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的意思

仍然的意思

仍然的意思

【拼音】:réng rán

【解释】:仍然,副词。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例句:信看完后,仍然装在信封里。

【近义词】:仍旧、依旧、依然、如故、照旧、还是、【反义词】:未曾、尚未、

【造句】:

1、他依然是那么的严肃认真!

2、班长虽然考了第一,仍然是刻苦的学习,仍然帮助同学,仍然积极工作,一点也没变。

3、冬天来了,小草没有了,草地上铺了条白白的雪被子。树光秃秃的,只有松树仍然是绿绿的,还披着一件白色的雪外衣。河里冻上了冰。远处的山和山上的小亭子也都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子。

4、这道题老师已经讲过了,但我仍然不会做。

5、我的汽车虽然很旧,但仍然跑得很快。

6、对于齐白石,虽然我心慕手追,却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7、爷爷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容光焕发,精神仍然很好。

8、“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9、冬天,樟脑树仍然顽强的地生长,一点都不畏惧,

[重点]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重点]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文章提交者:红剑加帖在猫眼看人【凯迪网络】 2005-12-2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 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

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验的检验权,别的实验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足就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 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苦难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它转化为动力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价值较小的目标,但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这种选择有时会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会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会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业,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是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很多,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解析余华小说的中国式荒诞悲剧 ——以《活着》和《许三关卖血记》为例 引言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至今已经创作数十部作品,成为当代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观念,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人生和世界的阴冷与残酷,这时期“暴力”成为余华极度迷恋的母题,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往事如烟》等,进入90年代,余华嗜爱的暴力血腥场面已经淡出,开始用平淡的笔调书写充满温情又很无奈的现实生活,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优秀作品。余华创作风格转型中突出的变化就在于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从批判转向歌颂,血腥和暴力的叙述被温情的传统思想冲淡,福贵和许三观的忍让、遗忘、平和的人生观与山峰与山岗的暴力残酷形成强烈对比,不可否认的是,余华后期作品风格与前期相比更加成熟稳重了。 悲剧与荒诞虽是西方的美学理念,但在中国文学界也有广泛运用,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先锋作家,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运用相对较多,在余华前期作品中对悲剧和荒诞的描写都比较夸张,转型后的作品则多从现实角度温情的描写世间悲态,又不乏讽刺的幽默,起到“笑着流泪”的效果。西方的荒诞悲剧理论经过中国作家的笔便具有中国特色,《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鲜明的例子,在诉说中国本土故事的同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荒诞悲剧有了中国韵味。毫无疑问,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是任何一个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人都不能忽视的两部作品。它们几乎都是一发表,便引起圈内圈外的巨大反响,而余华也借助这

两部作品,迎来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中,余华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艺术上的再一次转变———回到朴素,回到现实,回到苦难的命运之中,而且也实现了自我精神上的又一次迁徙———从先前的哲学化命运思考向情感化生命体恤的转变,从冷静的理性立场向感性的人道立场的转变。 一、余华小说中的悲剧 众所周知,悲剧诞生于古希腊,经过长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简言之即:“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1],现代悲剧观则认为,悲剧所毁坏的对象都是无价值(相对于传统悲剧中的“有价值”而言)的处于卑微荒诞处境的平凡人物,这种悲剧颇类似喜剧。余华小说中的悲剧所毁坏的对象就是平凡人物,如福贵与许三观,正是这类平凡人物才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悲剧的审美内涵 美学中的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悲剧性事件。它所注重的并不是在于艺术作品是不是有特定的戏剧形式,而是在于它作为一种艺术或者说一件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实质性内容是不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如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有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2]因此有了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无论是诗歌、小说、音乐,还是电影、绘画、雕塑等形式都可以反映出悲剧性的内蕴。 作为审美范畴,悲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而是生命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抗争,不可避免,不容退让。“悲剧主体则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灾难里,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从而显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和人的意志力提到崭新的高度,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3]《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浮士德》《推销员之死》《窦娥冤》《赵氏孤儿》《红楼梦》《雷雨》等这些中西方的经典悲

中国后宫荒唐之最 姑女六人共事一位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后宫荒唐之最姑女六人共事一位皇帝 导语:在同姓不能通婚的封建理法时代,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他不但不顾同姓之义,还将近亲族人的两个女儿四个孙女一同纳入宫中,使“六刘之宠 在同姓不能通婚的封建理法时代,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他不但不顾同姓之义,还将近亲族人的两个女儿四个孙女一同纳入宫中,使“六刘之宠倾于后宫”(《晋书》),演绎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这在中国古代众多荒唐帝王之中,也可谓独领风骚了。这个人就是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第二任国君、昭武帝刘聪。 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匈奴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318年。他是十六国中,北方第一个政权汉国(后期更名赵,也称汉赵、前赵)的第二任国君,是开国皇帝刘渊的第四子。汉赵国到刘聪执政期时,达到鼎盛,进入匈奴最为风光的历史时期。他即位之后,便屡次攻打西晋,并最终灭亡了西晋王朝,还俘虏了晋怀帝晋愍帝,使北方各州大部分地区都纳入汉国统治之下。晋室不得不退避三舍,南下偏安。从此北方进入了长达13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 刘渊打着汉室的旗号借尸还魂,最终建立起中原霸业,其实也是刘渊的睿智所在。而刘聪人如其名,完全秉承了其父的聪明才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他的父亲。刘聪自小聪明好学,14岁已通习经史、百家之学,对《孙子兵法》尤为精熟。他还善书法、诗赋,工草隶二体,有诗百余篇、赋颂50余篇传世。并且刘聪武艺精强,15岁时开始学击剑、骑射,臂力过人,弯弓300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晋书》),可谓文武俱佳。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太原名士王浑就曾对其父刘渊说:“此儿寻不能测”(《晋书》),这孩子将来出息大了去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文学中“孤独”与“荒诞”问题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存在主义倾向是目前学界已有的见识。(1)但将存在主义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却是有待开掘的话题。有鉴于此,笔者从创作主题入手即阐明“荒诞生存中的孤独存在”是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话语,以此作为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总体性论述的先行性探询。一荒诞意识是有史以来人类存在的一种恒久的情感体验。自人类反身究问“我是谁”之际荒诞意识就开始纠缠着人的心灵。但在古典世界里人的荒诞感受尚不能动摇人类对自我的确信,因为面对荒诞人们总能找到一个足以安顿灵魂的最高者──逻各斯和上帝、道和天理。而荒诞意识作为哲学话语的提出是从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开始的。存在主义之前人们在理性主义“本质论”所设定的稳定的历史进程与生活方式下生存:一劳永逸,无须对时代、环境和自身的生活多加思考。但这却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感到“本质”对生命的压抑,人自身根本不能为自身把握。而在以反理性主义本质论的的存在主义哲学那里荒诞意识的确立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和孤独无依并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在萨特的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思想非常浓厚。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但他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而对于荒诞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则予以诗意地描述:“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热情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2)世界本无所谓意义所以不能说世界是荒诞的。荒诞不是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生命与世界的一种非价值关联。这意味着,荒诞作为人与世界之间价值关联的断裂对于人而言是本源性的。这种本源性就来自于世界和人本身原初的虚无化。虚无构成了人在世界之中最初始的生存境况。处身于这一境况人的基本生命情态就是孤独。孤独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感受,它体现为个体对世界的一种出离状态。存在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孤独是因世界的虚无性造成的生命无所依凭的孤独,而孤独会使人更加意识到孤独的存在,存在的生命又会向孤独去寻求意义。是孤独把人同纷扰的世俗世界拉开了距离,人才获得一种看世界和看人生的不无悲观却是新特的视野。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因自由而生的孤独,所以在这种孤独的后面蕴含着的荒诞的意念。“存在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思想。其中,处境意识与生存意识是最鲜明的,也是存在主义的起点。”(3)也正是在“生存”的意识下周围的客体才不再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而体现为一种“处境”。因此生存意识(孤独)与处境意识(荒诞)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存在主义文学以艺术为人的本真生存方式,萨特和加缪不仅在小说中而且在戏剧里也同样描写了这种荒诞和孤独的主题意识。以萨特戏剧为例,在《禁闭》中人们可以看到这种荒诞意识的具体化:由于上帝不存在,人的本质就是他的行为的总和,而这意味着人在死亡的一霎那就具有了固定的本质,懦夫将永远是懦夫,英雄也永远是英雄;加尔森、伊娜丝、埃斯黛尔是在地狱中相遇的三个死者,死亡注定了他们拥有固定的本质(懦夫、凶手、同性恋者);尽管他们在地狱里仍想有所作为,但是他们的本质使他们的行为总是相互消解,以至于他们每个人都一事无成;在这个没有超越存在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地狱中,人的行为毫无意义,所以,他们的存在是荒诞的。不过,萨特并不是一个彻底的荒诞派戏剧家,因为他的剧中人虽然处境尴尬,但仍力图赋予自己的行动以意义;生存的荒诞之处在于这种行动的失败,而不在于生存的意义根本不存在;上帝不存在,人可以自由地赋予自己的生活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不可理喻的15件荒唐事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不可理喻的15件荒唐事件 导语: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这句话很形象的阐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我们不妨顺势发挥一下,把这句话嫁接到历史中去,就会觉得中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这句话很形象的阐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我们不妨顺势发挥一下,把这句话嫁接到历史中去,就会觉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是日子长了,什么样的事都能发生。其中就有一些事情,让人看了无比郁闷,直接激发了人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冲动,大概所谓的以史为镜,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一、汉武帝灭自己三族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执政后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滚尿流,神经息息的直唱“失我祁连山,妇女无颜色”,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叹从此宇内竟无敌手,于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热投入到神秘的魔法诅咒事业当中,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征和二年的某一天,勤加修炼的汉武帝突然作了一个噩梦,梦见许多木头人拿棍子打自己,惊醒后便得了重病。病中的汉武帝认为自己道术功力深厚,区区木头人怎么会轻而易举的闯进梦中行凶呢,于是坚定的认为这是有人行使巫术造成的,于是派信任的大臣江充去调查。江充本着“谁敢影响皇帝一阵子,我便影响他一辈子”的方针,在宫中大肆搜捕恐怖组织,先后处死了为首的几个恐怖分子头目:丞相公孙贺、武帝内侄卫元、武帝女儿诸邑公主。后来江充为了进一步肃清恐怖主义影响,采取顺藤摸瓜战术,竟然不负众望的查出了原来隐藏在幕后的黑手竟然是皇后和太子!不甘屈辱的太子终于忍无可忍,准备发兵捕斩江充,武帝当时正在甘泉宫养病,闻讯大怒,立马派兵讨伐太子,结果太子兵败被杀,皇后上吊自缢,自己的皇孙也赔进去了三个,使得整个长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憾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憾事 历史最大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是按照命运写好的剧本进行着的,哪怕结局很荒谬,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只能扼腕痛惜,不可选择,无法改变。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很多的人或事在不断的流逝中给我们带来了千载的遗憾。下面知道日报(就来给大家盘点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憾事,你听过几件? 10赵高乱秦 历史同秦始皇开了一个大玩笑,你不是期望万世一系吗?偏偏让你二世而亡;你不是幻想长生不老吗?最后只拨给你四十九年寿命,连半个世纪都不到;焚书坑儒,防备读书人造反,而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秦始皇暴死后,赵高威逼利诱李斯合谋篡改诏书,扶昏庸的胡亥作皇帝,赐太子扶苏死!扶苏死后,赢氏子孙不但尽数被诛,胡亥当了皇帝不但毫无建树,只知道享乐,朝廷大臣随意被杀,李斯也没能幸免,而且还实行更严酷的暴政,最后导致农民大起义。幕后主使赵高还嫌不够,最后还逼死了秦二世胡亥。也就三年时间,秦始皇苦心建立的强大的秦朝就这样被赵高搞的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如果公子扶苏不死,大秦帝国,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9曹操的赤壁之败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制于北方,此消彼长,刘备和孙权则因此胜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试想一下如果曹操是赤壁之战的赢家,曹操父子尊重文化重视人才,绝不是司马昭父子可比的,赤壁若胜,则中国历史,又该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吧。 8晋传痴君 晋武帝司马炎神武一生,对内却是个“妻管严”。司马炎长子早死,二儿子司马衷却是个痴呆的人。司马炎觉得司马衷没能力胜任一国之君,一直不想立司马衷为太子,而杨皇后却执意要“立长不立幼”。司马炎居然最终决定立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也就是以后的晋惠帝。痴皇帝司马衷登基后,基本上是一废物,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司马衷背后宫廷实权派开始内斗,紧接着就是八王之乱。不但把一个统一的晋朝给毁了大半,而且后来闹出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7宋武帝北伐的虎头蛇尾 东晋100多年里进行过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离胜利距离最近的一次,当属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然而,和历次北伐一样,义熙北伐最终也草草收场,功败垂成。刘裕的缺点是野心

2004年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

2004年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 无论对企业,行业还是消费者,危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一些企业正是因为危机的发生而加速了衰败和死亡。于是危机、危机管理、危机公关等词语也变成为2004年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引人注意、提及率亦是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案例一:“联想裁员事件”,公司不是我的家 2004年3月11日上午,联想部分员工被电话陆续叫到会议室,被告之已经被裁掉。随后一篇原联想员工撰写的文章《裁员纪实:公司不是我的家》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文章说,一些部门员工整体被裁,这恐怕是联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领导者战略上犯了错,却要员工承担。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做家。 文章的流传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大的波澜,使人们重新对联想企业文化。联想战略、甚至整个联想进行重新审视。4月,素有”中国企业教父”之称的柳传志出面向被裁员工作出回应并道歉。 点评:现实与联想开了一个玩笑。一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章对联想造成的;中击是其所不曾预料的。通过整个“裁员事件”不难看出,对裁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对裁员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估计不足使联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直接的则是联想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的降低、美誉度因为遭到法律界人士质疑联想裁员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而降低、联想文化的光环退色,等等。 作为教训,反过来,如果当初联想制定这样两组内部员工沟通计划的话,则可以顺利度过危机:一方面,针对继续留在联想的员工,告诉员工们裁员的战略目的,向现有员工表达公司对已经裁撤员工的歉意,并向公司员工明确联想的未来发展战略,公司将会通过战略调整给他们的美好预期,并再次重申将帮助被裁掉的员工,等等,这些做法可以减少裁员行为对现有员工可能造成的思想波动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被裁的员工要有一个比较融洽的充分沟通,同样让他们了解公司不得已而为之的背景原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对被裁员工为联想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承诺将帮助他们进行再就业,提供合理的解职补偿等。如果这两点联想都作了充分准备的话,并辅助对媒体进行公关引导,也许《公司不是我的家》就不会那么轰动了。 案例二:杜邦“特富龙事件”,疏于沟通步步被动 7月12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特富龙”不粘锅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引起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关注,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以判断是否对人体有危害。7月20日,杜邦中国公司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三位在杜邦美国总部负责“氟产品”的技术专家携带相关技术资料专程来到北京,以论证和说明杜邦产品及材料的安全性。此后近3个多月,杜邦公司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向媒体表示,杜邦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对人体、环境没有任何危害。而与此同时,在国内很多商场,含有特富龙材料的不粘锅或者下架停售,或者是购者了了。 点评:危机公关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强调“时效性”,而这恰是杜邦中国公司所忽略的。一开始对该原材料主要使用国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反应速

中国文学中“孤独”与“荒诞”问题(1)

中国文学中“孤独”与“荒诞”问题(1)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存在主义倾向是目前学界已有的见识。(1)但将存在主义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却是有待开掘的话题。有鉴于此,笔者从创作主题入手即阐明“荒诞生存中的孤独存在”是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话语,以此作为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总体性论述的先行性探询。一荒诞意识是有史以来人类存在的一种恒久的情感体验。自人类反身究问“我是谁”之际荒诞意识就开始纠缠着人的心灵。但在古典世界里人的荒诞感受尚不能动摇人类对自我的确信,因为面对荒诞人们总能找到一个足以安顿灵魂的最高者──逻各斯和上帝、道和天理。而荒诞意识作为哲学话语的提出是从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开始的。存在主义之前人们在理性主义“本质论”所设定的稳定的历史进程与生活方式下生存:一劳永逸,无须对时代、环境和自身的生活多加思考。但这却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感到“本质”对生命的压抑,人自身根本不能为自身把握。而在以反理性主义本质论的的存在主义哲学那里荒诞意识的确立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和孤独无依并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在萨特的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思想非常浓厚。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但他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而对于荒诞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则予以诗意地描述:“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热情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2)世界本无所谓意义所以不能说世界是荒诞的。荒诞不是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生命与世界的一种非价值关联。这意味着,荒诞作为人与世界之间价值关联的断裂对于人而言是本源性的。这种本源性就来自于世界和人本身原初的虚无化。虚无构成了人在世界之中最初始的生存境况。处身于这一境况人的基本生命情态就是孤独。孤独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感受,它体现为个体对世界的一种出离状态。存在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孤独是因世界的虚无性造成的生命无所依凭的孤独,而孤独会使人更加意识到孤独的存在,存在的生命又会向孤独去寻求意义。是孤独把人同纷扰的世俗世界拉开了距离,人才获得一种看世界和看人生的不无悲观却是新特的视野。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因自由而生的孤独,所以在这种孤独的后面蕴含着的荒诞的意念。“存在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思想。其中,处境意识与生存意识是最鲜明的,也是存在主义的起点。”(3)也正是在“生存”的意识下周围的客体才不再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而体现为一种

中国大学的十大弊端

中国大学的十大弊端 世界100强大学,多数在美国。世界十强大学,八个在美国。中国要想真正重回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应该在世界100强大学中占有20个。世界一百强大学,现在中国没有几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目标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扩大,但如何建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煤焦油燃烧器油泵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授和优秀研究生?这是一个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中国大学的体制有什么问题?笔者对高等教育研究这门学科很不了解。笔者近年来对一些中国高校有所接触,并对一所万人高校的文科教学作了较为深入BWCB保温沥青泵的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对比美国的大学体制,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或许可以称作问题。 第一,没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一些高校、一些院系、一些学科、一些课程、一些教师,对本校、本院系、本学科、本课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沥青保温泵毫无所知。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当然就谈不上赶超世界一流。 第二,大学风范不足,有的甚至荡然无存。从先秦诸子,到汉朝的大学,到明清那些著名的书院,中国充满了大学精神、大学风范。现在有些高校,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对于学问和科学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荡然无存。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一切行政化,CLB型沥青泵一切细致化,一切向钱看,充满铜臭的市侩习气,把大学办成了超市。没有对学问、对知识、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探究精神,大学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三,大学科研与国际先进水平脱轨。本来,大学科研理当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前进,或在中国领先世夹套保温泵界的领域向国内先进水平前进。但有些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莫名其妙,完全不具备科学研究的性质,或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或是学术界早已解决的问题。有些学术论文,学术性质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完全与学术无关。 第四,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敬业精神严重不保温齿轮泵足。部分教师思想根本就没有放在教学、科研上面。有的狂饮成风,有的打麻将成风,有的沉浸于炒

荒谬的苦难美学

荒谬的苦难美学 荒谬的苦难美学 编辑制作:林夕梦 荒谬的苦难美学 这是一篇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的文章。让我们拒绝那些理所当然,思考习以为常的背后的原因。这篇文章看似议论的是苦难与成功的问题,其实他有着更强大的针对对象,就是苦难的制造者。天灾倒也罢了,怕的是人祸,比人祸更可怕的是人祸反而得到赞美。思考当今的社会,有很多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事迹恰恰是某些人制造的惨剧,或者是某些人不作为导致的悲剧。结果呢,我们往往以赞美或者感动了之,想来可发一笑。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

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 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

中国古代权力运行的荒谬逻辑

中国古代权力运行的荒谬逻辑 [导读]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传统生活习俗、礼仪、文化规矩逐渐消失,现代人基本不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另一种趋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仍然大行其道。 一、一切为了息事宁人:权力惯于处罚弱者 传统的强权思维:有冲突牺牲弱势者利益 生活中牺牲弱势者的利益并不鲜见,举一个常见案例:在电脑还不流行的时候,人们常去网吧上网,网吧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形:两帮客人为电脑机器吵了起来,网管前去调节,事情起因都很简单,其中某一方要求另一方让出位置,理由是这个位置是他们经常使用的,通常网管会建议后来者换个地方。但是,如果某一方是流氓或者有权势的人,网管则倾向于会劝说另一方换位置,不要为这点“小事”吵架:“算了吧,何必呢?”在有台阶可下的时候,弱势一方也会选择退让,这一争论的解决方式看似十分合理,国人也习以为常。这种逻辑背后其实隐藏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牺牲弱势者利益。 这种各让一步看似公平的解决方式,最终结果必然是相对弱势一方利益受损,强势一方得利,但为什么国人依然习惯于这种处理方式?这或许要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寻找线索。正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评论的:“政府官吏们的尽职,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良知或者自己的荣誉心,而是一种外界的命令和严厉的制裁、政府就靠这个来维持它自己。”这就决定了所有人,如俗语所说的:“怕管不怕官的情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传统法律体系内,所有的一切民事关系都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解决,但是道德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概念。中国的道德哲学,很多时候强调圆滑通融,制造了暧昧的解释空间。这种暧昧加上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所有的官员本质上只需要对上负责,如果不庇护强势一方,则意味着自身利益要受损;相反,庇护弱势者,自身不会得到好处,即便裁决者按照公平的原则,不问亲疏进行裁决,在可预见的范围内,自己也不会获得利益,由于道德的模糊性,和他们巨大的权力,裁决者很容易偏向强势一方。于是,无数代积累下来,人们必然逐渐形成了屈从与强势者的选择。 正如历史上教科书上每一次在朝代更替时都会提到的土地兼并 一样,每一代都说是官员腐败造成的不公正,最终导致了土地兼并。但是,如果按照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你是官员,你会去得罪一个和你甚为熟悉甚至是同年的读书人好友,还是帮助一个和你素昧平生,甚至不是很看得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而且你在合法的范围内就有足够的仲裁权。 牺牲弱势者制造不平等违背现代社会原则 国人这种选择习惯,事实上和现代社会原则格格不入,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由与平等,息事宁人本身就是对平等原则的破坏,在看似公正有人情味的外衣下,赤裸裸的写着对强势者有利对弱势者残酷。比如,国人在处理第三者问题时,往往严厉惩戒第三者而不是脚踏两只船的人,惯于认为第三者是狐狸精,为了钱,其实在这种问题中,

中国环境现状 触目惊心

中国现状触目惊心!!! 本文指向是自然生态,用数字说明。所有数字都有依据,绝大部份源自大陆官方文件、媒体、专著,少数采自海外信息。篇幅所限,基本不列出处。电脑时代,搜索即得原始出处。欢迎指谬、质疑、求证、补充。 近日大陆雾霾弥漫至143万平方公里,北京六级重污染,世界惊呼“怎么这样啊!” 自然生态的破坏是百年千年万年事,许多是不可逆转的,如海水污水倒灌,如渤海已成死海,黄河已死长江将亡等等。 无论什么宏词大句、辩证说法、采取措施、立即马上等等等等,说谎欺骗愚民都已是其次,只是自欺哀鸣的末世记录了。不还政于国还权于民还道于自然,中国的生态环境浩劫就在眼前。这个周期是十年、二十年,抑或更长更短,只有天晓得! 空气 略。参阅近期大陆雾霾报导。

土地 .全国森林覆盖率16.5%,有说只有8%。芬兰67%,日66%,韩64%,挪威60%,瑞典54%,加44%,德30%,美33%,法20%,印度23%。世界平均22%。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3%,1980年降为13.1%。全省193个县,91个县覆盖率在10%以下,67个县10-20%,23个县20-30%,12个县30%。 .1949年全国沙漠、沙化土地66.7万方公里。1990年代初168.9万方公里。2003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 .由于森林滥伐,1950年代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16万方公里。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179.4万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8.7%。2009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2.59万方公里。截止上世纪末,严重水土流失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8.2%。 .全国960万平方里,减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约3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万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则从1949年的4亿扩大至13亿,增大3倍多。

对荒谬的反抗

对荒谬的反抗 发表时间:2010-08-10T13:46:41.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赵昆 [导读] ——由加缪的人生哲学解读白先勇小说主人公的自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荒谬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话题,面对由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分裂而产生的荒谬,加缪的人生哲学也许能启迪作为自由主体的人们该如何抉择,如何树立勇气正视这悲剧性的人生。从这方面看,可以说白先勇的小说正是对加缪的一种呼应,他也正是期望通过其小说主人公的自杀,展现真实的人生,揭示人类心灵的痛楚,一针见血地直指人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荒谬;反抗;自杀 中图分类号: 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79-01 abstract:Absurdity of life is a closely related topic, in the face as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human beings, and the division generated world absurd, Camus's philosophy of life may be able to inspire as a free subject of how people choose, how to foster courage address this tragic life. In this respect, it can be said Baixianyong's novel is an echo of the Camus, he is expected by the suicide of its protagonist, showing real life, reveals the pain of the human mind, sharply directed at people meaning of existence. keywords:fantasticrevoltsuicide 以荒谬作为起点和前提,加缪开始了对人生和心灵的探索。何谓荒谬,这种感受的产生正如加缪自己所说的:“荒谬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离异。”荒谬是联结人与世界的唯一纽带。当人们满怀对理性实现的渴求不断奋斗的时候遭遇到的却是世界非理性的冷漠对抗,于是人被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感到无所希望。这种人的奋斗与世界的对抗两者之间形成的断裂,就构成荒谬感。 荒诞感的生发也可源于一种突然的意识,当你在某条街道漫步,或者在午后喝着咖啡望着天空,或者在熟练地操作着机床的时候,思想瞬间跳出身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全部的人生意义就在这种机械的循环之中?这是否有意义,当这个问题突然被提出来,周围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我们不能再理解它们……”打破麻木的习惯,我们开始思索生活是否值得,一旦认定“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敏感而不安的心灵就会作出判断,而判断的结果之一就是自杀。从这点来看白先勇小说的主人公选择自杀似乎也是面对荒谬而做出的一种选择。 荒谬的婚姻是白先勇小说中对小人物个人情感的描绘,《金大奶奶》和《玉卿嫂》出自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寂寞的十七岁》,主人公金大奶奶和玉卿嫂都是在荒谬的婚姻破裂后选择了自杀。 金大奶奶选择自杀源于被金大先生抛弃后内心的巨大忧伤,更是因为一种对生活的厌恶。她不愿意每天吃几口残羹冷炙,遭受着浪荡花心的金老大和嘴尖心辣的金二奶奶的嘲笑,然后像老鼠一样躲在屋子里,过她的冷宫生活。金大奶奶厌恶这种生活的无意义,厌恶遭受痛苦的无意义。于是以死来进行反抗,就像加缪曾经说过:“自杀者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在形而上方面他受到了欺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要报一箭之仇,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别人‘征服不了他’。” 最终,金大奶奶决定在金大先生“喜宴”的时候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玉倾嫂》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她是一个女佣,深爱着一个比她小的男人庆生。一出戏的结局往往早已寓于它的开头部分,就像玉卿嫂和庆生的爱情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变了味道的爱情,一种荒谬的不可捉摸的感情。玉卿嫂的爱虽然过于执迷但却是坦诚的,而庆生的回应却是模糊的,庆生不能完全聆听内心的声音而使精神始终保持一种特殊的状态——妥协与暧昧。 玉卿嫂生活上对庆生的细心照顾,心灵上对庆生的深深迷恋似乎都是一种荒谬的徒劳,庆生真正的爱是属于一个年轻女孩,而不是自己的。当一切旧态被击破,玉卿嫂在恐怖中只能用肉体的放弃来逃离世界,结束这段荒谬的爱情,将自己和对爱情的幻想烧成灰烬。 加缪说过:“自杀,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在情节剧里,等于自供。就是自供跟不上生活,抑或是不理解人生,那只不过供认‘不值得活下去’罢了。”金大奶奶和玉卿嫂对感情的投入与执着换来的是命运荒谬的嘲笑,小人物的脆弱情感承受不起这种断裂,只有企图通过肉体上的自杀摆脱荒诞的阴影和人生的无意义。 《花桥荣记》和《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出自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主人公王雄和卢先生由于历史原因,或抽丁或逃难来到台湾,虽然背井离乡,但家乡的原型记忆时刻令他们魂牵梦绕,他们对婚姻的忠贞使他们心无旁骛,无视现在,无视世界的理性,死守着过去不放,不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当强烈的主观理想不可避免的还是和客观现实的冷漠发生了冲撞,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以,与世隔绝,多少年来的等待居然是如此的荒谬。对家乡的记忆渐渐模糊,对未来的幸福盼望消失殆尽,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杀,来揭穿生活的“假象”,同时给自己多年来虚妄的希望以永恒的保证。 金大奶奶和玉卿嫂是活在畸形婚姻的冤孽之中的。王雄和卢先生是活在回忆的幻象之中的。他们面对荒谬的婚姻,荒谬的等待而选择的自杀是一种生理上的自杀,他们是为着生活意义的理想和幻想而死,灵与肉的分离承担不起生活的漩涡,他们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自我消灭来摆脱荒谬的重压和人生的无意义。另一种面对荒谬选择的自杀是加缪所说的思想上的自杀,在精神领域里进行一种纯粹的反抗,精神上达到一种虚无,把希望寄托于彼岸,相信上帝,相信还有天国乐土作为逃避的港湾,《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和《谪仙记》中的李彤的自杀就是不敢正视荒谬,用生命的放逐来向荒谬的进行消极的反抗。 这两部小说出自小说集《纽约客》。它的内容与主题,主要是写漂泊到海外的国民党贵族子弟的生活,表现在海外的失落感与孤独感,反映民族血液对异域身躯的排异。 《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吴汉魂和《谪仙记》中的李彤都是台湾赴美的留学生,虽然来美多年,但始终感觉在中西文化的夹缝间生活,他们失去了自我,历经磨难,无所寄托,最后只能选择自杀,企望在上帝的怀里得到庇护,在彼岸世界实现梦想。 正如白先勇谈创作时所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达到的最高层次是蕴含哲学的意义。白先勇正是想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自杀,这种对荒谬的消极反抗,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存的本质。人只有正视淋漓的鲜血,经历痛苦,超越自杀,飞跃自我,才能达到像加缪对待荒谬的态度,积极的反抗,不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用全部的生命穷尽荒谬,就像加缪的西西弗,不断的把巨石推向山顶,坚持不懈,虽然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