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8-22章)【圣才出品】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8-22章)【圣才出品】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8-22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

一、填空题

1.在“电影荒年”期,苏联电影创作遭到了严重破坏,_____年,全苏联的电影生产仅有5部。

【答案】1952

2.请写出两部苏联电影“解冻”期的代表作:_____、_____。

【答案】《第四十一》;《雁南飞》

3.苏联电影“解冻”期的主要影片在美学倾向上都属于_____的范畴。

【答案】“诗电影”

4.1962年12月,苏联电影界开始了_____运动,《未寄出的信》《一年中的九天》等影片受到了公开指责与批判,所谓的“解冻期”逐步结束。

【答案】“反自由化”

5.二战后日本电影重见曙光,这一时期由两部电影代表了新转折,它们分别是木下惠介的《_____》和黑泽明的《_____》。

【答案】《大曾根家的早晨》和黑泽明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

6.50年代战后,日本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_____,这一时期还有_____、小津安二郎等。

【答案】黑泽明;沟口健二

7.50年代后一代导演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小林正树、市川昆、_____等人。

【答案】新藤兼人

8.沟口健二被称为“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1936)和《_____》(1936),《_____》(1952)和《_____》(1954)。

【答案】女性电影大师;《浪华悲歌》;《青楼姐妹》

9.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导演中最能体现其民族风格的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1929)和《_____》(1953)。

【答案】《西鹤一代女》;《近松物语》

10.50年代以表现生活而著称的演员兼导演卡普尔,他最著名的影片有《_____》(1950)。

【答案】《流浪者》

二、名词解释

1.小津安二郎

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生于东京,是日本电影史上最具有民族审美形态风格的大师,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小津的作品,通常是以描述普通日本家庭之生活琐事,在寻常处刻画日本人之生活面貌和人生苦乐,展现日本现代社会的风俗与人情。他的电影形式严整完美,内涵丰实周延,成熟地阐释了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影像美学特征。重要作品有《浮草物语》《东京物语》《秋刀鱼的滋味》等。

2.《东京物语》

答: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影片《东京物语》讲述一对老夫妇前往东京与其他子女相聚而产生的感情矛盾。旧家族制度亲子关系面临瓦解,年轻人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无暇顾及敬养老人,老人们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内心充满了惆怅。本片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反映二战后日本家庭关系中所发生的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手法优雅流畅,细致而质朴。20世纪70、80年代,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认同。

3.《雁南飞》

答:导演为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也是20世纪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式叙事结构。1958年摄制的《雁南飞》是其代表作,该片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其中男女主角在黎明前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的恋爱戏回肠荡气。影片拍摄于苏联文艺解冻时期,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影片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也为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带来世界性声誉。

三、简答题

1.关于日本电影的民族性。

答:(1)日本早期电影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传统美学的制约,如:直到20年代中期,日本电影中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女性,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由男性来扮演,被称为“女形”。日本无声时期出现的“弁士”(解说员),这种拒绝电影剪辑的叙事编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无声中最无声的影片。

(2)小津安二郎在日本电影史上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他在熟悉和掌握了西方电影技巧之后,便在自己的影片中背离了那些体系,而发展了具有民族审美形态的个人风格。而他那被称作“顽固的自信”的独特风格,使人感到似乎只有小津才能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

(3)小津的作品,通常是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描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爱和夫妻之间的摩擦与和解等等。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情味。然而,对于熟悉习俗的日本人却能够从中享受到一种特殊的品味,这种品味渗透着许多属于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体验。日本人在接受了我们的佛教“禅宗”思想之后,曾把它作为民族的精神核心,符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日本人强调这其中所具有的“静”(形)和“定”(神),并在日本茶道中作了集中的体现。

(4)小津的影片对于日本生活习俗的表现也是非常准确和细腻的,其中关于人物对话、坐态的安排就很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影片中的人物在日常对话时,要么同坐在酒吧的柜台前,要么跪坐在榻榻咪上,人物总是双方共同面向一个方向,而避免面对面的谈话。这种人物对

话姿态的处理,也体现着一种民族心理习惯。

(5)小津影片中遵循民族文化、心理的处理方式,在画面构图的视觉形式上形成了极富民族性的特征。

(6)在小津的影片中,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征的形式表现,比如:以既符合日本建筑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的稍稍仰起的视角;以稳定的幽雅、达观的画面构图;以摄影机处于一个聚精会神的倾听者位置拍摄的人物讲话的正面处理;以场景转换时展示叙事空间的过渡镜头;以富有连贯性和视觉节奏感的切换等。

(7)小津始终一贯的形式处理,形成了自己适合于民族审美要求的个人风格。因此,吸引了日本的电影观众。同时,这种区别于任何形式系统独特风格,也使得异邦民族感到新奇,并把它作为一种民族电影文化的特殊形式领域接受下来。小津在近4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共拍摄了约55部影片,为日本民族电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什么是“斯大林神话”?它对苏联电影业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答:1945年至1953年被称为苏联电影荒年期,斯大林将苏联人民二战与卫国战争胜利成果占为己有,变本加厉地推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苏联生产了一大批后来被称为“斯大林神话”的影片,影片中斯大林被塑造成神,歪曲了现实伪造了人物形象。与此同时,苏共中央对电影工作者发动斗争,斯大林甚至亲自过问影片创作,压制了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电影创作遭到严重破坏。1952年苏联电影产量仅5部。

3.1956年苏共开始了全面的“非斯大林化”过程,这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表现的?导演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文化运动的?

答:“非斯大林化”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如丘赫莱依在《晴朗的天空》中“斯大林死了”的台词与冰块破裂镜头的组接,具有象征意义。苏联电影在这一时期并没有直接揭露的作品出现,时代的变迁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对人物的刻化上。老一代导演们纷纷投入创作,还出现了一些探索性影片。另外,解冻期间电影界还涌现了一大批青年人,在以后20年成为了苏联电影改革的中坚力量。

2010年中级财务会计随章练习试题-第二章货币资金-答案

第二章货币资金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定额备用金制度下,报销日常开支时,应贷记科目是()。 A.“其他应收款”B.“制造费用”C.“管理费用”D.“现金”或“银行存款”答案:D 解析:采用定额备用金制度下,报销日常开支时,应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不冲减“其他应收款”科目。 2.企业存放在银行的信用卡存款,应通过( )科目进行核算。 A.其他货币资金 B.银行存款 C.在途货币资金 D.现金 答案:A 解析:企业存放在银行的信用卡存款,应通过其他货币资金科目进行核算。 3.企业的存出投资款,应借记()账户。 A.其他货币资金B.应收票据C.其他应收款D.预付账款 答案:A 解析:企业的存出保证金应在“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 4.以下可以办理日常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的账户是()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用存款账户 答案:A 5.下列事项中,不得以现金支付的有()。 A.支付出差人员差旅费用800元B.支付职工工资2000元 C.购买原材料货款19000元D.收购农副产品货款9000元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各项中,符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可以用现金结算的有()。 A.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障费支付的款项B.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支付的款项 C.向企业购买大宗材料支付的价款D.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劳保福利费 E.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 答案:B, D, E 解析:参见教材中《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2.一般说来,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严格职责分工B.实行交易分开C.实施内部稽核 D.实施定期轮岗制度E.权责发生制 答案:A, B, C, D 解析:一般说来,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严格职责分工,实行交易分开,实施内部稽核,实施定期轮岗制度。 3.以下支付或结算方式中,只适用于商品交易结算业务的有() A.支票 B.汇兑 C.委托收款 D.托收承付 E.信用证 答案:D, E 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中规定的结算纪律包括()。 A.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 B.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和远期支票 C.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超出库存现金限额保留现金 D.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无理拒绝付款 E.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 答案:A, B, D, E 解析:《支付结算办法》中规定的结算纪律,不包括现金管理条例,所以“不准超出库存现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单选题 1、1904 年至 1905 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东北为争夺在华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是 A. 英法战争 B. 英俄战争 C. 日美战争 D. 日俄战争 2、标志腐朽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约》的签订 辛丑条 3、在近代中国,首先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宋教仁 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 买办资产阶级 B. 官僚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5、1894 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 兴中会 B. 华兴会 C. 光复会 D. 岳王会 6、20 世纪初,章炳麟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警世钟》 D. 《猛回头》 7、在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的是 A. 章炳麟 B. 邹容 C. 陈天华 D. 黄兴 8、20 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警世钟》 D. 《猛回头》

9、在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革命军》一文的是 A. 章炳麟 B. 邹容 C. 陈天华 D. 黄兴 10、在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警世钟》和《猛回头》的是 A. 章炳麟 B. 邹容 C. 陈天华 D. 黄兴 11、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华革命党 D. 中国国民党 12、1905年 8 月 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国民党 B. 中华革命党 C. 中国国民党 D. 中国同盟会 13、1905年 8 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立的机关报是 A. 《民报》 B. 《时务报》 C. 《民国日报》 D. 《新民丛报》 1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 兴中会的成立 B.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 国民党的成立 D. 中华革命党的成立 15、1905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6、1905年至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 要不要平均地权 B. 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基础会计习题及答案

基础会计习题及答案 篇一:2020年会计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篇二:《基础会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总论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C)。 A 实物量度 B 劳动量度 C 货币量度 D 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C )。 A 核算和管理 B 控制和监督 C 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B)。 A 销售活动 B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 生产活动 D 管理活动 4.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事项是( D)。 A 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 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 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 与外企业签定购料合同 5.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B )。 A时间范围 B空间范围 C期间费用范围D成本开支范围

6.下列原则中不属于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是( C )。 A可理解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 C 历史成本原则D相关性原则 7.200X年9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50 000元,12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D )。 A 200X年9月 B 200X年10月 C 200X年11月 D 200X年12月 8.2002年3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60 000元,6月2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 A 2002年3月 B 2002年4月 C 2002年5月 D 2002年6月 9.建立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是( D )。 A币值变动B人民币 C记账本位币 D币值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 ABCE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原则 E会计分期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ef7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答案:D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答案:A 3、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标志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战争 答案:A 4、近代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的是( ) A、封建阶级 B、无产阶级 C、资本—帝国主义 D、资产阶级 答案:C 5、近代中国成为奴役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的是( ) A、封建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资本—帝国主义 D、资产阶级 答案:A 6、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答案:A 7、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B 8、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答案:A 9、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条约》 B、《马关条约》 C、《中法新约》 D、《条约》 答案:D 10、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太平天国起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虎门战役 D、吴淞口战役 答案:B 11、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中国的实力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12、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A、林则徐 B、源 C、观应 D、康有为 答案:A 13、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思想的人是( ) A、王韬 B、薛福成 C、观应 D、马建忠 答案:C 14、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 D、严复 答案:D 15、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康有为 B、严复 C、 D、梁启超 答案:C 1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会计学期末复习题库资料练习题完整版

会计学习题集 目录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 综合练习题 计算分录题 第三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综合练习题 计算分录题 第四章会计凭证 综合练习题 业务练习题 第五章会计账簿 综合练习题 业务练习题 第六章财产清查 综合练习题 业务练习题 第七章账务处理程序 第八章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理解会计的涵义。明确会计的基本特征和会计的内容。理解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填空题 1.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和。 2.企业会计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 3.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企业会计包括有、、、、和六要素。 4.会计的前提又称会计的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以、、和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5.《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它们分是、、、、、、、、、、、和。 6.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和七种。这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1.明确会计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是()。 A.会计主体前提 B.持续经营前提 C.会计分期前提 D.货币计量前提 2.在会计核算中,企业选用作为记账的币种称为()。 A.人民币 B.记账货币 C.记账本位币 D.会计货币 3.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以便于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这是()原则的要求。 A.有用性 B.客观性 C.可比性 D.一贯性4.()原则要求,各单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 A.有用性 B.客观性 C.可比性 D.一贯性5.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确认应按()原则进行处理。 A.配比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 D.现收现付制 6.()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计价。 A.配比 B.权责发生制 C.历史成本D.谨慎性 7.某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会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这是()原则的要求。 A.客观性 B.有用性 C.历史成本D.谨慎性 8.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在会计中称为()。 A.资产 B.负债 C.流动资产 D.流动负债

近代史试题库最终版

试题库——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 D ) A.族权制 B.市民社会制 C.领主制 D.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 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 C ) A.进行实业救国 B.实行资本主义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进行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产生在( B ) A.洋务企业中 B.外国资本经营的近代工商企业中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 D.私人小作坊中6.近代中国社会中最革命的阶级是( A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8.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 A ) A.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经济 C.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的工场经济 D.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9.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是(A ) A.封建势力 B.资产阶级势力 C.宗教势力 D.地方实力派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ABCD ) A.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B.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C.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 ABC ) A.革命性最强 B.相对集中 C.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D.同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C )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BD ) A.发展生产力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改进生产关系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AC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殖民地的中国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点?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二章出纳业务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对出纳短款,当按规定的审批手段予以报损时,可确认为银行的( C ) A.营业费用 B.其他营业支出 C.营业外支出 D.手续费支出 2、先记付款单位帐,后记收款单位帐,体现了( B )原则。 A、恪守信誉的原则 B、银行不垫款原则 C、履约付款原则 D、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的原则 3、银行为保证资金的安全,在办理现金付出业务时,应( B )。 A.先收款、后记账 B.先记账、后付款 C.一边付款、一边记账 D.记账付款同时进行 4、银行为保证资金的安全,在办理转账业务时,应( A )。 A.先记付款单位账,后记收款单位账 B. 先记收款单位账,后记付款单位账 C. 一边记收款单位账,一边记付款单位账 D.收款单位账和付款单位账同时记 5、出纳长款按规定的审批手续予以报损时,应确认为银行的( C ) A、其他营业收入 B、利息收入 C、营业外收入 D、投资收益 6、现金收入业务贯彻( A )原则以免发生已记账而漏收款的差错。 A、先收款,后记账 B、先记账,后收款 C、只收款,不记账 D、以上均错 7、现金付出业务必须贯彻( B )原则,以免发生误付等错误情况。 A、先付款,后记账 B、先记账,后付款 C、只记账,不付款 D、以上均不正确 8、银行在办理现金收入业务时,第一步应先( D )。 A.将凭证传递至会计记账 B.记账 C.编制凭证 D.收妥款项 9、现金收入业务核算的会计分录为( A ) A、借:库存现金 B、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 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贷:库存现金 C、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 D、借:贷款 贷:贷款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C 5.A 6.C 7.C 8.D 9.D 10.C 11.B 12.B 13.C 14.A 15.B 16.B 17.B 18.B 19.D 20.C 21.D 22. A 23. C 24. A 25.C 26.D 27. D 28.C 29. A 30. B 31.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 3. AB 4. ABD 5.BCD 6. ABCD 7. ABD 8.ABC 9.CD 10. ABD 11. ABC 12.BCD 13.BCD 14.ABC 15.ABCD 16.ABCD 17.ABC 18.AC 三、简答题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答: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

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 年开始,出现了10 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试题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第一,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由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表面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因此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国家(2分)。另一方面,西方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2分)。 第二,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分)。 第三,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分)。 第四,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也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反对本国封建势力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主主义革命(2分)。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

出纳实务试题练习

出纳实务试题练习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出纳会计实务》期末考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同城和异地均可使用的转账结算方式有() A、支票 B、汇兑 C、信用卡 D、托收承付 2、出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内部牵制原则 B、权责发生制原则 C、配比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3、我国现行税收体系,按其性质和作用分,属于流转税类的是() A、个人所得税 B、资源税 C、关税 D、增值税 4、属于国税局征收的税种为() A、营业税 B、房产税 C、印花税 D、消费税 5、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是在次月()日内申报 A、7日 B、15日 C、10日 D、20日 6、支票的有限期限为() A、15天 B、10天 C、30天 D、一个月 7、下列不是我国现行货币面值的是()

A、100元 B、50元 C、20元 D、30元 8、阿拉伯数字1的中文大写是() A、壹 B、壶 C、贰 D、孛 9、人民币的符号为() A、¥ B、$ C、£ D、§ 10、原始凭证的保管期限为() A、10年 B、20年 C、5年 D、15年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少答每一个选项分,错选、多选不得分) 1、出纳工作的职能是() A、收付职能 B、反映职能 C、监督职能 D、管理职能 2、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有() A、基本账户 B、一般账户 C、专用账户 D、临时账户 3、下列属于商业汇票的是() A、银行本票 B、银行承兑汇票 B、银行汇票 D、商业承兑汇票 4、记账凭证的种类有()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第三章

基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推进政体变革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2.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C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3.辛亥革命时期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名义写出《革命军》一书的革命家是( C ) A.章太炎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4.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实行君主立宪 5.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6.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是( B ) A.1911 年 10 月 10 日 B.1912 年 1 月 1 日 C.1912 年 2 月 12 日 D.1912 年 3 月 10 日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资政新篇》 8.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对此你的理解是( C ) A.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城市 B.辛亥革命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辛亥革命没有农民的参与 D.辛亥革命需要农民阶级的领导 9.1912 年 8 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了( A ) A.国民党 B.中华革命党 C.进步党 D.中国青年党 10.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标志是( C ) A.“二十一条”签订 B.清帝退位 C.护法战争失败 D.五四运动爆发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ABE ) A.章炳麟 B.邹容 C.康有为 D.梁启超 E.陈天华 2.1905 年至 1907 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内容是(ABC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C )。 A、英国 B、日本 C、沙俄 D、法国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C ),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5、在近代中国,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火烧圆明园发生在(B )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B)。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8、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10、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 C )后达到高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的谴责 C、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妥协 1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4、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16、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B)。 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17、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C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8、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D 孙中山 19、( C )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

初级会计实务第二章测试题

初级会计实务第二章课堂自测题(完成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2018年7月31日,某企业进行现金清查时发现库存现金短款300元。经批准,应由出纳员赔偿180元,其余120元无法查明原因,由企业承担损失。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业务对企业当期营业利润的影响金额为()元。 A.0 B.120 C.300 D.180 2、下列各项中,关于银行存款业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企业单位信用卡存款账户可以存取现金 B.企业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余额不可以转存其开户行结算存款 C.企业银行汇票存款的收款人不得将其收到的银行汇票背书转让 D.企业外埠存款除采购人员可从中提取少量现金外,一律采用转账结算 3、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销售一批商品,商品标价为200万元(不含税),因为批量购买,所以给予购买方10%的商业折扣,企业按折扣后的金额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为购买方垫付包装费1万元,保险费0.5万元,款项尚未收回。该企业用总价法核算应收账款时,应当确认的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为()万元。 A.234 B.210.6 C.212.1 D.235.5 4、某企业2018年2月14日为甲公司提供运输劳务并开具了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收取的运费为100万元,增值税为11万元。为了提早收回劳务费,企业在合同中规定了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在2018年2月28日支付上述款项,则该企业实际收到的金额为()万元。 A.111 B.110 C.109 D.109.89 5、甲公司2018年2月1日应收账款余额为2350万元,当月赊销商品一批,价款12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204万元。当月收回应收账款500万元,前期核销的坏账当月重新收回20万元。甲公司根据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5%。则当月甲公司应当计提的坏账准备为()万元。 A.45.2 B.25.2 C.162.7 D.142.7 6、2018年12月1日,某公司“坏账准备—应收账款”科目贷方余额为1万元。12月16日,收回已作坏账转销的应收账款1万元。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为120万元。经减值测试,应收账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08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12月31日该公司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万元。 A.13 B.12 C.10 D.11 7、2018年5月16日,甲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乙公司的股票15000股,每股价格为40元(其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2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0.1万元(不含增值税)。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为()万元。 A.60 B.59.7 C.60.1 D.59.1 8、企业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股票股利,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按企业应分得的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B.按分得的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C.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投资单位无需进行账务处理 D.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时才进行账务处理 9、甲公司2018年7月1日购入乙公司201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支付价款为2100万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40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5万元。该债券面值为2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4%(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每半年付息一次,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甲公司2018年度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万元。 A.25 B.40 C.65 D.80 10、甲公司2017年1月1日购入面值为1000万元,年利率为5%的A债券。取得时支付价款1050万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50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甲公司将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17年1月5日,收到购买价款中所含的利息50万元。2017年12月31日,A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050万元。2018年1月5日,收到A债券2017年度的利息50万元。2018年3月31日,甲公司出售A债券售价为11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因素,甲公司从购入A债券到出售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第二章 一、单选题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