是患有瘟疫紊乱、食欲不振、高血压、妊娠以及身上有新伤口的患者不适宜药浴治疗,而对于如肿胀、驼背等疾病药浴治疗无大碍,可以进行药浴治疗。 1.2对于青年女性患者而言,其药浴治疗一般应该安排在月经后。因为如果在月经期间进行药浴,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而在经前进行药浴治疗,则会因为水温、体温等外界的刺激以及自身的心理状况变化,而导致在药浴治疗过程中月经来潮。所以,对待青年女性患者应该选用合适的时间。1.3对于无心脏病、结核病、外伤、高血压以及妊娠等疾病的患者,在药浴前的1—2个月可以对他们安排一些口服药物的治疗,等到患者的风湿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药浴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表明,在治疗前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要比直接通过药浴治疗效果好。因为藏医药浴对疾病的治疗只是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方法。对于在治疗前给病人服用的药物应该根据病人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定。

中医情志养生: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精)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

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

?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 ?第一章揭开藏医的神秘面纱 ? ? 1.神秘的藏人,传奇的藏医 ? ? 2.藏医的形成和发展 ? ? 3.藏医的医理 ? ? 4.藏医的与众不同之处 ? ?第二章藏医的养生之道 ? ? 1.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环境,与六时相合 ? ? 2.按自己的规律生活 ? ? 3.不要和自己作对——顺应自然本性 ? ? 4.藏医的健康长寿秘诀——修心养性 ? ?第三章藏人如何吃出健康 ? ? 1.粮食 ? ? 2.肉类 ? ? 3.油脂 ? ? 4.蔬菜 ? ? 5.饮料 ? ? 6.饮食当中的注意事项 ? ?7.藏医中的一些饮食小窍门 ? ?第四章看藏医睡眠之中话养生 ? ? 1.藏医对睡眠的认识和调节 ? ? 2.影响睡眠的四要素 ?

? 3.深度睡眠——健康之本 ? ? 4.治疗失眠可用心理疗法 ? ? 5.提高睡眠质量的小秘诀 ? ? 6.睡觉最好“轻装上阵” ? ?7.你有不好的睡眠习惯吗 ? ?8.上夜班的人不要担心 ? ?9.做梦与睡眠 ? ?第五章让你成为“天竺神僧”——藏医教你如何解毒? ? 1.如何解动物毒 ? ? 2.如何解植物毒 ? ? 3.药物也能中毒 ? ? 4.变质毒的解法 ? ? 5.煤气中毒——看不见的杀手 ? ? 6.潜伏在家里的“投毒者” ? ?第六章头部疾病的藏医疗法 ? ? 1.头疼多是自己造成的 ? ? 2.经常头晕怎么办 ? ? 3.针刺放血法 ? ? 4.脑血管病的防治 ? ? 5.别让晚年糊涂地过——防老年痴呆症 ? ? 6.可能被你忽视的头部问题 ? ?第七章要善待自己的五官 ?

? 1.眼睛不是“可再生资源” ? ? 2.耳朵也要精心呵护 ? ? 3.鼻子也需要保养 ? ? 4.口腔的一些常见问题 ? ?第八章伺候好你的“领导”——五脏的保养? ? 1.“发动机”必须保护好——心脏的保养? ? 2.肺部疾病 ? ? 3.肝脏的养护 ? ? 4.不要忽视你的脾 ? ? 5.肾的保养 ? ?第九章善待你的“下属”——六腑养生 ? ? 1.五脏和六腑的器官“成双成对儿” ? ? 2.保养好你的胃 ? ? 3.如何应付肠炎 ? ? 4.清肠道可以延缓衰老 ? ? 5.胆囊炎不可不防 ? ?第十章老年人要保护好腿脚 ? ? 1.怎样让老年人的骨质“不疏松” ? ? 2.老年人每天都应该泡脚 ? ? 3.老寒腿要特别保护 ? ?第十一章藏医奇妙的理疗方法 ? ? 1.脉象可以告诉你生男生女 ?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 “民以食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藏医养生保健对疾病的预防分析

藏医养生保健对疾病的预防分析 藏医是我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3000多年。藏医认为人体内有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支配七种物质(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液),三大因素维持体内的平衡,如果打破平衡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藏医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不仅能够养生保健、防治疾病,还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标签:藏医;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 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生活,长期经受自然灾害与疾病对抗,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以及对抗病毒的方法。例如用热水治疗胃病,用酥油止血。养生保健是一种以调养为主要方式来防治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本文分析藏医养生保健对疾病的预防,具体内容如下。 1 藏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据历史资料记载藏医药学起源公元8世纪,藏医吸收了中医、印度医学的理论精华。藏医保存的较为完整,医学典籍浩瀚,最具出名的是宇妥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书中涵盖的医药体系较为全面,从理论到实践内容丰富。包括人体的解剖、致病原因和原理、治疗手段和方法、医治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宇妥云丹贡布为藏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雪域医圣宇脱王”。 2 藏医的养生 2.1 藏医不同年龄的养生 在婴儿时期,刚出生时食用母乳,4个月后可适量喂食白蜜、融酥等可以增强婴儿的体质促进发育。6个月后可以喂食煮烂的羊肉或者牛肉等防治皮肤问题。采用干姜、藏菖蒲、白山羊奶、阿魏、荜拨、酥油、大青盐和诃子等制成的药酥,少量食用可增加免疫力;采用川木香、光明盐、白芥子、紫茉莉、藏菖蒲在酥油中煎熬,少量食用增强体质;少年时期正处于第二生长期。应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除了主食外要补充大量蛋白质、钙、维生素等,含蛋白较多的食物有牛奶羊奶、动物肝脏、瘦肉等,含维生素较多得有芹菜、苜蓿、白菜等;青壮年时期,青年时期需注意日常饮食,到了中年期为了防止过早衰老,根据自身工作和身体可适当调整饮食。选择保护生理功能促进正常新陈代谢的食物,如牛肉、蛋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选择提供人体正常活动能量的食物,如粮食、糖类、油脂等;选择促进细胞代谢抗衰老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类、菌类、蜂蜜等;老年时期就更应该注重食养,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身体的代谢免疫力大不如前,采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制成药油涂抹身体或沐浴滴加可增强免疫力,采用马钱子、酸果、蜂蜜等煎服可延缓衰老[1]。 2.2 藏医中的饮食养生

藏医常见病名称解释

藏医常见病名称解释 龙(隆)失调: 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增、衰、紊乱,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 癫狂: 藏医认为是癫症和狂症两种疾病的合称。1、癫症:本病是以神志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病。藏医认为心脏中意识通行的细小管窍被隆邪所阻塞,导致人的正常思维功能减弱,心力衰弱,身、语、意三者的功能异变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狂症:本病是病邪侵入身心中意识运行的脉道,引起意识逆行而发的一种神志疾病,发病原因是心力衰弱、心情被扰乱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白脉病: 白脉病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瘟疫: 是指肉眼看不见的病菌侵入人体造成的,具有来势猛、高热、病程短、危险性大的特征,如:脑炎、淋巴腺炎、破伤风、黄胆性肝炎、急性肾炎等。 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木布病: 是三因(隆、赤巴、培根)与血、黄水相凝结而引起的综合症。主要症状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呕吐胆汁,吐烟汁色粘液和血、大便燥结、肌肉消瘦、脊椎疼痛、舌不知味、出现肝脾胃肠痞瘤等。 黄水病:藏医认为黄水是血的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汁的精华便为黄水,黄水在生理方面起着调节人体水液、润滑关节等作用。但黄水偏盛或偏衰则产生黄水病,导致浮肿、水肿、湿疹、脏腑积水脓疡等。 呃逆: 是指气息上冲,喉间不自禁发出响声的一种疾病。病因是饮食起居发生不及、过甚、相反等异常导致隆功能紊乱,堵塞上行隆的通路,遂成呃逆。 水肿: 藏医认为水肿是下坠浮肿侵入各脏腑中,引起脏腑黄水积聚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是消化不良,起居失常,过度服凉性药物,久卧潮湿之地等,造成胃火衰败而发病。主要症状有:胸背疼痛,身体深重,腹胀肠鸣,面黄发热,小便不利,有时泄泻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心隆症: 病邪侵入心脏,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身体战粟、胸闷气满,嘘气频发,胡言乱语,头晕目眩,失眠不寐,心神不宁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干黄水: 藏医认为黄水遍于人体周身肌肉、骨骼及脏腑等内外各处,尤其是肌肤间和肌体各关节,黄水起着润滑关节,调解水液的作用。但人体内的黄水偏盛会诱发黄水病。干黄水其意相似于“除湿”。 白脉病: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情志养生 常笑可养肺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藏药浴的养生保健之道

藏药浴的养生保健之道 藏药浴是藏医文化的精华,是藏医外治疗法之一。不仅治疗藏族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还能用于保健康复防治多种现代疾病,本文重点介绍了藏药浴的发展和传统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标签:藏药;藏药浴;排毒;五味甘露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 藏药浴是在温泉浴疗法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藏医药的基础理论而创造的一种藏医独特的药物外治方法,是藏医外治疗法之一。公元8世纪编写的《四部医典》后续部”五械浸浴”一章专门详细论述了藏药浴的适应症、方剂、用法和注意事项等。 天然藏药通过热能作用,透过人体的皮肤孔窍、学位进入毛细血管发挥作用。其方剂因人而异,通过传统的诊断方法确定,有明显的针对性。药浴方剂中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有效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状态。 藏药浴的药物在进入人体毛细血管后,有效成分开始发挥作用。藏药浴中的藏药,有活血化淤的成分。可以有效分解血管中的沉积物质,同时,在藏药浴的热能作用与药物的发汗作用下,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汗液与其他体液,在”捂汗排毒”的环节中排出体外。 在藏医的养生理论中,一直把藏药浴作为养生、保健的有效手段,这与其出色的”排毒”功能是分不开的。 通过”排毒”与”清理”的作用,藏药浴可以有效调整人的精神状态。减轻”疲劳”、”肌肉酸痛”、”神经衰弱”等”中毒”状态。 藏药独特的药理作用,透过皮下孔窍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的周身循环,进入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热能下的体液置换可以充分提高人体的血氧含量、改善血液细胞的携带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 藏药浴疗法是以”五味甘露汤”为主方进行加减使用的,其将藏药中的秀巴、巴鲁、才敦木、堪加、温布(即阴、阳、水、土、绿五种甘露),按照药性和药物功能进行配制,经水浸泡煎煮后,洗浴、浸泡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藏族”五”为全数,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物质及其属性。藏医《四部医典》记载”能治一切病的五寒水石、五岩精、五药水、五温泉”。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华养生之道精选文档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 华养生之道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养生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文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故养生即保养生命,追求健康和长寿。 健康和长寿从何而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此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除了有一小部分(15%)取决于遗传外,绝大部分与后天的环境,特别同各自的生活方式(60%)有关,故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一定要有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 20世纪末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7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题,在巴黎开会,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再把病治好的医生。”并进而提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何谓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简单概括起来,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运行规律完全相同,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均以顺应自然为要。自然界有四季,人体的养生也同样遵循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即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在每一季的养生要点和方法均有不同。如在春季,人体应以护阳助阳为主;在夏季应以阴阳共补、祛湿健脾为主;在秋季应以润燥、温补肝肾为主;在冬季应以补气血、养脏腑为主;等等。我们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才能悟得养生长寿之道,才能达到养生长寿之效。 二、清静愉悦、节宣有度: 人体要健康,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非常重要。一个负面的情绪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正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伤人,使人气血紊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而致人疾病丛生,或出现神疲乏

藏医常见病名称解释

藏医常见病名称解释 龙(隆)失调: 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增、衰、紊乱,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 癫狂: 藏医认为就是癫症与狂症两种疾病的合称。1、癫症:本病就是以神志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病。藏医认为心脏中意识通行的细小管窍被隆邪所阻塞,导致人的正常思维功能减弱, 心力衰弱, 身、语、意三者的功能异变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狂症:本病就是病邪侵入身心中意 识运行的脉道,引起意识逆行而发的一种神志疾病,发病原因就是心力衰弱、心情被扰乱等。 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白脉病: 白脉病就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瘟疫: 就是指肉眼瞧不见的病菌侵入人体造成的,具有来势猛、高热、病程短、危险性大的特征,如: 脑炎、淋巴腺炎、破伤风、黄胆性肝炎、急性肾炎等。 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木布病: 就是三因(隆、赤巴、培根)与血、黄水相凝结而引起的综合症。主要症状为: 胸腹灼痛、消化 不良、呕吐胆汁,吐烟汁色粘液与血、大便燥结、肌肉消瘦、脊椎疼痛、舌不知味、出现肝脾胃肠痞瘤等。 黄水病:藏医认为黄水就是血的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汁的精华便为黄水,黄水在生理 方面起着调节人体水液、润滑关节等作用。但黄水偏盛或偏衰则产生黄水病,导致浮肿、水肿、湿疹、脏腑积水脓疡等。 呃逆: 就是指气息上冲,喉间不自禁发出响声的一种疾病。病因就是饮食起居发生不及、过甚、相反等异常导致隆功能紊乱,堵塞上行隆的通路,遂成呃逆。 水肿: 藏医认为水肿就是下坠浮肿侵入各脏腑中,引起脏腑黄水积聚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就是消 化不良,起居失常,过度服凉性药物,久卧潮湿之地等,造成胃火衰败而发病。主要症状有: 胸背疼痛,身体深重,腹胀肠鸣,面黄发热,小便不利,有时泄泻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心隆症: 病邪侵入心脏, 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身体战粟、胸闷气满,嘘气频发,胡言乱语,头晕目眩,失眠不寐,心神不宁等。摘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 干黄水: 藏医认为黄水遍于人体周身肌肉、骨骼及脏腑等内外各处,尤其就是肌肤间与肌体各关节,黄水起着润滑关节,调解水液的作用。但人体内的黄水偏盛会诱发黄水病。干黄水其意相似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