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介绍

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介绍
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介绍

专题1:“十二五”期间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一、城市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市建设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和省建设厅、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推进丽水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城乡建设实现了较大跨越。至2015年底,城市建设总投入152.8亿元,全市建成区面积102.6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0.64万人、城市化率56.4%,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55平方公里、18.14万人和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4.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60万、城市化率72%,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59平方公里、4.2万人和6.9个百分点。这五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街头绿地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成绩斐然。

中心城市按照“北居、中闲、南工”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各县(市、区)城市建设定位逐步清晰。如,龙泉的“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云和的“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松阳的“千年古县、田园松阳”,青田的“欧陆风情、山水家园”,遂昌的“五行遂昌,一诺千金”,庆元的“寻梦菇乡、梦幻廊桥”,景宁的“中国畲乡、小县名城”,莲都的碧湖-大港头组团发展战略等。

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规划龙头地位进一步突出。十二五期间,完成《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工作,并于2013年2月经省政府

批准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于2015年1月经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5年12月经省级部门和专家审查通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丽水市区相继完成42项控规、专项规划、概念性规划等规划研究。全市共完成各类专项规划126个,详细规划91个,城市设计75个,建制镇总体规划24个,集镇建设规划18个,村庄建设规划807个。

2、规划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多规融合理念,始终坚持“超前性、协调性、统一性、严肃性”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实施“阳光规划”。强化城乡规划是建设、管理及项目的源头、龙头作用,同时根据《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城乡统筹,及时修改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在丽水市建设局网站设立“阳光规划”栏,作为规划事前公示、事后公布的平台。同时在规划展示馆中设立规划公示区,将现阶段在编的一些规划、重大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等在展示馆中展出,征求市民的意见。

3、规划编制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12年成立了丽水市城乡规划编审中心。开展城乡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城乡规划编制方法以及重大项目可行性前期规划的研究,为上级提供决策建议;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评审工作。

4、四美建设和规划特色进一步提升。将美丽县城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绿富美”新丽水建设的载体,累计启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庄82个,其中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获得2014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试点村。传统村落在全国占有重要席位。我市有77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

录,名列全国第四,华东区第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其中松阳县有50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全国首批两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美丽县城建设得到充分肯定,2015年8月在我市召开了全省美丽县城暨村庄规划设计现场会。

5、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进一步加强。2014年7月,丽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丽水市共计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丽水、龙泉、松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鹤溪镇、西屛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座(小梅镇、王村口镇、古市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西溪村、下樟村、河阳村、独山村、大济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界首村、上田村、阜山村、曳岭脚村、大窑村、吴弄村、山下阳村、靖居村、橫樟村、石仓村)。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丽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与建设工作,编制完成《丽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刘祠堂背、酱园弄、高井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基本完成,并于2015年12月成立了丽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建设总投资

“十二五”期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推进,成绩显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7.27亿元,其中丽水市区完成76.90亿元。

2011—2015年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汇总表

2、道路建设

路网结构日趋合理。“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城市道路113.2公里,城市道路长度为1041.4公里,城市道路面积为1581.5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6.74㎡,未达到“十二五”预期指标19.5㎡。

市区新增城市道路12.86公里,城市道路长度为175.06公里,城市道路面积为440.40万㎡,完成大猷街西段、市场二号路延伸段、水东路二期、城北路西段、水南路等道路建设,以及丽阳街西段、花

园路的提升改造等,连接南北双城、承接内外交通的城市道路网络进一步优化。

道路维护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市政道路全面践行市场化维护,道路维护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道路维护市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市政道路维护理念从原先主控结构安全、设施损坏的粗放型,向功能健全、出行影响、整体观感等方面提升。同时制定《市政道路设施养护考评制度》,运用考核成绩与维护款、合同履行直接挂钩的手段,强化设施维护监督考核,有效提升设施维护效果。

停车设施有效创新:目前共拥有70个公共停车场。其中利用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项目,成为全省解决老城区停车难、行车难顽疾的创新举措。

3、园林绿化

至2015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823.24公顷,较2010年底新增700.2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562.3公顷,新增755.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172.05公顷,新增140.05公顷;公园个数84个,新增19个,公园面积901.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0.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建成区绿地率34.72%。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主要完成

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新建公园。缙云县新建公园数最多,达到6个,景宁增加4个,青田县、松阳县增加3个,市本级、龙泉市、遂昌县各1个。

(2)功能改造。通过对园内的公厕、茶楼、廊亭、游步道、座凳等基础设施改造,公园品位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如丽水市区的处州文化公园改造提升、万象山公园,青田的太鹤山公园、龙津公园,云和的凤凰山公园等。

(3)景观改造。运用主要节点、道路的改造方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如市本级花园路的沿线改造、富岭出口环境提升工程,青田的城市主入口、江南大道改造项目等。

(4)街头绿化。通过见缝插绿添彩、拆墙建绿透绿、立体空间补绿、认种认养建绿等方式,结合“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精心打造精美雅致、特色鲜明的街头绿地和城市园林作品,如华侨饭店门前、万地广场、长远花苑东侧道路景观等。

(5)立体绿化。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等举措,发动千家万户,通过垂直绿化、棚架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柱廊绿化等方式,实现绿化发展从平面向立面的转变,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有效增加城市绿视率。

4、环卫设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卫生工作在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浙江省模范城区的推动下取得显著成效。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9座,无害化处理能力1989吨/日。生活垃圾转运站105座,公共厕所379座。道路清扫保洁面积2085万㎡。基本实现垃圾

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置无害化,初步实现垃圾处置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城市道路清扫率达到100%,公厕、果皮箱保洁率达到100%,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中心城区已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5、给水

(1)给水设施不断改善

至2015年末,全市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6.5万吨/日。建有供水管道2739.39公里,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为25.97公里/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造给水管网803.96公里,扩建和改建自来水厂6处。

市区有水厂2座,供水管道1183公里。“十二五”期间,铺设给水管网383公里,北城建成联城东片供水加压泵站一座,南城建成南城东扩区块中、高压加压供水系统,建成联城东片供水加压泵站一座,新增供水范围43平方公里,新增用户28990户,新增用水人口8.68万人,城区统计在册供水管网约1100多公里,城市最高日供水量达到17万吨/日左右,平均日供水量14万吨/日左右,出厂水质合格率达100%,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100%,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

(2)创建省级节水城市

2014年8月17日丽水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正式成立,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城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开展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为加强丽水市节约用水工作的管理,出台了《丽水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超计划用水加价费和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批复的通知》等政策,基本建立了城市节水用水管理制度。

6、排水

(1)全市排水设施建设加快

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3座,处理能力为23.1万吨/日,已建成排水管道1405.72公里,其中雨水管道594.07千米,污水管道681.6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130.98公里,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为13.98公里/平方公里。“十二五”全市新建和改造污水管211.67公里、雨水管205公里,新建和扩建6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由2010年底的67.36%提高到89.96%,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9.96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

(2)市区排水管网不断优化

市区现状两处污水处理厂的现状污水处理能力都为5 万吨/日,期间完成了中岸圩污水处理厂搬迁前期工作,启动腊口污水处理厂建设,现正进行厂区场地平整工作。市区污水处理率为91.11%。

管道方面市区已建成排水管道总长555.2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313.17公里,污水管道225.14公里,雨、污合流管道16.89公里。与2010年年底相比,雨水管长度增加了82公里,污水管长度增加了42.14公里,疏通排水管道1030处。

7、燃气

目前丽水市天然气利用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燃气供应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以管道和瓶装两种形式供应城市用户。

燃气工程建设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计投资3.33亿元,用于新建和改建液化石油气供气站3座,新建和改建天然气供气站6座,新建和改建燃气管道275.83公里。全市燃气普及率为99.93%。市区现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1座,液化石油气(LPG)气化站1 座。目前市区已有管道燃气的建设和推广使用,城市中压管网的建设正在有

条不紊地进行。“十二五”期间市区共投资1.42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建设175.33公里燃气管道和启动位于富岭中堂村白岭脚门站项目。截止2015年底,市区居民管道用户开户数约3.5万户,公建用户开户数71户。

8、城市亮化

(1)有序开展城市照明工程建设

加大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建设投入。对城市东西出入口、丽阳街和丽青路两条景观视廊沿线、紫金路、万象山、桃山、塔下和水东三座大桥、市行政中心大楼和市规划馆少年宫进行了夜景亮化提升改造,使我市夜景照明环境得到较大的提升。深入开展市区路灯提升改造,确保新建、改建城市道路路灯装灯率达到100%,为市民夜间出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提升维护城市照明管理水平

完善考核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照明维护管养。研究出台了《丽水市区城市景观照明考核办法(试行)》及《丽水市区道路照明考核办法(试行)》,市区路灯、亮化平均亮灯率、设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9%以上。加强城市照明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丽水市城市照明设施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予以试行。做好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完成全城路灯基础数据的摸底统计并建档,包括路灯的照片、数量、功率等指标,并进一步优化档案。

(3)研究出台管理办法专项规划

研究出台《丽水市区城市照明管理办法》,于2014年在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市城市照明的建设管理更加有据可依。完成环南明湖夜景亮化规划研究编制,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审查,该规划研究的落实为

今后南明湖区块的夜景亮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建筑业与建筑科技发展

1、产值增长幅度巨大。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2010年141.1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277亿元,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17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96%。

截止到2015年,已拥有321家建筑业企业,其中:一级企业16家,二级企业68家,三级及劳务企业237家。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企业数量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企业结构更加合理。

2、创优创杯成效显著。积极鼓励企业工程创优、安全生产创杯,2011年至2014年我市共创市级文明标化工地124个、省级文明标化工地43个,市级优质工程20个、省级优质工程7个。

3、市场管理规范诚信。积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平台。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建筑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四库一平台”建设,建成全市建筑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快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实时监控等数字化管理的推广运用。

五、房地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拉动我市国民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建设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开发投资明显增加。2011-2015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完成525.6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31倍,年均增长18.2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1.03亿元的20.34%。其中市本级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达到270.38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109.87亿元年均增长19.7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0.31亿元的35.13%。

2、成交结构日益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商品房竣工和销售面积累计达566.02万平方米和638.86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451.61万平方米和495.27万平方米,增加了114.41万平方米和143.59万平方米。市本级商品房竣工和销售面积累计达264.02万平方米和279.14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187.49万平方米和208.64万平方米,增加了76.53万平方米和70.5万平方米。

3、保障房建设迈上新轨道。大力推进住房保障,研究推进“三房并轨”,提高保障覆盖面。十二五期间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267套,货币补偿安置662户,竣工12166套。

4、物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物业服务业体制进一步理顺,物业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居民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六、城乡建设管理

1、工程造价

十二五期间,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为全市工程造价行业、人员提供了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工程造价咨询年产值年营业收入双超;实现全市同步施行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标准。完成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纠纷调解、计价依据解释工作、工程造价行业服务工作,完成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全面过渡、完成2003版计价依据向2010版新计价依据全面过渡、完成建设工程招标控制价和直接发包价实施双控措施。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稳步发展,具有甲级资质造价咨询企业从期初2家增加到了6家,企业总数由12家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为9家,整体规模、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大幅度提升了我市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服务能力。

2、招投标管理

(1)创新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制:在以往制度创新的基础上,2015年8月,我市下发了《丽水市设计和设备采购招标“评定分离”试点工作操作细则(试行)》。试点试行以来,已有中山街道路改造工程和人民医院的空调采购两个项目得到顺利试行,试行结果得到各方利益代表的一致好评。

(2)推行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建设:在市招管办的牵头下,我市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2015年8月1日开始,各交易主体(招标代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已进入丽水市电子招投标平台交易系统进行注册,提高招投标工作效率,降低招投标交易成本。

3、安全生产与监督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安全生产基础牢固,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大力推进依法治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将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三类人员的监管纳入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严肃事故处理。

4、档案管理

(1)档案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

数字化扫描全面完成,软件建设全面推进。2012年启动“以图查档”项目的开发建设,2014年完成“智能容灾备份平台软件”和“微信移动媒体OTT公众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2015年开展了离线版电子文件接收系统和数据校对整合系统的开发。

(2)档案网络管理渐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市本级已实现馆藏全部档案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建成了城建档案查阅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声像档案管理系统、数字化扫描系统、办公系统等有关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声像资料数据库、地下管线动态管理数据库,依托现代科技对城建档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化管理。

(3)档案标准化建设日趋加强

制定出台了《丽水市建设工程电子档案接收归档规定》、《丽水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实施方案》等。同时为规范业务,修改和完善了《丽水市城建档案馆保管期限划分标准》,重新出台了《丽水市建筑工程竣工档案整理手册》等标准和制度,不断推进我市城建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5、施工图审查

(1)严把施工图审查制度

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展以来,我市勘察设计总体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审查。“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我市8000余个施工图项目审查,累计审查建筑面积约3300万平方米。

(2)开辟施工图审查查询

图审中心先后在浙江省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信息系统、市建设局网站和丽水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网站设立了“施工图审查信息查询”专栏,使我市施工图审查工作从传统的“审查结果的提供”向“审查过程的查询”转变,成功地实现了施工图审查项目网上申报和网上查询一网办结。

6、行政审批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进行了两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审批标准化管理,全局累计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18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保留法定本级行政许可34项,承接上级下放权力20项,本级下放县(市、区)6项,划转移交3项。深入推进“五个一”职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构建服务大窗口,推行集中式办理大服务。十二五期间,办事窗口共收件9413件,办结9413件,办结率100% ,其中即办件5055件,占总办结数的53%。

七、科技与人才

1、建设技术进步

(1)开展工程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数个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课题,组织开展了多个道路线型优化、道路工程选线,立交优化课题,绕城西路供水管实施方案等技术论证12个。组织东港路、南明湖慢行系统等方案内审26个。规范工程技术变更,累计办理工程变更252个,变更金额约2590万元。完成青田县太阳能省建设厅项目等多个示范工程课题,冒险岛项目获得建设部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丽水首个绿色建筑。2010-2015共计30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及省建筑厅示范工程。

(2)开展课题研究及申报工作。“丽水新型城市化现实情景与发展规划对策研究”科研项目工作;参与完成新型城市化调研课题。完成了市城建档案馆基于GIS 智能城建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构建等6个科研项目申报工作,4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厅项目,其中廊桥项目已完成通过。

(3)落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PPP工作。组织开展谭宅、括苍

中学等6个地下空间开发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成果确定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投资建设。完成了PPP项目实施方案编制,PPP 特许经营协议及招商和开工工作,为建设系统首个PPP项目。

(4)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建筑节能和评估工作,制定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制度和评估审查流程。办理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90多个,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方米,全市覆盖率达100%。推进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和既有住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申报、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申报,完成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17万平方米,太阳能灯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316万平方米。

2、人才管理

(1)建设行业人才规模大幅增加。一方面,继续推动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建筑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力,继续发挥行业专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依托丽水市建筑教育培训学校,积极主动的加大本地建设行业一级工作人员的技术提升。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建筑业有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2.42万人。共有一级建造师420人,二级建造师3727人。设计类注册人员168人,注册造价师155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07人,特种作业人员2107人。

(2)建设管理人才质量大幅提升。努力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提升等举措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系统内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同时,更加注重专业人才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对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再学习,鼓励专业干部多岗位锻炼。至十二五末,市本级建设系统管理队伍中有市拔尖人才、138第一层次人才1人,有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52人,中

级职称59人。

八、基础测绘

十二五期间,市、县测绘与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全部增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牌子,测绘单位增至45家。建成丽水市CORS基准站和龙泉、青田、遂昌分站;建成市、县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通过验收;市级政务版示范应用达到25个,各县(市)达5个以上;全市“天地图”公众版互联网示范达12个;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一区两率”工作。

九、建设领域法制建设

1、落实依法行政基础工作。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工作,全面梳理汇编《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执法责任制文本》。抓好法制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法制工作,已制定印发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建设规划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等10余件法制工作制度,成功创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2、做好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对2010—2014年间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保质保量完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编制工作。及时按要求向政府报备行政规范性文件。根据市政府部门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要求,积极参与该两项工作的培训,牵头组织梳理并审核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八大类权力项。

3、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组织开展房地产领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了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对丽水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新增执法人员组织了专业知识培训及考试。

丽水市现代中药创新产业园项目

丽水市现代中药创新产业园项目 丽水市工商业联合会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选址和基础条件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设立,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到2015年末,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范围内规划面积11537公顷,其中:经国务院批准面积565公顷,通过委托代管方 式实际管辖的示范辐射区面积10972公顷。开发区 位于丽水市区西南方,是丽水城市总体规划“一江双城”框架下的南城新区,也承载着丽水城市规划的“北居中闲南工”定位中的休闲产业发展和生态产业集聚的两大功能;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浙江省开发区生态化建设试点园区、浙江省两化融合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试点园区;是国家火炬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2016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3.5亿元。

(一)项目选址和基础条件 区位周边配套 浙江省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 于丽水市区南部,北临南明山风景 区和瓯江,南依大梁山,西接碧湖 镇,东连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公 路从西北往东南斜穿经济开发区, 丽龙高速公路与金丽温高速公路在 富岭组团设置互通。金丽温高速公 路在水阁组团的绿谷大道互通,可 以直达南城新区与主城区。 项目距上海市320公里,距杭州市200公里,得益于金丽温高铁的开通,属于两小时交通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是带动丽水市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丽水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蕴 藏中药材(包括栽培、养殖品种)2033种, 占全省的85.2%,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但 从加工生产环节来看,丽水市中药企业总体 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 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 水平低,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缺 少大型的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企业,缺乏 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和市场盈利丰厚的品 牌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总体较差。 因此,中药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亟需建设引领性、创新性载体带动产业转型 发展。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 参考资料

机械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构建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 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的产业背景如下: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专业领域和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渝东北机械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每年将需求1万人,工厂电气维修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为5000人。对渝东北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调研发现:汽车领域的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8000人。 (三) 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工程系目前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三个高职专业。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汽车维修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衡政办字[2017]56号 【发布部门】衡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6.13 【实施日期】2017.06.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衡政办字〔2017〕5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工业新区、滨湖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13日 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推动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根据《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衡办发〔2016〕30号),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演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市场监管、对外文化交流等内容。 一、总体目标 推动全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打造“文化衡水”的战略构想,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文化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强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精品工程实施不断深化,创作演出管理机制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原创精品力作。 --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充实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推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全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战略性培育和整体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提升文化市场管理能力,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开放、竞争有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素质,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XX省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2001~2020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XX市卫生强市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反映人群主要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一是孕产妇死亡率为1.94/10万,比“十一五”下降了4.86个十万分点;二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比“十一五”下降了3.25个千分点,三是2015年的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27

岁,比2010年提高了2.28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我市先后启动了卫生部的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市、五县两区列为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唯一试点市三个层次的改革试点。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努力开展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一个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协调发展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和新居民的“医保”全覆盖。全市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十一个统一”(注1)[1],建立了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从政策措施上确保到2015年全市合作医疗人均总筹资额在300元以上,筹资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以上的目标,5年全市总筹集资金21.8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4.16亿元,政府投入比重从2010年的54.55%提高到2015年的64.5 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从2010年的90.84%提高到2015 年的97.97%,5年总补偿金额22.4亿元,累计有3003.25万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偿。对参保农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2015年开始的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人数106.79万人次。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及住院补偿率、住院结报率、门诊结报率三项指标列全省前茅。

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介绍

专题1:“十二五”期间丽水市建设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一、城市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市建设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和省建设厅、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推进丽水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城乡建设实现了较大跨越。至2015年底,城市建设总投入152.8亿元,全市建成区面积102.6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0.64万人、城市化率56.4%,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55平方公里、18.14万人和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4.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60万、城市化率72%,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59平方公里、4.2万人和6.9个百分点。这五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街头绿地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成绩斐然。 中心城市按照“北居、中闲、南工”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各县(市、区)城市建设定位逐步清晰。如,龙泉的“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云和的“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松阳的“千年古县、田园松阳”,青田的“欧陆风情、山水家园”,遂昌的“五行遂昌,一诺千金”,庆元的“寻梦菇乡、梦幻廊桥”,景宁的“中国畲乡、小县名城”,莲都的碧湖-大港头组团发展战略等。 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规划龙头地位进一步突出。十二五期间,完成《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工作,并于2013年2月经省政府

批准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于2015年1月经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5年12月经省级部门和专家审查通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丽水市区相继完成42项控规、专项规划、概念性规划等规划研究。全市共完成各类专项规划126个,详细规划91个,城市设计75个,建制镇总体规划24个,集镇建设规划18个,村庄建设规划807个。 2、规划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多规融合理念,始终坚持“超前性、协调性、统一性、严肃性”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实施“阳光规划”。强化城乡规划是建设、管理及项目的源头、龙头作用,同时根据《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城乡统筹,及时修改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在丽水市建设局网站设立“阳光规划”栏,作为规划事前公示、事后公布的平台。同时在规划展示馆中设立规划公示区,将现阶段在编的一些规划、重大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等在展示馆中展出,征求市民的意见。 3、规划编制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12年成立了丽水市城乡规划编审中心。开展城乡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城乡规划编制方法以及重大项目可行性前期规划的研究,为上级提供决策建议;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评审工作。 4、四美建设和规划特色进一步提升。将美丽县城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绿富美”新丽水建设的载体,累计启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庄82个,其中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获得2014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试点村。传统村落在全国占有重要席位。我市有77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市场营销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目录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2)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本情况 (5)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6) (一)目标、思路与原则 (6) (二)专业建设内容 (7)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举措与保障条件 (9)

XXX 市场营销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一)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调研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搞好内部和外部市场营销活动。显而易见,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180所,在校生的规模超过45 万人。有数据表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3%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一般销售人员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1.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一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增加。近20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市场营销专业,导致几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人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三是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市场营销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复合型的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报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

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丽水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丽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丽水市农业局 2016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 (1)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 (二)平台建设日臻完善,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2) (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3) (四)循环农业初见成效,质量安全总体向好 (4) (五)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5) (六)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5) 二、机遇挑战 (6) (一)丽水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 (二)丽水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8) 三、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目标 (12) 四、主要任务 (16) (一)优化发展布局,拓展农业功能 (16) (二)夯实发展平台,提升农业产能 (21) (三)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农旅结合 (23)

(四)突出生态循环,保障质量安全 (25) (五)改善设施装备,强化发展基础 (27) (六)发展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 (28) (七)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创业创新 (29) (八)培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 (31) 五、重点工程 (32) (一)生态农业“912”工程 (32) (二)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32) (三)产业深度融合工程 (37) (四)农业“双创”工程 (38) (五)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40) (六)农业品牌培育工程 (40) (七)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41) (八)产权制度改革工程 (42) (九)农业人才培育工程 (43) (十)法治农业建设工程 (43) 六、保障措施 (44)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44) (二)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44) (三)加大投入保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5)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45) (五)推进依法治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45) (六)加大对外宣传,营造农业发展氛围 (46)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讲解

××××××医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2015年9月

目录 一、“十二五”发展概况.......................................................................................................................... - 1 - (一)医院规模发展情况..................................................... - 1 - (二)技术力量发展情况..................................................... - 2 - (三)医院管理逐步规范..................................................... - 2 - (四)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 3 - (五)医疗业务开展情况..................................................... - 3 - (六)存在的问题......................................................... - 4 - 二、发展思路............................................................................................................................................ - 5 - (一)指导思想........................................................... - 5 - (二)发展目标........................................................... - 5 - 1、总体目标............................................................. - 5 - 2、阶段性目标........................................................... - 6 - 三、主要任务............................................................................................................................................ - 6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 ..................................... - 6 -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 7 - 1、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 - 7 - 2、加大重点学科管理力度,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 - 7 - 3、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 8 - 4、加强分院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 - 8 - 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 - 8 - (三)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 9 -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三峡库区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基地 ........ - 10 - (五)强化“科技兴院”意识,以科研促发展 ................................ - 10 - (六)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搭建平台 ........................ - 11 - (七)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11 -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 11 - (九)加强医院内涵文化建设,提升品牌形象 ................................ - 12 - 四、保障措施.......................................................................................................................................... - 12 -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 ........................ - 12 -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12 - 2、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 .......................................... - 13 - 3、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 13 - 4、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安全稳定 .......................................... - 13 - (二)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4 - 1、坚持以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健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 .............. - 14 - 2、积极主动适应医改政策,探索医院改革路径。 ............................ - 14 - 3、以人为本,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4 - (三)资金和后勤保障.................................................... - 15 - 1、加强成本核算,拓宽医院发展融资渠道 .................................. - 15 - 2、加强后勤保障,支持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 - 15 - (四)开展风险分析调控,确保稳步快速发展 ................................ - 15 -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

伐。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

2020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0届浙江省丽水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 地理试卷 ★祝考试顺利★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将姓名、考生号、试场号、座位号分别填写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来看,地震属于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C.生物灾害D.地质地貌灾害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 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 中国单身独居人口日益庞大,2013年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6%上升到14.6%。完成4、5题 4.单身独居人口比重的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减轻B.人口出生率下降 C.劳动力数量减少D.人口性别比失调 5.单身聚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 B.政策法规C.经济基础 D.医疗卫生

鄱阳湖是候鸟冬季的主要栖息地。为了增加鄱阳湖枯水期的水量,江西省拟建水利工程。完成6、7题 6.鄱阳湖出现枯水期的主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少 B .围湖造田 C .泥沙淤积 D .蒸发旺盛 7.若水利工程建成,对鄱阳湖的影响是 A .减弱航运能力 B .降低调蓄洪水的能力 C .增强生物多样性 D .减弱调节气候的能力 读我国油菜开花时间等值线图,完成8、9题。 8.我国油菜开花时间的变化,最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9.2005年我国油菜播种面积为1980年的2倍多,引起这种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机械化水平提高 B .市场需求扩大 C .全球气候变暖 D .交通运输发展 太阳能发电主要通过安装在屋顶或地面的电池板而实现的。读浙江省《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图,完成10、11题。 10.各地市“屋顶分布式容量”与“地面集中式容量”存在差 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技术水平 B .闲置土地存量 C .太阳辐射 D .房屋建设密度 11.浙江省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原因是 ①环保的要求 ②太阳能丰富 ③热量较充足 ④技术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第8、9题图 第10、11题图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 学校办学定位为: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地方大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要改变专业服务面向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数计学院将整合全院力量“做大工科,做强理科”,在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特色专业的支撑下,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特色的“大数据管理新技术”、“智能制造”教学与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上取得突破,所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实现转型、提升内涵 建设一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教授达到10位,改善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培育一批团结务实,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培育2—3名学术带头人,培育1—2名教学名师。 2. 形成特色、构建优势 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注重实践和应用、高度整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成效显著,启发式教学广泛开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均建设3—6个优质稳定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基地,打造品牌实践基地。 开发若干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 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二.现有专业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结构、特色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专业4个,其结构如下表所示:

数计学院现有专业情况一览表 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其他三个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隶属于数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学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工科专业,引领学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的方向转变。 三. 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及预测情况;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必须迈向中高端,必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及寻求区域性实践范例,中国工程院经过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认为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门类多、规模总量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又鉴于泉州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显著进展,决定将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在此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和宁德两市地域相连,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同在2000年左右撤地设市以后,两市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产业变化看,两市各种要素资源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十二五”期末,丽水初步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宁德则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 一、两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015年,丽水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02.34亿元,少于宁德3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略低于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6.4%,高于宁德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3:45.6:46.1,第三产业明显优于宁德(见表1)。 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划分标准,人均GDP在4086至1261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261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丽水和宁德人均GDP 同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标准的中间水平。

根据国际上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判断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两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丽水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特征。 二、两市经济结构比较 (一)丽水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 其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决定了经济的增长。丽水身处民营经济大省,在经济改革中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私经济已逐渐成为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宁德所有制结构改革起步较晚,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成果,丽水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的85.3%,有证个体经营户8.61万户,从业人员21.36万人。而宁德私营企业占比仅为52.0%,比丽水低33.3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6.43万户,从业人员17.25万人,均为丽水的八成左右。 (二)丽水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宁德。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2000年丽水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5.8:37.4:36.8,与同期宁德三次产业结构32.5:28.8:38.7相比,丽水第二产业比重占优,主要是工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宁德5.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丽水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9.3个百分点。而十五年间宁德第二产业变动最为明显,占比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提高1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分别回落15.5个和6.8个百分点(见表2)。

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2015-2017年发展规划 2015年3月

第一章规划概要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2015-2017发展规划是在对公司未来三年即将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后制定的纲领性文件,重点对公司未来五年的使命和任务、战略业务的定位及所采取的战略进行框定。 规划期末主要指标为: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资产收益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本规划分五章,其中: 第一章:规划概要。 第二章:战略规划目标,明确了公司三年规划的任务与使命,成为中国破碎机械的标志性企业。 第三章:战略规划的依据,主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总结和剖析。 第四章:总体战略及战略定位,概括性地提出了公司今后五年的总体战略。 第五章:战略业务定位及发展目标。

第二章战略规划目标 企业使命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的使命:成为一家现代化、国际化的矿山技术和矿山机械开发商、制造商、服务商。 指导方针 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从小型化单台产品向大型成套设备的转变,从传统产品向清洁环保产品的转变,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从而实现低端向高端产业链的延伸。 重点工作及目标 公司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中国破碎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1.规划末期,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其中国内市场占60%,国外市场占40%,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2.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提高我们的营销能力,使公司的品牌成为破碎机械行业的国内前十品牌。 3.确保员工收入处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领先水平,保持竞争优势,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4.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一批标志性人才,优化公司员工结构,加强员工在职培训,使公司员工整体素质居于同行领先水平。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企业所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共同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集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用制度管理人,用文化塑造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国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使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科研队伍,并积极开发拥有自有知识产权项目,规划期开发的新品增加收入2亿元。 6.企业内部建立以模拟市场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降

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及十三五规划

2018年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及十 三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文明育县”战略为己任,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除18年成功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之外,先后荣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文化执法十佳案卷”办案单位、“六安市第六届文明单位” 、“六安市第七届文明单位”、“六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上土市镇被命名为(2011-18年度)安徽民间(民俗活动)文化艺术之乡。XX县汉风徽韵演艺传播有限公司、佛子岭民俗艺术团先后荣获全省民营艺术“百佳院团”称号。单龙寺、太阳、磨子潭等6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被评为全省一级站。四顾冲村农家书屋被评为“2012全省百家书屋”。 XX 玉石公司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柯林印铁被评为“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XX玉石文化产业园、安徽柯林印铁有限公司、XX县雁江印务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城区,除先后建成了以文峰公园(文峰书院)、文庙东西广场、红源广场、淠阳湖公园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外,对县“三馆”进行了维修改造,不断完善其功能。XX文庙成功争创国家AAAA旅游景区,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三级馆评估验收。在乡村,狠抓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159家,广电“村村通” 10654户,公共电子阅览室(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17个,农民文化乐园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3个,美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农民文化广场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覆盖面达100%。 18年3月26日我县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18年6月28日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免费对外开放,标志着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