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

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

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

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

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

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

1.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教师随机指导。

2.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各组派汇报员汇报寻访结果。

3.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进一步明确:统计总数时,相同种

类的小动物只算一种,只需将不同种类的相加。

五、拓展延伸,深化教育

1.寻访活动中,你们组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2.课件出示不法分子伤害动物的图片。

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用手中的图片做广告牌,号召全校同学都来参加到寻访、爱护小动物的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

寻访小动物

地点动物名称吃什么其他

1.

2.

3.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将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因此在寻访调查活动前我提出了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

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思维也非常活跃,兴趣很浓,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对老师提出的诸如“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问题能积极进行思考,答案也较多,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向老师提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尝试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教学目标】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按照教科书介绍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课件)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生:蜗牛。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蜗牛)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蜗牛的生活环境

师:我们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一只小蜗牛,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在什么地方捕捉到小蜗牛?

生:在花坛里,在草丛中。

师:我们捕捉到蜗牛的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是充满阳光还是比较黑暗的?

生:阴暗、潮湿。

师: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捕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如何观察

师:通过捕捉蜗牛,我们知道它生活在阴暗潮湿。那么关于蜗牛,你们想要了解什么。

生:蜗牛的身体构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喜欢吃什么。。。。。。

师:大家想要了解的真多,那么要了解蜗牛,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蜗牛,如何观察蜗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观察蜗牛。汇报。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觉到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而不是老师要我了解,从而体验主人翁精神。)

教师总结:观察蜗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观察蜗牛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安静

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可以用图画。

(设计说明: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

2.观察蜗牛(出示课件)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的身体。汇报。

①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②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③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④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言,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然蜗牛会痛的。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生:蜗牛会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3.观察蜗牛的运动(出示课件))

师:因为壳很坚硬,对蜗牛有保护作用。所以当蜗牛认为他遇到危险时,它会将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当他认为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会将头和触角从壳里伸出来,继续爬行。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汇报。

生:蜗牛是靠它的腹部爬行的。

师:蜗牛没有像人一样的脚,但它有特殊的“脚”,我们把它叫做腹足。我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蜗牛用腹足在玻璃上爬行。看看大家有没有惊人的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生: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蜗牛分泌出来的粘液。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猜测一下这些粘液有什么作用?

生:帮助蜗牛爬行、保护腹足。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蜗牛能在玻璃上爬行,那么它还能在什么地方爬行呢、

生:墙壁上,花坛上、泥土里。

师:我们来一起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设计说明: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的情况,学生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得到的知识印象也倍加深刻,表述更具体细致。)

三、我们来养蜗牛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于蜗牛的知识。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出示课件)

生:

(1)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2)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3)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4)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5)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6)蜗牛的足叫腹足。

(7)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养小蜗牛?

生:想。

师:老师教大家如何饲养蜗牛,请大家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课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蜗牛(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

1.师: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2.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师:有的蜗牛“睡觉”了,我们不能观察了,怎样让它醒过来活动?(把

蜗牛放入常温下的水中,使其活动。)要是没有出现“睡觉”蜗牛,这一步就可以省略。

二、观察蜗牛吃食

1.师: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吃食(最好选用饿了1~2天的蜗牛,要提前准备好。)

2.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蜗牛长有牙齿吗?”

3.发放菜叶,放大镜,把蜗牛轻轻放到菜叶上,静静地等待蜗牛进食。观察并记录。

4.学生交流发现,教师补充有关蜗牛牙齿知识。

5.观察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环节,可以选用另一个蜗牛进行观察,方法参考教材上。把食物摆在盘子的一圈,把蜗牛放在圆心上,观察蜗牛的选择,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教科书上。(实验要多做几次)6.生:汇报交流。

三、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

1.师;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蜗牛的吃食和排粪便是它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蜗牛才能生存和生长。

2.生:观察蜗牛的排泄。

3.师:观察蜗牛的呼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你们能找到蜗牛的呼吸孔吗?

4.师: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顶部位置,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钟,蜗牛的气孔会打开成一个小洞,可以明显地看到蜗牛的呼吸。

5.生:观察蜗牛的呼吸。

6.生:汇报交流。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师:小节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蜗牛的生活还可以观察哪些?

2.师:提醒学生:要让学生把在饲养中的更多更新的观察记录在表格中,或者写成科学日记。表扬认真饲养和观察记录的学生,经常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概念分析:

1.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校园里经常看见蚯蚓,并且能认识蚯蚓。因此在课程开始前请学生到校园里找一找蚯蚓,能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2.观察方法分析:开学一个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了用“看”“摸”等观察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儿童心理分析:

儿童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并且在课堂上,儿童自身的自控能力不强。在科学课堂上,不管是怎样的材料,在儿童的眼中都可以成为玩的对象,因此在课堂上对材料的控制上需要“放”得有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外力刺激、对水的反应等。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蚯蚓的身体结构,记录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

【教学重点】

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对蚯蚓身体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T:中午老师请同学们去学校里找一找蚯蚓,有这么多同学找到了!请XX同学来说一说,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S:回答哪里找到蚯蚓。引出“潮湿”(或+暗)的“土里”

(板书:潮湿(阴暗)的土里)

T: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蚯蚓是什么样的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在“哪里找的”引出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

2.T:那你知道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么?请在记录本上画一画吧!

S:在记录本上画出“我知道的蚯蚓”

3.来看看这是几个同学画的蚯蚓。

S:看同学们的图了解蚯蚓的大概。

【设计意图】在记录本上画出“认为的蚯蚓”,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蚯蚓

1.T:这些是你记忆里的蚯蚓。那蚯蚓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就要一起来亲眼观察蚯蚓的样子了!

请看观察要求,

1.请安静、有序地完成任务。

2.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画出蚯蚓的简图。

3.继续观察蚯蚓,有什么其他发现就记录下来吧!

4.小组内轻轻交流,说一说。

5.活动结束,材料员把材料放进抽屉。

看好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S:了解观察要求,进行观察实验。

讨论、整理材料。

(巡视,找出几本记录本)

(区分环带、环节等)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并能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记录本展示)

T:你看到的蚯蚓也是这样的么?

(根据学生的顺序,用笔在记录本上画出口、环带、肛门。)

(与学生一起画)

S:观看展示的记录本,指出环节(蚯蚓的身体是由一节一节的环节组成的)、环带。

【设计意图】

了解各部分的用处。

3.T:出示图片(书P31右上图)你有什么发现么?

S:看图说发现

口:吃食。

肛门:排泄的地方。

休息的时候会缩成一圈。

(排泄物:你可以再有排泄物的地方找到蚯蚓)

【设计意图】了解蚯蚓的习性

4.T:刚刚你观察过蚯蚓了,来说一说,画出了蚯蚓的简图。你还有什么其他发现么?

(预设:①没有。T:那它是怎么爬行的呢?②有。T:来说说看)

S:发表“观察蚯蚓时的其他发现”

身体一伸一缩爬行。

【设计意图】通过“其他发现”了解蚯蚓的身体的一些奥秘、以及蚯蚓的爬行方式。

三、观察蚯蚓的反应

1.T:原来蚯蚓是身体一伸一缩爬行的呢!那你们想过么?如果老师用铅笔尖轻轻碰一下蚯蚓,会发生什么呢?猜一猜

S:猜测蚯蚓受刺激时候的样子。

2.同学们开始迫不及待想尝试了呢!但是,老师还是要给你几个小小的提示,请看屏幕。

1.用笔尖轻轻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用词语记录下来。

2.把水倒在蚯蚓的盒子中,观察它的反应,用词语记录下来。T:巡视

S:领取水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蚯蚓受到笔戳、放入水中后的样子,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

汇报。

(预设:笔碰,会“缩”

水:挣扎。(扭来扭去、你觉得它舒服么?)

【设计意图】

通过用“笔触碰”、“水淹”的方法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T:原来蚯蚓虽然喜欢潮湿的环境,原来它却怕水呀!

那么你知道下雨天之后蚯蚓为什么要从土壤里爬出来呢?

S:、回答雨天之后蚯蚓爬出土壤。怕水(因为水包住身体,它就没办法呼吸了!所以要爬出来透气)

【设计意图】了解雨天后蚯蚓爬出土壤的原因。

四、总结

T:是的,看似小小的蚯蚓,原来在大自然中邮这么多的学问啊!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吧!亲你在记录本上用用一句话或词语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吧!是的,看似小小的蚯蚓,原来在大自然中邮这么多的学问啊!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吧!请你在记录本上用用一句话或词语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吧!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写下来!

S:写一写这节课的收获及问题。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进行总结。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了对蜗牛、蚯蚓的观察。通过对前面两种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运动、摄食、排泄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来。

观察小动物是起始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将所观察到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蚂蚁,学生了解它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她们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同时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学生对蚂蚁的熟悉、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敬礼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

二、参与探究,亲历实践。

(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找到的这些小蚂蚁呀?

(此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环境)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则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采取对话形式,既了解了学生的教学准备情况,又为“讨论观察蚂蚁的好方法、送蚂蚁回家”两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化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板书:身体脚

(创设的第一个问题情境,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场景。在观察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蚂蚁身体的许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开展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观察的不好。(没有仔细观察。观察的不仔细。)

师: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观察。

师:好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蚂蚁太小,还到处乱爬,很难观察,该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在新的问题的促使下,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了新的探究活动。)

师: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放大镜等。

(3)再次观察蚂蚁

师: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脚有多少?长在哪里?……

②爱护小蚂蚁!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观察。(师巡视)

(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三、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教师进行板书:触角头胸腹三对足。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四、联系实际,知识延伸

师: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视频内容: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

(传递信息和分泌信息素这些知识学生不容易了解,故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介绍)

师: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信息素能传递信息。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师: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生:送蚂蚁回家。(把小蚂蚁送回去)

师:对,把它送回家。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生: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师: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宣布下课。

(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板书设计】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蚂蚁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6课《金鱼》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3、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出示金鱼,交流: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金鱼的生活环境和前面研究的小动物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和金鱼一样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还有哪些?

2.交流:关于金鱼,你们都了解些什么?

师:同学们对金鱼的了解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观察一下金鱼,肯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课题:金鱼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提出观察问题: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是如何运动地,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2.思考观察方法:

(1)金鱼的身体应该怎样观察?才能发现更多?

3.师生小结,明确观察中的要求:

(1)按顺序观察

(2)观察时保持安静,尽可能不伤害金鱼

(3)认真记录

4.学生分组观察,记录金鱼身体特点(以画图的方式记录,配简单的文字)和动动的方式

5.学生对照自己记录的图文描述,交流所观察到的金鱼的身体特征。(实物投影展示)

6.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有发现的,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

(1)实验要求:轻轻地放入鱼食,不要一下子放完

鱼食不能放太多,以免把鱼撑死

及时的记录发现

(2)发放鱼食,开始观察记录

4.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1)先数一数一分钟金鱼呼吸几次?思考是在喝水还在呼吸?

(2)观察金鱼的呼吸。

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食用色素)的方法:当学生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腮部流出之后,就能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呼吸。

也可用相关视频代替

也可以采用细细的干面包屑轻轻地撒入水中来观察金鱼呼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