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专题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

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

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

1.战国

(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

(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

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4.唐朝时措施

(1)唐太宗、武则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5.宋朝时农业发展表现

(1)水稻

a.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b.水稻也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

a.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增加。

b.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区由广东、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6.明朝时农业发展表现

引进了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7、拓展延伸

(1)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农业刀耕火种,使用石木农具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集体劳作

两汉时期:铁器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模式运用

隋唐时期:曲辕犁是耕作技术发展的典例

(2)生产工具:石器(远古居民)→青铜工具(商朝、西周)→铁犁、牛耕:春秋时

期开始使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曲辕犁、筒车:

唐朝

(3)水利工程: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修建,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之称→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江南运河、秦渠:秦朝→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会通河和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元朝。促

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主要农作物:

(a)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

(b)最早种粟和蔬菜——半坡原始居民;

(c)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等农作物——汉代丝绸之路;

(d)北宋引进占城稻,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e)明代引进玉米、甘薯等高粮食产物,引进马铃薯、花生等

(5)农学巨著:

(a)《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b)《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

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时是灿烂时期;西周种类更加丰富;

(2)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2、丝织业: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 C 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 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 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2020届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 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 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 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很多同 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 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 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 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 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 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备考导航 复习该专题时,可对知识进行四个方面的整合(即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以及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做到政治史与经济史结合,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结合,关注民生、三农、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

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水利工程建设: 先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隋朝:京杭大运河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小农经济: 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 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 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 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巩固了政权 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 6.重心南移: 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 命题:1.就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角度命题;2.就小农经济的特点角度命题; 3.就经济重心南移影响角度命题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2、(4分)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3、(4分)《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4、(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5、(4分)《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4分)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7、(4分)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专题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 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 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 1.战国 (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 (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 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4.唐朝时措施 (1)唐太宗、武则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5.宋朝时农业发展表现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 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 3.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4.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它”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里的“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 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8.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高中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知识点归纳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小农经济的特点 (1)条件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地位和作用——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因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影响因素——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3.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因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重要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