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质量控制

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堵塞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护理知识的读书报告 一:近年来对中心静脉置管这一个技术运用就是越来越广泛,这个技术对于治疗病人用药以及监测心功能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不仅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对种类,更换辅料与导管固定对方法。所以值得我去好好学习这个,研究证明可以减少患者对反复穿刺对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二:进一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中心静脉置管前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中心静脉置管后观察注意导管的护理预防穿刺点与导管感染,预防导管内血栓与栓塞 中心静脉置管在ICU应用广泛,就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生 命线。针对堵管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导管堵塞,延长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的尤为重要。同时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中心静脉导管(cvc)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带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就是插的位置来定义。由于cvc置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起血流快,管径大,液体 输入速度大,便于操做,刺激性的液体对血管不会造成血管损坏。便于长期输液,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古临床上使用广泛,但并发症较多,导管堵塞市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1]。 1、2 堵管判断标准。每日输液结束后用肝素液正压封管,输液前用空针回抽有回血确认后再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按照正常程序输液。届输液器后开至最大流量,记录1分钟滴速并记录。通畅:抽回血/推入液体顺利,滴速大于60滴每分;部分堵塞:回 抽有血,滴速20-59滴/分;完全阻塞:无回血或滴速小于19滴/分。[2]

2、堵塞发生原因 2、1。血栓以及导管内壁沉积物形成,就是中心静脉置管堵塞的主要原因,这与很多种因素有关。有的病人入院前就已经有血栓了。颅脑疾病患者常使用利尿剂脱水,降低颅内压,使血液浓缩呈高凝状态。酸中毒、炎症、尿毒症患者血液也呈高凝状态。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就是造成导管堵塞的高危因素。 2、1、1 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疾病就是个全身性疾病,血液黏稠度高,病人血液多呈高凝状态,血液更易凝固而形成血栓。预防措施评估患者病情,了解凝血功能,判断就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者,遵医嘱使用活血化瘀、抗凝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时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并汇报医生处理。 2、1、2血管壁损伤。中心静脉穿刺时,不仅损伤列静脉内膜,同时置入的导管作为体内的异物易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反应性炎症,损伤的血管内皮被纤维蛋白及血浆蛋白包围,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蛋白鞘。 2、1、3 血液动力学改变。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意识障碍,行动不便,肢体偏瘫,使肢体随意性活动减少,血流减慢,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 2、1、4 使用时间。随着置管时间延长,高浓度液体及静脉高营养,人血白蛋白,血液制品输入,使各种堵管因素不断叠加,加上导管内壁沉积物增多,导管堵塞的机率上升。 2、1、5患者咳嗽躁动 由于患者烦躁不安,或因剧烈咳嗽而致胸腹腔压力升高,血液回流入中心静脉置管如未及时冲管可产生血栓堵塞导管。胸腹腔压力增加可使导管在血管内发生异位、折叠、扭曲。2011版指南指出继发异位通常发生在导管留置期间,与胸腔内压的改

中心静脉管道滑脱应急预案 新

中心静脉导管滑脱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时间: 参加人员: 一、评价标准: 轻度脱出:导管部分脱出体外,长度小于5cm; 中度脱出:导管脱出体外,长度5.1cm-10cm; 重度脱出:导管部分脱出体外,长度10.1cm-20cm或导管完全脱出. 其中轻中度脱管,经重新确认在血管内后,消毒穿刺处,固定导管后,未见出血/失血性低血压/局部肿 胀等不良反应时可继续使用. 二、导管脱出的应急处理: 1.如出现中心静脉导管意外脱出,先观察中心静脉是否完全脱出。 2.如脱出,观察出血量、判断脱出时间及有无液体渗入组织中。 3.护士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给予处置。 4.导管部分脱出时,注意标记脱出长度,及时告知医生,确认导管仍在血管内时,给予重新固定,并做好记录。 5.导管全部脱出时,立即用无菌纱布压住穿刺点并压迫止血和防止发现空气栓塞。 6.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必要时需行胸片检查有无导管残留或并发症出现。 7.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8.对于清醒患者,应给予心理支持及安抚,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9.对于躁动患者,需要加强约束,以防止中心静脉导管再次脱出。 10.管床护士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生命体征、渗血、管路通畅及体温等情况变化。 11.如脱管后仍需要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压,则在成功建立新的中心静脉前,备好抢救药品,必要时在外周建立临时静脉通道。 12.如脱管后有部分液体漏入组织中,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应处理。 13.病情稳定后补记抢救记录,,填写意外事件登记表,整理用物及床单位。 三、原因分析: 1.置管后病人情绪异常或置管意识缺乏:发生脱管与病人的依从性.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情绪不稳.智力障碍以及有主观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潜在危险性。对于意识水平和形态上发生改变的患者,不仅意识模糊时易发生脱管,意识清醒者也可发生,如昏迷躁动患者约束不当时能够挣断约束带,拔除导管;有的病人感觉手脚被束缚,存在主观反对,虽同意不拔管,又将管道拔除。置管后置管意识缺乏也是导致导致意外脱管的重要原因,如有些病人由于不适应导管的存在,在脱穿衣服时导致脱管;睡觉时不自觉拉扯导管导致脱管等。 2.导管固定装置未安装、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不当:置管时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装置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不适感.减少穿刺点出血.预防感染,还能提高护理质量。而导管固定装置未安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导管处固定方法不当,如导管体外固定翼在下颏骨或锁骨附近,会对病人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病人的不适感;病人发热或天气炎热时,汗液粘稠过多使固定的胶布黏连性降低,固定蝶翼污染、丢失,临床不能及时补充固定装置等,可导致导管脱出;固定导管的缝线脱落,或因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心静脉置管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哪项 不是深静脉穿刺置管的适应症()A:长期输液治疗 B. 大量、快速扩容 C. 血液净化 D. 心功能不全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通常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而非左侧,其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A: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B:右侧胸 膜顶低于左侧, C:右侧无胸导管 D:右侧颈内静脉容易暴露 3:用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最易发生的 并发症是() A:误伤气管 B:气胸 C:锁骨骨折 D:空气栓塞4:发生导管感染的原因不包括() A:无菌操作不严格 B:患 者全身情况差 C:导管留置时间长 D:置管后未及时使用抗生素5:置管后发生感染的表现不包括() A:突发呼吸困难 B:局 部红肿、疼痛 C:血常规示白细胞数增高 D:其它原因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 6.行PICC穿刺后,护理上应注意:(ABCDE)A、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粘性较大的液体后,应以等渗液体冲管B、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C、严禁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冲管 D、严禁执行无菌操作技术E、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7.行PICC置管后,如出现下列异常,其正确的处理是:(ABCDE) A、导管堵塞时,严禁高压冲洗导管 B、导管堵塞早期可用尿激酶溶解 C、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可从导管抽血行细菌培养 D、如导管不慎脱出,应仔

细检查导管完整情况E、怀疑导管感染时,应在拔 除导管后,留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8.ACL为导管维 护三部曲, ACL分别指的是( ABC ) A 导管功能 评估 B 冲管 C 封管 D 固定 9.中心静脉置管的禁忌症 ( ABC ) A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 B 穿刺部位附近有组织感 染 C 准备放置导管的近心端有血管损伤栓塞等 D 体温升高 10. 中心静脉置管封管时选用的注射器不得少于( ) A 5ml B 10ml C 20ml D 2ml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上腔静脉压力较 周围静脉压力低2-4mm水柱,血容量不足或深吸气时可降至0 甚至负压 B 置管后次日(24小时内)更换敷贴一次此后至少 每周更换一次 C 如果患者出现无法解释原因的高热时,需要拔 出中心静脉,并作导管末端及外周血液培养 D 拔出导管时嘱病 人屏住呼吸,拔管后需静卧30分钟12 使用中心静脉推注药物 时与浅静脉相比() A 速度宜快 B 速度宜慢 C 无特殊要求 13 采用双腔管道时,因一次封管可维持( )时间,所以需要两个 管头交叉使用减少血凝 A 4 B 8 C 12 D 24 14:中心静脉堵管分为血栓型和非血栓型两种,发生血栓 型堵管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 强行冲管将血栓推入 血管内 B 使用10u每ml的肝素钠可能有效 C 可用10000u的 尿激酶溶解到4ml的生理盐水中,管腔中溶入2ml ,闭管24 小时 D 可用10000u的尿激酶溶解到4ml的生理盐水 中,管腔中溶入2ml ,闭管2-3个小时15:中心静脉置管正确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7:20:39.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耿晴晴[导读]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 耿晴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骨科一区山东淄博 255300)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63-0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输液、给药、术中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和静脉营养等。然而,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I )是让临床工作者们棘手的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2%~4 %[1] ,且直接影响着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因此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1.1导管留置时间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大于7天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因素的机率逐渐增加,理论上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则越大。 1.2 导管的选择导管材料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微生物的附着,应用聚氯乙烯导管时,其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0 %, 而柔软的硅胶和聚氨酯导管更少形成血栓[2];抗菌导管的使用, 使CRI 的发生率是否下降至今还存在争议,指南中指出不常规推荐抗生素涂层导管。 1.3 置管部位置管位置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目前临床上比较一致的观点为:锁骨下静脉感染发生率最低,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最高。 1.4 置管的操作技术置管医师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熟练,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可减少导管移动的幅度,减少微生物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3]。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次数小于50次的医师,因其操作导致的导管相关脓毒血症的风险比熟练医师高2倍以上[4];3次置管操作失败后,应更换穿刺部位,否则将会导致相关并发症成倍增加[5]。 1.5 个体因素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都会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及预后,很多因素都是医护人员难以控制的。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 增强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是预防感染的保证,也是减少CVC-RI的关键。CVC留置是一项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所有操作者必须坚持无菌观念,保持环境清洁,无论在置管、换药、换管,还是在配液、输液、加药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进行无菌操作。 2.2 严格操作人员的手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非常重要,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可以有效地减少CRI 的发生。 2.3 置管操作后的维护 2.3.1 置管后局部及导管接头的维护置管后的第1 个24h,局部换药1次,以后每周1-2次,选择透气性好的贴膜。使用导管时加强导管接口护理,减少输液污染,导管接头用酒精棉片反复消毒优于用安尔碘棉签消毒,更换敷料及导管接头时要戴无菌手套。 2.3.2 置管后合理选择更换敷料的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早期,穿刺处或多或少总有些渗血渗液现象,穿刺处渗血渗液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为了防止细菌的生长繁殖,置管术后第1天应常规更换消毒敷料,随后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以2d为宜,避免过于频繁更换敷料,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2.4 输液管理的护理输液液体宜现用现配,最好在洁净度高的环境下配制。在使用中,对输入血液、高营养高渗溶液或其他较稠厚的药物时,尽可能安排于其他液体的中间,或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营养物质残留和堵管而增加感染机会[6]。 2.5 早起发现感染及时拔管动态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症状或全身症状,保持插管部位干燥等,可为更换置管部位或拔管提供好的条件。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血象升高,应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立即做局部和导管内液细菌培养,并拔除导管,给予抗感染治疗。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其次是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如CVC动态护理记录单、CVC效果评估单等。护理人员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可使感染减少到最小范围。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如何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仍是研究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 [1] 张林西. 中央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 ,16 (1) :25 -26. [2] 叶文,张建平,黄国良,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 ,3 (8) :5052507. [3] 邹琳,俞森洋.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05-407. [4] 刘鲁忻,孙艺铸,赖总善.中心静脉插管39例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4-355. [5]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启示[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5):40. [6] 羊永梅.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31):116.

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抗凝血和抗感染的修饰改性

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抗凝血和抗感染的修 饰改性 左传为祝方明*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研究所一室,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材料表面的抗凝血和抗感染修饰改性, 通过紫外光接枝聚合亲水性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到聚氨酯(PU)表面, 改善了PU表面的亲水性和润滑性,从而提高了PU表面的抗凝血性能;通过接枝到 PU表面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碘(I2)的络合反应,从而使材料具有持久的、 可重复使用的杀菌性能。接枝NVP后的PU膜(PU-g-PVP)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 进行了表征,观测到了PVP中的特征羰基(C=O)吸收峰和C─N伸缩振动吸收峰。 PU-g-PVP与碘络合反应之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到PVP-I的特征吸收峰, 证实了I2已经与膜表面的PVP络合。 关键词聚氨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紫外光接枝聚合;络合反应;抗凝血;抗感染Antithrombogenicity and Anti-infective Modification of Polyurethane Center Venous Catheter by Surface Ultraviolet-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ABSTRACT:A kind of water-soluble monomer, N-vinylpyrrolidone (NVP), was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medical polyurethane (PU) to enhance the hydrophilicity, lubricity and antithrombogenicity properties, and then by complexation of the grafted PVP homopolymer with iodine (I2), the long-term anti-infective property was obtained. The PVP was proved to be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PU successfully by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which indicated absorption band due to carbonyl (C=O) and C─N stretching vibration of NVP. UV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existence of iodine (I2) by complexation with PU-g-PVP and the spectra showed significant PVP-I absorption peak. Key Words:Polyurethane; N-vinylpyrrolidone; UV-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complexation; antithrombogenicity; anti-infective 1引言 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是借助于介入导管通过血管管腔到达体内较远的病变部位,然后注入诊疗剂以对体内较远部位实现“低创”、“少创”治疗的一种新兴医疗技术[1]。血管内介入导管是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主要器械之一,理想介入导管均就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优良的血液相容性;(2)优良的可操作性,包括扭矩传导性和抗扭结性;(3)适当的柔软性和良好的润滑性。医用聚氨酯基本能满足这些要求,是制作血管内介入导管的常用材料[2]。与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其他材料相比,PU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一定的血液相容性,但是其表面润滑性和抗凝血性能仍然达不到临床应用的要求,而且同样面临着引发感染这一棘手问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第五届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0 作者简介:左传为,本科,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通讯联系人:祝方明,副教授,E-mail: ceszfm@https://www.360docs.net/doc/3e2750367.html,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有效防范对策。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18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置管感染与插管过程污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管连接部位处理时感染、加入液体操作时污染、导管内血凝块堵塞、股静脉穿刺时污染、病人的易感性、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在准备输注的液体及处理管道接口时未行无菌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这些相关因素的控制,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有效防范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对保证病人安全、控制医院感染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防范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深静脉置管术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长期静脉营养等方面。与普通静脉输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感染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对本科2007年7月~2009年6月共发生18例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5~84岁,导管留置时间3~31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10例,颈内静脉5例,股静脉3例,共插管18次。 1.2 感染判定标准 1.2.1局部感染置管处皮肤有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液,细菌培养阳性。 1.2.2 全身感染置管期间出现畏寒、发热伴血

培养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生 素治疗后菌血症即得到控制者。 2 结果根据拔管后导管尖 细菌培养结果,可能导致导管感染的各种相关因素 3.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权衡利弊,为了减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穿刺;少用颈内静脉。 3.2 穿刺前护理穿刺前应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避免人 员走动和清扫地面。术者应戴无菌手套、帽子和口罩,按要求 备皮,用安尔碘消毒,消毒范围为10cm×10cm,然后扩大铺洞 巾、无菌巾形成一无菌区。穿刺者动作稳、准、轻柔、迅速, 尽量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暴露时间。 3.3 穿刺中配合在 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在穿刺 过程中如误穿入动脉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10~ 20min后重新穿刺,避免形成皮下血肿造成后期感染。 3.4 穿刺 后护理 3.4.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如有脱出,需 作好标记及管道标识。 3.4.2 穿刺口皮肤qod用安 尔碘消毒,再用无菌纱布用5×7cm大3M敷料覆盖,并保持穿 刺部位清洁、干燥,疑有污染或出汗明显应立即更换敷料。 3.4.3 肝素帽q3d更换,如滴注脂肪乳,输注血制品,或疑污染, 渗漏液体时应立即更换。 3.4.4 输液管道应每天更换。 若输血或蛋白制剂后应立即更换输液管道。 3.4.5 严 格消毒三通及导管各接口处,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出和开启的几

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维护质量改进方案

中心静脉导管规范化维护质量改进方案 目的: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流程,降低脱管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目标:根据基线调查结果,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流程,达到全院同质化提,降低脱管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方案: 1)基线调查(2014.1.13-2.9) 收集为期四周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现状的相关资料,主要涉及8个ICU科室,包括中心ICU一病区, 中心ICU二病区,儿童心脏中心ICU,心外ICU,CCU, PICU, NICU,EICU 和33个病区,为期四周。 2)维护手工坊启动准备阶段(2014.2.10-2.16) 根据基线调查的结果,组织静疗小组和ICU成员讨论并分析,针对现状,查阅并汇总相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出中心静脉导管CVC规范化维护试用方案,为期一周。 3)维护手工坊开展阶段(2014.2.17—3.2) 针对8个ICU的护理人员,开展中心静脉导管CVC规范化维护试用方案的全员培训,包括理论课讲授、实践操作练习并严格考核通过,为期两周。 4)基线数据二次调查(2014.3.3—4.3) 再次收集8个ICU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现状的相关资料,通过采集数据,P值分析,看改进后的维护方案是否对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否降低了意外脱管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为期四周。 4. 调研科室:中心ICU一、中心ICU二、心外ICU、儿童心脏中心ICU、CCU、PICU、NICU、 EICU8个ICU 和33个临床科室。 5.要求: 1) 试用中心静脉导管在同一个病区最好为同一厂家生产的。 2) 被试选择:性别、年龄、病程、病种、药物应无统计学差异。 3) 本研究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现状和改进后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状况的对比观察。 4) 观察项目: 1)敷料情况:敷料观察和评估、其中包括敷料固定状况。 2)皮肤的观察和评估:注射部位的观察、贴敷料皮肤处状况。 3)局部感染情况:局部感染的相关症状、局部感染的等级、中心静脉导管的拔出原因、局部感染的发现者。

20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剖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本指南是在200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性血流感染(CLABSI )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年7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 )、美国医院学会 (AHA )、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 )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的风险 1.ICU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患者 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 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非ICU人群:虽然在过去20年,主要关注ICU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发生在ICU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的后果 1.增加住院时间。 2.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美元至39000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篇CLABSI研究的支持) 1.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长时间放置导管 1.3.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导管转换器岀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颈内静脉插管 1.6.成人股动脉插管 1.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I CU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全胃肠外营养 1.11.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女性 2.2.抗生素使用 2.3.米诺环素-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一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 )手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北京积水潭医院李静 血管内导管类型 置入血管类型: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 留置时间: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 穿刺部位: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静脉导管。 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导管长度:长导管,中长导管,短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触痛,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液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位置,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或者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内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导管相关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性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 发病机制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 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粘附定植,引起CRBSI。 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口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常见病原菌 1.革兰阳性菌(最主要):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金黄色葡萄球菌:曾经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2.革兰阴性菌: 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绿脓杆菌和阴沟菌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比较多见。 3.真菌: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病原体。引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感染机会大大增加,骨髓移植患者可达11%,免疫低下患者尤其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 【发生原因】 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 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 【发生原因】 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原因】 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临床表现】 患侧肢体、颈部、锁骨下皮肤有肿胀疼痛感、紫绀、皮温降低、肩周不适等症状。【预防及处理】 拔管:怀疑及诊断深静脉血栓,必须拔除导管。 制动:抬高患肢。 溶栓:尿激酶,用25万u加生理盐水100ml快速静点BID,监测血凝。 【并发症】血肿 【发生原因】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的导管。主要用于输注刺激性和发泡性药物、七天以上的静脉输液、测定中心静脉压及多次采集血样;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大麻醉和癌症患者化疗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穿刺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尖端可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穿刺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并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所用物品、环境等做好必要的消毒与灭菌,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 一、置管预防感染流程 1.环境要求:中心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手术室进行。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在 急诊室、抢救室、ICU或病房进行时,应提前进行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并限制室内人员的数量及流量。 2.人员要求: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操作前应 按标准洗手方法洗手,无洗手条件时应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在非手 术室环境中,要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3.消毒皮肤: 4. 5.1)、碘酒和酒精: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 6. 7.2)、洗必泰酒精:摩擦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 8. 9.消毒时消毒剂与皮肤充分接触,涂抹均匀;年龄﹤2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 用洗必泰酒精。 10.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少于20cm。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 刺的消毒范围包括颌下、颈、锁骨下区域;股静脉穿刺前需备皮,消毒范 围自脐下至大腿上1/3。

11.铺无菌巾: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无菌巾依次铺在操作者对侧、患者头侧、 患者脚侧、操作者同侧,穿刺点再覆以孔巾,铺巾范围要求覆盖患者全 身。 12.留置导管:若需留置导管,用套扎、缝合法将导管固定于穿刺点旁皮肤。 13.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盘曲呈S形(降低导管张力,避免移动),用≧ 8×12cm的透明贴膜进行固定。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出,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透明贴膜或胶布固定。记录体外导管长度及置管日期。 二.置管后预防感染流程: 1.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透明贴膜1周更换1次,出现潮湿、血迹或松脱时及时更换;无菌纱布1天更换1次,有污染随时更换;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切忌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采血、冲管、封管时,操作者应先洗手,戴一次性洁净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消毒导管接口及肝素帽,避免污染。给药前需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 3.每日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天数,降低CRBSI的风险。需长期戴管者,不建议无感染换管。临床如怀疑CRBSI ,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做 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4.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已拔管者,取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5.戴管≧24小时者,应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及时预测CRBSI风险,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深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2750367.html, 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深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张珊珊等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4期 摘要:目的了解两种不同规格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应用效果,以及发生深 静脉穿刺置管内血栓堵塞管路的原因,以指导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5月~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需要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我们随机使用两种规格的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其中有26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有5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结果使用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均发生 腔内血栓堵塞管路,使用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均未发生腔内血栓堵塞管路。结论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不适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中可用于胸腔引流或腹腔 引流。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腔内血栓堵塞 深静脉穿刺留置静脉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 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深静脉穿刺置管时选择的导管规格不当,不但影响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选择不同规格的中心静脉导管对预防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结合临床谈一谈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两种规格的应用体会。 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分为两种规格,一种为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一种为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两种规格的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均为16 G,长度为20 cm,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仅在导管头端有一个液体排出孔,而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除了在导管头端有一个液体排出孔外,在距离头端1 cm、2 cm处分别各有一个侧孔。 1临床资料 2013年5月~11月,我病房住院患者共留置深静脉置管31例,用于肠外营养治疗、恶性肿瘤术前及术后化疗等。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71.6岁;留置深静脉置管时间为4~198 d,平均时间为41.96 d。 2导管规格的选择

导管功能不良处理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紧急处理流程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分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NTC)和带道带涤纶套导管(TCC)。我国专家共识将成年人导管血流量小于200ml /min,或血泵流量小于200ml/min时,动脉压小于-250mmHg 或静脉压大于250mmHg,无法达到充分性透析,定义为导管功能不良。其常见原因:早期(置管2周内)主要与机械因素有关,如导管位置异常、导管打折、固定太紧导管完整性破坏等;晚期(置管2周以上)可能原因为血栓形成、管周纤维鞘形成、导管所在的中心静脉病变(狭窄或闭塞)等。 所有CVC置入后应尽快完善X线片,确认导管位置无异常、导管无扭曲、打折,方能上机。 1.NTC功能不良处理步骤 (1)首先需检查管路连接,除外体外循环管路及导管扭曲、打折、裂缝等,同时确认导管夹子打开。 (2)除外上述原因后,功能不良可能为贴壁或血栓形成、管周纤维鞘形成、导管所在的中心静脉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NTC导管管端可以扭转,故为除外贴壁,可先暂停血泵,反转导管临时管动、静脉端,打开血泵逐渐上调泵控血流量。 (3)若仍不理想,可采用尿激酶封管,采用尿激酶浓度(10000IU/ml),尿激酶溶栓时在导管内保持25~30分钟,尿激酶封管溶栓可连续2~3次。 (4)当尿激酶封管处理后,经通路医生评估后仍存在功能不良,可

尝试原位经导丝更换新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顶端比原导管深入的1~2cm。 (5)若此置管部位既往有反复留置导管病史,如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经通路医生和上级医生讨论后,决定是否更换部位重新置管。2.TCC功能不良处理步骤 (1)在除外体外循环管路、中心静脉导管打折及扭曲确认中心静脉导管夹子打开基础上仍存在功能不良时,用尿激酶封管溶栓,浓度10000IU/ml,在导管内保持25~30分钟,溶栓可连续2~3次。(2)上述措施仍无效,且患者情况允许可采用尿激酶持续泵入溶栓(经导管动静脉端分别予尿激酶75000IU入生理盐水48ml缓慢泵入,持续6小时)。 (3)经上述处理仍不理想,或患者存在紧急透析指征时,由通路医生和上级医生汇报后,更换部位置入NTC导管进行透析治疗,患者情况允许后择期在放射介入下调整或更换TCC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给药、补液、化疗及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但因此产生的导管性感染却是置管术后较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在美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CVC—RI)率为2%~4%。与导管相关的医院菌血症发生率为2%~12%。因此,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其重要。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血流动力学导管性感染 1原因分析 1.1 穿刺部位与留置时间。三种途径引起CVC—RI的发生为:股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颈内静脉置管次之,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最小。股静脉置管部位由于会阴分泌物、尿液、粪便、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积垢等原因污染机会多;颈内静脉置管部位可能是由于颈部被毛发覆盖,而且是气管切开吸痰护理处,细菌浓度高的缘故。据文献报道:颈内静脉的感染率是锁骨下静脉的 2.7倍[2];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其感染率就越高,≤10 d的总感染率为8.30%;11~20 d为27.80%;≥21 d达66.79%[3]。 1.2 导管污染。在污染的环境中(如病房)置管,经导管输入血液制品、加药、抽血、行中心静脉监测,使用三通开关或更换添加输液装置等均可使导管或其接头受到污染而导致导管腔内感染。 1.3 皮肤污染。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CVC—RI 是皮肤微生物迁移所致。导管留置时间短者(<10 d),皮肤污染是发病的关键因素[2]。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CVC—RI最常见的原因,约占CVC—RI的30%,它主要来源于操作人员的手和病人的皮肤。由此可见,穿刺点周围皮肤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与导管性感染密切相关。 1.4 病人的免疫状况。导管感染与免疫功能呈负相关。接受放、化疗的癌症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促进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其他感染病灶也是促进感染的危险因素。 1.5置管的熟练程度。医师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有研究发现:放置锁骨下静脉导管<50次的医师,其导管脓毒症的风险比熟练医师高2倍以上[4]。 2预防措施 2.1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达到治疗目的病情允许后立即停止CVC。CVC留置时间应以小于7 d为宜。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会增加感染的概率。导管留置3~4周感染发生率最高。有感染征兆,应及时拔除导管。因治疗需要长期留置者,应定时更换导管,并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立即拔除导管。 2.2预防输液系统来源的感染。建立操作流程及护理常规,包括各种类型CVC的目的、原则、适应证、具体步骤及要点,冲洗、敷料更换、经CVC抽取一般血标本及血培养的操作流程、步骤及要点,阻塞后处理流程及肝素液或尿激酶的浓度等。建立输液配制中心,在超净间的层流净化台上专人配药,现配现用,减少污染机会。 2.3预防导管皮肤入口微生物侵入。导管入口用0.2%活力碘酒精剂消毒3次后,用美敷覆盖,每周更换2次,发现局部红肿、有分泌物时,应及时换药,必要时局部用康惠尔透明敷贴覆盖。 2.4 严格无菌操作。置管最好在手术室进行,按外科小手术的要求常规备皮、清洁、消毒皮肤,操作时注意使用最大保护屏障(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衣、铺消毒大治疗巾)以降低留置部位的感染。对免疫功能低下,有慢性基础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者,应高度警惕内源性导管感染。 2.5培训专业人员。综合性大医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即培训2~3名CVC置管专业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