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人大社会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人大社会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注:

S:《社会学概论新修》W:《外国社会学史》

D:《同等学历大纲》X:《数据属性分析》Y:《社会学研究方法》(袁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1996年

96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4’*10)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S 109)

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者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又称为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与自致的区别是相对的。

2、群体凝聚力(S151)

也称作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群体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内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看成是自己的目标的一部分,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个人、群体与环境等方面。

3、扩展家庭(S170)

扩展家庭是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的合称。主干家庭指:父母(或者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联合家庭:指父母(或者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成家却不分家。

4、刚性结构(S232 D90)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5、迟发展效果(S346 D455)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

6、题器(S491)

题器是问题和答案的全称,是问卷的主体内容。器者,工具也,题器即是作为研究者的调查工具而设计的具体问题,调查者据研究目的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后,进一步就是要将指标体系分成一道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题器。题器要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与排误性。

7、“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S86 D170)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相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交往形式是齐美尔规定的社会学的独特视角,齐美尔开创了形式社会学。

8、“反常分工”(杜尔克姆)(D209)

杜尔克姆认为,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了传统机械联合纽带的同时,未能及时创造出新的联络方式,便会引起社会动荡,杜尔克姆将这类分工成为“反常分工”。“反常分工”包括:

A:分工发展速度过快,传统集体意识破坏殆尽,来不及建立新的联系,利益冲突调节手段缺失;

B:强制分工;

C:纯经济或技术的分工。

9、“进化共相”(帕森斯)(D220 W236)

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具体内容时,帕森斯提出此概念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遍性制度特征,包括:分层结构、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科层制、市场体制、普遍性法制和民主体制六个方面。

10、“报酬类型”(布劳)(W304)

在布劳眼中,表现为群体成员交换地位分化的群体内部结构分化可根据一般型报酬的不同分为四类:按照价值大小排列依次是: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依从。大部分社会关系中,金钱都不适合作为报酬,它的价值最小。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它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社会差别不大的成员之间可以采取的一种报酬形式,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类型是尊敬和依从,它们具有最高的价值。

二、简答:(10’*2)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S159)

答:基本特征:

1、成员有限;

2、成员之间有直接、经常、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微观心理学角度:抑制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宏观结构角度: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低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2、简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功能。(W110)

答: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做出区分,可以分为一下四类:1、目的合理性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以最有限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2、价值合理性行动。它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的所持的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哪一方面。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成效。

3、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即由于现实感情冲动或感情状态引起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理论功能:略。

三、论述:(20’*2)

1、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2、比较并评析帕森斯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参与观察法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96年社会学综合(以前的考试科目,仅作参考)

一、名词解释:(5’*8)

1、成就动机;

2、文化相对主义;

3、图腾崇拜;

4、二元社会结构;

5、依附论;

6、通婚圈半径;

7、结婚投入;

8、基尼系数

二、简答:(10’*3)

1、简述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联系和区别。

2、试述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3、简述“模式变量”(帕森斯)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三、论述:(15’*2)

1、试论在婚姻家庭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遇到的特有障碍和克服方法。

2、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相悖”现象。

96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4’*5)

1、社会事实(D201 Y64)

杜尔克姆将社会层次上特有的现象统称为社会事实,并将其界定为:任何对个人施以外在强制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社会总体中普遍出现的,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特点,可以分为社会物质事实和社会精神事实。

2、定性方法(Y145)

定性方法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者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实地法和文献法都属于定性方法。

3、非概率抽样(Y200)

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质,对总体的代表性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与估计。

4、应答率(Y265)

参与调查的人数与样本总数之比,也成为完成率。在自行填答中也成为返还率,即返还的问卷与所发问卷的比例。

5、测量(Y165)

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者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和量度,具体地说,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者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者类型化。

6、客体

是具体实践的认知的对象,即进入主体实践、认知范围的对象。特征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多样性。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二、简答:(4’*10)

1、简述假设在实证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Y77 Y120)

答:假设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实证研究就是既能被经验证实又能被经验证伪的研究,是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由一定的问题理论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经验层次的观察、分析得到一定的资料,对这种假设证实或证伪。假设如果被证实,则验证了理论,假设如果被证伪,则需要修

正理论或建立新理论。实证研究是通过假设得以进行,假设是实证研究的出发点,没有假设的实证研究是不完整的。

2、简述在观察中如何控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社会距离。

答:根据参与程度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完全的观察者,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和完全的参与者。完全的观察者:冷眼旁观研究群体。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的群体所知道的,他是以这种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研究群体或社区中去的。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要求观察者既要能够成为群体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完全的参与者:实际上就是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研究者不知道研究者的身份,以为他只是本群体的一个普通成员。

3、简述如何查阅文献。

答:查阅文献应该有目的,有选择,研究者可以首先利用图书馆和检索工具找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调研报告,如百科全书、辞典、出版年鉴、报刊文摘等。除了国内的理论文献之外,有条件的话还应查阅国外的和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文献,然后经过浏览,筛选出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对这类文献要详细阅读,作摘要或资料卡片。收集研究的背景资料,可以利用各类统计年鉴、统计报表、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县志村史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收集当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和私人的传记、信件、回忆录等。

4、简述什么是层次谬误。

答:层次谬误又称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例如:由基督教国家比佛教国家的自杀率高就推出基督徒比佛教徒自杀率高,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层次谬误和简化论都是由于分析单位不明确,分析层次混乱或研究内容狭窄而导致的错误,应极力避免。

三、论述

1、试述观察、访谈、问卷、实验和内容分析方法在收集资料中的不同作用。(Y230)观察法:作用和优点:

1、是获得社会信息的重要基础;

2、可用来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

3、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

优点: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的或者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观察对研究对象的干扰比较小,尤其在局外观察中更能体现出这个优点来;特别适用于无语言沟通的调查对象;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缺陷。

特点:直接性、自然性、广泛性,观察者的主观意识与价值取向更多介入到观察现象与观察资料中。

(访谈法、问卷法依次来回答,根据课本自己总结)

2、举例说明对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做双变量相关分析时应采用什么不同的分析方法。(Y470)

(李沛良的《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上也有相关的内容,看哪个更容易让自己记住就重点看哪个,主要知识点不能丢)

1997年

97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8)

1、角色失调(S119)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也即角色失调,它主要包括: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四种类型。

2、匿名理论(S142)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体行为中个人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地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到最低,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产生越轨行为。

3、文化控制手段(S407)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非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文化控制手段是组织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的有效补充。4、离散数据

即数据之间是非连续性的关系,不是一个连续体而是相互独立、分散的,比如定类数据就属于离散数据。

5、“新教伦理”(韦伯)(D195)

天职观赋予尘世职业活动以宗教意义,使职业责任上升为一种宗教伦理。命定论削弱了个人同宗教团体的联系,发展出一种独立的精神与个人主义精神,奋斗、营利是美德,是信仰虔诚的表现。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移植到世俗领域,在一种悲观幻灭情绪下,教徒以紧张工作排除心中疑虑,用禁欲生活的训练强化之间的信仰,紧张系统理性的禁欲生活成为有宗教价值的美德。

6、“反功能”(默顿)(D221)

反功能是减少系统调试的后果,反功能的概念重申了过去常常被忽略的方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求社会变革的原因。一项社会制度除了显现外在的正功能以外,常常会附带产生一些没有意料到的副作用,这种潜在后果可能导致系统的紧张和紊乱,为消除其影响,不得不建立新的补偿结构,从而导致社会变迁。

7、“权威结构”(达伦多夫)(D228 W277)

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而在多数社会结构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是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利,即拥有权威,一是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通的结构要素,是蕴涵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达伦多夫将这种统治地位和服从地位的结合成为权威结构。

8、“戏剧论”(戈夫曼)(D242 W335)

戈夫曼把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人们在这里登台表演,演出是由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情感表达,信息发送,也包括周围的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表演按照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通过表演,预先设计的模式(剧本)逐渐呈现出来。这种理论成为“戏剧论”。

二、简答:(10’*2)

1、简述“精英循环论”及其借鉴意义。(W175 S226)

答: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者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而要经常保持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者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以及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借鉴意义:首先,帕森斯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其次,关于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成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剔除其特定内容,乃极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2、简述杜尔克姆倡导的“控制比较法”在经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D206)

答:控制比较法实质:统计控制

控制比较法目的:从相关关系中排除虚假关系,比较法意味着:把发生共变关系的两组现象广泛置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之下,进而对各种情况下的共变关系进行比较,以判断原有共变关系是否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

比较法的逻辑基础:如果依次不断改变共变现象的条件而共变关系依然保持不变的话,则此共变关系是稳定的、真实的关系。相反则为虚假相关。

比较过程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意识的选择比较的条件和范围。现象越复杂,比较次数就越多,比较的范围也越大,只有通过广泛比较而始终保持其共变性的现象才有可能被确定为是因果关系。

三、论述:(20’*2)

1、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S365 S140)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2、试列举和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几种主要的“范式”,并分析“多重范式”的成因及意义。(Y64)

研究范式:

1、社会事实范式: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以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像自然科学那样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它们对于全面地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不过在现实研究中,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社会学研究主要关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它的研究主题常常是以社会事实的概念表述的(比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但这种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因此在研究中就需要运用社会行为范式的概念将其具体化,而在研究行为时又必然涉及人的主观层次,这就会与社会定义范式的概念相联系。社会研究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种观察角度,研究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97年社会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

1、认知判断;

2、代偿;

3、家族;

4、事实婚姻;

5、亲属称谓制;

6、参与观察法;

7、西方中心主义;

8、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9、社会结构分化;10、制度文化

二、简答:

1、简述家庭与一般社会群体的异同。

2、简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

3、简述“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

1、试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状态的变化。

2、试论我国改革时期农民工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97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5’*6)

1、主题分析(内容分析)

它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即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

2、证伪:

是实证主义研究的重要方法:提出假设后,通过经验资料验证对研究假设反驳,证明研究假设是错误的,称为证伪,对理论的发展、改进,是从证伪开始的。证伪的方法有:简单证伪法和理论证伪法。

3、元社会学:

从哲学层次上对社会学理论前提、概念假设、方法前提等作研究。齐美尔: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4、参数:

反映总体某个变量的综合描述,有平均数、方差等,可由样本统计值来估计。

5、抽样单位:

抽样单位和个体是有区别的,个体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个体与抽样单位在有研究中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抽烟中抽样单位往往是多层次的。

6、估计量:

即样本统计值。是调查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二、简答:(10’*4)

1、简述实验方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答:社会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实验能操纵的自变量常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或法律的限制。

实验对象:自愿、知情同意、避免强迫特殊群体;

对实验对象的蒙蔽:通常情况不允许蒙蔽,但是不得已的时候可以蒙蔽;

不能强迫参与者:生理上,心理上,法律上;

实验对象的匿名、对其信息保密;

其他:比如对实验对象的补偿。

2、简述深入访谈的基本类型。(Y268)

答:深入访谈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及其冬季和情感资料所做访问。生活史研究是其基本类型,生活史研究是一种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它采用访问、观察或者由被研究者自己写自传等方式对某社区或某群体中的全部或者部分个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的了解,如实记录下研究对象生活经历中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将不同个性的生活史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归纳。

3、简述概率抽样的随机化原则。(S506)

答:这是抽样设计时的核心原则,随机性原则即是指总体中所有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是相同的,不允许调查者根据任何主观意愿来挑选或确定调查单位。

概率抽样的另外两个原则:目的性原则和效果最佳原则。

4、举例说明三维列联表中有几个二维边缘表。

正确答案是3个。原理和例子可以参看史希来《属性数据分析引论》。大约在35页。

三、论述:(15’*2)

1、试论理论假设的构建及其在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Y106)

假设是为得出逻辑或经验性的结论并加以检验而设立的试验性假说。

理论假设的构建也就是由某理论推演出的假设以指导具体经验研究的过程,或者是由经验观察的具体假设抽象为理论假设的,主要是由理论假设推演出理论假设。

1、演绎……

2、归纳……

研究假设对一项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假设明确了本次调查研究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查研究的努力方向。它使调查研究任务明确化,提出要收集哪些资料和为什么收集这些资料;

2、好的研究假设可以避免收集资料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提高调查过程的效率;

3、研究假设还是设计调查方案的依据,它实际上对整个调查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2、为什么说列表是多项分布?它对列联分析有何意义?(陆淑华《社会统计学》294)

多项分布要具备三个条件:

1、每次试验结果都是独立的;

2、各种情况发生概论之和为1;

3、各种情况发生的此数值和为总的试验次数N(具体参看史希来《属性数据分析引论》)

1998年

98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8)

1、社会整合S362

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合的过程,被成为社会一体化。杜尔克姆最早提出了社会整合思想,并致力于其研究,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学论及的社会整合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

2、社会权力

权力是指不顾别人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力量,带有强制性。社会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与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力的能力因而权力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次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3、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D35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西方社会学者对“什么是社会”的两种基本观点,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持此观点的有塔德、吉登斯等人;社会唯实论则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4、标签理论W339 D243

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都有主观性,某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种标签,所以在研究社会问题时,重要的不在于问题或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如何让评价和对待他们,人们之所以会对某一现象贴上标签,原因在于这样有利于某社会势力。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界定,具有暗示作用,助长了那些被贴标签的人真正按照标签去做。

5、文化堕距(奥格本)D4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发生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和错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就非物质文化而言,一般又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的变迁。

6、安全阀(科塞)D226 W268

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除,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可以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冲突有可能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在冲突在保护原有关系结构的前提下为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提供了出口,便被称为“安全阀”。

7、普遍合理化(韦伯)

合理性指的是社会行动中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行动者给予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普遍合理化是指在欧美近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科技、社会行动、宗教、经济等方面合理性因素越来越取代非理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一种普遍合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包括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8、模式变量(帕森斯)

模式变量是用来区分和刻画行为者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面临五个方面的选择,这五个方面被概括为五个范畴:1、普遍性和特殊性;2、扩散性和专一性;3、情感性和中立性;4、先赋性和自获性;

5、私利性和公益性。

二、简答(10’*2)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S193

答: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着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力义务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的各个扭结,是人们相互识别对待的标志,互动影响的源泉和基础。社会角色:是人们的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正是通过对角色的扮演,比如衣着,行为等来判断其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总要通过动态的角色表现出来。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规定角色范围,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2、简述斯宾塞的“有机社会进化论”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W51 D167

答:斯宾塞认为世界是有机的,是唯实论的观点,其后的很多社会学者借鉴这一观点,分析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满足:斯宾塞理论较为完整地包含了一些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即:社会有机体也有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功能的各个系统支持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一些功能学派如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主义都采用这些思想:斯宾塞的观点是系统论的萌芽,为以后的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观察和分析视角: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同样面临进化问题,社会进化会打破社会均衡状态,这一点与冲突理论有相似之处,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一套功能分析的方法论,推出了方法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斯宾塞观点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社会进化量变质变问题,成为以后理论批判的对象,并推动了这些理论的发展,如社会学的新进化论。

三、论述(20’*2)

1、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变迁。

详见S236 S242

2、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韦伯范式:

1、社会观:唯名,主观主义;

2、方法: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是行动的承担者,赋予行动意义的是个人,非整体化研究取向,群体无主观意义。

3、解释方法:理解的解释;

4、原则:价值中立和价值相关,反对价值评价;

5、具体工具方法:理想类型,既包含普遍因素,又有历史个性,反实证,参照历史原型;

6、研究旨趣:从社会行动与个人层次解释社会现象,通过理想类型发现现象的偏差,实质是历史分析与类型化比较;

7、具体:对合理化趋势的研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杜尔克姆范式:

1、社会观:唯实(社会事实);

2、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整体观,反对还原论;

3、解释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4、原则:把社会事实看作物,客观原则,反对主观内省法;

5、具体工具方法:因果分析法,共变法,比较法,逻辑演绎,鉴别;

6、研究旨趣:理论与经验层次双向互动,建立既能解释经验事实,又能被经验事实所解释的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