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标准

《传播学》课程标准
《传播学》课程标准

《传播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播学/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传媒设计与公关艺术

课程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传媒策划与公关艺术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传播与信息

二、信息社会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一、三大来源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三、两大流派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一、交往与传播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二、符号的类型

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的定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三、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四、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第四章大众传播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掌握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四、网络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二、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

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2、一般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理解“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3、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含义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第二节传播制度与传媒控制

一、传播制度

二、媒介控制

第三节媒介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

二、自由主义理论

三、社会责任理论

四、民主参与理论

五、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六、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

2、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3、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第二节其他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一、“使用与满足”研究

二、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三、“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

2、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二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二、“沉默的螺旋”假说

三、“培养”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