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和青少年文化素质

传统经典和青少年文化素质
传统经典和青少年文化素质

传统经典和青少年文化素质

鲍鹏山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跟你们有关的。虽然我本人在师范大学教书,但我对中学的语文教育一直非常关注。我觉得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非常辛苦非常努力,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有才华,但问题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跟老师所付出的努力,跟他们的才华相比有着极大的差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教材缺少文化含量。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我们的教材里面,我们所选的课文到底有多少可以用来激励的价值?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变为我们素质呢?能不能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起作用呢?

至少在我教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语文教材里,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文不具备知识储备价值。虽然现在的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可能因为整体的观念问题,还是有一些文化价值文化含量不高的东西在里面。

我们通常说这人素质高,那人素质不高,到底什么叫素质?第一,我特别强调素质不是技能的相加,不是你具有很多技能你就有素质了。比如我会下围棋,会下国际象棋,会演奏钢琴,会吹黑管等等,你的技能越多是不是你的素质越高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你的技能越多并不代表你的素质越高。第二点,知识越多是不是素质就越高?也不一定。知识越多,它有可能有助于我们提高素质,但知识本身不是素质,你说我有这些知识有那些知识,我比他知识多,在某一方面他不了解而我了解,他学了五门学科知识而我学了六门七门,但是知识的简单相加仍然不是素质。做出这样两个否定回答之后,我说说我个人理解的素质到底是什么?素质是四种能力,第一是学习能力,第二是判断能力,第三是行动能力,第四是发展能力。在这四种能力里面,判断力是最核心的东西。学习是为了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提高我们判断力的一个过程,包括学习知识的动力,包括学习的强烈主观愿望,包括学习的效率等等。有了正确的判断,然后就有了正确的行动,所以行动力是判断力的一种结果。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境界。人总不能够固步自封,有了一定的成绩以后我们就不能停下来,我们要自强不息,循序渐进。自然界在不断变化,人在不断进步,你有没有发展的愿望,有没有继续发展的能力,这四个能力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力。

判断力简单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一件事情、对一个事物作出事实判断的能力。什么叫事实判断呢?这个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有还是无,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叫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也就是一个审美的判断,它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例如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或者说一句话,你要考虑它的后果,你要考虑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们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事实判断,什么是价值判断。曾经有人问孔子,孔先生,你是圣人,一般人认为圣人就有很多知识,什么事都知道的,所以人们遇到不明白的事情都去问你。那你能告诉我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鬼?孔子说,这个问题我不回答你。那人就问,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呢?你是老师,你应该循循善诱。孔子又说,这个问题不是我没有能力回答,而是我不能回答。那人就更糊涂了,为什么不能回答呢?孔子说,假如我说人死了以后有鬼,会有很多麻烦的,父母死了,子女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顺,一定要厚葬他们,为了厚葬,把自己的财产全都埋葬到坟墓里去了,自己的日子会过得很苦,所以我不能说有鬼。没有鬼也不能说,如果说人死后没有鬼,结果也不好,子女想人死了,不存在了,那么随便怎么处置就可以了,就把死者的尸体随便往山上一扔,随鸟啄兽咬,很悲惨,子女看到后心里会很难过,因此不能说。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只有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才知道,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作个事实判断就可以了,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考虑伦理后果和道德后果。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鬼,这就是事实判断。你说有是事实判断,你说无也是事实判断,当

然人死了以后没有鬼是科学的事实判断。但是你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你作这样判断的时候你要考虑到这个判断是否会起到道德上的不良后果,这句话该说不该说,这就是价值判断。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是有宗教信仰的,而且有些甚至是全民信教,宗教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宗教认为人死了以后,在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对我们精神是一个末日试探,你这辈子做了好事坏事你不要以为不知道,可能现在活着的人不知道,但是到了阎王爷那里,给你记得清清楚楚,人死了以后到了鬼门关,把你的账一算,善事做多了就上天堂,恶事做多了就下地狱,这就是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说它是唯心主义,没错,但问题是宗教信仰可以让人们的行为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无恶不作。宗教从科学的角度讲完全是虚假的、错误的,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讲,它是具有价值的,也正因为这样,宗教在今天的世界仍然盛行,因为它有它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的前提。

道德的前提是前道德,在所有的道德问题之前都有一个前道德做假设。这个假设是什么?比如说一个小朋友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孩子呢?做一个好孩子有什么好处吗?有时候做一个好孩子老是吃亏,而做一个坏孩子倒是占了便宜。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前道德问题,就是一个道德的前提。如果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你就可以告诉他,你做一个好孩子将来就可以升入天堂,否则将来就要下地狱。但对中国来说,孩子提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真不好回答,回答你做个好孩子会得到父母老师的喜欢,而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对道德的破坏,做好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讨父母和老师的喜欢,这样做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一种功利目的,我做好孩子是有所图的,所以道德问题一定有个前提。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一种价值判断的前提,有些事情你该做,有些事情你不该做,该做的你就去做,不该做你就不能做,我们现有的教材里有没有教这种东西呢,有的,但是不多。

我们的教材严重缺少文化的含量,所以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我们经常看到大学里的一些高才生做一些莫明其妙的事情,几年前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用硫酸去逗动物园里的狗熊,向狗熊连续泼了三次硫酸,其目的是为了检验一下狗熊到底是不是很聪明,他用这样一种残忍的手段去摧残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其次,动物至少是国家的财产。但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认为我在搞研究。这个大学生缺少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现在没有这种价值判断的大学生太多太多,问题是就出在我们的教材里面没有或者说很少给过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我们的老师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我们自己也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但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判断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没有教会我们去做是非的判断。例如社会上有很多造假贩假的现象,以前造假贩假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而现在是有文化的人也这么做。在山东超市里有些乳酸饮料就是技术人员到垃圾堆里找些旧皮鞋制造出来的。这个技术很高啊,他的事实判断能力很强,他知道旧皮鞋能造出乳酸饮料,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是如此缺德,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敢做,他能做。

9.11事件发生以后,我在复旦大学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复旦大学那么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点上蜡烛到草坪上庆祝,当时我真觉得恐怖。复旦大学在中国算是一流的大学,而大学里的学生也算是一流的学生,一部分还是人文学科的研究生,他们高兴得在那里彻夜狂欢,口里喊着,炸得好,太高兴了。只要是美国倒霉的事情我就高兴。后来我就问他们,假如你跟你的邻居有矛盾有意见,有一天你邻居一家被歹徒杀害了,你能在一边歌颂歹徒吗?你能站在歹徒的一边吗?这个世界还有基本的价值观念。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提到我们中国的教育看起来是一片衰落,而在复旦大学的那天晚上,我感到我们的教育是一片荒芜啊!我们缺少的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力,这很可怕。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事实,9.11事件以后,国际形象损失最大的第一是阿拉伯国家,第二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的表现让全世界的人大吃一惊,表面上看来是爱

国的行为,实际上严重损害了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让西方的人认为我们中国人是个野蛮的民族,是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民族,是一个缺少正常价值观念的民族。西方媒体在9.11之后,把中国比作妖魔化的中国,根源在哪里呢?就在我们国人的形象。在9.11的现场,当大楼倒塌之时,现场一片哭声,面对此景,有四名中国的记者却在那里欢呼,他们的行为是多么有损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啊,应该说这四个记者能到美国去,不算是层次很低的人,而他们缺少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不知道支持谁反对谁。后来这四个记者被美国驱逐出境,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美国人高兴的事情我就反对,不高兴的事情我就赞成,那美国人喜欢看NBA,难道你就不喜欢看吗?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共同的,价值判断是我们的素质核心,人文素质最核心的是价值判断,教育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教材的问题。我在很多地方都举例,把我父亲与我作比较。我父亲2005年去世了,我很悲痛,我写了好几篇文章来怀念我的父亲。他在解放前只读了一年私塾,读的是什么书呢?《论语》。一本《论语》不到两万字,在一年中读完。我父亲这一生中从来没有从事过文化方面的工作,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种田,但这辈子他的行为,他的气质,他的思维方式都是文化人,他对我们的教育,让我对古代文化发生兴趣,包括我现在所从事的职业,都受他的影响。当时农村的生活很苦,家里又很贫穷,他起早摸黑地下地干活,但不管怎样,晚上回来吃过晚饭他就教我们背唐诗宋词。

同学们自己反思一下,我们现在从小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但我们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有多少人是有文化人的气质的?你们不要以为有了技术就是文化人,有了技术只是工人而已,不过是高级工人,高级白领而已,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像清华大学的那个同学是个文化人吗?最近北京大学出了一件事情,北大的一个同学在上自习时,看到一只猫跳到了桌子上,就抓住猫,跑到门外一下子把它摔死了,这是文化人干的事情吗?为什么我父亲只读了一年书就像一个文化人。事实上古代从私塾里读过书的人都是具有文化人的气质的,那是为什么?教材不一样啊。

我们的教材教给我们的学生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不会贬值的东西,可以终生受益的东西,是提高我们的价值判断力、对我们人生有教益的东西。我父亲学的东西一辈子都有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你读书要快乐,朋友来了要高兴,你不管什么时候,你朋友大老远的来看望你,你握着他的手说:“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一讲,朋友就高兴,你也高兴。第三句更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你,你却不感到委屈,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要知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会不断地受委屈,我的成绩很好,可能老师不一定知道,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老师说我不努力,我的工作做得很卖力,可是领导还批评我等等,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委屈,怎么办?别人不了解你,你只要问心无愧,你就可以心地坦荡,这是君子的行为。你有委屈,想起这句话就不委屈了,至少你心里会放松很多,这就是文化经典。它跟一般的不同,它的文化含量非常高,可以让我们终身使用,终身受益。就刚才说的这几句,你在中考高考写作文时都可以用,你一辈子写文章都可以用,而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有的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用,初一初二学的到了初三就用不上了,毫无关系了。所以经典的东西能提高我们的判断力,没有判断力,我们很多东西都做不成。

判断力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思维能力,你们认为思维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思维能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不会提高,假如你具备了思维能力,你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而我们如果没有思维能力,很多东西你是学不好甚至学不会的。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往往有一种可怕的感觉,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的数学都很好,每次都考100分,到了三年级以后我对数学突然一下子什么都不知道了,为什么呢?三年级有应用题,有这样一个题目:2班同学栽了5棵树,3班同学栽了8棵树,总共栽了多少棵树?我说我们班没有栽树啊,2班也没有栽树啊,从那以后所有的应用题我

都不会做了,因为生活中没有发生呀,没有看到栽树呀。我上初中时,数学也不懂,学着学着甚至连数学书都弄丢了。但到了初二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高考制度改革,77年高考恢复了,数学不好大学是考不上的,我人生中大的考验就来了。数学一定学好不可,不学好不行,到现在我还在感谢我同桌的女同学呢,下午放学后,我说能不能把你的数学书借给我回家看看呢?回家吃完晚饭,我打开数学书看看后面的题目我会不会做,第一道题就让我气得半死,题目是这样的:操场上跳高的横杆与地面是什么关系,我不会,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既不是同学,又不是亲戚,它们有什么关系啊,我真想不出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后来恍然大悟,我知道那是平行关系,一夜之间书上的题目我都会做了。一个星期以后的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得了全班第一。原来我们的数学老师对我是眉毛不是眉毛,鼻子不是鼻子,在一次的班队课上,当语文老师直夸我成绩好的时候,数学老师在一边就说他好什么好,数学一窍不通,当时在班级里感到很没面子。期中考试以后数学老师就说,鲍鹏山同学虽然平时数学成绩不好,但是他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他不知道我数学小学三年级就不好,哪里来的基础啊。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我为什么以前数学不好,那天晚上我一下子明白了,是思维。我以前没有数学思维,后来有了这个思维以后,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想想觉得后怕,如果没有那天晚上,我今天就不可能坐到这里来,说不定我可能是一个装修工在你们家里搞装修呢,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设计的课程是经过人们多年来探索以后确定下来的,它包括我们知识结构的几个最重要的方面。语文课培养的是一种语言能力,一种思维能力,同时还承担着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我们的价值思维的责任。而数学在所有的学科里,是最高的科学,就象所有的艺术里面音乐是最高的艺术一样,它是最抽象的,都是用数字来表达的。一个人没有数学思维肯定不行,如果一个中学生像韩寒那样不喜欢数学,那他是有问题的,你必须具备这个能力。物理呢,用词面的解释,物理物理就是万物的道理,万物的原理。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有它本质的特征,学物理就是让我们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特点,你能不学吗?你不需要懂很多,但需要一个基本的概念,万物有它的性质,有它的特征,但这个性质与特征往往是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会发生变化,这就叫化学。化学化学就是变化之学,你知道事物有其性质特征,而不知道它的变化,可以吗?所以要有化学。在中学期间不能偏科,都要了解一点,都要学一点,然后我们的思维就会比较全面,看问题会比较全面不至于有所偏向。所有的科目学习都是有助于我们判断力的提高,所以不能偏科就是这个道理。

判断力的核心就是价值判断力。事实判断力重要吗?重要,这个重要性我们的家长老师同学都知道,有了这个技术就将来可以找到一个职业,有了职业就可以混口饭吃。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忽略了价值的判断能力,所以重点提出来,现在最缺少的是这个价值判断力。提高价值判断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经典的阅读。

文化经典包括几种:一种是传统文化经典,一般指的是民族文化经典;一种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经典,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是哪些呢?我们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到了唐朝就比较完善了,到了宋朝就很规范了。在唐代以前是世袭制度,唐朝的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挖掘人才,但是有个问题,它的不规范在哪里呢?就是考试范围不清,到了宋代,考试制度就规范了,宋代时把考试的范围重新缩小,这个缩小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经典再做一次更高的提炼,到底哪些是文化核心问题。我们知道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五经”“六经”之说,《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这是“五经”了,到了宋代人们又提出了“四书”这个概念,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不是宋代人写的书,四书是先秦人写的书,宋人把考试范围定在“四书”、“五经”,在每个朝代都增加些东西,统称为原典,“原”指的是最初的最重要的典籍。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典籍,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而陶渊明的诗歌又是代表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陶渊明诗歌中反映了中国人的

一种理想典范。唐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杂剧,明清以后的小说如《红楼梦》,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最经典的东西,这就是传统的文化经典。

我们现代社会为什么要读经典呢?我讲两个问题。西方人比我们更现代,但是所有的西方学生,所有的西方人,所有的基督教国家的孩子都会去读一本《圣经》,所有的伊斯兰教的人都会去读一本《古兰经》,为什么他们不去读比尔?盖茨等现代人的文章,而去读古代的东西呢?

不去读经典的东西你就不能进入主流社会,只能在文化的边缘徘徊。从“四书”“五经”到司马迁的《史记》等等所有的古代经典的东西,不是说都要读,但是至少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这样你才是一个文化人,才能可能进入主流社会。进入主流社会,你必须要读文化经典。

年轻人可以着奇装异服,但是你不能这样进入主流社会。我今天总不能弄个火箭头,穿着奇怪的服装,吹着口哨走到讲台前面跟你们演讲吧?不行,主流社会有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你不遵循游戏规则它就不带你玩。现在流行万能词,什么帅呆了,酷毙了。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讲溜了,这样会影响到你的思维。因为它是万能词,什么时候你拿出去用看起来好像都很恰当,看起来似乎很生动,这样你的语言表达就会越来越贫乏。你这样讲可以,但是你换个角度讲能不能行?你将来工作以后写年终总结,你能不能这么写:我今年的工作成绩酷毙了。可以吗?不行的。中央开会了,胡锦涛在上面做报告,我们今年的经济工作酷毙了,我们中国的国际形象帅呆了,可以吗?不可以。你要有出息,一定要进入这个主流社会,所以文化经典你必须读,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民族,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这是个奇迹。为什么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而它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这个民族是凭着怎样的一个凝聚力,一个怎样的一个强大的生命力,让它在那样的一个漫长的历史风雨中,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击后仍然长兴不衰呢?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我们曾经被蒙古人打败,建立了元朝,当然他们现在成了民族的一分子,后来又被满人打败,建立了清朝,现在他们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了。中华民族是不断形成的一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一个民族。但是当蒙古人、满人的铁骑打败了儒弱的汉人,建立了他们的朝代之后,为什么最终还是保持了中华的文化?而不是蒙古人的文化,满人的文化呢?这就是文化的反征服。

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用他们的武力征服了比较文明的民族之后,那个比较文明的民族会给落后的民族在文化上的一个反征服。中国的幅员那么辽阔,当时不像现在那样有电话电脑,古代通讯不发达,那么辽阔的地域,这个民族最终没有分裂,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在首都的孩子还是远在贵州、新疆等边缘地区的孩子,他们上学读的第一本书都是《论语》。我们的孩子受的是同一种教育,接受的是同一种价值观念,我们信仰的是同一种文化,这样的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使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分裂,使我们这个民族历史没有中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所有的问题先人都有探讨和思考,这个探讨和思考的成果放在全世界都是闪闪发光的,我们毫不惭愧地说我们的白话文也有经典,白话文的经典的第一位就是鲁迅。现在中学生中有流传这样一种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九十年代的一次座谈会上,我碰到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他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为什么要选鲁迅的作品,那么枯燥,学生又读不懂。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讲这样的话我很生气,我就反驳他,。我说那是你自己没有读懂。然后我问他在美国的中学生难道不读海明威吗?英国的中学生难道不读莎士比亚吗?俄国的中学生难道不读托尔斯泰吗?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竟然说不读鲁迅?

直到今天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在中国现代的作家里面没有一个作家有鲁迅那样思想的深度,没有一个作家有鲁迅那样广博的情怀,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对人类对苦难有那么巨大的怜悯,没有一个作家拥有像鲁迅那样能激励人的一流文字。在我大学四年级时,有一个

同学说现在读鲁迅的文章跟中学时不一样了,现在越来越想读了。我还有几个月大学就毕业了,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连《鲁迅全集》都没有读过,就太不像话了。停下手中的活儿,我每天跑到阅览室,把《鲁迅全集》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就有一个情结,谁反对鲁迅我就跟谁急,在情感和理智上完全被他俘虏了。

读书要读那些使人聪明的书,有的书让我们越读越笨。我在大学四年读过很多很多的书,非常认真,但是能够让我们开窍的让我们变聪明的书是不多的。我自己感到庆幸的是最后一学期我把《鲁迅全集》读完,使我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让我开窍了。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最后的结论是,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书籍上浪费精力。书跟书的文化含量是不一样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文字是一流的,有的文字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孔子曾经讲过一段话,你如果是处于最高的学习,你可以达到中间的层次,你如果处于中间的学习,那就达到下层次,你处于最差的学习,那你只能等而下之。你花很多的时间读那些无聊的书,让尼采看到他会很生气的,尼采的脾气不好,他后来是发了疯的,会打你的,因为你在那些无聊的书上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现在的书太多了,而且有一部分书真的很无聊,鲁迅的就不一样,他的思想是最深刻的,这个深刻是因为他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对中国人的苦难有着超过一般人的担当和宽怀。

鲁迅有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用自己的肩膀掮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出去,让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现在的风光的作家有没有鲁迅的那种精神啊,有没有鲁迅的那种巨大的悲悯的情怀?你读了《孔乙己》,你就会悲从心来,放声大哭,哪个作家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一个悲剧写得那么感人而且那么不动声色?一点风声都没有,一点动静都没有,悲剧已经发生,天空没有痕迹,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悲剧。鲁迅的文字是一流的文字,文字是有张力的,正如蜘蛛在水上爬行,它的爪子在水的上面,因为水有张力。好的文字好的语言是有张力的,而绝大多数作家的语言是没有张力的,鲁迅的语言是有张力的语言,外国的作家我不知道,因为我英文不好,翻译过来的语言已经变化了,翻译过来的哪怕是最好的翻译,但语言还是变了。

我儿子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布置朗读一篇课文。朗读文章很好,因为语感太重要了,而我儿子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松松垮垮的,一点感情色彩一点节奏感都没有,我说,你怎么那么没有精神啊,我来读一篇你听听,我把他的课本拿来,随手一翻,翻到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真是太漂亮的文字啊。你读着读着,你的情感的流动与他的文字的流动完全融为一体,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坐到刚学会开车的人的汽车里,感到他的车虽然在路上走,与外面的空气却是不和谐的,而鲁迅的文字你读进去以后,那个语言似乎不是鲁迅的了,而是鲁迅按照你心里的情绪在写,那么的和谐一致,真的是欲罢不能,你读了这一句你还想读下一句,你真的无法停下来,这就是鲁迅的文字。

什么叫文学?文学就是对人的怜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怜悯,哪一个作家到达这个程度?鲁迅写《孔乙己》也好,写《阿Q正传》也好,一开始读觉得好笑。读第一遍是觉得好笑,第二遍就不太好笑,而第三遍就想到要哭了,《孔乙己》是用调侃的语气写的,但是你读完了就想哭,你看《阿Q正传》,是不是可笑啊,那是个多么可笑的人物啊,但是读完了你就想哭,为什么?这就是一个作家博大的胸怀,他的内心充满着同情,充满着怜悯,哪一个作家能跟他比呢?这样的一个作家,我们在课本里面选了一些他的文章,而我们的学生还一怕二怕三怕周树人,真的是很不幸啊,听到这话后,真的很痛苦,拜托我们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面对伟大作家的时候,你可以装作不懂,但你不能说他不好,你说不好证明你不行,这也是经典,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代文化有经典,那同样西方文化也有经典,例如美国作家惠特曼的作品你去读读,那真是经典,他的《草叶集》你去读一读,他写的《船长,我们的船长》,你去读一读,读过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一流的文字,进入一流文字之

后,我们才会感觉到什么是一流的胸怀,什么是一流的境界。我们一定要知道,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作为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他一定是有高贵的精神,这些高贵的精神往往会体现在一些非常杰出的人身上,在他们的人性里,体现出人类的高贵,人类的伟大,人类的尊严。

我们通过阅读才能和这些体现人类伟大高贵尊严的人接触,才能受他们的影响,甚至可以和他们对话,不然我们只是永远跟一些平庸的人打交道,跟一些平凡的人打交道。我们就生活在平庸的社会上,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平常的境界之处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还有一种更高的人格,还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还有一种更值得我们去仰慕的东西。你不读经典你怎么知道这些呢?你不读经典你的精神怎么能够到这个层次呢,,你甚至不知道有这个层次,人不就是这样吗?不就是吃喝拉撒吗?不是这样的,人是有高贵的,不只是吃喝拉撒,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还有这样的人啊!鲁迅讲掮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出去,让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还有这样的人啊!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有这样的人啊!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07.1.30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演讲,由万里电教馆供稿,宁波效实中学陈雁群老师根据演讲录音整理)

2021年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 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 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

中外历史 1.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突火枪产生于南宋,活字印刷产生于北宋。北宋时指南针 用于航海事业 2.中国古代历史上跟“退避三舍”相关的战役是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 国和楚国之间。 3.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他针对阻碍 德国统一的各种势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被称为“铁血政策”。 4.大陆同台湾地区交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元朝曾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 地区,但直到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台湾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5.“黄鹄”号蒸汽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造价白银八千两。l865 年在安庆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 6.法国历史上“雾月政变”的发动者是拿破仑 7.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萨拉托加大捷。葛底斯堡大捷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中 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8.澶渊之盟是指北宋与辽订立的一个对于宋朝而言有屈辱性质的盟约 9.商朝时,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因此又被称为殷商。 10.在特洛伊战争中,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攻破了特洛伊城。 1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雅尔塔体系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 12.《诗经》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一句中,黍指小米,稷指高粱。20世纪70年代,我 国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例获得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13.玛雅文化主要分布在中美洲一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存在主义,当 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初获得发展。 14.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李鸿章、曾国藩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16.1922年,苏联成立。 1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鸦片战争 18.发生在东晋时期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是淝水之战 19.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帝国建立。 20.“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 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21.汉代形成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2.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牛顿。 23.历史上在曹操和袁绍之间展开的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是官渡之战 24.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第一份条约《尼布楚条约》 25.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 26.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重量仅49克的素纱禅衣;河南安阳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的刻有 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技术,千年不锈是春秋时期兵器冶炼技术的杰出成果;唐三彩主要出土于洛阳,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 2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8.五环旗是l913年根据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建议设计的,并在1914年法国巴黎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宋丽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培育下一代,是利国利民的奠定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事关国家命运前途,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一代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要素。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的民族精神,如爱国奉献、重礼务实、自立自强、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滋养了中华儿女的心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也是我们一代代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 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时代新人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必然在各代人们身上打下烙印,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影响和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又总从特有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与时俱进地成长和发展。事实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的滋养、引导、陶冶和塑造作用,一是培养道德素养。二是树立行为规范。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四是激励成长成才。我们的下一代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现象并存,成才希望和堕落风险同在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概括为;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兴趣广泛,良莠不辨;思维独立,易受污染;崇尚自我,好走极端;追求时尚,讲究体面;交友面宽,缺少防范;渴望成才,疏于苦练。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性、选择性、主体性、参与性很强。有些青少年在

不良文化、不良信息的诱惑毒害下走向了堕落以至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发展。这和价值观、荣辱观混乱,背离传统文化道德有密切关系,需因势利导,帮助心灵回归,其重要性、紧迫性自不待言。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和弘扬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当前,青少年不是生存在单一的世界,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成才教育向孩子们灌输“理想世界”;网络媒体又诱导他们进入“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消极现象又使他们产生困惑疑虑,导致信念的淡化、道德滑坡、情绪浮躁、行为失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和冲击对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挑战,使青少年教育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多变性。因此,向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借鉴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更高起点上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今天的很多文化思潮、文化现象都能在传统文化找到渊源,而传统文化的精华真谛必然蕴含在现代文化之中。以延续、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文化育人”,就必须将二者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给青少年完整、科学的文化情愫和文化理念。比如,讲古代重民、爱民、“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就要和今天执政为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执政理念结合起来;讲历史爱国精神,宣传历史爱国英烈要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讲“仁爱精神”就要和今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情无限,大爱无疆结合起来;讲“修身养性”就要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结合起来;讲“信义明礼”就要和今天讲诚信守礼仪,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结合起来;讲“孝道尊长”就要和今天感恩教育、尊老敬贤结合起来;讲中庸与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让青少年在联系、比较、继承、发展中区分良莠,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传播手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历史部分,文学部分,自然科技常识,艺术鉴赏和文化常识。 根据近三年真题情况分析,不管是考幼教,还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这五个部分内容都会考到。考试题量在九个,全部是客观题,分数是在十八分。从出题总体趋势来看,这五个部分都是有可能成为出题者所青睐的。因此,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全面复习。 一、历史部分 (一)重要战争 (1)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1.牧野之战:商朝和周倒戈相向 2.春秋五霸:齐桓公(最早称霸)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吴 越之战-卧薪尝胆) 3.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4.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5.巨鹿之战:项羽(楚军)和秦军;破釜沉舟 6.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 7.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军(苻坚-氐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8.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转衰 9.黄巢起义: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 10.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双双被俘虏,北宋灭亡 11.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 (2)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 1.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1895 年-1945 年,50 年殖民地 3.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耕种/《资政新篇》 5.武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 6.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教育在应试教育指导下了,在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在学习生活中,多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多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而导致许多中学生道德缺失,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基本爱心,集体主义淡漠,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差等不良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好前程毁于一旦。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1]。中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面分析新时期中学生道德现状,了解问题形成因素,寻求适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中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1、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1)基本道德情感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2)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还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2]。(3)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当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久而久之,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礼县雷坝中学王小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们实验教师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井然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与同事分享成果的共时,也对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故在此谈谈我粗浅的两点认识。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教师对此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呢?我通过实践、探索、反思,得出三点结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则认真思考、慎重安排,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感悟道理,陶冶情操;如果没有遇到,则在辅导时间延伸、拓展、参透,让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学生作业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尽量体验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的重要作

用。最后,利用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专题活动,如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问答等,使学生感悟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且还有德育教育。智力教育其实很简单,而难的则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原因很简单,智力的开发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学习知识,开发智育。但德育却不行,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引导不好,则毁的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不同家庭的几代人。 怎样才能德育教育有所成效呢? 我认为,如果能巧妙的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可以多向他们讲一讲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优秀的领导者;如果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可以向他们说一说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如果要教育教学热爱祖国,那么可以向他们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等等。所以,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之,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用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极大的帮助。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尹彬 摘要:文化,特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青少年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

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基本规范,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讲良心、讲诚信、讲责任的道德氛围。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 (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希望通过一定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值得大家重点关注。文章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简要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通过“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载体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标签:“互联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如春联、门神、戏曲以及小说等进行传播的传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就要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育途径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适合大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缺失 笔者曾经对一个班级的81名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四大名著,也了解一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完整读过原著的不到10%。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为历代读者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而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改编,保持原著原味的很少。可见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存在很大问题。同理而论,不止四大名著,可能还有其他新杂剧、旧传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仅从观看表达狭隘的影视作品是不能理解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的。而且大学生对传统戏剧、曲艺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模糊

家庭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1122228.html, 家庭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自龙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8期 【摘; 要】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效途径和目的。良好的家教家风家训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是体现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校有效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开展家教家风家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挖掘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道德体系的部分,充分发挥传统家教家风家训中的德育功能,以学校教育体系为依托,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现代基本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国内外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家教家风家训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学者对家教家风家训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21 世纪以来,在家风家训传承历史的研究方面,代表论著有曾凡贞的《论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特征及其现代意义》(2004);徐少锦、陈延斌编著的《中国家训史》(2011)等。自2014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播出后,学术界对于家风家训的研究更是形成了一股热潮。但是,从中国教育的现状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极不平衡。而我们教育“综合失衡”问题的科学解决,亟待从家庭教育溯源,从搞好家庭教育入手。因此,通过家校互动开展家教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 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 (一)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要在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小学综合素质试题:文化素养(一)

文化素养(一)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2.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其中,雕版印刷术发明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是谁?(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赵盅尧 5.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梦溪笔谈》 6.明朝时,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医药学家是( )。 A.孙思邈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7.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是( )。 A.纳米技术 B.新材料技术 C.电子技术 D.基因重组技术 8."双百”方针提出后,在什么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 A.科学技术领域 B.文学艺术领域 C.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 D.思想领域

9.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 A.1978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 10.下列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D.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1.清朝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这里“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 A.故宫 B.十三陵 C.长城 D.颐和园 12.诸葛亮曾自称“布衣”,当时普通老百姓所穿服装的主要衣料应该是( )。 A.丝 B.麻 C.棉 D.化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