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连接刚框架力学模型分析

半刚性连接刚框架力学模型分析
半刚性连接刚框架力学模型分析

半刚性连接刚框架力学模型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节点的刚度影响着钢框架的结构性能。要准确的确定节点的刚度值需要对节点采用复杂的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个力学模型以分析节点刚度对框架性质的影响。力学模型是基于用三个弹簧和一个不产生变形的节点模拟来描述相关节点和单元之间的平动位移和转动位移。由此模型可以得到梁构件的刚度矩阵和受弯时的荷载向量。本文举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刚接;半刚接;连接;计算模型;框架;塑性铰

1.引言

传统的钢结构分析和设计过程中,框架连接通常简化铰接或者刚接的。理想的铰接意味着梁柱之间不传递弯矩,理想的刚接意味着连接该节点的构件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动[1,2]。但是,这两种情况是实际通常所用的大多数部分传递弯矩的连接的极端形式。

为评估框架的实际性能,有必要考虑连接柔度对框架性能的影响。连接的柔度取决于紧固件的变形,连接的类型,它们的位置和连接构件的局部变形[7-9]。

连接细部构造涉及结构不同构件间的连接,因此,连接细部构造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导致连接性质的明显变化[10-12]。

一些研究者如Kishi和Chen[9]收集了现有的实验结果并建立了钢结构连接的数据库,不但能提供给用户实验数据还能给出一些预测性的方程。但是并不所有的结构工程师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实验结果,并且当框架分析中连接的细部构造与现有的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时,通过数据库得到的连接性质并不能正确的反映实际的连接。

De Lima[13]等人利用神经网络的概念来确定梁柱连接节点刚度的初始刚度。但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有限,故作者并没有用实验数据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加以验证。Lopez[14]等人分析单层网格时基于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建立了一种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节点的刚度。Del Savio等人也建立了半刚性连接节点的一种参数化的模型用来分析空腹梁。

梁柱连接实验结果[1,7,8,10_13,16]表明,在所有连接形式中,弯矩—转角关系都是呈非线性的并且随着连接刚度的变化而变化,两者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17,18]表示:

θ(1) =kMα

由于有大量的参数影响连接的性质,故准确的模拟连接的性质就变得困难起来。总的来讲,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是确定节点性质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2,17,18]

2.力学模型

由于有大量的参数影响连接的性质,故准确的模拟连接的性质就变得困难起来。总的来讲,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是确定节点性质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2,17,18]

选用的力学模型[17]是基于用三个弹簧和一个不产生变形的节点模拟来描述结构的相关节点和单元之间的平动位移和转动位移。

(a)半刚性节点(b)不变形节点(c)杆单元和不变形节点

图1. 力学模型.

图1(a)中结构的节点在图1(b)中用不变形的节点表示,该节点是用平动弹簧单元和转动弹簧单元连接到杆单元上来模拟的,见图1(c)。因此,杆单元端点处有相对的位移和转动。

建立力学模型的目的是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导出其刚度矩阵和节点荷载向量。为此,模型考虑了半刚性节点(图2(b))对应的杆单元承受的横向荷载,见图2(a)。

2.1平衡方程和旋转变形

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0i j V V R +-= (2a) 0i j j M M RZ V l ++-= (2b) 建立力学模型的目的是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导出其刚度矩阵和节点荷载向量。为此,模型考虑

了半刚性节点对应的杆单元承受的横向荷载,见图2(a)。

受弯时,转动弹簧单元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此时,转动变形可以表示为:

136j

i i M

M m i

i l l k M ψαωωω

?Θ=+++- (3a)

236j i

i

M M n j j l

l k M ψαωω

ω?Θ=

-+

+- (3b)

(a)横力作用下的杆单元 (b)各种因素影响的节点转动

图2.半刚性节点连接节点

2.2刚度矩阵

框架构件用基于刚度矩阵的位移法分析。

用直接法建立考虑连接刚度后的修正刚度矩阵,即刚度矩阵的k ij 元素代表由于i 方向的单位位移引起的j 方向力。

用直接法建立考虑连接刚度后的修正刚度矩阵,即刚度矩阵的k ij 元素代表由于i 方向的单位位移引起的j 方向力。

局部坐标系的刚度矩阵K e 为:

111213142122

2324313233344142

4344

e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4)

表1 各类连接形式

框1

梁节点代表在端点处不变形的框架。正如采用的力学模型中所表示的,梁在节点i,j 两端的刚度是不同的,分别为k 1和k 2。确定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度矩e K 的每一个元素ij k 都考虑了平衡方程和转动变形。

例如刚度矩阵的元素2j k 就是通过令公式(3a)和公式(3b)中1i

θ=,0i ?=;0j θ=,

0R ψ==得到的。

=kM αθ中1α=时为线性情况,此时

2211218(12)

[4(13)(13)1]

k k l k k ωωωω+=-

++-

(5a)

2221212(13)

4(13)(13)1

k k k k ωωωω+=++-

(5b)

2321k k =-

(5c)

241264(13)(13)1

k k k ω

ωω=

++- (5d)

其它局部单刚e K 可以通过同样的步骤得到。对于弹簧刚度不同的节点形式,矩阵元素见表1。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一般的普通钢结构建筑,两端连接形式一般是理想化的。

在总体坐标系下,刚度矩阵由下式得到:

T e e e e k T K T =

(6)

其中e T 刚度矩阵的变换矩阵,形式如下:

(7)

角度β定义了总体坐标系下单元的方向,其中矩阵[]e K 在框1中给出。

2.3节点荷载向量

如图3所示,梁两固定端点柔度不同,分别为1k 和2k ,并且受到外部力q 的作用。得到节点荷载向量需要考虑i,j 节点的不同形式。

图3. 单元刚度矩阵[]e K 中元素2j k

局部坐标系下的荷载向量见图4(a),可表示为:e k

(7)

(a)局部坐标系下的杆单元 (b)半刚性节点支撑的梁

图4.杆单元和半刚性节点

固端处M i ,Vi和M i,M j见图4(b),计算公式如下:

2

12

6[2(13)]

[4(13)(13)1]

i

m k n

l k k

M

ω

ωω

ψ+-

=-

++-

(8a)

1

12

6[2(13)]

[4(13)(13)1]

j

n k m

l k k

M

ω

ωω

ψ+-

=

++-

(8b)

这两个公式是通过节点转动位移的边界条件设为0

i i i

?=Θ=Θ=(见图4(b)),由公式(2a),(2b),(3a)和(3b)推导出的。

表2 反力

i

M和

j

M

对不同类型的节点(不同的约束条件),表2列出了反力

i

M和

j

M的计算公式。

节点i和节点j对应的竖直反力

i

V和

j

V计算公式,则可通过分别将公式(8a)和(8b)代入公式(2a)和(2b)得到,如下:

i j

j

M M RZ

l

V++

=(8c)

i j

V V R

=

+(8c)

当对称框架受对称竖向荷载作用时,分析只考虑一半的刚架。因此,反力

i

M和

j

M可通过在图5所示的j节点加竖向滑动支座以后计算得到,约束条件为:

V

i j j

==

=

ΘΘ

图5.支撑的悬臂杆单元

此时公式(2a),(2b),(3a)和(3b)变为如下公式:

2122(12)2[1(]

)i RZl k l k k M ωωψ++=-

++ (9a)

1122(12)

2[1(]

)j RZl k l k k M ωωψ-+=

++ (9b)

i R V = (9c)

0i j M M RZ ++= (9d)

表3 固端和竖向滑动支座

对与竖向滑动支座相关的其它支承情况,表3列出了反力i M 和j M 的计算公式。

总体坐标系下的节点荷载向量可由下式得到:

(10)

单元内力可由公式(11)计算得到。

[]{}{}e e e K U F = (11)

2.4实例分析

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需要计算得到一些结果以与文献进行对比。为此,

本文研究了一跨度

为16m ,高度为6m 的框架,该框架承受一大小为10KN 的水平集中荷载和一大小为100KN 竖直集中荷载。通过对刚架采用不同的连接刚度值进行分析,初步提出半刚性连接与梁的刚度相关。

图6.门式刚架[19]

表2 反力i M 和j M

由现有公式计算得到的弯矩值(见表4),可以推出分析结果与文献[19]结果类似。

3.非线性分析

梁柱连接的柔度是通过弯矩—转角曲线表现的,在整个实际的加载过程中,由于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小于弯曲变形,所以弯矩—转角曲线是非线性的。

这种非线性的关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连接[10-12,7-9,16,20],并且随连接的柔度的变化而变化。图7提出了几种模型以拟合弯矩—转角曲线。

图7. 弯矩—转角曲线拟合模型

单调加载情况下,弯矩转角间的非线性关系可表示为:

1s

c K M K =Θ=Θ (12)

在每一个加载阶段,这种关系通过以下关系表示:

(1)(1)10j j j k M M +++Θ=

(13)

其中0j M 为第j 阶段的极限弯矩:

第一阶段:(1)(1)1k M =Θ

第二阶段:01(2)

(2)

1k M

M +=Θ 其中(1)

(2)

*

011[1]k k M M =-

,如图8所示。

图8. 节点极限弯矩

在刚架实际设计中弯矩—转角曲线的双线性理想化模型是保守的也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因为实际设计中节点的总体变形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当用弯矩—转角曲线来定义整个节点的特性时,转动变形代表着连接的总体响应。

3.1解决过程:分步方法

根据弯矩—转角曲线的形状(双线性和三线性)和结构的状态,分析过程可以分为若干步骤。第一步,在弯矩—转角曲线的初始阶段,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刚度(1)

k

。外部荷载逐渐增加直到

荷载增量达到节点j 允许达到的图8所示的极限荷载*

1M 。

第一阶段荷载增量(1)

W

?对应的弯矩增量(1)

M

?被认为是第二阶段的残余弯矩。

第二阶段的曲线中,节点j 的柔度变为(2)

k

,其它节点柔度不变。荷载继续增加直到荷载增

量达到(2)W ?,此时j 节点总弯矩达到*

1M 或者*

2M ,见图8。

荷载继续逐渐增加直到施加的总的荷载值达到结构所要承受的荷载值。

()n

i i

W W ?=∑

(14)

因此,结构的最终弯矩等于每一阶段残留弯矩增量的总和。

()n

i i

M M ?=∑

(15)

3.2范例

考虑半刚性节点的重要性将在下面的范例中说明。图9所示的框架是用来对比梁柱受弯时刚性节点和半刚性节点的不同,总共考虑了三种情况,刚接情况,半刚接弯矩—转角关系数为线性(对应(1)

k

)情况和双线性(对应(1)

k

和(2)

k

)情况。刚架每米抗弯刚度为ω=15067KN m ,受均布

荷载W 作用,其中W=35KN/m 。

第一步,在弯矩—转角曲线的初始阶段,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刚度(1)

k

(a)范例 (b)节点弯矩—转角曲线

图9.文献4中示例

第一阶段,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刚度(1)

k

。外部荷载逐渐从零增加直到任意节点荷载增量达

到达到这一步的极限荷载*

1M =135.6KN m 。

图10第一阶段弯矩图(单位:KN m)

图10所示的弯矩图显示节点2最先屈服弯矩达到164.36KN 高于*

1M =135.6KN ,因此第一步的荷载增量也达到了(1)

W

?,见表5,表5的第一行给出所有节点的相应的弯矩增量。

在第二阶段,节点2第二部分曲线对应的柔度为(2)

k ,其它节点的柔度保持不变。荷载逐渐

从增加到(2)

W

?,这样给定节点的总弯矩即两个阶段弯矩增量的和,达到了j 点第二部分曲线的

极限弯矩*1M 或者*

2M 。

这种情况下,残留的外部荷载低于(2)

W

?。残留的荷载W ?引起的框架关键点的弯矩增量

在表5中给出。框架的最终弯矩等于两个阶段的增量的和:2

1

2j j M M ?=∑。

表5 弯矩增量值

表5得到的结果和之前的假定结合起来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为显示出刚性节点和半刚性节

点的明显的区别,同样的框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节点形式进行了分析。图11所示的弯矩图显示了刚性节点和半刚性节点的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接近30%。可得出结论,框架连接对框架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图11 弯矩图对比(单位:KN m)

(a)杆单元 (b)节点单元

图2.模型采用的弯矩—转角曲线

4.塑性分析

框架特性在塑性形成后退化。由于刚架的平衡路径是非线性的,分析需分步进行,逐渐的增加荷载。

当采用塑性铰的概念时,节点和构件都可以用图12(a)所示的非线性的弹塑性弯矩—转角曲线表示,对不同的节点对应不同的()

i k

假定框架构件和节点分别能承受p M 和

int jo p M 的塑性弯矩。

该方法分布分析结构在每一阶段的特性和状态。

计算结果是通过一系列步骤结果的线性叠加得到的,荷载也是逐渐加载直至结构的破坏。最终的塑性荷载是所有荷载增量的总和:()i p W W ?=∑。

分析假定结构在两个加载阶段的是特性的线性的,每个阶段的内力可以通过基于位移模型的

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

为了详细说明这个方法的步骤,本文分析了图13所示的一个一跨一层的门式刚架。在这个例子中,弯矩—转角曲线假定是弹塑性的,梁柱采用IPE330钢。

图13.半刚性节点框架

图14.示例

节点和框架构件的塑性弯矩分别为: int jo p M =114.13KN m 和2p x e M S σ==192.96KN m ,

其计算公式见面几节。 表6 计算过程

表7 各个阶段单位荷载增量在框架关键截面产生的弯矩

第一阶段,如表6和图14所示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刚度(1)

k

。由于弯矩()

2i M ?=-74.58KN m(见

表8第一行),节点2达到了第一部分的极限弯矩,刚度开始变为(2)

k ,见表6第一行。

荷载继续增加,节点2处产生第一个塑性铰(见表6第5行),这个荷载增量产生的结果在表8第

5行给出。

在接下来的加载过程中,随着荷载的逐渐施加,塑性铰会一个个出现,并且其出现有一特定

的次序,如图15所示。

图15.框唱采用不同节点类型对应的塑性铰出现次序

发生塑性破时的塑性破坏荷载的值即就是每个阶段荷载增量的总和和此时柱顶的水平位移分别为p W =91.293KN ,2u =9.57cm ,见表8。 表8 荷载增量()

i W

作用下框架关键截面的弯矩

表9 与文献[17]对比

为评估半刚性节点对对框架弯矩分布和塑性铰出现次序的影响,本文对前面提到的框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节点形式进行了分析。

每个阶段的荷载水平位移关系以及采用不同节点时框架塑性铰出现的次序见图15。 得用静态和动态的理论得到的真解分别作用分析的上限和下限可以验证由本文力学模型推出的公式和方法的正确性。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节点框架的水平位移大于刚性节点框架的水平位移。 实际的节点特性改变了塑性铰出现的次序和之前预期的的塑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破坏的机制发生了变化,结构的承载能力也有所降低。

最终,结构在低于平常结构分析中采用的破坏荷载时发生破坏。

5.结论

本文研究了钢框架连接柔度对框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由一个简单的节点力学模型提出了其分析和设计方法,更精确的分析节点的实际结构性能沿待研究。

计算实例表明,考虑节点柔度对内力分布和构件变形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节点的柔度不但影响梁和柱中内力的分布还影响框架中塑性铰的出现次序和结构的失效荷载。

相比较其它复杂的模型和繁琐的非限线计算程序,本文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直接灵活的分析半刚性节点结构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Jones SW, Kirby PA, Nethercot DA. The analysis of frames with semi-rigidconnections: A state of the art report.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83;3(2):2_13.

[2] Bjorhovde R, Colson A, Brozzetti J.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beam-to columnconnectio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0;116(11):3059_77.

[3] Davison JB, Kirby PA, Nethercot DA. Rotational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87;8:17_54.

[4] Gerstle KH. Effect of connections on fram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Research 1988;10:241_67.

[5] Lui EM, Chen WF. Steel frame analysis with flexible joints. Journal of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87;8:161_202.

[6] Saidani M. The effect of eccentricity conne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xialforce and bending moments in RHS lattice gird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998;47(3):211_21.

[7] Jaspart JP. Etude de la semi-rigidité des n÷uds poutre-colonne et son influence sur la résistance et la stabilité des ossatures en acier.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iège, Belgium; 1991.

[8] Jaspart JP, de Goyet Ville. V. Etude expérimentale et numérique du comportement des structures composées de poutres à assemblages semirigides. Construction Métallique 1988;2:31_49.

[9] Kishi N, Chen WF. Semi-rigid steel beam to column connections: Data base and modeling.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89;115(1):105_19.

[10] Yongjiu S, Gang S, Yuanqing W.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ment_rotation behaviour of stiffened extended and-plate connectio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7;63:1279_93.

[11] Sang-Sup L, Tae-Sup M. Moment-rotation model of semi rigid connections with angl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2;24:227_37.

[12] Pucinotti R. Top-and-seat and web angle connections: Prediction via mechanical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1;57:661_94.

[13] De Lima LRO, Vellasco PCG, De Andrade SAL, Da Silva JGS, Vellasco NMBR. Neural networks assessment of beam-to-column joints. Journal of the Brazili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05;27(3):314_24. Rio de Janeiro.

[14] Lopez A, Puente I, Serna MA. Numeric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tests on single-layer latticed domes with semi-rigid joint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07;85(7_8):360_74.

[15] Del Savio AA, Martha LF, De Andrade SAL. Structural modeling of Vierendeel beams with semi-rigid join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XXVI Iberian Latin- American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_ CILAMCE 2005, Brazilian Assoc. for Comp. Mechanics (ABMEC) & Latin American Assoc. of Comp. Methods in Engineering (AMC), Guarapari, Espírito Santo, Brazil, 2005.

[16] Zoetemeijer P.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bolted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Stevin laboratory report 25-6-90,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1990.

[17] Ihaddoudène ANT. Analyse non-linéaire des structures métalliques à assemblages semi-rigides, Masters Thesis,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 USTHB, Algeria; 1995.

[18] Ihaddoudène ANT, Chemrouk M. Influence of semi-rigid joints on the behaviour of steel beam-column struc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 experimental engineering & science. 2004.

[19] Chan SL, Chui PPT. Non-linear static and cyclic analysis of steel frames with semi rigid connections.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0. p. 336.

[20] Cunningham R. Some aspects of semi-rigid connections in structural steelwork.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1990;68(5):85_92.

工程力学常用公式

公式: 1、轴向拉压杆件截面正应力 N F A σ= ,强度校核max []σσ≤ 2、轴向拉压杆件变形 Ni i i F l l EA ?=∑ 3、伸长率: 1100%l l l δ-= ?断面收缩率:1 100%A A A ψ-=? 4、胡克定律:E σε=,泊松比:'ευε=-,剪切胡克定律:G τγ= 5、扭转切应力表达式: T I ρρ τρ= ,最大切应力: max P P T T R I W τ= =, 4 4 (1) 32 P d I πα= -, 3 4 (1) 16 P d W πα= -,强度校核: max max []P T W ττ= ≤ 6、单位扭转角: P d T dx GI ?θ= =,刚度校核:max max []P T GI θθ=≤,长度为l 的一段 轴两截面之间的相对扭转角P Tl GI ?= ,扭转外力偶的计算公式:()(/min)9549KW r p Me n = 7、薄壁圆管的扭转切应力: 2 02T R τπδ= 8、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的一般公式: cos 2sin 22 2 x y x y x ασσσσσατα +-= + -, sin 2cos 22 x y x ασστατα -= + 9、平面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 '2 x y σσσ+= + ''2 x y σσσ+= '''0σ= 最大切应 力 max ''' 2 σστ-=± =,最大正应力方位 02tan 2x x y τασσ=- - 10 、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 3r σ= , 4r σ=

11、平面弯曲杆件正应力: Z My I σ= ,截面上下对称时, Z M W σ= 矩形的惯性矩表达式:312Z bh I =圆形的惯性矩表达式:4 4(1) 64Z d I πα=- 矩形的抗扭截面系数:26Z bh W = ,圆形的抗扭截面系数:3 4(1)32Z d W πα=- 13、平面弯曲杆件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max max *S z S Z F S F K bI A τ= = 14、平面弯曲杆件的强度校核:(1)弯曲正应力max []t t σσ≤,max []c c σσ≤ (2)弯曲切应力max []ττ≤(3)第三类危险点: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 15、平面弯曲杆件刚度校核:叠加法max [] w w l l ≤,max []θθ≤ 16、(1)轴向载荷与横向载荷联合作用强度: max max min ()N Z F M A W σσ= ± (2)偏心拉伸(偏心压缩):max min ()N Z F F A W δ σσ= ± (3)弯扭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3[]r Z σσ= = ≤4[] r Z σσ= = ≤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高三物理复习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力、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考点:1。力是物体间的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Ⅱ)2.重力是物体在地面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Ⅱ) 3.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Ⅱ) 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Ⅰ) 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公式。(Ⅱ) 知识内容: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力的基本特征: ①力的物质性:任一个力都有受力者和施力者,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 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符号为; (3)力的测量工具是。 (4)力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力的图示:在图中必须明确:①作用点;②大小;③方向;④大小标度。 2、力学中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 (1)重力: ①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对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②重力的大小:G =____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 ③重力的作用点:_______。质量分布均匀、外形有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_________中 心,一些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一些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之外。 ④万有引力: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和物体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 间的距离有关,物体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_________,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__________。 (2)弹力: ①定义: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形变,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②产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方向:和物体形变的方向__________或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压 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__________指向被____________和被_________物体;绳子拉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弹簧的弹力遵守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条件是弹簧发生_______形变;胡克定律的内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弹簧的劲度系数取决于弹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摩擦力: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和相对运动的方 向_________;大小f滑=__________;动摩擦因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和相对 运动的趋势方向____________;大小跟沿接触面切线方向的外力大小有关(一般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大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可以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例题:【例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大,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

浅析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稳定性的影响

浅析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简要介绍几种典型半刚性连接方式,给出相应的弯矩—转角曲线,分析半刚性连接的受力和变形特性,总结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半刚性连接、弯矩—转角、稳定、刚度 在现行钢结构的分析和设计中,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钢框架梁柱节点简化为理想铰接或完全刚接。事实上,钢框架梁柱之间的连接既非完全刚性,也非理想铰接,在荷载作用下连接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柔性,因此连接就本质而言应属于半刚性。考虑设计的简单和便捷,如果荷载作用下,连接的变形可以忽略时,则把连接简化为完全刚接,不会对框架的真实受力和变形带来较大的误差;同理,当连接的抗弯能力可以忽略,采用理想铰接模型则比较合理。但当连接的刚度处于完全刚接和理想铰接之间时,就应采用能够明确计入连接柔性影响的更为实际的分析方法[1]。连接的半刚性不仅改变钢框架梁-柱之间的弯矩分布,而且还会增加结构的水平位移,对结构的总体强度和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半刚性连接的特性需做深入的研究,以便在钢框架设计中按照实际的半刚性连接来考虑。 1 半刚性连接类型 见下图[2] (1)顶底角钢连接(2)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3)双/单腹板角钢连接 (4)短T型钢连接(5)外伸端板连接(6)平齐端板连接 矮端板连接 图一半刚性连接类型 2 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及特性 2.1 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 以单跨梁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半刚性链接的受力性能。在均布荷载q的作用下,梁两端的连接分别是刚接、铰接和半刚性连接,梁的跨度为L。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刚接时梁端弯矩为qL2/12,跨中弯矩为qL2/24,跨中最大挠度为

幕墙立柱的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

幕墙立柱的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 幕墙立柱根据实际支撑条件一般可以按以下几种力学模型设计。 简支梁 简支梁力学模型是《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96)中推荐的立柱计算模型。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其简化图形如图1.1。 图1.1 x ql x q M 222+-= 进而可解得:当2/l x =时,有弯矩最大 值:2max 125.0ql M =。 简支梁的变形可以按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1]: )22(22qx x ql dx y d EI --= 经过两次积分可得简支梁的挠度方程为: ) 242412(1343x ql qx qlx EI y ---= 由于梁上外力及边界条件对于梁跨中点都是对称的,因此梁的挠曲线也是对称的,则最大挠 度截面发生在梁的中点位置。即:当2/l x =时,代入上式有: EI l q f k 38454 max = 此种力学模型是目前我国幕墙行业使用的较广泛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上下层立柱间的荷载的传递,因而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2、连续梁 在理想状态下,认为立柱上下接头处可以完全传递弯矩和减力,其最大弯矩和变形可查《建筑结构静力手册》中相关的内力表。 在工程实际中,上下层立柱间采用插芯连接,若让插芯起到传递弯矩的作用,需要插芯有相当长的嵌入长度和足够的刚度。即立柱接头要作为连续,能传递弯矩,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I) 芯柱插入上、下柱的长度不小于2hc, hc 为立柱截面高度; (II) 芯柱的惯性矩不小于立柱的惯性矩[4]。 计算时连续梁的跨数,可按3跨考虑。同时考虑由于施工误差等原因造成活动接头的不完全 连续,从设计安全角度考虑,按连续梁设计时,推荐采用的弯矩值为:2 )101 ~121(ql M =[2]。 在工程实际中,我们不提倡采用这种连续梁算法。主要原因是由于铝合金型材模具误差等不 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立柱接头处只能少部分甚至无法传递弯矩,根本无法形成连续梁的受力模型。 3、双跨梁(一次超静定) 在简支梁的计算中,由于挠度和弯矩偏大,为了提高梁的刚度和强度,就必须加大立柱截面,这样用料较大,在经济上也不太合算。在简支梁中间适当位置增加一个支撑,就形成了“双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图文并茂 2015-11-27 09:41 专业分类:建筑结构浏览数:23759 1. 梁与柱的连接 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构造,形式有三种。 (1)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全熔透焊接,即全焊接节点; (2)梁翼缘与柱全熔透焊接,梁腹板与柱螺栓连接,即栓焊混合节点; (3)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螺栓连接,即全栓接节点; 上图为三种梁柱刚性连接节点 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构造

(1)工字形梁与工字形柱或箱形柱刚性连接的细部构造: 上图为梁与柱刚性连接细部构造 (2)工字形柱和箱形柱通过带悬臂梁段与框架梁连接时,构造措施有两种:a、悬臂梁与梁栓焊混合节点;b、悬臂梁与梁全栓接节点。 上图为柱带悬臂梁段与梁连接

力学常见模型归纳

、 力学常见模型归纳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tan θ.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1)向下的加速度a =g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 >g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c =v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0sin θ)2 2gcos θ .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 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m = mgRsin θ B2L2 . 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 m +M L . ●例1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 的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 =M +m M +msin2 θ gsin θ,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 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 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

工程力学常用公式

公式: 1、轴向拉压杆件截面正应力N F A σ=,强度校核max []σσ≤ 2、轴向拉压杆件变形Ni i i F l l EA ?=∑ 3、伸长率:1100%l l l δ-=?断面收缩率:1100%A A A ψ-=? 4、胡克定律:E σε=,泊松比:'ευε=-,剪切胡克定律:G τγ= 5、扭转切应力表达式:T I ρρτρ=,最大切应力:max P P T T R I W τ==,44(1)32P d I πα=-,34(1)16P d W πα=-,强度校核:max max []P T W ττ= ≤ 6、单位扭转角:P d T dx GI ?θ= =,刚度校核:max max []P T GI θθ=≤,长度为l 的一段轴两截面之间的相对扭转角P Tl GI ?=,扭转外力偶的计算公式:()(/min)9549KW r p Me n = 7、薄壁圆管的扭转切应力:202T R τπδ= 8、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应力的一般公式: cos 2sin 222x y x y x ασσσσσατα+-=+-,sin 2cos 22x y x ασστατα-=+ 9、平面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 '2x y σσσ+= ,''2 x y σσσ+='''0σ= 最大切应力max ''' 2σστ-=±=02tan 2x x y τασσ=-- 10 、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3r σ= 4r σ=11、平面弯曲杆件正应力:Z My I σ=,截面上下对称时,Z M W σ= 矩形的惯性矩表达式:312Z bh I =圆形的惯性矩表达式:4 4(1)64Z d I πα=-

半刚性连接的一些概念

半刚性连接的一些概念 由于钢结构的特殊性,在处理有些铰接节点时,如果单纯按照铰接,则整个体系可能会是几何可变体系,但是按照刚接处理,又由于节点复杂在一些具体工程中很难做到.在GB 50017中提出了半刚接的可行性,但是并没给出范例.下面讲一些关于半刚接的相关概念. 以往我们对于节点模型的定义有两种:铰接和刚接。不能承受和传递弯矩作用的为铰接,能够承受和传递弯矩作用的是刚接。实际上这是为了便于就算分析,是对节点的理想化,在工程实际不可能存在理想的铰接和刚接节点。后来又提出了弹簧支座的概念,弹簧支座是介于铰接和刚接之间的一种过渡节点模型,但是它也是建立在弯矩与转角位移成线性关系假定基础上的,与工程实际贴近了一大步。半刚性节点是最近几年刚刚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它也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一种节点模型,但不同于弹簧支座,它考虑了弯矩与转角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目前这种节点模型还正处于研究阶段,工程也已一定的应用。半刚性节点连接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一般来说当梁采用端板与柱翼缘通过高强螺栓连接时、或梁的上下翼缘与柱通过角钢或T型钢连接时都属于半刚性连接。 设计和计算半刚性连接需要知道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即节点的转动刚度.欧洲规范EC4规定当节点的转动刚度小于梁的线刚度的0.5倍时,可视为铰接;当节点转动刚度大于梁的线刚度的25倍时,可视为刚接;两者之间为半刚接;我国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过比较复杂。半刚性节点具有以下优点: 1)因考虑了节点区域的相对变形,可缓解杆件内应力集中; 2)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点部位能量耗散作用可以降低位移反应; 3)灾后结构加固设计较容易处理; 4)半刚性节点引入结构分析,推动对结构设计过程的重视; 5)设计能够更接近结构的真实情况。 看看下面这个代表性的半刚接节点图: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图文并茂 2015-11-27 09:41专业分类:建筑结构浏览数:23759 1、梁与柱得连接 1.1 梁与柱刚性连接得构造,形式有三种。 (1)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全熔透焊接,即全焊接节点; (2)梁翼缘与柱全熔透焊接,梁腹板与柱螺栓连接,即栓焊混合节点; (3)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螺栓连接,即全栓接节点; <img data—s="300,640"data—ratio="0.3426124197002141" data-w="467" width="auto” _width="auto"src="” st yle=”padding:5px 0px; border: 0px; max—width:600px; vertical—align:midd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75em;width:auto !important; visibili ty:visible !important;”/〉 上图为三种梁柱刚性连接节点 1、2梁与柱刚性连接得构造 (1)工字形梁与工字形柱或箱形柱刚性连接得细部构造: <img data-s="300,640" data-ratio="0、39863325740318906” data—w=”439"width=”auto"_width=”auto” src=”” style=”padding:5px 0px;border: 0px; max-width: 600px; v

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auto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important;"/〉 上图为梁与柱刚性连接细部构造 (2)工字形柱与箱形柱通过带悬臂梁段与框架梁连接时,构造措施有两种:a、悬臂梁与梁栓焊混合节点;b、悬臂梁与梁全栓接节点。 <img d ata-s="300,640”data-ratio=”0。35523" data-w=”451"width="au to" _width=”auto”src="” style="padding: 5px0px; border: 0px; max-width: 60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auto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important;"/> 上图为柱带悬臂梁段与梁连接 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按抗震设防得结构,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得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得组合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1。3 改进梁与柱刚性连接抗震性能得构造措施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及方法知识归纳

╰ α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二) ----------------力学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 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3.轻绳、杆模型 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 g a)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假设单B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R 2g?mgR=2 2 1 B mv 整体下摆2mgR=mg 2 R +'2 B '2 A mv 2 1 mv 2 1 +

F 'A 'B V 2V = ? ' A V = gR 53 ; ' A ' B V 2V ==gR 25 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

工程力学公式复习大全

工程力学公式复习大全

工程力学公式复习大全 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及受力图 P2 刚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二力平衡条件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1)力的可传性原理(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P7 约束:柔索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圆柱(圆柱、固定铰链、向心轴承、辊轴支座);链杆约束(二力杆) 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 P16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几何条件: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P19 合力投影定理 P20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F ix=0;∑F iy=0。2个独立平衡方程 第三章力矩平面力偶系 P24 力矩M0(F)=±Fh(逆时针为正) P25 合力矩定理 P26力偶;力偶矩M=±Fd(逆时针为正) P27力偶的性质:力偶只能用力偶平衡 P28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 第四章平面任意力系 P33 力的平移定理P34 平面力向力系一点简化

P36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F ix =0;∑F iy =0,∑M 0(Fi)=0。3个独立方程 P38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条件:2个独立方程 P39 静定,超静定 P43 摩擦,静摩擦力,动摩擦力 第五章 空间力系 重心 P53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6个方程;空间汇交力系:3个方程;空间平行力系:3个方程 第六章 点的运动 P64 质点 P65 点的速度dt ds v =, 加速度:切向加速度dt dv a =τ,速度大小变化;法向加速度ρ2v a n =,速度方向变化,加速度22n a a a +=τ 第七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P73 平动 P74转动,角速度dt d ?ω=,角加速度dt d ωα=,角速度n πω2=(n 是转速,r/s) P76 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ωR v =,加速度2ωατR a R a n ==, 第九章 刚体动力学基础 P87 质心运动定理:e F ma ∑= P88转动定理z z M J ∑=α,转动惯量:圆环2mR J z =;圆盘2/2mR J z =;细杆

力学中的三种力

目录 第一讲:力学中的三种力 第二讲: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第三讲:力矩、定轴转动物体的平衡条件、重心 第四讲:一般物体的平衡、稳度 第五讲: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六讲:相对运动与相关速度 第七讲: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八讲:抛物的运动 第一讲: 力学中的三种力 【知识要点】 (一)重力 重力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一般来说,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静止在地球表面的物体,其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充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但向心力极小。 (二)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其内部产生的反抗外力作用而企图恢复形变的力叫弹力。胡克弹力的大小由F=k △x 确定。 (三)摩擦力 1、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且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N 计算。 3、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变化的,无特定计算式,一般根据物体运动性质和受力情况分析求解。其大小范围在0<f≤f m 之间,式中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其值为f m =μs N ,这里μs 为最大静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μs 略大于μ,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可以认为μs =μ。 4、摩擦角 将摩擦力f 和接触面对物体的正压力N 合成一个力F ,合力F 称为全反力。在滑动摩擦情况下定义tgφ=μ=f/N ,则角φ为滑动摩擦角;在静摩擦力达到临界状态时,定义tgφ0=μs =f m /N ,则称φ0为静摩擦角。由于静摩擦力f 0属于范围0< f≤f m ,故接触面作用于物体的全反力F '同接触面法线的夹角?? ? ??=-N f tg 01α≤φ0, 这就是判断物体不发生滑动的条件。换句话说,只要全反力F '的作用线落在(0,φ0)范围时,无穷大的力也不能推动木块,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本节主要内容是力学中常见三种力的性质。在竞赛中以弹力和摩擦力尤为重要,且易出错。弹力和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确定的,总是随物体运动性质变化而变化。弹力中特别注意轻绳、轻杆及胡克弹力特点;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摩擦角的概念,及由摩擦角表述的物体平衡条件在竞赛中应用很多,充分利用摩擦角及几何知识的关系是处理有摩擦力存在平衡问题的 f

钢框架半刚性连接与分析论文

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研究与分析 【摘要】在钢结构设计与分析中,都将框架的梁柱连接节点设计成理想的铰接和刚接。一般来说,连接对转动的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80%时,就被视为刚接;但当梁柱轴线夹角的改变量在外力作用下达到理想铰接的90%时,即可被视为铰接。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大部分节点都是处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即我们所说的半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将理想刚接和铰接这两者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承受一定弯矩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转角。所以,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将其简化为理想刚接或铰接。 【关键词】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研究性能 abstract: in the steel structur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frame beam-column connection will be joint design ideal of a hinged and just answe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nection to the constraints of turning to achieve the ideal just answer 80%, will be seen as just answer; but when the beam axis angle of change under external force to achieve the ideal of hinged 90% when, can be regarded as hinged. however, in the actual engineering, most of the node is the just answer and between hinged, that what we call semi-rigid connection. semi-rigid connection, ideal to just answ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hinged combination, under certain bending moment, but also produce a certain corner. so,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及方法1

╰ α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3.轻绳、杆模型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 g a)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假设单B下摆,最低点的速度 ?mgR=2 2 1 B mv V B=R 2g 整体下摆 2mgR=mg 2 R +'2 B '2 A mv 2 1 mv 2 1 + ' A ' B V 2 V=?' A V=gR 5 3 ;' A ' B V 2 V==gR 2 5 6 > V B=R 2g 所以AB杆对B做正功,AB杆对A做负功 若V0

F m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 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1突然消失),再v2下摆机械能守恒 例:摆球的质量为m,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 4.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5.碰撞模型:特点,①动量守恒;②碰后的动能不可能比碰前大; ③对追及碰撞,碰后后面物体的速度不可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 ◆弹性碰撞:m1v1+m2v2=' 2 2 ' 1 1 v m v m+(1) '2 2 2' 1 2 2 2 1 mv 2 1 mv 2 1 mv 2 1 mv 2 1 + = +(2 ) ◆一动一静且二球质量相等的弹性正碰:速度交换 大碰小一起向前;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小碰大,向后返。 ◆一动一静的完全非弹性碰撞(子弹打击木块模型) mv0+0=(m+M)'v20 mv 2 1 ='2 M)v m ( 2 1 ++E损 E损=2 mv 2 1 一'2 M)v (m 2 1 += 2 2 0E m M M m 2 1 m) (M M M) 2(m mM k v v + = + = + E损可用于克服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E损=fd相=μmg·d相=20 mv 2 1 一'2 M)v (m 2 1 + “碰撞过程”中四个有用推论 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的特征,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υ1、υ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u1、u2,即有:m1υ1+m2υ2=m1u1+m1u2 2 1 m1υ12+ 2 1 m2υ22= 2 1 m1u12+ 2 1 m1u22 a θ v0 A B A B v0 v s M v L 1 2 A v0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_知识点_及典型例题

作出图中AB杆的受力图。 A处固定铰支座 B处可动铰支座 作出图中AB、AC杆及整体的受力图。 B、C光滑面约束 A处铰链约束 DE柔性约束 作图示物系中各物体及整体的受力图。 AB杆:二力杆 E处固定端 C处铰链约束

(1)运动效应:力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 (2)变形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和尺寸改变的效应。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表示方法: (1)力是矢量,在图示力时,常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注意表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2)在书写力时,力矢量用加黑的字母或大写字母上打一横线表示,如F、G、F1等等。 5、约束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起限制作用的装置。 6、约束力(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力。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 约束力的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处 7、主动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除约束力以外的其它力。 8、柔性约束:如绳索、链条、胶带等。 (1)约束的特点:只能限制物体原柔索伸长方向的运动。 (2)约束反力的特点:约束反力沿柔索的中心线作用,离开被约束物体。() 9、光滑接触面:物体放置在光滑的地面或搁置在光滑的槽体内。 (1)约束的特点:两物体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力忽略不计,视为光滑接触面约束。被约束的物体可以沿接触面滑动,但不能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压入接触面。 (2)约束反力的特点:光滑接触面的约束反力沿接触面的公法线,通过接触点,指向被约束物体。() 10、铰链约束:两个带有圆孔的物体,用光滑的圆柱型销钉相连接。 约束反力的特点:是方向未定的一个力;一般用一对正交的力来表示,指向假定。()11、固定铰支座 (1)约束的构造特点:把中间铰约束中的某一个构件换成支座,并与基础固定在一起,则构成了固定铰支座约束。

解读力学中三种基本的力

解读力学中三种基本的力 一、重力 1、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计算公式为:G=mg;方向竖直向下。 2、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物体衷心的位置与物体的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质量分布均匀且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其几何中心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之外,比如圆环的重心就在圆环之外。 3、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该力,它仅仅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因此,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重力大小是不同的,虽然它们的差别很小。 二、弹力 1、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 2、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具体情形有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着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轻杆产生的弹力,既可以产生压力,也可以产生拉力,而且方向不一定沿着杆子;(3):弹簧产生的压力或者拉力的方向沿着轴线的方向; (4):压力和支持力方向总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根据虎克定律F=kx来计算; (2):一般物体受到的非弹簧类弹力的大小,应该根据其具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者动力学规律进行解答。 4、弹力的判断 对于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弹力作用的判断,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微小形变的情形,所以分析弹力是否产生时要注意两个条件:接触而且要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当难以直接进行判断时,我们可以采用假设法,即先假设弹力存在,再结合物体的具体运动状态看假设的前提是否和物体当前的状态相符合;或者我们可以采用隔离法进行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相接触的物体一一拿走,看所研究的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例1、如图1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均匀圆球A,紧贴着挡板MN,这时圆球是否受到挡板的弹力作用? 解析1、假设法。假设挡板对球的弹力为N/,方向斜向上,同时球还受到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作用,在水平方向N/的分力向右,会产生向右的加速度,但事实上,球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挡板对球没有弹力的作用。 解析2、隔离法。把挡板MN拿走,球的状态没有改变,所以挡板对球没有弹力的作用。 例2、如图2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平衡状态,则小球受

半刚性连接的一些概念

半刚性连接的一些概念 (2007-07-10 20:51:28) 转载 分类:不懂装懂 从中华钢结构论坛中整理出来的相关东西. 由于钢结构的特殊性,在处理有些铰接节点时,如果单纯按照铰接,则整个体系可能会是几何可变体系,但是按照 刚接处理,又由于节点复杂在一些具体工程中很难做到.在GB 50017中提出了半刚接的可行性,但是并没给出范例.下面讲一些关于半刚接的相关概念. 以往我们对于节点模型的定义有两种:铰接和刚接。不能承受和传递弯矩作用的为铰接,能够承受和传递弯矩作用的是刚接。实际上这是为了便于就算分析,是对节点的理想化,在工程实际不可能存在理想的铰接和刚接节点。后来又提出了弹簧支座的概念,弹簧支座是介于铰接和刚接之间的一种过渡节点模型,但是它也是建立在弯矩与转角位移成线性关系假定基础上的,与工程实际贴近了一大步。半刚性节点是最近几年刚刚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它也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一种节点模型,但不同于弹簧支座,它考虑了弯矩与转角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目前这种节点模型还正处于研究阶段,工程也已一定的应用。半刚性节点连接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一般来说当梁采用端板与柱翼缘通过高强螺栓连接时、或梁的上下翼缘与柱通过角钢或T型钢连接时都属于半刚性连接。 设计和计算半刚性连接需要知道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即节点的转动刚度.欧洲规范EC4规定当节点的转动刚度小于梁的线刚度的0.5倍时,可视为铰接;当节点转动刚度大于梁的线刚度的25倍时,可视为刚接;两者之间为半刚接;我国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过比较复杂。半刚性节点具有以下优点: 1)因考虑了节点区域的相对变形,可缓解杆件内应力集中; 2)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点部位能量耗散作用可以降低位移反应; 3)灾后结构加固设计较容易处理; 4)半刚性节点引入结构分析,推动对结构设计过程的重视; 5)设计能够更接近结构的真实情况。 看看下面这个代表性的半刚接节点图:

力学常见模型归纳

力学常见模型归纳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鬲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淸解題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 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13 9-1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 =g t an 8 ? 图9-1甲 2. 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一1甲所示): (1 )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跻摩擦力为零; (2) 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務摩擦力水平向右; (3) 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 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 )向下的加速度a = g s in 6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⑵向下的加「速度a>g s in 8时,悬绳稳定吋将僞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皮aVgsi n 6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 ?在倾角为0的斜面上以速度vO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一3 (1 )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 \f(2vOtan 6, g);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恒定,且tan a =2ta n 0 ,与初速度无关;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tan 0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 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⑷二错误!. 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 移 s= \f (m, m+M) L ? ?例1有一些问題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 判斷?例如从解的物理董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呆等方 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斷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6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需巴质量为口的 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a= \ f (M+m, M+ m s i n2 0 ) gsin 6,式中 g 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側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 进一步 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斷,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 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A ?当0 =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 当8 =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 当M?m 时,该解给出avgsin 0 ,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 当m?M 时,该解给出a ~错误!,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⑶经过tc = v 0 t an g 小球距斜面就远,最大距^d = v Osin 6)2 2gcos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