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孝图版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柳孝图版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柳孝图版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柳孝图版建筑物理

复习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柳孝图版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份

建筑热工篇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1、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2、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qm,对流换热量qc,辐射换热量qr,人体的蒸发散热量qw 8、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室外气候因素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风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 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5)雾多、能见度差。

10、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11、微气候影响因素:地段下垫面,建筑群布局、选用的建筑材料等第二章传热基本知识

1、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材质的影响、材料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2、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

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层流边界层内的换热与流体运动发生的原因、流体运动状况、流体与固体壁面温度差、流体的物性、固体壁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等因素。自然对流换热受迫对流换热

3、辐射热射线的传播过程叫做热辐射,通过热射线传播热能就称为辐射传热。辐射传热特点:

1)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 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

3)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物体,不论它们的温度高低都在不间断地想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的结果,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凡能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能全部吸收的称为绝对黑体,能全部透过的则称为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吸收系数接近于1的物体近似地当作黑体。

单位时间内在物体单位表面积上辐射的波长从0到∞范围的总能量,称作物体的全辐射本领,通常用E表示,单位为W/㎡。单位时间内在物体单位表面积上辐射的某一波长的能量称为单色辐射本领。

灰体:辐射光谱曲线的形状与黑体辐射光谱曲线的形状相似,且单色辐射本领不仅小鱼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两者的比例为不大于1的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只能吸收和发射某些波长的辐射能,并且其单色辐射本领总小于同温度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 4、平壁稳态传热过程:平壁内表面吸热,平壁材料层导热,平壁外表面散热

5、简谐作用下,材料和维护结构的热性指标:材料蓄热系数,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材料层表面蓄热系数

6、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特性(1)在建筑维护结构中采用封闭空气间层可以增加热阻,并且材料省,重量轻,是经济技术措施(2)如果构造技术可行,在维护结构中用多个薄的空气间层(3)为了减少空气间层的辐射传热量,可在温度较高一侧的表面涂贴,防止间层结露。

7、建筑传湿,凡是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就是湿空气。湿空气的压力pw等于干空气的分压力pd和水蒸气的分压力p之和第三章建筑保温 1、建筑保温的途径:

1)建筑体形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的总面积。2)围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 3)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适当的建筑物间距。4)增强建筑物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5)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3、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形式:1)保温、承重合二为一2)单一轻质保温层;3)复合构造(内保温,外保温,中保温)

4、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当室内、外空气的水蒸气含量不等时,在围护结构的两侧,就存在水蒸气分压力差,水蒸气分子将从压力较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较低一侧渗透扩散,这种现象称为蒸汽渗透。

5、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

施 1)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

正常湿度的采暖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层宜采用蓄热系数较大的材料,利用它蓄存的热量起调节作用,减少出现周期性冷凝的可能。

高湿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采用不透水材料层,在构造上采取措施将表面冷凝睡滴导流,并有组织地排除。

防止地面返潮:地面应具有一定的热阻,减少地面对土层的传热量;地面表层材料的虚热系数要小;表面材料有一定的吸湿作用。

2)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

材料层次的布置应符合“难进易出”的原则;设置隔隔汽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热桥保温,在建筑热工学中,将那种容易传热的构件或部分称为热桥第四章建筑防热

0、建筑室内热量:热空气传入,太阳辐射,反射及长波辐射,屋顶、墙的传热,室内余热

1、建筑防热的途径:减弱室外热作用;窗口遮阳;围护结构的隔热与散热;合理地组织自然通风;尽量减少室内余热。 3、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1)屋顶隔热: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当量温度;增大热阻与热惰性;通风隔热屋顶;水隔热屋顶;种植隔热屋顶。 2)墙体隔热:砌块;钢筋混凝土大板,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复合大板;第五章建筑日照与遮阳

1、太阳方位角:指太阳直射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地平面正南向所夹的角。太阳高度角:指太阳直射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2、遮阳形式及适用朝向

水平式遮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适用于南向附近窗口;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既适用于南向窗口又可用于北向窗口。垂直式遮阳:适用于北向、东北向和西北向附近的窗口综合式遮阳:适用于东南向或西南向附近窗口,适应范围较大挡板式遮阳:适用于东向、西向附近窗口 3、玻璃遮阳:吸热玻璃,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

建筑光学篇第一章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1、能够引起人视觉感觉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为380-780nm

2、光谱视效率:表示波长和波长的单色辐射,在特定光度条件下,获得相同视觉感觉时,该两个单色辐射通量之比。

3、视野范围(视场)水平面180°,垂直面130°,上方为60°,下方为70°

4、普尔钦效应:在不同的光亮条件下,人眼感受性不同的现象。

5、光通量φ(流明lm):人眼对光的感觉量

6、辐射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射或接收的辐射能量或在某种介质中单位时间传递的辐射能量。

7、发光效率:单位辐射通量产生的光通量。

8、发光强度Ω(坎德拉cd):光源在空间的光通量分布状况,就是光通量的空间分布密度。 9、照度E(勒克斯,lx):在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多少,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

10、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发光强度与照度的关系):计算点光源产生照度的基本公式,某表面的照度E与点光源在这方向的发光强度I成正比,与它至光源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11、亮度L(熙提,sb):视网膜上物像的照度是和发光体在视线方向的投影面积Acosα成反比,以发光体朝视线方向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12、定向反射: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表面的法线处于同一平面。玻璃镜、很光滑的金属表面 13、定向透射:如材料的两个表面彼此平行,则透过材料的光线方向和入射方向保持一致。窗玻璃 14、视度:看物体的清楚程度,影响因素:适当的亮度、物件尺寸、亮度对比、识别时间、炫光

15、减弱反射炫光1 尽量使视觉作业的表面为为无光泽表面,以减弱规则反射而形成的反射眩光 2应使视觉作业避开和远离照明光源同人眼形成的规则反射区域 3使用发光表面面积大,亮度低的光源 4使引起规则反射的光源形成的照度在总照度中所占比例减少,从而减少...

第二章天然采光

2、光气候是由太阳直射光、天空扩散光和地面反射光形成的天然光平均状况。

3、地面反射光: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扩散光射到地面后,经地面反射,并在地面与天空之间产生多次反射,使地面的照度和天空的亮度都有所增加,这部分称为地面反射光。

4、全云天的地面照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云状、地面反射能力、大气透明度

5、晴天的地面照度由太阳照度和天空扩散光两部分组成。

7、采光系数: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的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有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的比值,

8、采光系数标准值:临界照度:室内完全利用天然光进行工作时的室外天然光最低照度。我国规定为5000lx。四川、贵州4000lx。

10、侧窗缺点:照度不均匀;优点:构造简单,不受建筑物层数限制,布置方便,造价低廉,光线具有明确方向性

11、天窗矩形天窗(纵向矩形天窗,横向天窗,井式天窗)、锯齿形天窗、平天窗

12、民用建筑有效采光面积规定:1)离地高度:0.5m以下的采光口不计入采光面积。2)采光口外部有宽度超过1m的遮挡物的,按70%计算采光面积第三章人工光源

1、灯具是光源所需的灯罩极其附件的总称,其光特性a配光曲线b遮光角c灯具效率(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与灯具内所有光源发出的总光通两之比,用η表示,小于1,他取决于灯罩开口的大小和灯罩材料的光反射比,光透射比)

2、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第三章建筑声学

1、线声源:将许多很靠近的单个声源沿直线排列,辐射柱面波,还有面声源

2、倍频带,实际应用中,两个不同频率声音相互比较时,起作用的不是它们的差值,而是两个频率之比值。噪声控制领域对频率作比较的概念称倍频程或倍频带。

3、1/3倍频带:31.5,63,125,250,500,1k,2k,4k,8k,16k

4、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W,单位瓦

5、声强: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每单位面积波阵面上通过的声功率,I

6、声压:空气质点由于声波作用而产生振动时所引起的大气压力起伏。

I=p2/pc

7、混响: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由于多次反射或散射延续的现象,或者说声源停止发生后,由于多次反射或散射而延续的声音 8、回声:人们的听觉系统把连续的反射声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有限,大小和时差都大到足以能和直达声区别开的反射声就是回声。 9、声级计分为ABCD四种频率计权特征,D用于测量航空噪声 10、A声级用A计权特性测的的声压级成为A声级 11、人对声音的感受的特征:视察效应,掩蔽,双耳听觉 12、吸声材料分1多孔吸声材料2共振吸声材料3特殊吸声材料

13、声波在建筑中的传播分为:空气传播(经由空气直接传播,经由维护结构的振动传播)和固体传播(固体传声是维护结构受到直接的撞击或振动作用而发声的)

14、吻合效应:墙板本身存在着频率而变的自由弯曲波传播速度Cb,当受迫弯曲波的传播速度Co/sinθ与自由弯曲波的传播速度相等时,墙板振动的振幅最大,使声音大量透射。吻合临界频率(出现吻合效应的最低频率称为)

15、声桥:如果双层墙之间有刚性连接,则一侧墙体振动的能量将由刚性连接件传至另一侧墙体,空气层将失去弹性作用。 16、轻质隔墙提高措施:1、空气层大于7.5cm2、多孔材料填充空气层3、石膏板4、多层复合,各层质量部等 17、城市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生产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18、声环境质量标准0类声环境功能区

19、噪声的危害:1、对人耳听力损害2、多种疾病3、影响生活4、降低效率5、损坏建筑物

20、噪声控制的步骤:1、调查噪声的现状,以确定噪声的声压级;同时了解噪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2、根据噪声现状和有关的噪声允许标准,确定所需降低的噪声声压级数值3、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综合的降噪措施,21、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1、人口密度的控制2、功能分区(居民区和工业商业区)3、控制道路交通噪声(1、道路分级为:地区、主要、市区2、利用屏障降低噪声3、利用绿化)

第二份复习资料

1.导热系数λ: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秒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影响因素:材质;密度;含湿量。

2.传热系数K: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

3.热阻:R=厚度d/导热系数λ,热阻+内外表面换热阻=总热阻,总热阻的倒数就是总的传热系数。

4..温室效应:建筑可以通过玻璃获取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室内构件吸收辐射而温度升高,但室内构件发射的远红外辐射不能通过玻璃再辐射出去,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

5.封闭空气间层传热:辐射散热70%,对流和导热30%。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封闭空气间层可以增加热阻,并且材料省、重量轻,是一项有效而经济的技术措施;如果技术可行,在围护结构中用一个厚的空气间层拨入用几个薄的空气间层;为了有效地减少空气间层的辐射热量,可以在间层表面图贴反射材

料。 6.周期性不稳定传热:简谐热作用

7.材料层热惰性指标D:表示围护结构在谐波热作用下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8.露点温度: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到它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对应的温度,成为该状态下空气的露点温度。

9.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与同温同压下的饱和蒸汽量的百分比。

10.热工设计分区:严寒地区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一般可以不考虑夏季隔热;寒冷地区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11.城市气候主要特征:大气透明度差,削弱太阳辐射;城市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风速减小。风向不稳定;城市降水增多;城市蒸发弱,空气湿度小;城市雾日增多,能见度差。

12,热岛效应:在建筑物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地面覆盖物吸收的辐射较多,发热体较多,形成城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改善: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扩大绿地面积;避免形成方形圆形城市面积设计,多采用带型城市。13.建筑保温设计的综合处理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防止冷风渗透的不良影响;合理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房间具有良好的热特性。

14.建筑保温设计的稳定传热计算理论基础:建筑保温设计考虑的不利情况是冬季阴天,室外

为稳定低温,且昼夜温度波动较小,室内是由供暖设备保持一定温度,热量持续由室内流向室外,因此冬季围护结构传热可粗略地按稳定传热计算。

15.外保温优点:可减小热桥部位的热损失,并防止内表面结露;防止或减少保温层内部产生水蒸气凝结;对房屋的热稳定性有利;保护主体结构,大大减少温度应力变化,提高围护结构的耐久性;不占用建筑的使用面积;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缺点;对保温材料要求较高,要不受雨水冲刷和大气污染;构造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限制外墙装修材料。 16.内保温优点:不受室外气候因素

的影响,无须特殊防护;对间歇使用的建筑,室内供热温度上升快。缺点:与外保温的优点相对,占用室内使用面积。

17.减少窗户的传热损失:提高窗框的保温性能(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框材;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截断金属框扇形材的热桥,制成断热桥式窗框;利用框料内的空气腔室或利用空气截断金属扇的热桥);改善玻璃的保温能力;提高气密性,减少冷凝渗透;采取合适的窗墙面积比。

18.热桥:围护结构中,一般都有保温性能远低于主体部分的嵌入构件,如外墙体中的钢或钢筋混凝土骨架、圈梁、板材中的肋等。这些构件或部位的热损失比相同面积主体部分的热损失多,其内表面温度比主体部分低。建筑热工学中,形象地将这类容易传热的构件或部分

称为“热桥”。

19.防止和控制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措施:合理布置材料层相对位置,保温材料应尽量布置在蒸汽渗透通路中围护结构的外侧,使水蒸气进难出易;在蒸汽流入一侧设置隔汽层;在围护结构内部设置通风间层或排泄通道;外墙内部设置封闭空气层。

20.防热途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合理组织房间的自然通风;采用合理的窗口遮阳措施;进行环境绿化。

21.室外综合温度:室外空气温度与太阳辐射当量温度的逐时叠加。

22.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隔热重点是屋顶、西墙和东墙;外表面做浅色饰面;设置通风架空层,如通风屋顶、通风墙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水的蒸发作用和植物对光的转化降低建筑物温度。

23.自然通风的组织:建筑朝向、间距及建筑群的布局;房间的开口与房间通风;建筑体形与穿堂风的组织;导风构件的设置

24.建筑遮阳:水平:南向;垂直:东北、北、西北向;综合:东南、西南;挡板:东西向。 25.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面上的投影线与地平面正南方向所夹的角。

26.组织自然通风:建筑朝向、间距、布局及外形;房间的开口与房间通风;建筑体形与穿堂风的组织;导风构件的设置。

27.遮阳构件种类及适用方位:水平遮阳:南向窗;垂直遮阳:东北、北、西北;综合遮阳:东南、西南;挡板遮阳:东西向。

28.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平面正南的夹角。

29.日照间距与建筑布局:调整建筑朝向:15。以内影响很小,15。-30。

仍能获得较好的冬季日照辐射热;调整建筑布局和外形:前栋建筑顶层采用北侧退台式,错排行列式或交叉错排行列式可利用上下午斜向日照。 1.光通量φ(流明lm):人眼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灵敏度;发光强度I(坎德拉cd):光通量的空间密度;照度E(勒克斯lx):被照面上单位面积的光通量;

照度L(cd/m2

):发光体在视线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发出的发光强度。

2.材料的光学性质:反射材料:定向反射、定向扩散反射、均匀扩散反射、混合扩散反射;透射材料:规则透射、定向扩散投射、均匀漫透射、混合透射。

3.视度的影响因素:物体的亮度;物体相对大小;对比;视功效的特征;识别时间;眩光。

4.眩光:当看到物体时,视觉适应了某个亮度水平之后,如果在视野内增加亮度不同的视觉对象或光源,眼睛就会感到不舒服,降低视觉功效或物体的可见度,甚至丧失视力。

直接眩光:由视野中的高亮度的未曾充分遮蔽的光源产生的;反射眩光:由视野中的光泽表面反射所产生的(一次眩光,二次眩光);光幕眩光:视觉任务区域发生反射减小了视觉任务和紧邻的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引起的。控制措施:直接眩光:限制光源亮度;增加眩光源背景亮度,减少亮度对比;减少光源视看面积;尽可能增大眩光源仰角;反射眩光:避开、远离镜面反射区域;尽量选择无光泽表面,以减弱镜面反射。

5.采光系数C: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照度(En)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Ew)的比值,即:C = (En /Ew)× 100%

6.采光质量:照度均匀度;眩光的限制;合适的光反射比;紫外线的防止。

7.侧窗采光:优点:;构造简单,布置方便,造价低廉;不受建筑层数的限制;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利于形成阴影;可提供景观和通风。缺点:室内照度分布不均;易造成眩光;占用过多墙面。

8.天窗采光:优点:均匀的照度分配;不易形成眩光;不受立面造型的限制,不占用墙面面积;多用于大跨度建筑或不适宜周边开窗的建筑。缺点:构造复杂,造价相对较高,还存在漏水、积雪、热负荷等问题。

9.中小学教室采光设计要点:足够的照度,且照度分布比较均匀;合理安排教室环境的亮度

分布,消除眩光;合适的光线方向,减少阴影影响。设计:1室内装修:a顶棚、内墙窗间墙采用光反射强材料,窗间墙宽度尽量小,无顶棚时梁的方向尽量与外墙垂直b黑板采用背后涂刷黑色或暗绿色油漆的,毛玻璃,且顶端宜向前倾斜适当角度;2剖面设计:a侧窗采光时窗口加设横档,其上部窗口使用扩散光玻璃或指向性玻璃,宜采用双面开窗形式b天窗采光时在透光屋面下作扩散顶棚处理,且宜采用北向单侧窗。

10.中小学教室照明设计要点:照度水平与均匀度;亮度分布;色温与显色性;投光方向;眩光控制。设计:照明方式:一般照明方式,加强对黑板的照明可采用混合照明方式;灯源与灯具的选择与布置:荧光灯,遮光角灯具没,垂直于黑板放置;黑板照明单独设置,局部照明。

11.美术馆采光设计要求:适宜的照度;合理的照度分布;避免直接眩光;避免

一、二次反射眩光;适宜的环境亮度和色彩;避免阳光直射展品。设计:侧窗采光光线充足具有指向性仅适用于进深不大的小型展览室或以展出雕塑为主的展室;高侧窗通过调节窗口位置的高低与内墙与窗口的距离使照度最高值处于展品中心;顶部采光采光效率高室内照度分布均匀易于防止直接眩光,且可供展品布置的墙面面积大,展品布置灵活,为防止出现二次反射眩光可在天窗下设不透明或半透明挡板,或将中部屋面降低形成垂直或倾斜的采光口。

12.照明节能设计:采用高光效、长寿命光源;选用效率高、利用系数高、配光合理的灯具;根据视觉作业要求,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值,并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选用配光合理的灯具;室内表面(顶棚、墙面、地面)宜采用浅色装饰;

室内声场的特点:声波在各个界面引起一系列的反射,吸收,透射;与自由声场相比有不同的音质;由于房间的共振可能引起某些频率的声音被加强或减弱;声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混响时间:是声源在室内持续发声时,当声场到达一个稳态后,声源立即停止发声,声音开始衰减,自此刻起声压级衰减

60dB所经历的时间。

吻合效应:声波入射墙体,使墙体发声弯曲振动,当弯曲频率和墙体的固有频率相吻合,这时发声墙体弯曲共振,隔声量大大减少。

轻质墙隔声:1、多层复合,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玻璃棉或泡沫塑料)等分隔,做成夹层结构。2、多层薄板叠合,采用双层或多层薄板叠合构造,与同重量的单层厚板相比,可避免板材的吻合频率落在主要声频范围

(100~2500Hz)。如 25mm厚纸面石膏板约1250Hz;而两层12mm板叠合约2600Hz 。3、双墙分立——分离式双层墙,龙骨可采用木龙骨或轻钢龙骨(1)设空气间层:厚7.5㎝,提高隔声量8~10 dB。(2)空气间层中加填吸声材料,提高隔声量2~8 dB。(3)弹性连接:轻型板材固定在龙骨上,板材与龙骨间用弹性垫层。吸声尖劈用于消声室,是消声室中最常用的强吸声体,其构造为钢丝构架填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外包罩面材料。吸声原理:声阻抗渐变。使用不同容重的玻璃棉叠合在一起,形成容重逐渐增大的形式,可获得更大的吸声效果。吸声特点:吸声系数大于0.99。 1、隔声门:(30~50dB)应重(复合结构)且填缝。木质、钢制隔声门较重,故开启不方便。2、声闸:为达到较高的隔声量,可以设“声闸”——在两道门之间的门斗内布置强吸声材料,从而达到两道门的隔声量。(有音质要求的厅堂如报告厅,公建须经常开启,隔声门重且难密封,使用声闸后隔绝外部传来的噪声).

(1)窗玻璃有足够的厚度,层数应在两层以上,两层玻璃不应平行,以免引起共振;为避免隔声窗的吻合效应,双层玻璃厚度应不一样。(2)双层玻璃间应有足够的间隔。铝合金钢窗的中空玻璃,因间隔很小(<10mm),不起隔声作用,仅对保温隔热有良好的效果(因窄缝内空气不易对流)。(3)保证玻璃与窗框、窗框与墙壁之间要密封。两层玻璃窗樘上应布置吸声材料(玻璃棉)。环境噪声控制的原则和方法:控制声源、声波的传播途径、对受声者进行保护。——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1、降低声源噪声,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如改进设备、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功率及声源处采用隔声、吸声、隔振及安装消声器等措施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2、在噪声传播途径中采取措施,1)远离噪声源,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控制噪声的传播方向;2)合理的城市防噪规划和建筑平、剖面设计;3)吸声降噪处理;——吸声4)利用天然或隔声屏障及建筑构件隔声处理;——隔声5)通风设备的消声处理。——消声3、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措施,如佩戴护耳器、减少噪声暴露时间。

城市降噪措施1、与噪声源保持必要的距离2、利用屏障降低噪声3、利用绿化减弱噪声4、降噪路面——低噪声路面5、利用建筑总图布局及单体建筑设计遮挡噪声

建筑设计与噪声控制:1)把静室安排得远离吵闹房间和外部噪声源;2)静室不面向吵闹房间和外部噪声源设置窗扇;3)利用建筑物内部的交通空间或对降噪要求不高的房间,将静室与内、外噪声源隔开;4)集中布置吵闹房间,减少其影响范围;5)将吵闹房间与静室的建筑围护结构断开,以减少或消除固体传声途径。

混响声与回声的区别:50ms以外的反射声一般被认为是混响声,对声音延续;而50ms以外的强反射声会产生回声,与直达声相比听起来是两个声音。

混响声与回声和反射声的关系:混响声与回声均为反射声,混响声为有益的反射声,回声为有害的反射声。

音质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防止外部噪声及振动传入室内,使室内的背景噪声足够低。——注意避免室内外噪声的影响2)使室内各处都有足够响

度,并保证声场分布尽可能均匀。——充分利用直达声以保证合适响度3)听众各点应安排足够的近次反射声。——合理分布近次反射声4)使房间具有与使用要求相适应的混响时间。——正确控制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5)防止出现回声、多重回声、声聚焦、声影区、声染色等音质缺陷。——注意避免和消除声缺陷,与体型设计有关。

1)回声:1)产生条件:2个条件缺一不可强度和大小大到足以和直达声相比较的反射声;时差大于50ms的反射声。(强度小无害,时差小于 50ms有益)(2)出现部位:舞台、乐池、观众厅前区能听到回声;3)产生部位:后部天花、楼座栏板、后墙。(4)防止措施:后部天花、楼座栏板、后墙:吸声、扩散、改变后墙倾角。2)颤动回声(多重回声):一连串回声(1)定义:声波在特定界面间的往复反射所产生,声源位于两平行界面间。声源位于吸声较强的舞台,观众席里又布满观众,不易发生颤动回声。(2)出现部位:平行墙面间,且声源位于两平行界面间。(3)产生原因:(体育馆建筑、公共空间)声源与接收点(观众)在同一空间——地面与天花间。(4)防止措施:墙夹角大于5°;吸声、扩散2、声聚焦:凹曲面(如弧形墙面、穹顶等)使声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1)出现部位:弧形墙面、凹顶棚前空间的某个区域2)防止措施:1)控制圆弧形半径R与高度 h,应使h很大于R;(2)凹曲面上强吸声,通过减弱反射声强度来避免声聚焦;(如空间吸声体)(3)凹曲面下悬挂扩散反射板。3、声影区:观众席较多的大厅,一般要设眺台,以改善大厅后部观众席的视觉条件,若眺台下空间过深,则易遮挡来自顶棚的反射声,在该区形成声影区(1)出现部位:楼座眺台下部(2)出现原因:眺台过深(3)危害:眺台下响度不足(4)防止措施:控制眺台开口比即开口高度H和深度D 的比例;多功能厅:D≤2H;音乐厅:D≤H眺台下顶棚应可能向后倾斜,使反射声落到眺台下座席上。4、声染色—由于共振频率的简并会出现声染色。(低频、小房间)由于大房间、高频共振频率数目较多,容易分布均匀,故大房间可不考虑声染色现象。克服措施:1)改变房间尺寸、比例。——小房间1:1.25:1.6;中1:1.6:2.5。 2)房间墙面或顶面做成不规则形状。3)不规则布置吸声材料。 4)布置声扩散构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