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实验方法总结:动物模型部分

实验方法总结:动物模型部分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1)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2) 2.1. 体外(浸润模型) (2) 2.2. 体内(转移模型) (2) 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4) 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4) 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5) 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 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细胞准备:GeneA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 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取2 μL胶质瘤干细胞以1×104 cells /只小鼠的剂量,经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入鼠脑纹状体内(深度是2.5 ~3 mm) 。在确定的时间点处死一部分动物进行荧光( 立体荧光显微镜下) 病理证实和比较,同时检查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内生长特征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等。 2.2. 体内(转移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_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_ 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原则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 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 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 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 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例

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其次,为了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 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现在有人改向结扎胆囊动脉和胆管的动物胆囊中注入细菌,复制人类感染性休克的模型,认为这样动物既有感染又有内毒素中毒,就与临床感染性休克相似。 为了判定所复制的模型是否与人相似,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例如有人检查了动物压、脉率、静脉压、呼吸频率、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静脉血乳酸盐浓度以及血容量等指标,发现一次定量放血法造成的休克模型与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 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

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常大于60μ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建模方法。 二、白血病动物模型 用免疫耐受性强的人类胎儿骨片植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出于人类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均植入小鼠,建立具有人类造血功能的SCID小鼠模型称为SCID-hu小鼠。再将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植入SCID-hu小鼠皮下的人类胎儿骨片内,植入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生长在SCID-hu小鼠体内的人类造血微环境中,即为人类髓系白血病的小鼠模型。SCID小鼠是由于其scid所致。T、B淋巴细胞功能联合缺陷,这种小鼠能接受人类器官移植物。 造模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

1、建立动物模型 实验组:采用腹腔注射法定期注射定量抗生素到5只大鼠体内,,然后每只大鼠注射等量的LPS到体内,注射一周后观察大鼠体征(体重、食欲、运动情况),检测肠道菌群和SYN。 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法定期注射定量抗生素到5只大鼠体内,确保肠道无菌,然后每只大鼠注射等量的安慰剂到体内,注射一周后观察大鼠体征(体重、食欲、运动情况),检测肠道菌群和SYN。 2、观察动物体征 体重:每天称量每一只大鼠的体重,并记录,进行横纵比较。 食欲:每只给相同足量食物,计量每只老鼠的摄入量,记录进行横纵比较。 运动情况:在固定时间给予相同刺激,观察每只老鼠的反应情况和运动能力。 3、肠道菌群检测 肠道菌群失调检测: 早期诊断菌群失调是正确有效治疗的前提。 菌群失调的诊断包括三部分: ①有无菌群失调。②菌群失调的程度。③菌群失调的诱因。 菌群失调患者常表现为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即有可能已发生了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Ⅰ度(轻度)为可逆性轻度菌群失调,去除致病因素后即可恢复好转,症状消失,临床上多见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Ⅱ度(中度)菌群失调较重,去除病因常不能恢复,多有慢性肠道症状; Ⅲ度(重度)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详细地了解粪便性状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一些有特异性诱因的菌群失调,如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粪便切片观察: 4、syn检测 利用免疫荧光手段,通过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测了过表达α-syn各片段后与线粒体分布情况。结果证明,α-synN端能够与线粒体共定位;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该组细胞线粒体存在膜电位降低趋势。同时被截去N末端的突触核蛋白不会形成高分子量复合体,也不会影响线粒体功能。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病理生理学实习指导 一、缺氧模型的实验性复制 ㈠目的与原理 通过给动物低氧环境,影响Hb的带氧能力及使组织不能利用氧等方法,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经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显示了其不同症状与特征,同时对复制模型的方法及原理又有大概的了解,有利于深入和研究各缺氧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㈡实验对象 小白鼠。 ㈢器材与药品 缺氧瓶(装有管道瓶塞的250ml广口瓶),酒精灯,一氧化碳发生器,1ml注射器,5ml 和2ml刻度吸管,粗天平(附砝码),剪刀,普通镊。 钠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甲酸,浓硫酸,0.125%氰化钾溶液,1%亚硝酸钠溶液,10%硫代硫酸钠溶液。 ㈣步骤与观察 表8-3-1观察指标 呼吸机能状态皮肤粘膜颜色类型(频率、幅度)(活动度) –––––––––––––––––––––––––––––––––––––––––––––––––––––––––––––––––––––––––– 低张性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 氰化钾中毒 ⒈低氧性缺氧 ⑴将小白鼠至于250ml广口瓶(内装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中观察上述指标。 ⑵将瓶塞紧,同时记录时间,每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⒉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⑴如图8-3-1装好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⑵将小白鼠一只放入瓶中,观察上述指标。 ⑶取甲酸3ml放入试管内,加入浓硫酸2ml,塞紧。如气泡产生较少,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一氧化碳的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连续沸腾,因一氧化碳产生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⑷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上述指标。 (注):一氧化碳产生原理: H2SO4 HCOOH CO↑+H2O △ ⒊氰化钾中毒性缺氧 ⑴称小白鼠体重,观察上述指标,预先准备1%亚硝酸钠及10%硫代硫酸钠各10ml·Kg-1,以备急救用。

疼痛动物模型规范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 科研探索2007-04-25 23:11:36 阅读1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疼痛是机制非常复杂的神经活动。疼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疼痛机制的复杂性,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机制成为不可能的事。因而,我们的研究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本章介绍了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疼痛动物模型。在概要介绍了疼痛研究的意义及其现状之后,重点介绍了在生理痛研究和急性、慢性病理痛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生理痛的模型即常用的动物伤害性感受阈测定法;急性病理痛的模型则主要是各种急性炎症模型模型;慢性病理痛的模型则包 括慢性炎症模型和慢性神经损伤模型。 前言 疼痛(pain)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的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仅在美国就有三至四千万人患有慢性痛。据估计,美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痛的费用约为400~600亿美元;澳大利亚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40%。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烈性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疼痛在人的身心痛苦和医疗费用消耗上的相对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由于难以在人体对疼痛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有必要建立疼痛的动物模型。但疼痛是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既不是简单地与躯体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所以很难将某种客观指标与疼痛直接联系起来。因而,我们只能根据模型动物对伤害性刺激的 保护反应和保护性行为来推测它们的疼痛程度。 伤害性感受(nociception)和痛觉是两个有密切关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由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而引起的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以提供组织损伤的信息;痛觉则是指上升到感觉水 平的疼痛感觉。两者之间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生理痛模型与常用的痛阈测定法 概述 为了能够对痛觉现象及其机制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痛觉机制,必须建立动物的痛觉模型。又由于痛觉是意识水平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动物是否具有痛觉,只能观察其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因而在下文的描述中有时用伤害性感受阈 (nociceptive threshold)取代痛阈(pain threshold)。 正常情况下,疼痛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它是一种报警系统,提示实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如果这种伤害性刺激是可以回避的,那么痛觉就是一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的感觉形式,称为生理痛。这种意义上的疼痛模型实际上就是对伤害性感受阈的测量。它是通过观察动物对伤害性温度 和机械刺激的逃避反应实现的。 如果动物遇到无法逃避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它的情绪反应,发出嘶叫声。这是需要高级神经中枢配合的反应,并且不受局部运动功能的影响。因而,在伤害性刺激下引起的嘶叫反应也可以作为伤害性 感受阈的测量指标。 热辐射-逃避法 这是最常见的伤害性感受阈测量方式。最常用的有热辐射-甩尾法、热辐射-甩头法和热辐射-抬足法。

癫痫实验动物模型

癫痫实验动物模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癫痫具有自发性和反复性等特点,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新型抗癫痫药都是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后应用于临床的。首次推出最大电休克模型(MaximalElectroshockSeizure,MES) 一.利用药物制备癫痫模型(药物建模) 注射药物,通过破坏脑部神经递质释放的平衡,阻断兴奋性氨基酸的循环通路,诱发癫痫发生。 1.注射合成红藻氨酸制备大鼠癫痫模型 红藻氨酸(kainicacid,KA)是海藻的提取物,可作用于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受体,可直接兴奋神经元,又可增强钠离子的通透性而使神经细胞去极化,诱发癫痫发生。KA的人工合成品即合成红藻氨酸(syntheticalkainicacid,SKA),腹腔注射。 发作阶段性明显,行为学表现规律、稳定,死亡率低,适宜大规模建模。 2.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模型 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颞叶癫痫的理想模型。 3.穿刺注射海人酸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模型 4.急性氯化铁癫痫模型 5.青霉素点燃模型 6.戊四唑点燃模型类似人类失神癫痫特征,

7.戊四氮(PTZ)诱导的急、慢性癫痫 8.杏仁核点刺激点燃模型电极植入,给予连续电刺激。 9.经眼电刺激大鼠癫痫模型 二.利用手术制备癫痫模型(手术建模) 主要用于模拟外伤后癫痫,机制可能与各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突触间连接有关。 外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epilepsy,PTE)是继发于外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的癫痫形式,是常见的最为严重的后遗症。制作PTE模型要求在体,而非脑片或细胞培养。

实验动物模型

第章实验动物模型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作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能随便选用一种实验动物来作科学研究,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事实上,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宜的实验动物。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科学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其次再参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等情况。 ?在实验动物选择上必须注意三点,即实验动物的种类(Species);品种(Breed)或品系(Strain);质量和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 ?生物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动物的种系发展阶段。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一般来说,实验动物愈高等,进化愈高,其机能、代谢、结构愈复杂,反应就愈接近人类,猴、狒狒、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于人类的理想动物。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一、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动物实验模型的制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3e7510751.html,/experiment/List_2029.sht ml 动物模型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设计原则 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 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

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 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例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其次,为了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 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现在有人改向结扎胆囊动脉和胆管的动物胆囊中注入细菌,复制人类感染性休克的模型,认为这样动物既有感染又有内毒素中毒,就与临床感染性休克相似。

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2018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推荐单位推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推荐意见: 动物模型是从事传染病感染与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传播与致病力预警、疫苗和药物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条件。2003年SARS爆发之初,由于缺乏动物模型,导致防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给人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面对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如何在第一时间研制实用性高的动物模型,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问题之一。该项目组在SARS爆发时临危受命,克服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威胁,经过10余年努力,完成了动物模型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资源匮乏的局面,并率先实现了传染病动物模型的规范化,为疫苗研发、应急药物储备提供了国际先进的动物模型评价技术,是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高效运转必不可少的动物模型应急反应平台。 该项目包含了多项技术和模型的原始创新与集成,搭建了从病原鉴定和预警、到动物模型研制和应用、再到药物和疫苗评价的完善的传染病防控链条,针对重大疫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以及SARS、H5N1、手足口病、H1N1、H7N9等疫情防控时发挥了对疾病控制、卫生应急、科学进步及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重大保障作用,利用有限的资源资助,将该领域推进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历次获得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北京市和教育部奖励。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材料真实有效;按照要求,该项目已经过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同意推荐申报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全球每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传染病疫情。据WHO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传染病直接死亡300余万人,是威胁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动物模型是病原确定与溯源、感染与致病研究、疫苗与药物评价等必需的保障条件。该领域一直存在两大国际难题,一是动物对人类病原易感性差、特异诊断难、模型模拟不全面等技术难题,二是模型需满足不同研究需求,资源需长期创制和积累等建设难题。该项目组经过15年的技术创新和集成,建立了系统的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在重大传染病防治、SARS及之后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应急支撑作用。主要科技创新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建立了病原易感动物培育技术体系,包含特病病原体排除、协同重组近交、特种动物培育、大鼠基因快速敲入等7项技术的创新及集成。其中大鼠基因快速敲入技术使CRISPR/Cas9技术效率从16%提高到30%以上,解决了大鼠10%的生命关键基因不能直接敲除的难题,被写入国际基因修饰大鼠指导原则。 二、针对威胁较大的流感和冠状病毒,分别建立了其宿主候鸟和蝙蝠的监测体系,发现并鉴定新病毒50余种,根据病毒突变风险预测,创建了我国最大的病原易感动物资源库,包含对流感、乙肝、冠状病毒等分别易感的动物114种,以及国际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小鼠70种,国际第三大的基因工程大鼠资源147种,该资源储备使新模型研制周期从SARS时的“7个月”缩短至H7N9时的“1个月”,为疫情防控从动物模型环节节省了时间。 三、完成了27项动物模型关键技术的创新及集成。其中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保障体系;研发了12种动物模型特异的病原检测试剂,解决了由于物种差异、临床试剂无法用于动物检测的问题,缩短了模型研制时间。 四、建立了国际最大的人类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含动物模型96种,涵盖三种重大传染病和近15年国内发生和国外输入新发传染病,高致病病原数量国际最多,并通过比较医学分析建立了反映传染病全病程的动物模型体系。首次在国内建立了恒河猴艾滋病模型、甲流雪貂模型;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MERS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疾病动物模型(特选借鉴)

疾病动物模型 1复制方法和应用 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是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实验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新药筛选亦属于实验治疗学范畴)。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于疾病模型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如实验病理学,它着重于研究用某种特定方法复制出某些疾病。整个疾病复制过程,就是它的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疾病的复制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原。而实验治疗学则完全不同,疾病的复制仅是它研究的开始,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如何。 诱发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不外是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各种环境因子作用于动物而产生。 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细胞、生物毒素、激素等各种致病原,通过接种而使正常动物发生疾病。如接种细菌、病毒于敏感动物使其产生各种传染病。目前已知的150余种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极有意义的传染病材料。从流行病学、病理学或并发症等不同角度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动物与人在疾病易感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同异处。例如轮状病毒可引起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类,犬感染轮状病毒后的表现只是亚临床的。然而严重威胁幼犬的肠道病毒是细小病毒,而人对细小病毒则并不易感。 物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各种外伤性脑损伤、骨折等模型,气压变动复制高空病、潜水病;温度改变产生各种烧伤和冻伤;放射线照射可复制各型放射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或诱发Spragae-Dawley系大鼠乳腺癌;闪光刺激诱发癫痫模型;噪音刺激引起听源性高血压及改变行为记忆功能等。复

动物模型的分类动物模型的分类按产生原因分类自发性动物

动物模型的分类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一)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是指how(event)"class="t_tag">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how(event)" class="t_tag">分子疾病和特种how(event)" class="t_tag">蛋白质合成异常性疾病。如无

胸腺裸鼠、肌肉萎缩症小鼠、肥胖症小鼠、癫痫大鼠、高血压大鼠、无脾小鼠和青光眼兔等。它们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动物模型。近交系的肿瘤模型随how(event)"class="t_tag">实验动物种属、品系的不同,其肿瘤的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 很多自发性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国地鼠的自发性真性糖尿病,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山羊的家族性甲状腺肿等。利用这类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均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疾病,其应用价值就很高,但是这类模型来源较困难,不可能大量应用。由于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是有一定差异的,如诱发的肿瘤和自发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加之有些人类的疾病至今尚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动物身上诱发出来,因此,近年

来十分重视对自发的动物疾病模型的开发,有的学者甚至对狗、猫的疾病进行大规模的普查,以发现自发性疾病的病例,然后通过遗传育种,将这种自发性疾病模型保持下来,并培育成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突变系,以供研究。近年来许多动物遗传病的模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的。在这方面小鼠和大鼠的各种自发性疾病模型开发和应用得最多。这类模型在遗传病、代谢病、免疫缺陷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增多。 (二)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毒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又如用化学致癌剂、

在动物模型的制备中如何选择动物.

在动物模型的制备中如何选择动物 摘要: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1]。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所以在动物模型的制备中如何选择动物,掌握一定的原则和基本实验的动物挑选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验动物动物模型生物医学 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10] (一)、选择与人体结构、机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 利用实验动物某些与人类相近似的特性,通过动物实验对人类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推断和探索。例如,在结构与功能方面,哺乳动物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点,从解剖学上看,除在体型的大小比例存在差异外,身体各系统的构成基本相似,因此,它们在生命活动中基本功能过程也是相似的。 (二)、选用结构简单又能反映研究指标的动物 进化程度高或结构功能复杂的动物有时会给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结果的获得带来难以预料的困难。在能反映实验指标的情况下,选用结构功能简单的动物,例如果蝇的生活史短(12天左右)、饲养简便、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等诸多优点,所以是遗传学研究的绝好材料,而同样方法若以灵长类动物为试验材料,其难度是可以想像的。 (三)、选择适龄的实验动物 慢性实验或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应选择幼龄动物。在老年医学研究中,常选用老龄动物,因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功能反应已接近老年。 二、中医中药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3] [20] 中医中药的研究[13]由经验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已建立了:“阳虚”、“阴虚”、“脾虚”[4]、“脉微欲绝”、“血虚”、“血瘀”、“肝郁”、“寒证”、“热证”、“温病”及“里实”等11种动物实验模型。其造型的思路和方法除个别者外,均是选择一些造成与临床证型相仿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机体使其产生类似临床某些证的模型。 中医证型动物模型造型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 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肺吸虫病,主要是由于童虫在体内游走、移行、串扰引起,表现为皮下游走性结节、包块,浆膜腔积液,颅内占位等病变。目前常用治疗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药物是吡喹酮,吡喹酮对肺吸虫成虫疗效明显,但对童虫感染,需给较大剂量、多个疗程,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吴玲娟等[1]发现青蒿琥酯具有杀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具有早期预防性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用于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2]、曼氏血吸虫、阴道毛滴虫、弓形虫[3~6]、溶组织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皮肤利什曼原虫、华支睾吸虫的体内、体外杀虫研究,均证明有效。本实验探讨青蒿琥酯对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的杀灭效果,并与吡喹酮进行对比实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1.1 实验动物Wistar大鼠70只,体重200~250g,雌雄不分。由该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从四川省兴文县仙峰镇采集的溪蟹中分离。 1.1.3 动物感染70只鼠全部腹腔注射接种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只),将感染后的大鼠随机分成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 1.2 治疗方案 1.2.1 药物青蒿琥酯片由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70602。吡喹酮片系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61206。两药均用5% NaHCO3溶液溶解。 1.2.2 剂量与疗程所有的大鼠于感染后30d开始治疗。青蒿琥酯治疗方案I,设50 mg/kg、100 mg/kg、150mg/kg 3个剂量组,按每周各剂量给药1次,连续灌服4次,总剂量分别为200 mg/kg、400 mg/kg、600 mg/kg;吡喹酮治疗1组,按150 mg/kg×2d,隔日灌服用药,总剂量300mg/kg。青蒿琥酯治疗方案II,设50㎎/㎏、100㎎/㎏、150㎎/㎏3个剂量组,按每天各剂量给药1次×7d,总剂量分别为350 mg/kg、700 mg/kg、1 050 mg/kg;吡喹酮治疗2组,按150㎎/㎏经口灌服,隔日给药1次,共3次,总剂量450mg/kg ;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均用5%的NaHC03稀释,再用生理盐水配成所需浓度溶液。对照组,灌服5% NaHCO3。 1.2.3 疗效评价青蒿琥酯治疗结束后30d,解剖大鼠,分别将大鼠全身肌肉、肝脏、肺等撕成小块后,浸泡于生理盐水中,37℃放置4~8h,收集虫体。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做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评价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蒿琥酯方案I的治疗效果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后30d,青蒿琥酯用药后30d 剖杀,解剖所得虫体大部分发育为成虫。青蒿琥酯50 mg/kg、100 mg/kg、150mg/kg组、吡喹酮治疗组、对照组的检虫率分别为35.5%、37.0%、37.5%、19.5%和40.5%。青蒿琥酯各用药组检虫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77,P均> 0.05),而与吡喹酮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2,P < 0.05)(表1)。 表1 青蒿琥酯每周1次给药对斯氏狸殖吸虫病大鼠的治疗效果 组别 鼠数/只 感染总数/个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考试重点)

一、何谓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它有哪些特点? 概念: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 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 特点:1.再现性好,可再现所要研究的人类疾病,动物疾病表现应与人类疾病相似。2.动物背景资料完整,生命周期满足实验需要。3.复制率高。4.专一性好,即一种方法只能复制出一种模型。 二、试述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1.相似性2.重复性3.可靠性4.适用性和可控性5.易行性和经济性。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1.致模因素;2.动物因素;3.试验技术因;素4.环境和营养因素。 四、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应注意哪些事项? 1. 模型要尽可能再现所要求的人类疾病; 2. 所选用动物的实用价值; 3. 环境因素对动物模型的影响; 4. 不能盲目地使用近交系动物,以免导致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实验; 5. 动物进化的高级程度不意味着其器官和功能接近于人; 6. 正确评估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五、个人设计一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案。 设计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癌动物模型: 1.动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为90-120g。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对照组30只。 2.药物:乙二基亚硝胺(DEN); 3.方法:腹腔注射(50mg/kg,2次/周,连续4周,之后1次/周,至14周停止) 4.时间:14周成模。 5.模型建立:模型组:DEN腹腔注射(50mg/kg),2次/周,连续4周后改为DEN 腹腔注射(50mg/kg),1次/周,至14周停止;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0mg/kg),2次/周,连续4周后改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次/周,至14周停止。

对实验动物各种病理模型制造的综合论述

对实验动物各种病理模型 制造的综合论述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在诊断和治疗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之前,可以先制作一个疾病模型来研究病因和寻求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案。由于人类有各种疾病的产生,这就使得动物模型的种类也要多样化并与人类发病的机制要尽可能的相同。 关键词:实验;实验动物学;动物模型 前言:诞生于100多年前的实验动物学是近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撑和基础,实验动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近代和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动物实验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诊断和治疗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之前,可以先制作一个疾病模型(Disease Models),用来研究病因和寻求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案[1]。 制作疾病模型的方法有很多,如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用来预测疾病进程,而对人类疾病的实际研究中,又以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得最多。我们把用于研究的患有与人类或动物类似疾病的动物称之为疾病动物模型。科学家可以用疾病动物模型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及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病因。当然,用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疾病的治疗是要有严格的对照实验同时进行。 除动物模型外,研究疾病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数学模型、细胞培养和病人志愿者。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动物模型呢? 动物模型以外的其它研究方法并不能解决科学家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例如:(1)计算机模型的好处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它的制作,但计算机模型被限制在已知的关于疾病的信息中;(2)细胞培养系统的局限性在于所培养的组织是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的,在缺少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下,所培养组织的表现可能和他们在体内的正常表现不同;(3)直接研究病人是不明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