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摘要】中国的沈周和西方的莫奈在画坛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表现相同的对象时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从沈周和莫奈入手,通过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分析和比较,简单阐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从而展示出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沈周;莫奈;风景画;山水画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派“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两江名胜图》等。克劳德·莫奈(1840~1926)生于巴黎,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印象·日出》《圣拉查尔火车站》《睡莲系列》《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起源与发展之异同

在起源上,以沈周为首的吴门四家为中国山水画流派的代表,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从东晋画家顾恺之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以看出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 摘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因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起源美学思想审美情趣表现手法 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体系与发展历程的,但无论两者有何不同最基本的描绘对象未曾改变,都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为主,致力于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发现、探索和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与情感。可谓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是有相同之处的,并且两者在起源问题上几乎雷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各自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表现方法等方面。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两者的异同之处。 起源 中国的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到汉代初具雏形,但滋育于东晋,于南北朝正式确立,到隋唐发展兴盛起来。在古代的文献上,杜预注《左传》,所谓“禹之世”,就有“图画山川奇异”。又有王逸注《楚辞·天问》篇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由此可见在此以前就已经有山水画了。但在汉魏壁画中不难看出山水画还仅仅只是以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可是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却做了充分的上阶准备。[1]进入晋代,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描中山水作为配景出现,但也有他写的《画云台山记》,一篇阐述如何创作《云台山图》的山水画设计图略。至南北朝,有宗炳撰《画山水序》,王微撰《叙画》,描写山水画的画理画法。这都足以说明山水画的体系在此时期已经完全脱离人物画并逐渐确立成为独立画科。到了隋唐,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风景已经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有着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画的搭配。真正纯粹的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幅画面形式出现的。一直到15世纪,风景才从人物画的背景中彻底的摆脱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但这个时期的风景画还不是非常成熟。风景画在艺术上达到成熟是在17世纪的荷兰,因为荷兰出现了一批如维米尔、雷斯达尔等著名画家,他们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创作了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特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他将更多的色彩引进风景画,通过保持各笔触之间的不互相混合,取得了绚烂的效果。并且他对于光和色彩微妙变化的敏感使得19世纪末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对于光和色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协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和完善。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以《高存山居图》“合壁”的文化事件作为本课的导人,创设山水画鉴资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中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部的山水情怀?观看《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观察图像 考问题

1 一、山水情怀 问题情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下 幸筵,坐穷泉壑” 《叙画》所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 思浩荡。” 展示《富春山居图》 提问: 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2.从文中和图中你是否感觉到“山水”是 ”畅神”的乐? 3.“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 家园? 4。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5.《富存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情怀? 归纳: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 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 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金,坐穷泉 壑”的追求。 探究、讨论、思考。引 用画论的原文还原山 水面创作的时代背景。 阅读教材中的“探究发 现”,深人思考。

归纳:山水圃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饮看才能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会,令“山而兼数士百山之意态”。 探究发现3 三、因心造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山水画移情作用 的“相关链接”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山水圃的灵魂? 《吉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 《六君子图》是怎样的留自方式? 两件作品的留自有何不同?给你怎样的艺 术感受? “留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表达起到了怎样 的作用? 2.《溪山行旅图》与《踏歌图》分别表达 了什么意境? 归纳:山水画是实境和虚境的统一,是情与 景的统—。对山水画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 察者的人生经验与文化修养。 阅读教材26页的 “相关链接”思考回答 问题。 画中山水与真实山水 对比。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活 动。 根据学情的差异 性,纳学生的表述 “实境”指的是自 然中存在的山水, 虚境”是画家通过 各种绘画语.融合 自己的想象感情、 志趣是现出来的山 水。 探究发现4 课堂总结山水画原自对自然山的生,但又超越具体 时室,具有纯粹的、普巅性的美,是中国 传统山水画的特质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 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相关联,同学们在学: 习和生活中注意自我丰富、自我提高。 在教师的组织对本节 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 生活发表见解,综 合培养和提升美术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评价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能否说出中国传 统山水画的特点?能否从构图、笔墨等方面 谈黄公望此画的创作寺点?能否根据他的 人生经历,谈谈文人画家怎样借山水创作 抒发内心的情怀。 依据教材附录中 的“学生学业水平综 进行自我合评价表” 评价. 互评,在学习评价中得 教师通过问题指导 学生自我评价,对 应本课评价量规落 实核心素养。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原因

750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原因之比较 ①各自发源地上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和哲学中的终极关怀。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而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正是这种不同,使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绘画体系。 一、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终极关怀理念与中国山水画的形成 魏晋时期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本思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那时一些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归隐田园山林,追求安逸超脱,通过对自然山水风光寄托他们的情感。这为中国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同时推动文人士大夫参与山水画创作。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态度是以“天人合一”为价值取向,努力在现实人生中追求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使天地宇宙的人文精神把握在人的生命创造之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自内发现了自己 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不但创造了独立的山水画种,而且还写出了大量的山水画理论著作。 二、西方人的自然观和终极关怀理念促使西方风景画兴起和完善 西方人的审美观,在古希腊时期表现为“摹仿”,强调主体以冷静的、客观的 态去再现自然,理性的因素大于情感的因素,强调艺术的认识意义。文艺复兴时期 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家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不断通过对神权的否定而解放人自身,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近代自然科学所涵蕴的人类理性至上论的支撑,从而使得人道主义逐步转化为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 论使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确立起认识论方面的信念。而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则是西方哲学的根本主题和最高目标,同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根本主题和最高境界。 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普遍关心人自身与周围环境,以及大自然的美。风景画正是对和 谐的大自然的记录,且是某一时刻风景的形象,表现着大自然本身的鲜明丰富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欧洲艺术家以极其浓厚的兴趣描绘大自然,但那时风景大多作为人们活动的背景存在于画面,比如康拉德·维茨的《基督履海》和帕提尼尔的《逃亡埃及》。 荷兰到了17世纪前期,经济文化异常昌盛。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受人们喜爱与欢迎的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其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和迈因德特·霍贝玛,代表作分别是《埃克河边的磨坊》和《并木林道》。 总之,通过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既有逐渐提高升华的一面,也有各自艺术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与中西方各自的信仰有关,亦即哲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有关。魏晋时期士族文人在思想上的变化,促使他们退隐山林,钻研玄学,崇尚老庄,寄情山水,也为艺术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禁锢的解除和王权势力的衰弱,使欧洲人关注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歌颂君主的绘画和宗教题材绘画开始减少,画家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风景画与静物画上,功利性转向了纯审美性。

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浅析

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浅析 在现代社会中,对美术的了解和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人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所以现今中学美术课已大大加重了欣赏内容的份量,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之道,以培养同学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尽管在教材中对如何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的方法、角度或要领作了一些提示,但对于某一具体画种因缺少深入的分析,仍有不知从何方面入手去欣赏之感。基于这一想法,这篇文章,拟就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问题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作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探讨。 一、对传统写意水墨画的基本认识。 在中国画中,我们通常把注重表现笔法,充分调动水墨功能(偶略施淡色),信手抒写,造型简单概括,追求疏朗纵放意趣的绘画形式,称为写意水墨画。 写意水墨画是传统中国画里最令人着迷的绘画形式之一。据传,在唐玄宗时候,吴道子、李思训两位画坛高手,受命在大同殿壁上各画一幅嘉陵山水画。李思训工细无遗地刻划了几个月。而吴道子,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仅用了一天的时光,就活现了三百里嘉陵江胜色无限,使观者无不叹为奇观。可见写意水墨画在唐代已经出现,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 正因为传统写意水墨画,注重于运用水墨手段"写?quot;所以我们在欣赏这一绘画形式之始,应先了解一下"写意"的含义。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传统对"写意"一词看法难有统一的标准,本义只引用其中最常见的说法加以阐述。"'写意'的概念,传统的含义是指一种用较粗放笔法造型的画法,与'工笔'相对,现代的另一种用法是把它同西方的'写实'画法相对而言,泛指中国画的较不讲究'形似'的特点"。(1)用孙其峰的话讲可以概括为十六字:"不求形似,不离形似,貌离神和,似非而是。"(关于"形"的问题,本文第四章将作专题论述)。 "写意"这一传统,绝不是仅仅中国画专有的,在其他姊妹艺术中,也不乏旁例。例如在京剧(还有许多地方戏)表演艺术中,骑马没有马、摇船没有船,开门不设门、挂画不拿画……这无不?quot;写意"。 传统写意水墨画作画讲究"写意",所以我们欣赏时就得千方百计去捕捉画中"写意"成份,在回味不尽的"写意妙境"之中,享受艺术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但是,写意水墨画的"写意"成份是有多项内容构成,我认为,欣赏课的设计较好的办法是从熟悉绘画技能入手,因为写意水墨画的"意",往往是通过相当具体的绘画手段来塑造确立的。没有精湛的绘画技能,就不可能有令人回味不尽的"情趣"。为此,文章以下的部分是从笔、墨、形、构图、诗、书、印等诸角度结合教科书上的部分作品分析一下绘画技能的欣赏方法。二、写意水墨画的欣赏离不开笔的欣赏 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奇诡万状,富有意想不到的表现了力。汉代的蔡邕就阐明过它的妙用,他说:"笔软则奇怪生。"我国独有的毛笔,软中见刚,运动幅度大,起伏节奏强,能表现线,亦能表现面,粗燥、平滑、坚硬、柔轻、的物体质感都可从笔端流出。如上海书画版高中教材第一册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画家用皱擦的笔法交织使用,写出了丛山峻林的无限生机。用粗细、顺逆、重轻互换的笔法写出了层层叠叠有空间感的茂密林海。正是这笔的尽情发挥,多方调动,成功地描绘出峻秀的山石,坚劲的枝干,漂渺的烟云达到生机盎然的艺术境地。 讲到用笔,不能不提"书画同源"之说。因为书与画有共同的笔法。书法的线与绘画的线同样由毛笔作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古往今来始终是融溶贯通的,元代画家赵孟曾作一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里"飞白"是指一种干枯的草书笔法,"籀"是指圆浑的篆书笔法,"八法"是指书法的整个笔法。总之,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

中国水墨画介绍

中国水墨画介绍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简介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黑白调子的水墨画早期都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虽然仅有黑与白,但因为纸色的关系,其实是略为偏黄的。彩色的水墨画在近代有泼墨山水的应用,也有水墨动画的应用。 与水墨画有关的还有水墨版画。与一般版画不同的是,水墨版画虽然也是木刻版画,但使用宣纸作为纸材,在不同的地方重复水墨印刷,层层渲染的效果,使得每一张作品都明显不同,也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朝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后人宗之。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初一年级美术教案 外国风景画

初一年级美术教案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 课题: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为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风景画、静物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作品欣赏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领悟与感悟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所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造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自主建构分析作品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自然风光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界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达到可以乱真地步,在西文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光和日常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图片、制作课件、艺术家生平 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组讨论: 1、上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2、赏析了哪些美术作品?作者是谁? 3、这些美术作品的美在哪里? 4、当初看了美术作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什么? 二、小组汇报(略) 三、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上学期赏析的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属现实主义绘画,所描绘的是我们身边的自然风光,是在现真实,有整齐、整洁之美,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之感,画法细腻,形象逼真,有照片的效果。面本学期的第一课我们继续赏析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二),另一种选择…… 四、学习新课:另一种选择 1、播放课件 2、赏析印象派作品(讨论) ①画家选择了什么? ②这时画家追求什么? ③他们所画的作品是真实的吗? ④我们如何理解《日出·印象》的真实?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以柯罗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导入: 过度:闲暇之余我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外出旅游。美丽的自然风景能带给我们心旷神怡,轻松自然之感。 提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中国的名山大川呢? 学生:黄山、泰山、、、、、五桂山(教师可幽默回答,当然五桂山、大尖山也算是我们中山的名山) 提问:我们常说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 学生:(略)相传古代的“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现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五岳”是指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北岳恒山之奇(山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 提问:我们现代人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般都会用相机把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呢? 学生:诗歌、绘画是常用的方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及脉络 提问:什么是山水画呢? 学生:(略)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提问: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距今1500多年大概是什么时代。 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讲) 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图例《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传是宋代摹本) 纵27.1cm 横572.8cm 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 ——其美学相通之处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是艺术的两个组成部分,其艺术之源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就其哲学渊源问题,造型问题,构图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从水墨画中吸取一些艺术精神应用于建筑设计,从而能更好的做好中国人的设计。 关键词:水墨画建筑哲学造型构图 正文:为什么人而作设计?这是一个建筑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建筑师当以作让世人满意的设计为本,而不能全凭一己好恶而作。中国的建筑师当以作好了中国的设计后再考虑走向世界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是了解中国人审美观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研究如何做让中国人满意的建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世间万物都有其可揭示的规律,美学也是如此,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的美学则是其中的两种。研究传统水墨画与建筑设计,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即共性)和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区别),而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着重点是在于它们的共性。下面谈到的哲学渊源问题、水墨画之造型、水墨画构图就将主要分析它们之相通之处。 哲学渊源问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释道三家长期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尤其以儒家为甚,因此三家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哲学影响和美学上的影响就不得不研究。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孔子把艺术作为人生憩息和精神的飞升,孔子认为艺术与道、德、仁是并列的,是生活的主要方面,应当“游”于其中,那么艺术就作为一种不那么严肃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人精神调剂、放松的手段。而艺与道、德、仁并列,其中以包含“技进乎于道”之理,随心所欲的游,是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之一,这种充满愉悦自由境界的“游”即时道。以绘画作为体道的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畅神达性,从而超离现实中物质和功利的羁绊,精神上获得自由的释放和解脱,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最高审美理想。而庄子则说“解衣般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较孔子更为自由洒脱,因为如果艺术创作若热衷于名利,斤斤计较于得失高下,必会拘谨,而使得绘画缺乏生机与气势,庄子这种解衣般礴的论点对后世的水墨画,尤其是大写意水墨画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昭示作用。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以禅宗为甚,其静心、自悟之思想有深远影响,而其所发展出来的“自然天成”的美学境界也对绘画有很大影响。这三家所倡导的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促成了中国画界对意境的独特要求,尤其是后世的文人画,他们绘画追求的是自身的享受,追求的是画中的意境,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 那么这些对于建筑设计有什么启发么?我们明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渊源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对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就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我们在为中国人作设计的时候就有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我们一般的就要在设计中特别注意对于意境的创作,而能有好的意境的创作,来源还在于建筑师那种作为艺术家的修养,要视钱财如无物,追求自身精神的解脱,把创作美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而不可过分拘泥于建筑设计的技巧,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美学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水墨画造型与建筑设计 水墨画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它非常重视对物象本质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特别注意传神。水墨画

高中美术_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法:材料分析法、图片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 (3)教学流程和活动 导入大家好!很荣幸,给我们同学来上美术课,今天我带来了一些美术作品与同学们一块来欣赏。 导入:泰山风景欣赏 师:中西方的画家们是如何来表现泰山的呢?(欣赏作品) 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⑴师: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西方的油画霍贝玛的《乡间村道》 提问:从空间角度看两幅作品有何不同? 生:回答 教师总结:《乡间村道》的空间符合视觉的真实,色彩真实,像照片一样。 《千里江山图》的空间感更加辽阔,色彩亮丽。 《乡间村道》在他的画中,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画面上的地平线很低。原野上一条泥泞的林间小道伸向远方,路面上有车辙的

痕迹。路两旁的细高的小树富有节奏感。 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较低的地平线,使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 远处可见高耸的教堂和红色的房屋。天空辽阔深远,云彩富有动感。画面上点缀着几个人物。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焦点透视,构图稳定均衡。整个画面带给我们的是清新、舒展,让人仿佛闻到了这宁静乡间淡雅的泥土气息。这幅画在美术技法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范作品。 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就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 被称为北宋少年天才.他18岁画这幅画,20岁就病逝.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用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作。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有山岭、坡岸、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家在构图上利用散点透视,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

外国风景画

外国风景画 欧洲的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17世纪中期独自成为一派,并发展到欧洲的各个地方,于是欧洲各地区的风景画风格开始互相影响交融,到19世纪时进入巅峰时期。 印象派: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印象派画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表现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莫奈:法国画家,《日出.印象》表现的是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在弥漫的浓雾中,所有的物象——太阳、海浪、小船以及远处工厂的烟囱和船上的吊车等,都变得模糊不清了。之前没有画家这样大胆处理画面,作品展出后引起轰动,许多画家都追求和表现——从此印象派产生了。 新印象派:认为印象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主张不要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应该来画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然后获得一种新的色彩感受。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 修拉:法国,《大碗岛星期日下午》这是一幅夏日风景画。游人在巴黎郊外的塞纳河畔休憩、散步、垂钓、划船,整个画面宁静和谐。修拉为了这幅作品,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之一。 “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风格的延续,而是对印象派的突破与反叛。 塞尚:法国,《风景》库贝尔:法国,《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 德朗:法国,《威斯敏斯大桥》 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雪中猎人》洛朗:法国。《海港日出》 霍贝玛:荷兰《林间小道》 鲁斯达尔:荷兰《辛格拉温的磨房》透纳:英国《莫特莱克台地》 勃拉克:法国《艾斯塔克的房子》 蒙德里安:荷兰《灰色的树》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儿童水墨画教案(奇课程)

第1课彩墨游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的特性,学生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了解,会使用水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体会到的物象。 教学难点: 学生大胆尝试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自然地用点线面组织画面,学生在笔墨造型能力方面能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教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水墨画材料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在美术课堂上认识一些新的小伙伴,看看你们桌上的小可爱,它们很特别吧?摸摸看,闻一闻,感受一下吧。(说说你的感受。)它们和我们平时用的工具材料有何不同? 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1.出示一幅图,猜猜看,老师用了桌上的哪些材料?怎么画出这幅画的? 2.按你猜的办法试一试,老师用了十秒,给你们一分钟吧,提出活动要求:分小组合作尝试笔墨游戏。集体协作完成,小组长和小组成员商量,要求先由同学们大胆地在纸上用墨和水在宣纸上留下痕迹。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师记时,一分钟任务。

卫生习惯作要求,轻拿轻放,惜墨、惜纸、小心不要弄脏衣物。 展示作品,让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完成的,评价引导,贴上“标签”干、湿、浓、淡、焦,分类。 宣纸,是笔墨的舞台,水是墨的灵魂,墨注入了水,就活了,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模样。 三、玩水墨,观察墨色变化体验运笔方法。 1.游戏,点点和线条。 孩子们领到自己小组的“任务卡”分成点点组和线条组,完成“模仿任务”和“创意任务”,分享经验,合作画点和线,组员互相学习,认真听各小组代表发言、经验分享。(画点线的要求,是墨色要有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提示孩子们用笔方法“立起来”、“倒着”(中锋、侧锋等),笔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笔蘸淡墨,在笔毛根部加浓墨,你还有什么好点子? 四、师生创作,一起玩彩墨游戏。 教师示范,笔墨还可以这样玩,“浓破淡”、“淡破浓”、线在宣纸上的游走、嬉戏。 学生作业,点、线、彩结合,注重墨色变化。 第1课彩墨游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对于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起源以及理论界定,作者认为具有起源性的山水画作品应体现“畅神”与“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理论上,美术学者一般公认山水画源于魏晋,这一观点始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但并未有山水画传世之真迹来印证这一观点,而对石窟和墓室壁画中的山水画的研究忽略了其本质问题,即山水画作为背景呈现,并未体现“媚道”与“畅神”。因为石窟佛教壁画掺杂为宗教服务的色彩以及说教意义,对“道”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忽略了由“器”进“道”的审美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山水画。因此,真正的山水画还应摆脱除山水母题外的其他意图、动机和观念。宗炳的《画山水序》也从“形上”和“形下”对山水画作出了界定,他认为山水画“畅神”应是作者的“澄怀味象”转换成图像而传达给欣赏者的畅神。据文献记载,山水画作品始于戴逵的《吴中西山邑居图》、戴勃的《九州名山图》、《风云水月图》但没有存世画作,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女史箴图》等仍具说教、文本的意义,以及陆探微、萧绛、杨修等人的山水画作均未留存,而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印证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但依然不是纯山水画,因为这幅画表现得是人物的生活活动。众多文献也记载了山水画的演变与分体发端于唐代,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因此,具有独立意义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唐代。 而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不同的是它起源于古罗马时期,但在中世纪断层,文艺复兴时期再生,所以在时间观念上与山水画不可比拟。而从风景画作品与文献的角度,以及与中国山水画一样抛开其宗教、历史及文本意义来界定风景画,真正的风景画应出现在15、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尤以阿尔特多费尔的风景画为典型例证。17世纪是风景画的繁盛时期,尤其是荷兰艺术家大大纯化了风景画。18至19世纪中期为风景画流变期,出现了古典主义风景画和历史风景画,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将风景画又带入了无关历史、叙事性或情节成分的阶段。 由于时间上的不同步,使得山水画与风景画无法从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作者将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比较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熟期和流变期。 早期作者从山水画与风景画起源与发展的性质角度来进行比较。分别以隋唐和15、16世纪欧洲具有起源与独立性质的风景画作品为切入点,探讨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差异与相似性。 各自特点: 一、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并未处于成熟阶段,而西方自独立就已发展完好; 二、是山水画强调“畅神”“以形媚道”,西方风景画注重对自然的模仿,追求“新感觉”,其中两者所蕴含的审美认知也异同: (1)山水画技法停留在人物画技法上,而西方风景画技法与科学相结合,注重透视、光影明暗; (2)中国山水画受老庄“玄”色思想的影响,强调水墨为上,色彩观念追求平面化,而西方风景画受“模仿说”的影响,重视色彩对物体的如实再现,追求凹凸立体感。 相似性: 一、都深入自然观察客体对象,进行写生。 二、重视形的表现。 三、早期山水与风景画创作都以客观对象的固有色为基础。 四、空间意识上都是由二维发展到三维空间。 五、都具有审美经验。 成熟期作者将中国五代、宋、元时期山水与17世纪风景画进行比较。 各自特点: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都具有写生性质,整体气度严谨,格法规整,而元代逸笔草草: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