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

(考试总分:18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时规定:被接管企业的人员及其职务、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一般不立即加以改变。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使新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C.保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D.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4分)“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3、(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4、(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据此推断,毛泽东作这个报告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949年B.1950年C.1956年D.1958年

5、(4分)下表是1948—

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公私合营B.计划经济C.国家援助D.抗美援朝

6、(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长期掠夺B.战争的严重破坏

C.全国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D.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7、(4分)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这一做法

A.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C.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8、(4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9、(4分)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

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解决农村人地矛盾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A

C.现代农业开始起步D.土地所有制变迁

11、(4分)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上联和下联分别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C.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4分)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3、(4分)1957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平衡稳定的经济建设方针B.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严重损害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4、(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4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B.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D.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16、(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17、(4分)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8、(4分)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19、(4分)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有的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

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以抒发美好愿望。下列春联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 )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争荣”

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

20、(4分)1949年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这类经济扶助

A.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B.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

C.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D.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

21、(4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A.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B.发展国营企业

C.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D.促使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22、(4分)新中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很快出现了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据此可知

A.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由更加充分了C.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正逐渐恢复D.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3、(4分)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完成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24、(4分)“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此政策的目的是

A.团结一切抗日力量B.巩固革命根据地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D.实现农业合作化

25、(4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26、(4分)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

A.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B.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

C.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

27、(4分)“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

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措施

A.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B.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C.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D.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体制

28、(4分)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下降了50%,农业产值约下降25%。国民政府倒台前的12年间,通货增发达到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36807亿倍。1949年城市中有400万失业人口,农村有4000万灾民需要救济。这种状况表明

A.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状况

B.新中国面临严峻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C.建国后必须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D.国民政府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

29、(4分)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人民收入迅速增加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30、(4分)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

A.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B.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

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由于有了多种经济成分,这使我们必须有无产阶级明确而周密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整套的经济组织去指导国民经济建设,绝不容许有任何模糊和混乱。当时,强调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用意在于

A.稳固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C.效仿苏联,完善经济体制D.确保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32、(4分)1956至1966年为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极左思潮泛滥,社会主义工业化走过不少弯路留下深刻的教训,但也取得了不小成就。对这一时期的评价比较客观的是

A.错误大于成就B.成就大与错误

C.成就与失误对半D.问题不少总体向好

33、(4分)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这一做法

A.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C.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34、(4分)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

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人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B.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D.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35、(4分)下图是“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情况,这反映了

A.所有制改造的完成B.服务于过渡时期中心任务C.国民经济恢复成就巨大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36、(4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7、(4分)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

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38、(4分)1948年12月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到1953年,人民币共计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等12种面额。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废止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元以上面额仅有1元、2元、3元、5元、10元等5种。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正在进行B.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C.金融纳入计划体制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好转

39、(4分)某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确有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不可

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而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

同它进行斗争。”这表明当时

A.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B.“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始

C.右倾保守思想已十分严重D.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坚持

40、(4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20 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表

——根据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数据整理

材料二: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简新华、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初步改变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农业的近代化(或现代化),主要任务就是改变农业的分散性和个体性特征,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农民所有,这仅仅是第一步,还是没有政变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的个体生产的性质,生产力还是受到束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广泛地组织农业生产互助

组,并且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成批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事实证明,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量,一般皆超过同样土地的单干户和一般互助组的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可是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又要求农业社会化要有相应的发展。随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向着更广、更高的阶段发展。——摘编自成以明《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材料二孟什维克恶毒地诅咒我们的余粮收集制,他们说苏维埃政权除了实行余粮收集制,给人民带来贫困和破坏,没有给人民任何东西,还说在局部和平使复以后,在国内战争结東以后要很快地恢复我国的工业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知道,即使是在最富有的国家里,恢复工业也需要好几年时间。余粮收集制在当时是非实行不可的,但现在必须把粮食政策改变一下,即把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这无疑将使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农民能够更准确、更确切、更有把握地盘算一下,他们可以把他们自由支配的全部余粮拿去交换,哪怕是交换当地的手工业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苏维埃政权采取这种经济政策是必要的。——摘自《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设想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毛泽东与列宁实施的农业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规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保证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A项正确。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该规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且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了原有的经济模式,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产主义工商业,但与官僚资本无关,D项错误。

2、(4分)【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也属于计划经济的后果,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错误;“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说明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被打破,故D项正确。故选D。

3、(4分)【答案】A

【解析】《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是1950年2月,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确立,A正确;B中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是1953年;材料中是报告指出,土改是1952年,C错误;D是一五计划之后。

4、(4分)【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由此可知,最有可能出现在1950年,B符合题意;土改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均是在1950年,A不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CD均不正确。

5、(4分)【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48—

1959年北京同仁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举措,是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个措施促进了工商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6、(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与国民政府的长期搜刮,再加上战争的破坏,从而导致建国初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故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是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不是原因,因此C项符合题意。

7、(4分)【答案】C

【解析】“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

税收原则”说明当时工业和商业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结构、日用品和奢侈品行业结构都不合理,故政府以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和税收的问题,不是勤俭朴素生活作风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不仅仅反映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结构问题,还有其它行业的结构问题,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原有的工业基础被充分利用,故D错误。故选C。

8、(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打烂旧机构”、

“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故C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新中国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D。

9、(4分)【答案】C

【解析】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四个阶段:从给农民土地到土地收归公有反映了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到公有的变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经营方式的变化,从人民公社时期统一集体生产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自主经营,这些变化共同反映了对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 项正确;AB项比较片面,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革”。

10、(4分)【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土地制度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还没有结束;B选项错误,农业合作社是1956年时期才完成的;C选项错误,现代农业要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

11、(4分)【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共十二大……乌石公社……三十年前……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耕者有其责”,结合所学,三十年前是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十年后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A正确;农村合作化运动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革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50年代末,农村生产关系也与题干不符,故B、C、D项错误。

12、(4分)【答案】B

【解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通货膨胀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并取得效果,这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项正确;仅从《时代》周刊刊登的内容无法解读出美国敌视中国的态度;且根据史实,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通货膨胀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并取得效果,这说明该报道具有

一定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工业体系建立的内容,并且1951年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应是1957年提前完成的“一五”计划,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应是195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3、(4分)【答案】A

【解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说明陈云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策略,A正确;导致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思想,B错误;材料中实调动农民积极性,C错误;D中很好贯彻不符合实际。14、(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故A正确;土地改革建立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三大改造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错误;土地改革调动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说法不全面,故D错误。

15、(4分)【答案】B

【解析】题中强调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而非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故A项错误。由题中“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故B项正确。题中并未提及社会救济的公平性问题,故C项错误。题中并未提及社会救济的周期问题,故D项错误。

16、(4分)【答案】A

【解析】《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是1950年2月,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确立,A正确;B中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是1953年;材料中是报告指出,土改是1952年,C错误;D是一五计划之后。

17、(4分)【答案】C

【解析】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故B项排除;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故D项排除。

18、(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刚解放时,银元投机极为猖獗,威胁政府

政权,故需要政府监管市场,掌握市场的领导权,故D项正确。从材料“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可知上海已经解放,排除A。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而不是人民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排除B 。材料反应不法投机商制造市场混乱,造成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而不是人民币造成的,排除C。

19、(4分)【答案】C

【解析】“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寓意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新局面,C项正确;A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B、D两项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0、(4分)【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1953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依据材料“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材料没涉及贷款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此时城市经济改造还未开展,故排除C;依据材料“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故排除D。

21、(4分)【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当时采取的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直接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与题干不符,故AB错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使国家财政开始好转,合理调整工商业对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是直接目的,故D错误。

22、(4分)【答案】B

【解析】土改之后出现的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说明,农民的生产不是有了土地就可以顺利进行的,农村里农民的生产面临着困难,故D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当时解决困难的方法就是实行农业合作化,故选B;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是在经济领域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在政治上地主阶级统治在恢复,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

23、(4分)【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对于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做法是为了减少因此产生的社会动荡和尽量不影响生产,这一措施对后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是1956年,故A项错误;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是1953-

1956年对待资本主义企业方式,故C项错误;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故D项错误。

24、(4分)【答案】C

【解析】由材料“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可知,此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它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翻了身、获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双交双减”政策,A与题意不符;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是十年对峙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路线,B排除;D“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25、(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打烂旧机构”、

“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故C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新中国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D。

26、(4分)【答案】A

【解析】解题时紧扣“1952年8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下一步要进行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此1953年开始了一五计划,题干中的决定其目的是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中决定说明其由军事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并不是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故B项排除;“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中决定是为了经济建设,而不是减轻军费支出,故D项排除。

27、(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故答案为A项。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的是三大改造,排除B项;这些措施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将其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排除D项。

28、(4分)【答案】B

【解析】题干提到的是1949年我国工农业产值下降,物价严重上涨,城市失业人口众多,农村有大量灾民需要救济,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所以恢复经济的任务是非常严峻的,故选B;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到1952年底完成,故排除A;C也不符合史实,建国后我国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是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政策,故排除C;D在题干中没法体现出来,而且国民政府也建立过社会保障体

系进行救济,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29、(4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9月”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故D项正确;经济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人民收入是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故A项错误;1950年中国的经济状况依然很糟,基础薄弱,故B项错误;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的,故C项排除。

30、(4分)【答案】A

【解析】土地改革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资金、技术、人力、生产规模等方面都十分薄弱,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十分低下,而当时我国要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都要求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小农经营从根本上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因此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也无法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故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也是生产资料的私有,故B项错误;土改时我国还没有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

31、(4分)【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意思是必须严格限制国民经济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即实行有限度的计划经济。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背景,此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即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有限度的计划经济能够促使各种经济成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故B项正确;此时无产阶级政治地位已经稳固,故A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把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32、(4分)【答案】D

【解析】1956至1966年为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共八大召开、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属于成功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失误探索,总体上问题不少总体向好,D正确;A、B和C都是不确切表述,排除。

33、(4分)【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减少“工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的税收,通过税收调整国家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工业的税收问题,故排除B项。“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有利于日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无法得出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的结论,故排除C项。国家税收原则着眼于对原有工业的发展和调整,故D项“充分地利用”表述错误。

点睛: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税收”,综合概括“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两大原则的共同信息,表明国家使

用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该政策的诱导作用,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34、(4分)【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行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且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发展军事工业,选项涉及到的是重工业发展的情况,二者不能完全吻合,故B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不能相提并论,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故D错误。

35、(4分)【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工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材料并未体现所有制问题;C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于1952年基本完成,为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基础;D选项错误,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作用,并非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36、(4分)【答案】B

【解析】建国之初。在国民经济中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存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前,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落后的,但与个体经济相比,又是先进的。它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实现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还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而不是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正确,C错误。题干没涉及官僚资本,排除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稳定物价的斗争,排除D。

37、(4分)【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1950年,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在原有工业分布比较集中的上海、天津等等地,暂时不在建设大规模企业,体现了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A不正确;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政策,不是私人抵制,D不正确。

38、(4分)【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大幅下降,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货膨胀的状况得到改善,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好转,D项正确。题干中货币面值的变化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时间是1956年底,而题干没有体现一五计划的相关信息,排除B。金融纳入计划体制没有在题干中体现,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39、(4分)【答案】A

【解析】由材料“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

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

同它进行斗争”,可知存在不顾实际情况的蛮干冒进的情绪,故选A;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

社论反对保守主义与急躁冒进情绪,即后来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思想属于该社论反对的对象,因而该社论不会助长这两项运动,故C错误。社论是激进、冒进加快改造的“左”的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的,修正了中共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精神不符,故排除D。

40、(4分)【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当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后,社会改造和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提到议事日程,体现了毛泽东的“不断革命论”,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三大改造时期目标,故B 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属于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不是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20 分)

41、(10分)【答案】(1)状况:新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非常落后。

改变:制定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1)依据材料一表格从原煤、原油以及发电量可知新中国初期“新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非常落后”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意义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二表格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角度归纳回答。

42、(10分)【答案】(1)设想: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意义:土改运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使农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实行粮食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结合国情,从国情出发;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农民所有”“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加快”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作用和意义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余粮收集制在当时是非实行不可的,但现在必须把粮食政策改变一下,即把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以及巩固苏维埃政权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结合国情,从国情出发等角度思考回答。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2000年2月28日 1999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克服各种困难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1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80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7036亿元增长7.5%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677元比上年提高6.3% 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1.4%多 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2%衣着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5.5%服务项目价格则上升10.6%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0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2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014万人增加336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940万人增加708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1999年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新增5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9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退休及自然死亡等减少32万人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持平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7亿美元年末汇率8.2793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低4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二农业 1999年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 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08亿吨比上年减产397万吨减产0.8%其中夏粮和早稻合计增产570万吨秋粮由于入秋以后北方地区旱情较重减产较多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糖黄红麻减产其他均增产受播种面积调减因素的影响全年棉花产量为383万吨比上年减产14.9%糖料产量为8400万吨减产14.2%油料水果和茶叶等作物产量继续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4%水果产量6100万吨增长11.9%茶叶产量68万吨增长2.3%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全年实际种植面积13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

高一历史下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练习与解析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练习与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开始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斗争。据此回答1~6题。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为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答案:C 解析:在解放前,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使人民政府掌握了新中国的经济命脉。 2.建国初期“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政治意义主要在于 A.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B.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C.粉碎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D.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气焰 答案:A 解析: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物价连年暴涨,尽失民心。人民政府要想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也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从人民关心的物价入手,结束物价暴涨,稳定了人民生活,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3.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的实质目的是 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C.确立无产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D.把私人无序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使之得到合理发展 答案:D 解析:建国后,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劳资、公私关系的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指导其转产或改业,这实质上是把私营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按照国家宏观需求进行调整。 4.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待遇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答案:C 解析:本题同时考查两个历史事件,找共同的目的,就需要对两项改革对比,找目的的交集。从实质看都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调整。 5.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提出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四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当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拿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新的剥削花招,应该进行批判斗争 答案: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业-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主要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主要经验2012级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业余班郭倩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准备阶段。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长期的战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而且破坏严重。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铁路只有近万公里线路通车,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通货恶性膨胀,市场物价猛涨。1949年城市中失业人数约有400万人,农村灾民约4000万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建国后,必须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生活,并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 恢复工作开始时面临着很大困难。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战争挑衅,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武装尚待肃清,人民解放军还在向全国进军,军事行政开支猛增,1949年财政收入只及支出的1/3,不得不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加以私人投机资本乘机哄抬物价,1949年到1950年初,连续发生四次大规模涨价风潮。在这种形势下,平衡财政收支和稳定物价,就成为当时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人民政府在进行了几次平抑物价的斗争后,1950年3月采取了决定性的措施,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使国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以保证财政收支平衡;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由分散转为集中,以调节各地供求,回笼货币、平抑物价;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使分散在国营企业和军政机关的现金,由国家银行统一管理,减少市场通货,增加国家能使用的现金。人民政府这一决定迅速得到贯彻并取得成效。财政收支很快接近平衡,结束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点放在铁路的修复上。在全体铁路员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内就修复了8300多公里铁路和2715座桥梁,到1950年,修复的铁路达14000多公里,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公路、水运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复。对整个经济的迅速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oc

第20课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材分析 旧中国给共产党留下一个烂摊子:工业技术低下,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如果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人民政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当时,党和政府把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当成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从根本巩固了人民政权。这一史实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无比的优越性。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四项措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简况;“二反”、“五反”运动的背景、内容、范围。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①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这就是建国后面临的严峻国情。②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说明新中国比旧中国进步,社会主义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优越。③三反运动的胜利说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消除自身的一些腐败现象,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措施;“三反”、“五反”运动。 难点: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中央人民政府为巩固政权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巩固政权,只做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课。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趋于全面崩溃。工业极其落后,代表中国工业最高水平的是王麻子剪刀和骆驼祥子的人力车。重工业少得可怜,几乎等于零,钢的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平均每人0.29公斤,只够打一把割猪草用的镰刀,而当时日本钢产量是700万吨,美国2880万吨;轻工业门类不齐全,很多工业品、生活用品都得从外国进口。因此,工业品里有许多带有“洋”字,如“洋油”、“洋钉”、“洋布”、“洋火”等。在农村,农民使用的工具还是两千多年前祖先发明的。国统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解放战个时期国统区物价飞涨的情况,从抗战到国民党崩溃的12年当中,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的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多万人。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你们一定想知道制造这个烂摊子的“罪魁祸首”是谁?(学生马上答:蒋介石、国民党。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文字,学生答出:还有帝国主义、战争) 当年国民党撤退时,劫走大量金银,同时,扔下一句话: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在经济上只能打零分。美国.也狂妄地说: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总有一天还要靠向美国乞讨来过日子,否则,中国是毫无出路的。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一直在农村坚持斗争,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所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就显得更为艰难。但党和政府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文字,找出采取了哪些恢复经济的措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知识梳理(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知识梳理(上) 毛中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这一章,是2015年大纲新增加的内容,关于这一章内容的复习,建议同学们仍然以选择题的角度去备考,因为这一章内容属于毛泽东思想,近几年的大纲变动,只有删减,几乎没有增加,并且与时事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我们同学们只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把几个易考的知识点掌握好,应该就没有大问题了。 这一章一共有两个大的标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二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个标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额重要思想成果中,有四个命题点。 首先第一个命题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同学们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另外关于《论十大关系》报告的意义,有三个重要的论断,(1)这是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于这三个论断,其中第一个论断在2010年的时候考过,所以对于第二第三个论断,同学们应当加倍注意。最后,关于《论十大关系》这一报告,还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针,我们也必须掌握。 其次,第二个命题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设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童谣充满着矛盾。这一报告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内容方面来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性质方面来说,是非多抗性的矛盾,从特点方面来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领一方面它还和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想矛盾的,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第二,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组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滚落欧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前的矛盾。这一点同学们掌握这一点就可以了。 第三,管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们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其中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发生转化。 第四,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转正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则采用民主的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还有一些细节性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热敏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 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 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 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 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 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 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 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一定会迈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 (考试总分:18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时规定:被接管企业的人员及其职务、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一般不立即加以改变。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使新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C.保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D.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4分)“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3、(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4、(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据此推断,毛泽东作这个报告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949年B.1950年C.1956年D.1958年 5、(4分)下表是1948— 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