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20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20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2018·天津河西区一模,7)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

答案 C

2.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 C

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

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4.(2018·揭阳一模,2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答案 D

5.(2018·聊城一模,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答案 A

6.(2019·黑龙江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7.(2018·四川乐山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 B

8.(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8)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9、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答案 A

10、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答案 B

11.(2019·开封开学考试)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2.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8·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

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答案(1)特点: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以和平交往为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14.(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

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夫,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

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