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76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76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76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深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是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上述材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D、世界观与方法论互相决定

6、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社会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

8、哲学的任务是

A、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文化的灵魂

9、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④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A、①②

B、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B、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划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

D、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2、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法一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13、关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追求物质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者

B、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C、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D、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14、关于唯心主义表述错误的是

A、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B、对唯心主义必须彻底否定

C、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

D、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5、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两大阵营是

①辩证法②形而上学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⑤唯物主义⑥唯心主义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⑤与⑥

D、①②与⑤⑥

16、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和意识是同一的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8、“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0、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22、“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2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A.自然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C.自然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25、下列选项和漫画寓意相反的是

A.存在即被感知

B.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C.天地合而万物生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7、“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的话表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①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世界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有学者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的哲学”,这里“发展的哲学”说明

A. 哲学是一种智慧,是我们寻找新的价值取向的向导

B. 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最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 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我们对自然界的实践

D. 哲学与实践息息相关,来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29、“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舆,抚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说明

A. 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

B. 哲学是对万事万物反思和升华的综合性科学

C. 哲学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是超越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30、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说明

A.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是唯物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就是对各自然科学揭示的特殊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D.自然科学是哲学研究对象,其发现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由人创造的 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

C.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D.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3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33、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从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这说明

A. 存在决定着思维

B. 思维影响着存在

C. 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 思维与存在本质相同

34.下列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天为阳,地为阴 D.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35、日常生活中经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拍脑袋决策,造成工作上的严重失误。这种“拍脑袋决策”从哲学上说,是

A.否认意识决定物质的客观唯心主义 B.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否认意识决定物质的古代扑素唯物主义36.孔子提出“畏天命”的观点,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7.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无实花”,是因为唯心主义

①其思想观念都是错误的②把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③把思维离不开概念,夸大为概念是脱离物质的神化了和绝对④与唯物主义相比较,它只提供方法论而不提供世界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8.恩格斯说:“一切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错误的反映。”这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D.学生哲学使人聪明

39.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暴露出来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陷是:

①具有形而上学性②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不承认存在决定思维④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1、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C.说明意识能够决定事物的发展

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①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物是观念的集合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⑤上帝创造世界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4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据此回答44~45题。

44.古代人把日全食称“天狗食日”。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后汉书·五行志》述:在上天所显示的各种异象中,以日食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上述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5.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46、一位著名学者撰文指出,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人精神空虚,就是由于这方面的失落、混乱和迷误而来的。生老病死,顺利和挫折,机会和风险,在这些问题上,如果没有科学通达的态度,就容易被神秘主义的迷信所俘虏。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的各种精神要素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②世界观决定着人的生活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

③在人的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等同的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48.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

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

引,这是因为 ( )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4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

A.哲学的产生发展源于大自然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5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51.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以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 )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关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52.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 )

A.自然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C.自然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

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

火。”

53.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

A.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4.下列与赫拉克利特观点相一致的是 ( )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55.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

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6.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科学三者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包括世界观和具体科学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世界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具体科学

5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这两个“对子” ( )

A.是并列且等量齐观的

B.都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

C.属于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D.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8.下列和唯心主义观点根本对立的说法是 ()

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④气者,理

之所依也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59.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

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

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 ( )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实现了 (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实践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②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人的意识直接变为物质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检验标准④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钱学森带研究生,一开始不上专业课,而是让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经考核合格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这样安排学习顺序的哲学道理有 ( )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④不善于处理主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无法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党中央决定,从2009年9月开始到2010年2月,在全党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据此回答17~18题。

63.下列对科学发展观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③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④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这是因为 ( )

A.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B.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C.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一切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6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改造中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表明 ( )

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④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定了意识能反作用物质

6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A、存在决定着思维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68、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民以食为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6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70.我国明代后期的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朱熹认为:“理生万物。”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71.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说明()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72.恩格斯说:“人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人的智力就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精神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7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

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生活与哲学_第一单元_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错误观点:哲学是正确的科学)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①含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特点: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哲学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 哲学揭示的是世界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2)联系: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5.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况和总结。 6.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已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析学的贫闲》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1 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同的世界成为可能。可见( )- A、哲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科学家只有学哲学.才能取得辉煌成就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4、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 ) ①哲学可以代替艺术②艺术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 B、前者是自觉形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 6、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的有( )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方法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从哲学的任务上看,指导人们正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观。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 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____________,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 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 学问。 (2)联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本原(此点区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此点分为________________) 6.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_______决定_______,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5第五课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号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5.1意识的本质 5.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5.1.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些动物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 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⑴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5.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⑴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知识要点解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解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 ..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而不是“大脑”或“头脑”。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 ....... 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 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注意:(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对客观存在具有反作用,只不过二者性质不同而已。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4)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主客观的因素,人们的意识会存在差异。 (5)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脑,人脑仅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工厂”。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特别解读】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存在都有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双重性(二重性):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76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深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是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上述材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D、世界观与方法论互相决定 6、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社会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 8、哲学的任务是 A、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文化的灵魂 9、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答案 1-5BDBBC 6-10AADAA 11-15BCBBD 16-18DBA 19.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背景,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宝库。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①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它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②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是发展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的创造,要善于发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宝库,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的实践。 20.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时政材料,考查哲学基本派别的有关知识,回答时,一定抓住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所反映的哲学派别,然后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第二种人认为“涝灾无可挽救”消极对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第三种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1. 解析:本题第(1)、(2)问考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二者的联系而言,哲学必须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具体科学,哲学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如果离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就会失去正确方向。爱因斯坦的话讲述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第(3)问先要明确辩证法的角度,即联系、发展、矛盾和辩证的否定观,然后去理解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哲学与具体科学互相促进,因此主要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答案:(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哲学和科学都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科学的新成果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又能反过来推动科学的发展,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练习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2.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3.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4.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5.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6.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7.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9.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10.物质与意识如影随形,互不可分。()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美国某研究小组曾经做到让一束光停留了16秒。时隔半年,德国某研究小组让光在一种不透明晶体中静止了60秒。整个操作可设想为:打开门,让一束光进入暗室,然后关上门,一分钟后再打开,让光出去。暗室就是这种不透明晶体,它拥有一种特性——电磁诱导透明效应,这让它在一束特定频率的控制激光下能够变得透明,相当于暗室的门打开了。但这60秒,已经称得上是研制量子中继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了。这一科技成果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主动选择性能够正确预测未来②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③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客观世界④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巴西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具有特定DNA序列的蛛丝蛋白,进而制作出世界上首条人造蛛丝。这种人造蛛丝不仅具有弹性好、韧性大等优点,还能够生物降解,未来有望在纺织材料、医疗和飞机船舶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人造蛛丝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②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④离开了对规律的尊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试题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 要体现了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直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 .从哲学上看,下边漫画体现了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我们要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③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质 8.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一课_美好生活的向导_)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哲学的含义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难点: ⑴世界观的含义 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时)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完整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知识要点解读

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解读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提示】 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特别解读】 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解读】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特别解读】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百科全书”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