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1、玻璃分相的类型和分相结构特点如何?

玻璃分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MgO-SiO2系统为代表,在液相线以上就开始发生分相这种分相在热力学上称为稳定分相(或稳定不混溶性),它给玻璃生产带来困难,玻璃会产生分层或强烈的乳浊现象,另一种是以BaO-SiO2系统为代表,往往是在液相线以下开始发生分相,这种分相称为亚稳分相(或亚稳不混溶性),它对玻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用电子显微镜在研究BaO-SiO2系统分相时,发现随着成分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相结构。

2、玻璃析晶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何?

析晶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晶体成长两个阶段,成核速度和晶体成长速度都是过冷度和黏度的函数。

3、在硼硅酸盐玻璃中,分相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如何?

分相对玻璃的性能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具有迁移性能如黏度、电导、化学稳定性等的影响较为敏感。

(1)对具有迁移性能的影响

(2)对玻璃析晶的影响

a 为成核提供界面

b 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

c 使成核剂组富集于一相

(3)对玻璃着色的影响

4、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工艺过程。

原理:利用分相玻璃中不同相对水、酸、碱的抗蚀程度不同而制得。

工艺过程:常规熔制→热处理(600?C)使之分相→退火后用酸处理(酸沥滤)→得多孔高硅玻璃→ 1200?C烧结得vycor(体积收缩约20~40%)。

5、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制度及理论基础。

热处理制度:(1)阶梯式热处理制度

· a b 室温→核化温度

升温速率不可过大,一般2~5?C/min.。α低的10?C/min

τ

· b c 核化阶段

核化温度Tg~Tg+50?C

η=1010~11Pa?S 由于晶核的不断形成而抵抗软化变形。

· c d 核化温度→晶化温度

晶体开始生长

· de 晶化阶段

晶化温度<晶体液相线温度

· ef 冷却过程

冷却速度可较大。

(2)等温制度:

原因:某些系统晶化时释放较多转化热。使温度升高。热散不出加上温度变化使玻璃中温度梯度较大,晶化不好。

解决:等温保温即使放热与玻璃导热及比热适应,晶核形成后就较慢晶化

理论基础:(1)两液分相析出40埃左右小液滴

(2)晶核形成相界面出现含TiO2化合物和立方体

ZrO2微晶核

(3)晶粒长大初期:易裂开(微观应力)

中期:晶体吸收高硅组分形成外壳,α差↓

后期:r<0.1μm,玻璃相20~30%,α≈0,?N较小

熔体与玻璃体

第六章熔体与玻璃体 第一节概述 1.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内能比较 结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晶体(crystal),其结构特点是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则排列,称为远程有序;而现在所讲述非晶态固体(Noncrysral solid)(玻璃、树脂、橡胶),其结构特点是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固体能量曲线图可以说明:晶体的位能最低,玻璃体的位能高于晶体,而无定形物质的位能更高。 2 概念与特征 玻璃由熔体过冷而制得,分传统玻璃和非熔融法所获提新型玻璃。 熔体:介于气态和晶态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其结构有“近程有序”(0~20A内,质点在小范围内规则排列)和“核前群”(液体排列并不限于中心质点)。 硅酸盐熔体由于组成复杂,粘度大,结构研究困难。 3 结构类似 说明熔体和玻璃结构很相似,它们的结构中存在着近程有序的区域:石英晶体中Si-O键距为1.61A, 而石英玻璃中Si-O键距为1.62A,两者极为相似(近程有序) 第二节熔体的结构理论 1近程有序理论: 晶态时,晶格中质点的分布按一定规律排列,而这种规律在晶格中任何地方都表现着,称为“远程有序”。熔体时,晶格点阵(crystal lattices)被破坏,不再具有“远程有序”的特性,但由于熔化后质点的距离和相互间作用力变化不大,因而在每个质点四周仍然围绕着一定数量的、作类似于晶体中有规则排列的其它质点,和晶体不同的是这个中心质点稍远处(10~20A)这种规律就逐渐破坏而趋于消失。对于这种小范围内质点的有序排列称之为“近程无序”。 2核前群理论 又称“蜂窝理论或流动集团理论”液体质点有规则的排列并不限于中心质点与周围紧邻的质点之间,而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延续,从而是组成了核前群。核前群内部的结构和晶体结构相似,而核前群之外,质点排列的规律性较差,甚至是不规则的。所谓的核前群就是液体质点在形成晶核前的质点群或质点集团 3 聚合物理论 (1)硅酸盐(Silicate)熔体的基本结构 Si4+高电荷,半径小,形成很强的硅氧四面体(Tetrhedral),其电负性ΔX=1.7,具有52%共价键,和O形成SP3杂化,使Si-O键增强,键距缩短。 结论:Si-O键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Coordination)。键接方式:共顶连接(鲍林规

熔体与玻璃体(MeltandGlass)

教学要求: 1. 了解硅酸盐熔体结构的特点。 2. 熟悉硅酸盐熔体的性质:熔体的粘度及其影响因素;熔体的表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 了解玻璃的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熔体向玻璃转变的渐变性、连续性。*. 了解玻璃结构的两种学说即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 了解玻璃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熔体的结构理论 目的要求: 重点:熔体的聚合物理论 晶态时,晶格中质点的分布按一定规律排列,而这种规律在晶格中任何地方都表现着,称为“远程有序”。熔体时,晶格点阵(crystal lattices)被破坏,不再具有“远程有序”的特性,但由于熔化后质点的距离和相互间作用力变化不大,因而在每个质点四周仍然围绕着一定数量的、作类似于晶体中有规则排列的其它质点,和晶体不同的是这个中心质点稍远处(10~20A)这种规律就逐渐破坏而趋于消失。对于这种小范围内质点的有序排列称之为“近程无序”。 又称“蜂窝理论或流动集团理论”液体质点有规则的排列并不限于中心质点与周围紧邻的质点之间,而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延续,从而是组成了核前群。核前群内部的结构和晶体结构相似,而核前群之外,质点排列的规律性较差,甚至是不规则的。所谓的核前群就是液体质点在形成晶核前的质点群或质点集团Si4+高电荷,半径小,形成很强的硅氧四面体(Tetrhedral),其电负性ΔX=1.7,具有52%共价键,和O形成SP3杂化,使Si-O键增强,键距缩短。 结论:Si-O键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Coordination)。键接方式:共顶连接(鲍林规则—Pauling’s Rules)(图说明-找晶体结构) A:桥氧:Ob(一氧共两硅) O-Si-O-Si-O- O为桥氧 B:非桥氧:Onb(图说明-教材P78-图3-3) C:由于R-O键比Si-O键弱得多,Si4+能把R-O上的氧离子拉在自己周围,由于R-O加入使桥氧断裂,使Si-O键强、键长、键角都在发生变动。

熔体与玻璃体

第三章熔体与玻璃体 一、名词解释 1.熔体与玻璃体; 2.聚合与解聚;3.晶子学说与无规则网络学说; 4.网络形成剂与网络变性剂; 5.单键强;6.桥氧与非桥氧 二、填空与选择 1.玻璃的通性为:、、和。2.氧化物的键强是形成玻璃的重要条件。根据单键强度的大小可把氧化物中的正离子分为三类:、和;其单键强度数值范围分别为、和。 3.聚合物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 4.熔体结构的特点是:、。 5.熔体是物质在液相温度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状态,在冷却的过程中可以出 现、和三种不同的相变过程。 6.在玻璃性质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上有二个特征温度和,与这二个特征温度相对应的粘度分别为和。 7.在SiO2玻璃中加入Na2O后,析晶能力将,玻璃形成能力将。( A增强B减弱 C不变) 8.能单独形成玻璃的氧化物(网络形成剂),其单键强度为;不能单独形成玻璃的氧化物(网络变性体),其单键强度为。(A 小于250KJ/mol;B 大于335KJ/mol; C 250~335KJ/mol ) 9.当温度不变时,硅酸盐熔体中的聚合物种类、数量与熔体组成(O/Si比)有关。O/Si 比值大,表示碱性氧化物含量高,这时熔体中的。(A 高聚体数量增多;B 高聚体数量减少;C 高聚体数量多于低聚体;D 高聚体数量少于低聚体) 10.按照在形成氧化物玻璃中的作用,下列氧化物网络变体有,中间体有,网络形成体有:。(SiO2、Na2O、B2O3、CaO、Al2O3、P2O5、K2O、BaO ) 三、试简述硅酸盐熔体聚合物结构形成的过程和结构特点。 四、试分析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有哪些? 五、试用实验方法鉴别晶体SiO2、SiO2玻璃、硅胶和SiO2熔体。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六、简述晶子学说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两种学说在解释玻璃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试比较硅酸盐玻璃与硼酸盐玻璃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差异。 八、在SiO2熔体中,随Na2O加入量的不同,粘度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CaO、MgO与SiO2对熔体的粘度又有何影响,为什么? 九、简述硼酸盐玻璃由于Na2O加入量的不同,出现的硼反常现象。

第三章 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1、玻璃分相的类型和分相结构特点如何? 玻璃分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MgO-SiO2系统为代表,在液相线以上就开始发生分相这种分相在热力学上称为稳定分相(或稳定不混溶性),它给玻璃生产带来困难,玻璃会产生分层或强烈的乳浊现象,另一种是以BaO-SiO2系统为代表,往往是在液相线以下开始发生分相,这种分相称为亚稳分相(或亚稳不混溶性),它对玻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用电子显微镜在研究BaO-SiO2系统分相时,发现随着成分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相结构。 2、玻璃析晶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何? 析晶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晶体成长两个阶段,成核速度和晶体成长速度都是过冷度和黏度的函数。 3、在硼硅酸盐玻璃中,分相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如何? 分相对玻璃的性能有重要的作用。它对具有迁移性能如黏度、电导、化学稳定性等的影响较为敏感。 (1)对具有迁移性能的影响 (2)对玻璃析晶的影响 a 为成核提供界面 b 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 c 使成核剂组富集于一相 (3)对玻璃着色的影响 4、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工艺过程。 原理:利用分相玻璃中不同相对水、酸、碱的抗蚀程度不同而制得。 工艺过程:常规熔制→热处理(600?C)使之分相→退火后用酸处理(酸沥滤)→得多孔高硅玻璃→ 1200?C烧结得vycor(体积收缩约20~40%)。 5、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制度及理论基础。 热处理制度:(1)阶梯式热处理制度 · a b 室温→核化温度 升温速率不可过大,一般2~5?C/min.。α低的10?C/min

τ · b c 核化阶段 核化温度Tg~Tg+50?C η=1010~11Pa?S 由于晶核的不断形成而抵抗软化变形。 · c d 核化温度→晶化温度 晶体开始生长 · de 晶化阶段 晶化温度<晶体液相线温度 · ef 冷却过程 冷却速度可较大。 (2)等温制度: 原因:某些系统晶化时释放较多转化热。使温度升高。热散不出加上温度变化使玻璃中温度梯度较大,晶化不好。 解决:等温保温即使放热与玻璃导热及比热适应,晶核形成后就较慢晶化 理论基础:(1)两液分相析出40埃左右小液滴 (2)晶核形成相界面出现含TiO2化合物和立方体 ZrO2微晶核 (3)晶粒长大初期:易裂开(微观应力) 中期:晶体吸收高硅组分形成外壳,α差↓ 后期:r<0.1μm,玻璃相20~30%,α≈0,?N较小

第3章熔体和玻璃体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 §3-1 熔体的结构-聚合物理论 一、聚合物的形成 硅酸盐熔体聚合物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石英颗粒分化 熔体化学键分析:离子键与共价键性(约52%)混合。 Si-O键:σ、п故具有高键能、方向性、低配位特点;R-O键:离子键键强比Si-O键弱 Si4+能吸引O2-; 在熔融SiO 2中,O/Si比为2:1,[SiO 4 ]连接成架状。若加入Na 2 O则使O/Si 比例升高,随加入量增加,O/Si比可由原来的2:1逐步升高到4:1,[SiO 4 ]连 接方式可从架状变为层状、带状、链状、环状直至最后断裂而形成[SiO 4 ]岛状, 这种架状[SiO 4 ]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由于Na+的存在使Si-O-Na中Si-O键相对增强,与Si相联的桥氧与Si的键 相对减弱,易受Na 2 O的侵袭,而断裂,结果原来的桥氧变成非桥氧,形成由两 个硅氧四面体组成的短链二聚体[Si 2O 1 ]脱离下来,同时断链处形成新的Si-O-Na 键。邻近的Si-O键可成为新的侵袭对象,只要有Na 2 O存在,这种分化过程将会继续下去。分化的结果将产生许多由硅氧四面体短链形成的低聚合物,以及一些 没有被分化完全的残留石英骨架,即石英的三维晶格碎片[SiO 2] n 。 (二)、各类聚合物缩聚并伴随变形 由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同时释放出部分Na 2 O,这个过程称为缩聚。 [Si0 4]Na 4 +[Si 2 O 7 ]NA 6 =[Si 3 O 10 ]Na 8 +Na 2 O (短链) 2[Si 3O 10 ]Na 8 =[SiO 3 ] 6 Na 12 +2Na 2 O (三)、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温度下,聚合?解聚达到平衡 缩聚释放的Na 2 O又能进一步侵蚀石英骨架,而使其分化出低聚物,如此循环,最后体系出现分化?缩聚平衡。 熔体中存在低聚物、高聚物、三维晶格碎片、游离碱及石英颗粒带入的吸附物,因而熔体是不同聚合程度的聚合物的混合物,这些多种聚合物同时存在便是熔体结构远程无序的实质。 聚合物的种类、大小和数量随熔体的组成和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低聚物浓度增加 R=O/Si高,低聚物也随之增加。

玻璃成份设计、调整、配料熔制与加工成型工艺标准及表面处理技术规范(Word)

玻璃成份设计、调整、配料熔制与加工成型工艺标准及表面处理技术规范 作者:编委会 册数规格::全四卷+1CD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市场价:998元 详细目录 第一篇玻璃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玻璃结构 第二章玻璃生成规律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第四章玻璃的粘度 第五章玻璃的表面张力和表面性质 第六章玻璃的机械性质 第七章玻璃的热学性质 第八章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第九章玻璃的电学、磁学性质 第十章玻璃的光学,性质 第十一章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第十二章玻璃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第二篇玻璃成份的内涵、分类及其与性质的关系第一章玻璃成份的内涵 第二章形成玻璃的条件 第三章玻璃成份的分类 第四章玻璃成份的发展 第五章玻璃成份与性质的关系及其计算 第三篇根据玻璃成份计算玻璃主要性质 第一章玻璃密度的计算 第二章玻璃热学性质的计算 第三章玻璃光学性质的计算 第四章玻璃机械性质的计算 第五章玻璃电学性质的计算 第六章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计算 第七章玻璃熔体性质的计算 第八章玻璃析晶性能的计算 第九章用计算机进行玻璃性质的计算 第四篇玻璃成份的设计方法与调整方法 第一章玻璃成份的设计原则 第二章玻璃成份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玻璃成份调整的依据 第四章玻璃成份调整方法

第五篇各类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一章平板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二章瓶罐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三章器皿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四章仪器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五章眼镜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六章有色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七章乳浊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八章医药用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 第九章电真空玻璃和电子玻璃成份设计与调整第六篇玻璃原料和玻璃配方计算 第一章玻璃原料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章玻璃配方计算及要求 第三章玻璃配合料制备工艺及控制 第七篇玻璃熔制工艺与控制 第一章玻璃的熔制过程 第二章影响玻璃熔制的主要工艺因素 第三章玻璃熔窑的设计与计算 第八篇玻璃缺陷的分析 第一章澄清机理及产生气泡的原因

玻璃体变性的常见类型表现

玻璃体变性的常见类型表现 在临床上,类型的表现是和疾病的症状表现分不开的,因此患者在治疗玻璃体变性时一定要确诊自身疾病的症状和类型,以免产生错误的治疗,给自己的眼睛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玻璃体变性的类型表现。 玻璃体变性有哪些类型表现: 星状玻璃体变性:见于50岁以上,75%为单眼发病,极少影响视力。有报告证实与糖尿病有关。以玻璃体内出现含钙的脂质白色小球为特征,但无玻璃体液化。白色小球粘连于玻璃体纤维上,眼球转动时,仅有轻微移动。无须特别处理。偶尔需要做玻璃体切除术以便治疗眼底病变。 闪辉性玻璃体液化:表现为无数黄白色、金色或多色的胆固醇结晶位于玻璃体或前房,见于反复严重外伤或手术后伴大量眼内出血的眼。常有玻璃体后脱离,结晶渐沉积于下方。眼底检查时,玻璃体内闪光的结晶随眼球飘动。无特殊治疗。 玻璃体变性的常见类型有淀粉样变性:在家族性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期表现为双眼的玻璃体混浊。而在非家族性病例,则少见玻璃体改变。起初,玻璃体混浊出现在后部视网膜血管附近,随后向前发展。混浊先为颗粒状,有细丝,以后增大,凝聚,玻璃体呈“玻璃丝”样外观,玻璃体液化或后脱离,混浊位于视轴区,引起视力下降和畏光。 玻璃体变性有哪些类型表现?想必各位患者已经通过上述的介绍对玻璃体变性的类型表现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对您在治疗玻璃体变性病症时能有所帮助。 玻璃体变性有哪些体征表现 疾病的体征与症状从临床上来讲是不一样的,症状是患者向医生告知自身疼痛的表现;而体征则是医生在检查患者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玻璃体变性在临床上的体征表现。 玻璃体变性有哪些体征表现: 1.玻璃体老年性变性:①好发于老年人60岁以上约有80%以上发病;②眼前有黑影飘动感或闪光感视力多正常;③裂隙灯检查可见液化时黑色光学空间与正常玻璃体间形成薄膜状分界;④玻璃体周围的晶体、睫状体、视网膜的基底膜层的变性与增厚导致玻璃体后脱离,一部分产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 2.玻璃体近视性变性:①发生于轴性近视眼中;②症状:眼前有飘浮的点状或线状混浊物,持续一段时间继而消失,以后可再出现;③如果出现大量混浊或有闪光现象时,提示继发玻璃体后脱离。 3.玻璃体后脱离:①好发于中老年病人和高度近视患者;②眼前有黑影飘动,闪光感但视力无影响;③体征:可见玻璃体混浊,在视乳头前方可见一环形混浊,位于玻璃体后界面上,即玻璃体后裂孔;④三面镜检查:可见视网膜前方与玻璃体后界面之间有一黑色狭光带;⑤B超:增强时常可显示视网膜前有一狭窄密度减低带;③可继发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 4.原发性家族性淀粉样变性: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有多发性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②体征:玻璃体为灰白色或黄白色丝状混和物,视网膜动脉旁可有渗出、出血、视网膜棉絮样斑,也可发现周边部新生血管;③活检:玻璃体切割物的病理检查。 5.玻璃体星状变性:①好发于中老年人,80%为单眼发病,男女无差异;②症状,视力多正常,常于体检中发现;③体征:放大瞳孔后可见玻璃体中有无数乳白色圆球或盘状混浊体,大小0.01~0.1mm不等,眼球转动时小球也随之稍转动,然后回复至原位,表明玻璃体并未液化。

熔体和玻璃体

第四章熔体和玻璃体 1、名词解释 ⑴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⑵单键强 ⑶分化和缩聚 ⑷网络形成剂和网络变性剂 答:⑴晶子学说:玻璃内部是由无数“晶子”组成,微晶子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它们分散在无定形介中质,晶子向无定形部分过渡是逐渐完成时,二者没有明显界限。 无规则网络学说: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和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三角体或四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是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律重复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面体的重复没有规律性。 ⑵单键强:单键强即为各种化合物分解能与该种化合物配位数的商。 ⑶分化过程: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缩聚过程: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化合物相互发生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次过程为缩聚过程。 ⑷网络形成剂:正离子是网络形成离子,对应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即凡氧化物的单键能/熔点>0.74kJ/molk 者称为网络形成剂。 网络变性剂:这类氧化物不能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玻璃性质改变,即单键强/熔点<0.125kJ/molk者称为网络变形剂。 2、说明熔体中聚合物形成过程? 答:聚合物的形成是以硅氧四面体为基础单位,组成大小不同的聚合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石英的分化; 中期:缩聚并伴随变形; 后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温度下,聚合和解聚达到平衡。 3、简述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 答: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熔体的组成。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剧烈降低粘度。随温度降低,熔体粘度按指数关系递增。 4、试用实验方法鉴别晶体SiO2、SiO2玻璃、硅胶和SiO2熔体。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答:利用X-射线检测。晶体SiO2-质点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律的排列,各向异性。SiO2 熔体-内部结构为架状,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SiO2玻璃-各向同性。硅胶-疏松多孔。 5、玻璃的组成是13重量百分比Na2O、13重量百分比CaO、74重量百分比SiO2,计算桥氧分数? 解: Na2O CaO SiO2 wt% 13 13 74 mol 0.21 0.23 1.23 mol% 12.6 13.8 73.6 R=(12.6+13.8+73.6 ×2)/ 73.6=2.39 因Z=4 所以X=2R﹣Z=2.39×2﹣4=0.72

第三章材料科学基础武汉理工大学陆佩文

第三章熔体与玻璃体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叙述1、硅酸盐熔体的结构——聚合物理论。2、熔体的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3、玻璃的四个通性。4、玻璃形成的动力学手段——3T图(时间-温度-转变)的绘制和形成玻璃的结晶化学条件。5、玻璃的结构:晶子假说和无规则网络假说的主要实验依据和论点。硅酸盐玻璃和硼酸盐玻璃结构与性质。 重点:熔体的性质玻璃的结构 难点:熔体的结构——聚合物理论 §3-1熔体的结构——聚合物理论 一、聚合物的形成 聚合物:由单个、两个、三个或n个[SiO4]4-四面体构成的络阴离子团。如:[SiO7]6-、[Si3O10]8-、[Si n O3n+1]2(n+1) 低聚物:聚合物中含[SiO4]4-四面体较少的络阴离子团。 高聚物:聚合物中含[SiO4]4-四面体较多的络阴离子团。 硅酸盐熔体聚合物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熔融石英的分化:初期由于Si—O键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等特点,当石英晶体受碱作用而分化,随O/Si比增加,使部分桥氧断裂成非桥氧,从而使高聚体石英分化为三维碎片、高聚物、低聚物和单体; 2、中期各类聚合物缩聚并伴随变形; 3、后期在一定时间和温度下,聚合解聚达到平衡。产物中有低聚物[Si3O10]8-、高聚物[Si n O 1 3+ n ])1 (2+ n、 三维碎片[SiO2] n 、(MO)。因而熔体是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的混合物。聚合物的种类、大小和数量随熔体的组成和温度而变化。 多种聚合物同时并存而不是一种独存是构成熔体结构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的必然结果,是熔体结构远程无序的实质。 二、影响聚合物聚合程度的因素 1、当熔体组成不变时,各种聚合物的浓度与温度有关 T↑, 低聚物浓度↑; T↓, 低聚物浓度↓, 高聚物浓度↑. 2、当熔体温度不变时,各种聚合程度的聚合物的浓度与熔体的组成有关 R↑,碱金属氧化物↑,低聚物浓度↑; R↓, 碱金属氧化物↓,高聚物浓度↑. §3-2熔体的性质 一、粘度

熔体与玻璃体

熔体与玻璃体(Melt and Glass) 1.前言(PREFACE) 1.1 概念(CONCEPTION) 熔体:介于气体和固体(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它具有流动性和各向同性,和气体相似;但又具有较大的的凝聚力和很小的压缩性,和固体相似。 玻璃:由熔体过冷(Supercool)而制得的一种非晶态。 1.2 晶体和非晶体(Crystal and Noncrystal) 结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晶体,其结构特点是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则排列,称为远程有序;而现在所讲述非晶态固体(Noncrysral solid)(玻璃、树脂、橡胶),其结构特点是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固体能量曲线图(有图说明-教材P77图3-1)可以说明:晶体的位能最低,玻璃体的位能高于晶体,而无定形物质的位能更高。 1.3 熔体和晶体(Melt and Crystal) A.体积密度相似(晶体→熔体,小于10%体积变化;气化时,增大数百倍至数千倍) B.热容相近(C P) C.X-射线衍射图相似。(图说明教材P78-图3-2) 1.4 玻璃和熔体(Glass and Melt) 玻璃由熔体过冷(Supercool)而制得的非晶态物质,熔体和玻璃体结构很相似,它们的结构中存在着近程有序的区域,例如石英晶体中Si-O键距为1.61A, 而

石英玻璃中Si-O键距为1.62A,两者极为相似;X-ray 衍射结果可以证明。(图说明教材P78-图3-2) 1.5 硅酸盐熔体的特点(Feature of Silicate Melt) 硅酸盐熔体由于组成复杂,粘度大,结构研究困难。 2.熔体的结构理论:(Theory of Structure for the Melt) 2.1近程有序理论(Order in short range) 晶态时,晶格中质点的分布按一定规律排列,而这种规律在晶格中任何地方都表现着,称为“远程有序(Order in long range)”。熔体时,晶格点阵(crystal lattices)被破坏,不再具有“远程有序”的特性,但由于熔化后质点的距离和相互间作用力变化不大,因而在每个质点四周仍然围绕着一定数量的、作类似于晶体中有规则排列的其它质点,和晶体不同的是这个中心质点稍远处(10~20A)这种规律就逐渐破坏而趋于消失。对于这种小范围内质点的有序排列称之为“近程无序(disorder in short range)”。 2.2核前群理论 又称“蜂窝理论或流动集团理论”液体质点有规则的排列并不限于中心质点与周围紧邻的质点之间,而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延续,从而是组成了核前群。核前群内部的结构和晶体结构相似,而核前群之外,质点排列的规律性较差,甚至

第3章 熔体和玻璃体

第3章 熔体和玻璃体 固体中出来结构排列有序的晶体外,还有结构呈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的非晶 态固体, 简称非晶体。非晶体是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固体,包括玻璃、树脂、橡胶、 凝胶、非晶态半导体…… 3.1熔体和玻璃体的结构 3.1.1熔体的结构 熔体又叫熔融态,是一种液体。液体和固体的相似之处:体积密度相近、晶 体熔化热小、液体与固体热容相近。 液态是介于气态与固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性质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 质,低温时接近于固态,在高温时接近于气态。由于我们通常接触的都是温度不 太高时的液体,所以它们与固体更接近。 图3.1为白硅石晶体和熔体等4中不同状态物质X 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由图 可见当θ角很小时,气体有很强的散射强度;熔体和玻璃没有显著的散射现象。 当θ角大时:气体图谱中无峰值出现,质点排列完全无序;晶体峰很光锐,质点 排列有序,结晶程度高。熔体和玻璃体在晶体有明显峰处,都有弥散状峰出现。 这说明结构中有近程有序区域。 图3.1晶体、玻璃、熔体、气体的X 射线衍射图 1.硅酸盐熔体的形成 硅酸盐熔体中有多种负离子集团同时存在:如Na 2O —SiO 2熔体中有:[Si 2O 7]-6 (单体)、[Si 3O 10]-8(二聚体)……[SinO 3n+1]-(2n+2);此外还有“三维晶格碎片”[SiO 2]n , 其边缘有断键,内部有缺陷。平衡时各级聚合物分布呈一定的几何级数。[SiO 4]之Sin θ/λ 能 量

间连接方式可以从石英的架状——层状——链状——岛状(用聚合物描述)。以Na2O—SiO2熔体为例。一切硅氧聚合物来源于Na2O和SiO2的相互作用不考虑固相反应、低共熔、扩散等现象。只考虑Na2O怎样“攻击”、“蚕食”石英颗粒从而产生聚合物。聚合物的分布决定熔体结构。石英颗粒表面有断键,并与空气中水汽作用生成Si-OH键,与Na2O相遇时发生离子交换: Si-OH Si-O-Na 图3.2 Na+的攻击-诱导效应 结论:1处的化学键加强2处的化学键减弱。Na2O“进攻”弱点——石英骨架“分化”——形成聚合物。 在硅酸盐的[SiO4]中,Si-O键很强,离子键和共价键各占50%;而熔体中的R-O键(R指碱土金属离子或碱金属离子)相对较弱,所以Si4+可以夺取R-O键中的O2-。 图3.3四面体网络被碱分化 2.硅酸盐熔体的结构模型 硅酸盐熔体中最基本的离子是硅、氧、碱土或碱金属离子。电荷高,半径小,有着很强的形成的能力。键具有高键能,有方向性和低配位等特点,导致硅酸盐倾向于形成相当大的、形状不规则的、短程有序的离子聚合体。

第三章 熔体与玻璃体

第三章熔体与玻璃体 熔体指高温下形成的液体,当它冷却时会固化转变为固体。冷却速度不同,熔体有两种固化方式:慢冷时,由于冷却慢,质点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位置做有规则的排列形成晶格,所以熔体慢冷时形成晶体;快冷时,由于冷却速度快,粘度增大太快,质点没来得及做有规则排列就已经固化,因而形成玻璃体。因此玻璃体的结构和熔体的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把玻璃体称为过冷液体。 一般玻璃是由玻璃原料加热成熔体冷却而成;同时在很多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在材料的使用和制备过程中晶相间都会有熔体和玻璃体存在和产生,影响着材料的性能。例如,耐火材料中存在的玻璃相是决定其高温性能的重要因素,陶瓷釉的质量取决于玻璃体的组成及其与坯体的物化作用,等等。因此了解玻璃体和熔体的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熔体和玻璃体的结构主要从原子级结构(0.2~1nm)和亚微观结构(3~几百nm)尺度来考虑。 第一节硅酸盐熔体的结构 一. 液体的结构(介于晶体和气体之间) 经实验数据证明,液体的结构一般偏向于晶体。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液体和晶体的体积密度相近;晶体的熔融热比液体的汽化热小得多;晶体的热容与液体的热容相差不大,而和气体相差大;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液体的结构更靠近晶体的结构。 关于液体的结构有两种理论: 1.“近程有序”理论 晶体的结构是近程有序、远程也有序;液体的结构是近程有序而远程没有序。 在液体内部每个中心质点的附近的微小范围内(大约10-20?),

认为是近程有序的。超过此范围则无规律性。 2.“核前群”理论 核前群理论是在“近程有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认为每个中心质点的附近有一个有序排列的范围,但越往外规律性越差,熔体是有一个个这样的复杂集团无规则的连接起来。 液体结晶首先要形成晶核,晶核如果继续长大则形成晶体。核前群再发展就成为晶核的胚芽,但核前群不同于晶核,核前群一旦发展为晶核就有界面,就相当于出现新相,而核前群是熔体结构中的一部分,核前群之间没有界面。 液体中随温度的变化,核前群的大小,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处于一种动平衡状态。温度T越高,核前群越小,温度T越低,核前群越大。由此也可以解释液体的结构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 二.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 1. Si-O键的共价模型 Si-O键是一种过渡型键,其共价键性占50%,离子键性占50%。这里要讨论Si-O键的共价模型。 硅原子的电子构型: Si 1S22S22P63S23P2(最外层有4个电子) 一个3S电子可跃迁到3P轨道上进行SP3的轨道杂化过程,形成4个SP3电子。 SP3杂化轨道,其方向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4个SP3杂化轨道各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所以可以和氧原子配对形成的O-Si-O键角为109°28ˊ,形成[SiO4]四面体。 氧原子的电子构型: O 1S22S22P4(最外层有6个电子)

第四章 熔体和玻璃体

第四章熔体和玻璃体>>>第三节玻璃体>>> 玻璃体 一. 玻璃的通性 无机玻璃的宏观特征:在常温下能保持一定的外形,具有较高的硬度,脆性大,破碎时具有贝壳状断面。玻璃对可见光透明度良好。 玻璃的通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各向同性 均质玻璃体其各个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性能都是相同的。 2、介稳性 当熔体冷却成玻璃体时,这种状态并不是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它能较长时间在低温下保留了高温时的结构而不变化。因而称为介稳态。它含有过剩内能,有析晶的可能,熔体冷却过程中物质内能(Q)与体积(V)变化如图3-19所示。在结晶情况下,内能与体积随温度变化如折线ABCD所示。而过冷却形成玻璃时的情况如折线ABKFE所示的过程变化。由图中可见,玻璃态内能大于晶态。从热力学观点看,玻璃态是一种高能量状态,它必然有向低能量状态转化的趋势,也即有析晶的可能。但是从动力学观点看,由于常温下玻璃粘度很大,由玻璃态转变为晶态的速率是十分小的。因此它又是稳定的。

3、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渐变性 当熔体向固体转变时,若是析晶过程,当温度降至T m(熔点)时,随着新相的出现。会同时伴随体积、内能的突然下降与粘度的剧烈上升。若熔融物凝固成玻璃的过程,开始时熔体体积和内能曲线以与T m以上大致相同的速率下降直至F点(对应温度过T g),熔体开始固化T g称为玻璃形成温度(或称脆性温度,在此温度下可以消除玻璃制品由于不均匀冷却而产生的应力,也称作退火温度上限)继续冷却时,体积和内能降低程度较熔体小。因此曲线在F点出现转折。当玻璃组成不变时,此转折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愈快,T g也愈高。例如曲线ABKM由于冷却速度快,K点比F点提前。因此当玻璃组成一定时其形成温度T g应该是一个随冷却速度而变化的温度范围。低于此温度范围体系呈现如固体的行为称为玻璃,而高于此温度范围它就是熔体。因而玻璃无固定的熔点。而只有熔体〈--〉玻璃体可逆转变的温度范围。各种玻璃的转变范围有多宽取决于玻璃的组成,它一般波动在几十至几百度之间。如石英玻璃在1150C左右,而钠硅酸盐玻璃在500~550C左右。虽然不同组成的玻璃其转变温度相差可达几百度,但不论何种玻璃与T g温度对应的粘度均为 1012~1013dPa·s左右。玻璃形成温度T g是区分玻璃与其它非晶态固体(如硅胶、树脂、非熔融法制得新型玻璃)的重要特征。一些非传统玻璃往往不存在这种可逆性。它们不象传统玻璃那样是析晶温度T M高于转变温度T g,而是T g>T M。例如许多用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的Si,Ge等无定形薄膜其T M低于T g,即加热到T g之前就会产生析晶的相变。虽然它们在结构上也属于玻璃态,但在宏观特性上与传统玻璃有一定的差别。故而习惯上称这类物质为无定形物。 4、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玻璃体由熔融状态冷却转变为机械固体或加热的相反转变过程,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是连续的。 二 .玻璃的形成 玻璃态是物质的一种聚集状态,了解哪些物质能够形成玻璃以及玻璃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对研究玻璃结构及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玻璃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玻璃态物质的形成方法简介 传统玻璃是玻璃原料经加热、熔融和在常规条件下进行冷却而形成的玻璃态物质。这是目前玻璃工业生产所大量采用的方法。此法的不足之处是冷却速度比较慢。 工业生产一般40~60K/h,实验室样品急冷达1~10K/s。这种冷却速度是不能使金属、合金或一些离子化合物形成玻璃态的,目前除传统冷却法以外还出现了许多非熔融法,而且冷却法本身在冷却速率上也有很大的突破。这样使用传统法不能得到玻璃态的物质,也可以制备成玻璃。常见的方法有:气相凝聚法、液相沉淀法等。金属材料 2、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 熔融体是物质在熔融温度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状态。随着温度降低,熔体释放能量大小不同,可以有三种冷却途径:1.结晶化。即有序度不断增加,直到释放全部多余能量而使整个熔体晶化为止。2.玻璃化,即过冷熔体在转变温度Tg硬化为固态玻璃的过程。3.分相,即质点迁移使熔体内某些组成偏聚,从而形成互不混溶而组成不同的两个玻璃相。玻璃化和分相过程均没

相变过程

第九章相变过程 内容提要 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或特定的外场等)下,物质将以一种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的聚集状态或结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就是相。相变是指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相于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或临界值时)发生突变。突变可以体现为:(1)从一种结构变化为另一种结构,例如气相、液相和固相间的相互转变,或在固相中不同晶体结构或聚集状态之间的转变;(2)化学成分的不连续变化,例如固溶体的脱溶分解或溶液的脱溶沉淀;(3)某些物理性质突变,如顺磁体-铁磁体转变,顺电体-铁电体转变,正常导体-超导体转变等,反映了某一种长程有序相的出现或消失;又如金属-非金属转变,液态-玻璃态转变等,则对应于构成物相的某一种粒子(电子或原子)在两种明显不同的状态(如扩展态与局域态)之间的转变。上述三种变化可以单独地出现,也可以两种或三种变化兼而有之。如脱溶沉淀往往是结构与成分的变化同时发生,铁电相变则总是和结构相变耦合在一起的,而铁磁相的沉淀析出则兼备三种变化。 相变在无机材料领域中十分重要。例如陶瓷、耐火材料的烧成和重结晶,或引入矿化剂控制其晶型转化;玻璃中防止失透或控制结晶来制造各种微晶玻璃;单晶、多晶和晶须中采用的液相或气相外延生长;瓷釉、搪瓷和各种复合材料的熔融和析晶;以及新型铁电材料中由自发极化产生的压电、热释电、电光效应等都可归之为相变过程。相变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对获得特定性能的材料和制订合理工艺过程极为重要,目前已成为研究无机材料的重要课题。 相变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1)相变为何会发生?(2)相变是如何进行的?前一个问题的热力学答案是明确的,但不足以解决具体问题,有待于微观理论将一些参量计算出来。后一个问题的处理则涉及物理动力学(physical kinetics)、晶格动力学、各向异性的弹性力学,乃至于远离平衡态的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这方面的理论还处于从定性或半定量阶段向定量阶段过渡的状态。对相变过程基本规律的学习、研究和掌握有助于人们合理、科学地优化材料制备的工艺过程,并对材料性能进行能动地设计和剪裁具有重要意义。 9.1 相变的热力学分类 相变过程是物质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一般相变前后相的化学组成不变,因而相变是个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相变在无机材料的生产与制备中十分重要。例如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的烧成、重结晶或引入矿化剂控制其晶型转化;玻璃中防止失透或控制结晶来制造各种微晶玻璃;单晶、多晶和晶须中采用的液相或气相

第三章 熔体与玻璃体

第三章 熔体与玻璃体 例 题 3-2熔体粘度在727℃时是108 dPa ?s ,在1156℃时是104 dPa ?s ,在什么温度下它是107 dPa ?s (用lo g ()B A T K η+ =解之)?求该熔体的粘性流动活化能? 解:按题意列出联立方程 8 4log 108727273log 104 1156273B A B A ???+? ??+?=+==+= 解得 A =-5.3 B =13300 log107 =-5.3+ T 13300 =7 T =1080K =807℃ 粘性流动粘度式 E kT ηη?0=exp ( ) △E =B ?k /log e = 4343 .010 38.11330023 -?? =4.226×10-19 J/个 =4.226×10-19×6.02×1023J/mol =255kJ/mol 3-3温度和组成对玻璃粘度的影响如图3-11所示,试从图中计算石英玻璃和苏打-石英玻璃的粘性流动活化能?

图3-11 温度和组成对玻璃粘度的影响 解:从3-11图求得粘度 1000T 图中直线斜率对纯SiO 2两点是: η=109 相应温度1000 0.6 T = T =1667K η=1012 1000 0.7 T = T =1429K 按公式 0l n l n E ηR T η?=+ ΔE △E ΔE △E )10 4.8(ln 1429 314.8ln 631.27ln10 )102.7(ln 1667 314.8ln 723.20ln105 0012 5 009 --?+=?+ ?+=?+ηηηη==== 解之得:△E =5.8×105 J/mol =580kJ/mol 在苏打-石灰玻璃中两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