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电力体制2002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央电力资产)分拆组建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这次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厂网分开,在发电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力生产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是成功的。

下面就我国目前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与世界电力发展水平做点对比分析,并对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欢迎各位领导和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和意见。

一、我国电力发展水平及结构分析

(一)装机容量水平及结构分析。

200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57万千瓦,经过五年发展建设,2007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7100万千瓦,五年实现了翻番。每年平均增长25%,创造了我国电力发展乃至世界电力发展的奇迹。我国人均装机也从2002年的0.3个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人均0.54个千瓦。五年内人均装机增加了80%,比1980年电力改革开放之初的0.05个千瓦增长了11倍。

目前,我国电力装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查询,2006年美国装机容量为10.76亿千瓦,人均装机3.6个千瓦,而我国尽管总装机达到了7.13亿千瓦,但人均装机还不到1个千瓦,美国是我国人均装机的近7倍。日本2006年装机2.6亿千瓦,人均装机2个千瓦,日本人均装机是我国的近4倍(3.79倍)。韩国2006年装机约为6500万千瓦,人均装机1.33个千瓦,韩国人均装机是我国的2.4倍。

我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0%,水电装机1.45亿千瓦,占20.40%,核电装机885万千瓦,占1.2%,风电及其他新能

源600万千瓦,占0.7%。

表一: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分布一览表(至2007年末)

(二)发电量水平及结构分析。

2002年我国发电量16542亿千瓦时,历时五年,到2007年,我国发电量增加到32559亿千瓦时,每年平均增速为19%。2007年发电量中,水电4867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4.95%,火电2698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83%,核电62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2%。

2002年我国人均发电量为1474千瓦时,2007年增加到人均2449千瓦时,五年人均发电量增加了975千瓦时,平均每年每人新增发电量近200千瓦时。

看看美国等发达国家,2006年美国发电量达到40650亿千瓦时,人均发电量13550千瓦时,美国人均发电量是我国的5.5倍。日本2006年总发电量是10772亿千瓦时,人均发电量8451千瓦时,是我国的3.5倍。韩国2006年总发电量3906亿千瓦时,人均发电量7995亿千瓦时,是我国的3.3倍。

再对比分析一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与电能消耗的情况。2006年,我单 位

装机容量

(万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

容量比例(%) 1.五大发电集团

29943 41.9 (1)华能集团

7140 10 (2)大唐集团

6482 9.1 (3)华电集团

6021 8.4 (4)国电集团

6006 8.4 (5)中电投集团

4294 6 2.其他中央发电企业

7110.6 10 (1)国华电力

1891 2.7 (2)国投电力

1436.6 2 (3)华润电力

2100 2.9 (4)中国三峡公司

1683 2.4 3.自备电厂

5000 7 4.地方发电企业及其他 29276 41

国全社会发电量28344亿千瓦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折合成美元为26971.64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的电量为10508千瓦时。而美国2006年全社会发电量40699亿千瓦时,国内生产总值为132216.85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的电量是3078千瓦时。万美元GDP电能消耗,我国是美国的3.4倍,是日本的4.79倍,是韩国的2.07倍。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无论是人均占有电力,还是万元GDP消耗的电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电力开发与节约,同样任重道远。

(三)电力结构分析。

1.煤电。我国电力结构中,利用燃煤发电一直是我国电源的主力,其装机容量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目前,一直维持在70%以上,2007年达到78%,个别年代甚至达到80%。而世界平均水平,燃煤发电比例为38%,美国为31.7%(不含石油和天然气),日本为63%(含石油和天然气),韩国为62%(也含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燃煤发电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显而易见,我国电源结构中煤电比例偏高。

2.水电。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到6.9亿千瓦。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电综合开发和利用,陆续建设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超大规模的水电站,如西南有葛洲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三峡水电站、龙滩水电站,西北有龙羊峡、李家峡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水电站。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水电装机达到14526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电力结构中,水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0.36%,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9%,我国水电装机比例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

据了解,美国2006年水电装机(不包括抽水蓄能)为7742万千瓦,仅为我国的一半,水电在美国电力结构中仅占7.9%,比我国低12个百分点。因此,水电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生力军,也是我国电力的优势所在。

3.核电。我国的核电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浙江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核电站,一期装机一台28.8万千瓦机组(压水堆型),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首次成套从国外引进的压水堆型核电站,装机容量2×98.4万千瓦,该电站于1994年投产运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核电装机达到88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量的1.2%。至2006年,全球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

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6%,我国核电装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因此,加快我国核电建设刻不容缓,这也是调整我国电力结构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表二: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现役核电站装机数量及发电量比例

4.风电及其他新能源。为优化电力结构,节能减排,节约化石能源,增加能源供应,2005年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以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投资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国家还专门出台了价格政策,在销售电价中建立了风电价格补贴基金,以支持我国风电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较大的发展,至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已达到403万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56%,其中2007年当年投产风电容量216万千瓦,增长了77%。我国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也在起步,估计“十一五”末期将有较大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国风电装机“十一五”要达到500万千瓦,要建成30个1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风电项目,在内蒙古、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区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可能提前两年实现。

从世界范围来看,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为了减少化石能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优化能源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一股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和建设热潮。以美国为例,近两年美国风力发电装机以30%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6年底,美国风电装机已达到1680万千瓦,已经占美国总装机容量的1.7%。另据有关信息报道,2007年美国又有超过500万千瓦的风电投入运营。预计到2009年底,美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市场。随着美国风电的规模化、产业化,其风电价格也国 家 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台) 核电电量及所占比例

电量(亿千瓦

时)

比例(%) 美国 104 7872

19.3 法国 59 4287

78.1 日本 55 3012

28 俄罗斯 31 --

-- 英国 23 692

18 韩国 20 1412

36 中国 9

543 1.92

由上世纪的38美分下降到现在的4-6美分。

(四)我国电网发展情况分析。

2003年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全社会用电量2007年达到3.25万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加1.61万亿千瓦时,五年增长了98%,接近翻番。“十五”以来,电网建设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2007年电网建设投资完成2451亿元,同比增长20.67%。截止2007年底,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32.7万公里,变电容量11.44亿千伏安,跨区输电量从2002年的207亿千瓦时增加到2007年的1207亿千瓦时,跨省交换电量从2002年的804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1445亿千瓦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大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我国电力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发电量均居全球第二位,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大大解放了电力生产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二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电力尽管总量较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仍然较低,万元GDP能耗、电耗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部分边远山区没有享受到电力服务,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健康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煤电比例偏高。

2006年世界电力的装机结构,其比例,煤电为39%,水电19%,核电16%,天然气15%,油电16%,其他1%。而我国煤电比例从建国以来一直高居70%以上,2007年达到了78%,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而我国的核电、天然气发电和新能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过高的煤电比例一是给电煤供应造成紧张。据煤炭行业测算,2008年煤炭产量预计达到27.3亿吨,比2007年增加2亿吨,增长8%,而社会对煤炭的需求为27.28亿吨,供大于求仅200万吨。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关系的“紧平衡”必然拉动电煤价格大幅上涨。再分析一下电力用煤,2006年全国发电用煤为11.43亿吨,2007年为12.8亿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1.37亿吨,增

长12%,超过8%的煤炭产量增长。去年原煤产量仅增加1.43亿吨,而发电用煤就增加了1.37亿吨,煤炭一年新增加的产量几乎为电力一家所用。如果加上钢铁、石化、煤炭深加工、煤炭出口对煤炭需求的增长,煤炭的供需形势岂不紧张?二是煤炭发电生产过程中,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给我国能源减排、环境保护增加压力。三是给电煤运输带来困难。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相距2000多公里。以铁路为例,火车从山西阳泉出发,即使日夜兼程,也要二至三天才能到达广东沿海地区。目前,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都趋于饱和,如果不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在东南沿海继续大量建设煤电项目,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将给电煤运输带来极大困难。今年一月冰雪灾害造成的电煤告急被动局面还将会重演。

(二)电力厂网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严重滞后。

2007年末,我国电力装机达到71329万千瓦,按平均造价4500元/千瓦计算,我国发电资产超过3万亿元,约为32000亿元。电源资产占电力资产的比例为65%。而两大电网公司至2007年的资产总额为16875亿元,加上西藏电网、内蒙西部电网和一些地方小电网资产,全国电网资产也不足17000亿元,电网资产占电力资产的比重仅为35%。显而易见,我国电网规模与电源规模严重不匹配。

再分析一下近几年我国电力投资结构。据统计,2006年,我国电力完成投资5227亿元,其中电源完成投资3122亿元,占60%;电网完成投资2451亿元,占40%。2007年我国电力投资5493亿元,其中,电源投资3041.5亿,占55%;电网投资2451亿元,占45%。我国电网、电源投资比例总体为4:6,与发达国家6:4的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受过去“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思想影响,我国电网建设长期落后于电源建设。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投入了四千多亿资金对我国农村电网及部分城市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但电网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扭转。

对比一下美国,我国地域与美国相当,也同属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装机规模已相当于美国的66%,发电量也相当于美国的70%。美国有一些数据和情况值得我们借鉴。2006年,美国装机容量为107568万千瓦,按600美元/千瓦计算,美国发电资产应为6450亿美元,发电资产占电力资产的比例为39%。而美国电网资产2006年超过了1万亿美元,电网资产占电力资产的比例高达61%。法国和日本,其电网和电源的投资比例也分别为7:3和6:4。我国电力厂网资产比例恰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反,我国电网建设薄弱、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美国的电网建设规模、电网建设标准远远高于我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加2003年也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故,震惊了世界,其教训是及其深刻的。我们应该结合这次冰雪灾害对电网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进行认真总结,痛定思痛,积极审视和分析这次灾害的深层次原因,如电源与电网规划是否配套、电网设计建设标准是否应该提高、有无施工质量和材料缺陷问题等等。

(三)煤电运输不协调,瓶颈制约依然严重。

一是电煤价格不协调。无论是煤还是电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都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电力又属于二次能源,80%的电力靠煤炭来转化。煤的供需形势如何、价格高低对电力的发展、运行和经营影响重大。对于煤和电这两大能源产品,国家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价格管理方式:煤炭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电力价格由政府管制,实行政府定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市场煤、计划电”。因此,不少发电企业面对煤炭价格持续上涨,而煤电价格又不能相应联动,表现出无可奈何,“我们的产品80%以上靠煤炭来转化,煤价大幅度上涨了,而电价岂

有不涨之理?”

二是电煤供需不协调。我国的火力装机规模已达5.54亿千瓦,每年需要消耗原煤14亿吨以上,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原煤产能每年只能以7%-8%的速度增长。这几年来电与煤的比例关系失调,造成电煤市场供不应求。

三是电煤运输不协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煤的运输一直是电力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京九铁路大动脉的贯通、南北高速公路的建设,曾一度使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有所缓解,但随着近两年电力的高速增长,2006年、2007年每年投产1亿千瓦,其中火电机组占到80%。东南沿海工业负荷中心陆续新建了一大批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电煤需求量增长较快,电煤运输的矛盾又开始凸显。同时,另据反映,山西、内蒙有些新建地方煤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有煤运不出,只得靠汽车在简易公路上缓慢运行。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电力工业即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又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电力资产规模已接近5万亿元,经营和管理范围遍及全国城乡,电力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电力工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电力工业进行统筹规划,以促进电力工业协调发展;调整电力产业结构,以促进电力工业的优化;加强科学管理,以提高电力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电力工业发展需要一个科学规划,“兵马未动”,规划先行。1998年电力工业部撤销,政企分开后,电力工业的规划工作有所削弱,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脱节,煤电油运发展不够协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虽历经了多次发展高潮,但多是以电源建设为中心,电网建设始终滞后。2006年、2007年电源建设每年投资都在3000亿元以上,占当年电力总投资的60%多,投产容量超过1亿千瓦,而电网投资仅占电力

投资的40%,使电网建设旧账未还又欠新债。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规划不配套、不协调,厂网建设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以东北为例,辽宁缺电,黑龙江电力富裕。多年来却因为网络阻塞使黑龙江部分电力无法输送到辽宁。广东也曾发生过有电发不出、上不了网的情况,造成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损失浪费严重。今年一月,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证明,如果没有坚强优质的电网,建设再多的电厂也只能成为摆设。因此,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加强电力工业的战略研究和统筹规划,搞好煤电油运的综合平衡,加强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网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对电力垄断性业务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以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电网的投资、建设与经营,尽快扭转我国电网建设薄弱、滞后的局面,以确保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受矿石资源的约束,我国的电力结构不够合理,80%以上的电力靠煤电提供,油气发电比例也较少,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急需优化升级。我认为,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电源结构调整,是确保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电力有好有快发展应采取的重大举措。近两年来,美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形势,也在积极调整电力结构,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制定和规范用电设备耗电标准。为了调整电源结构,美国加快了天然气发电和风力发电建设的步伐。2006年,美国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200万千瓦,其中天然气发电机组856万千瓦,占新增容量的70.6%。目前,美国天然气发电占电源结构的39.4%,接近40%。2007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520万千瓦,美国一年的风电装机就超过了我国。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美国装机规模已超过了3000万千瓦,占美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核电受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的影响,美国曾一度停止了核电建设。随着核电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安全系数的提高,美国又重新启动核电建设。目前,美国的核电装机10558万千瓦,占美国电源结构的10.2%,高于我国9个百分点。因此,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我国调整、优化电力结构的任务,应是适当放缓煤电建设的速度,积蓄力量,筹集资金,以加快我国核电和风

电建设,力争在10年内将我国核电的装机规模由现在的1.2%提高到5%,风电由现在的500万千瓦提高到1500-2000万千瓦。另外,建议我国从世界上天然气比较丰富的地区进口一些天然气,在东南沿海设立储运基地。同时在这些地区建设一批燃气发电站,以减轻这些地区电煤供应、电煤运输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从而逐步达到调整电源结构、优化发展的目的。

(三)提高效率,优质发展。

电力体制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使我国电力经营管理水平较改革前有了很大提高,各项电力经济指标也优化前进了不少。如煤耗,2002年我国发电标准煤耗为356克/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383克/千瓦时,历经五年发展,2007年发电标准煤耗已经降到334克/千瓦时,五年发电煤耗下降了22克,平均每年下降4.4克。2007年供电标准煤耗357克/千瓦时,五年内下降了26克,每年下降5.2克,平均每年为国家节约原煤2000万吨以上。2007年由于供电煤耗比上年每千瓦时下降了10克,当年节约原煤4000多万吨。我国电力工业的经营管理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千瓦时供电煤耗335克,而我国2007年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每千瓦时还高出22克,每年又多消耗煤炭8000万吨,发电企业相应多支付电煤费用240多亿元。二是厂用电率和线损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不少。发达国家厂用电率一般为4%,而我国2006年厂用电率为5.87%,有的风冷机组厂用电率高达10%以上。线损率美国2001年已达到3.8%,而我国2007年线路损失率还高达6.85%。我国目前比美国2001年的线损水平高出80%。三是我国由于火电比例偏高,电力企业每年用于治理脱硫和污染物排放的费用高达70-80亿元,发电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四是电力企业负债率偏高,市场经营风险加大。有的大型发电企业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0%,用于电力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基本靠负债解决,企业内部造血功能不强。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电力企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劳动者的素质,加强管理创新力度,不断降低成本,以提高电力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电力的优质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价格与财务监管部 邹逸桥)

【来源】电监会办公厅

【日期】2008-04-01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1998-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情况

参考《中国电力》杂志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至1949年,经过67年装机容量只达到 1.85GW;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277GW以上,跃居世界第2位。非凡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力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7多GW,实现装机容量8年翻一番,终于缓解了近50年的持续缺电局面,使电力供给有所缓和;同时从1998年开始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以此为标志,在中国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电力的局面,由此向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迈进,逐步和国际接轨,和国际电力改革潮流一致。电力供给缓和的出现、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及电力市场的起步,是我国电力工业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2件大事。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特征是,电力的使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电力具有便于转换能源型式,能高度集中和无限划分,清洁干净和易于控制,可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等特性,使电力发展和应用的程度,即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成了衡量其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非凡是在进入以信息、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从集中到分散,从等级结构到网络结构,从简单选择到多种选择的21世纪,电力将继续发

挥其他能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而且对电力的依靠程度将更高,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品质也将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1997年开始到1998年,全国电力供给紧张的状况有了缓和,局部地方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但是我国的用电水平还是很低的。到1998年,全国人均占有装机容量0.22kW,发电量只有927kW·h,这一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发达国家的1/6~1/10,和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对电力的要求也相差甚远。电网结构薄弱,非凡是500kV网架在大部分电网中尚未真正形成,电网的平安性差,可靠性低,自动化水平不高,电网调峰容量不足,损耗大,供电质量差,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很重,同时,电力的发展还要合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还将接受全球范围内电力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使之在技术上、管理上适应电力市场化体制和竞争需要;将迎接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挑战,使电网互联范围不断扩大。 回顾110年的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前60多年电力发展停滞不前,缓慢异常,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电力发展突飞猛进,连续50年平均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这是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中国的电力正方兴未艾,日趋兴旺。我国电力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幅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进展.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循环,都市化和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全国的电力短缺差不多从2003年17省扩展到2004年的24省。由于新增装机投产速度仍旧低于实际用电增长,导致电力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据电力行业最新统计快报显 示:2004年高峰期间用电缺口至少达3 000 kW·h,全国用电总量达到21 735亿kW·h.同比增长14.9%。据初步估算,用电增长仍连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电力弹性系数估量达到1.65。据最新推测,2005年我国电力供应缺口大约为23 000 MW,但从总体上来看,用电紧张问题趋于缓解。电力行业十五规是:2005年发电量达到16 140亿kW·h,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5亿kW,2005年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 2 电力工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专门是火力发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 素,这些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连续进展。 2.1 电力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较小.电力结构进展不平稳。“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力度进行火电建设,火力发电自2002年后进入暴发式增长,2004年火电机组新装机容量超过2002年新装机容量近一倍。随着三峡电站开始

发电,水电装机的比重大大提高。秦山、大亚湾、广东岭澳、田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终止了我国长期无核电的历史。自1979年以来.我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新能源从无到有。另外,近年来一批大型水电、核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电力行业的盈利格局产生较大阻碍,水、核电的进展将挤占一定的市场空间,电力结构不平稳的状况有了专门大改善.但火电为主的格局短期内可不能改变。 2.2 环境污染严峻 据推测和规划,为满足快速进展的经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2年底的2.64 X lO5 MW增加到2018年的4.9 X 105 MW,2020年将达到6.05 X 10 MW。’依照我国能源的消耗结构状况,用于火力发电的一次能源85%来自煤炭,以2002年发电煤耗381 g/(kW·h)运算,估量到2018年需消耗的发电用煤约为13.9亿t。如此大量的煤炭燃烧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阻碍: (1)排放大量的SO2、NO 、CO2及烟尘等,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近几年来,“沙尘暴”那个名词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沙尘暴与火力发电之间有着剪不断的紧密关联。因为火力发电不仅带来大量的CO:、粉尘等污染物,同时带来的还有密集的SO 排放,它使植被严峻退化,使青山变成秃岭,使水源变成沙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峻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缺失相当于GDP的2%~3%。 (2)一次能源分布不平稳。电煤长距离输送给运输业造成繁重的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八— 1. 刖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 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 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 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 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 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 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 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 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 2.3%。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在能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行业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我国的国情,探求适合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1]。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其中,火电48405万千瓦,占77.82%;水电1285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67%;核电685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1%;风力发电187万千瓦,占0.30%;生物质能等其他发电66万千瓦,占0.11%。我国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66克/千瓦小时,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克/千瓦小时,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全国用煤的近50%用于发电,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2]。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电源结构不合理,电源电网建设不协调,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等等。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电力工业还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只能进一步加剧这些现存的问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解决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冲突等重大现实课题。 2.制约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发展。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3]。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受技术因素限制,多为间歇性能源,短期内所占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导积极开发。 2.2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4]。但我国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火

中国电力发展史讲解学习

电力发展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系统是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⑴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机组发电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共有461个发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为630MW,年发电量为17亿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电系统。 ⑵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发电厂被毁坏或拆迁到后方;西南地区的电力工业出于战争的需要,有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以东北为基地,为战争生产和提拱军需物资,从而使东北电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848.6,年发电量约43 亿kW·h,居世界第25位。当时中国已形成的电力系统:①东北中部电力系统,以丰满水电厂为中心,采用154kV输电线路,连接沈阳、抚顺、长春、吉林和哈尔滨等地区;②东北南部电力系统,以水丰水电厂为中心,采用220kV和154kV输电线路,边疆大连、鞍山、丹东、营口等供电区;③东北东部电力系统,以镜泊湖水电厂作为中心,采用了110kV 输电线路,连续鸡西、牡丹江、延边等供电区;④冀北电力系统,以77kV输电线路连接 北京、天津、唐山等供电区和发电厂。 ⑶1949年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有很大的发展。1996年中国大陆部分的发电装机容量达2.5 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居世界第2位。从1993 年起,发电量每年平均以6.2% 的速度增长。但是,就人均用电量、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发输配电的经济指标而言,我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二)、电力系统的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相应的增长,逐步形成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全国电网已经基本上形成500千伏和330千伏的骨干网架。大电网以基本覆盖全

1 电力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电力需求的变化与供求状况分析 1 电力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1.1 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产业是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⑴ 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机组发电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共有461个发电厂,年发电量为17亿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电系统。 ⑵ 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发电厂被毁坏或拆迁到后方;西南地区的电力工业出于战争的需要,有一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以东北为基地,为战争生产和提供军需物资,从而使东北电力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年发电量约43亿kW·h,居世界第25位。当时中国已形成的电力产业:①东北中部电力产业,②东北南部电力产业,③东北东部电力产业,④冀北电力产业。 ⑶ 1949年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有很大的发展。1996年中国大陆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居世界第2位。从1993 年起,发电量每年平均以6.2% 的速度增长。但是,就人均用电量、电力产业自动化水平和发输配电的经济指标而言,我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2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历程 1978 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同时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正式开始。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也为电力行业的改革指明了市场化的目标和轨道,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开始向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方向转变。对于1979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大致上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从1978年至1997年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为了促进电力发展,解决严重缺电问题,国家出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集资办电政策,如利用外资、征收电力建设基金、还本付息定价等政策,成立了华能、新力等发电公司和长江三峡、清江、五陵等水电公司,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成立五大电力集团公司,此外还成立了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全国除西藏和福建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省电力公司。但由于电力建设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期间,电力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到1986年,发电量缺口达600-700亿千瓦时,全国还有35%的农户没有用上电。由于电力缺口大,拉闸限电频繁,电力工业的“瓶颈”更为突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为广泛共识。1987年9月,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1997年底,我国电力工业基本实现供需平衡。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等有关规定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停止执行若干限制用电的规定,标志着长达20多年的电力短缺局面基本结束,中国电力工业在取得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这一历史性成就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电力体制2002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央电力资产)分拆组建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这次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厂网分开,在发电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力生产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是成功的。 下面就我国目前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与世界电力发展水平做点对比分析,并对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欢迎各位领导和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和意见。 一、我国电力发展水平及结构分析 (一)装机容量水平及结构分析。 200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57万千瓦,经过五年发展建设,2007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7100万千瓦,五年实现了翻番。每年平均增长25%,创造了我国电力发展乃至世界电力发展的奇迹。我国人均装机也从2002年的0.3个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人均0.54个千瓦。五年内人均装机增加了80%,比1980年电力改革开放之初的0.05个千瓦增长了11倍。 目前,我国电力装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查询,2006年美国装机容量为10.76亿千瓦,人均装机3.6个千瓦,而我国尽管总装机达到了7.13亿千瓦,但人均装机还不到1个千瓦,美国是我国人均装机的近7倍。日本2006年装机2.6亿千瓦,人均装机2个千瓦,日本人均装机是我国的近4倍(3.79倍)。韩国2006年装机约为6500万千瓦,人均装机1.33个千瓦,韩国人均装机是我国的2.4倍。 我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0%,水电装机1.45亿千瓦,占20.40%,核电装机885万千瓦,占1.2%,风电及其他新能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践行能源转型升级,持续节能减排,推进电力改革试点,加大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步伐,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社会能源利用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完成投资464亿元,占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的比重10%。在电源投资中,全国核电、并网风电及并网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07%、31.10%和45.21%;水电受近几年大规模集中投产的影响,仅完成投资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6.28%;常规煤电完成投资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的比重为70.45%,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改造。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全国安排城网建设改造专项建设基金130亿元,带动新增投资1140亿元;安排农网改造资金16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82亿元。 电力工程建设平均造价同比总体回落。2015年,因原材料价格下降,燃煤发电、水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网建设工程单位造价总体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分布在1.5—5%区间内。风电工程单位造价小幅上涨1.57%。 新增电源规模创历年新高。2015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3184万千瓦,是历年新投产发电装机最多的一年。其中,水电新增1375万千瓦,新增规模比上年减少805万千瓦,新投产大型水电站项目主要有四川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4台机组合计260万千瓦、云南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3台机组合计180万千瓦和云南金沙江梨园水电站1台6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广东清远3台机组合计92万千瓦;火电新增6678万千瓦(其中燃气695万千瓦、常规煤电5402万千瓦),新增规模较上年增加1887万千瓦,全年新投产百万千瓦级机组16台;核电新投产6台机组合计612万千瓦,分别为辽宁红沿河一期、浙江秦山一期、福建宁德一期、福建福清一期、海南昌江一期以及广东阳江各1台机组;新增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分别为3139万千瓦和1380万千瓦,均创年度新增新高。在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49.73%。 截至2015年底,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建电源规模1.82亿千瓦,同比增长25.35%。 电源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52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62%,增速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31954万千瓦(其中抽水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摘要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自1882年有电以来,电力工业已经走过120多年的历程。解放前,我国电力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发电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在发电能源方面,由初期的原始能源发电逐步开拓出新能源发电。 我国的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十分丰富。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成立,一台以蒸汽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正式发电,供给从电厂到外滩的照明用电,轰动全国。它仅比1882年1月12日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英国伦敦第一座发电厂)晚6个月。1912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云南昆明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厂(2台装机容量240KW的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拥有水力发电的开始。这就是人们公认的中国电力工业的起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从1882年到1949年的60多年中,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迟缓。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1995年末,我国年发电量已达到10000×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1×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三位。装机容量从1987年末的1×108 KW突破到1995年3月的2×108 KW,年发电量超过19000×108 KW·h,人均年占有量超过1000 KW·h。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铸造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灿烂辉煌。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电力系统容量、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提高上。1974年,第一条330 KV输电线路(由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到陕西西关中地区)建成;1981年,第一条550KV输电线路(由河南姚孟火电厂到武汉)建成。 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等级,除西北电风为330/220/110KV外,其他电网均 1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

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内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