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 2 ·直升机技术 2 0 0 3年第4 期总第1 3 6期

国外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敏,周琪,赵玉洁

(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 2 1 0 0 1 3 )

摘要武装直升机及其机载雷达构成了有机的战斗整体。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直升机载雷达的发展史、采用的

技术以及类别,接着对西方先进国家直升机载雷达的现状、工作模式及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详尽地描述,最后总

结了直升机载雷达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直升机;雷达;机载雷达

机载雷达是直升机必不可少的航空电子设备。

因此,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研制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

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2 O 世纪6 o 年代,功率行波管的出现和数字技

术的发展都迅速推动了机载雷达技术的发展,美国

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 A H一1 G “休伊眼镜蛇”装备

了A N / A P N一1 7 1 ( V ) 等机载雷达设备,开辟了机载

雷达用于武装直升机的新纪元; 7 0 年代,直升机机

载雷达的分辨率、抗干扰性、作用距离、跟踪精度等

性能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开始走向控制与信号处理

软件化的道路; 8 0年代,机载雷达的发展更为成熟,

加速了相控阵雷达的研制,自适应雷达技术取得很

大进展,雷达已向模块化、软件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

发展;从9 o 年代发展至今,机载雷达已走上综合航

空电子技术的道路,除了多个计算机嵌入到各有关

电子子系统中外,还要满足各功能子系统的实时性

要求,并通过信息交联达到功能综合的目的。

为了满足未来战场的需要,目前世界航空发达

国家基本上都在发展自己的新一代直升机机载雷

达。其特点如下:雷达的探测范围大为扩大,测量参

数的精度和分辨率大为提高;采用各种调制波形,雷

达的工作频率能及时改变,具有在多波段有效工作

的能力;发射功率增大,接收机灵敏度提高;抗干扰

能力增强,目标发现概率提高,虚警率下降,跟踪目

标数大大增加;雷达体积和重量减小,硬、软件的可

靠性增强,战场生存力提高,维护要求大为降低。

1 直升机机载雷达的类型

按雷达功用和技术特点,直升机机载雷达可分

-收稿日期: 2 0 0 3 ~ 8 + 1 5

为如下几种:

( 1 ) 监视雷达

战场监视雷达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能在复杂

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快速、灵活地部署,还具有良

好的抗侦收和抗干扰能力。该类雷达能探测到运动

的所有目标,还能用实孔径成像方式获取地物的雷

达图像,其采用了如:全相参脉冲多普勒、机载动目

标检测、数字脉冲压缩、宽带频率捷变、实时合成孔

径成像处理、超低副瓣天线、超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等众多的先进技术。

典型的海上监视雷达有:英国“海王”上的

S e a r c h w a t e r 系列雷达、印度“海王” M k 4 2 B和澳大利

亚S i k o r s k y S 一 7 0 B 一 2 上的“超级搜索者”雷达、意大

利 E H 1 0 1 反潜上的 A P S一7 8 4雷达、英国 E H 1 0 1

M e r l i n H M M k l 上的“兰茶隼”雷达和“山猫”上的“海

浪”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有:美国B e l l 2 0 6 C上的A I R —

S T A R雷达、意大利 A B 4 1 2上的 C r e s o雷达、法国

A S 5 3 2 U L “美洲狮”上的“塔尔盖”雷达等。

( 2 ) 反潜搜索雷达

直升机机载反潜搜索雷达通常是为反潜/反海

面战而专门设计的。该雷达能够实现在高海情下的

最佳目标探测,除此之外还能执行典型的海军直升

机任务,例如:水面搜索与营救、导航、反潜、目标捕

获、气象测绘和导弹制导等。在设计上,该雷达体积

小、重量轻,耗电少、成本低。为消除海杂波的干扰,

采用了快速扫描天线和相关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其

它特点还有:超视距目标跟踪、脉冲压缩、脉间频率

捷变、大功率发射机、线性和圆极化辐射等。

典型的有:美国S H一6 0 B反潜上的 A N / A P S—直升机技术 2 0 0 3 年第4 期总第 1 3 6 期·4 3 -

1 2 4雷达、日本S H一 6 0 J 上的H P s 一1 0 4雷达、意大利

S H一3 D上的MM/ A P S一7 0 6雷达、 E HI O 1上的 MM/

A P S 一7 8 4雷达。

( 3 ) 火控雷达

直升机载火控雷达能够快速自动检测跟踪和识

别多批地面和空中目标,并对其进行优化排序。该

雷达可在高杂波地区完成地形跟随任务,具有恶劣

气象探测能力。其工作模式有:地面测绘、空地测

距、地形回避、地形跟随、营救。

典型的有:美国海军A H一 6 4 D “阿帕奇”武装直

升机上的 , a d N I A t ~一7 8 “长弓”雷达、空军 M H一5 3 J

直升机上的A N / A P Q一1 5 8 雷达。

( 4 ) 地形跟随/障碍物回避雷达

此类直升机机载雷达可执行低空地形跟随/地

形回避任务,用于作战救援和特殊作战,具有在恶劣

气候和高威胁环境下昼夜低空作战的能力。其工作

特点有:地形跟随、地形回避、地面测绘、气象探测、

信标询问、空地测距、动目标显示、强抗干扰能力。

典型的有:美国空军 M H一5 3 J 上的A N / A P Q一

1 5 8 雷达、 M H一 4 7 E和M H一 6 0 K上的 A N / A P Q一1 7 4 雷达、法国空军“美洲豹”上的C L A R A激光雷达。

2 典型系统

随着直升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已有许多

国家在研制和部署直升机载雷达。现对美国、英国、

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的装备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2 . 1 美国

( I ) A N / A P G一 7 8 “长弓”火控雷达

该雷达是“长弓”发射后不管反装甲系统的组成

部分,装备在A H一6 4 D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该

雷达是由安装在直升机旋翼主轴顶端的一部低截获

概率毫米波( 3 5 G H z ) 雷达和一部用于射频“狱火”

( H e l l f i r e ) 导弹的毫米波雷达组成,其天线和发射单

元安装在天线罩里。

该雷达是一部多功能毫米波雷达,与 A H一 6 4

火控系统相连,提供快速目标区域搜索;可在最大作

用距离对固定目标和动目标进行探测;在5 5 k m区

域内具有导弹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全天候、全地貌

地工作。其采用了如下技术:低副瓣毫米波天线、固

态发射机、阵列处理模块、低功率射频单元以及无线

电频率干涉仪。另外该雷达还采用了低可探测技

术,增强了抗干扰能力。该雷达工作方式有4种:对

空方式;对地方式;地貌轮廓方式;自检方式。

A N / A P G一 7 8 除了装备美军直升机外,还装备在

英国陆军的 W A H一6 4武装直升机上。2 0 0 1 年 1 2

月,美国陆军R A H一 6 6 “科曼奇”武装直升机上也安

装了该雷达的变型。在2 0 0 3 年 3 月2 0日爆发的美

伊战争中,美军动用了3 2 架性能先进的“阿帕奇”武

装直升机。另外,以色列、日本、荷兰和新加坡等国

也采购了该雷达。

图 1 装有火控雷达的A H一6 4 D “长弓阿帕奇”直升机

( 2 ) A N / A P S 一 1 2 4 搜索雷达

该雷达是专门为美国海军的 S H一6 0 B “海鹰”

L A M P S M k Ⅲ而设计开发的,所以设计有低剖面天线

和天线罩。它采用了快速扫描天线,与辅助 O U / 1 0 3

数字信号数据变换器的接口可实现扫描间积累,从

而使该雷达能够在高海情下实现最佳目标探测。

雷达安装在机身下方,可实现 3 6 0 ~ 扫描,而且也

易于安装维修。它有3 种工作模式:远距离搜索、中

等距离搜索以及快速扫描监视。该雷达与多功能显

示器以及 L A M P S 数据链路相联,可将机载雷达的视

频信息传送给装有 L A M P S 系统的舰船。

到目前为止, A N / A P S一1 2 4雷达已安装于美海

军的S H一6 0 B L A M P S M k Ⅲ直升机和西班牙海军的

S 一 7 0 B一1 舰载反潜直升机上。

( 3 ) A N / A P Q一1 7 4 /一1 8 6 多模雷达( M M R )

A N / A P Q一1 7 4 M M R是 A N / A A Q一1 3夜间低空

导航和目标指示红外系统中所用雷达的派生型。该

雷达设计安装于 H H / M H一6 0 , C H / M H一 4 7 , H H / M H

5 4 及 V一 2 2等飞机上完成作战求援及其它特殊

作战任务。它还具有地形跟随、地形避让、地面测

绘、气候指示、信标问询以及空对地测距等功能。

A N / A P Q一1 8 6 M M R是 A P Q一1 7 4雷达的派生

型,主要为 C V一2 2飞机执行特殊任务而设计。因

此,该雷达的显著特点是:低速飞行时( 低到 9 k m /·

4 4 ·直升机技术 2 0 0 3 年第4 期总第1 3 6 期

h ) ,它具有良好的地形跟随能力,而且其采用的方位

单脉冲处理技术也更容易获得分辨率较高的地形

图。A N / ~ a ' Q一1 7 4和1 8 6 都安装在飞机前驾驶舱上

面的一个吊舱中,而且都包含一个平衡架固定的天

线、发射机、激励器/接收机以及一台电源L R U 。

图2 A N / A P S 一 1 2 4 搜索雷达安装在美海军

的S H一 6 0 BL A M P S m直升机上

在恶劣气候环境和威胁严重的情况下,该雷达

能使 M H一 4 7 E和M H一 6 0 K直升机实现全天候低空

飞行( 低到距地只有3 0 m ) 。

技术参数

设置限界: 3 l 、 4 6 、 6 l 、 9 l 及 1 5 2 m

旋转能力: 5 . 5 。/ s 旋转速率

气象能力:达到 1 0 m m / h 降雨

吊舱尺寸: 3 3 c m×1 0 8 c m

R I U尺寸: 7 5 . 4 c m×2 1 . 5 c m×3 3 . 7 c m

重量: 1 1 3 . 4 k g

功率: 1 1 5 V A C ( 4 0 0 H z / 2 1 0 0 V A ) ; 2 8 V D C ( 3 8 W)

M T B F : 1 4 4 h ( 规定)

2 . 2 法国

( 1 ) “地平线” ( H o r i z o n ) 战场监视系统

该系统的前身是法国汤姆逊雷达应用中心在上

世纪8 O 年代中期研制的“兰花” ( O r c h i d e e ) 战场雷达

监视系统。“地平线”和“兰花”系统之间的主要差别

在于增加了一个机上工作站和一个地面站( 带有2

个操作台) ,便于处理雷达数据。

“地平线”系统的核心是法国欧罗科普特公司研

制的“塔尔盖”远程地面监视雷达。其运载平台为法

国军用“ A S 5 3 2 U L 美洲狮” ( C o u g a r ) 直升机。该雷达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可探测到速度在2 8 8 k m / h内

的所有动目标,记录高达 8 0 m / s 的目标速度,并对

其进行分类,最大作用距离为2 0 0 k m 。

“地平线”雷达含有 3 个模块单元( 发射机/接收

机、处理机和控制单元) ,安装于直升机的内部。雷

达天线安装于直升机外部,采用 3 6 0 ~ 全方位机械扫

描。该雷达由于采用极低旁瓣天线和宽带频率捷变▲

技术,峰值发射功率低,信号处理能力强,从而增强

了抗干扰能力。该雷达还采用了优化的软、硬件,可

使地面站自主工作。其工作模式有:无源接收/电子

情报侦察、地形测绘、目标搜索与截获、目标成像等,

缩短了反应时间,使整个系统更具灵活性。

图3 “地平线”雷达系统安装在“ A S 5 3 2 U L 美洲狮”直升机上

技术参数

体制:脉冲多普勒

工作波段: I , J 波段

天线尺寸: 5 m× 3 . 5 m× 0 . 8 m

天线重量: 1 7 0 k g

天线型式:平面阵

天线转速: 3 r p m

发射类型: T

扫描范围: 5 0 ~ 一 9 o o ( 方位)

峰值功率: 5 0 k W

平均功率: 7 5 0 k W

雷达系统重量: 1 t

定位精度: 5 m r a d ( 方位) 2 0 m ( 距离)

( 2 ) O c e a n M a s t e r 机载海上巡逻雷达

该雷达是法国汤姆逊一C S F /公司于 1 9 9 4

年研制的机载海上巡逻雷达,安装于 U S—l A和

1 3 0 1 0 5 直升机上。该雷达可执行反舰、反潜、舰船成

像、空空检测、搜索与救援等任务,具有宽脉冲压缩、

频率捷变、脉问和扫描间积累以及数字可编程处理

等技术特点,使其能在高海情和严重电子干扰下对

所有海上目标进行最佳探测。它有多种工作方式:

多目标边扫描边跟踪、地图成像、目标识别、气象探

测和信标等。其基本组成有3 部分:天线单元、发射

单元及激励/接收/处理单元。该雷达有两种型号:

O c e a n Ma s t e r l 0 0和 O c e a n M a s t e r 4 0 0 o

技术参数

体制:脉冲多普勒直升机技术 2 O 0 3 年第4 期总第1 3 6 期·4 5 ·工作频率: I , J 波段( 8 ~ 2 0 G r k )

探测距离: 3 7 0 k r n

系统功耗: 1 1 5 V A C , 4 0 0 H z ; 2 k V A( 1 0 0 ) ; 3 . 8

k V A ( 4 0 0 )

天线型式:高放偏置反射器

天线尺寸: 6 6 0 I T l l n × 3 5 0 m m; 9 4 0 I T l l n ×3 5 0 m m;

l 8 0 0 I T l l n×3 0 0 I T l l n

天线重量: 1 5 , 1 6 及 l 7 k g

俯仰: + 4 。~一 2 9 。 ( 可调)

转速:可根据模式自动选择6 ~ 3 0 r p m

扫描宽度:环扫3 6 0 。或 6 0 ~ ~ 2 1 0 。的扇扫

天线增益: 3 O . 5 — 3 3 d B

发射类型:全相参行波管发射机,宽带频率捷变

发射机尺寸: 4 1 5 I T l l n ×2 7 5 I T l l n × 3 2 0 I T l l n 或5 6 6 I T l l n×2 0 8 I T l l n×2 6 0 I T l l n

P R F : 3 0 0 H z~1 2 5 k H z ( 1 0 0) 3 0 0 H z一3 0 k H z

( 4 0 0 )

平均功率: 1 0 0 w( 1 0 0 ) 4 0 0 w( 4 o o )

峰值功率: 6 k w( 1 0 o ) 8 k W( 4 0 0 )

重量: 2 9 k g ( 1 0 o ) 3 9 k g ( 4 0 0 )

2 .

3 意大利

( 1 ) “科列索” ( C r e s o ) 战场监视雷达

该雷达作为意大利陆军 C A T R I N—S O R A 0 C 3 I

系统的一部分正在研制之中。机载部分安装在

A ~ u s t a A

B 4 1 2 直升机上,综合有雷达、导航、数据链、

防御措施、前视红外和电子支援分系统。该雷达能

探测到 1 0 0 k r n 以外距离上的地面目标,对其进行高

精度定位,并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数据采集。该雷达

平均发射功率高,频率捷变带宽较宽,具有良好的抗

干扰能力。它在时域和频域上采用自适应门限,控

制虚警率,保证在干扰和杂波背景下具有最佳的探

测性能,并利用脉冲压缩来提高目标分辨率。

图4 “科列索” A B 4 1 2 直升机近观

该雷达由6 个单元组成:天线、发射机、微波组

件、双变换接收机激励器、信号处理机、数据处理机。

采用平板裂缝阵列天线,因而其水平波束较窄。信

号处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恒虚警率技术,而数

据处理机则生成显示格式,控制天线功能并管理雷

达的频率捷变。

技术参数

体制:脉冲多普勒

工作波段: I 波段( 8 ~l O G H z )

作用距离: 1 0 0 k m

天线尺寸: 0 . 4 m× 2 m

天线型式:平板裂缝阵列

发射类型:宽带螺旋T w T

( 2 ) A P S 一 7 8 4 机载海上监视雷达

该雷达具有许多功能,包括反海面,反潜战、气

象探测、武器系统支援、海面搜索和救援。A P S 一 7 8 4

雷达采用了相参行波管发射机技术,具有脉间频率

捷变和边扫描边跟踪的特点。该雷达还因为采用了

脉冲压缩技术,即使在严重的海杂波和强大的电子

战环境中,对海上很小的目标也具有高精度探测和

截获能力。它可进行3 6 0 。全方位扇形扫描。该雷达

由4 个L R U组成,具有 4种工作模式:边扫描边跟

踪、反海面战、反潜战、气象和近程探测。它还含有

2 个单独的扫描变换器。

A P S 一7 8 4雷达安装于意大利海军的 8架 E H

1 0 1 反潜,反海面战直升机上。该雷达的一种改进型

H E W一 7 8 4 也正在订购之中,准备安装在意大利海

军的4 架 E H 1 0 1 机载预警直升机上。

技术参数

体制:脉冲频率捷变

工作波段: I , J 波段( 8 ~1 2 G I - I z )

发射类型:相参T w T

2 . 4 英国

( 1 ) “兰茶隼” ( B l u e K e s t r e 1 ) 系列海上监视雷达

该系列雷达是英国F e r r a n t i 公司为皇家海军“海

王”的换代机 E H 1 0 1 而研制的。主要任务是反海面

舰和反潜战,其它用途是海上警戒、超视距目标制

导、海上营救和导航等。该雷达特点有:采用先进的

孔径天线、行波管发射机、频率捷变、多目标边扫描

边跟踪、脉冲压缩以及信号处理技术。该雷达由天

馈伺单元、发射单元、接收单元、处理单元、控制器和

显示器组成,有三种型号:“兰茶隼” 5 0 0 0 、“兰茶隼”

6 0 0 0和“兰茶隼”

7 0 0 0 。它们的工作波段为I 波段( 8

1 0 G H z ) ,天线型式为平板裂缝阵列。·4 6 ·直升机技术

2 O O 3年第4期总第1

3 6期

“兰茶隼” 5 0 0 0 .

5 0 0 0 是一部脉冲压缩雷达传感器,为皇家海军

E H 1 0 1 M e r l i n H M M k l 直升机研制。它由一个大的

平板天线、行波管发射机、高增益接收机和数字处理

机组成。该雷达传感器通过 M I L—S T D一1 5 5 3 B数

据总线与该平台任务航空设备管理系统相连并受其

控制。该传感器有4个结构紧凑的轻型 L R U ,适用

于海上直升机。2 0 0 1 年8月,有 4 4 部 5 0 0 0 雷达安

装于M e r l i n H M M k l 海用直升机上。

图 5 “兰茶隼”雷达安装在 E H 1 0 1 直升机上

技术参数

发射类型:低峰值功率,高平均功率 T w T

覆盖: 3 6 0 。

脉冲宽度:可调

P R F:可调

系统重量: 1 0 2 k g

特点: C F A R 、多目标 T W S和操作员可控的扫描

间积累

“兰茶隼” 6 O 0 O

6 0 0 0 是相参脉冲多普勒雷达传感器。较之

5 0 0 0 ,

6 0 0 0 增加了对舰船目标的I S A R功能。其技术

特点有:多种模式的脉冲多普勒处理、增强的空对地

和空对空探测性能,可对远程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

并具有反潜作战以及在海杂波干扰中检测小目标的

能力。其它特点还包括动目标检测和高分辨率合成

孔径雷达地面测绘能力。

技术参数

体制:相参多模

发射类型:哪 T固定频率/频率捷变

覆盖: 3 6 0 。

系统重量: 1 2 5 k g

特点: C F A R 、增强型T w T 、 I S A R目标识别、

A S W和空空模式

可选功能: M T I 和S A R地面测绘

“兰茶隼” 7 0 0 0

7 0 0 0 是一部轻型、模块化、软件驱动的多模海

上监视雷达,专为海用直升机设计。其技术特点有:

数字脉冲压缩;恒虚警率;优化的数字合成波形和相

参目标识别与分类。7 0 0 0 还采用了如下装备:基于

宽带行波管的功放发射机;模式可切换的电源和较

低的电极电压;低噪声放大;高纯度频谱;商用市售

技术和集成数据/信号处理器及接收机装置。该雷

达的模块化软件可完全记录下来,并以源码形式获

取。其工作模式有:海面监视;小目标探测;辅助目

标识别与分类;信标/应答器;导航/气象等。

技术参数

发射类型:固定频率;频率捷变

脉冲宽度:可调( 优化模式)

P R F :可调( 优化模式)

尺寸: 2 2 0 m t n×3 4 0 m i l l X 1 5 0 m m( 扫描仪) ; 3 9 0 m i l l X 3 9 0 h i m x 1 9 5 m m( 发

射机) ; 5 0 0 m t n x 3 9 0 m t n x 1 9 5 m m ( 处理机/接收机)

系统重量: 2 7 . 4 k g ( 扫描仪/天线) ; 2 8 . 5 k g ( 发射机) ; 3 0 . 1 k g ( 处理机/接收机)

( 2 ) “海浪” ( S e a s p m y ) 系列海上监视雷达

该雷达用来探测和跟踪作为运载反舰导弹平台

的小型高速海面目标,进行海面监视以及超视距制

导。其工作模式有:搜索、跟踪、导航、营救、信标、气

象探测等。该雷达主要型号有: S e a s p m y M k l 、 S e a s —

p r a y 2 0 0 0 、 S e a s p m y 3 0 0 0 、 S e a s p m y 4 0 0 0和 S e a s p m y 7 0 0 0 。

前三种型号的工作频率为 I 波段( 8 1 0 G H z ) ,峰值

功率为9 0 k W,脉冲宽度为2 ( 可选) 。

S e a s p r a y Mi d

该雷达是为满足皇家作战要求于上世纪7 O年

代早期研制的。它装在轻型灵巧的W e s t l a n d “山猫”

( L y n x ) 舰载直升机上,能探测携有远程面面导弹的

快速巡逻艇,并使它们远离直升机母舰的交战区。

S e a s p m y M k l 是该直升机的主要传感器和目标照射

器。该轻型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和频率捷变技术,

因此雷达在海杂波、气象杂波和电子干扰环境下对

小目标具有高探测性能。天线口径为6 8 6 n Ⅱ n ×2 5 4

m m,安装在直升机头部。该雷达由扫描装置、发射

机、接收机、处理机、显示和控制装置5 部分组成。

技术参数

发射类型:高速自旋调谐磁控管

P R F : 3 ( 可选)

覆盖: l 8 0 ~

t ●直升机技术 2 0 0 3 年第4 期总第1 3 6 期·4 7 ·

LKU: 5

系统重量: 7 5 k g

目标照射:单脉冲锁定跟随

S e a s p r a y 2 0 0 0

该雷达主要用于民用监视,装备在挪威“超级美

洲豹”直升机上。其控制及显示单元具有人/机接

口,雷达控制是通过简单的屏上菜单完成的。该雷

达的技术特点有:高峰值功率、频率捷变收发机、恒

虚警率处理、操作员可控扫描间积累、多目标边扫描

边跟踪。

技术参数

发射类型:频率捷变磁控管

P R F : 4 ( 可选)

扫描类型:前馈式、椭性、双曲线抛物面

覆盖: 3 6 0 。 ( 6 0 o 和 1 8 0 。扇区可选)

L RU: 4

系统重量: 8 O k g

特点: C F A R和操作员可控扫描间积累

S e a s p r a y 3 0 0 0

该雷达( 原先的 S e a s p r a y M k 3 ) 比S e a s p r a y M k l

技术更先进,安装于韩国和德国海军的G K N We s t .

1 a n d “超级山猫” ( S u p e r L y n x ) 直升机上。

6 韩国海.车 G K N We s t l a n d “超级山猫”上

安装了S e a s p r a y 3 0 0 0雷达

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数字信号处理器、改进型

人/机接口和3 6 0 。全方位扫描。它由6 个 L R U组成,

具有多种标准接口。因其重量轻、结构紧凑和具有

灵活性,所以特别适用于轻型灵巧的海用直升机。

该雷达采用了高发射功率和甚高速捷变技术,在海

象杂波和电子干扰条件下具有高探测性能。其数字

处理器具有先进特点,包括恒虚警率和边扫描边跟

踪,优化了目标检测。雷达控制单元采用了软键操

作的菜单结构。

技术参数

发射类型:高速自旋调谐磁控管

P R F : 4 ( 可选)

覆盖: 3 6 0 。 ( 6 0 。和1 8 0 。扇区可选)

系统重量: 9 0 k g

目标照射:单脉冲锁定跟随

特点: C F A R和操作员可控扫描间积累

S e a s p r a y 4 0 0 0

该雷达是一种脉冲压缩机载海上监视雷达,可

用作一个独立装置或全集成式航空设备的核心单

元。它将S e a s p r a y 3 0 0 0 先进的人/机接口和处理技术

与脉冲压缩前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S e a s .

p r a y 4 0 0 0由6 个 L R U组成,可为中型海用直升机提

供最佳雷达性能。。

S e a s p r a y 7 0 0 0

该雷达是一种轻型多模监视雷达,专门为德国

海军的G K N We s t l a n d “超级山猫” 3 0 0 直升机而设计。其组成为:双轴稳定天线组件、 I 波段发射机、接收

机、处理机和彩显。整个系统总重不到8 5 k g ,该雷

达具有海面监视、小目标探测、目标识别与分类、信

标/应答器、导航/气象和导弹探测等工作方式。还

有其它一些方式可供选择:空空探测、合成孔径地面

测绘和地面动目标显示。

( 3 ) “超级搜索者” ( S u p e r S e a r c h e r ) 海上监视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工作于I / J 波段的海上监视雷达,

用于复杂的多威胁海上作战、海上搜索、反潜战。与

前任雷达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检测、目标跟踪和制导

性能,对掠海飞行的导弹有机内制导能力。通过采

用微处理机和信号处理算法,提高了雷达目标识别

能力。该雷达还具有多目标边扫描边跟踪能力。

“超级搜索者”雷达能工作在一次雷达和二次雷

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光电雷达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白学武 学号2220140227 学院光电学院 2015年2月28日 摘要:激光雷达无论在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分类,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引言 激光雷达是工作在光频波段的雷达。与微波雷达的T作原理相似,它利用光频波段的电磁波先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然后将其接收到的同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相比较,从而获得目标的位置(距离、方位和高度)、运动状态(速度、姿态)等信息,实现对飞机、导弹等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 激光雷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按照发射波形和数据处理方式,可分为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脉冲压缩激光雷达、动目标显示激光雷达、脉冲多普勒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等:根据安装平台划分,可分为地面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舰载激光雷达和航天激光雷达;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火控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障碍物回避激光雷达以及飞机着舰引导激光雷达等。 在具体应用时,激光雷达既可单独使用,也能够同微波雷达,可见光电视、

红外电视或微光电视等成像设备组合使用,使得系统既能搜索到远距离目标,又能实现对目标的精密跟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战术应用方式。 一、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状况 1.1关键技术分析 1.1.1空间扫描技术 激光雷达的空间扫描方法可分为非扫描体制和扫描体制,其中扫描体制可以选择机械扫描、电学扫描和二元光学扫描等方式。非扫描成像体制采用多元探测器,作用距离较远,探测体制上同扫描成像的单元探测有所不同,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重量,但在我国多元传感器,尤其是面阵探测器很难获得,因此国内激光雷达多采用扫描工作体制。 机械扫描能够进行大视场扫描,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扫描速率,不同的机械结构能够获得不同的扫描图样,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扫描方式。声光扫描器采用声光晶体对入射光的偏转实现扫描,扫描速度可以很高,扫描偏转精度能达到微弧度量级。但声光扫描器的扫描角度很小,光束质量较差,耗电量大,声光晶体必须采用冷却处理,实际工程应用中将增加设备量。 二元光学是光学技术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衍射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细微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光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利用二元光学可制造出微透镜阵列灵巧扫描器。一般这种扫描器由一对间距只有几微米的微透镜阵列组成,一组为正透镜,另一组为负透镜,准直光经过正透镜后开始聚焦,然后通过负透镜后变为准直光。当正负透镜阵列横向相对运动时,准直光方向就会发生偏转。这种透镜阵列只需要很小的相对移动输出光束就会产生很大的偏转,透镜阵列越小,达到相同的偏转所需的相对移动就越小。因此,这种扫描器的扫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及分类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 二、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4500亿美元,而2016年则预估达6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8%。Apple Pay、Samsung Pay为抢食中国移动支付大饼,皆于2016年初与中国银联合作,透过软件升级即可使用手机上的移动支付服务。 图表2015-2019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2015年中国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增长。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1052.34亿笔,金额2506.23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9%和46.67%;电话支付业务2.98亿笔,金额

14.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5%和148.18%;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三、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2016年2月18日,苹果公司旗下的移动支付产品Apple Pay正式在中国大陆落地,大量商家以及多家银行随即宣布支持Apple Pay支付。 移动支付开启3.0时代。 移动支付发展的这几年,经历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1.0时代”。继而,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社交支付,打破了支付宝一家独大局面,移动支付进入“2.0时代”。以智能硬件为终端的NFC(近场支付)虽已发展10年,但因诸多因素一直不温不火,此次Apple Pay上线是发展NFC支付的一个契机,移动支付有望开启“3.0时代”。 支付宝:或与苹果合作 就线下支付流程而言,Apple Pay的确要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更加简单。举例而言,消费者在肯德基买一份套餐,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时,要历经拿出手机、解锁屏幕、打开App、点击付款按钮、扫码、输入密码或指纹等过程。而用Apple Pay支付时,连手机屏幕都不需要激活,用户只需要拿出手机靠近收款设备、指纹识别或输入密码即可。 微信和支付宝仍将“死磕” Apple Pay的长处在于支付的便捷,以及由于与银行直联而获得了银行业的支持。假定Apple Pay未来大举抢食支付这块业务,那么微信如果失去了支付,还是微信,但支付宝如果失去了支付,就动摇根基了。因此,支付宝不惜一切代价来拓展社交,既是进攻,也是防守。 微信、支付宝、Apple Pay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毕竟支付业务不是腾讯的全部,如果Apple Pay借助腾讯系的产品孵化并壮大起来,受影响最大的反倒是支付宝。至少未来蚂蚁金服上市时,在描述市场竞争格局时,新增加了一个对手需要阐述如何一打二。 四、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商家和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前三者,是主要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是一项创新的、具有打造产业链能力的业务。目前,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提供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发射端可实现远程、近场无线通信的手机制造商、SIM 卡制造商和接收端可实现远程、近场无线通信的销售点终端机制造商。运营服务平台则是金融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

近三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变化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 展变化分析 专业:中央银行学 小组成员:向念、卢凯迪、宁盈蕊 唐莲、罗雅琪 指导老师:陈靓秋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近三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变化分析 1移动支付的概述 1.1移动支付概况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1.2产生移动支付的背景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事物,影响着各行种业,传统金融也受到了辐射,在此背景下移动支付应运而生。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移动金融发展的元年。《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指出,超过九成移动互联网用户表达了会进行移动端支付的意愿。 1.3移动支付的分类 1.3.1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的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对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1.3.2根据支付时支付方与受付方是否在同一现场,可以将移动电子支付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如通过手机购买铃声就是远程支付,而通过手机在自动售货机上购买饮料则是现场支付。 1.3.3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短信、WAP等远程控制完成支付;另一种是通过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完成支付,主要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蓝牙、RFID和NFC等。 1.4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特点 1.4.1业务发展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颁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10年6月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目录索引 研究逻辑 (4) 激光雷达:高精度的传感器,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5) 激光雷达的原理与结构:基于TOF飞行时间的高精度测量 (5)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从机械走向固态,从单线束走向多线束 (6) 激光雷达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7) 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8) 国外企业破风而行,不断寻求技术突破 (8) 国内企业加速追赶,目标产品逐步成型 (12) 低成本化时代来临,路径选择求同存异 (14) 投资建议 (15) 风险提示 (15)

图表索引 图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图 (5) 图2: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图 (5) 图3:机械激光雷达 (6) 图4:固态激光雷达 (6) 图5:单线激光雷达与多线激光雷达对比 (7) 图6:2.5D激光雷达 (7) 图7:3D激光雷达 (7) 图8:主要类型的ADAS传感器 (7) 图9:不同类型的ADAS传感器性能对比 (8) 图10:Velodyne激光雷达产品及主要参数 (9) 图11:HDL-64E正面构造 (9) 图12:HDL-64E背面构造 (9) 图13:Ultra Puck产品计划 (10) 图14:Ultra Puck内部结构 (10) 图15:Quanergy公司的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 (10) 图16: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 (10) 图17:Quanergy公司的S3固态激光雷达 (11) 图18:S3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参数 (11) 图19:IBEO车用激光雷达产品 (11) 图20:LUX-4L激光路径 (11) 图21:LUX-8L激光路径 (11) 图22:镭神智能激光雷达产品 (12) 图23:思岚科技激光雷达产品 (13) 图24:华达科捷3D激光雷达 (13) 图25:激光雷达低成本化的主要路径 (14)

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介绍了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条件,并列出了影响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因素。最后总结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及略建议。 【关键字】中国移动支付现状条件因素方向策略建议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近年来支付服务方式的重要创新之一,也是新兴电子支付的主要表现形式。 移动支付业务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韩国和日本出现并迅速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应该说初具规模,无论是从业机构、市场占有情况,还是用户数量、业务规模,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受到运营环境、安全技术、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制约,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市场相比,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表现出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价值链。广大商业银行、各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都积极参与进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转账汇款、网上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公共交通、商场购物、个人理财等很多领域。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于小额支付;另外,由于业务收益分成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同时需要负担前期建设的基础费用,在目前业务发展未达到预期规模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仍处于非盈利状态。 从移动支付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在政策法律方面,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成熟,但在电子支付相关政策法律方面还不够完善,第三方电子支付组织的合法性尚未得到认可;在经济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我国手机用户群体不断增加,刷卡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社会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在技术环境方面,移动通信网络已经非常成熟,中国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激光雷达发展

引言 激光雷达是一种可以精确、快速获取地面或大气三维空间信息的主动探测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往的传感器只能获取目标的空间平面信息,需要通过同轨、异轨重叠成像等技术来获取三维高程信息,这些方法与LiDAR技术相比,不但测距精度低,数据处理也比较复杂。正因为如此,LiDAR技术与成像光谱、合成孔径雷达一起被列为对地观测系统计划中最核心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激光雷达是将激光技术、高速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是一种雷达系统,是一种主动传感器,所形成的数据是点云形式。其工作光谱段在红外到紫外之间,主要发射机、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工作原理为:首先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激光,然后测量反射或散射信号到达发射机的时间、信号强弱程度和频率变化等参数,从而确定被测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以及方位。除此之外,还可以测出大气中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的动态等情况。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形状(大小)及状态(速度、姿态),从而达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的目的。 二、激光雷达的现状及应用 激光技术从它的问世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它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等几个极有价值的特点,因而在国防军事、工农业生产、医学卫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LiDAR技术在西方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激光雷达系统(主要指机载)主要有Optech(加拿大)、TopSys(法国)和Leica(美国)等公司的产品。 (一)军事方面的应用 目前,在水雷探测激光雷达、化学试剂探测激光雷达、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生化陆战激光雷达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另外,中国的攻击激光雷达已经相当的先进,包含着世界最尖端的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研究的突破、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研究的突破、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的突破、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的突破、激光成像技术的突破。 (二)测风方面的应用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大探测范围、能提供晴空条件下三维风场信息的能力。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利用光的多普勒效应,测量激光光束在大气中传输及其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反演空间风速分布。主要有相干(外差)探测和非相干(直接)探测两种方式。 (三)气象方面的应用:我国已经建立12个沙尘暴长期观测站,首次形成全国性的沙尘暴监测网络。可以通过先进的观测、模拟和卫星遥感的联合研究,查明中国沙尘暴发生的确切源地,科学地分辨气象、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增加等人为因素对沙尘暴的影响,为准确预警、预报沙尘暴,制定全面高效的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医学方面的应用 美国能源部所属的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开发出一种集成了激光和雷达系统的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减轻烧伤病人的痛苦。研究人员希望这种同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映射系统,可以从病人身体上去除坏死的皮肤和肌肉。这种新系统可以对烧伤病人的体表组织进行三维的激光雷达定位探测,以确定损害程度。利用探测定位结果,激光可以自动除去坏死的组织以利于新组织生长。 (五)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全国由于建设开发的影响,给水土流失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据调查,全国每年由于开发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0×104平方千米由以上。由于激光雷达在测量精度上比传统方法测量结果要精细许多,更真实、可信;而且,可详细反映所测场地的形态,轻松实现三维建模,从而真正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降低了外业危险;并且可对开挖边坡、崩岗、山体滑坡等许多形式的水土流失进行测量,使传统水土保持走上“精耕细作”之路。 三、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一)星载激光雷达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传统的金融支付的手段依然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大发展的不利因素,与此同时,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形下,移动支付产业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金融支付的一条分支。伴随着移动支付在各行各业如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大力推广,各类的创新技术不断的节约移动支付的成本和提高了支付的效率,移动支付的产业的发展开始大踏步的向前发展。本论文以我国移动支付为研究对象,详细的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的策略,为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China Mobile Paym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Analysis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eans to pay our traditional constraints still become a grea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unfavorable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for the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provides a solid basis, in this case, the mobile payment industry will naturally become a branch of a financial payment. With mobile payment in all walks of life to promote such as logist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ies such as public information, all kinds of innovative mobile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ay for the cost saving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ay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payment industry began to march in forward. In this thesis, China's mobile payment for the stud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mobile payment reveals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he final pay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bile industr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Prospects Current development Mobile payments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 景浅析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台式机和笔记本,在移动中完成更多的消费、交易、和支付行为。无论是阿里巴巴支付宝侧重的远程支付,还是腾讯微信擅长的近场支付,都在冲击着传统零售支付体系,移动支付的巨大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但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关键词: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网络安全;金融监管 一、移动支付的市场发展现状 二、移动支付给人们提供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对于这样的一种支付方式,是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支付模式。由于这样的优势和特点,移动支付正赢得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国内智能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网民高速增长,对于移动支付起到了催化作用,撬开了巨大商机。201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163626亿,同比增长率为104.2%。自第二季度起,移动支付的规模首次超过PC端支付,之后差距逐渐拉大。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体会到了移动支付的热度。顷刻间,从电商到线下零售商,从大型软件企业到独立服装代购者,各色产品纷纷接入微信支付,用户红利首先在移动电商及支付层面爆发开来。马化腾推动的“微信+财付通”的移动支付向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支付、马云引以为傲的支付宝发起了支付大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抢夺用户资源。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手机支付产业链将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长率。来自易观智库的数据也证实了业界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前景将是一个可观的利润空间。根据易观智库预计,移动支付未来将进军以下两个战场。 (一)移动理财 支付清算是金融的最根本功能。解决了支付,各种资金配置活动就能展开。比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出现,就带来了阿里小贷、余额宝、P2P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等新兴金融组织或产品的兴起。现在,这一进化链,会在移动世界中发生。移动支付的兴起,又会催生出其它移动金融服务,包括移动理财。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手机上理财,会像在电脑上理财一样普遍。已有雏形的移动理财模式,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投资者通过移动支付企业购买传统金融产品,目前主要表现为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这种模式在降低投资门槛、带来投资回报的同时,还融入了消费支付功能,比如腾讯微信与华夏基金合作的“理财通”。二是传统金融机构自己设立的电子平台,进一步向移动端拓展,利用移动支付方式对接其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比如平安集团的“壹钱包”。三是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移动场景中的应用。四是一些不规范的、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融资行为。这四种模式风险各不相同。前两者相对规范,但在公众大量涌入后,需要特别注意风险提示,避免在收益率等信息上误导投资者,因为即使货币市场基金也不是无风险的。第三种模式的风险在于整个行业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一类模式,则是地下民间金融的又一变种,其风险不言而喻。对收益率的过分强调,也很可能会影响移动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008-12-25 19:48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述了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方式。 关键词: 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2000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四、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及发展现状

激光自20世纪被人类发明以来,它的优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认可,也成为了继核能、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之后,人类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传统雷达相结合的产物,它集合了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一系列特点,将光、机、电融合一体,形成具有独特性能的崭新雷达体制,是一种将激光束作为新的探测信号主动式的现代光学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产生和发展,为雷达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辐射源,使激光雷达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从激光雷达结构出发,介绍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特点,然后阐述激光雷达在军事、大气水域监测、建模与测绘以及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无人驾驶汽车上的应用。 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1.1 激光雷达概念 激光雷达是传统雷达与激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激光束作为信息载体,可以用相位、频率、偏振和振幅来搭载信息的主动式雷达。激光雷达发射激光束频率较传统雷达高几个数量级,故频率量变使得激光雷达技术产生了质的变革;又由于激光具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所以激光雷达能够精确测距、测速和跟踪,还具有很高角分辨率、速度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对更小尺度的目标物也能产生回波信号,在探测细小颗粒有着特有优势。 1.2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一般由激光发射机、激光接收机、光束整形和激光扩束装置、光电探测器、回波检测处理电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处理装置和激光器组成;激光雷达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激光雷达是以激光器作为辐射源,通过激励源激励,发出空间呈高斯分布的激光束,为了能得到质量更好的激光束,经由光束整形和激光扩束装置,使激光束空间分布均匀,加大了激光作用距离;整形和扩束好的激光束作为激光雷达探测信号,以大气为传播媒介,辐射到目标物表面上;激光接收机接收目标物反射和散射信号,光信号经由光电探测器转变为电信号,回波检测处理电路从传来的电信号中分出回波信号和杂波干扰脉冲,并放大回波信号,将回波信号送往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提取有用信息。 (南宁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学院,南宁 530299) 摘 要:激光雷达以其特点和技术优势,在军事和民用上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主要介绍了激光雷达工作 原理、特点以及激光雷达在军事、大气水域监测、建模与测绘、航天工程中的应用,阐述说明近年来最热门的无 人驾驶汽车中激光雷达应用方法,并对激光雷达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激光雷达 工作原理 特点应用 图1 激光雷达结构及工作原理图 雷达探测、跟踪以及识别未知情况下目标物体作准备。 2 激光雷达特点 激光雷达的一些特点远远超过其他雷达,这些技术优 势显著,如采集数据密度大、精度高、分辨率高以及探测 距离远,使其在很多工作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激光雷达 与普通雷达各方面能力对比,如表1所示。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摘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概述。主要针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及数字微波通信进行了发展趋势的介绍。同时,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 0引言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的人工转接到后来的电路转接,以及到现在的程控交换和分组交换,还有可以作为未来分组化核心网用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由当初只是单一的固定电话到现在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等等,以及由通信和计算机结合的各种其他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即将上市,以及以后的第四代通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1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1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 1.2程控交换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1)移动通信 早期的通信形式属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党俄发展,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移动通信正是因为具有信息交流灵活,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移动的时候进行通信,方便,灵活。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多分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2)光纤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3)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

国外军用CO2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

国外军用CO2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 于少数任 务,即常规微波雷达不能很好执行的任务. 这些任务是远程,高精度SATKA,极精确的 导航适时修正.以及高分辨率成象.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战术激光雷 达证实了它在许多应用中比常规微波雷达有 显着的优点: (1)可进行地形跟随/地形圆避(TF/TA). co激光雷达可让飞机回避高架电线和地面 障碍物,从而可让飞机飞得更低更快,因为具 有高的角分辨率. (2)CO,激光雷达的光束能很好穿透烟, 雾,覆,识别伪装,在很远距离上探测空载目 标,遥感化学药剂; (3)通过分析高分辨率的角一角一多普 勒成象,能识别目标和识别目标部位; (4>用相干激光雷达可遥感大气风速,已 用于航天器尾部涡流的检测与跟踪,航天穿 梭机起飞和着陆时的大气引力测量,空基风

剪应力的检测,地基机场微矮风剪应力的监测,气象研究和环境监测等. 若我们将军用激光雷达分为战略性和战 术性两丈类,那么它们的现状(指已在生产中.或在现场演习中已被证实)和未来(指已被证实,或能被证实.它们为具有宽带性能的系统)如下: A,战略性激光雷达 现状未来 激光器C一 最大距离8(JOhn>1000kin 测距精度lem一 多普勒精度<0.1em!sec一 角精度10ps’ad— B,战术性激光雷达 ‘ 现状未来 激光器 最大距离 测距精度 多普勒精度 角精度

“CO2 , ‘C.. CO2,YAG. ?一 3km <lt4cm <5em/se~ <50urad 本文仅就军用c激光雷达作简要说 明.然后对其发射机中的CO,激光器情况作一 评估,再提出对发展我国军用激光系统的 建议,供参改. 二,战略性军用C02激光雷 达——火池激光雷达(Firepond I_aserRadar) 在美国海军空问与系统司令部和弹道导 弹防预组织的发起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mrILL~研制和证实了一种战略性 激光集锦第9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