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五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五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五性”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技能的培养,其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品质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人的思维表现为思维的广度、深度、正确性、敏捷性、独立性、灵活性、逻辑性、多向性等。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五性”的培养。

一、思维的正确性培养

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形成的概念正确、判断推理准确。遵循着正确方向活动,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它是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前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概念之间、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管其联系如何紧密,每部分知识都有区别,每个概念都具有它自己的本质特点,要培养思维的正确性,就必须防止相关知识的混淆,做到消除如下障碍。

(一)理解的障碍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应该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式子的特点、充分举出类似式子的基础上,深化和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明白为什么(a+b)c=ac+bc 的道理。学生理解了,就避免在解125×(8+4)时,错算成125×8+4,防止19×62+38×19与62+38×19相混淆,理解透彻才能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由于对题目中的某些“字眼”的片面理解,往往导致思维错误。

例如:⑴小明有邮票25张,小红比小明多5张,小红有邮票多少张?

⑵小明有邮票25张,比小红多5张,小红有邮票多少张?

有些同学看到题目里的“比……多”,就用加法计算,得出:

⑴25+5=30(张) ⑵25+5=30(张)

很明显,第⑵题解法是错误的。从第⑵题的条件“比小红多5张”可知,小明的邮票与小红的邮票比,小明比小红的邮票多,小明是25张邮票,实际上小红的邮票比小明的邮票(25张)少5张,要求小红的邮票,用减法,即:25-5=20(张)

为什么同样是“比……多”,一道题用加法,另一道题用减法呢?引导学生比较⑴⑵题,可以看出,虽然看起来都是“比……多”,但两道题中两种量比较的角度不一样,第⑴题中是“小红与小明比”,第⑵题是“小明与小红比”。

又如,某人上山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他往返的平均速度。

许多同学会根据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列

式:(2+6)÷2=4千米/小时。

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总数量与总份数一定要对应”这一要求,没有认真分析题意。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往返原总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可以假设上山下山的路程都为6千米(路程的大小设置不影响其结果),则平均速度是:6×2÷(6÷2+6÷6)=12÷4=3千米/小时.

(二)思维定势的障碍

学生解答题目时,往往受一些特定词语(如:多、少、一共、剩下……)的影响,认为题目条件出现“多”就用加法,出现“少”就用减法;问题求“一共”就用加法,求“剩下”就用减法。如在解答“小红有24元,小红比小东多8元,小东有多少钱?”时,很多学生会根据条件中的“多”判定用加法计算。又如“一根绳子,用去了6米,剩下的绳子比用去的多3米,剩下的绳子有多长?”学生往往会列式成6-3=3,因为他们根据问题中的“剩下”直觉认为应用减法计算。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的影响,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正确性。

(三)习惯的障碍

学生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往往会因为紧张,忙于答卷,顾此失彼,造成不必要的错误。例如:学生对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钟=60秒等专门的单位转化时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如果出现在综合练习题中时,出现1.1米=()米()分米;2.35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有些学生可能就会不假思索地填上1、1;2、35。

学生对1日=24时的进率是清楚的,在专门学习时间单位的化聚时,

一般不会出什么错误,即使将各种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的化聚与换算的题目集中放在一起进行练习,一般也不会出现进率上的错误。但如果在各种类型题目(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都有的综合性练习中,出现2.5日=()日()时,有些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填上2日5时。这些都是因为平时练习和运用十进名数的机会多于非十进名数。在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时,有些学生受习惯的影响,没有认真看题,造成错误。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遇到什么样的题该怎么想的一种正确思路。如单位化聚,第一步是看,看是“化”还是“聚”。第二步是想进率。第三步是算,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四)逆向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的思维容易呈现出单向性,顺向的好掌握,逆向的则不易掌握。在和、差的变化中,学生对顺向思维的题目接受起来容易。如:35+6﹥□+6、14+27<14+□、□-9﹥61-9,学生一般不会填错。大的一边填较大数,小的一边填较小数。但是对被减数不变的题目,如72-□﹥72-19,很容易填错,又如学生懂得“果园里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2倍,梨树有多少棵”用48×2。然而,如果将题目改成“果园里桃树有48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2倍,梨树有多少棵”很多学生可能错误地做成48×2。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障碍。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通过一些变式训练学生,培养其可逆性思维,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影响思维的准确性。例如“甲筐苹果比乙筐多10千克”这是两数相差的一般叙述形式。变式后可以说成“乙筐苹果比甲筐苹果少10 千克”、“甲筐拿掉10 千克苹果和乙筐同样多”、“乙筐再添上10千克和甲筐同样多”、“甲乙两筐苹果相差10千克”“甲筐给乙筐5千克苹果,则甲乙两筐同样多”……正逆叙述题目的对比是必要的,但最好在进行正向叙述教学的同时,训练学生能够转为用逆向叙述形式来表示,例如“甲是乙的2倍”,问学生不改变原意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既可以说乙比甲是1比2,或者乙是甲的二分之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性。

(五)变式的障碍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对概念的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只是停留

在表面的感觉上。例如18-7=□、□+8=11、□-2=11、□+5=11学生能够正确计算,但如果把四个算式用“=”连接,放在一起18-7=□+8=□-2=□+5,大部分学生就会在第一个□里填上11,第二个□填上19,第三个□里填上17,这是由于形式的改变所造成的思维上的障碍。只有当学生明白等号左右边的式子计算结果必须相等时,才能消除由于变式带来的障碍,从而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填写。

(六)交错的障碍

学生在应用相关的概念时,往往因为对概念之间的区别认识模糊,对概念的不熟悉,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例如:把61500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和把615000改写成万为单位的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要求,前者是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求原数的近似数,应该是615000≈62万;后者是改写成万为单位的数,改写时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应该是615000=61.5万。还有些学生乱用公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淆。例如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12.56厘米和高是10厘米,求圆柱的体积。很多学生就直接用12.56乘以10等于125.6,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但是计算方法错了,因为已知的12.56是底面周长不是底面积。消除这样的错误方法,应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是几何问题,必须由学生亲自来动手操作,从中加深印象。

(七)近义的障碍

因为学生对事物的接触和感知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往往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对相近事物的差异,辨别能力较弱。如:“增加了”与“增加到”;“减少了”与“减少到”;“增加”与“扩大”;“减少”与“缩小”;“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整除”与“除尽”,“整数”与“自然数”……这里固然有受学生语文水平制约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学生对数学术语所表示的确切含义缺乏清楚的了解。因此,消除障碍的好办法是加强对意义相近的术语的区别。如“质数、合数”是把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来划分的;而“奇数、偶数”是把自然数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来划分的。又如“整数”包括负整数、0和正整数,而“自然数”只包括0和正整数。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缺乏精确性,容易凭印象去解题。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当注意力不集中时,记忆和思维的功能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抽

象思维能力弱,再加上有些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没有真正掌握好,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点,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作业是检查思维是否正确的一面镜子,学生作业(无论是口头回答还是书面作业)中的错误都应在其尚未定型之前得到及时的反馈,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正确的认知得到巩固。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处理反馈的信息,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处理得越及时越好,如果贻误“战机”,会造成思维上的混乱。我们要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对学生实现思维正确性的培养。

二、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一)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我们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是长乘宽乘2+长乘高乘2+宽乘高乘2等于六个面的面积和,但是遇到特殊的就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时候,却由于认识不足,知识面掌握不够全面,不会直接用长乘高乘4+宽乘高乘2,就谈不上敏捷性。

还有一些常用的数量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学习了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后,对它们之间的互化关系,要做到知其一就能知其二。如小数0.5就是二分之一50%,八分之一就是0.125,4分之1就是0.25,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学习了圆周率,在小学的计算中,一般取近似值两位小数3.14,要求学生从一个π到10个π的数值都能记熟,这样才能在计算有关π的题目师,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再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二)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保证

数学知识是成螺旋式上升,新知一般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保证。如果掌握了运算性质和运算规律,遇到了(26-2/7-5/7;548-(48+90),4/5×7+4/5×3,78÷25)等题,就能改变运算顺序,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减少因计算麻烦而造成的错误。

如果几何知识中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能熟练掌握,那么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还有常见的各种数量关系式,如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各类公式,是解决这类题目的根据,公式熟练解题思路就会清晰。

(三)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将有利于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粗线条的、非常简略的跃进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常常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把握住对象的整体,压缩思维过程,是一种思想的速记。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问题整体的观察思考,提倡大步骤思维,把握总体的思维策略或入手方向,养成直觉引路的思维习惯。例如:一根2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5米,现在这根绳子比原来短多少米?解答时,如果能产生一种直觉,要求现在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两天一共用去的米数,8+5=13那就简单多了。则按常规分析太麻烦了,1、先两天用去的8+5=13 2、现在剩下的20-13=7 3、现在比原来短的20-7=13。

又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用2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26千克,照这样计算,用20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在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何比例时,绝大多数同学是根据每千克黄豆榨的油一定,也就是油的总量与黄豆的总量的比值一定,判断出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有一个同学说出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根据生活经验,黄豆越多榨的油相应的也就越多,可见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再根据成正例的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可以断定黄豆与榨的油成正比例关系。

(四)建立必要的制度有利于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坚持每天让学生练一道四则混合运算和编一道简单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说出这道题所选用的数量关系式。例如:我买10支笔芯,每支0.8元,一共用了多少钱?数量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还有。。。。。

这样练计算题能加强学生对数理的敏捷,应用题则能加强学生对算理的敏捷。

要注意的是单调乏味的练习,教师刻薄的语言,对学生粗暴的训斥等,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疲劳,挫伤思维的积极性。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方法多种多样,想象广阔。它是在适应多变的情境中形成的。是指对问题能从不同觉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分析,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规律,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地进行迁移。

如果说思维是能力的核心,那么灵活是思维的灵魂。激发求异心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从末有过的思维效果,但它仍应以一般解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有效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黑白两种兔一共有24只,黑兔是白兔的3/5,黑兔、白兔各有多少只?

1、3+5=8 24*3/8=9 24*5/8=15

2、3+5=8 24÷8=3 3*3=93*5=15

3 24÷(1+3/5)=15 15*3/5=9或者24-15=9

4 方程设白兔有x只,黑兔有3/5x只。

X+3/5x=24

通过比较可知,思路⑴的方法最佳。直接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成两个数的比,再按比例分配。

又例如:测量五⑴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150作为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即:

150+(3× 2+2-1×2-3× 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

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4)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的 1 。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45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就会比较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经常地进行这样的可逆性思维训练。适当提高教材内容的练习难度,我们不能把形式上不一样的题目一概叫超范围。学生如果已经掌握了教材规定的知识,学习尚有余力,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地加宽知识面,加厚知识度,这不能说是超大纲。

适当加厚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增强解题的能力。如:学习了平均数以后,学生弄清了总数、份数和一份数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逆推理的平均数题目让学生讨论讨论,做一做。例如:王红同学的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得分是92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得分是90分,求王红的英语成绩?

还有如3/5吨豆可榨3/20吨油,一吨豆可榨油多少吨?要榨1吨油要多少吨豆?这都是可逆性思维训练练习。

我们全班的同学曾经做过,类似书上的这道卖马题,一个杯子装满牛奶,一个人喝了一半后加满水,再喝一半后,加满水,再喝一半后又再加满水,最后全部喝完,问喝了多少奶?班上有位同学在读完题后不到10秒就说一杯奶。然后他又说水就是3个半杯就是1.5杯。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思维灵活性,应该让学生掌握多种思考方法。

(一)比较的思考方法

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认识。甲乙两数进行比较,甲数比乙数多几,就是乙数比甲数少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乙数便是甲数的几分之一,例如:1、有18只白兔,6只黑兔,白兔是黑兔的几倍?2、有18只白兔,黑兔是白兔的三分之一,黑兔有多少只?3、有6只黑兔,白兔是黑兔的3倍,白兔有多少只?通过这一组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加深对倍这个概念的理解。

(二)假设的思考方法

有些题目用一般方法进行分析,常常找不到正确的解题途径,运用假设的方法可以使问题得到解答。例如:一件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现在这件商品的价格和原价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

我们可以假设这件商品原来的价格是10,先提价10%就是

10+10*10%=11 再降价10%,就是11-11*10%=9.9

又如:因为现在足球的单价打8折,原来没打折前可以买12只足球的钱,现在能买多少只足球?可以假设原来每只足球10元,12*10=120 10*80%=8 120÷8=15

类似要用到假设法的还有中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一个笼里有10个头,36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三)转化的思考方法

它是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

更容易求解的思维方法。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经过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将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长方形面积为依据,把所学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把比较复杂的组合图形题通过分割或者加辅助线转化为几个简单的规则的图形。2011年外校出的考卷上有道题

又如:照读书上的例子

四、思维多向性的培养

当思维受阻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变换思维角度,提出多种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照读书上的例子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如给学生一组条件:“西村小学五年级有拉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五年级共多少人?2、男生它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它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6、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8、男生它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它男生少百分之几??10、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它是多少?……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数学概念之间、数学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关系联想是这多种多样联想的反映。联想丰富了,想象也就丰富了,思维的活力增强,思维的多向性自然就提高了。

五、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逻辑抽象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预测事情的进程和后果,面对问题能够全面、细致、深入的思考。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言,表现为对问题善于抽象概括、理解透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用于解决其它。

小学数学对深刻性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概念、公式、性质及解题思路的教学来进行的。学生每天都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更注重前后联系,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学过的知识,不断扩大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成清晰、分明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但他们接触的很多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与错觉,不能明确概念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加强概念对比教学。通过对比,既可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方法,又可在对比中鉴别它们各自的特征与本质。对比清楚了,学生才能对概念理解得深刻、也才能达成思维的深刻。

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动手做数学,得出让自己信服的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更为系统与条理,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不同的圆的周长、直径、半径,再讨论交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得出同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这时再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圆周率,而且对周长、直径、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为透彻。

要想达成思维的深刻性,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开展联想教学。所谓联想,就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男生和女生的比是6﹕5”可引起学生的许多联想:男生人数是6份,女生人数是这样的5份,一共是11份;男生是女生的1倍,女生是男生的;男生与总人数的比是6﹕11,女生与总人数的比是5﹕11;男生占

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经常开展类似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联想,可激发已有知识和经验,把思考引入新的领域,引向更深的层次。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方法是多发面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结合教学实践,剖析在数学学习中应如何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达到促进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6)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邵东四中周向飞 关键词:思维思维能力培养基本思维立体思维训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疑问设置,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姓名:陈子言 学号:1408114098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创新的思维应该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大多大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

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的表现在缺乏新意的发言、作业、试卷、论文比比皆是。3、缺乏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女生追剧、逛街,男生打游戏等充斥,对于新奇的事物提不起那么多兴趣。4、缺乏创新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被思维局限性所牵绊从而导致半途而废。5、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观察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是感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急速发展,快生活的节奏下大致大学生对于周围一切事物的观察漫不经心,缺乏耐心导致对事物的洞察力严重下降。 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方面来说,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做到量入为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填鸭式教育,老师与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讲课、听课,到了大学之后依旧如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是极少的。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了解到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获得咨询与倾听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阅读一本书来说其中的思考比起主动阅读来说相对少很多,那么对于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大学里的确有许多的关于大学生创新的活动,但很多都存在华而不实的特点,当你真正参加之后却发现创新的方面微乎其微,更多人注重的是获得的荣誉,

教学生学会思维

经验材料 教学生学会思维 众所周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在培育民族创建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的不同,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学生学会思维。 一创设思维的氛围。 任何一种脑力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氛围作为依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应是学生“知心朋友”和阳光使者,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老师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 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这种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各种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现。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畅谈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各种问题。思维的骏马在自由广阔的天地里驰骋。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使学生放弃一切思想负担,轻松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这样创新思维就有了生长的沃土。心里学家表明:学会僧只有在宽松` 和谐自主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与学习过程,从而进发出创新火花。 二` 教师应转换角色` 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质。 传统的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着,学生是容器,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不能做什么,不要

做什么,学生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 他们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 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的要求 的创新精神。这样下去课堂气氛较凝重,学生的思维处于固定僵化的状态,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 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 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改变自身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 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把自己定位在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新思维开创一片沃土。 三、精心创造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老师的语言应该是磁石一样,紧紧的吸收住每一个学生。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切对教学有效的教具,高质高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教师要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己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促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论文

当今世界竞争趋向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国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创造性进取的严峻考验,而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的更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创造性已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即新发现和发明,都无从谈起。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创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必要而紧迫。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着力研究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培养原则,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传统思维,具有以下六个特殊品质:批判性、广阔性、普通性、独创性、深刻性、敏捷性等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是有组织的专门学习与训练形成,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评(TCTT),设计了一套试卷,重点测评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等特点。测评结果是:无论是在接受训练前,还是在接受训练后,被测者思维流畅性得分较高和较低的都比较少,得分曲线基本是正态分布。这反映了人的思维流畅性包含着思维的天然性因素,又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思维流畅性可能从小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过训练、开发。所以,训练前后两次测评的结果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思维灵活性则不同,训练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差异就比较大。训练后,思维灵活性明显地普遍得到增强,并且得分分布曲线逐渐向正态分布转变,反映了思维灵活性包含着思维的后天性因素,即使是大学生,仍然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与训练。与此同时,他们还得出结论,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同创造性思维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思维灵活性、变更性、精确性等不太令人满意,急待训练、开发。 质量评价不会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能够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对人才、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以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象极为普遍,埋没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目前评价学生只重视学习水平的评价,忽略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评价。因此要发挥学年评优总结工作的促进作用,确立新的学生质量评价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 笔者个人比较赞成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它以个体内差异理

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规律的能力,又要注意防止形成思维定势。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近几年来,我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借助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过程、挖掘素材,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成效。一、创设情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 ⑴铺垫型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⑵认知冲突型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

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⑶思维策略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⑷试误型情境。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试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领悟。 二、围绕思维过程,进行发散 学生在准备阶段,思维虽然得到发展,但在实际解题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学生解题后,围绕其思维过程进行论述,加深理解,以达到互补、条理的目的。 如:比例尺中,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是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的

高考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高考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湖南城步一中夏清国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我谈一点浅见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深挖往届试题潜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往届高考化学试题中大多数试题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从思维层面都具有较高深度。但我觉得:有些试题还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把试题进行全面改造后加以训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1: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电池反应由两个半反应组成,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例如:伏打电池的电池反应为:Zn+2H+=Zn2++H2↑ 两个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H++2e=H2↑ 铅蓄电池具有电压高,放电容量大,经济上较便宜,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轮船作启动与照明电源。已知:铅蓄电池充电完毕后,电池中硫酸的密度为ρ1,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变为ρ2。又铅蓄电池充电时的反应: 2PbSO4+2H2O Pb+PbO2+2H2SO4 法拉第常数;F=96500C/mol。 (1)写出铅蓄电池使用时所产生的总反应式及两电极上的半反应。 (2)已知充、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是下列两个数据:1.10 g·cm-3,相当于含14.35%(质量)的硫酸、1.28 g·cm-3,相当于含36.87%(质量)的硫酸。请指出ρ1,ρ2分别对应于哪一个数据。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该停止充电? (4)按方程式计算生成及消耗的水和硫酸的质量。 (5)计算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中需加多少硫酸? (6)对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计算充电和放电后硫酸溶液体积的差值。 (7)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什么?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复习1996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关铅蓄电池的选择题后,参考一些资料,编拟的一道综合试题。该题考查生活中的铅蓄电池,其内容牵涉到化学中原电池、物理学中电学知识及环保方面的知识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整体性和创造性。进行试卷讲评后,学生

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一、概念 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差异。 思维的智力品质包括四个主要的方面,即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当然有人主张还应包括思维的批判性等特性,其实思维的批判性等已包含在前面四个特性之中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是完整思维品质的构成因素,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三个品质,独创性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二、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思维的深刻性及其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而不被各种表面现象迷惑。集中表现为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而预见事物的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在数学上,主要是数的概括能力、命题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公式定理的理解能力、数学法则的运用能力等;反映在语文上,主要表现为概括中心思想、总结人物性格特征、归纳写作特点等等。以数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 1、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在数学中,思维的深刻性包括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等。其中数学概括能力是其他几种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1)注重数的分解组合的训练。 如,在讲“20以内的数的加法”的时候,不是简单列出几个算式1+7=? 5+8=?……而是给出一个结果如10,让学生自己去组合算式,学生可以得出诸如1 1 1 7、1 1 2 6、1 3 3 3、2 2 2 4、2 2 3 3等等很多的算式,这实际上就是培 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的体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机械的算式,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数,理解加法。 (2)注重演绎和归纳能力的训练。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11-08-19T12:25:48.59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4期作者:胡学亮 [导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江苏省泗阳县育才双语学校胡学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浓硫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用稀硝酸?实验室在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选择稀盐酸而不能选择稀硫酸?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甚至需要几十年、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把握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 (3)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盐酸的化学性质推出硫酸的化学性质。在化学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广泛联系实际,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证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主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因此,从世界到我国的教育都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立足课堂改革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课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顺势而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求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它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可见,教师转变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眼睛的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

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动辄训斥,使他们成为谨小慎微的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在师生关系上就要做到师生平等。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师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西中的用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变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世界上不存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模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素质教育呼吁教育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2669000.html,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作者:禤小云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作用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1、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4、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5、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6: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7、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8、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9、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大学生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考试内容、方法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成绩分数、是否听话评价学生,阻碍了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经过12年拼搏进入大学,不少学生是考试高手,但应用、创造能力都显得苍白。我国的留学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却大大逊色于欧

k5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 培养的实践与体会 上海市奉贤中学金红卫 我校是一所县重点高级中学,生源较好。然而总有较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