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的礼俗禁忌

朝鲜族的礼俗禁忌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朝鲜族习俗作文

朝鲜族习俗作文 【篇一: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 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国 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 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 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 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 迁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 是因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 5000 名朝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终生留居中国。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 朝战争中获胜, 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 过程中, 有 4986 名朝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 290 人、逃还 623 人外,其 他被带到中国。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 攻伐朝鲜。朝鲜大败, 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这些数量 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 早期迁入者,。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 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曾经东北地区对 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称 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 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 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此后,为 了生计而潜逃越边境者越来越多。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篇一:朝鲜族风俗 , 朝鲜族风俗 朝鲜族是一个古老 的民族,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和眭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优良的风俗习惯。 高尚的品德 朝鲜族素有礼貌等人、尊老爱幼的美德,与人交往特别注意用语。朝鲜族有三种阶称,即“尊敬称”、“对等称”、“谦卑称”。晚生对长辈须操“尊敬称”,妻子对丈夫也都用尊称,就是兄弟姐妹只要大一岁 也必须用尊称,不能叫名字。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否则是一种失礼,就要受到 舆论的谴责。 老人无论在家晨或 社会上都普遍受到尊敬。老有用餐时不和晚辈同席,到吃饭时全家人必须等老人归来方能用餐。一般父子不同席,同席晚辈不是喝酒,如得到允许,必须转过身去饮用。席间,长辈举 杯后,其余人方能依次举杯。晚辈抽烟时不能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 全家人都要行鞠躬礼,同路时晚辈必须跟在长者后面。 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不管儿女多少、生活贫富,必须由大儿子赡养。每缝节假日,其他子女必须携家口前往“大家”(大哥)看望父母共席节日,父母也可到其他子女家走动,但患病时,必须住大儿子处,这是朝鲜族人规定的大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老人过“花甲”(六十大寿)是朝鲜族人尊老习俗中的最庄重一项,届时要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把全村老 人都请来,共享其乐,在席上频频敬酒,祝愿老人延年益寿。 朝鲜族不但尊老还 爱幼,新的生命一降生,就要举家接连庆贺几天;子女满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祝贺,以后每年给孩子过一次生日。朝鲜族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家 庭是否困难都要全力供孩子念书,甚至为了孩子离学校近一些,可以举家搬迁,注重给孩子 传授礼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妇女,在家里操持家务,在外干体力活,家中的上下关 系和邻里关系,全靠妇女的品德修养。 特殊的房屋 朝鲜族的房屋与众 不同,独具特色,以平房为主,分内部矛盾结构和外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 构成。中间为灶间,一边是仓库没有炕,有门和灶间相通;一边是住屋,全部铺成炕。住屋 分上屋和下屋,一般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居住;上屋隔成二间,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另一 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各间用横推的门板隔开,随时能挪走隔板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 每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门上的棂子有各种式样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糊窗纸现多改为玻 璃门窗。客人进屋男女有别,男人进客房,女人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进屋都要 脱鞋,过去炕上铺的是芦席或高梁杆编的席子,现在则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刷上炕油,墙壁和顶棚用不同颜色花纸裱湖,满屋既亮堂又整洁。 外部结构也有许多 特点。以前房屋多用木搭架,屋顶用稻草、谷草或瓦盖顶,墙壁是泥墙刷白色,房柱有圆的、 方的,圆柱有鼓肚的也有直的,方柱有四角和八角的,尤其是鼓肚的圆柱将房子装饰得雄伟 壮观,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壮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房顶过去多苫草,现

朝鲜族民俗文化

Music Main article: Music of Korea Pansori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isation and the lack of breaks between movements. A pansori performance can last for over eight hours during which a single singer performs continuously. 清唱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和不间断的演唱,一个歌手可以连续清唱八个小时。Rather than contrasting different speeds as it is common in Western music, most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begins with the slowest movement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performance continues. 与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开始时节奏很慢,之后不断加速 Korean court music, called jeonga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terate upper-class, and has a strong intellectual emphasis. Jeongak is played at a very slow pace, with single beats taking as long as three seconds. The beat matches the speed of breathing rather than the heartbeat as in most Western music, and feels static and meditative. 朝鲜族宫廷音乐,称为jeongak,与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Jeongak 发挥在一个非常缓慢的步伐,只要三秒钟的单节拍。和大多数西方音乐节拍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节拍与呼吸速度相匹配,而不是心跳,给人感觉静态和冥想。 The tone of Jeongak is soft and tranquil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String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made of silk rather than wire. Almost all wind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amboo. 演奏Jeongak的乐器的声音是软的,安静的,因为是传统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具。弦乐器的琴弦是丝绸,而不是电线。几乎所有管乐器都由竹子制成的。 Pungmul is Korea's folk music and is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As with the Jeongak, improvisation is common in Minsogak. Pungmul是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充满感情和情绪。这种传统音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与Jeongak一样,以即兴表演为主 [edit] Dance Main article: Korean danc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court dances and folk dances. Common court dances are jeongjaemu performed at banquets, and ilmu, performed at Confucian rituals. Jeongjaemu is divided into native dances (hyangakjeongjae) and forms imported from China (dangakjeongjae). Ilmu are divided into civil dance (munmu) and military dance (mumu). 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间是有区别的。常见的宫廷舞蹈进行于jeongjaemu宴会,以儒家礼仪进行的。分为本土舞蹈(hyangakjeongjae)和从中国传来的舞蹈(dangakjeongjae)。Ilmu 分为民间舞蹈(文武)和军事舞蹈(MUMU )。

朝鲜族文明礼仪

篇一: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这几年来人口数是逐渐减少。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用餐礼仪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生活在朝鲜族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如平日饮食,老年人不同晚辈同席,而要在单独房间的小方桌上进食。 晚辈若被允许同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也须转过身去饮用。在酒席上,要按年龄辈分依次就座、斟酒。只有长者举杯后,其余人才可以依次举杯。 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要鞠躬礼送;老人在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篇二: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能够实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 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 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长鼓 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 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民俗性 长鼓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 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 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 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 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 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 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 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健身性 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 水准的活动。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 持鼓,手腕则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则以横拍、竖拍、 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动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

朝鲜族的重大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朝鲜族的重大节日 篇一: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

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拜年,食用自制的打糕、米酒和“德固”饼汤。春节期间除唱歌跳舞外,还到田间烧火堆,以驱害虫,妇女进行跳板、荡秋千等活动;清明节上坟添土;中秋节除草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 篇二:朝鲜族传统节日 朝鲜族传统 节日 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

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发展及演奏形式

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发展及演奏形式 我国的民族器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优秀的民族乐器乐曲。目前,我国传统乐器按其演奏方法及音响效果可划分为吹、打、弹、拉四大类。 一、吹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竹、木制片,发音原理上很像西洋乐器的木管乐器。吹管乐器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乐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的乐器如“陶埙”距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吹管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如《姑苏行》笛子独奏和《五梆子》笛子曲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如《百鸟朝凤》唢呐曲和《江河水》双管独奏曲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如《凤凰展翅》笙曲和《草原骑兵》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 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二、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琴、筝、琵早在周秦时代就有了,这类乐器分两种: 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古琴传统曲目较著名的有《流水》、《广陵散》、《渔樵问答》、《酒狂》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琵琶曲中著名的如《阳春白雪》、《十面埋伏》、《大浪淘沙》、《彝族舞曲》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 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三、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四、拉弦乐器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键入文字]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 多种,洞箫、短箫、筚篥、唢呐等吹管乐器;奚琴(乡胡)、四弦奚琴、牙筝等拉弦乐器;玄琴(玄鹤琴)、伽倻琴等弹拨乐器和杖鼓(长鼓)、手鼓、架鼓、大锣、大金、小金等打击乐器。其中伽倻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 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 细筚篥: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 厘米,开有8 个按音孔(前7 后1),哨长4 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 厘米,宽25 厘米、中间厚5 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 洞箫,短细,长约35 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1

关于吉林地区朝鲜族的民俗文化

关于吉林地区朝鲜族的民俗文化 李丹妮1 摘要:吉林地区作为朝鲜族聚居地之一,其民俗文化已与当地文化交融渗透,并且展现出巨大的活力。 关键词:朝鲜族,特色,交融,吉林,东北 一、中国朝鲜族的来源 我们现在所说的朝鲜族一般是指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但其实朝鲜、韩国的人民也都是朝鲜族。事实上,朝鲜、韩国原本同属一个国家,位于朝鲜半岛,历史上是一个国家。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被解放,但问题随之而来——苏美两国以“三八线”为界对朝鲜进行分区占领(苏占北朝鲜,美占南朝鲜),自此南北对立形成。在朝鲜和韩国成立时,双方都声称自己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主权。都指责对方是伪政权,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国家里边的两个不同的派别,代表着不同的集团的利益。虽多次调和但均以失败告形成。后来朝鲜内部发生矛盾,发生内战。紧接着南朝鲜与北朝鲜分别建立政权,后美国借口对朝鲜进行侵略。中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组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联合朝鲜军队对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作战。1953年7月各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之后中国与朝鲜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生死与共的近邻。朝鲜位处长白山附近,与中国仅隔一条鸭绿江,由于贸易往来以及其他原因,大量朝鲜族居民迁移到中国,并且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聚居地。 二、吉林朝鲜族民俗文化 1、风俗习惯 (1)民族服饰 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黄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鲜族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或出于审美心理,或出于避邪的目的,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活泼可爱。穿朝鲜族传统服装一般会带佩饰。传统朝鲜族服装的领结下常挂一个流苏,流苏上的装饰为一块玉雕或一柄小银剑,其上有一环圈,下面则垂着长长的丝线流苏,与服装相呼应,形成整体美感。船形鞋是朝鲜族独有的鞋。鞋样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翘,用人造革或橡胶制成,柔软舒适。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为白色、天蓝色、绿色。此外朝鲜族服饰中还有一种七彩上衣,用七彩缎做成,象征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会和喜庆活动时穿戴。朝鲜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胶鞋,现在普遍穿胶鞋或皮鞋。由于民族服装不便于日常出行,现一般与当地人民穿着一样,只有在民族节日时才会着民族服装。 1【作者简介】李丹妮,10058064,管理学院,10级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范文

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范文 引导语:下面为大家带来中国传统乐器四大类的介绍,谢谢您的阅读。 一、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二、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延边朝鲜族风情风俗

朝鲜族简介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都拉吉,都拉吉,都哦拉吉,迎春花开都拉吉”凡是接触过朝鲜族的人,无不对这载歌载舞“桔梗谣”的画面记忆深刻。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歌唱,翩翩起舞。这首著名的民歌《桔梗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也使得朝鲜族的风味小吃愈发沾染上了浓郁的饮食文化色彩。 服饰特色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 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

中日韩传统音乐的对比

中日韩传统音乐的对比 导言:中日韩三国的音乐传统文化都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文化,但各自又有其发展和创新,在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上边,略有相同,又有其本土特色,各自在吸收对外文化结合本土民族文化而形成了各自不同得音乐文化和风格。虽然,三国音乐略有相同,但其各自不同得文化底蕴决定了起音乐风格差异很大,各自有其别于其他音乐的特点。 中国音乐文化和风格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中国音乐中的乐音具有带腔性,即每个乐音有固定的音高外,音与音之间是过渡、递变的关系。中国音乐的调式多种多样,有宫、商、角、徵、羽五种。每种调式的音阶又可分为五声、六声(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清角或变宫音)、七声(包括清乐、雅乐、燕乐)三类。其中,宫、微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羽、角调式色彩比较暗淡,商调式介于两者之间。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旋律的表现突出,几乎包括了音乐的全部内容。 中国音乐具有自成体系的审美观念。它突出地表现为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述中的道情、理趣,推崇表现的含蓄、婉曲,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 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和风格 同其他任何民族的音乐一样,日本音乐拥有与其民族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以其惊人的包容度陆续吸纳了中国、印度、朝鲜等国音乐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日本人对于音乐的品味,喜好较广泛的音色变化,尤其在音乐中,对于许多没有特定音高的音色非常重视,例如在吹奏尺八的时候,开始的气音,代表着风吹树叶摇曳的声音,非常的考究。日本的旋律种类繁多,十分难以归纳,一般而言,常常会对短小的动机反复,乐曲结束的乐段,常常是重复开始的乐段,某些特定的动机,在其戏剧音乐中,会代表特定的角色、意义或气氛,这一点与19世纪西方华格纳的乐剧所使用的主导动机雷同。在大多数的声乐当中,有10分浓厚的装饰音!此外日本音乐旋律喜欢使用4度,也是常见的特色,不同乐器合奏合唱是以异音齐奏的方式。最常见的日本音乐形式有类似于中国的序-破-急3个步骤,叙指的是乐曲开始的乐段,接下来的破,速度逐渐增加,急乐曲的速度达到最高点,只有在终了前才将速度慢下来。 韩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风格

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

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 一、指导思想: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密切结合当地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各种能力。 二、活动设计背景: 延边朝鲜族擅长手工稻草编织技术,而且历史悠久。草编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浸泡、晾干之后编织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为了生计,朝鲜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朝鲜族编织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随时编织。朝鲜族在继承前人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艺程序和手工技艺及品种开发,现从业五百多人,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鲜族年轻人大量出国劳务或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现从事人员多是老年人,从事草编的人员出现了断层,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传统民俗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朝鲜族的传统民俗—草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传统民俗这个窗口,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并确立了子课题:朝鲜族草编的由来,朝鲜族草编的发展史,草编的工具和方法。 三、活动设计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设计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而是可做的,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专长,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朝鲜族民俗,知道草编的编织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参观、访问、探究、操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对中国传统民俗热爱、传承之情。 四、具体措施过程: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环境,刺激学生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开设草编室,准备充足的稻草、模具、锥子、剪刀、手套等必要的材料。

长白朝鲜族民俗风情简介(饮食民俗)

长白朝鲜族民俗风情简介(一) 饮食民俗 朝鲜族食物种类及结构类型可分为日常饮食和节日饮食,再可分为主食、副食、饮料和糖果类。 日常饮食 主食 朝鲜族的日常主食是米饭。米饭的种类可分为白米饭和杂粮饭,按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可分为二米饭(把两种米掺在一起)、豆饭(把米和云豆、豌豆、小豆等掺在一起)、拌饭(在饭里加炒肉、蘑菇、蔬菜等,一起拌起来吃)、包饭等。朝鲜族妇女特别讲究做饭的功底,做出的饭要软硬适度,不糊不稀,连食不厌。 朝鲜族的米饭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是五谷饭和药饭。上乘的五谷饭是用糯米、粘小米、粘高梁米、大豆、小豆做成的。五谷饭是朝鲜族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节日饮食,这与朝鲜族的崇鸟习惯有关。 药饭类似于汉族的八宝饭,它是用糯米和柿饼、栗子、红枣、松籽、胡桃等做成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这也是朝鲜放正月十五吃的节日食物。但药饭并没有象五谷饭那样广为流传。 粥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之一。粥既可以代替饭作为日常主食来食用,也可作为滋补身体的补品来食用。粥的种类主要有米粥、大米掺豆类粥、大米掺坚果粥、鱼粥等。 朝鲜族的日常主食又有面条。它按其原料可分为荞麦面条、白面面条、土豆淀粉面条等。按其制作方法可分为压面、刀切面和冷面、温面。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著名风味食品之一,它同泡菜、狗肉汤一道,成为朝鲜族三大特色食品。冷面是把白面、荞麦粉按一定的比例掺在一起和好,再用压面机压成细条煮熟后,装在碗里,加上冷却的牛肉汤或鸡肉汤,在面上放牛肉片、鸡肉丸子、鸡蛋丝、苹果片等佐料,即可食用。上乘的冷面,其面条要筋道,汤汁要清凉,佐料要可口。朝鲜族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季也喜欢吃冷面。朝鲜族有在正月十四吃“长寿面”的习俗,就是在元宵节的前一天,中午一家人一起吃冷面。说是这天吃了冷面,就会像长长的面丝那样长寿。 朝鲜族的日常主食还有凉粉。它分为荞麦凉粉、绿豆凉粉、橡子面凉粉等。 副食 朝鲜族的日常副食为汤、泡菜和酱。这是朝鲜族日常饮食必备的传统副食“老三样”。 在各种汤中,狗肉汤最具特色。它是朝鲜族饮食中的特色食品之一。狗肉汤有滋补强身之效,所以又叫做“补身汤”,民间也有“伏天的狗肉赛过人参”之说。“狗酱”是食用狗肉时的主要佐料。

朝鲜族文化风俗习惯

1.水田文化 朝鲜族进入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代。连绵不断的自然灾难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农民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跨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地广人稀且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中国边境地带寻找生路,垦殖拓荒。1876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侵入朝鲜,直到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血腥的屠杀和大肆的掠抢,也加剧了朝鲜边民向中国的流入。从19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较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到194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万多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国东北大地的开发垦殖、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始作俑者,也是农业文明的早期传播者。 产生于水田劳动的“水田文化”,曾经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族,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发生着重要影响水田作业,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整体的协调性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因此,天然地具有显著的联合劳动色彩。即便是一个能耐很大的人,也很难自成体系地筑坝蓄水,开渠引流。也许,正是这种劳动方式内在的关联度,使朝鲜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非凡富有组织与合作的意识。他们往往习惯在组织的系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实现个人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前,朝鲜族生产队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汉族生产队的一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水田劳动的另一个特性是劳动过程中的快节奏。不管你主观上愿不愿意,赤腿弯腰在冰凉的泥水中劳动,都不可能让你在四平八稳、慢慢腾腾中去体味一种劳动的享受,明智的抉择是速战速决。这种劳动节奏也影响到其它方面。朝鲜族铲地、盖房子或干其它农活儿,一般都“干起来一溜风”,把一件事愉快干完了,聚到一块去喝酒跳舞,亦不乏酣畅淋漓。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中,朝鲜族经商做买卖或者去出力打工,对那种日积月累,节奏慢、效益低的项目,一般是不怎么青睐的。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合作意识,随着时光的演进,已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朝鲜族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普遍较高,凡是需要“组织起来干”或“在组织里干”的事情,一般都干得挺好。翻开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料浏览一遍,你就会发现,就是这个跨界而来的民族的英雄儿女,对共产党的召唤一呼百应,一批又一批的主动参军参战。据统计,“三大战争”中牺牲的朝鲜族烈士仅延边地区就有13048人,占该地区烈士总数的97%以上。这正是朝鲜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尊严,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最生动的历史写照。 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演员跳独舞不见得比别人多么出色,然而,若是排练集体舞、团体操,非凡是大型的集体表演,他们的组织协调天才,马上就会大放光彩。其组织协调的水平和表演的精湛程度,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 2.走动特性 朝鲜族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他们似乎天然就具有“走”的意识。这也许与他们原本就是跨江而走来的历史出处有一点渊源。早些年,在村屯里居住的朝鲜族农民,就有在一个村里也经常换房搬家的习惯。本来在村东住得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就拔寨起营,搬到西头去了。再过两年,可能又会搬迁到南头或北头去。弄得同村居住的汉族老乡目瞪口呆:他们怎么拿搬家当儿戏,说搬就搬呢? 其实,朝鲜族走动迁移的特性,决不仅表现在小小的村屯里。他们跨江而来的初期,绝大多数落脚在荒野山村的沟沟岔岔之中。后来,他们渐渐地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走向了平原地区。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那里水田面积大,更适合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二是那里距离现代文明稍稍近点,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好一些,非凡是因为那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更便于子女去接受知识的熏陶。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全社会乃至全世界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 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这就说,朝鲜族在国内外流动人口的总数达到120万,占朝鲜族总人口192万的60%以上。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内其他民族的前列。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朝鲜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能详谈。今天重点讲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即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过程。 2.朝鲜族的形成过程(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历史) 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疆界观念淡薄,相互移居现象时有发生。但17世纪以前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已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同化、吸收,不再是朝鲜民族群体的成员了。这些古代移民的痕迹也只有在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家谱及部分后代们的意识中才能找得到。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