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的意义与挑战

迄今为止,中国一直被看作是个乡村国家,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是社会的主体部分。但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了改变,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春节前宣布,目前中国总人口近13.5亿,城镇人口占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08亿。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带有本质性的变化,从此,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城市中国将正式取代农村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根据经济史家的统计,英国达到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大约花了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9%,然而,中国只用了30年多一点时间,就走完了上述国家少则半个世纪多则两个世纪的城市化历程。

城市化将催生政改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起农村,城市因为有人口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城市文明,这是两个几乎截然不同的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后还会催生出民主、法治等政治制度的变革要求。

中国的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保守估计接近70%,至少快城市化15个百分点。一般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比肩而来的,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也将很快来到,这中间的时间差不会很大。如果工业化和城市化长期不匹配,势必会产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矛盾,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目前的中国就是这样。因此,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暗示两者的时间差将缩小,有助于缓解其内在的紧张关系,消除矛盾隐患。

另外,就经济增长而言,城镇人口大于农村人口也意义重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至少还有20多年的高增长。这个预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其他国家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都充分证明,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目前美国的城市化率约为82%,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率约为66%和82%,即使要达到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以中国当前每年推进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计算,还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何况,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这意味着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仍有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的: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产生巨大需求。其次,更大更多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房屋、道路及更好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再次,从收入水平看,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人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若未来还有几亿农民成为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也将提高。毫无疑问,这种种需求,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继工业化后又一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城市化带来的户籍与平等问题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在看到城市化过半带给中国机遇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它所隐含的巨大挑战。某种程度上,挑战比机遇更直接和紧迫。因为城市化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它实现了其目的和任务后方能体现出来,在此之前,只具有理论上或书面上的意义,而挑战则是现实存在着的。

城镇人口首超过农村人口带来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城市新旧市民间在发展机遇和公共福利分享上的平等问题。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要素的城市化,而不是人本身的城市化。换言之,无论是人还是资本,他(它)的价值只体现在作为要素这一点上。

中国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研究

中国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研究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农村人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同时又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造成农村常住人口规模不断缩小,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农村人口变迁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组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清晰的理解并预测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生育水平是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衡量指标——终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始终是人口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终身生育率虽然能够反映真实的生育水平,但仅能体现已完成整个生育期(15~49岁)的女性的终身生育数量,这对指导现实乃至预测未来缺乏时效性。抽象的看,育龄妇女的终身生育数量与其初育年龄很可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初育行为的完成时间要早于整个生育期的结束时间,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终身生育率的时滞期限,从而增强运用终身生育率进行长期人口预测的实际意义。迁移水平是影响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因素,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迁移是以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为主。普遍认为,年龄与劳动力转移概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其隐含假定不同年代出生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转移模式(转移概率的年龄分布形式),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变化的国家,该假设并不成立。若不考虑不同出生年代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差异便对未来进行预测,则会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生育水平和迁移水平估计方法的探讨及应用,进一步分析

并预测中国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的方法。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利用宏观生育率统计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初育年龄与终身生育率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利用初育年龄得到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稳定性强、精确度高;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相比,其与真实值的拟合效果更好;应用终身生育率估计值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数量与实际调查数量的偏差较小。说明,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的方法可行,且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结果。研究内容二:分析并预测农村人口生育水平。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并预测农村人口生育水平。在研究内容一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和吉林六省农村人口整村(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初育年龄与终身生育数量之间的负向相关关系,并指出这种负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他因素影响二者同时反向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初育年龄越晚、终身生育数量也会越少;育龄妇女及配偶在初育前具有外出非农就业经历的则更倾向于推迟、减少生育;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对二者的负向关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预测结果显示,若不考虑"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农村育龄妇女的终身生育水平将继续下降。研究内容三:劳动力转移的年龄差异,并对未来转移数量的预测。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完善劳动力转移决策模型,预测未来转移数量。本研究利用六省农村人口整村(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1 上海1270.22 2 北京1067.00 3 重庆999.05 4 武汉768.10 5 天津752.21 6 广州583.89 7 西安497.38 8 沈阳488.66 9 南京480.35 10 成都439.79 11 杭州387.01 12 佛山338.98 13 济南327.55 14 哈尔滨311.77 15 长春303.94 16 唐山292.75

17 大连273.23 18 淄博271.84 19 淮安266.58 20 太原245.65 21 青岛241.74 22 郑州236.71 23 昆明220.04 24 襄樊217.67 25 无锡215.92 26 常州214.63 27 苏州212.40 28 枣庄206.16 29 石家庄204.96 30 宁波203.41 31 莆田200.81 32 贵阳194.92 33 兰州191.70

34 长沙188.98 35 临沂187.22 36 南充182.49 37 阜阳181.77 38 南昌180.99 39 吉林178.90 40 六安175.56 41 烟台168.45 42 乌鲁木齐 167.74 43 贵港167.58 44 南阳167.57 45 随州165.71 46 徐州164.55 47 福州157.64 48 泰安157.17 49 东莞156.19 50 商丘151.91

51 洛阳147.81 52 合肥146.50 53 鞍山145.54 54 台州145.00 55 齐齐哈尔 143.85 56 遂宁143.18 57 湛江143.14 58 淮南140.84 59 包头140.71 60 南宁140.39 61 宿州140.10 62 亳州139.99 63 深圳139.45 64 抚顺138.98 65 泸州138.64 66 内江137.88 67 大同137.73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政策的不同取向,农村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需要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宏观而深入的审视,对其弊端和不足加以揭示,在政策取向方面应更加注意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这既是现代政府治理的要求,也是对历史偏差的纠正。 标签: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责任 我国实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和对策 马继彬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集体经济脆弱,大部分劳动者得不到集体帮助,农民家庭经济基础又极为薄弱,单个家庭保险能力有限,一旦风险发生,个人和家庭难以抵御。 2劳动者保障由农民家庭承担,将进一步强化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极不利于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与生育水平及出生性别比的降低。如果向人们提供养老保障,就可使生育率降下来,这已被墨西哥的实践所验证。由此可见,解决我国生育率偏高的途径不在于收紧政策,而在于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破除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从而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退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每一代人都是有能力为自己养老的,代际之间的再分配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它必然要受到来自家庭内部结构变动力量的抵制和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制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农民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退化,实际作用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大。总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偿家庭保障功能,是广大农村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它关系着亿万农户的家庭幸福。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从“乡土社会”到“土社会”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围的概念。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著特点。 一依赖土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

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因此,“土地是调动农民激情和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土地问题也是农民问题中最敏感的问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依村而居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均资源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个体生存困难重重,再加上不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商业、落后的交通通讯工具等都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活动围。往往是若干户相互联系的人家聚居在一起,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在长期的交往中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村落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村落之间少有往来。由于同姓同亲的农民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贯通下来,形成形形色色的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从而具有亲密的关系与情感,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道德礼仪,形成一个或数个血缘群体。中国的传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就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区域亚文化及其制度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7-26 17:07:33) 转载▼ 标签: 杂谈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静云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无论是基于权利与公平的观点,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角度出发,都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所谓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尤为迫切。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现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长期滞后。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有财政补贴的约为1000万人。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对象有4291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9%,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3亿元,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元。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有543

2017城市人口排行

2017年中国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城市人口是怎样排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7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一起来了解吧。 2017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1、重庆市2884.62 重庆人口多,不过神奇的是,重庆的房价并不高,不过新政出台,央行年内三度降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楼市迎来了大利好,重庆楼市回暖会越来越明显。 2、上海市2301.91 均价:31670元/㎡,环比:↑1.13%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上海的房价已进入一个常态化的上升通道,北广深的房价未来将延续上涨态势。 3、北京市1961.24

均价:32131元/㎡,环比:↑2.12% 4、成都市1404.76 成都是有名的天府之国,不过人口虽然多,房价也不是特别高企,是不少人安居乐业的好去处。 5、天津市1293.82 平均价格:12033元/平方米环比涨跌:-0.49% 6、广州市1270.08 均价:18484元/㎡,环比:↑1.02%%

7、保定市1119.44 保定虽然名气不大,不过想不到小小的城市中,也有那么多的人口。 8、哈尔滨市1063.60 进入春季后,哈市楼市加速回暖——为完成年终销售大单、推盘走量,抢跑红五月烧热红六月已成为各家开发商的共识。

9、苏州市1046.60 平均价格:11503元/平方米环比涨跌:-0.03% 10、深圳市1035.79 均价:30615元/㎡,环比:↑0.08% 深圳房价疯涨,然而没想到深圳的人口竟然不是的2017排名城市或地区人口(万人) 1重庆市2884.62

3北京市1961.24 4成都市1404.76 5天津市1293.82 6广州市1270.08 7保定市1119.44 8哈尔滨市1063.60 9苏州市1046.60 10深圳市1035.79 11南阳市1026.30 12石家庄市1016.38 13临沂市1003.94 14武汉市978.54 15邯郸市917.47 16温州市912.21 17潍坊市908.62 18周口市895.32 19青岛市871.51 20杭州市870.04 21郑州市862.65 22徐州市858.05 23西安市846.78 24赣州市836.84 25菏泽市828.78

中国公民社会

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公民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制度层面的困境,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构建和民间组织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 关键词:我国公民社会现状前景发展途径 所谓的公民社会是对civil society 的新译法,是基于社会三分法的逻辑提出的概念。按照社会三分法,我们可以把社会分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公民社会当做国家和政府系统以及市场和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包括NGO、公民的自愿性社团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更加宽松、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才悄然兴起,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一股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的公民社会脱胎于国家社会不分的中国传统社会,加上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与西方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一)、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分析 1、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是有利于公民社会成长的,这也是我国的公民社会组织能过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惯性,也不免会有制度上的障碍。 首先是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能过塑造彼此独立的和自由活动的公民个体,形成个体的独立性,这正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精神所在。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利益的多元化,公民有了不同的利益划分,那些利益和价值取向相同的公民为了更好的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然组成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所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公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 (1)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体经历探索和坎坷,大体经历了以家庭保障特征的初步建立阶段,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阶段,改革初期的家庭与土地保障为主的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探索的阶段的四个发展时期,虽然发展至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但是它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农民生活、支撑中国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进,作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 一、以家庭保障为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56年)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中,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基本的保障主体。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劳作保障自己的生活,当遇到特殊的困难时,往往以求助能够帮助自己的对象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种传统的保障形式中,家庭保障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起以家庭保障为主,辅以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以及农民间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阶段,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对困难农民的生活给予适当的补

助,但是总体上以家庭保障为主。 由于建国之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通、就业、粮食等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时期国家就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城,划分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待遇,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形成。在这一阶段,政府主要对农村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制定了一些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兴办了一些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建立。虽然这个时期国家已经介入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当时历史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 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阶段(1957—1977年)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农业高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在中国普遍建立,农村中的个体经济也随之转变为集体经济。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转变为主要以高级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进行。这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之后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前50,2011年)注: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 1 上海市1750 1230万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8区 3 粤1 广州市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讨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讨 汇报人: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讨 摘要: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市的社会保障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滞后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对策 中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城乡差距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作法在改革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农村的生产制度与组织结构变迁并没有朝着好的态势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然也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仅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情发展,而且还要以当前农村所处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前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程度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和有效措施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236-237。通知颁发以后,2007年已覆盖全国86%的县(市、区),参加农民达到7.3亿人。在2013底,全国开展“新农合”县2489个,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到8.02亿人,参合率达到98.7%以上,实际住院补偿比也逐年增高。2015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2]。“新农合”的不断完善标志着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商品经济,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就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各个农村立足于现实发展状况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根据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民都能够享有新农保。中国的老年人口75%都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对他们的老年生活起一定的保障作用,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快速发展200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就为在农村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 1.现在农村里,发达的都迁往城里去了。 2.现在考大学很容易,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去城里找工作,留在城里。 3.未来20∽30年(如果计划生育一直施行),哪像我父辈的人就开始离世,而我母亲有兄弟姐妹4人,中国人口数量下降,农村人口数量下降。 我想未来随着村子里人口减少,周围几个村子就会合并(可能以乡为单位),周围村子都合并到乡政府所在村子,到时村这个称呼将会消失,只剩下某某乡,在发展,最好的结果是以镇为单位,村子里的人都到镇里去,这样以前村子的旧址可以还田,(温总理的18亿亩土地的红线就可更能保证了) 人口集中有很多好处 1.人口集中可以很大的节约成本,因为可以集中供给。 2.腾出大量土地 3.便于管理,精简机构。等等 要加速这种趋势(农村人口向城里转移),国家鼓励在中小城市购房,鼓励创业,让中小企业融资更方便。等。 让那些从土地解放出来的人有工作可干,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都比种地挣钱。扩大出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向世界倾销中国廉价的商品,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这是强国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工厂),也是打出品牌的阶段,当大部分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时,只有很少人种地,哪些种地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的地,收入自然也不低,机械化管理,产量也会上升。

又一次回到农村,这片生我、养我、育我的可爱土地,我到底还能挥洒多少深情和梦想在她身上。也许我不该谈论这次的农村之旅,但是有些显示不吐不快: 首先,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也越来越集中。土地少,有自然灾害的原因,更多的是当地政府放任各方力量疯狂地占地、拿地搞建设、搞形象工程;土地集中,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有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农民私自卖地是为了养老,有的农民则因为自己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不值钱,不划算种地而卖掉土地……现在,少数几家人就已经占有了当地半数以上的土地。历朝历代,因为土地过于集中而导致社会更加动乱的历史教训很是深刻,难道现在将是过去的复制和克隆吗? 其次,农村的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反而受到某些垄断组织的影响更大。比如,这些垄断组织往往是官商勾结的产物,他们组成一条利益链,共同压榨当地农民的血汗。不论外面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张飞了天,也与当地农民无缘。毕竟农民自己将农产品运出去,没有门路和销路,照样饿死。如果外面的商人,想到当地去收购农产品,不但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而且经常遭到当地垄断组织的刁难、挑衅、殴打。前两天,听说几位外地商人大白天地在当地餐馆,就遭到陌生人的抢劫和刺杀,尽管我很震惊,但也见怪不怪了。 农村,难不成是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还是国家中的独立王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最初形成打工经济,一部分50年代优秀青年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成长为农村出身的个体经济的领头兵,随后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和城市发展经验,在地市级城市,甚至大城市购买了房产,成为第一批城镇化的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批(60年代),第三批(70年代),第四批(80年代)的农村优秀青年人也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然而,伴随城镇化的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人口的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妇女、老人、小孩”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有的地方农村人口甚至

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作者: 俞可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2-11-01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会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是一本大杂烩,收集着不同的学者文章,反映着学者对公民社会的不同理解,体现着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书中收录了七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比较注重案例研究:王颖、孙炳耀所写的《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概况》一文首先指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宽松是民间组织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俞可平所撰写的《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是对福建漳浦东升村的典型的案例研究。选取该村作为研究个案,是因为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政治结构来看,该村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与前瞻意义;孙立平的《民间公益组织与管理:“希望工程”个案》也是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希望工程来表现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市民自治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意图通过调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具体变化及其过程,以揭示我国城市具有真正意义的市民以及市民社会组织正在崛起;《行业协会与经济领域中的民间治理》一文重点关注经济领域的重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本书的收官文章是俞可平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作者指出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政治学意义(更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2011年11月 浅析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文/史春泽 摘 要:“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重点是社会保障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098-01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绝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成为其唯一的生活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尤其是社会保障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到2003年,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渐趋成熟。但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由于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表现在: 1、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给予的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为109.1亿元,2008年已达到2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1%和109.6%。虽然增长幅度很大,但是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由于物价上涨,按原来核定的政府投资,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保障程度可想而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近几年的低保标准都未能达到低农村家庭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即使按照最高标准救助农村低保户,也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会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范围小。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2004年虽达1536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位数的35%,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行政村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外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空白的。在这种情况下,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保值增值存在问题。我国新农合和新农保基金统筹的层次都是在县一级。在县级层次的统筹管理方式下,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较差,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使得社会保障资金不仅面临着被挪用或非法占用的安全性风险,而且在当前形势下,还会遇到资金投资管理方面的人才瓶颈约束,以至于影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投资运营收益率也不高。现行的政策规定,省级及以下单位结余的社会保障资金不享有投资权,巨额的社会保障资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难以抵御通胀贬值的风险。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1、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尤其在我国农村现阶段,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十分必要。首先应增加对农村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在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农民最低生存的需要。其次,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持。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国家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同时,由于现行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农村社保事业。 2、确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诉求。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首先确立公平公正的理念,对农民实施以社会保障的保护,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去规范、约束制度的实施,使农民能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中生产生活,不能每遇到制度建设的困难就牺牲农民,保全城市公民,让所有农民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享受与城市公民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在综合考量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平等、健康发展,实现公平。在现在的形势下,本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在农村扎扎实实地开展社会保障建设。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方位为农民服务。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有权也有责任为公民实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与其他制度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想做到宏观上的平衡,必须由国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才能实现。农村的风险来自各个方面,农业生产作为一个质弱产业和极强公共物品特质的产业,其高风险性必然要求政府的强力支持,以保证农民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只能,通过制度与财政支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4、要为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正轨,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及一系列相关的专项法(社会保障基金法、社会保障程序法等),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的完整体系,确保农村的社会保障切实落实到农民的自身利益上。 总结: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严格执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现实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作者简介:史春泽(1987— ),男,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铁卫,曾凡涛.当前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难点问题与对策.西安财经学院院报,2005,6-3. [2]杨团,毕天云,杨刚.《21世纪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之路》》. [3]杨小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8-4. 三农问题 98 2011.11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 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调查

中国农村社保制度现状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2月2日—2012年2月5月 调查地点:XXX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 调查人:XXX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民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中国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侧重城市和市民,城乡居民大部分都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农村大多数被隔绝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发展状况,当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成绩显著的同时,当城市的居民都享受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的同时,我便对农民生活和发展更加关注更加期待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足。更加希望农村的农村能与城市的市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农民理应和市民一样得享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发展的成果,获得同等的待遇。因此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国家的安定,为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代社会稳定需解决的关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深有体会,作为农村人的一员,我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受惠者。据我了解全村很多村民都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并从中受益。我的父亲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之前,农民大多都不愿意去医院就医,因为医疗费用对人们来说过高,生了病一般就不理不管,自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之后,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冷清的医院,变得到处都是患者。还有许多村民享受了低保等部门。 虽然我对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了解。但是只是比较简单的了解。为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令狐文艳 ——从“乡土社会”到“新乡土社会”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新乡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范围的概念。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范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

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著特点。 一依赖土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因此,“土地是调动农民激情和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土地问题也是农民问题中最敏感的问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依村而居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均资源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个体生存困难重重,再加上不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商业、落后的交通通讯工具等都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活动范围。往往是若干户相互联系的人家聚居在一起,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在长期的交往中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村落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